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中医气。。中医)
中医气。。中医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147770599中医气的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和社会)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是指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相混淆。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永恒的,既不会陈旧也不会改变,只会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但是,对具体科学的物质的概念、属性、结构和形态的认识,则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深化着的。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 从脏腑功能活动来说,则五脏主
与演变相关的哲学原理有哪些?求高手指点
11b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直接来源12cd动物没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它只是靠本能13abcd14bcda是诡辩论过于强调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而主观唯心强调自我的感觉观念等。15a联系的普遍性是不需要条件它是客观规律吃饭去回来再看16abde17ac18bcdea不对,这种思想是一元论试题题干引文的作者方以智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自然科学家、朴素唯物主义者。他通过把气作为物质的一般而论证了世界的物质属性,认为"空气、声、光、形"等都是作为物质载体的"气"的相互转化而表现的四种基本形态,反映了他关于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物质存在方式多样性的思想和物质永恒地处于"流转"中不死不灭的思想。方以智的自然哲学体系实质上是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气一元论,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9ad20abcd不一定对有些还是不确信的
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方面居于世来自界领先地位的史实有哪些?急!!!!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稳缓地前进”。他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还指出:“我常喜欢用一种相对来说缓缓上升的曲线来说明中国的演变,显然这曲线比欧洲同一时期,譬如说公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演变过程的曲线上升得高,有时高得多。”(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第65-85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国四川大学周仲壁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周孟璞两位先生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初探》(注:《自然杂志》13卷11期第333页。)一文中也以中国的自然科学大事、西欧的自然科学大事和著名科学家的人数作为纵坐标,世纪年代为横坐标,制作了三条增长曲线,从中国的那条曲线看,同样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增长是缓慢而连续的。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是一个突出的标志,正是它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战国末年写成的《吕氏春秋》,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称得上是这种农业科技的论文开端。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中生产工具、乐器、建筑、交通运输、皮革制造、染色、乐器、玉器等36项专门实用工艺技术的记述,显示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内部的细密化及其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记载了大量实用力学知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几何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同时,它也是古代力学与光学论说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线传播思想的揭示,使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可以这样说,《考工记》与《墨经》一起作为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成果。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为后世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数学体系的形成确定了基础。有关天象观测的记载详尽准确,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天文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料。在地学方面,《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以服务于当时的**、经济需要。医学方面,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以人体器官整体观、阴阳五行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的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兼及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并在临床上显示出杰出的贡献。我国人民寻求对自然界物质本源的认识,继五行、阴阳说之后,元气说与原子论是两大发展线索,它们的确立都分别肇始于这个时代的荀况与墨翟。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九章算术》以及《周髀算经》的成书显示出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独特数学体系的形成,形数结合,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为此它将重新焕发青春,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预期的。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张衡为代表对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对天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论天三家为代表的宇宙论则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的固有传统。