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软科技是什么产品(ar-hud概念股?)

ar-hud概念股?

1.

虹软科技:5月26日午间收盘最新消息,虹软科技昨收36.15元,截至12时42分,该股涨10.01%报39.770元。 公司智能驾驶相关产品包括DMS(驾驶员监控系统)、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BSD(盲区检测系统)、OMS(乘客监控系统)、Interact(视觉互动系统)、Authenticate(生物认证)、AVM(3D环景监视系统)、ARHUD(AR抬头显示)和智能后备箱等各类以核心算法为基础的相关软件解决方案,并在不断进行迭代、更新算法。

2.

水晶光电:5月26日午间收盘消息,水晶光电(002273)涨0.77%,报11.840元,成交额6165.6万元。 目前合作顺利进展中,预计2022年会有更多的量产车型搭载公司的

虹软科技获74家机构调研:公司智能驾驶舱外产品目前包含ADAS、AVM、BSD等产品(附调研问答)

虹软科技11月28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2年11月25日接受74家机构单位调研,机构类型为QFII、保险公司、其他、基金公司、海外机构、证券公司、阳光私募机构。

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介绍:

第一部分、主要业务情况(一)公司2022年第三季度基本财务信息2022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同比下降12.49%;归母净利润5,326.53万元,同比下降56.47%;归母扣非净利润1,055.48万元,同比下降88.82%。

2022年7-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亿,同比下降11.91%;归母净利润-246.48万元,同比下降106.75%;归母扣非净利润-723.97万元,同比下降128.70%。

(二)公司主要业务情况2022年第三季度主要业务经营情况:

2022年1-9月,公司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35,044.27万元,同比下降15.94%。其中7-9月实现营业收入12,127.86万元,同比下降11.35%,季度环比增长8.59%。

2022年1-9月,公司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整体实现营业收入3,018.82万元,同比增加1,316.40万元,其中前装实现营业收入953.41万元。

2022年第三季度重点业务进展情况:

2022年公司继续拓展主机厂商和Tier1(一级供应商)新客户,并深化与既有客户在新项目、新产品上的合作。2022年7月至今,公司新增与奇瑞、长城(海外车型)、理想、长安、岚图、沃尔沃(全球车型定点项目)、重汽、长安马自达等车厂的前装量产定点项目。截至目前,前装量产定点项目已涉及长城、长安、长安新能源、吉利、上汽乘用车、合众、理想、东风岚图、本田、东风日产、奇瑞、重汽、吉利领克、沃尔沃、长安马自达等车厂的多款量产车型。

分别搭载了公司DMS、OMS、FaceID、TOF手势、AVM等舱内、外算法的东风岚图、长城、上汽乘用车、长安、理想项目的部分车型量产出货,包括东风岚图梦想家,长城坦克500、神兽、F7改款、长城炮、朋克猫、闪电猫、芭蕾猫、哈弗酷狗,上汽乘用车名爵,理想L9等。此外,搭载了公司车载视觉解决方案的哪吒S、理想L8、长安新能源深蓝SL03已经对外发布。

(三)公司业务发展和研发的战略规划:

公司过去近一年在业务发展和研发等方面战略介绍:

第一:巩固计算摄影移动智能终端业务;

第二:大力发展车载业务;

第三:积极布*AR/VR业务产品。

1)移动智能终端业务:从过去一年看,手机品牌市场销量跌幅较大,主要原因来自于疫情影响,且消费者置换手机意愿不强。虹软在移动智能终端业务(包含手机、PC等等)领域未来的发展,首先要关注计算摄影未来的需求。从行业需求角度看,手机拍照、视频的需求仍然是驱动手机差异化的重要因素,因为消费者对影像的需求还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有更好的影像获取,消费者是愿意置换手机的,这是重要的竞争利器,也是重要的推动力。

另外,在各方面的应用上(尤其是处理器、摄像头等升级上)依然可以产生很多与影像相关的应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视频相关的应用,所以虹软在持续围绕着这些领域巩固发展。

其中手机业务的发展思路与业务机会:第一,在如何能够保证盈利上,我们采取的方式是把部分重要的研发人员、产品线人员调整到公司重点发展的新业务线上。第二,在如何能提升我们的ARPU值上,首先要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更多的产品价值,才能增加ARPU值,这也是公司一直要持续的重要工作。第三,在行业提升渗透率上,过去在手机市场上我们着重于中高端手机的渗透,现在我们要多向中低端手机渗透,所以增加使用虹软技术的手机数量是重要的核心。

总体来说,手机业务在拍照或视频等技术的发展上未来还是有机会的,所以公司需要持续研发更新技术,比如过去大家都觉得比较难做的技术(如:分割、语义分割、定点等),现在随着用户对技术极致的需求,我们仍然要花力气把这些技术全部做好,这些技术不仅关系到手机相关的业务,对于车载业务与AR/VR业务也有较大的应用空间,所以在持续性的技术升级方面我们也补充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投资研发上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2)关于智能驾驶业务:是公司要重点、积极发展的业务。公司进入汽车行业的战略方向是采取“先舱内、后舱外,先软件、再软件加硬件,然后先国内、后国外”的总体战略核心。先舱内、后舱外是我们对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判断,因为在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觉得智能座舱能够更快地引起消费者共鸣,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所以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进入到智能驾驶市场采用先舱内、后舱外的策略是正确的。第二个是先软件、后软件加硬件,我们进到汽车市场虽然有视觉技术,但并不太熟悉汽车,所以我们在通过与很多硬件公司、OEM厂商合作过程中,找到了符合自己能力的方向。现在从这个领域来看,我们已经与一些OEM厂商、Tier1合作,他们希望我们不仅仅是等着他们确定了硬件、设计了芯片、确定了摄像头以后再去找他们,而是能够直接提供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第三个是先国内、后国外,因为我们的研发力量在国内,而且我们也看到在汽车业务上,未来中国发展可能要比海外快,所以我们过去一年主要精力还是在国内市场,后面我们要开始推广智能驾驶海外的业务。

3)关于AR/VR业务:公司很早就布*,但这个市场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预热,所以公司目前在AR/VR业务上是一个布*的状态。

(四)分业务模块介绍公司核心技术平台分享:公司的技术主要分影像与视觉两大核心技术,这两大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探索一方面来自于画质上无尽的、极致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感知的不断细化(如在侦测、识别上的精准度或是其他人工智能识别相关的技术)。在这两类核心技术上又分为三种属性“人、物、景”,所以公司的技术都是与人、物、景相关,用于解决市场上的需求与痛点。

