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多大面积人口(梁建章:控制大城市人口对缓解雾霾适得其反)

梁建章:控制大城市人口对缓解雾霾适得其反

雾霾的产生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鉴于此,有人认为人口控制有利于缓解雾霾现象。然而,控制大城市人口对缓解雾霾天气的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 近年来,北京等大城市实施严控人口规模的政策,而频繁的雾霾天气正是许多人支持这一政策的直观理由之一。

文| 梁建章

我们以2014年全国190个城市的年均PM2.5来代表这些城市的雾霾程度,并分析这个指标与城市人口、城市所属地域、所在省人口密度和人均GDP的关系。文章附录详列了数据来源、处理方法、分析结果以及相关的技术性问题。图片显示,地域对雾霾的影响要远大于城市人口的影响。根据附录中的统计分析,相同的人口规模下,华北城市的雾霾指数要比华东高出45.9%;而500万人口城市的雾霾指数只比100万和25万人口城市分别高出3.88%和21.41%。

这个结论与直觉相符。比如,数据中2014年雾霾最严重的10个城市全部在华北,其中有6个在河北。这说明北京的空气污染有很大的区域性因素,部分可能是北京所处的京津冀地区乃至周边河北省的污染源所致。如果整个区域的污染得不到整治,即使把北京的人口减少到河北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北京的雾霾天气也未必能得到根本性缓解。相反,如果把控制人口的决心和力度用来治理污染,完全可能让环境改天换日。

在扣除城市人口、所在省人口密度和人均GDP的影响后,雾霾严重程度依次为:华北、西北、东北、华东、西南、中南;而大中城市的雾霾比小城市略微严重,但特大城市的雾霾却并没有更严重。城市人口与雾霾程度相关性从正变负的转折点在300万人到400万人之间。对于人口超过400万的城市,虽然由于数据点不多,我们不能确切地说,城市人口越多,雾霾越轻,但至少可以认为,人口更多的城市雾霾也更重的判断与证据不符。

基于雾霾与所在省人均GDP的分析,在各大区域内,比较相同人口规模的城市,雾霾程度与所在省的人口密度正相关,但与所在省的人均GDP负相关。根据模型的结果估算,所在省人口密度高10%,城市所对应的PM2.5要高1.88%;而所在省的人均GDP高6.7%,城市所对应的PM2.5要低1.90%。这意味着一个省份人口多出10%所对应的空气***化只相当于目前经济发展一年所缓解的影响。这个结论与我们之前对全球各国建成区人口超过200万城市的空气污染与所在国人口密度和所在国人均GDP研究的结论吻合。

但在分析中添加所在省城市化率之后,原来所在省人均GDP的影响不再显著,这说明经济发展对缓解雾霾的影响,可以完全由所在省的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所解释。基于附录中雾霾与所在省城市化率的模型估算,所在省人口密度高10%,城市所对应的PM2.5要高2.02%;而所在省的城市化水平提高6%,城市所对应的PM2.5要低2.05%。这意味着一个省份人口多出10%所对应的空气污染***化相当于城市化提升6%所缓解的影响。

考虑一个6000万人口的省份有2500万城市人口,其中最大城市的人口分别为600万、300万、100万。假设人口自然变化和迁徙导致该省的总人口增长为6500万,城市人口增长到4500万,而三个最大城市的人口分别达到1000万、500万和150万。这种人口变化对雾霾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全省人口密度提升所推高的雾霾,二是全省城市化率提升所降低的雾霾,三是相应城市人口增加对雾霾的影响。根据回归分析的估算,这三大城市的雾霾指数预期将分别下降19.7%、17.9%、15.8%。这意味着,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更可能缓解而非加剧雾霾。

这个结论可能出乎很多人的预料。特别是,在长期的计划生育宣传下,许多人会理所当然地把各种问题归咎于人口过多。但正如我们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影响环境的因素错综复杂,很多因果关系与人们的想当然并不一致。真正缓解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需要对各种影响因素做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并从中估算出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我们也希望本文的分析能抛砖引玉,引发更多领域的学者从各个方面探讨雾霾的相关因素。

实际上,只有基于对各种因素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决策者才有可能采取最有效的系列应对措施,有的放矢,对症下*,取得治理污染的最大效果。否则,仅凭想当然盲目决策,不会缓解而是进一步***化环境,并带来其他更多问题。比如,在雾霾天施行机动车单双号限牌到底能降低多少雾霾浓度?又会给被限号的家庭带来多大的不便?如果对其效果没有进行过基本的估算,这种决策除了给公众留下假装在解决问题的印象之外,还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呢?

 

虽然相关性未必蕴含因果关系,但大城市化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的结论却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到解释。

首先,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得益于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人口更多的城市经济效率也更高,所以通常也更发达和更富有。随着收入提升,人们开始注重生活品质,较之继续增加物资享受,改善环境变得更有价值。目前***大城市的环保意识普遍比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更高,改善环境意愿也更强。因此,大城市也更容易推行各种环保措施。比如,北京、上海等地采用的油品质量标准就比其他地区更高,虽然这意味着公众需要承受更高的油价。

其次,大城市的产业大多为服务业或高端制造业,相比重工业污染较少。而且,大城市一般会对企业的环保要求采用更高的标准和更严厉的监管。而城市的聚集又提高了监管效率。相比之下,农村和小城镇地区普遍存在的高能耗、低标准的工业企业则是各种污染的重要源头,不仅环保标准低,而且难以监管。在***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加速大城市化不仅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产业升级。

