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爱尔眼科怎么样(产教融合 合作共赢——海南省第三卫生学校与海南博鳌乐城爱尔眼科医院开展校企合作交流活动 )
产教融合 合作共赢——海南省第三卫生学校与海南博鳌乐城爱尔眼科医院开展校企合作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23-09-26
发布者:海南省第三卫生学校
浏览次数:
2023年9月21日上午,我校冯小兵校长、陈昌裕***、邢贞常副校长、招生就业办谢海涛主任一行到博鳌乐城爱尔眼科医院进行校企合作交流。博鳌乐城爱尔眼科医院李栋院长向我校领导一行介绍了医院的整体发展情况。
博鳌乐城爱尔眼科医院借助乐城先行区的特许政策开展高端特许眼科医疗服务,着力打造集临床、教学、科研、创新孵化于一体的国际临床研究基地,通过为患者提供和使用海外新批复的新*、新器械和新设备,为创新型*械在国内的全面应用积累经验,将医院建设成为“国际+国内眼科资源双循环交汇点”博馨乐城爱尔眼科医院将协同各亚专科领头人、知名专家科研人才以及爱尔海外医生团队、重量级全球合作伙伴到博鳌乐城爱尔眼科医院进行多点执业,借助海南自贸港的人员流动优势吸引更多海内外眼科人才加盟,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眼科诊疗服务体系;并将持续在屈光、视光、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角膜病、眼眶病等多个亚专科领域开展临床研究,将博鳌乐城爱尔眼科医院打造成为国际诊疗中心以及带教培训基地。
我校领导一行参观博鳌乐城爱尔眼科医院后,与李栋院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举行校企合作交流会。在会上,李栋院长介绍了博鳌乐城爱尔眼科医院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并表达了与我校合作的意愿。冯小兵校长向李栋院长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及办学理念,并希望与院方开展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校企合作,深入探讨该专业的教学、实习实训以及就业等合作方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我校积极主动寻求优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借助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医疗资源优势,加强与先行区医疗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进校企双方可持续发展,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着眼于“精细化培养,高位化就业”的目标,加强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弟弟要在爱尔眼科医院治疗近视,爱尔眼科医院可靠吗?
可靠的可靠的可靠的,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国内第一家IPO上市医疗机构爱尔眼科落地海南——海南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在海口开业
图为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全球总裁李力在开业典礼上致辞
海南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为响应“健康***”战略,秉承爱尔眼科“共享全球眼科智慧”的宗旨,在此次乔迁新院开业庆典之际,引进能够精准“秒”杀白内障的强生眼力健白力士眼科飞秒激光治疗机,让白内障手术更安全、高效、精准、舒适、便捷。
共话眼科新发展 海南自贸港眼科前沿技术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开业当天,海南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秉承“共享全球眼科智慧”的宗旨,邀请国内200多名专家、一线基层眼科医生齐聚海南爱尔,举办海南自贸港眼科前沿技术高峰论坛,分享探讨国际国内眼科医疗前沿技术。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总院长、副总裁唐仕波介绍说,“此次论坛将给大家展示全世界最先进的眼科防治技术,主要涵盖白内障、眼底病、角膜病、糖***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等常见多发、高致盲性眼病、青少年近视防控技术以及部分还没有完全在临床上使用的新技术等。”
图为国内200多名专家、一线基层眼科医生齐聚海口共话眼科新发展
未来,海南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在重视规模发展的同时,将大力支持科研与学术交流,也将与更多眼科同仁共同探讨进步,解决更多的学术难题,为更多眼疾患者提供安全、专业、优质的眼科服务。
响应“健康***”战略,布*海南自由贸易港
图为开业当天,家长带着小朋友前来医院进行视力测试
想去爱尔眼科做近视手术,到底好不好?
可以,但价格比其他医院贵点
爱尔眼科作为眼科龙头,企业怎么样?估值多少合适?
不关注爱尔眼科的朋友不建议看,一不小心写太长了,七千多字。
分析企业很耗时间精力,所以比较慢,私信我的朋友也别着急。
分析得越全面越深,就越累,所以一篇文章,肯定会有遗漏或者不够详细,也希望你们理解一下,也没见谁打赏个一毛两毛,点个赞都吝啬......
