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在现在的什么地方(东吴是浙江哪里?)
东吴是浙江哪里?
东吴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辖镇,地处宁波市东郊,距甬城20公里,自东吴出发约20分钟可到达鄞州中心区。
西南与东钱湖风景区相邻,北与北仑铁路、沿海大通道"同三线"相通,鄞州大道、宝瞻公路穿镇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江保慢苏东吴寺在什么地方
据悉目前东吴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方大道与醒湖路交界处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都城在今天哪些地方?
齐国的临淄在山东的临沂楚国的丹阳古“丹阳”当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秦国的咸阳现在西安附近燕国的蓟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赵国的城郢河北魏国的大梁今山西芮城县北韩国的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晋国的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宋国的睢阳今河南商丘
暨艳案:东吴腐败的根源在哪里?
【材料】《资治通鉴》魏纪 世祖文皇帝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
吴张温少以俊才有盛名,顾雍以为当今无辈,诸葛亮亦重之。温荐引同郡暨艳为选部尚书。
艳好为清议,弹射百僚,覈奏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
其居位贪鄙,志节污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多扬人闇昧之失以显其谪。
同郡陆逊、逊弟瑁及侍御史朱据皆谏止之。瑁与艳书曰:“夫圣人嘉善矜愚,忘过记功,以成美化。如今王业始建,将一大统,此乃汉高弃瑕录用之时也。若令善恶异流,贵汝、颍月旦之评,诚可以厉俗明教,然恐未易行也。宜远模仲尼之泛爱,近则郭泰之容济,庶有益于大道也。”
据谓艳曰:“天下未定,举清厉浊,足以沮劝;若一时贬黜,惧有后咎。”艳皆不听。
于是怨愤盈路,争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憎爱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素与艳、彪同意,亦坐斥还本郡以给厮吏,卒于家。
始,温方盛用事,馀姚虞俊叹曰:“张惠恕才多智少,华而不实,怨之所聚,有覆家之祸。吾见其兆矣。”无几何而败。
【译文】吴郡的张温年轻时因有俊才而享盛名,顾雍认为张温在当时无与伦比,诸葛亮也很推重他。张温荐同郡暨艳为选部尚书。
暨艳好议论朝政,弹劾百官,对五官、左右三署郎官,审查尤其严格,几乎都被降职,甚至被连降数级,能够保留原职的,十中无一;
而那些为官贪婪鄙下,毫无志向和节操的人,都被他任命为军吏,安插在军队的各营各府;他还经常揭发别人的隐私,加以夸大张扬,以证明自己处罚得当。
同郡陆逊、陆瑁兄弟两人和侍御史朱据都劝他不要这样做。陆瑁致信暨艳道:“圣人赞扬善行而体谅别人的愚昧,忘记别人的过错而记住别人的功劳,以形成美好的风化。如今大王的王业刚刚开始,将来还要统一天下,现在正如汉高祖不求全责备,而要广泛招揽人才的时代。如果一定要在善恶之间划出一条清楚的界限,仿照汝南、颖川搞“月旦评”,固然可以改变风俗、申明教化,然而恐怕目前难以施行。应该远学孔子的博爱亲仁,近效郭泰的宽厚容人,这才有益于统一大业。”
朱据对暨艳说:“天下尚未平定,如果只举荐那些清白的人,而容不得一丝缺点,恰恰破坏了劝导的作用;如果你一旦被免职,恐怕后患无穷。”暨艳一概不听。
于是怨恨之声遍布路途,人们都争着告发暨艳和选曹郎徐彪专凭私人感情任用官吏,爱憎不以公理作为标准。暨艳、徐彪都被治罪自杀。
张温和暨艳、徐彪素来意见一致,也被牵连治罪,逐回本郡官府做杂役,后来死在家中。
当初,在张温得势时,余姚虞俊叹息说:“张温才能有余而明智不足,华而不实,人们的怨愤将会聚集在他身上,有败家之祸。我已经看到先兆了。”不久张温果然被治罪逐回。
【解析】材料里记载的内容,涉及孙权中后期东吴的“暨艳案”。暨艳裁撤冗官,治理贪污,整顿官场风气,全面从严治吴,这是好事,可为什么不仅行不通,还祸及自身呢?