第三,城市人口越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就越高。而且,因为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大的规模效应,大城市也可以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采用更高的环保标准。比如,大城市可以建设舒适和密集的地铁网来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大幅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相比之下,中小城市就没有足够的人口规模来支撑地铁的建设与运营,而人口稀少的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甚至无法提供基本的公共交通。使用私家车或者低效的公共交通其实都会加剧污染排放。

本文的结论也与文献相符。在有关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方面被引用最多的一篇文章中,Grossman和Krueger(1995)分析了几十个***的14项环境指标的历史变化。他们的结论是,在工业化初期,环境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化,但几乎所有的环境指标都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前的某个转折点之后开始改善。而且,这些***环境大幅改善发生在工业生产大规模迁至新兴***之前,因此是得益于本国保护和治理措施,而非污染源被转移出去。目前***各大城市的人均GDP大都超过1万美元,而一线城市都超过了1.5万美元;这些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超越了上文提出的转折点。实际上,雾霾天气早已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人们环保意识日益高涨,解决污染问题的意愿在增强,这些迹象都表明***环境逆转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其他大城市治理空气污染的经验值得借鉴。伦敦曾被称为雾都,1952年持续五天的大雾霾导致12000人非正常***(Bell等,2004)。此后,***痛定思痛,通过一系列法案加大措施治理空气污染。虽然伦敦都会区的人口比1952年增加了15%,但近年来伦敦的空气质量在全球143个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中居第38位(世界卫生组织,2011)。

又比如,洛杉矶从1943年至1980年代也经历过严重的雾霾天气,突出表现是1955年9月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特别是1970年***《空气清洁法案》实施后,洛杉矶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一级污染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降到1989年的54天,再降到1999年0天。从1950到2000年,大洛杉矶都市区的人口从425万增至1466万,汽车数量翻了数倍,其间空气质量却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提升。伦敦和洛杉矶的例子也都表明,提升空气质量不需要控制人口。

通常来说,一个***的人口规模越大,其最发达的城市的人口规模也越大。在各数据源中,Demographia(2013)的城市聚集体定义最具经济学意义和可比性。该数据源把城市聚集体定义为空间上连成一片的建成区,其面积主要根据卫星地图按统一的规则计算,人口数则将次级相关行政区域的人口统计数据加总后扣除农业人口得出。上海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但根据上面的数据源,上海建成区的2177万人口(不含建成区以外人口和农业人口)在全球仅排第5位,远低于***东京的3724万,甚至低于韩国首尔的2287万,而***的人口只有一亿多,韩国人口不到5000万。北京作为一个十多亿人口的***的**文化和高科技中心,不含远郊区在内的建成区人口甚至不到2000万,在全球排不进前10位。

作为十多亿人口***的最大城市,北京和上海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需要至少以5000万人口的规模来规划,才能够把***人口的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如果北京和天津能够放开户籍限制,吸引2000多万河北劳动力进行服务业转型,那么河北就不需要过度依赖煤炭、钢铁等重工业,这样既能改善河北的环境,也能缓解北京的雾霾天气。

不久前北京、上海等地规定网约车司机必须有本地户籍。根据滴滴出行发布的《移动出行支持重点去产能省份下岗再就业报告》,目前***有50万钢铁煤炭产业工人通过开网约车再就业,其中来自山西、四川、黑龙江占比最高。如果网约车新政剥夺了他们充当专车司机的资格,迫使他们回归环保标准更低的重工业,那整体环境污染恐怕会更加严重。

限制性的户籍政策导致***的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根据***统计*数据,2015年***有56.1%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这个比例低于朝鲜,甚至低于韩国在1970年代末的水平和高收入***在1960年代之前的水平。相比之下,人均GDP与***上下差距在2000美元以内***的城市人口比例普遍超过70%,而高收入***目前达到81.1%。而且,***数据中的城镇人口指的是常住人口,其中有很大比例为外地户籍,在一线城市尤其如此。比如,2014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中外地户籍的比例38.1%、上海为41.1%、广州为35.6%、深圳为69.2%。由于不少权利和福利只有本地户籍者才享有,外地户籍者虽然在当地居住和工作,但并不是完整意义的市民,这种区隔在绝大部分***都不存在。这意味着,***的实际城市化水平比数据显示的还要低。

由于***的城市化率比同样GDP的***低了约20%,城市过于分散,大城市人口比例偏低。特别是,小城镇集聚了几亿人,在这些地方其中很多人从事重污染的产业。如果一线城市能够吸引一亿人口,二线城市再吸引两三亿人口,那样不仅***的经济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整体环境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而且,由于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通常要小于中小城市,更小于农村,从全国范围来说,大城市化实际上会节约大量土地。