因公司计算机视觉底层算法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所以我们的算法技术能扩展到很多领域(包含手机、车载,还有AR/VR方面的应用),这些应用其实都会因每一个设备、每一个场景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工程优化(比如:平台的算力,摄像头的位置,摄像头的摆放,摄像头像素这些特性),从而产生出各式各样的应用或一些场景上的方案。

基于公司以上的核心技术,我们在人、物、景上大概分几个比较重要的主线:“人”基本元素就是脸,脸上面有很多细节,比如眉毛-分左、右;嘴唇-分上、下;也包含身体分割、物和景的分割。还有我们的标定技术、深度恢复技术,同样都是对人、物、景的分割。

我们的技术是贯穿公司所有产品线的,通过在不同设备上做优化与工程化的工作,从而达到产品要求的效果(如:视线追踪功能,可应用的终端包含了PC、手机、车载、XR、AR/VR眼镜等,视线追踪的底层技术是通过不同的场景优化、工程化之后在每一个场景或业务上给使用者带来差异化方案效果)。

——视线追踪功能(以手机与PC为例):在没有用到摄像头的情况下,PC用户要单击唤醒屏幕、手机用户要通过按键唤醒手机。现在用户都可以通过视线来唤醒,如人在看电脑时、在打游戏时,通过视线来唤醒屏幕,还能通过视线拖拽所看到的这些物体,大大提升了操作的便利性。

——分割技术(以拍照功能为例):能实现用一张正脸的照片就可以一键生成Avatar,且算法可以自行补充照片中未拍到的头发或是头颅信息。

源于公司底层技术的通用性,同样的技术也可用在车载、眼镜上等,但需要根据每个不同的业务线或每一个产品线的硬件特性、功耗高低的不同进行调整。

移动智能终端产品上的发展战略:在移动智能终端业务上,每年都会产生很多新的需求,公司将它比喻成:“既要、又要、还要的过程”——既要画质好,又要体验好,还要氛围感好,且整个画面要漂亮,这就是人/用户对于眼所见上的无穷无尽的追求。所以,现在手机最大的卖点还是拍照,也是拍照驱动使用者去置换手机,如:最近发布的小米12s概念机,它推出了能够置换的摄像头;今年9月iPhone14发布,也主要在计算摄影或是软硬结合相关功能上的创新。在计算摄影这条道路上,虹软优势有很多,但行业痛点就是在既要、又要、还要上。我们移动智能终端的用户对于特定场景上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我们就将需求与持续发展的道路归纳成简单的横轴(极致画质和体验的追求)和纵轴(一些特定场景上拍照的追求),这是客户一直和我们要求的。

横轴(极致画质和体验的追求):主要是通过分割优化画质,达到影调、美感上的无尽需求,如:人像细节的优化、食物的色调氛围、动物/宠物的美化、环境画质优化等;

纵轴(一些特定场景上拍照的追求):主要是通过三维拍摄与交互,达到景物/景色环境的清晰度与真实度、解决使用专业相机耗时、耗力、耗钱的实际问题。

公司智能驾驶业务介绍:在汽车产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以及共享化)的发展中,智能化是颇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能源车标配的功能就具备智能化。所有汽车智能化基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感知,所以视觉感知又是智能化重要的基础之一。

智能驾驶产品:虹软智能驾驶产品分为软件和软件加硬件(软硬件一体)这两个方向。公司成立近30年,深耕图像处理及影像、计算视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直接复用于智能驾驶车载领域。如:图像增强技术、画质复原技术以及目标检测技术等等,例如在复杂天气情况下的目标检测,可以用来对不清晰的车道线进行检测处理,从而得出结果提示驾驶员。

1)智能驾驶舱内功能例举(软件):DMS(驾驶员监控),主要是对驾驶员进行行为分析、状态分析、情绪识别以及疲劳分心等提醒。目前已有量产案例,如儿童遗留检测,宠物检测,遗留物检测以及手势表情、年龄识别等等;生物认证,汽车智能化功能的首要识别就是先要认识人,认识驾驶员是谁,所以生物认证中的FaceID功能在很多车型上都是最基础的配备功能;互动方面,公司相关功能已经在某款新能源车型上搭载了TOF手势识别技术,而且已经量产,它不管是在静态还是动态的车上,作为一种互动的全新方式都能有很多地方可应用。除以上之外,还有人像/美颜技术及HDR技术等等,他们能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针对车厂所推出的某些以年轻人为目标群体的车型,我们多种相应的功能都可从手机移到汽车上。

智能驾驶舱外功能例举(软件):ARHUD(AR抬头显示),是为了获得更加直观的导航信息展示,减少驾驶员因低头注视仪表信息导致的危险驾驶行为,公司全新投入研发了基于ARHUD的导航解决方案,结合驾驶员视线角度和ADAS的检测结果、导航的定位信息、地图信息,实现了ARHUD中的AR内容渲染和生成。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获取导航信息、仪表信息更加直观、舒适,极大地提升了驾驶的体验感和安全性;ADAS(驾驶员辅助系统),基于单目摄像头,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智能分析图像中静、动态物体,感知车辆行驶区域内的环境和其它车辆,给驾驶员提供可靠的报警及提示信息,让行驶变得更加安全——包括:前车碰撞报警(FCW)、车道偏离预警(LDW)、行人碰撞预警(PCW)等,可在各种气候、光照条件下有效工作,适应性强,性能优越。

2)智能驾驶软硬一体产品:智能驾驶舱内软硬一体产品——“Tahoe”:在驾驶状态下,针对驾驶员的疲劳行为进行监控检测,保证算法在不同光照及天气条件下均可正常检测驾驶员疲劳行为,疲劳行为定义满足DDAW法规,在KSS等级≥7时触发报警动作,且算法在要求时间段内可稳定运行。

智能驾驶舱外软硬一体产品——“Westlake”(产品化过程中):集视觉处理、感知、融合、规划决策、控制于一体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设计方案,基于车规级SoC,支持多类传感器(如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集成虹软自研、深度优化的视觉感知算法,并支持客户定制9路摄像头,目前性能持续升级中。

虹软将常年积累的视觉技术带入到车载领域,公司推出的产品主要形态是以软件授权为主,目前已经与很多车型签署了定点并逐步量产中。目前正在研发舱内和舱外软硬件一体的方案,能够加速主机厂、虹软及其他虹软的合作伙伴快速进入到法规要求的智能驾驶领域。智能驾驶舱内、外软件产品目前基于已经研发完成的产品,正在同合作伙伴一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的推广。智能驾驶软硬一体设计方案,也在逐步向市场推广,并更新迭代中。

问:公司2022年第三季度、前三季度整体营收同比分别下降11.91%、12.49%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公司2022年第三季度、前三季度同比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为:

(1)2022年第三季度、前三季度,公司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2,127.86万元、35,044.27万元,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35%、15.94%。

(2)随着智能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结合智能驾驶业务发展路径,加大了对相关人才的招聘力度,相应职工薪酬等相关支出增加。

问:公司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会随着手机摄像头数量的饱和而受到挤压吗?