敖让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打击面太广
***曾经说过,**就是将自己人搞得多多的,将敌人搞得少少的。整顿官场是好事,但是暨艳一时之间的打击面也太广了。
一旦打击面过广,就会提前将自身的**意图充分暴露出来。这样就会导致正在被打击的敌人,和潜在的敌人,联合起来,共同围剿暨艳。
江东四大家族,顾陆朱张。陆家、朱家已经发声强烈反对,威胁之辞跃然纸上,顾家沉默不言,即使有张家的力挺,尚且犹自感力不从心。
黄武初为丞相,威远将军,封阳羡侯。张温、暨艳奏其事,邵辞位请罪,权释令复职,年六十三卒。
更何况暨艳的整顿官场,还涉及从江北来的淮泗派,比如说当时的丞相孙邵,也是暨艳打击的对象之一。
所以咱们可以看到,暨艳基本是把孙权手下的两大势力全都得罪了,这就是敖让说的打击面过广。
最终就造成了改革的主力过大,形成材料中所说的:“于是怨愤盈路,争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憎爱不由公理”。
如果说暨艳懂得模糊自身意图,采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策略,广泛的争取同盟,整顿官场的任务其实是有希望的,最起码不会落得个被逼自杀的下场。
二、操作太急
事缓则圆,暨艳的操作除了打击面太广之外,还太急了。官场乱像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寒,这是东吴建立以来,各种势力此消彼长不断迭代的结果。
几十年的沉疴积重,暨艳却妄想在短时间内解决它,从自上而下的改革层面来讲,这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暨艳的权力来自于张温,而张温的权力来自于孙权。
暨艳出任选部尚书,大力整顿官场,这个事情如果没有孙权的默许甚至授意,暨艳没有这个胆,孙权也不会放任。
但不管是张温也好,暨艳也好,孙权也好,整顿官场这个事情,对他们来说其实就是自上而下的良性改革。
自上而下的良性改革,如果操之过急会发生什么?可以参考晁错的削藩,最后必然最后必然激起既得利益集团的武装反对。
怨恨之声遍布路途,这个说法比较委婉。换个现代的说法,暨艳的“倒行逆施”,已经引起利益集团游行示威了。
说白了就是向孙权施压,要求他处理。
这一点汉景帝比吴大帝稍强点,利益集团还没有武装施压,孙权就把张温和暨艳卖掉了,孙权卖队友真是,很快啊。
三、暮气太重
所以从第三点来说,暨艳的失败,其实跟孙权有关,孙权的妥协性太强了,眼见形势不对,立刻就将队友卖掉,死道友不死贫道嘛。
为什么孙权的妥协性这么强?根本原因就在于东吴政权的反动性。东吴政权的构成是什么?
简单来说主要就是三块。第一是淮泗集团,第二是江东集团,第三是其他势力。
淮泗派的比如说周瑜、鲁肃,吕蒙、诸葛瑾、步骘等等,江东本土派的比如说顾雍、陆逊、朱据、张温、全综等等,其他势力比如说荆州的潘濬,益州的甘宁之类。
像这些人,哪个不是自带部曲,就算实力最小的甘宁,投奔东吴也是带了八百家仆来的,来到东吴随便一发展,几千私兵不在话下吧?
枪杆子里出政权,枪杆子就是话语权。孙权不解决私兵问题,就永远整顿不了官场。
官场乱像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这些私人领主,是这些功勋贵旧,是这些地方豪强,不断地往体制内塞人。
同时这也是东吴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原因所在。军队和人口就意味着话语权,打光了就没话语权了,不是刀架到脖子上了,谁拼命?
而孙权等人却对私兵这个根本问题视而不见,执意去整顿由此引发的官场乱像,这岂不就是扬汤止沸?
孙权真的这傻吗?非也。这不是孙权傻,而是江东政权积重难返,暮气太重,孙权只敢做表面文章,当个维持会长了。
私兵问题,孙权是不敢碰的,因为这是江东特色。正是因为有私兵这个福利,江东的各路人马才愿意拥护孙权。
正是因为孙权容许私兵的存在,各路将领以及地方豪强,才愿意帮孙权打赤壁之战,才愿意帮孙权打夷陵之战。
如果说孙权敢就私兵问题动手,那这无异于革了自己的命。没有江东军头地主的鼎力支持,就没有赤壁和夷陵的胜利。
但不解决私兵问题,孙权永远都是合肥城下的孙十万,不解决私兵问题,向暨艳主持的这种吏治改良问题,永远都无法取得成功。
这是一个死结,成也私兵,败也私兵。体制上的落后,就注定了东吴只能是个大号楚国。
所以敖让以为,东吴的问题,不在于官场的整顿,不在于吏治的改革。
而在于东吴的国本,私人部曲制决定东吴就是一个冗余堆积的垃圾场,由这样的逻辑搭建的系统,利益集团过于强大,没有冗官、贪污等等各种官场问题,那一定是假东吴。
三国的东吴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三国时期的东吴疆土,是现在的福建,浙江,广东,江西,湖南省的全部地域,以及广西,江苏,安徽,湖北省和重庆市,上海市的部分区域,还包括现在的越南北部地区。
三国时期的东吴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长江以南的的广阔区域。包括现在的江浙,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以及安徽南部等等。
四大部洲分别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我认为四大部洲就在银河系的四大悬臂上,每一个悬臂,一个洲。如果我们没有神通是见不到那三个洲上的人的。
三国东吴是什来自么地方