今天分享的是“爱尔眼科”,写这家公司费了我不少心思,希望私信的那部分朋友都看到了。
上周四那位网名叫“感恩”的朋友运气不错,可以插个队,不少人很早就要求了。
我在长沙呆了很多年,长沙是爱尔眼科很重要的基地,虽然之前没有关注过他家的财报,也没有特意研究过,但是非常熟悉,跟陈邦也聊过好几次,说不定有些东西外面是听不到的。
对公司故事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过下面这一段。
一、历程
我喜欢历史,之前还准备把自古以来有名的历史人物都写一遍,写了一些之后耽搁了。
所以在研究任何一个东西的时候,都喜欢去看来龙去脉,喜欢去探究中间的一些事件或者故事。
爱尔眼科的创始人陈邦,典型的“白手起家”的代表之一。
陈邦就是长沙人,还不到60岁,年轻时候的经历还是挺传奇励志的。
一开始陈邦是一名军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陈邦自己有“色盲”。
色盲创立了最大的眼科医院。
听他自己说,他年是想考军校的,但由于色盲考不了。
退伍之后并没有一技之长,最后好不容易找了一份“仓库发货员”的工作。
那一年还是1984年,正逢改革开放的高峰时刻。
陈邦看着周边的物是人非,不甘心就此一生。
于是辞职开始创业,折腾了好几年,主要做一些代理和贩卖的生意。
到1990年,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海南经济特区”成立。
就是因为这一个特区,吸引了无数人下海经商,所谓的“下海潮”就是这么回事。
陈邦正是这帮弄潮儿里面毫不起眼的一员,开始做房地产。
当年同样下海做房地产的,还有鼎鼎有名的“冯仑”和“潘石屹”。
他们都在大肆炒作“地皮”,而且都赚到了不少钱。
陈邦也一样,很快就赚到了1个亿的第一桶金。
但是才短短两年的时间,1992年,海南房地产泡沫就非常严重。
冯仑和潘石屹眼光非常好,提前跑了,大佬就是大佬。
但是二十多岁的陈邦没能跑掉,一朝回到解放前,第一桶金全部赔光,一个亿变成一无所有。
后面几年陈邦虽然很失落,但并没有放弃。
很快就振作起来,带着最后剩下的3万块钱,转战上海挖金。
跟我多年前去上海创业的经历差不多。
不过我当时为了省钱,直接睡公园。
陈邦还是有3万元,租了个破旧的小地方住着。
就是这么一个差别,结果他成功了,我失败了。(开玩笑)
他有个邻居,做给医院提供眼科医疗仪器租赁的生意,陈邦跟这个邻居唠嗑唠多了之后,精明地发现了商机。
在海南见过世面的他,从国外进口了一台眼科设备,在当时很高端大气上档次。
很快就成功进入医院,以“院中院”的方式和医院合作,也就是在医院里设一个眼科,他负责承包运营。
从那个时候开始,算是爱尔眼科的雏形吧,开始做近视眼检查和一些简单常规的眼科手术。
因为有医院的背书,生意很快就风生水起,又一次赚到了第二桶金。
但是好景不长,2000年,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把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彻底分开,两者不允许掺合在一起。
陈邦的眼科也被迫从医院迁出来。
没了医院的背书,再度面临失败的绝境。
但是此时的陈邦早已不是当年海南的陈邦,有了更好的眼光和魄力。
既然医院不留爷,爷就自己做医院。
于是在2001年,陈邦在沈阳开了第一家眼科医院。
在他的努力经营下,生意很好。
所以随后在长沙、成都、武汉同时开了3家眼科医院。
以这四家医院为基石,“爱尔眼科正式成立”。
随后就是爱尔眼科的疯狂扩张,跟当年的“国美”一个路子。
这个套路应该都知道吧。
很快到了2009年,爱尔眼科成为创业板首批上市的公司。
故事不多说了,就当我自娱自乐。
二、公司
爱尔眼科上市之后,并没有停止疯狂扩张的脚步,反而变本加厉,速度越来越快。
长沙是爱尔的大本营,161家子公司,只有“长沙爱尔”这一家分公司。
(注意:爱尔眼科是长沙的本土公司,不是莆田系)
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挺高,比如总经理李力单直接持股就达3.56%。
爱尔眼科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分级连锁”。
根据爱尔官方的说法:
为了解决需求和供给的配置不对称造成的“看病难”的*面,爱尔眼科在发展中探索并建立了“中心城市医院—省会城市医院—地级市医院—县级医院”的分级连锁模式,力争覆盖***大部分城乡县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便利的眼健康服务。