有人担心,如果放开户籍限制,大量的外地人涌进大城市,会导致交通拥堵、高房价等大城市病。但事实上,大城市病并不是因为淡水和自然资源不足,更不是因为人口态度。我们之前详细分析过,所谓北京水资源紧张、上海土地资源匮乏都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以北京的交通拥堵为例,按机动车数量来计算,北京在全球大城市中排不上前几位,但拥堵却比较严重,这与北京的城市规划和道路规划不足有关。北京的城市规划曾一度按照800万人口的规模来规划,道路、地铁、学校和医院等设施严重不足,导致交通拥堵等各种城市病。如果按照5000万人口规模来规划,交通会比现在好得多。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实际更能支撑高效的公共交通;只要规划充足,交通拥堵问题完全可以解决。东京、纽约的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和规模都不亚于北京、上海,但这些城市很好地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严控城市规模通过限制土地使用,采用苛刻的入户和入学条件,来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这种做法只能暂时减少需求,但是这种减少需求的方式是违背经济规律和不可持续的。相反,严控城市规模的政策使得很多城市的土地供应不足,反而推高了房价。合理的做法是通过增加供应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来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如果北京、上海城市真的居住了5000万人,如何解决居住和交通问题呢?方案之一是开发和建设郊区,并用高速轨道交通将城市中心与郊区、郊区与郊区之间连接起来。目前的郊区轨道交通,要么是平均2公里一站的低速地铁,要么是50公里一站的城际高铁。从郊区的发展来看,建设10公里左右一站的郊区高铁,才具有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如,在***,横滨距离东京市中心不到30公里,两地就是通过只停1到2站的高速列车连接。为了进一步减少通勤时间,郊区的卫星城,可以规划商业和教育资源,混合居民区、商业区、办公区、学校和医院等,而不一定要集中建设商务中心。新加坡就通过在居住区附近规划购物、学校等各种便利设施大幅减少了通勤时间。万达商业地产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办公、商业、酒店混在一起集中开发。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合理规划和开发郊区,并建设便捷的高速轨道交通,可以大大提高住宅有效供应,抑制这些城市,尤其是其郊区的房价。在充分利用郊区土地资源的情况下,郊区的房价可能只有市区的三分之一,那样就可以继续保持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而不是让高房价成为阻挡优秀人才的门槛。

大城市的优势体现为集聚效应,更多有进取精神也有条件的人聚集在一起,会激发更旺盛的创造力,更多相同和不同行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并提升效率。就像我们不应刻意阻止年轻人创业一样,也不应阻止年轻人去大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经济现在面临升级的挑战,尤其需要创新来推动,而大城市则是最具有创新经济的引擎。现在***几乎各个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找不到很好的投资方向。对三四线城市的投资收益已经越来越低;唯有对一二线城市的投资还有比较高的回报率,在这些城市的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拉动内需和消化产能的良*。

大城市有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更有良好的职业环境,能够吸引全球最顶尖的人才;这些人需要家政、保洁、保安、快递等各种服务人员。大城市不仅能创造很多高技能的就业机会,更能容纳很多低技能的就业机会。如果大量的农村人到大城市工作,即使他们在大城市只能从事各种相对低技能的底层工作,他们的家庭收入和未来的出路也要远比留在偏远的农村更好。因此,放开户籍限制,让更多外地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和工作,不仅能促进***的创新和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还有助于缓解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附:数据分析

我们使用的数据是绿色和平从***环保部公开信息平台上收集整理的190个城市2014年年均PM2.5指数、《***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的城区人口与城区暂住人口、***统计*的各省市自治区2014年的人口和GDP。我们的分析基于有完整数据的187个城市。为了降低行政区划对结论的扭曲,我们在分析中将北京和天津归入河北,上海归入江苏,重庆归入四川。在考虑地域因素时,我们按通用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来分区,这各大区域大致反映了不同的地理条件。此外,我们还使用了其他区域花费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本文的研究中,城市人口定义为《***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的城区人口加上城区暂住人口,城市化率为《***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中各省的城市人口占该省总人口的比例。我们分析各种因素与log(城市年均PM2.5)的关系。

▲ 表1 雾霾与所在省的人均GDP

▲ 表2雾霾与所在省城市化率

表1是有关雾霾与所在省人均GDP的分析,表2是有关雾霾与所在省城市化率的分析。两个分析都包括了log(城市人口)一次项、log(城市人口)二次项、log(所在省人口密度)等3个背景变量。在第二个分析中,log(所在省人均GDP)非常不显著,因此表2的回归分析不包括这个辩论。在两个表格中,log(城市人口)一次项的估值为正,log(城市人口)二次项的估值为负,意味着空气污染与城市人口的关系,对小城市来说为正,但对大城市为负。针对表1和表2的模型,这种关系逆转所对应的城市人口分别为333万和384万。但注意城市人口项的结果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最后值得指出几点:

 

一、如果不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归入相邻省份,分析结果会更支持我们的结论。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直辖市与一般省份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而且这些直辖市与相邻省份在地域上难以分割,因此单列直辖市的分析具有误导性。

二、为了探讨分析结论是否对行政区划敏感,我们将前面分析使用的27省级行政区再按地理相似度归并为15个再重复上述分析,发现结论依然成立。

三、由于中南部涵盖华南与中部,地理跨度较大,我们还考虑将原属华东的江西与原属中南的河南、湖北、湖南归为华中;把原属华东的福建与原属中南的广东、广西、海南归为华南。基于这样区域划分的估算结论依然不变,只是一些估值变得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四、由于各个省份具有地理等未被模型中变量解释的共同因素,采用混合效应(MixedEffects)模型,可能会比简单的回归模型更好地描述各种因素与雾霾程度的关系。在当前的应用场景下,这种模型应该不会改变估值的方向,但可能会降低估值的显著性。

五、我们在分析中把各省的城市化率定义为《***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所列各城市的城区人口加上城区暂住人口之和占全省人口的比例。由于不包括镇的人口,这个城市化率要低于一般统计口径的城镇化率。但由于我们关注的不是城镇化,而是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采用这个更高标准的城市化率更符合文章的要求。

摘编自|“原子智库”(ID:AtomThinkTank)

原刊于财新网

相关阅读

雾霾又双叒叕来!请叫我“绿萝”

给你们讲一个恐怖的故事:今冬最严重的雾霾来啦!

新加坡城市名?

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首都:新加坡市(Singapore City)

主要城市: 实龙岗, 裕廊, 义顺

货币: 新加坡元

母语: 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

座佑铭: 向前进的新加坡

国士面积(km2): 692

最高点: 武吉知马山 166 m.

