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为什么渡过卢比孔河(凯撒的抉择|止步卢比孔河,共和存;跨过卢比孔河,共和亡!)

凯撒的抉择|止步卢比孔河,共和存;跨过卢比孔河,共和亡!

恺撒、庞培、克拉苏、西塞罗……

罗马历史上最耀眼的群星

演绎罗马共和国走向衰亡的最后历程

“越过此河,将是悲惨的人间世界;但若不越过,吾将毁灭”——恺撒

荣获赫塞尔—蒂尔特曼奖/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

《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

序言

媒体及专家评语:

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变化……《卢比孔河》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透过作者描绘的这段历史,我们能看到当今世界的影子。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最佳图书

《卢比孔河》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那些改写罗马历史的伟大形象——恺撒、庞培、克拉苏、加图、西塞罗……书中还将告诉我们,建城已有数百年之久的罗马共和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每日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卢比孔河》是我读过最好的一部史诗……这本书中讲述了(罗马共和国末期)血腥复杂的权谋斗争、精彩纷呈的雄辩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残酷征战。汤姆·霍兰将这段遥远的历史描绘得清晰明朗、跌宕起伏。虽然他没有肤浅地将它与我们这个时代作对比,但是读者可以透过他的讲述,见证权力与和平之间漫长而又艰难的博弈。

——伊恩•麦克尤恩(IanMcEwan),英国国宝级作家

《卢比孔河》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是一本在古罗马**传统已经消逝的年代,仍然值得去读的书。那些想要了解罗马共和国历史的入门读者,如果厌倦了听别人讲罗马人为我们留下了什么,而想知道罗马人为他们自己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做的),那么本书将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皮特·斯托瑟德(PeterStothard),古典学者,《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主编

汤姆•霍兰写的有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著作,是学术研究和绝佳文笔的典范。大多数畅销作家缺乏学术深度,而很多有天赋的学术见解又无法吸引普通读者,很少有人能像汤姆·霍兰一样把两者结合得如此完美。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VictorDavisHanson),美国军事史学家、《杀戮与文化》作者

《卢比孔河》是古典历史通俗读物的绝佳典范,它讲述了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自罗纳德·塞姆《罗马革命》以来,在所有关于罗马共和国末期历史的著作中,它是最具可读性的一部。如果有人提出读点儿罗马历史,那么我肯定首先推荐他们去读一读这本书。

——理查德·迈尔斯(RichardMiles),英国古典学者、《迦太基必须灭亡》作者

汤姆·霍兰(TomHolland)英国畅销历史作家,尤其擅长古典历史文学写作。他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取得了英语、拉丁语两科一等荣誉学位。

汤姆·霍兰著有多部畅销历史作品,他的代表作《卢比孔河》与《波斯战火》出版后,被《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卫报》《观察家报》等多家媒体评选为年度最佳图书,《卢比孔河》被授予赫塞尔—蒂尔特曼历史学奖,并被提名塞缪尔·约翰逊奖,《波斯战火》被授予“朗西曼奖”。

汤姆·霍兰为英国广播公司第4频道改编过《荷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维吉尔》等历史节目,为“企鹅古典系列”翻译过希罗多德《历史》。他曾担任英国作家协会**,目前是英国古典协会委员。

序言 Ⅺ1 自相矛盾的共和国 /0012 西比尔的诅咒 /0273 幸运来自女性 /0514 主人归来 /0715 渴求名誉 /0936 腐尸宴 /1297 享乐的代价 /1558 三人执政 /1859 伊卡洛斯的翅膀 /21710 世界战争 /25511 共和国之死 /289大事年表 /324

注释 /330

 经典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徐贲:从但丁到莎士比亚...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为何有必要精读?

