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什么地方(航天科技犯倍反示提顾季做办间厂集团五院的研究人员为飞船设计了神奇的“队促村她该面特仍众使钱外衣”缩句?)
航天科技犯倍反示提顾季做办间厂集团五院的研究人员为飞船设计了神奇的“队促村她该面特仍众使钱外衣”缩句?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研究人员为飞船设计了神奇的“外衣”。缩句最简为:研究人员设计了“外衣”。[解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作定语,删掉;“为飞船”作状语,删掉;“神奇的作定语,删掉。
2022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展示中心
“点亮航天精神地图”启动仪式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开舱仪式
春蕾梦想成长营活动
辉煌“十三五”报道之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占领核心专业技术高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
深耕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他们书写了神舟十一号飞船航天员、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安全回家的传奇;精研空间光学遥感技术,他们打造了高分专项“天眼”工程11颗光学卫星中8颗星的主载荷、嫦娥四号月背首图的拍摄相机……站在“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历史交汇点上,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所长陈虎表示:“如期、高质量完成了‘十三五’科研任务目标。”
“十三五”期间,508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转型升级要求,坚持“技术立所、技术强所”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完成“十三五”任务目标的同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以服务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为宗旨,创新成果全面开花,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瞄准国家需求,科研与能力双提速
2020年5月8日13时49分,在经过两天19个小时的太空旅行后,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返回舱成功回到地球。3朵红白相间的“伞花”在东风着陆场上空绽放,随后6个着陆缓冲气囊打开,返回舱稳稳降落。这场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回收”大手笔,正是由508所参与出品。
五年来,508所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深耕航天器回收着陆、空间光学遥感等六大专业,发射型号和在研型号数量逐年上升。与此同时,该所加速核心能力建设,形成了“科研带动能力建设,能力建设促进科研更好更快开展”的良好发展*面。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群伞绽放
五年来,作为我国唯一从事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的专业单位,508所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为代表的航天器回收着陆任务。在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任务中,该所首创的群伞气动减速技术和新型着陆缓冲方案验证成功。“为后续载人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更新换代,在技术路线上做了有益而扎实的尝试。”陈虎说。
为支撑型号研制任务,该所建成了航天器回收着陆综合试验场、月球着陆起飞综合试验场和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三大试验基地,具备了500吨级航天器结构静力试验基础能力,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生产、试验、测试于一体的完整工程研制能力体系,具备了高可靠大型回收着陆系统产品小批量生产能力和模拟地外天体低重力环境的地面着陆起飞试验能力。
月球着陆起飞综合试验场
2019年1月3日,通过嫦娥四号探测器相机的镜头,人类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月球背面的模样。而拍摄这月背首图的相机则是508所另一拳头领域的杰作之一。
嫦娥四号相机拍摄的月背首图
作为我国空间光学遥感载荷的主要承制单位,508所对标世界一流,不断提升光学遥感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初步建立了光、机、电、热多学科融合的数字化设计仿真平台,建立了第三代1.5米口径量级智能化超精密光学加工中心和国内领先的空间光学工程中心,建立了系列化热真空环境试验能力,系统设计、光学制造检测、光学系统装调测试、系统集成评价、系统试验验证等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具备了较完备的1.5米口径量级的空间光学载荷全链路研制基础,同时开展了4米口径量级空间光学载荷基础能力建设。
五年来,508所大口径光学系统技术能力显著攀升,连续两年获集团公司十大技术突破奖。高分、风云、资源、实践、北斗、天宫、嫦娥、天问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背后,都有508所科研人员的奋斗身影。他们以自主创新为武器,为航天重器打造清晰明亮的“太空之眼”。截至2020年11月,该所为49星打造的90台遥感器在轨稳定运行,成为人类探索宇宙、逐梦苍穹的重要窗口。其中,在被称为“天眼工程”的高分专项工程中,508所承担了近80%的光学主载荷研制任务。
“这些载荷获得了很好的在轨应用效果。‘十三五’期间,我们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在满足应用需求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为‘十四五’空间光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陈虎说。
海洋一号C星拍摄的黄河口影像图