邻近***或地区: 马来西亚

附近海域: 南海 人口(百万)、4.61

新加坡是欧洲***吗?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边上,人口约伍佰万,主要族裔是华人,占80%左右,是一个从马来西亚分立出来的***的城市型***,同吋马来人等多民族并存,是一个高庋发达的资本主义***,新加坡地理位置属于东南亚,是亚洲的一部分,并不是欧州***。

新加坡的人口、国土面积是多少?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人口数量:4,987,600人;国土面积:707.1平方公里。

新加坡人口和面积 新加坡国土面积多少平方公里 - 汽车时代网

新加坡人口和面积新加坡国土面积多少平方公里坐着火箭上涨的高房价正渐渐成为***青年的梦魇。任何人都不是**,即使是尚未毕业的青年也会拿着计算器敲敲打打默默计算未来。对于这批年轻人来说,买一套房需要榨干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十二个钱包来应对首付,

坐着火箭上涨的高房价正渐渐成为***青年的梦魇。

任何人都不是**,即使是尚未毕业的青年也会拿着计算器敲敲打打默默计算未来。对于这批年轻人来说,买一套房需要榨干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十二个钱包来应对首付,随后兢兢业业的打工,直到六十岁退休,这中间的三十年里,都要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以此偿还房贷。

不敢生病,不敢说累,甚至不敢拒绝996,这就是部分当下都市人的真实写照。而更多的青年则发现——即使努力一辈子,也未必买得起一套心仪的房子,绝望之下干脆选择躺平。

与国内的一线城市相比,新加坡虽也是寸金寸土,但新加坡人却鲜有房价压力。

**自行确定组屋价格、对炒房客严厉的打击、低息贷款、买房补贴、炒住分家,在这套组合拳面前,新加坡的房价确实随着城市发展而随之高涨,但却很少有新加坡人买不起房子。

新加坡的570万人分布在724.4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其人口密度为8357.6(每平方公里人口)。比北京的1323、上海的3810、深圳的5398都要高。更高的人口密度,面临的却是更低的买房压力。

新加坡的这种独特情况得益于新加坡的房产政策,而新加坡的房产政策则要追溯到新加坡刚刚建立时,李光耀掷地有声的承诺。

1965年8月9日,由于马来西亚的排华政策,李光耀被迫宣布新加坡从马来西亚***。李光耀临危受命,成为新加坡第一任**。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解决了新加坡人的住房问题

新加坡华人比例接近百分之七十五,在各个方面都深受***文化的影响,李光耀也同样如此。李光耀认为,要想获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任,就必须解决人民最关心两个问题,一个是就业,一个是居住,这就是来自***文化中的“安居乐业”。

为此,他提出了一句非常出名的口号——“居者有其屋”。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新加坡提出了“组屋政策”,所谓的组屋,就是由新加坡房屋和发展***会管理的公共住房。

理论上的组屋有点类似于我们的廉租房或者公租房,但地位却截然不同,这些房屋并不是针对少部分人或者低收入群体,而是面向全体国民。实际上,80%的新加坡人都住在**组屋中。

就地位而言,新加坡的组屋其实就是我们的商品房。而新加坡的私人房(非新加坡公民也可以购买的房屋)价格其实和北上广深类似,当然,这些私人房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设施,包括私人健身房、泳池等等。这其实就是新加坡高收入群体的豪宅。

组屋政策和普通的房产政策有很多的不同。比如,组屋由**修建,其价格也由**规定,一般仅有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加上来自**的各项补助,到手的价格大约仅有市场价的五分之一。而最重要的事情是,组屋市场和私人房市场是分开的,新加坡**又对针对组屋的炒房客重拳出击。这就有效地压制了组屋价格人为的向上飞涨。

首先,组屋只限月薪不超过12000新币新加坡公民购买,每家每户仅限一套。如果刚买了组屋就要卖掉,更是要面临牢狱之灾。

面对各种**补贴和低廉的价格,新加坡一对刚刚结婚初入社会的新人夫妇,也同样能够独自承担购买房屋的花销。举例来说,一个月入1000新币的家庭想要购买新组屋,那么他们能拿到最高80000新币的补助津贴,购买二手组屋的补助更是高达160000新币的津贴。

实际上,仅看私人房市场,新加坡的房价其实和北上广深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得益于新加坡独特的房产政策,新加坡人在购买用于居住的住房时面临的压力极少。

新加坡的住房政策如今看来是一套行之有效,且雍容华贵精美异常的系统。但如此美好的政策也不是李光耀一拍脑门子想出来的。而是像罗马一样,一砖一瓦修建而来。

新加坡刚刚***的时候,经济十分落后,人民住的房屋低矮破败,而且由于人多地少,不少人都是一大家子挤在一间房中生活,甚至有贫穷者没有房屋。

当时***房屋***会的一份报告将新加坡视为“世上最糟糕的贫民窟,文明社会之耻辱”。根据1959年新加坡建屋发展*的一份文件,如果情况没有好转,等到1966年左右,新加坡两百万民众中会有大概八十万住在贫民区。

李光耀决心改变这种现状,在他的规划下,新加坡的建屋发展*正式在1960年成立,这也是新加坡“组屋”制度的开始。

1961年5月25日。对于新加坡的建屋发展*(HDB)而言,这是重要的一天,这天河水山贫民区发生了一场大火,将近三千栋住宅被烧毁,一夜之间就有一万五千人无家可归。

新加坡**在灾后迅速做出反应,承诺将妥善安置住民并在7个月内修建足够而廉价的房屋,之后的行动和他们的回应一样迅速有力,**修建的新房以每天3.5套的速度拔地而起。

这一次行动不仅让人民感到了**的决心和行动力,更让新加坡人对**修建的公屋放下心来。从这天起,新加坡的公屋的数量暴涨,而申请购买新加坡公屋的公民数量同样也随之增长。随后,新加坡**还推出了各种政策来对购房者进行补贴。

在确保所有人都买得起**修建的公屋后,新加坡**的目光并没有从住房上移开。而是追求起房屋的舒适度和高质量,此后新加坡**修建的房屋不仅有一开始为安置灾民而修建的小户型房屋。

还有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四室一厅等新户型,规划中的社区也愈发完善,大型商场、医院、学校、社区客厅应有尽有,CNN(***有线电视新闻网)就曾为新加坡新修建的组屋惊呼,“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是豪宅吗?”