答:手机上无论是单个摄像头还是双(多)摄像头,在使用智能视觉解决方案上,取决于手机厂商对摄像头功用的需求与搭载算法功能的多少,不与手机摄像头的数量直接相关。

问:公司手机业务在2022年第四季度能够再增长吗?手机业务上有什么展望吗?

答:2022年1-9月,公司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35,044.27万元,同比下降15.94%。其中7-9月实现营业收入12,127.86万元,同比下降11.35%,季度环比增长8.59%。在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手机用户购机意愿减弱的行业大背景下,公司现阶段手机业务主要的目标是维持稳定。

问:华为现在还是公司的客户吗?

答:华为目前还是公司的客户,但相对之前出货量少了很多。

问:荣耀现在是公司的客户,在荣耀出货量迅速攀升的情况下,公司手机业务会回到以前营收规模吗?

答:荣耀现在是公司的重要的、有潜力的客户,我们现在更多是从环比的角度去考虑手机业务的稳定情况。

问:公司智能驾驶产品11类算法功能,单车价值量是几十元到两百元不等,产品上是否有价格上的竞争?现在在单车价值量上是否有看到比较明确的提升趋势?

答:智能驾驶舱内业务,确实有一些价格上的竞争,但总体来说公司的订单业务与价格维持得还可以。单车价值量的核心还是根据客户搭选的产品模块多少来决定的。

问:公司智能驾驶软硬一体的产品Tahoe与Westlake进展怎样?

答:公司前装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有Tahoe(面向舱内)和Westlake(面向舱外)两个产品。Tahoe是一个DMS外挂的组件方案,它包含了芯片、传感器、相机模组,是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主要针对一些硬件平台相对落后的老车型、老平台,来支撑DMS的功能需求及满足法规要求;另外还可以用作新平台系统快速升级的方案。关于Tahoe公司已经产品化,目前的进度主要是向市场推广与渠道布*中。Westlake还没有产品化,但在持续更新迭代中。

问:公司智能驾驶后装业务有其他拓展计划吗?

答:公司自2018年开始研发智能驾驶相关产品,该业务整体战略是前装为重,后装先行。智能驾驶后装,是在公司智能驾驶业务战略上,以拓宽业务初期切入市场规划的前期环节,相较前装市场来说,收益体现会相对快一些,但不稳定,其核心重点是可与客户及Tier1合作伙伴紧密合作,通过真实有效的车辆道路数据,随时改善算法,有效快速提升视觉解决方案的效率和准确性。智能驾驶后装在战略上不是公司着重投入的方向,但公司也会紧跟市场需求合理拓展。

问:公司智能驾驶产品从软件到软硬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硬件的边界是在哪里?

答:在汽车产业中,人工智能企业与车企的合作时间并不是很长,相较Tier1人工智能企业与车企合作的深度也相对较弱。但我们是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在智能驾驶软件部分我们更具备优势,在整个人工智能系统、软件系统、SOC芯片上我们理解能力比Tier1要强,这有助于整车厂、Tier1降低产品成本。

基于公司对整个人工智能的熟悉,对芯片平台、系统、处理器的了解,博览整个智能驾驶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核心部件的选型,我们能提供满足不同等级厂商需求的差异化方案。在公司智能驾驶软硬一体产品上,未来我们更希望与Tier1合作的方式是公司提供包含核心部件的软硬一体设计方案或整个软硬一体产品,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问:有海外公司将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打包与芯片平台合作,所以单一的产品解决方案(比如DMS)虽然渗透率较低,但是有价格向下的趋势,不知是短期阶段性事件还是长期的趋势,公司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第一,公司和高通合作,在高通8155或者高通下一代的芯片上,通过使用高通智能驾驶芯片冗余的一部分算力,直接用我们的算法结合摄像头来提供功能,DMS也是如此,目前来说我们与高通的智能驾驶舱内芯片平台合作较为深入。

第二,在没有搭载智能驾驶芯片的功能车上,我们认为汽车更加着重的是独立的域控制器,在只有功能芯片的功能车上,国外因法规对DMS、OMS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独立的ECU(即整个的DMS、OMS的域控制器),所以公司的Tahoe产品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模式大概会再持续一些时日。

第三,我们看到的在自动驾驶发展的推动下,DMS最好的结合体并不一定是舱内的智能座舱芯片,也未必是一颗独立的ECU。有可能是ADAS的主芯片就已经嵌入了DMS的算法,因为整个驾驶过程实际上还是要和驾驶员的当时的状况有关,所以我们认为它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但是它又留下了很大的机会。

问:公司智能驾驶舱外产品,目前都用在行驶速度不是太快的Demo车上,能否告知公司舱外产品在同行业里面达到了一个是么样的水平?应对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司怎么升级产品?难度有多大?

答:关于智能驾驶舱外的产品总体来说公司也累积了很多经验,在感知的技术上应该在行业前列。也许在Demo的情况下车速没那么快,是为了让客户看清楚产品的设计,我们的核心还是在如何能够快速地感知上,那么感知的快速性能也与使用的芯片有关,目前来说主要还是根据客户诉求来升级迭代。

问:公司舱外算法价值量提升的过程当中,公司主要面对的困难在哪?以及我们如何去解决它?

答:智能驾驶舱外这部分确实有挑战,因为舱外比舱内要复杂,不管是从数据采集以及数据量、场景的复杂度来看,还是从各种各样的数据边界来说,在特殊场景下的特定情况是无穷无尽的。第一,需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算力平台、成本可控的情况下达成我们各方面都满意的目标,这是比较大的挑战。第二,随着智能驾驶舱外领域的发展,舱外产品的性能以及精确度、精密度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也是一个挑战。这部分需要和合作伙伴一起来解决。

问:智能驾驶后装市场其实很多车都安装了DMS和OMS的产品,大家可能会觉得产品技术门槛比较低,所以在前装上一些原本想做L3、L4市场的公司在技术上无法达到,会选择下沉做L2市场,这样对于公司这种以L2市场为主要量产阶段的公司来说,竞争是不是会加剧?

答:虹软刚进到智能驾驶行业,首先是在后装市场,我们主要是利用后装市场的经验来反哺前装业务。

实际上DMS的产品技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比如驾驶员在疲劳的状态下,怎么通过DMS辨认疲劳的准确度,在不同驾驶员的身上,行为习惯就不同,这就需要有丰富的训练信息;比如视线追踪功能,摄像头通过追踪眼球视线角度,辨认识别眼球的信息,在追踪眼球视线角度精准上也是一个很难的技术。而且还要把控整个产品的成本,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DMS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

问:公司智能驾驶舱外产品有没有进一步拓展的打算?