《汉书、地理志》的出现,开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物知识的总结,它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体系的内容,更加切合医疗的实际应用。《汜胜之书》可以说是对农业知识的总结。《论衡》、《淮南子》、《淮南万华术》、《周易参同契》、《尔雅》等书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在生产技术方面,成为我国古代传统特色的主要技术,像冶铁、纺织机械、农具制造、造纸工艺、漆器工艺、船舶制造等都已出现,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像赵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梯级船闸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木结构建筑风格、竖炉冶炼法、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纸术更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王充为代表的元气论与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的对立与斗争,是我国科学思想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即使后者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考察也有其值得吸取的精华。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又一高潮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前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可以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裴秀与郦道元的地学、贾思勰的农学、王叔和、皇甫谧与陶宏景等的医*学、葛洪的化学等为标志;后者主要有李淳风、一行等的天文学、李淳风与王孝通的数学,孙思邈的医*学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人论与宇宙观等。这种趋势困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作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以沈括、苏颂、郭守敬、李冶、秦九韵、杨辉、朱世杰、赵友钦、毕升、陈@①、王祯、李杲、李诫、曾公亮等为代表的科技名家辈出,硕果累累,以《梦溪笔谈》、《营造法式》、《四元玉鉴》、《武经总要》、《王祯农书》、陈@①农书》、《革象新书》等为代表的科技著作纷纷面世,正是诸多尊敬的科技前辈先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数学四大家为代表,使宋元数学在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大规模的恒星观测,各种天文观测仪器的研制成功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它的发展高峰。沈括在磁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学派和相应的医学流派使中国医*学得到全面发展。以陈@①《农书》与王祯《农书》为代表,先后总结了宋元时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后者所附录的“农器图谱”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器具方面的重要成就,成为后世记述农具图书的范本,反映了当时农学的高度发展。宋代动植物志、谱录的大量出现并形成出书高潮,和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杨介《存真图》所显示的解剖学上的发展,应该说这时的生物学也是成就不小的。在这一时期,地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不仅总结了唐宋以来的地理学成就,还根据实地调查,在制图方面取得成绩,其精确度已达至较高水平,成为明清时期我国舆图的范本。杜绾著《云林石谱》的出现,反映了矿物学在宋代已较前有了很大进展。在这些学科发展的同时,诸如水利、冶金、印刷、瓷器、机械制造、建筑、纺织、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以张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自然观和以沈括为代表“验迹原理”和科学方法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科学方法,无疑是哲学和科学发展到北宋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对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朱熹的理一元论的自然观对当时科技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气者,理之依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气者,理之依也。”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这是王夫之的哲学理念,“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对于“气”与“理”的关系,对于“道”与“器”的关系,他认为:“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器”是指具体的事物,“道”是指抽象的一般道理、一般原则。世界上只有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因此,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道家佛家都把“虚无”视为无限和绝对,而将“有”视为有限和相对。王夫之认为这把相对、绝对的关系弄反了,在他看来,“有”是无限的,绝对的,而“无”是有限的,相对的。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们通常讲无,是相对于有而言。就象相对于犬有毛而说龟无毛,相对于鹿有角才说兔无角。所以,讲“无”只是讲“无其有”。王夫之认为,废然无动、绝对的静即熄灭,这是天地间所没有的。王夫之说,“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王夫之的这些话表明,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灵活的。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气一元论思想概述
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及最重要的思想,是贯穿中国传统学术发展的主要范畴,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中医学的物质基础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是本体范畴,同时也被认为是一切变化的动因,所有联系的桥梁,“气”于自然、生命、认知中无所不在。
(一)气、氣、炁
理解气一元论,首先应搞清楚气的概念与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将“炁”“氣”解释为气,因此现代用气代替“氣”与“炁”,古代三个字读音也都念做“qi”,但细究三字,在古代所指其实不同。关于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