五年间,508所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开始起步,并逐渐向好。“我们的初衷是把产值规模做上去,反哺主业,探索造血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资金和资源。同时还要考虑到产业发展的持续性,要起好步、挂稳挡,培育自己的核心产品,一点点把速度提上去。”陈虎表示,做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初心还是要服务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该所近两年加大力度探索遥感技术应用,初期在考古、古迹保护、地震监测、火情监测、水质监测、违建监测等领域耕耘,服务民生,发挥航天遥感技术应用价值,目前该所将航天遥感技术应用着力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并在近日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进行了相关应用平台的发布。“我们致力于走向遥感数据应用产业链‘金字塔’的顶端,将数据与生态产品价值的考量指标关联起来,将GEP转化为GDP。”陈虎说。
高分七号拍摄的北京大兴机场图像
五年间,该所将信息化作为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新研型号中全面推广二维三维一体化设计模型;依据科研管理模式,打通项目信息管理、计划管理、物资管理等各大主要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深挖数据价值,全面实时、科学准确地反映型号项目的运行信息。在加大软实力提升的同时,508所一直不放松硬件方面的建设,超大型光学遥感中心的建成为未来更精细地感知宇宙奠定坚实基础,亚洲最大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投入使用,为火星探测以及未来小行星探测提供试验验证设施条件……一系列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幅提升了该所的核心能力,使该所形成了以北京航天城为中心,辐射北京知春路、北京朱庄、河北怀来等多地的产业基地发展格*。
超大型光学遥感中心效果图
完善创新体系,技术成果全面开花
“十三五”期间,除了圆满完成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外,还有一项成就令陈虎感到自豪,那就是自主创新。“如果我们只是按照型号任务推进一步步走的话,有可能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就需要五至十年以后才能达到。”陈虎说。
d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508所深刻认识到,要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切实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该所坚持“技术立所、技术强所”发展理念,通过专题研究提出面向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快速提升的“协同型”创新平台布*方法,形成以战略谋布*、以规划定投入、以机制求效率、以协同促发展的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内外部协同创新网络不健全,技术成果产出向型号、产业转化衔接不畅,基础研究和前沿创新积累薄弱、人才缺失等一直是军工院所头疼的难题。为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508所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联合研究中心”的“三位一体”创新平台构架,搭建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网络,推进资源、技术、管理大协同。
五年间,该所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国家首批制造类创新中心——“光学超精密加工技术创新中心”获得国防科工*立项批复;“先进光学遥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航空智能遥感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北京市科委认定;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智能感知与无损着陆技术联合实验室”,开启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航天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实验室”获批为集团级实验室。如源头活水,创新体系的完善给该所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性和超前性不足的问题,五年来,508所瞄准支撑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出一种基于“非对称”赶超战略的创新平台布*方法。“十三五”期间,该所瞄准国家需求和航天强国建设目标,提前谋篇布*制定关键核心技术路线图,并坚定不移地将规划一步步变成掌握在手的核心技术。“前期孵化的技术这两年相继开花结果,对‘十四五’发展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陈虎自豪地说。
为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的超前布*,该所还探索出分层赋权和覆盖全面的超前自主投入机制,重点加强对基础前沿、关键技术短板和重大系统创新的投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回收着陆系统就是其自主投入攻克的技术高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要长远发展,培育创新的土壤很关键。为解除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对科研人员的束缚,508所主动求变,提出一套基于创新主体自我决策、自我管理的自适应创新平台特区制度。该所以允许失败、鼓励创新为原则,建立一种基于价值的全流程即时奖励体系,并打造了“有了想法动动手、出了成果就带走”的“吾创基地”。
得益于创新体系的完善,该所“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64项,新增专利申请460件,专利授权233件,国际专利受理3件,实现零的突破。
“我们已经做好了未来五到十年的技术发展规划,按照这个规划做的话,相信508所一定会在自己的领域做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陈虎说。
全面转型升级,释放发展活力
“当前我们正处于巨大变革的洪流之中,重新系统规划设计的时刻已经到来,我们要走出舒适区,敢于有智慧地全面突破现有模式。”陈虎说。