凭借这套连锁模式,爱尔眼科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眼科医疗机构”。
讲到模式顺便说点题外话。
模式这个东西我觉得没有好坏之分,谁成功了,模式只是加速器,谁失败了,问题也不在模式上,归根结底还是能力问题。
不过很多人喜欢研究这个东西,尤其是创业者,好像弄出一套吊炸天的商业模式,成功就触手可及,一厢情愿而已。
重点是失败了或者出问题了,还是喜欢从模式上去找原因,*人的话就懒得说了,希望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因为我早年创业的时候,也是这样蠢过来的。
少看一点这样的书,比如商业模式、定位等等,我以前也觉得挺好,后来再去翻的时候,废话连篇,毫无价值。
做生意要多想想别人为什么要买自己的产品,多思考底层人性的东西,多看看行为学的经典书籍。
做投资更是不能乱看书,而且经典的好书本来就不多,我之前整理过一些,要的根据下图文字说的领取方法拿走,别的地方都没有自动回复给地址的功能。
爱尔眼科的这套分级连锁主要靠“并购”的方式,而且并购得很有技巧。
在2014年之前,主要是用自己的资金去投资新建医院或者收购医院。
2014年开始,爱尔眼科成立了专门的并购基金,通过加杠杆的方式,非常快速地大批量投资,而且一般都是现在“表外孵化”,孵化完成有业绩了,就继续完成“并表操作”。
杠杆加到什么程度?
爱尔自己仅仅用12亿的资金,就撬动了7家基金机构总共162亿的资本。
当然不是说他杠杆加得高,是他杠杆玩得好。
爱尔以LP(有限合伙)的方式出资,基本上都是占股10%左右,其他部分给投资机构或者一般投资人,爱尔负责经营(孵化),赚钱之后就并购进上市公司里面。
这一招对财报的美化简直是绝了,一般新医院至少要三年以上才能赚钱,如果不是这个方式,爱尔眼科的财报会难看很多,医院新增数量越多越难看。
通过这种近乎野蛮的方式,爱尔眼科医院数量急剧上升,并且对上市主体安全无污染。
内地就有537家,大半都是靠基金并购来的。
尤其是2017年后,发展速度高了很多。
不过这两年新增医院速度是下滑的,未来还会继续下滑。
原因就是基数已经不小了,一个市区一家医院就够了,剩下的顶多就是以常规门诊的方式下沉,终端销售拉客的功能为主。
爱尔眼科的技术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不要把爱尔眼科误解成技术厉害成就了他,也不要认为名字上叫医院,就跟公立医院一样的。
可以把爱尔眼科理解成一家卖“医疗服务”的公司,主要做常规检测和常规手术,而且主要靠设备不靠医生技术的那种,比如白内障,这玩意有台好设备,是个医生都会做。
实际上爱尔的医生资源相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也上不了台面。
教授就这么四位,其他的都是挂个名。
当然说这个不是贬低爱尔眼科的技术水平,人家本来就不是走的技术路线。
严重的眼部疾病当然还是要去大医院,只有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等等这类常见容易治的眼睛问题,才是爱尔眼科的主要业务。
实际上市场的需求也是这一块最大的,从企业和经商角度来说,这样并没问题。
爱尔眼科的存在不是为了研究治疗多么困难的疾病,而是满足社会上的一般性眼部问题需求,这个从他们的主要服务项目上也能看出来。
你看这个图,是从他们官网上截图下来的,排版连9宫格都凑不齐,9个框8个项目。
所以项目很有限,而且上面三个项目是支柱,撑起了绝大部分的业绩,这个后面分析业绩的时候会讲到。
很多人看爱尔眼科喜欢从医疗角度去看,其实这个是有偏差的,完全可以当作一家服务型企业。
比如白内障患者来了,往病床上一躺,把设备仪器架起,来个医生操作(是不是专业医生还真不一定),这个标准的流程下来,病就算治完了,不对,服务就算完成了。
人家拼的不是技术,是设备,是运营,是管理,是模式。
牙科行业也是一样的,拔牙是没有任何难度的,是个牙医都会拔,但是牙齿下面的神经如果有问题,去民营牙科医院,很可能会搞出三叉神经问题。
但是拔牙、整牙、洗牙没问题啊,恰恰这也是市场需求最大的。
眼科也是这个道理。
也正是由于门槛不高,市场上刮过几次眼科医院的浪潮风。
比如当年的“美尔目眼科”,创始人叶子隆可不是陈邦,那是行业公认的“白内障四把快刀之一”,并且也拿到了融资,高峰期的时候发展得也挺好。
还有2015年,华润医疗、中信医疗、海航医疗、凤凰医疗等等,还有很多非常大的资本,都一下子涌入眼科这个赛道,投资金额都是天价。
但最后只有爱尔眼科算是跑出来了。
为什么?