《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气也,象形。”甲骨文中最早出现的这个“气”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气体之气。气字的写法与“云”的实体形状非常相像(见下图)。
所以最早的气是古人观察到水汽上升聚而为云,气就是物质气态的意思。现代汉语字典将氣解释为气,认为是古文的不同写法,其实两字实有不同。
《说文解字·米部》说:“氣,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如果将氣理解为米,似乎不通,且发音为气。《康熙字典》对氣的解释引用了诸多文献,如《太极图说》记载“二氣交感,化生万物”;《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
氣者,生之元也”等。“二氣交感,化生万物”,可见这里的“氣”特指阴阳之氣。“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也可看出这里的氣并非指气体状态,而是指人体的本元物质——元氣。
氣为米上之气,这里结合《说文解字》的解释:“氣,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可以理解为,氣是人吃五谷后,化生而成的人体元氣,氣来源于五谷,也就是馈客刍米。根据中医理论,人体饮食五谷后,经过胃的腐熟,最终由脾运化为人体之氣,因此,脾为人体出生后的后天之本,为人体出生后氣血来源之本。
可见,古人将氣特指来源于五谷的人体元氣。《说文解字》中未收录“炁”字。炁的上半部是“无”的古字,下面四点即是“火”字的假借,火是一种能量的象征,代表的有可能是无形而有能量的意思。“炁”字多在道教经典中出现。
《关尹子·六匕篇》中解释“以一炁生万物”,由此可见炁与《道德经》中的“道”所指,似有相似之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似乎道生之一就为炁。炁在道教中多指元炁,元通原,意为本原之气,就是说万物以炁为源。
《道德经》描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处常无,似乎指的炁无形无相,常有又似乎指炁是一种能量体,可以通过他的作用体现出来。古代对于“炁”的描述比比皆是。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春夏秋冬的更替,是因为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左传·昭公元年》也引用春秋著名医家医和之语解释疾病原理:“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认为正是与天地相通的人体本原之炁的作用,使人能够品尝五味,并表现出五色、五声的不同,疾病也是因为五炁之过造成的。《太玄真一本际经》第三卷有“修习静定,专炁柔软”,可见道家多通过修炼以补足人体先天元炁。这里用来源于水谷的人体之“氣”,表示先天元“氣”,似有不妥,于是道家引用了似有似无的“炁”,来比喻出生之时就有,可以通过修炼来强化的“炁”。
可见在古代,“气”多指气体之气,如呼吸之气;“氣”则特指来源于饮食水谷的人体之“氣”;炁则是指存在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与人体相通的先天之“炁”。(二)气一元论思想的意义
认识了“氣”与“炁”的概念与意义,则更容易理解气一元论的意义。从以上对气在古代的三种写法“气”“氣”“炁”的不同意义可以看出,气一元论之气指的并非气体之气,而是指人体从水谷得来的后天之“氣”以及生来就有,与天地相通的先天之“炁”。
因此,“氣”“炁”是古人通过古代哲学以及修炼认识到的天地之间、人体之内存在着的一种微观物质。它真实存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来源不同。因此,《康熙字典》里对炁的解释为“炁,同氣”。“炁”具有阴阳五行属性的不同,古人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表征这种阴阳属性的多少。
正如经络系统的定义为运行气血的通道,但至今不能被特定仪器所检测。因此气一元论所指之气,是古人认识到的一种特殊能量物质,它存在与天地万物之中,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源。如上所说,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是本体范畴,同时也被认为是一切变化的动因,所有联系的桥梁,“气”于自然、生命、认知中无所不在。
气一元论之气在古代用“炁”来指代,并非指物质的气化状态,也就是气体之气。气体之气不应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或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这个基本物质只能是“炁”,在人体内由于通过由饮食水谷而产生,则可写作氣。炁一元论思想,则说明炁的重要性。炁无处不在,无形无相,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对事物的生长繁盛与衰亡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正如《庄子·知北游》所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此处与“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所指相通,人的形体千变万化,各有不同,但是都是以“炁”为根基的,炁聚才能成形,炁散则形体失去生机,不再为人。天下万事万物无不如此,炁聚则生气在,炁散则不复生机,万事万物,无论好坏美丑都是由炁构成其生机。
故张三丰的《无根树》说:“无根树,花正亨,说到无根却有根。三才窍,二五精,天地交时万物生。”此处作者将人比作无根之树,说到无根却有根,这个根就指的人体之“炁”,炁与天地之炁相通,故曰看似无根,却有根。
这与《难经·八难》中的思想一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观老子全书,若将“道”理解为“炁”,则老子讲的就是存在与天地之间,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炁”对天、地、人及万事万物的影响,因“道”“炁”为万事万物之根本,所以《道德经》才会适用于方方面面。
(三)气一元论与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古人认识到存在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以及万事万物中的“炁”,对其性质进行了深入剖析,用阴阳、五行来归纳其变化属性,并对其运行规律进行了总结。
古人化学知识十分有限,远古时代的人类甚至没有化学知识,但是能归纳出*物的寒、热、温、凉之性以及归经,并应用于治疗,且可产生极好的治疗效果。则是根据*物所含“炁”的阴阳五行属性来归纳总结出的。气(氣、炁)一元论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几乎所有的中医理论都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体中,气(氣、炁)是构**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是气在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