顺便一提,住房公积金制度其实就起源于新加坡,其建立的本意是为低收入群体凑出首付。在新加坡,所有人都有一个公积金账户,每个月由雇员和雇主各缴纳工资的5%,在购房首付时可以取出使用。

扫清障碍:土地与投机

新加坡的房产政策能推行得如此完美,和新加坡强硬的土地政策密不可分。毕竟修房就需要土地,土地问题不解决,修房也是无稽之谈。

李光耀认为如果土地归属于个人,会严重的阻碍新加坡的发展并降低**建设的效率。当**修建地铁等公共设施时,不仅这些土地拥有者能够躺着赚一笔大钱。而且在修建之前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来和土地拥有者扯皮。

为了能快速地从私人手中征用土地。1966年新加坡通过了《土地征用法》。该法规定,新加坡**有权在必要时,为公共用途强制征用私有土地,并给予土地所有者补偿。这个补偿的具体价格,是1973年的土地价格,而不是当时的市场价格。

这就为住房政策的发展推行扫清了一大障碍。至于另外一大障碍,也就是投机者的有意炒作,实际上这也是如今***房价高涨不止的原因之一。面对这些炒房客,新加坡**也有完善的应对。

假设新加坡**修建的房屋被这些炒房客们***意地炒作,最后房价飞涨,完全超过了新加坡普通百姓的支付能力,那么新加坡**就完完全全可以视作是为这些炒房客辛苦做嫁衣了。

因此,新加坡**对于炒房者和投机者有严格的限制。做到了“组屋只能用来住,不能用来炒”。

首先,购买组房必须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申请(对单身狗不友好),一家一套,绝不允许多买,而且买了就得住,不住就罚款。

其次,组屋在购买之后,五年之内绝不允许出售,如果想要更换更大更好的组屋,也只能在五年后才能购买,且必须将现有的组屋退出,维持一家一屋的原则。

最后,组屋只有本国国民才有资格购买组屋,且有严格的收入限制,低收入家庭只能租赁,中收入家庭可以购买,高收入家庭则没有购买组屋的资格。

在李光耀安的规划下,新加坡的住房问题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新加坡也是世界少数的没有住房压力的发达***。

文:未定

恢复好友qqqq怎么恢复六七年前的好友扣扣有时被盗被删除了好友,或者误删了好友,那么删除了好友怎么能恢复呢?这里教大家两个方法可以恢复最近3个月的好友方法/步骤1第一种方法是打开主面板,在好友那里随便右击,可以看到“好友管理器”选项:2打

车内睡眠安全性取决于停车地点、气候、通风和健康状况。短期休息或旅行中或许可行,但长时间需谨慎。建议保持适当姿势、通风,避免长时间车内睡眠。

带上方仙的人特点上方仙家上身的感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季晴天的夜晚,银河像一条淡淡发光的白带,东北西南走向横贯天空。秋夜的星空不像春夏两季的星空有那么多明亮的星座,一群王族星座是秋夜星空的最大特点。在银河的东北段,顺着夏季大

老舍是怎么死的薛宝钗卧室恐怖图片《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之看花灯*部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美好的月圆之夜,故称元宵,又称元夕、灯节、小正月、上元节。和另一个满月佳节中秋不同,元宵不重天上月,而重人间灯。正如清人梁元颖《元夕前门观灯》诗曰“今宵

新加坡有多大?多少人口?

五百多万

***城市发展没地怎么办?钱七虎院士说:不用太焦虑,往脚底下看……

发现思想力 成就影响力

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是现代生活的便捷与高效,但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出现,也带来了巨量人口与有限的土地之间的尖锐矛盾。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拓展我们的生活空间,改善我们的生活体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城市的美好?我们不妨再仔细看看我们的脚下。

1863年***伦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开启了城市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时代序幕。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地下过街通道、地下停车库、地下交通快速道、地下商城、地下建筑综合体、地下大型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能源供应系统以及综合管线廊道等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大量出现。向地下要空间、要土地、要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

地下空间利用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全新的体验?我们该如何科学、立体、深度规划和利用地下珍贵的土地资源?

我们特邀2018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工程院首届院士、***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钱七虎,为您深度解读《地下空间如何助力城市绿色发展?》

钱七虎,***工程院首届院士,2018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是***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是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60载科研生涯,他为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曾荣获***最高科技奖的殊荣,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助学。他进入耄耋之年,依然忙碌于科研一线,为***重点工程建设四处奔走,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为演讲全部内容:

我们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历史和人类历史一样久长,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是住在山顶的洞穴里面的。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开始了,城市的市政设施比如说上下水道、排水就是利用了地下空间。工业革命带来了世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同时带来了世界经济社会的很多问题。人类在痛定思痛以后宝贵觉醒,意识到要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化率是19%,2018年我们的城市化率是59%,到本世纪中叶我们的城市化率要达到75%左右。到2030年我们的人口达到最高峰16个亿,也就是说到本世纪中叶,***将有12亿人生活在城市里面。那需要多少土地呢?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人至少要有100平方米的土地,意味着我们到本世纪中叶,将要增加5000万亩的土地需要来供城市建设。但是我们知道,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耕地现在总数是18.18亿亩,而我们的耕地的红线是18亿亩,因此它的余量也就是只有0.18亿亩,显然不足以支撑我们今后的城市化用地需求,我们城市建设面临着无地可建的窘境。