船大难掉头。在转型升级的当口,如何在符合现在需求的基础上更快地实现升级,是国有企业面临的共同命题。五年间,508所围绕束缚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大胆革新,不断优化组织机构业务承接界面和职能设置。该所成立了领域项目办、成像技术总体研究室,将科研生产条块式管理模式向项目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一体化管理模式转变,形成了职能机关抓综合、项目办抓型号、研究室抓技术和产品的管理架构,有力保障了六大专业技术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需求,该所持续推进科研生产模式改革调整,构建围绕“型号任务与研发创新双轮驱动,型号研制与能力建设并重推进”2条发展主线,完善“项目管理、课题管理、产品管理”3种管理模式,面向4个阶段、4类任务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以解决当前突出问题、抓实管理要素落地为重点,建设“1+(4+X)+N”的科研生产管理制度体系。
在经营管理方面,“十三五”期间,该所总结提出“五三四一”经营指导思想,进一步打破“以前就这么干的,现在和以后还这么干”的僵化思维方式,构建以资源配置为起点、以科研项目预算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该所成立了环境试验事业部、火工事业部、轻小型相机事业部和热控事业部,出台了“内部创业”机制,引导技术人员携成果到公司创业,明确了对产业发展主体“有效监督下的充分授权”管理方式。“十三五”期间,该所经济规模得到了稳步提高,各年度经济考核指标全面完成。
“着眼战略发展,就要培养一批又红又专又精的专业人才队伍。”陈虎说。该所深化“人才强所”战略,科研队伍实力不断增强。到“十三五”末,该所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全所比例50%,较“十二五”末增长了6%;大专以上学历的技能人才155人,占全所技能人员比例50%。该所形成了院士后备人才、领军人才、核心人才、骨干人才四类人才的数据库,不断完善薪酬制度,为圆满完成“十三五”各项任务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508所宗肖颖技术大师工作室
高质量的d建引领高质量的发展。该所强化d建及企业文化与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有效落实d中央和上级部署,持续提升d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持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获集团公司示范红旗d支部1个、红旗d支部1个。该所群团工作呈现新气象,五年间获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1个,集团公司六好班组4个,集团公司“巾帼建功”先进集体1个,集团公司“巾帼建功”标兵1人,集团公司劳模2人,集团公司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2个,集团公司青年文明号2个,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1个。
“重走回收路”主题d日活动
d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核心在手,自主可控。”陈虎表示,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508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集团公司和五院的领导下,围绕国家需求,瞄准未来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加强自主创新,在航天器回收着陆、空间光学遥感等领域率先发力,发挥引领作用,在服务国家安全的同时,用航天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起好步提供助力。
文/贺喜梅李莉
编辑/李庆勤
美编/丁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在哪
501所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502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503所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北京)504所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西安)508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510所兰州物理研究所(兰州)511所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北京)512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513所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烟台)514所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北京)515所汕头电子技术研究所(汕头)518所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天津)
中国航商伟烧察查映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西安分院(504所)读研怎么样
五院是很好的单位,西安分院也是该院学术比较强的一家。在哪里上研顺利的话,可以直接分配工作,很好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的科研院所是哪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中国空间事业的骨干力量。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有关探索、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应用设备的研制业务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扩展资料: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9月,研究院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流动站:电子、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学成果
截至2011年5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为中国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900余人,在读研究生300余人。
2016年8月14日,研究院神舟学院研究生王浩、魏久哲、方世兴、安然和种婧宜同学组成的“WeSat”战队以题为“Design of the Shared ‘Artificial Lunar’ Calibration Satellite”的创新设计获得了“2016年中俄大学生小卫星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想知道:天津市天津航天五院在哪?