首先,阴阳五行是建立于气一元论思想基础之上的概念,正如《四圣心源》中的论述:“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可见阴阳、五行理论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中医学其他理论均离不开气、阴阳、五行理论的支持。《灵枢·营卫生会》曰:“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可见五脏六腑都需要气的濡养,而联通五脏六腑系统、与周身建立联系的,则是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没有“气”的存在,则经络系统就失去了其意义。有学者统计《黄帝内经》中“气”这一词汇出现了3000余次,例如天气、地气、人气、正气、邪气、金石之气、四时之气、元气、脏气、真气、精气、谷气等等。
《黄帝内经》认为,“气”不只存在于人体,而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而天地之气又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并受天地之气的影响,“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而人体之“气”又受到人类精神活动的直接影响,精神安定则气血从顺,精神活动过度偏激,则气血受扰。正如《黄帝内经》中描述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出只有内心恬静,精气才能各从其顺,与天地相合,不受个人情志的扰乱。否则,则会出现诸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情志活动对内气的干扰现象。
“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出;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包,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可见,七情伤于身体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实现的。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了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内气的作用实现的,《黄帝内经》中的这一观点未得到现代科学的认可与深入研究,其根本原因是现代科学并不认可“气”的存在。
(四)古人对中医“气”(炁)概念认识的可能途径
中国古代,尤其是远古时期,科技水平十分有限,人们对“气”这一概念的认识不可能遵循现代科学的途径,古典哲学的逻辑推理是对“气”概念认识的基础之一,但古典哲学只能提出“气”这一概念,基于“气”概念之上的“气”在人体内运行规律,在经络系统中的分布规律,*物四气五味与归经等学说的提出,则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古典哲学思想的贡献或实践经验总结。
中国古代修炼可能是古人对“气”这一概念理解认识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历史悠久,修炼技术也有很多不同称谓,如导引、呼吸吐纳、坐忘、内丹术等,而所有的修炼都与“气”密不可分,如导引术里的导气引行,内丹术中的丹田呼吸以及采气、百日筑基等修炼方法,古代修炼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人体元气充足,进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可见,古代修炼是补足人体元气的各种修炼方法。中国古代医巫同源,中医来源于古代巫医是不争的事实,中医后来从巫医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而巫术则成为迷信的象征,扁鹊也有“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论述。
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早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中国现今发现最古老的医方。该医书记载了治疗52种疾病的283个医方,除常规*物、砭石、熏灸、按摩等方法外,尚有39个医方涉及巫术的治病方法《黄帝内经》中也记载。可见古代巫医中巫的成分并不完全是迷信的象征,也有其有效的一面。
古代医术与巫术起源相同,巫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其神秘不可知的部分,而逐渐被封建迷信所利用,发展成为别有用心的一些人骗人的工具。但是我们对中医理论渊源的探索,不能离开对古代巫术的探索,对古代巫术中科学成分的探索,有可能会揭开中医理论渊源的面纱,而对古代修炼技术的研究,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古代巫术有可能是古代修炼者达到一定练功境界后,通过对人体内气与天地自然之气的感应,借助各种方法实现对人体阴阳气血的调节,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提出“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的经典论述。但由于“气”的不可见与不可知,后人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东西,甚至别有用心的人以巫术之名行封建迷信,使古代巫术逐渐演变为封建迷信活动的代称。用科学的眼光研究古代巫术,就是寻找巫术与医术相通的地方,古代修炼技术研究有可能打开巫术研究的门径,也是对“气”一元论思想研究的有效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之气一元论
中医哲学的奠基是气论,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01气的概念
气的哲学概念: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微观的物质单位(广义)。气是万物的本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散则成气,聚则成形,以不同的物质形态存在,不断变化。
天地精化之气化生为人,气构**(广义),在人体内以气(狭义),血,津液,精的形式存在。
02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来源于水地说的精学说,来源于云气说的气学说)发展为元气论,最终发展形成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古人认识和阐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及运动变化规律的宇宙观。研究气的内涵及运动变化的学说。
气的运动变化: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聚散;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变化的过程):气-形之间的变化和动力。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人法地,地法天,以及天人合一理论的基础。
03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中的精、气、津、液、血、脉。
总结:气一元论是本体论,探究事物的起源和运动变化,阴阳和五行是认识论,认识和阐述事物,包括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等。
王夫之的生知论?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教育与教学、学思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是通过后天的实际活动取得的,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学思结合,以及知行合一的观点。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
谁能解释一下,气功、养身功是怎么回事?