权没称帝前,主城曾经在柴桑(江西九江市)。就不能称国都了,因为没成称帝,权的国都分别是许昌和洛阳 湖北鄂州“吴王城”,南京“石头城”,镇江“铁瓮城”是保存至今的三座三国时期的东吴古都,而镇江铁瓮城以建造年代最早、保存的遗迹最完整并唯一建有砌筑护城砖墙而独具特色。镇江古城考古所名誉所长刘建国研究员倾15年心血,致力于铁瓮城考古,近日记者专门采访了他。 许多镇江人都知道一段佳话,镇江闹市区有条万古路,就是因为铁瓮城而迟迟未能完工,铁瓮城遗址作为镇江市区最早的城池和历代州署、府署的**、军事、文化中心,它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铁瓮“废垒何茫茫” 铁瓮城,又名京(京口)城、子城。最早的、也是比较权威的记载,是南朝顾野王在《舆地志》这本书中叙述:“吴大帝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虽然简单,但城的基本要素大致都交待清楚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权将政权中心从吴(苏州)迁至京城(今镇江),是年发生赤壁之战。虽然其时权尚未称王,但铁瓮城实际上已具备了王城的地位和格*。清康熙帝诗中就曾以“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来形容铁瓮城的雄险。铁瓮城城名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唐《润州图经》说“古号铁瓮城者,以其坚固如金城之类”;另一说法是因铁瓮城形如卓瓮。刘建国认为这两种说法都能成立。 《读史方舆纪要》说,三国以后铁瓮城这个地方,一直被作为地方**中心的衙城在利用着,长达千余年,直到清末,镇江的衙署才迁出。所以铁瓮城又被称为“千年衙城”。 北固山,濒临长江,近南北走向,山有三峰,依次称为前峰(南峰)、中峰、后峰(北峰)。铁瓮城依前峰(今鼓楼岗一带)而筑。但由于岁月悠悠,城兴城废,铁瓮城旧迹已难以确认。早在北宋年间,润州(镇江)籍丞相、诗人王存就发出感慨:“晚登北固顶,俯视南徐城。废垒何茫茫,山川回纵横”。 千古名城还人间 为揭开铁瓮城之谜,1991年起,国家文物*将此城遗址列为国家文物考古重点项目之一,前后考古历时15年。一直领衔参与的刘建国告诉记者,当年南大历史系师生与镇江考古工作者合作,依据史料线索,考察北固山南峰的地貌,考古人员发现此处东、西、北三侧残存有埂状土岗带,呈U形分布,北高南低,高出地面约7-20余米。考古人员首先选择西北侧一段土岗试掘,发现了六朝夯土及包砖墙遗迹,依山而筑,单面墙体,直、斜结合。可以推知,与之相连的U形土岗应该是六朝铁瓮城残迹。 1994年春,考古人员在预测的南垣所在地点开挖两条小型探沟,一举发现了六朝南垣夯土,夯土厚约3-4米。1996年,考古人员又对东垣进行考古勘探,亦发现六朝城垣夯土及包砖墙遗迹。1997年发现历代官衙建筑遗迹。这就清楚地表明,铁瓮城四周城垣遗迹保存完整,城周平面近椭圆形。以城垣顶部中心线计,南北城垣顶距约430米,东西城垣顶距宽处约280米,周长约1100米,与史载的“周回六百三十步”大致吻合。2000年,铁瓮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夏,刘建国又领队对铁瓮城南垣具体走向进行勘探。在孔探中,发现了铁瓮城南门门墩夯土及包砖墙遗迹,并试掘了一口小型探方,揭示出西侧门墩西南转角遗迹。2004年1-10月,发掘面积近300平方米,将西侧门墩南部予以揭示,门墩东西宽约17米,门道宽约5米,并设有二层台及砖砌台基墙结构;与门墩相接的城垣宽约20余米,包砖墙遗迹残高逾2米。 志载,铁瓮城有南、西二门,南门称鼓角门,宋代亦称谯门,明代改建鼓楼,今天鼓楼岗的地名即源出于此。而这次发现的鼓角门遗迹,不但是铁瓮城的重要实证,而且是我国南方六朝城门考古中的首例。而铁瓮城南门的包砖设施,则显示出它在古代城垣建筑上所具有的先进性。 刘备招亲史影在 北固山中、后峰海拔高约50余米,表层2-3米以下为岩石山体。南朝时期,梁武帝登临北固山时,山“高数十丈,三面临水”,俨然是江上的一座天然“石城”。1999-2000年,考古人员对北固山后峰(即著名的甘露寺所在)腰台进行考古试掘,发现在唐代甘露寺殿址地层的下方,还叠压有六朝及先秦时期的文化堆积:六朝地层出土有早期绳纹面叶脉纹或填线纹里瓦、绳纹砖以及青瓷壶、罐、碗残片等;先秦地层出土有周代陶鬲及方格纹、席纹、口字纹、雷纹、套菱纹等各式印纹陶片等,说明北固山后峰早在六朝之前,就已经有相当规模的人文活动。 铁瓮城与京城又是什么关系?刘建国认为,铁瓮城是三国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它的全部,三国时的京城应包括北固山的全部,即前、中、后三峰,南北长约1000米,周长近6华里。 权所营造的京城,性质略与帝王的“宫城”相近。依照古代宫城的礼制规范,朝政区与寝苑区是分开的,即所谓“前朝后寝”。审视铁瓮城,它位于京城南半部,自南向北逐渐升起,最北一层地势最高,气势雄伟,此处应是朝政处所;而北固山中、后峰当是后宫苑区,以及武库、粮仓等所在。 刘备赴京口活动期间,作为权的妹婿,自当被安排在京城内寝宫、苑区度过蜜月。由此看来,刘备在北固山上“龙凤呈祥”、“绸缪恩纪”的新婚生活,以及、刘并辔遛马、巨石试剑的传说,都因为铁瓮城的考古而复活、鲜亮起来。
余陵广陵姑苏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余陵——徐州广陵——扬州姑苏——苏州
东吴以江东六郡为根基,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
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在其父孙坚死后,率领其父的旧部过江袭取江东,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兼并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业。甚至曹操在听说孙策的骁勇后,称赞“狮儿难与争锋”。在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年纪轻轻的小将军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张昭等人的辅助下,安定了内部,又接连取得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的胜利,击败了当时的头号枭雄曹操与刘备,进而保住了江东之地,于公元229年开国称帝,把父兄的霸业变为了帝业。
在三国中孙权一般被称为“江东孙权”,当然孙权是以江东六郡作为根基,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就帝业,三分天下有其一。
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