陈邦自己都说,爱尔眼科靠的是“运营”。
在我看来也是这样的,谁的运营能力强,谁的可复制性就高,谁就能快速扩张。
未来的医美行业也是这样的,目前医美行业问题很大,但是机会同样很大,我会持续关注。
三、业绩
爱尔眼科的业绩增长还是比较稳的,这或许也是高瓴资本看上的重要原因。
从2021年的半年报和三季报来看,业绩增速也差不多。
营收增速2017年是最高峰,将近50%的增长。
随后开始放缓,2018年增长率34.31%,2019年增长率24.74%,2020年增长率19.24%。
再来看看净利润。
增长趋势跟营收基本上是同步的,不过2020年增长率下滑了11%。
2016年增长率30.24%,2017年增长率33.31%,2018年增长率35.88%,2019年增长率36.67%,2020年增长率25.01%。
对比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的时候,里面有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2020年的营收增长率下降了5%,而净利润增长率却下降了11%呢?
这个原因没自己做过公司的很难搞清楚。
因为边际效用的变动会让边际成本的摊薄或者增大呈指数级。
简单的理解就是在盈亏平衡那个临界值时,成本=利润。
当销售量增大时,边际成本会逐渐摊薄,销量越大成本减少越快,边际成本可以到忽略不计的地步。
反过来当销量减少时,利润已经不能覆盖成本,边际成本会逐渐增加,销量越小成本增加的越快,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便还有业绩,但是成本早已经到顶了。
而爱尔眼科营收增长率的下滑很明显是疫情的影响,由于体系庞大,边际成本和沉没成本都会很高,这个必须高速发展才能覆盖,一旦业绩增速下滑,就会加倍的影响净利润。
这一点从他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也能看出来。
他的营业利润率并没有下降,每年都在稳步上升。
净利润率一直都比较稳定,竞争力保持没有变。
毛利率也在逐年缓慢上升,成本控制还是比较好的,这也跟发展规模有关系,规模越大,竞争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毛利率本来就理应增长。
而且爱尔眼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的老牌医院和新医院差别很大。
一共八家老牌医院,是嫡系部队,业绩非常亮眼。
分别是:
长沙爱尔、武汉爱尔、重庆爱尔、衡阳爱尔、沈阳爱尔、成都爱尔、株洲爱尔、广州爱尔。
十年时间,这支嫡系部队营收从不到5个亿增长到将近25亿,CAGR超过了16%,差不多两年翻一倍。
净利润增长更快,从1个亿增长到了将近7个亿,CAGR18%,翻了5倍。
当然这8家医院主要是充当基地的角色,冲锋陷阵开阔市场还是得靠源源不断的新增医院。
前面讲过,一家新医院至少也3年以上才能盈利,至少要5年左右才能成熟,创造不错的业绩,从新增医院的放量也能看出来。
从2016年开始,并购的新增医院开始快速放量,过去十年,营收从1.5亿猛增到84亿,CAGR高达44%,增长了了55倍,也是爱尔眼科的营收主要来源。
新增医院的净利润在2014年之前还是亏***的,仅仅6年时间,到2020年,就从亏***变成盈利9个亿。
这个数据正面爱尔眼科的连锁模式是成功的。
至于爱尔的海外医院,虽然也有一百多家,不过表现不怎么样。
两个原因:
第一个、收购时间还不长,都是2017年后才收购的。
第二个、这几年国外的疫情比***严重得多。
反正都是疫情的锅。
海外的主战场在欧洲,我觉得短时间内业绩很难有明显的提升。
这也是去年很多人炒爱尔眼科犯错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在比较早的时候也看好爱尔眼科,不过被2014年那阵民营企业的风吹得估值一直不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当时,眼科行业被资本抬到了天价,很多没上市的,甚至才一两家医院的,一般的投资人都投不起。
爱尔眼科也是一样的,估值从头到尾都不低,所以我一直在等。
不过到今天都还没等到,不过不着急,我感觉是有可能等到的。
是不是想知道我在等一个什么样的价格?