城市由于土地紧缺,所以都在建高楼,高架路密布,交通拥堵成为我们城市的一个痛病。

由于交通拥堵和城市人口急剧地扩张,汽车的尾气大量增加,现在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达到了大家非常心烦的程度,雾霾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心痛。其次就是关于城市内涝,由于我们城市不断地扩大,而且城市的地面都是柏油路面、水泥路面,也就是不透水的地面,所以造成了在暴雨情况下我们城市的降雨不能排泄出去,形成了内涝。据统计2010年以后,我们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城市产生过内涝,有的城市内涝还达到3次。北京的同志都可能记忆犹新,2012年“7·21”暴雨造成了城市雨洪的内涝。还有城市的垃圾问题,环境协会统计,每年我们城市人口要产生十亿吨的垃圾,这些垃圾都堆置在我们的垃圾场,形成了垃圾围城的现象。

以上种种就是所谓的城市综合征,也就叫城市病,那么怎么来解决呢?出路在哪里呢?

1

如何利用地下空间

解决土地紧缺?

城市没有地可建了吗?没有地可造路了吗?从哪里去要土地呢?从我们脚下要地下空间。我们要集约利用我们土地,不但是利用地面,还要利用地下,地下还要多层利用。加拿大蒙特利尔,它有三条南北向的地铁线路,两条东西向的地铁线路,围绕着五条地铁线路建设了很多地下空间、地下步行街。在地下街两旁有商业设施,同时在这些地铁的出入口和蒙特利尔中心区的上百栋高层建筑都连通,因此形成了这么样一个地下城。我们去过蒙特利尔城的人都知道,如果进到地下城整天可以不出来,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生活问题。那么这样的地下城***也正在建设,比如杭州的钱江新城、广州的珠江新城、武汉的王家墩的商务区等等。这些地下城都是达到了几十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的利用面积,很多设施都可以移到地下去,包括展览、文艺、体育设施。

法国巴黎的卢浮宫,老的卢浮宫展览的面积不够了,怎么办?就往地下发展。我们华裔建筑家贝聿铭设计的,有一个地下的入口,这个入口下去以后,下面都在那儿参观。所以地下的空间的利用大大地扩充了卢浮宫的这样一个面积。

这是赫尔辛基的地下的游泳池,50米的标准长,它的顶上是喷锚,没有装饰,所以造价也不高。这是斯德哥尔摩的地下音乐厅,这是挪威的地下的运动场和游泳厅。

这是芬兰的***的最大的研究院,它的地下实验室在地下40米,因为研究院里有很多研究项目需要静音,需要屏蔽,地下最好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

***明尼苏达大学这个地下实验室得到过一个总统奖。地下比较闭塞阳光进不去,它把地面的阳光经过光学的折射引到地下,把地面的景观通过光学系统引到地下;哈佛大学的地下图书馆它的校址、校舍没有大的扩大。它的扩大就往地下,图书馆不够了往地下发展;法国的***图书馆地面的部分不够了,怎么办?往地下发展;***的国立图书馆有8层,书藏到地下;芬兰的矿井利用起来了作为地下的餐厅;***的矿井的采空区下面有地下水,它利用了地下水的资源开展潜水运动。

***地下空间利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底解决了多大的土地紧缺问题?我可以告诉一下大家数据,现在北京市地下空间的利用面积已经达到9600万平方米,上海的地下空间利用面积已经达到9400万平方米,深圳的地下空间利用面积已经达到5200万平方米。

那么到底潜力有多大呢?现在的技术,地下工程的技术已经达到可以开发100米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开发50米的话,那么北京市可以有100亿立方米的地下空间可以开发,可以考虑十层,那么有3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可以布置在地下,所以这个潜力是非常大的。

2

如何利用地下空间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的实质是什么呢?是交通的需求大于交通的供给,怎么办?往地下建路,我们可以在湖下、河下建路。

***第一个城市湖下面修的路就是南京玄武湖的两个隧道,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建的,当时我是专家组组长。像这样湖下的道路***建了很多了,苏州有两个湖:一个叫独墅湖,一个叫金鸡湖,独墅湖已经建成了,金鸡湖正在建。太湖也建了,杭州的西湖也建了,南昌的青山湖、武汉的水果湖也建了,东湖也要建。长江下面建了路、隧道,上海、武汉都建了。长江下的隧道,南京已经建了三条,还要建,武汉已经建了两条。黄河下面也建隧道。海底也在建隧道,我们的青岛到黄岛,还有厦门的东通道,港珠澳大桥实际上有一个6.7公里的海底隧道。深圳前海的地下空间规划中,它的地下路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地下环路,一个是地下的快速路,一个是地下的车库。它的地下快速路是解决什么呢?过境交通,汽车到了前海它就进入地下环路,然后进入到各个高层建筑的地下车库,来解决前海的*部的交通的问题。中关村的地下有三层,地下一层也是个地下环路,也就是说到中关村以后,中关村地面下有环路,有10个和地面的出入口、13个地下出入口连着中关村的各个高层建筑,利用地下的这么一个系统来解决中关村*部的汽车交通拥堵的问题。