答:公司智能驾驶舱外产品目前包含ADAS、AVM、BSD等产品,对于舱外功能模块公司仍然持续研发、更新技术。在这些大类的产品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一些辅助功能,如:舱外尾箱开门功能,目前市面上大多都在用传感器,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的方式打开尾箱,不仅能让使用者解放双手,还能为客户降低硬件成本等这一系列的方案。在智能驾驶舱外产品上,公司依然会紧跟市场需求,开拓创新。

问:公司智能驾驶前装业务收入为什么体现得较慢?

答:在智能驾驶业务上,鉴于汽车主机厂商从前装量产定点环节到最终完成终端销售通常需要较长周期,故公司已铺垫的前装量产定点项目对公司智能驾驶业务收入的贡献需要较长周期,最终对收入的影响还取决于与客户核对装载数量情况、结算周期等综合因素。

目前公司智能驾驶业务按计件收费结算,计件收费模式下,公司一般在次季度与客户核对装载数量。所以量产车型出货后,到体现在公司收入上一般还会有结算周期的影响。

问:公司如何看AR/VR的发展趋势?

答:现在的市场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大众对虚拟环境的各种需求,使得AR/VR的市场近几年变得十分火热,但目前市场上相关设备的出货量还没有规模化。

AR/VR业务是公司多年重点布*的业务,且已经储备了较多的解决方案,主要是围绕视觉算法的布*,如针对基本定位技术的Slam核心算法、针对头显设备限制解决延时与眩晕感的问题等等,但客观来看,整个AR/VR市场的成熟度与出货量还有待观察,重点还是期待市场能让AR/VR设备有一些新的热点,这也是为了未来AR/VR有所爆发之后,能够让我们快速切入做准备。

问:在AR/VR可穿戴设备上公司技术布*情况怎样?目前进度怎样?

答:智能可穿戴设备相关方案是公司前瞻性技术培育方向,公司持续推进与行业伙伴的业务交流、技术深度合作关系,从感知、交互和视觉呈现三大方向布*算法解决方案。可以提供AR/VR头显6DOFSLAM、平面检测、稠密重建、语义分析、深度估计等空间感知解决方案,手柄6DOF跟踪、裸手3D手势交互、视线跟踪和表情驱动、人体驱动等交互解决方案,以及异步时间扭曲、视频透视(VST)等视觉呈现解决方案。

现阶段公司跟随市场,继续研发了智能AR/VR头显低延时渲染解决方案、智能AR/VR头显视频透视解决方案。针对头显端低延时、高刷新率的渲染需求,硬件瓶颈限制了用户体验,公司实现了异步事件扭曲等插帧产品方案,保证了低延时的虚拟现实或者虚实融合体验,弥补了因时延引起的眩晕感问题。针对虚拟现实或者混合现实眼镜,用户需要透过封闭的头显“看穿”到外部世界,从而用于保证佩戴使用过程中区域安全、寻找手柄配件以及扩展MR体验等需求,公司实现基于鱼眼相机的黑白透视,以及基于RGB相机的全彩透视,为MR体验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Q18:现在Pico出货量大概1,000万台左右,那AR/VR产品量产的时间点大概会在什么阶段?或者是头盔这样的产品达到一个量级,可能我们的产品才会出现一个量产的过程?A:高端的AR/VR的市场是游戏机的市场,我们认为天花板是存在的,游戏机的市场年出货量也有限,尤其可能在这些巨头公司上的技术开发,都有自家的方案,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其他场景下的需求,比如AR/VR用于观看演唱会或是观看球赛等,我们也是根据合作伙伴要求在与平台厂商谈合作。我们所看到的是,AR/VR不仅仅限于头盔上的技术,在很多终端以及设备上都能适用,我们在这块依然紧跟市场的变化布*,技术上持续更新迭代,等待市场的到来。

Q19:公司第三季度新增的研发、技术人员主要是哪方面的?以后在研发人员规划上是怎样安排的?A:公司研发人员常年占比60%以上,研发与技术人员占整体的75%以上,每年基本保持稳定。2022年及以后,公司还是会根据在智能驾驶业务自身需求,持续招聘相关的市场、技术、研发人员。

Q20:公司会不会有一些投融资的计划或者扩产计划?A:公司目前的货币资金还有大概20亿左右,我们也做了一些投资和产业方面的扩展,主要是基于业务卡位、战略合作的目的。今年公司也招聘了不少人才,主要是为未来智能驾驶业务的拓展与成长做储备。

Q21:公司的现金十分充足,在研发投入上长期计划怎样?A:公司是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发展的企业。常年来公司专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为行业提供算法授权及系统解决方案,在研发投入上,公司主要是朝三个方向:1)手机业务上,公司持续投入以夯实、巩固目前的市场,并不断迭代更新,保持技术领先性;2)智能驾驶业务上,公司会随着业务的拓展、扩张加大研发投入;3)AR/VR技术上,公司将紧跟市场发展,在丰富技术储备的同时不断创新。

Q22:2022年已经接近尾声,公司汽车赛道上也迎来了比较好开篇,朝2023年来看,公司在外部市场的拓展,或者是内部架构的构建,公司管理团队最希望做好的三件事情是什么?A:目前对我们最希望做好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重点发展的新业务上,虽然我们是行业的新兵,但行业市场、投资者和员工不会给我们太多的试错机会,要挑好赛道,然后挑好适合公司发展的产品,最后坚决地执行下去。

第二,在公司执行层面,快速地执行,并且能够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执行好,有效地运用资源获得更高的产出。

第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公司管理层需要持续将人力合理分配,从业务、研发到销售线的团队,要分配好职能,特别团结地拧成一股绳,这也是虹软持续在做并且越做越好的地方;

虹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全球范围内为智能手机、智能汽车、AIoT等智能设备提供一站式计算机视觉技术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产品是智能暗光增强解决方案、智能双(多)摄视觉解决方案、智能深度摄像解决方案、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其他IoT智能设备视觉解决方案。2018年,公司获得第八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

调研参与机构详情如下:

国内ai技术排名?

国内ai的技术排名

1.虹软科技。AI视觉龙头,服务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物联网等。

2.圣邦股份。AI模拟芯片龙头,应用于语音识别、超声测距、红外避障等。

3.汇川技术。自动化伺服系统中以9.8%的份额占据国内龙头。

4.绿的谐波。国内RV减速机龙头,国内市场份额超过20%。

5.科沃斯。各类家庭服务机器人、清洁类小家电等智能家用设备及相关零部件。

虹软科技AI产品暑期offer|0实习,计算机视觉产品经理,超详细面经!