中国气功功法浩如烟海,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从功法出处来分,有佛家气功,道家气功,儒家气功,医家气功,民间气功等等,从气功功用上来分,有武术气功,有武术硬气功,有健身祛病气功,有开智益慧气功,有健美气功,有养生益寿气功。从形体上分,有站桩功,有坐桩功,有卧桩功。从动静分,有动功,有静功,还有动静相兼的气功。
任你有功法万千,皆万变不离其宗。调神、调身、调息,三调缺一不可。调身、调息是为调神而服务的。故才有如是说"气功非气功,全在意念中"。更有甚者,有人干脆就直称气功为"意功",细思一下,叫气功为“意功”也的确是不无道理。
气一元论
1
大家好,欢迎来到从头学中医。我是浙江中医*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孙洁。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地进入中医学的内容。
之前在讲中医的划界的时候有讲到过,中医有两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后面我们会详细的讲。也讲了中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然后基于阴阳五行理论,这样的一个学科体系。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讲这个体系。
那么中医,中国的哲学,最核心思想是什么?是气!大家都是中国人,对吧。也许是去过国外,但都是中国人,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有没有人不理解这个字的?没有。简单的说,你一走过来,我说你喜气洋洋,你一定知道,我是说你很开心。你走过来,我说你怒气冲冲,你就知道我一定在说你不开心。这就是对气的最直观的理解。
但是气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好吧,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气不是东西。为什么它不是东西啊?因为什么是东西呢?东西,东市和西市卖的东西叫“东西”,对吧,它是具体的事物。但气不仅仅是事物,气是中国人对宇宙万物及现象的根本性的总称。
什么叫根本性?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从这些可以看得见的物件,到我刚才讲的那些其实你只能体验到的现象,比方说开心、不开心,通通都是由气来完成的。所以,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气既具备物质性,也具备功能性。所以第一点,气既具备物质性,又具备功能性。第二点,它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基础。什么叫宇宙万事万物的基础啊?就是凡你所见、凡你所想,但在此宇宙之内,无有越之,没有能超出气这个范畴的。这个叫做万事万物的根本。
2
从广义上来讲,宇宙万物,那么就是自然,对吧。自然之气包括什么?天地之气、四时之气啦。比如说现在夏天很热,对吧?但是我现在我说我中暑了,大家同不同意?今天什么节气?已经立秋了,对不对?已经立秋了,立秋以后不中暑。为什么?因为暑气已去,这个就是四时之气。什么叫中暑啊?暑气所伤或暑邪所伤。所以立秋之前有暑邪,夏至到立秋中间有暑邪,之后没有暑邪,就不会中暑。你比方说在高炉里面,我们知道炼钢工人他的那个环境非常的闷热,他也会有类似中暑的症状。这个叫不叫中暑啊?这个不叫中暑。那能有暑邪吗?那不是暑邪,那是热邪,或者是湿热之邪。这里讲的都是气,这个就是四时之气。
还有五行之气。比方说,我们浙江这个地方在祖国属于哪个位置?属于其东边了。东边属什么气啊?东边就是木气。这个就是五行之气。因为五行之气赋予人体不一样,那么人体就会表现出一些相应的特点。这个就是我们讲,气甚至可以运用于人。当然,它还包含什么呢?它还可以包含人体本身所谓的生理之气。比如阴阳之气了、脏腑之气了……远远不止于此。我们的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件,你叫它组织也好,器官也好,它都有自己的气,为什么?因为它本身就是由气行成的。所以还有什么病邪之气,*物之气。哇,这么一讲你会不会觉得很乱?哪里有这么多气呢。