历史上的“江东”与现在的“江东”有所不同。现在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区的东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部分江北地区)被称为江东。可以说现在的江东是中国的富饶之地,基本上各个GDP在全国名列前茅。
但三国时的江东和现在江东有所不同。孙权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时指的是哪里呢?由于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至于江东六郡,自然是属于这一区域,也即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至于江东六郡,分别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
下面为大家分析这六郡,为什么说孙权得此六郡便可称霸一方。
其一,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可以称之为吴越之地了,也即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所在地。而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因此,对于吴郡来说,可以说是孙权家族的起家之地。东汉末年,孙坚乘乱而起决战天下的时候,他的弟弟孙静就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随孙坚。孙氏宗族在孙策平定江东时也立功不少,孙静为孙策鞍前马后,征伐镇守。而江东的武将中,也有不少出自吴郡,比如凌操、凌统父子就是吴郡馀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
其二,会稽郡。会稽郡是一个始于秦朝的郡,在设立之初,会稽郡的疆域非常辽阔,北至江苏省,南到福建省。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会稽郡的范围明显缩小。会稽郡的治所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领十五县,其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带。
其三,丹阳郡。汉末三国时期,丹阳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孙权称帝之后,也定都于此地。丹阳郡主要包含了江苏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闻名天下的“丹阳兵”也出自于此,袁术曾经以“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来评价丹阳。而作为江东都城的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为六朝古都的开始。
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边的市县。在汉末三国时期,豫章郡和吴郡、庐陵郡、会稽郡一样,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也即这几个郡都处在东吴势力的后方。在此基础上,这几个郡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钱粮,支撑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
其五,庐陵郡。公元200年,孙策分豫章郡设立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在汉末三国时期,庐陵郡、豫章郡这两个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
其六,庐江郡。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庐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潜山市)。彼时,如同曹魏和东吴分别设立扬州一样,二者也分别设立了庐江郡。对于庐江郡来说,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带,也即合肥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庐江郡因为处在东吴和曹魏的交界地带,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石亭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就爆发于该地区。因此,庐江郡和丹阳郡一样,聚集了东吴的重兵,以此抵抗强大的曹魏。
综上,孙策留给孙权的江东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两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区,以及今江苏、安徽两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可以说是长江下游一带了。无疑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孙权偷袭关羽攻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让东吴的疆域扩大今湖北、湖南一带,又通过收服交州一带的士燮,从而使今广东、广西等地也成为东吴的疆域。所以说孙权因有江东六郡,进而有实力成就霸业,成为与曹操、刘备并列的霸主。
孙权自公元229年立国到280年东吴灭亡,前后共经历了52年,成为了三国中国祚最久的国家,也可看出江东确实兵精粮足,若不是当政者失德,绝非久居人下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