进价65卖100毛利润是多少(知道进价和售价怎么算利润百分比?)

知道进价和售价怎么算利润百分比?

计算利润百分比可以用售价减去进价,得到的差值,然后再除以进价,得到的数乘以100%,例如进价为十元,售价为12元,12-10=2,2÷10乘,以100%得到20%利润率

某种商品的进价是50元如以65元的价格卖出这种商品的利润率是多少

(65-50)/50=0.3答:如以65元的价格卖出这种商品的利润率是30%。

十五元买回的原围观界室最张烧考米材料,要求65点毛利,应该要卖多少钱

饮食服务业的成本的确简单,大致有以下几例公式:本期耗用原料成本=期初原材料+本期购进原料—期末结存原料成本价=进货价/(出成品率*投料标准(数量))毛利率=(销售价格—原料成本)/销售价格*100%销售价格=原料成本/(1-毛利率)或销售价格=原料成本+毛利额或销售价格=原料成本*(1+加成率)或销售价格=原料成本+加成额加成率=毛利率/(1-毛利率)毛利率=加成率/(1+加成率)原料价值=毛料价值-(次料数量*单价+下脚数量*单价)净料数量=毛料数量-次料数量-下脚数量净料单价=净料价值/净料数量

利润怎么求公式?

利润=收入-成本。这是利润最基本的公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另一个基本公式是:利润=成本×利润率,因此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这也不难,特别简单。但如果我们从收入和成本两个方向拓展开来,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我们先讲收入。

收入=单价×总销量。单价指的是销售单价,除了销售单价,可能还有标价,但标价不能用来计算利润。因此可以有:利润=单价×总销量-成本。如果不算损耗的话,成本=进价×总量,这里进价是购入的单价,总量可以是总销量,总销量也可以是总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只计算总销量部分,又有:利润=(售价-进价)×总销量,即利润=单位利润×总销量。

另外,也可以有利润率=(售价-进价)/进价×100%. 如果把它代入上面前于利润率的利润公式,就有利润=成本×(售价-进价)/进价×100%.

另一方面如果考虑售价和标价的关系,可能按折率算,也可以按降价率和升价率的调价率算。因此,售价=折率×标价,或售价=标价×(1+调价率),调价率可以是负数。将这两个公式代入上面的公式,利润的公式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而且考虑中的问题还有可能连续调动价格,又会使利润公式变得特别复杂。当然应对的方向,就是不要直接运用利润公式,而是通过分步运算完成。

从收入拓展还算简单的,从成本拓展,那就有可能不是中小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了,而是要可能涉及到会计方面的知识的问题了。前面提到的货物折损就要算在成本中,还有类似的比如机器折损得。最常见的还有运费、库存费、人员工资等。因为我们本平所说的成本,可能只是指购买成本,并没有把这些计算进来。虽然总成本主要是加法运算,比如:

利润=收入-购买费用-运费-库存费用-人员工资,但是这里面每项的明细都有可能变得非常复杂,在会计范畴内,就有可能不是用人力就可以计算清楚的问题了。特别是折损率的运算,还有可能涉及到大学高等数学的微积分问题。在这些问题的面前,只是把公式相互代入就变成特别简单了。

进货价47,零售价65,大家来自帮我算一下我的利润是百分之几。

毛利率是:(销售价-进货价)/销售价=(65-47)/65=27.7%注意公式中是要除以销售价而不是成本。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不知道进价怎么算利润率?

比如一个产品进价是10元,卖出价格是20,那么它的利润是百分百。卖出价格15就百分五十的利润价格!

售价=定价(标价)×折扣率;

(1)售价==进价+进价×利润率;

(2)利润率=(售价-进价)÷进价;

(3)定价=标价;

(4)进价=售价÷(1+利润率)

(5)利润=售价-进价(成本价);

(6)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获利款=售价额﹣进价额

请问我的商品进价是45卖65赚取20的利润,它的利率是百分之几多少呢,有朋友帮我算过是百分之五十到六十

简单说以一下,毛利=商品售价-商品成本毛利率=毛利/商品售价利润=毛利-税收-其他成本(比如你经营时所需要花费的水电费用、人力费用、运输费用等等于此经营有关的费用)利润率=利润/商品售价所以,你进价45,售价65;毛利是20元,毛利率是20/65=30%,如果你忽略你的税收、人力费用、水电费以及商铺的租赁费用以及运输费用,那么你的利润和毛利是一致的,即20元,利润率也是30%。反之,如果你要达到50%的毛利率,则售价必须达到90元,而如果要达到60%的话,则售价必须维持在112.5元

65进货卖价的120我赚了55这个要怎么算百分比就是说100块钱里面我赚几块了?

(卖价-进价)÷卖价×100%

不过十平米的小店,却拥有令人汗颜的三大赚钱技巧!