好,回过来,我们前面讲,气是万物的基础。那大家想没想到一个问题,既然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气变的,那为什么,桌子是桌子,凳子是凳子,人是人,物是物,动物是动物呢?它们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在于气化都不同。都是一气所生,气化不一样,就出来了世间的万物。那气是怎么化的呢?为什么气会变成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呢?因为气本身俱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就是:气永远不静止,它是恒动的,它永远在动。
3
好,那大家想想,如果是一团气在动。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里,无非是宽高厚,对吧,这不就是三维空间吗?那么气在三维空间里运动的话,它的运动形式是什么?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要么往外走,要么向里走。对不对?或者是这几种运动方式的任意组合,对吧。那这几种运行方式就叫什么?升,降,出,入。因为气的升降出入不同就生成了世间的万物。这个就是《内经》里说的“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意思就是就没有哪个东西是不具备气本身升降出入这个的特点的。但是不同的东西,他的升降出入的特点不一样,就具备了相应的属性。这就是《内经》里说的“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比方说,一团火,它的气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它就一定是往上走。所以在五行理论里面就说“火曰炎上”。火的特点就是往上走,又热又往上走。那你想,一盆水,它的气机特点是往下走还是往上走?它就一定是往下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嘛,对不对?它就一定往下走,所以说五行里边说“水曰润下”,既能滋润,又能往下走。那再想想一块木头,它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气机特点呢?如果这块木头是活的,比如它就是一棵树吧。树的特点就是要生发,要长啊。我是一棵树,一棵小树苗,我要长对吧。所以树的特点也是向上走。
那大家可以看到有往上走的,有往下走的,大类不过于此。所以根据这样的大类,我们就把气的运动变化特点分成了两个非常著名的分类叫做就是阴和阳。阴和实际上就是气本身运动的特点的一个概括。要记住,阴阳不是一个属性,而是运动变化特点的概括。
当我们概括出这个特点以后,我可以把它做为一个属性进行研究,方便我们来了解这个世界。那这样的话,大家想想,阴的气机特点应该是什么?阴的气机运动特点是向下的和向内的,对不对,很容易理解。大家想想冬天的时候,你是四仰八叉的姿势还是蜷成一团的姿势,假如穿的衣服不多的话?蜷成一团的姿势,对吧,向内的姿势。因为寒者收引,缩起来的。那夏天的时候,大家想想,夏天睡觉有几个人是蜷着睡的?夏天睡觉就是摊个大字最舒服,是吧,为什么?它气机往外宣发、往外嚣张,这就是阳的特点。所以阴就是升降出入里的入和降,阳就是升和出。掌握了这个特点,就自然而然就能理解阴阳属性。
气能化阴阳,阴阳就会化什么?就会化五行。那大家就说了,那两个你怎么化生五个,这不对呀,对不对。我们经常看这个电影电视里面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不就是一刀一刀再一刀,对吧。一刀一刀切下来,就是除二、除二,再除二。你再怎么除二,能除出个五出来吗?除不出来的。
4
好,我们再结合这个气机来。升降出入,就有四个方向是不是就有四行啊?好那大家想想,升,气机以升为主要特点的,他会是什么行?以往上升的,这个应该是什么行啊?刚才讲的小树苗,他是往上生发的——木行。那么升的同时还有往外散的感觉呢?那就是火,对不对?所以火要散的。那如果是往下降呢?或者是水或者是金,对吧。那到底是水还是金呢?大家想,是水降的厉害一些还是金要降的厉害一些?水要降得厉害些,对不对?所以降就是水,往里收呢,就是金。好,还差哪一个?还差一个土,对不对?还差一个土。土在中国是俱有非常重要的含义的。因为土生万物。土是最重要的,土在哪里?土在原点。土是最重要的,所以土的气机特点是什么呢?是斡旋升降——即能升也能降,即能出也能入。它是起调节作用的。
大家想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们用我们的封建社会的行政系统,用朝廷来打比方的话,那什么职位能够坐镇中央,斡旋左右上下?那只有皇帝嘛,对不对?所以皇帝要穿黄袍子——土啊,就是根据这个来的。或者是按照易经来说,九五之尊,对吧,他是居中的。不能最多,最多就要亢龙有悔了。