 这是第408篇offer分享

REC

暑期

1、这位同学在22年3月加入【星计划】;

具体面经

业务面

自我介绍

社团经历(这也是我所有面试中第一次问社团经历的)

部长职责

如何组织活动。一个具体的辩题

如果你是其中一个持方,你要如何说服我

参加这么多社团,要如何安排分配时间

如果你的组员不配合,要怎样协调

如何提升辩论的能力

对公司的了解

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和核心点

为什么,什么情况下使用它们·描述一下你认为的好的美颜状态

反问环节

hrbp面

自我介绍

为什么想找实习工作?

为什么想做产品经理

探讨项目相关问题:是toB还是toC

面试官认为的toB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能力

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需求来源,团队构造?

竞品分析为什么选择这两个竞品

有投递哪些公司,有哪些公司

如果他们发了offer,你怎么选择介绍具体业务

确定入职时间、地点

你觉得你是个什么性格的人

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对你的未来规划

专业排名,是否喜欢现在的专业

目前找工作,遇到的困难反问

培养机制

基本上都会让资深的产品经理一带一,都是会非常认真的带你。但是至于最后转正的这个名额的话,这个要看你实习期间的一个表现。

如果实习期间好的话,可能最后会给你一个答辩的机会。

然后这边也是扁平化管理,然后领导各方面同事都非常的nice我们这边的气质是比较谦逊低调的,整体相处起来非常的容易。

暑期感悟

我是2021年11月份开始接触了解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一开始真的是完全小白和0经验。

当时刷知乎看到各种产品经理对实习要求特别高,起码要有三四段实习才能拿到offer,之类的言论,特别担忧和焦虑。

12月份和【星计划】初步聊了一下日程规划和准备内容,告诉我要如何准备,觉得比较安心和靠谱,就加入了【星计划】。

1月份在【星计划】的指导下,参加了腾讯的产品设计大赛,有了一份产品项目经验。

2月份修改简历,开始投递各种大小厂的暑期实习和日常实习。

5月份拿到两个暑期offer。

接下来的打算是希望先通过暑期顺利转正保底,然后全力冲刺大厂秋招。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尽早加入【星计划】准备7月份的秋招!

产品、运营、市场、商分...等岗位!

加入【星计划】

23/4届·加入【星计划】一起拿大厂offer~?

目前23届同学暑期offer

阿里|字节飞书暑期产品offer,双核心部门,2000字面经深度复盘!

字节跳动暑期商业化产品offer|超详细商业化产品经理面经分享!暑期加油~

百度暑期产品offer+2|0实习,拿到提前批offer,一周走完所有流程!

腾讯暑期产品offer|0实习&0基础,半个月拿到鹅厂暑期offer,超详细面经!

......

年终总结|220+大厂offer,集齐BATTMD最强校招SP/SSP管培offer!

【400+大厂产品/运营/商分offer面经点此】

加入【星计划】大家庭,拿到更好的大厂offer!

针对23/24届同学的要求:致力于明年校招进入大厂的产品/运营同学。

具体案例:(600+大厂offer:点击此处即可查看)

 600+大厂offer:

阿里巴巴产品经理offer|3000+字深度复盘,拿到BAT产品经理offer!

京东管培(产品)offer|年薪42W,腾讯产培GM面,4000字复盘总结!

字节跳动产品经理offer|年薪28W+,如何拿到2家大厂offer?

虹软科技:公司智能商拍产品后续除了现在上线的网页版以外 还计划陆续推出APP版和小程序版_世界波_知识百科

虹软科技近日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智能商拍产品后续除了现在上线的网页版以外,还计划陆续推出APP版和小程序版。因智能商拍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市场需要培育,公司内部也在积极地布*相关业务与策略,后续形成标准化的数据后再和大家分享。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虹软科技

①公司商业模式分为固定模式与计件模式,计件模式下公司在合同约定的软件授权期内,按照客户生产的装载有公司算法技术智能设备的数量进行收费;

A:从公司的新产品"TurboFusion"目前的市场态势来说,反响是非常好的,所以2023年,公司首先要完成客户的需求,帮助新的客户实现新产品的功能;第二"TurboFusion"产品系列公司目前实现了几个功能(如目前的夜景、HDR、超分产品),后续我们要将新的功能应用延伸至公司所有与影像质量相关的解决方案中,要把此系列产品的功能全部实现。

展望未来的一至两年,”TurboFusion"技术在静态影像成像等方面,应该可以给公司带来比较好的市场,公司也在与合作伙伴探讨能否把这些技术深入至嘶领域。

A:公司收费模式按照业务合同的不同类型划分,计算机视觉算法软件主要收费模式可划分为固定费用模式和计件模式两种模式。①固定费用模式:按合同约定的软件授权期限,收取固定金额的软件授权费用。特定客户在软件授权期限内,针对某款、某系列的特定设备内,可以合法地把含有虹软科技算法技术的特定软件无限量装载在合约限定的智能设备上。②计件模式:在合同约定的软件授权期内,按照客户生产的装载有公司算法技术智能设备的数量进行收费。通常情况下,公司会与客户就不同生产数量区间,约定阶梯价格,保障双方利益。针对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公司目前采用计件模式。

Q9:公司智能汽车业务海外拓展的进展怎样?

A:2022年,公司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纯软产品已有部分国内品牌或合资品牌的海外定点项目(如长城海外车型、沃尔沃全球车型等),海外定点车型出货的区域会覆盖到欧洲、澳洲、**等核心地区,未来还会持续扩张。目前,公司软硬一体舱内产品"Tahoe"也获得了海外车厂的全球定点项目。2023年,我们的海外业务还会扩展到除了合资之外的纯外资品牌(合作方式包含芯片平緒作、越卜Tier1合作、衢卜汽车主机厂合作等方式)。

Q10:公司智能驾驶舱外产品有量产的时间表吗?

A:现在智能驾驶舱外未来的发展还不清晰,所以可能与我们的预期相比会有变化,目前无法给出一个特别具体的时间表。

Q11:公司智能驾驶软件产品的毛利率多少?2022年智能汽车相关业务

4441万多的收入的都是这样的毛^率吗?

A:公司智能驾驶软件产品,在计件费用模式出售的纯软产品上基本是90%的毛利率。2022年公司智能汽车相关业务4441万多的收入中包含部分软硬一体商品的收入,综合毛利率44.12%。

Q12:公司之后还有后装业务吗?在商用车里是做前装市场的纯软产品吗?

A:公司智能汽车相关业务从现在开始就不分前装和后装,会以前装乘用车与商用车为主。公司智能驾驶前装产品包含软件和软硬一体的产品,均适用于乘用车和商用车。

Q13: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1,071.96万元(其中前装软件收入949.95万元),那是不是以后都没有后装业务了?