扑克中的故事

黑桃红桃方块梅花K大卫查理凯撒亚历山大Q帕拉斯朱迪思雷切尔阿金尼J霍吉尔拉海尔赫克托兰斯洛待黑桃K大卫是公元前10世纪的***国王所罗门的父亲大卫,他善用竖琴演奏,并在圣经上写了许多赞美诗,所以黑桃K画面上经常有竖琴图样。黑桃Q帕拉斯是希腊的智慧和战争女神帕拉斯?阿西纳,是四张皇后牌中唯一手持武器的一位皇后。黑桃J霍吉尔是查理一世(红桃K)的侍从。红桃K查理一世是四张K中唯一不留胡须的国王。红桃Q是朱迪思王后。红桃J拉海尔是查理七世的侍从。方块K凯撒大帝是罗马帝国的国王,是四张国王牌中唯一一张侧面像。方块Q莱克尔皇后。方块J赫克托是查理一世的侍从。梅花K是最早征服世界的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力山大,他的衣服上总是佩戴着配有十字架的珠宝。梅花Q阿金尼(Argine)一词是由女王(Regina)一词经过字母移位而得出的,她手持蔷薇花,表示英国以红色蔷薇花为标志的兰开斯特王族和以白色蔷薇花为标志的约克王族经过蔷薇战争后终于和解,将双方的蔷薇花结在一齐。梅花J兰斯洛待是阿瑟王故事中的骑士。

burnone'**ridges的意思

破釜沉舟bymakingtheboldpromise,hehadburnthi**ridges,fornowhehadnooptionbuttogoforwardwiththeproject.作那样大胆的许诺,他算破釜沉舟了,现在他除了做之外已没有别的选择。

凯撒已经渡过卢比孔河

第432篇,与你比肩辽阔之地

《中国历史地理地图集》谭其骧教授著述 煌煌巨著

(这样的曲子,适合西部,适合孤独的牛仔,向深处的荒野走去时响起......)

如果了解罗马史的人,想必对这句话不会太陌生。“现在,凯撒已经渡过卢比孔河了”。当这个消息传至罗马城时,罗马城中的人知道最坏的情况已经出现了,对于凯撒率领的罗马军团而言,他们在渡过这条浅浅的河流之后,就已经不属于罗马帝国,而属于凯撒了。

卢比孔河(意大利语:Rubicone)是意大利北部的一条长达29公里的河流。对于罗马城的开创者罗穆路斯而言,将这条河流作为罗马城的防御边界是他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而自从汉尼拔从迦太基远征罗马开始,在冬季翻越阿尔卑斯山之山,卢比孔河在汉尼拔眼中,到了这条河边就像是抵达了罗马城下一样。也正是汉尼拔启发了罗马的将领和军团的眼界,而凯撒正是深深领悟的佼佼者。在凯撒长达八年的高卢征伐历程中,地理意义上的卢比孔河随着凯撒军团的脚步一路前移到高卢。而伴随着每次出征,卢比孔河成为离开罗马故土的象征。而每一次远征归来的罗马军团在喝到卢比孔河水时,就知道已经踏上故土了。对于罗马城高大危耸的城墙而言,实际上是矗立在卢比孔河边上。

现在,凯撒一反常态,率领着经历八年战争磨练的罗马军团渡过卢比孔河了。

根据罗马当时法律,任何罗马的将领都不得带领军队越过作为意大利本土与山内高卢分界线的卢比孔河,否则就会被视为叛变。凯撒是挑战这个规则的第一人。而这一事件,““渡过卢比孔河”(英语:CrossingTheRubicon)逐渐成为在西方世界很流行的一句成语,与中文成语中的“破釜沉舟”同意。同时这句话也代表着巨大危险的来临。

作为罗马帝国的享有巨大声望的凯撒而言,如果只是他个人渡过卢比孔河则是完全正当的事,正如他在高卢征战之时,也曾多次渡过这条河流回到罗马休假。而现在不同的是,这一次随他而来的,还有遍历刀锋的罗马军团。这条河流的两边将成为他的命运的不同选项。根据古罗马作家苏维托尼乌斯的记载,恺撒在渡河前也曾犹豫过。但在某位“神奇人物”的帮助下,最终还是指挥部队渡过了卢比孔河,并留下了“骰子已经掷下”的名句。

从现在我们已知的历史和历史经验来说,我们对于这些成为历史的内容只能全盘接受。在凯撒率领军团渡过卢比孔河之后没有多少年,罗穆路斯所创建的罗马城正是成为罗马帝国,而帝国的皇帝由奥古斯都接下凯撒所遗留的**遗产顺利的实现了。在奥古斯都的治下,他将高卢纳入罗马帝国版图中的行省,卢比孔河作为罗马屏障的意义就此消失了。