有没有看到,我们对气机的变化进行推演以后,它就慢慢的有一个逻辑链:由气就变成阴阳,由阴阳就变成了五行,由五行怎么样?能够概括万物。假如你们感兴趣,要再推的话,五行可以化什么?五行可以化六合,可以化九宫,可以化八卦。那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个术数系统来把理论系统推出来。当然这只是方法之一,我们真正搞医学的,最关注的还是临床,对不对?那你光去推什么九宫八卦,就变成了盗墓笔记了对吧。这和我们现在的关注点是不在一个地方的。但是理论体系是相通的。这就好比我们中国拍的流行电视剧,都是剑仙满天飞;然后外国人要拍的,都是科幻片,就是机器人满天飞对吧。这是理论体系导致的必然结果。并不代表理论体系本身有什么问题。
好,那么具体到人呢。既然这个气通过化阴阳,又化五行就化出了世界万物。那人是不是也都是这一个气所化生的?那人身上有没有阴阳?就必然有阴阳。那人身上有没有五行?就必然有五行,对不对。如果阴阳五行都待在它该待的地方,该升就升,该降就降,该出就出,该入就入。这个人就非常的健康。如果该出不能出,该入不能入,气机失常,那这个人就不健康,对不对。这个就是我们最基本的发病思想,病就这么得的。
好,如果说是因为这个原因得了病的话,那我怎样治疗,才能让他恢复健康呢?那他不能出,我就让他出;他不能入,我就让他入,他不就好了吗?那可是,我有没有一个神奇的手,可以把这团气给抓着,你出来。有没有这水平呀?反正我是没有的。那怎么办呢?不要紧呢,刚才讲了气化了万物,现在气不能出,假设这么一个东西,他的特点就是喜欢往外跑,有出的特点,那我把这个有出的气化特点的东西给予人体,比方说,我们吃进去,或者外敷,或者任何的途径给他的话,那是不是可以通过他这个往外发的这个气机特点,来矫正人的外出不足的这个气机变化啊,对吧。这不就把病给治好了吗?
5
所以中医治病的特点就是以偏性纠偏性。你不出去我就想办法让你出去。好,那我吃*可以;我扎针可不可以呀?那你现在不出来嘛,那我就通过针刺的方法,选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让你的气机更容易往外宣发。这病不就好了吗?对不对。好!你又说:“哎呀不得了,我也没有针,我也没有*,在火车上碰见这人,那怎么办呢?”还有自然界的规律呀,对不对?自然界什么时候气机容易往外发呀。比方说热的时候容易往外发,对不对?那火车上什么都没有,至少有床被子吧,对不对。给他捂一下,他的气机也可以往外发呀。对,我们可以想这样的办法。或者想其他的,比方说食物,那辣椒大家都吃了会发汗,说明什么?他的气机也是往上往外的特点,对吧。那我是不是可以使用辣椒这类型的东西呀?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山区、雾气重的地方的人喜欢吃辣椒。
大家想想,在中国来说,湖南喜欢吃辣椒吧?湘西特别喜欢吃,对吧。那里什么地方?大山。四川喜欢吃辣椒——告诉你们四川不是说喜欢吃辣椒,四川喜欢吃的,辣的东西——能理解吧。辣椒,是在明代的时候,才通过美洲传到中国的。那么在明代以前,难道四川人就不活了吗?他们也吃。他们吃什么呢?他们吃蜀椒。蜀椒是什么?蜀椒是中国本土产的现在大家都很熟悉的,花椒。好的在四川,以前他们吃花椒。这就是为什么,四川到现在为止,口味都是麻辣。
好,我们再想想,花椒应用也有限啊,那在唐代的时候连花椒也不多,他们吃什么呢?他们吃芥末。现在知道,日本的芥末是跟谁学的了吧?跟我们学到,但是我们有改进。这都是利用气机特点。
那么杭州吃不吃辣椒?杭州不吃辣椒。那杭州也很湿呀,对,杭州也很湿,但是,辣椒的这个气是往外走往上走的。我们杭州这个地方或者说包括宁波,舟山,这里都是东边,都是东边。对不对?东边五行属木。木本身的特点就是向上向外。你在帮助他,往上往外,这是怎么样?太过。太过犹如不及,所以这里人不喜欢吃这种东西。那喜欢吃什么东西呢?因为我生发太过,我就要滋养它。什么东西滋养他呀?在五行里面,什么东西生木呀?五行里边儿水生木。水的味道是咸。所以,全中国都需要吃加碘盐,只有只有舟山,只有浙江省,他不需要吃那么多加碘盐。他们不需要那么咸,为什么呀?因为我们这个地方产品就足够咸了,都吃的海鲜吧?都吃海鲜。海鲜,你去看中*性味,基本上都是咸。
你们煮海鲜的时候,谁会像北方人烧红烧肉一样,“刮”一瓢盐,“刮”一瓢盐?有没有这样吃海鲜的?不太会的,因为海鲜本身的味就是咸的。他本身就能养肝木,现在懂了吧。哎,这个就是物化之常。这就是我们来判断世界上的、判断我们生理病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好,这就是基本的发病因素。那么除了这些以外,大家有没有看到,那么是不是我们整个在刚才讲的例子,发病过程中,是不是就是人体之气和病邪之气发生了变化,对吧。病邪之气这团气出不去,然后我觉得怎么样?就用*物之气让他出去。就治了病,没有*物用其他方法也都打成这样的目的。这个就是我们的气一元论,这是我们的气一元论最重要的问题。