A智能驾驶后装业务本就是公司在进入市场前期打磨团队、技术的规划所用,本质是以前装业务为重,所以后装业务逐渐弱化。在前装业务上,公司分为乘用车与商用车,基于乘用车解决方案,公司也为大型商用车提供有针对性

的软件和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

014:2023年商用车预期复苏,公司会准备侧重资源在商用车的拓展上吗?A:商用车业务公司有特定的团队在开发市场”目前重点放在商用车的前装。基于乘用车解决方案,公司为大型商用车提供有针对性的软件和软硬F车载视觉解决方案。2023年,公司将进一步改善针对商用车前装OEM市场、工程机械前装OEM市场方面的产品,重点拓展前装商用车、工程机械头部主机厂的定点开发工作”争取获得更多产品和客户车型定点落地。

Q15:2023年公司研发的重心是在ADAS上吗?

A:ADAS是公司研发的重点之一,因为公司在智能驾驶产品研发方面包含了座舱内、座舱外、舱泊一体等,这些都是公司持

续开发的产品。2022年公司落地了多个ADAS产品且已有部分签署了多个定点项目(如:BSD、AVM等)。2023年公司还会继续研发泊车或僦白_体的多个功能,目前还在产品化推进中。

Q16:2023年公司智能驾驶业务软件产品与软硬一体产品定点的覆盖情况怎样?舱夕卜产品与软硬一体产品进展怎样?是如何计划的?

A:公司为汽车OEM客户提供VisDrive®—站式车载视觉软件解决方案及舱内Tahoe和舱外Westlake软硬车载视觉解决方案。在VisDrive®—站式车载视觉解决方案方面,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基于高通8000系列智能座舱平台上的主流视觉算法供应商,公司将利用已获得的国内市场地位,更加进取地开发、升级、迭代和延伸我们的产品方案,提升车型覆盖率和各个应用产品在单一车型上的渗透率。

其中,舱外软件产品方面,公司的ADAS-BSD产品即将在OEM客户多款车型上量产出货,具备夜视能力的ADAS产品正在与OEM定点开发中,具备3D能力的AVM产品已获得几十款车型的定点,预计今年开始出货。公司将继续以项目驱动产品,以产品驱动市场,在2023年积极拓展更多客户。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方面”2022年,通过送检虹软软硬件一体的Tahoe解决方案,公司DMS通过了欧盟相关法规的认证测试(DDAW),这将帮助我们的国内夕卜客户更快地获得法规的准入资质。目前,公司面向舱内的前装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Tahoe已经获得海外车厂的全球定点项目。公司将发挥前述优势和积累,在2023年积极拓展以欧洲市场为重点的国际市场业务。基于乘用车解决方案公司也为大型商用车提供有针对性的软件和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2023年,公司将进一步改善针对细分的商用车前装OEM市场、工程机械前装OEM市场方面的产品,重点拓展前装商用车、工程机械头部主机厂的定点开发工作,争取获得更多产品和客户车型定点落地。

Q17:公司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目前产品化落地的功能有哪些?

A:公司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技术开发侧重于落地应用”基于公司自研感知算法,已经实现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居中控制(LCC)、自适应巡航(ACC)等L0至L2功能,视觉感知算法引擎结合实际功能需求持续迭代优化”目前包含了前视、周视、夜视解决方案的视觉感知算法引擎为量产做好了准备,其中周视解决方案已实现了落地。

Q18:公司VisDrive®—站式车载视觉解决方案涵盖舱内、舱外及软件和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吗?有哪些产品?

A:公司VisDrive®-站式车载视觉解决方案,包含智能驾驶舱内、舱外功能,也有软件和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在智能驾驶领域,公司可以提供聚焦舱内服务的驾驶员监控系统、视觉互动系统、乘客监控系统、生物认证、舱内智能悦动解决方案、驾驶员健康监测系统、舱内自拍”与聚焦舱外行驶智能安全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盲区检测系统、AR抬头显示、360。环视视觉子系统共计十一类解决方案;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包含舱内"Tahoe"产品和舱夕卜"Westlake"产品。

Q19:公司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已出货产品是哪些?搭载车型有哪些?

A: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出货的主要有DMS、OMS、FaceID、TOF手势(属业内首发)、舱外体态拍照、AVM等舱内外算法,主要知名车型如理想L9,长城哈佛系列、欧拉系列、坦克系列,合众哪吒系列,长安CS75PLUS,吉利豪越L、领克06等量产出货车型,累计已有数十款。

Q20:公司的AR/VR产品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有突破吗?对公司2023年第—季度业绩有多大影响?

A:公司围绕"稳固发展移动智能终端业务、大力发展智能汽车业务,积极布

*AR/MR/VR领域"的整体业务发展战略没有改变。

Q21:公司年报中提到,全力布*XR相关产品和技术,VR/MR/AR创新产品目前已成功打入了行业头部厂商,未来公司在XR领域的潜在商业模式是什么?

A:在XR领域,公司目前还是以软件算法License的商业模式为主。

Q22:公司在AR/VR方面的功能、算法布*是怎样?2022年新增的解决方案有哪些?

A:在VR/MR/AR智能可穿戴设备上,公司从标定、感知、交互和视觉呈现四大方向布*算法解决方案。2022年度,公司新增了可提供VR/MR/AR一站式多传感器标定的解决方案、头显6DoF跟踪、平面检测、稠密重建、语义分析、深度估计、实时3DMesh重建等空间感知解决方案,手柄6DoF跟踪、裸手3D手势交互、视线跟踪和虚赠字人表情驱动、人体驱动等交互解决方案,以及异步时间扭曲、视频透视(VST)等视觉呈现解决方案。

Q23:苹果6月份要发布MR设备,公司怎么看这个市场趋势?

A:基于当前VR、AR业界的态势和技术水平,MR是非常适时的过渡产品。公司在VR/MR/AR方向的底层关键技术都早有布*,且做了充分的积累和储亀能满足市场发展阶段的需求。公司会非常关注苹果在MR市场上的动态与在市场推动产品的趋势,如果苹果带动了市场的影响,对虹软来说是很有益的机会。

Q24:公司在年报里提到公司的超算中心,那超算中心的投入是多少?规划用于AIGC的哪些场景?

Q25:Meta开源SAM的图像分割大模型、DINOv2大模型,公司如何看待这些大模型对公司的影响?

