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1两多少人民币(宋朝年间1两银子是多少人民币啊水浒传里)

宋朝年间1两银子是多少人民币啊水浒传里

大约300元钱吧!按照两个时代都有的米价来计算:宋代1市斤是640克,1石合92.5宋斤,参考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水浒期间(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前)也就是徽宗前期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即今天的59.2公斤合296元,也就是1贯铜钱合296元人民币左右。一般来说,我们讨论古代币值都使用这个公式: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所以一两银子大约值人民币300元左右。

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

现在的银子不值钱,一两银子也就是220块钱左右,也就是一克银子,在四块到四块五,所以50克银子,也就是一两银子,在220块钱左右。

明清时期的1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银子的换算是怎么样的?比如:多少钱等于一文,多少文等于一两

请问一两银子是现在的多少钱

十文就一两……十文就是现在的十块咯

一两银子等于几钱

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至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

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以大米为衡量单位,推算过银子的价值。比如: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如果当时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1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170元人民币

如果按照现在米价三元一斤来算,唐朝一两银子可以买米一千多斤,那一两银子相当就于三千元左右的人民币。

宋朝一两银子可以买米大约三石,宋朝一石是66公斤,一两银子折合**民币就在1188元左右。清朝已经盛行货币。

在乾隆年间,一两银子只能买米八十斤,光绪年间只能买到三十八斤大米,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一百五十元左右。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现在一两银子等于大约170元人民币,银子在每个朝代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现在三元一斤的米价来计算的话:

唐朝一两银子:可以买米一千多斤,一两银子等于三千元左右的人民币;

宋朝一两银子:可以买米大约三石,一石是66斤,一两银子等于1188元左右的人民币;

清朝乾隆年间,可以买米大约八十斤,光绪年间,可以买米大约三十八斤,一两银子等于150左右的人民币。

清乾隆朝1两白银等于多少人兵从统周民币?

乾隆时期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600元。700万两就是42亿查看原帖>>

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

由于各个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所以,换算出的数字不一定准确。有人以大米为衡量单位,尝试推算过银子的价值,此换算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明朝万历年间1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2石,如果当时的1石约为94.4公斤,1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1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1两银子等于人民币660.8元。

唐太宗贞观年间1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1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1贯),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1石,即是20石,唐代的1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1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1斗,也是1两银子等于人民币2065元。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1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300至600钱。1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至8石大米,以宋1石约为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924至1848元。

综上所述,关于“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1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至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至800元;在北宋中期价值600元至1300元(或1000至1800元);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至4000元。

来源:《辽宁青年》

编辑:毕 志(407203482@qq.com)

版式:邢海燕

图片与插图未标注作者的,请与我们联系以便寄付稿酬。

往期推荐

“红领巾学d史•点亮红色地图”活动期待您的加入|辽宁青少年号

“红领巾学d史•点亮红色地图”活动参与指南|辽宁青少年号

山水相系,再续前缘

《辽宁青年》里的温暖记忆

孩子的书架上还缺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