那么还有停车的问题,我们有很多小区它原来建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汽车,因此没有考虑车库。现在大家进入小康社会了,生活提高了,买了车了,但是没有车库怎么办?南通这个地下立体车库就利用很小的一个地面,挖个井下去,周围是一个个停车位,像个玉米棒子一样,玉米粒一样。中间的台子就叫地面,车来了把它带下去,转到第几层第几号车位它就转到那里。你车开过去,然后再上来,这样地面占了很小的面积,地下你要多深就多大,就这样来解决一个已建小区的没有车库的这么一个地下车库问题。另外我们***很多城市高铁的交通、航空的交通的枢纽问题也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上海的虹桥枢纽它有两个交通广场,一个是西交通广场,一个是东交通广场,这些交通广场联系到公共交通、私家车都可以无缝地在地下车库里连接到。还有城际的交通,长江三角洲的这些城市的铁路的连接,所以这样一个地下的立体的航空枢纽、交通枢纽,把大量的交通容纳到地下。

城市是要发展城市的轨道交通,为什么呢?因为轨道交通地铁是大容量高速地解决上下班时候的主要的一个措施。就像我们北京一样,上下班高峰的时候老人、小孩上不了地铁的车辆,有一句话说地铁拥堵到什么程度呢?买的面包上了地铁变成了饼干了,买的饼干上了地铁变成面粉了,就是这么拥堵的程度。但光发展地铁轨道交通还不够,还要发展地下快速路,这样相辅相成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3

如何利用地下空间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波士顿原来是高架路,1994年拆了高架路,修地下路,8到10车道的,全市的高架路都拆了。为什么拆高架路呢?高架路振动、尾气排放,城市环境***化了,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波士顿决定拆掉全市的高架路修建地下路。

图中左边就是原来高架路的情况,高楼林立,高架路拥堵,右边拆了高架路以后变成了林荫大道。波士顿拆了高架路修了地下路以后环境怎么样呢?告诉大家,波士顿监测结果全市的空气一氧化碳的浓度降低了12%,城市的空气污染大大地好转,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城市的绿地和开敞空间。

为什么地下快速路可以解决城市的空气污染呢?快速路里面也是有汽车在通行,也有尾气的污染。东京的地下快速路的尾气通过地下设施的除尘和换气技术,用静电除尘,通过催化把一氧化碳、氧化氮变成二氧化碳,变成无害的空气,这就是东京地下线的除尘换气技术。波士顿的地下路也是有这样的系统来解决地下路里面的尾气的污染。

还有城市的污水,过去我们城市的粗放发展模式,污水直接排到流经城市的河流里面去,现在我们绿色可持续发展。过去的处理我们知道,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周围大量的地面不能得到利用。那么怎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芬兰赫尔辛基污水处理系统就是地下的,我去参观过这个地方,地面闻不到臭味,到里面就有臭味了,就是把污水在地下处理,最后出来了一包一包粉,这个粉可以当肥料。新加坡也是这样,新加坡原来是七个地面的污水处理厂,经过改造以后变成两个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和两个小型的污水处理厂,通过综合管廊把污水输送到地下,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然后污水经过处理以后无害了排到海里面去。

这一个是上海的50万伏的高压变电设备,建到地下去了,它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我们过去城市变压器都在地面,城市的电缆都在空中,我们叫做蜘蛛网。那么这个电站建成了,意味着这50万伏的高压都可以到地下去,也就是所有的电力电缆都可以到地下去了。因此地上的城市的蜘蛛网就可以不再出现了,当然通信电缆更可以到地下去了,所以就是建城市的综合管廊解决城市蜘蛛网的问题。

城市内涝的问题东京怎么解决的?它是建了这么五个大的竖井。

这个竖井多大呢?下面有一些人,通过比例,就能看到这个竖井有多大,它用大的竖井深层地蓄排。如果没有暴雨,平常的雨洪和污水通过平时的浅层的排水道,处理以后排到旁边那个东京最大的河流;如果雨洪来了,竖井就打开了,水下去,上百万方的雨洪储在储蓄井里,然后通过泵排到河川里面去。所以东京过去由于台风、暴雨曾经出现过内涝,现在没有内涝了。

这是吉隆坡的,它的地下路是和排洪解决城市内涝相结合的。没有暴雨的时候,它的上下两层都通车,如果有大暴雨,路就关闭了,关闭了以后全部排洪,不通车了。新加坡它也有一个深层的排水系统,是怎么样的呢?因为新加坡它是一个岛国,它的淡水是不够用的,所以它的这个雨水、污水是分流的,就是它的雨水要利用的,它的淡水、雨水是通过地面的渠道流给五个深层的集水井,然后经过处理以后应用到水务系统来用的,所以城市内涝也是可以解决的。世界的经验是要建设深层的蓄排系统,我们******也提出来要建设海绵城市。我认为最重要的解决内涝的是深层地蓄排。

在我们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华北地区,由于冬季还要取暖、燃煤,还是没有彻底解决雾霾问题,可以用地热来解决问题。地热分三方面来介绍,第一种形式是热泵技术,所有的城市都可以利用,当然效率、过程是不一样的。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它是可再生能源,是不污染空气、不污染环境的清洁能源,所以我们要大力推广,这是解决以燃煤为主空气污染的一个替代方案。

这张图地面横坐标是一个温度,越往右边温度越高,是冬春秋夏。夏天温度最高了,但是到地下大家看四条线变成一条线了,就说明地下五米以下基本上是一个温度,也就是地下是冬暖夏凉的,那么利用这个温度差来解决这个热能的问题。