一直认为自己是了解营销的,也常被邀请去行业的营销探讨会担任主讲嘉宾,前几日闲来无事,遂去朋友的小服装店里叨扰,短短两日,却让我在这个10余平方米的不起眼的小店里,发现了许多令我汗颜的营销道理,而这些小生意的营销道理,竟然是如此的浅显,却又如此的实用。

进货时,朋友看上一款服装,单价批发价60元,正准备成交,一个熟人告诉说,在某处该款的服装批发价50元,于是在奔波了40分钟后,朋友疲惫地买下了一批50元的此款式衣服,除去路费、车费,每件衣服也不过省了几元钱。

在该行业里,每件衣服进店,店主一般会加价50%左右。如果按照单件进价60元计算,那么每件朋友要卖90元,毛利润是30元;如果进价是50元,那么每件衣服可卖75元,毛利润是25元,减少了5元的利润,但这反而成了朋友的优势。

第一种情况:如果别人的同系列服装卖90元,朋友也可以卖90元,那么毛利润可以达到40元,朋友的利润处于最高点;

第二种情况:如果别人看到朋友一件卖75元,也把价格调整到75元,那么朋友的毛利润是25元,而别人的毛利润是15元,朋友的利润依然在最高点;

第三种情况:如果该款服装销售顺畅,别人为了成本问题而坚持卖90元,朋友卖75元,那么朋友的单件成交价格就比别人少15元,看似朋友的利润点降低,但是由于质量、款式一样,可比性极强,所以朋友的成交量会超越别人,按照1∶1.5的成交值计算,朋友的利润点依然最高,而且一般情况下,朋友在价格低的时候,别的店主无法坚持高价格,那样服装就会滞销的,所以只能被朋友牵着走,销售返回到第二种情况;

第四种情况:如果这系列款式滞销的话,朋友可以以55元一件的价格清仓,而其他店主却要以65元一件的价格清仓,朋友的损失依然是最低的。

如今许多的大企业为了销售产品挥金如土,虽然也计算成本与利润的关系,但是有几个能严谨如斯?“成本节约就是增加利润”的话,营销人士耳熟能详,却多是停留在口号阶段。“积跬步而致千里”,如果真能在坚持产品质量情况下严把成本关,企业的利润如何能不上升?

当然,以次充好的所谓“压缩成本”是例外,自有法律的制裁。

朋友店里的各款式衣服比例很有意思,适合年轻女孩的个性服装约有35%,其余的多是既适合年轻女性,也适合中年妇女的服装。而隔壁的服装店都是个性鲜明、定位清晰的,但是上客量却不如朋友这里。

纯个性服装,一般定位比较死,就只是针对某一类人群,假设该类人群占实际购买总人群的25%,那就意味着将丧失另外的75%的客户,而这25%的人群还可能被其他店分流走,所以成交量较小一些。

如果店里全部是适合各年龄段的女性的服装,那么又会失去店铺的个性,没有了目标群体,很可能被其他个性突出的店分流客户,胡子眉毛一把抓,反而什么都抓不到。

25%的个性服装加75%的共性服装,使得年轻女性和各年龄段的女性的光顾率都能得到保证,而且因为有年轻女性的存在,不少30岁左右的女性会尾随而来,购买或者个性或者大众的服装。而这些客流量的保证就是成交量的前提。

假设各店的成交比例均为20%,那么其他店每天的客流量为100人,可销售20件服装;朋友店每天的客流量为150人,则成交量可为30件,朋友的店每日赢利最高。

假设各店每天的人流量相当,均为100人,各种服装销售量均为20件,那么个性鲜明的店每天可销售服装为20件,朋友的店却可以销售40件,依然是朋友的店每日赢利最高。

对于产品的定位,不论是打主题分明牌还是定位模糊牌,都是为了提高潜在客户的购买率,提升销量。但是无论是定位的清晰或者模糊,都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否则销售人群定位的窄了,会丧失一些潜在购买者;定位过于宽泛了,又会被鲜明定位的产品抢走消费者。这之间的中庸,实在是耐人寻味的。

在顾客上门以后,朋友有时招呼销售员上前介绍服装、帮助选择,有时则用眼色制止销售员上前服务,有时自己上前嘘寒问暖,真是左右逢源。

一般在商店里的有两种人,或者购物,或者闲逛,那么就要去观察,仅仅是闲逛的人,就不需要上前去询问,只需要静静的看着就可以的,如果去絮絮叨叨试图说服其购买,那么会给这部分顾客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以后再次来光顾的几率就会降低;那些是来购买衣服的人也分为喜欢服务人员参谋建议和喜欢自己挑选的,所以,服务人员就需要随时观察,发现有顾客看自己,就立刻上前解答问题,在此过程中分析判断,该顾客是否还需要自己继续参谋,这样体贴的服务,回头客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是一门学问,一般营销人员会针对消费者制定各种策略,以达到吸引消费者、促成销售的目的。这原本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教条”的方案本身就可能导致方案的失效,因为忽视了消费者的不确定性和人的不稳定性,但是如果放权给市场一线人员,又可能会造成某些新的弊端。

短短几天的时间,发生在朋友店里的许多现象不仅推翻了我以前固有的营销观念,也带给我许多的思考。

小生意里存在的许多营销道理,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我进价65元卖108元,利润是百分之多少

赚了43元,利润是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