在那之后,罗马将领率领着军团在卢比河进进出出时,再也不用像凯撒那样犹豫了。

《内战记》 凯撒

这就是历史与地理的关系,历史是按照地理、地域而发生的,在近现代,还有了地缘**这一概念。无形当中,我们对于地理的认识已经不仅仅*限在山川河流,而有了人文风情的延伸。

对于罗马城而言,罗马城的命运不仅仅发生在罗马城内,从后世的角度来看,罗马城命运的转折点也发生在卢比孔河边逡巡不已的那个人是谁这一点上。

历史在讲述这样的故事时,总是平静而又舒缓。而故事里的人却未必能如此步调!

在中国历史中也是一样。杜甫诗说“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其中“渔阳颦鼓”这四个字也演变成为一句成语。但是其含意却与“渡过卢比孔河”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味。

渔阳,即现在的天津蓟县,蓟县西北有一山,名为渔山。县城在山南,向阳。故古时名为渔阳。唐时安禄山曾驻军在此。渔阳郡,秦时设置,即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部分地区。而幽州城也在此范围内。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分割幽州东部的渔阳、玉田、三河等三县另置蓟州(治今天津蓟县),原来的幽州蓟城大多称幽州城,一般不再专称蓟。杜甫诗中的“渔阳颦鼓”抛去诗句用字的讲究之外,“安史之乱”也正是从渔阳郡发端的。如果了解唐代史的人就会理解,对于“渔阳”所代表的危险预警在早于颦鼓声起之时,可惜那时远在长安的唐玄宗,可能错误的认为在渔阳到长安这之间远隔崇山峻岭。而在长安与渔阳之间,还有洛阳、太原这两座唐帝国的屏障作为依赖。而山西是李唐起家之地,李唐在山西的经营绝非一世。而安禄山所处的幽州被再三的阻隔在帝国的一隅之中。

唐玄宗对于“渔阳颦鼓”这样快速的响起在耳边,完全没有预判。对于安禄山迅速的从幽州城直抵洛阳城下,唐玄宗几乎没有多余的应对之策。这一切只能让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的凭吊之语再次重演一遍。“渔阳颦鼓”最为深切的认识不是在正史中,而是在《推背图》第五象中:

《推背图》第五象 颂曰 

  渔阳鼙鼓过潼关 

  此日君王幸剑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 

  定于此处葬金环

在这一象中,“渔阳颦鼓”的因,与后续“马嵬之变”的果终于被后世之人看懂了!

在上述这些历史与地理交替出现的叙述中,卢比孔河与幽州城,是地理;凯撒带兵过河与安史之乱,是历史。两这者叠加起来,才是完整的认识体系。问题完整了,其内涵才更为明确一些。

历史与地理的结合,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是故事与思想的结合。我们通过何种角度和认知体系去丈量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以及祖先与这片大地的关系。无不是从这两个维度去参详和学习的。

历史从来都是发生在人身上,而人从土地中来,回土地中去。在每一寸的土地中,都隐匿着祖先的灵。正如历史的根本性是时间,地理的根本性是空间。在这两者构建出来的世界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整世界!

=====================================================

每一本书都在等待它的推荐语!《短书集》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

如果一个海角、你朋友或者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

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约翰·堂恩

恺撒的历史

他是古罗马的一个皇帝,后来被遇刺身亡了。刺杀他的人包括他的一个儿子

公元前49年曾担任罗马执政官和地方总督的是什么控制了元老院?

公元前49年,元老院向恺撒发出命令撤回罗马,恺撒回信希望延长高卢总督任期,元老院拒绝并发出最终劝告,表示如果不立刻回罗马,将宣布恺撒为国敌。

恺撒带军团到国境线卢比孔河,并渡过卢比孔河,开启了罗马内战。恺撒的举动震动庞培以及元老院共和派议员,带着家当逃离意大利半岛。恺撒不流血进入罗马城,要求剩余的元老院议员选举他为独裁官。

告诉我一下埃及艳后与凯撒之间的故事,以及当时埃及与罗马的历史背景。谢谢哦…

是凯撒带兵攻打艳后所在的国家,艳后用美丽和智慧让凯撒退兵

罗马帝国的开国来自君主盖乌斯·屋大维,为什么被称为“奥古斯都”(Augustus)?