地址:天津市滨海高新区高新七路神舟大道99号
关于我们_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1月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荣获11项奖励,获奖数量和质量居军工集团首位。
在集团公司作为牵头单位的项目中,“嫦娥四号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全天时多模式自主交会对接精确控制方法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彩虹四多用途无人机”和“空间电推进综合测试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集团公司参研项目中,1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荣获3项奖励,其中,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成果获得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在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荣获6项奖励,其中,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军工企业集团中名列前茅。
1月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
其中,集团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军工企业集团中名列前茅。
1月9日,中共中央、***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航天科技集团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1月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荣获5项奖励。其中,集团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1月9日,中共中央、***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6项奖励,其中五院深空探测航天器系统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这是创新团队奖项2012年设立以来集团公司首次获得此项荣誉。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此外,集团公司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79项。
集团公司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6项奖励,其中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深空探测航天器系统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这是该奖项2012年设立以来集团公司首次获得此项荣誉。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此外,集团公司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79项。
集团公司在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上有6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至此,集团公司已累计取得3项金奖、28项优秀奖的优异成绩。
集团公司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团队被评为2014年度科技创新团队。
2014年,集团公司共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个、全国工人先锋号1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1个、全国三八红旗集体2个、全国三八红旗手15个、中国青年五四奖章8个。
集团公司荣获“2013年度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集团公司荣获“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先进单位”和“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专项提升先进单位”称号;
集团公司荣获首届中国质量奖。“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机构项目”、“载人航天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荣获全国质量奖卓越项目奖;
神舟十号载人航天任务团队、嫦娥三号任务研制团队被评选为2013年度科技创新团队。
集团公司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等七部委授予“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团队荣获2012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特别奖;
北斗导航研制团队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和2012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特别奖。
集团公司获得中宣部、司法部颁发的“2006年度-2010年度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团队荣获2011年度CCTV经济年度人物大奖,成为CCTV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历史上首个团队大奖;
集团公司团委获得中央企业团工委授予的“2010年中央企业青年志愿者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人民社会责任奖”调查活动组委会授予人民社会责任奖
中国质量协会授予“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30周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公安部、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全国企业文化杰出品牌组织”称号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资委**联合授予“全国国有企业
甘肃省有哪些研究所?
1,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设立的原子核科学研究基地和1957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1962年正式使用现名。 近代物理所是一个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系统研究的基地型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有: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放射生物学、核材料与工艺技术、粒子加速器研究等。研究所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中科院各类科技项目约500项。近代物理所有在职职工约90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0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0所,总部位于兰州市城关区,是甘肃省内唯一从事航天科学的研究所,是我国第一批直接从事空间飞行器研制的单位。现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是我国空间技术领域的骨干单位,承担着国家航天高科技研究的多项任务,研制开发了空间电推进系统、空间高性能原子钟、航天器贮箱气瓶、星用二次电源、柔性热控材料、载人仪表、空间质谱计、月壤封装装置等关键类宇航产品,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3,中国生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生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生物制品研究所之一。隶属***国资委主管的中国医*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从事预防类制品、治疗类制品、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的生产、研发和经营,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大型生物高技术企业;国家医用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机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4,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下属的一家重点科技型企业,成立于1958年,总部位于甘肃兰州,是原化工部十大重点科研院所之一。我公司主要从事化工机器、化学工程及设备、材料及腐蚀、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在线分析仪表、放射性检测仪表及环保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等。现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实验室、2个中石化联合研究所、1个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5,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更名为兰州化物所。兰州化物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5项,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及战略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研究所,于1996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1958年建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1978年建所)合并成立,是一所涵盖畜牧、兽医、兽*、草业4大学科研究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该研究所在行业中成绩卓著,位列中国农业科学院第11名、甘肃省第1名、全国专业第4名、全国行业第4名。建成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部院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等23个科技平台。

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西北地质研究室。1960年2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6年12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中心主要从事油气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油气地球物理学、气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及储层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12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怎么样?
简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是航天科技集团的直属全资事业单位,成立于1968年2月,是我国从事各类空间系统及其空间技术应用开发研制的核心单位。
从1970年研制并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30多年来,五院已研制并成功发射了60余个航天器,形成了6大系列卫星产品,包括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科学试验卫星等各类卫星产品,成为中国空间技术的重要研制基地。五院下设14个研究所和工厂。五院及其下属各研究所、工厂已建立了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分系统研制生产、总装测试、环境试验、地面设备及应用、服务保障系统等配套完整的研制生产体系。全院截至2004年底共有职工8400余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1700余人,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空间技术专家。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核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号码:110000002218“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也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