接着看,后面总结会给出的。
爱尔眼科稳定增长的业绩,现金流表现也是不错的。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额同比增长192.06%,主要是营收的增加和投资的减少。
关于现金流,我是很重视,之前做过一张表。
一般我会按照这个表格去初步分析,效果非常好。
有没有人也同样去这样分情况研究过?
有兴趣的可以找我交流,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继续来看爱尔眼科的主要收入来源。
爱尔眼科有三板斧:屈光、视光、白内障。
屈光的意思就是近视、远视和散视。
视光的意思就是斜视、弱视和其他视觉功能
白内障的意思就是视力模糊看不清。
这三种眼科问题是市场上最常见的疾病,也是爱尔眼科的营收支柱。
三板斧占了总营收的75%。
这个社会的近视眼太多了,白内障的发病率也太高了。
2020年爱尔眼科的门诊量达到750万人次,同比增加14%。
手术量也有70万例,同样是增加14%。
而且2020年的归母扣非净利润21.3亿,同比增长49.12%。
在疫情期间,还有这么好的增长,可能很多人是看到这个业绩,所以在去年,股价走出了妖魔M型。
高峰期的股价居然高达90元,3600亿的市值,我是真搞不懂。
虽然2021年的年报还没出来,可以大概算得出,就算往高了算,去年的净利润顶多也就30个亿左右不能再多了吧。
难道是我数学这么差,他的业绩翻了3倍?
应该没有吧。
这么明显的炒,怎么就会有这么多人信呢?
而且短短半年时间,一次不够还来了个梅开二度。
眼科行业确实很好,后面分析行业的时候会说到,爱尔眼科也很优秀,实际上他的市盈率一直都是30倍以上,我觉得从景气度和公司竞争力来看,是应该30倍以上,但是100倍的市盈率有这么恐怖吗?
当然如果按照DCF估值法,如果爱尔眼科每年都按30%的速度复合增长,那倒是也说得过去,对了前几年他的净利润增长率确实都是30%以上,到2020年才降下来。
算了不说股价了,这种大起大落的架势也只有玩短线的才有那个心去关注,我是看多了都嫌累的那种。
上市公司的业绩,尤其是龙头企业,受行业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分析行业是重中之重。
四、行业
这篇文章好像一不小心写多了,现在就快六千字了,也不知道有几个人会耐着性子看完,给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点个赞!
你也给我回一个,咱就有交集了。
简略的说一下眼科行业。
有一个让我觉得很痛心的数据,根据卫健委公布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
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3.6%。
其中,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高达81.0%。
2020年我国近视患者总人数达到7亿。
而且。
2020年上半年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
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生增加了8.2%,高中生增加了3.8%。
近视人群高发化、低龄化、高度化的形势非常严峻。
虽然代表着眼科行业的生意越来越好,但是这又不是什么好事情,这些小孩子怎么就这么多近视呢?都是读书读的?还是玩游戏玩出来的?