A:公司是行业领先的视觉人工智能公司,可在自身领域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开源大模型,通过自身的技术融合,提升公司技术

的泛化能力,这部分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比如SAM模型提升了CV图像分割的通用能力和检测效果,但在特定对象分割效果、性能、功耗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场景落地时仍需要不同领域的CV算法厂商去进行优化和落地;此外,SAM还提升了数据标注的效率,对CV算法厂商而言,在训练数据方面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公司在图像分割技术领域已积累十几年,有一支专门的优化团队,在特定对象分割、功耗、性能上都做了大量的研发,公司已经把自己的图像分割算法和SAM进行融合,取长补短”并同时拥有特定对象分割效果更好、性能更强、功耗更低的优化能力。

Q26:诸多公司把自己的模型用在智能座舱上进行交互,公司未来有可能基于平台型的通用大模型进行合作来赋能现有的汽车或其它业务吗?

A:近期人工智能技术、AI模型等非常火热,人工智能行业发展速度也非常的快。开源大模型、代码可以给公司技术、产品做很好的辅助,但公司商业化产品的落地不是基于大模型,更多的是来自于自主研发。

未来汽车领域也很有可能将更丰富的技术产品应用到智能座舱内,如耳务交互应用到座舱,成为座舱的优化助手,让座舱功能更加智慧(含:语音回复、手势识别等),辨识更加准确,更加有趣味;或者对信息量/知识量有更高的要求(如:语音类、视觉类厂这些都可增强乘驾体验。

以后汽车舱内屏幕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精细度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也许会有很多交互类的功能可以实现”如:将司机或乘客转化成虚拟人、数字人的方式等”这些都会用到很多视觉方面的技术(举例:数字人在说话时表情以及唇动的方式要与内容自动匹配,这就会存在许多驱动技术)<,我司作为人工智能视觉相关领域的公司,会在这些方面发力”而且相关技术都已经早有储备,也在正等待市场的机会。

Q27:公司年报中提到,将研发、推出基于"云+端"形式的AIGC引擎和产品,请问公司在AIGC模型和产品的具体布*和规划是什么?

A:AIGC未来是一个具有革命性变化的机会,所以公司在AIGC产品形态与客户定位规划上有以下思考:1、在产品形态上:虹软是AI视觉公司,所以公司AIGC领域的产品形态更多会专注于影像、视顷、3D等擅长的领域。2、在公司面对的客户群体上:公司目前需要考虑的是:1)如完全面对C端的消费者,公司在技术产品化上是有充分把握的,但目前面向C端的流量有限,如何把技术和产品的门槛提高的同时还要可持续地大力推广产品,形成闭环,这对公司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所以这部分公司目前还在探讨中。2)如做f面向B端的产品,那此产品需有大的需求量,不仅要面向中国还要面向全球。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如何运作产品,公司内部也在给很多产品和技术做评估。

目前公司还在积极评估产品的最终形态以及商业运作模式,如果有新的进展,我们再在公告中告知大家。

Q2&公司在工程落地能力上的核4优势是什么?

A:公司创立至今,除不断积累和发展自身技术、掌握持续开发、迭代与硬件更加匹配的算法的能力夕卜,还一直致力于与核心产业链内主流公司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如与高通、联发科等各主流芯片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研发中持续合作交流,深入了解平台硬件特性以及为其针对性优化,共同开发核心功能,不断提高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算法产品与移动芯片的适配性;与索尼传感器、三星半导体、舜宇光学等业内核心器件合作伙伴建立了业务交流或合作关系,在项目早期就针对特定硬件做算法适配和调优。针对智能终端的芯片平台,公司具备针对CPU、GPU、DSP和NPU等各个算力单元的强大优化能力。得益于此,在客户提出技术需求后,能更好地联合和发挥在模组、软硬件平台、算法等多方资源合作优势,进而提供效果好、高效率、硬件平離应性广并能够快速落地的解决方案。

Q29:公司2022年有15%的人员增长,后续如何分配?2023年招聘计划如何?

A:公司2022年增加了15%的人员,增加了大量的开发算法、测试人员,但主要人才的配置还是给到智能驾驶业务。未来招聘的策略依然围绕着公司整个业务开发情况而变动,如果业务本身需要大量的人员,那可能还需要继续招聘,主要还是看后面整个的业务的发展状况来决定。

更多调研纪要、会议录音请加星球https://t.zsxq.com/fa6YBeA

杭州虹软公司正式员工待遇

测试的工资一般不会很高的。。也就一千多不过不同行。。也许你们的不一样怎么你们当时面试的时候没谈待遇吗

虹软科技——真正的视觉AI王者

更准确的行业趋势,

更深入的企业价值!

关注势利演!

为您的财富增值!

引言

由于家里的事情,小演与您分别了1个月,本期我们继续分析科创板,但是由于科创板涨幅巨大,获利盘有了解的趋势,在这个时候就更应该深入企业基本面,去伪存真的选择优质的企业进行投资。

本期小演带您走进真正的视觉AI王者——虹软科技!

企业前世今生

公司名称:虹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05-06-23

上市时间:2019-07-22

公司网站:www.arcsoft.com.cn

企业背景:

公司创始人邓晖1994年在硅谷创立ArcSoft公司,第一款产品PhotoStudio,对标Photoshop,2003年在杭州创办虹软,进入移动设备图像处理领域,16年开始进入视觉AI和深度摄像技术。

核心观点

1

选股有逻辑

虹软科技是一家全球视觉算法领域的霸主。先来看看公司是怎么描述自己的:

相信大家对于虹软的技术实力有了清晰的认识。

  看经营

小演再带您看看虹软的经营模式:固定费用模式和计件模式两种模式。

固定费用模式:是指按合同约定的软件授权期限,收取固定金额的软件授权费用。特定客户在软件授权期限内,针对某款、某系列的特定设备内,可以合法地把含有虹软科技算法技术的特定软件无限量装载在合约限定的智能设备上。

计件模式:是指在合同约定的软件授权期内,按照客户生产的装载有虹软科技算法技术智能设备的数量进行收费。通常情况下,公司会与客户就不同生产数量区间,约定阶梯价格,保障双方利益。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过去三年情况看客户对于计件模式的吸引更强烈。

公司固定费用模式收入分别为15,207.74万元、19,629.56万元和22,899.91万元,2017年、2018年较上年分别增长29.08%、16.66%;计件模式收入分别为8,875.58万元、13,242.90万元和22,047.29万元,2017年、2018年较上年分别增长49.21%、66.48%,

  行业竞争力

从毛利率上看,公司产品毛利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可以称为科技中的茅台。

小演观察

技术实力强大,统治Android高端机型,5G换机高潮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9月份由苹果引爆。

分享一个机构调研虹软的数据:

2

财务排地雷

看看公司的财务报表,从盈利、成长性、含金量、运营、偿债等五方面能力,分析企业是否存在明显的雷区!