这张图就是地下的热交换管,埋在地下,通过热泵把地下的热送到房子里面去解决取暖和空调的问题。

比如地铁车站我们基坑,我们的连续墙、底板可以放热交换管。奥地利的一个地铁车站里利用桩基来解决冷和热的问题,旁边一个学校用了它的技术每年节省了34000方天然气,每年节省了电费1万美元。瑞士它是利用这个热泵技术每年节省了50万度的电,效果还是明显的。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通过它的地下的灌注桩和地下连续墙的埋管,热泵系统来解决取暖的问题,利用这个热泵技术代替了电负荷是1600千瓦,当然这个技术它需要埋设热交换管要热泵,它要增加成本,成本是增加了200万元,但是每年节省的电费十几万元,所以这样的话它12年可以收回来成本,更重要的它改善了空气,没有污染空气,改善了环境,所以这个是非常值得推广应用的。

第二种形式是***、德国,它们都在研究的一个技术,目前还不成熟,就是***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在芬登山上建成了一个叫热干岩的发电站。

什么意思呢?我们大家知道,我们的地壳是一个岩石圈,地壳下面是岩浆,火山爆发之后岩浆就爆发了,那个地方地下是非常高温的,所以我们的岩石圈越往下温度越高,大概100米要增加三度,那么1000米的话就是30度,如果3000多米不是增加100度了吗?也就是地下3000多米,一般来说要达到100度,那么水就变成了蒸汽了。

所以我们想就打两个井,两个井打到下面去,我们把岩石打碎了,把水灌下去,水就变成蒸汽了,从右边下去,左边上来,蒸汽就发电了,这就是热干岩的发电站。***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建成了十兆瓦的热干岩发电站,但是成本还是高,所以目前还没有推广,但未来是非常可观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热干岩量很大,我们***有多少热干岩的量呢?我们***有热量相当于836万亿标准煤的热干岩,如果用2%可开发的话,***的热干岩的发电量,我们如果按每年46亿吨标准煤的热量来算,热干岩一千年都用不完,所以这个量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个技术是很可观的。所以现在我们***正在加紧研究把这个技术怎么能够用到商业开发的程度。

还有第三种地热能,是现在已经利用了,就是我们雄安的新城,它有个天然的条件,地下有温泉、热水。雄县85%的小区、80%的居民就是用地下的热水来冬季取暖的,所以叫做雄县模式,这个当然要有一定的条件地下要有温泉才行。那么现在我们***的这个温泉在很多省比如说**、河北还是很丰富的,所以我们要推广应用地下的地热能。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病”的一剂良*,城市地下空间对地震、干旱、风暴、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远远高于地面建筑。因此,城市地下空间将成为居民抵御自然灾害和战争灾害的重要场所。而城市地下空间对火灾、洪灾等灾害的抵御能力则相对较弱。

随着地下空间在国内外的大量开发利用,人们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地下空间防灾害的经验。地下空间在选址时,会尽量避开容易出现洪水泛滥或暴雨积水的区域;地下空间的人员出入口应高于当地最高供水位。进排风口和排烟口也会设置在地势较高的位置。出入口地下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该如何应对呢?如何能保证人们使用地下空间的安全?如何才能系统科学地编制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造福人类呢?

4

如何合理规划

防范地下空间灾害事故?

地下空间的方向感不像地面方向感那么强,如果发生火灾,人从地下往上走,和烟气往上走是一个方向,而且烟气的上升速度比人往上跑的速度还要快,因此不利于疏散逃生,现在经过教训和研究,采取了各种措施,各种对策可以来防止。包括我们防范火灾的规划,方向感不行,我们可以有地下的标志系统,另外规划里面要求防烟、防火分区和防火隔断装置,自动的报警系统、自动的灭火系统、消防系统,种种措施让现在的地下空间防灾的能力大大地提高。

地下空间是一个宝贵的、有限的、不可逆的资源,必须先规划后建设,科学的规划是最重要的,城市成片的地下空间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

上海世博会的世博园区原来是上海钢铁三厂,搬走了以后办了世博园,世博园闭幕以后,它的地下空间成片地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效益。

还有北京的中央商务区也是成片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它有地下五层,地下一层是人行的商业地下街,还有地铁的出入口连接高层建筑;第二层就是车行道,和各个地下车库相连,车到了中央商务区进入到地下,减少了地区的交通拥堵;三层到四层是地下的车库和管线,这样成片的规划取得了最大效应,同时节省了成本,缩短了工期。

我们要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地下地上空间规划要相互协调,形成一体化,地下各项规划要相互衔接,尽力“多规合一”。也就是说横向相互连通,竖向要分层安排,而且近期与中远期的推进要有衔接有序,这样才是一个科学的规划。同时在搞地下空间的设计、地下空间施工的时候要发扬工匠精神,抱着不留历史遗憾的态度来精心做好地下空间的设计与施工。

我们建设了城市的地下交通,建设了城市的地下物流系统,把污水的处理运输都放到地下去,我们人可以在地面上享受阳光、空气、水,可以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清水秀、白云蓝天,实现我们美丽的***梦!

来源:***经济大讲堂(cctvzgjjdjt)

监制:唐心怡

编辑:马宇聪

校对:周佳苗

新加坡面积有多大?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是718.3平方公里

新加坡是个岛国吗?

是新加坡共和国(The Renublic of Singapore),简称新加坡。它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的南端,是个集***、首都、城市、岛屿为一体的城市型岛国,由53个岛屿7座礁滩组成。北以柔佛海峡(宽1.2公里)的长堤与马来西亚相连,南临新加坡海陕,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为世界海运交通中心之一。新加坡面积640平方公里,人口270万,马来语为国语,汉语、泰米尔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语言

***,***和新来自加坡面积?人口?

***:人口约713万(2012年),总面积1070平方公里;***:人口586,300人(2012年),总面积32.8平方公里;新加坡:人口531万(2012年),总面积约为715.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