2019年的时候,眼科行业市场规模就突破1000亿,还在高速的发展。
尽管在2018年的8月,教育部、卫健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目标是总体近视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
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就算是达到目标了,数量依然很庞大啊。
还有白内障,这个是老年人的高发病,目前白内障患者高达1.3亿,估计2025年的时候有1.5亿左右。
近视眼+白内障的人数就达到了8.5亿。
这个市场规模不得不说太庞大了。
不过眼部问题数量并不能说明都选择去治疗,比如近视眼,绝大部分都选择戴眼镜。
你看全世界接受治疗的数量都不多,最高的韩国,平均一千个人中也就3个人选择治疗,还有997个选择戴眼镜。
我国的手术率更低,平均2000个近视中才有一个选择治疗,还有扩大空间。
而且民营医院的市场正在超越公立医院。
在2019年之前,公立医院的业绩都要略微强过民营医院,2019年,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正好就是平分天下,各自90亿的市场规模。
2019年后,民营医院就快速的超越公立医院,原因也很简单,环境好服务好。
公立医院大家应该都去过,生老病死谁都有,他是没有任何服务的。
民营医院由于几乎都是专科型医院,一个城市的用户总体规模肯定要远远小于公立医院,所以有服务的空间和时间。
包括被很多人*的莆田系医院,很多确实挺坑的,但是人家的服务都没问题,从你联系他们的那一刻起,什么都会帮你安排好。
还有视光和白内障市场,这两样其实跟近视眼差不多的难度,都比较容易治,但人们不会认为近视眼是多大的病,戴上眼镜跟正常人没任何不同。
但是视光和白内障会认为是疾病,大多数人选择去公立医院治疗。
尤其是白内障,公立医院的市场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二。
今年的白内障市场规模大概是250亿左右,民营医院大概占70亿左右的样子。
不过这个差距在逐年减少,两个原因:
第一个、治疗技术本身不难,民营医院确实可以治;
第二个、民营医院的营销推广会逐渐教育市场,公立医院是不准做任何推广的。
眼镜行业大家都知道是暴利行业,眼科行业毛利其实也不低。
比如近视、远视、散视、斜视等项目,毛利都在50%以上。
白内障要低一点,不过也有35%以上。
行业规模大致可以估算,爱尔眼科的业绩在当前的业绩基础上,再加上新医院的放量,是不是也就可以估摸着计算出来了。
五、总结
爱尔眼科是一家好公司,但从头至尾都被高估了。
有不少人问我的计算方式,后面会单独写一篇来讲解我的整个计算过程。
这里先提一点,估值会涉及到一个行业景气度问题,景气度高的行业,可以适当给该行业的好公司高一点的估值。
我自己的体系里,景气度取值在(0~200)%之间,也就是最高可以翻2倍。
不过爱尔眼科我即便是给了150%的景气度,他当前的市值,按我的计算,也就是1200亿左右。
现在1700亿的市值虽然相差没那么大了,但还是有点偏高。
公司是好公司,市场前景也很大,但成长速度没那么快。
所以爱尔眼科最大的优点是稳,最大的缺点是股价高。
无所谓当前股价,愿意很长时间拿着的,也没问题,就当收集股权。
在意成本的,就耐心等等,等着再杀杀估值。
专注于上市公司财报和基本面深度分析。
想了解哪家企业,可以直接私信我,帮你全面深度分析(只深度分析公司基本面,不荐股和提供投资指导等任何非法业务)。
肯定能为你规避很多风险。
很多时候,盈亏也只是一念之间!
点赞关注持续更新内容,一起探索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收获必然巨大。
为确保你能收到每一篇文章,请在主页右上角“设置”,然后“加星标”!
尤其是新关注的朋友,不加星标可能会收不到文章信息!
兰州官妈李族笑飞便反矿稳雨爱尔眼科矫正弱视疗效怎么样?
兰州爱尔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大视光科主任范真指出:弱视的医治应以早发现、早医治为原则。6岁前的儿童视网膜发育还不稳定,此时医治可完全医治。6岁后,进行医治比较难,但还有机会医治。当孩子12岁以后,医治的可能性比较小,将造成长期遗憾。因此,家长若发现孩子有弱视现象,及时到正规的眼科医院医治。
爱尔眼科做近视手术怎么样?
爱尔眼科医院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很多高校每年持续为爱尔眼科供应输送人才。而且我之前去做的时候,也看了他们内部环境,专业的医疗环境确实不错,让人放心,毕竟任何手术无菌卫生都肯定是很重要的。
爱尔眼科上班待遇怎么样?
该单位员工的待遇还可以。该单位员工每周工作五天,每天上班八小时,没有加班,员工基本都有五险一金,有带薪年年假,员工的工资收入也可以,每个月的工资收入都会在15000元以上,年底双薪。
重磅:陈海波教授出任爱尔眼科海南省区副总院长
陈海波教授
爱尔眼科医院正规吗?做近视眼手术是不是越贵越好?
与其说是医院,不如说是正经上市的公司,现在很多人治疗眼科都是去爱尔眼科医院的。
近视眼手术不是越贵越好,是根据你的眼部条件适合何种手术方式,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