行业选取的是计算机软件行业数据。

 盈利能力

从盈利上看虹软科技优于软件行业平均,但是最近几年的盈利能力均在下滑,主要是净利润的增加赶不上股东权益的增加速度。

总资产收益率下降就不太明显,主要是负债的增加导致的。

整体来看,公司的盈利能力是非常不错的,通过上市获得更多资金之后,释放更多产能,从而提升整理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四星半

 成长性

成长性:四星

  含金量

含金量毋庸置疑,好得让小演惊叹!

含金量:四星半

 运营能力

从周转率上看,公司的产品由于是软件,所以收款和存货周转都是比较好的。

运营能力:四星

 偿债能力

软件行业的特性注定了虹软科技的资产负债率较低。

偿债能力:四星半

  研发能力

市场的选择就是虹软的技术实力的体现。小演发现最为有价值的发明专利,在2019年公布的高达19件,主要是2017年开始申请的。

另外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以上,没有因为营收的大幅增加而降低比例。

研发能力:四星

综合评价:四星半

3

买入看时机

从企业的分析上看,虹软科技是一个牛逼的企业,但是小演认为目前确实有点贵,建议等待价格的回调再买入。

本人观点仅供朋友交流,分享是态度,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点:

疫情导致终端需求下降

屏下指纹业务开拓不利

智能驾驶业务进展不利

往期回顾

瀚川智能——智能制造行业领军者

天奈科技——新材料铸就新能源行业新征程

南微医学——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的“王者”

下期预告

小演从去年12月开始研究科创板,目前科创板的涨幅让人瞠目结舌,巨大的涨幅肯定会带来巨大的回调,去伪存真是科创板下一阶段的目标,小演将对科创板企业继续进行研究,寻找真正的王者!

势利演

势眼看行业

利眼寻企业

趋势演义尽收眼底

虹软科技系列AI影像创新产品赋能2023高通骁龙峰会--资讯速递--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3高通骁龙峰会,又一次为科技界带来了一场引领未来移动智能计算与AI创新的盛宴。虹软科技作为骁龙峰会的“常驻嘉宾”,今年再度携手高通,为其最新骁龙旗舰移动芯片注入更多的AI能力和创新,共同赋能未来计算影像新潮流。

这次峰会上,高通推出了多款振奋人心的产品,包括最新骁龙8Gen3旗舰移动芯片、面向PC打造的最强骁龙XElite计算处理器以及跨平台的SnapdragonSeamless技术等。其第三代骁龙8是一款集终端侧智能、强劲性能和能效于一体的强大产品。它的性能比前代产品提高了30%,能效提高了20%。它还提供了25%的GPU性能提升和20%的能效提升,可为用户提供更为流畅的操作和更高效的应用体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三代骁龙8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直接引入芯片组,加快了密集型计算,支持将人工智能大模型植入手机。

高通技术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手机业务总经理克里斯·帕特里克(ChrisPatrick)表示,“第三代骁龙8在整个系统中注入了高性能人工智能,为消费者提供高端性能和非凡体验。该平台开启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时代,使用户能够生成独特的内容,帮助提高生产力和其他突破性用例。“

第三代骁龙8移动芯片以其强大的性能,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引入智能手机领域,为影像质量质的飞跃奠定了硬件基础。基于这一平台的特性,虹软将下一代影像提升至更高水平,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像产品和视觉体验。

在骁龙峰会上,高通技术行销经理JerryChang演示了虹软基于新一代骁龙8移动芯片平台推出的创新性产品——“VideoObjectEraser”。

这是一款强大的视频应用,它能够快速、便捷地擦除视频中不需要的对象或者元素,比如拍摄视频时突然出现的人物、动物或拍摄画面中多余的物体。虹软“VideoObjectEraser”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自然地修复画面,提高视频的质量和专业度,为用户提供更高智能、更便捷的视频编辑与创作体验。

在高通发布会的演示区,还展示了虹软基于ViT(VisionTransformer)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相关产品应用。虹软ViT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处理技术,它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等方面取得了显出的成就。在现场演示的ArcSoftPixelInsight系列产品中,例如ArcSoftPixelInsightSuperBokehSolution和ArcSoftPixelInsightNightSuperBokehSolution都是利用虹软ViT技术进行深度处理,以改善单摄像头深度图生成和在低光条件下产生类似单反相机水平的自然高级虚化效果。

此次高通峰会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峰会同步推出了高通迄今为止面向PC打造的最强计算处理器——骁龙XElite。高通介绍,骁龙XElite专为AI打造,采用定制的集成高通OryonCPU,支持在终端侧运行超过130亿参数的生成式AI模型。

作为全球PC影像技术与产品落地的赋能者,虹软与高通共同携手,基于骁龙XElite平台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大幅度提升了用户在PC端的交互体验与影像功能。

虹软营销副总裁陈涛以视频形式祝福高通骁龙XElite产品发布。他表示,“SnapdragonXElite专为人工智能而设计,配备强大的神经处理单元(NPU)。它开启了可以在设备上运行的全新智能体验的新维度。“

据悉,骁龙XElite平台为AI技术在移动PC上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空间,这也正与虹软基于AI在PC上的创新与布*相得益彰。在高通演示区,虹软带来了多款基于骁龙XElite平台研发的PC创新产品。如ArcSoft™headpositioncorrection、ArcSoft™spotlight和ArcSoft™eyeglassreflectionremoval等。

其中,ArcSoft™VideoSpotlight是虹软自主研发的一款视频聚光灯产品,旨在为PC、Pad、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提供卓越的视频通话体验。该技术可以智能地增强人像光照效果,减弱背景,降低背景环境的干扰,解决面部变暗和面部细节不足等问题,使视频通话更清晰。

ArcSoft™HeadPositionCorrection是一款对PC用户实现头部矫正的产品。它主要针对摄像头位于计算机屏幕底部的PC,能够实时校正面部失真,确保用户在视频通话中呈现更自然的形象。它支持静态图像和实时视频,可在视频通话中即时进行矫正。

ArcSoft™EyeGlassReflectionRemoval则是一款可以帮助用户自动消除眼镜上的反射光并恢复眼睛和面部细节的一款产品。

科技无极限,创新无止境。随着AI技术的不断演进,虹软与高通的合作也将迈向新的高峰。未来,双方也将继续携手合作,以协同创新的力量不断突破移动智能影像的技术边界,持续进行更多创新,为用户打造更为卓越的影像视觉体验。

虹软(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是做什么产品的啊?是外资企业麽?英语要求高吗?

美资企业,是一家专业的多媒体软件技术公司,提供适用于个人电脑、外设、移动终端设备的多媒体嵌入式软件产品以及消费电子固件方案。英语有要求吧,特别是管理才,会有开电话会议的。薪水整体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