好的,那么关于气,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6
《气一元论》浅析(一)
《气一元论》浅析—1
从气一元论的概念来看,气是存在于宇宙中不断运动但无形可见的最精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又充塞于宇宙万物之间;气的自身运动变化又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气与宇宙万物相互渗透,成为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使万物相互感应协调,而构成一个整体;气是人生命的本原,道德精神是气的外在体现。
从根本上来看,宇宙万物同是混元一气,但由于气机的各种交合聚散,最终形成的万物各具特色,甚至千差万别,从经典中来看,体悟一元之气需要达到致虚无守静笃的定观状态,这对一般的人来说比较有难度,人们习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事物,但是凭借一般的五官感觉和逻辑思维等很难体会到一元之气的层次,更多地是从某一事物本身特有的偏性来研究,所以研究不同的事物会从不同的构成元素、不同的特点角度来分析。
其次,混元一气的层次是道的层次,是不可见不可触的,要想研究只能从它的载体器的角度来研究,器最直观的就是颜色、形状、大小、触感、运动等特点,导致大部分研究只能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入手深入分析其特点,这也基本是现代西方科学研究的思路,从理论上来说,既然混元一气无所不在,那么即使以西方的研究方法,终究是可以发现气之存在的,量子力学等的发展应该就是一种表现。
如何对气一元论有更深的体悟,一方面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去除私心执著,达到虚无定观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借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辅助理解。
《气一元论》浅析—2
从气一元论的概念来看,气是存在于宇宙中不断运动但无形可见的最精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又充塞于宇宙万物之间;气的自身运动变化又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气与宇宙万物相互渗透,成为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使万物相互感应协调,而构成一个整体;气是人生命的本原,道德精神是气的外在体现。
从根本上来看,宇宙万物同是混元一气,但由于气机的各种交合聚散,最终形成的万物各具特色,甚至千差万别,从经典中来看,体悟一元之气需要达到致虚无守静笃的定观状态,这对一般的人来说比较有难度,人们习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事物,但是凭借一般的五官感觉和逻辑思维等很难体会到一元之气的层次,更多地是从某一事物本身特有的偏性来研究,所以研究不同的事物会从不同的构成元素、不同的特点角度来分析。
其次,混元一气的层次是道的层次,是不可见不可触的,要想研究只能从它的载体器的角度来研究,器最直观的就是颜色、形状、大小、触感、运动等特点,导致大部分研究只能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入手深入分析其特点,这也基本是现代西方科学研究的思路,从理论上来说,既然混元一气无所不在,那么即使以西方的研究方法,终究是可以发现气之存在的,量子力学等的发展应该就是一种表现。
如何对气一元论有更深的体悟,一方面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去除私心执著,达到虚无定观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借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辅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