公元前146年,罗马入晚期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危机四起,奴隶起义和平民运动风起云涌,共和制统治形式已经过时,帝制的建立是奴隶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罗马共和国为元老贵族所垄断,改制的阻力极大。不过在苏拉和马略的d争中,许多共和制的支持者被杀,反对共和的势力日益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几个军事**强人相继登上了罗马**舞台。他们就是靠镇压斯巴达克起家的克拉苏、凭借剿灭海盗和胜利结束米特里达提战争的庞培和野心勃勃的没落贵族恺撒。  三人之中,克拉苏有雄厚的财力,庞培有强大的罗马军团,而恺撒只有慷慨好施之后留下的巨额债务。克拉苏与庞培很快一同当选为公元前70年的执政官,上任之后马上恢复了保民官的权力,并把司法权和包税权重新让骑士分享。不过二人之间却存在着不可化解的矛盾———二人都想压倒对方,成为罗马国家的操纵者。这给了恺撒可乘之机,他才智过人,善于笼络人心,经常为平民举办盛大的演出并提供免费的饮食。另外,恺撒有胆有识,敢于揭露元老贵族的贪污行径,因此在骑士和平民中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公元前62年,恺撒步入罗马政坛,得到了下一年出任西班牙总督的肥缺,但他在经济上却陷入困境。债主们的逼债使他难以成行。这时克拉苏慷慨解囊,替他还债做了担保,恺撒这才得以赴任。克拉苏此举的目的在于拉拢恺撒对抗庞培,同时也想借助恺撒提高自己的地位。  恺撒在西班牙用心理财,收获颇丰。公元前60年恺撒回到罗马。这时的庞培正与元老院明争暗斗。由于庞培在东方战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灭亡了本都王国,吞并了塞琉西王国,攫取了许多战利品,这一切引起了元老院中各方权贵的妒忌。元老院拒绝了庞培拟定的东方政策并不给其老兵分配土地。庞培怨恨元老院,又对参与作梗的克拉苏十分不满,于是和恺撒交好。在恺撒的周旋下,庞培和克拉苏暂弃前嫌,公元前60年三人出于各自的**图谋结成秘密同盟,与元老院共和派抗衡,史称“前三头同盟”。在庞培和克拉苏的支持下,恺撒当选为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恺撒上任后,设法批准了庞培在东方的全部决策,并实行土地法,分给庞培老兵和多子女公民以土地。另外,恺撒还减免在亚洲的包税金三分之一,以笼络以克拉苏为代表的骑士包税商。恺撒深深明白要实现自己的**野心,还需要更多的业绩和实力。于是他看中了高卢行省,出任该地总督,将其作为自己的发展基地。古代高卢在地理环境上通常以阿尔卑斯山为界,分为山南高卢和山北高卢两部分。山南高卢在公元前3———2世纪之交归入罗马版图,作为罗马的一个行省。而山北高卢则处于罗马控制之外,居住着自由的高卢人。山北高卢地域辽阔,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征服这里是恺撒多年来的梦想。恺撒上任后,以4个军团的兵力,利用高卢本地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步之蚕食,逐渐征服了高卢全境。  恺撒在高卢的胜利大大刺激了庞培和克拉苏的贪欲。公元前56年,三头为巩固其**联合在伊达拉里亚北部的路卡举行会议,决定恺撒续任高卢总督5年(公元前54年———公元前49年),庞培和克拉苏出任公元前55年执政官,任满后庞培出任西班牙总督5年,克拉苏则为叙利亚总督5年。三头都在为自己积蓄力量。克拉苏在东方轻敌冒,于公元前53年在帕提亚被杀。三头从此剩下两头。  早在三头掌权之初,恺撒就与元老院关系不睦,他曾指使保民官克劳狄指控以西塞罗为首的元老贵族在挫败喀提林阴谋时,未经审判就处死了罗马公民,致使西塞罗被放逐。克拉苏死后,恺撒在高卢继续扩张,将罗马疆域扩展到今天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地区,并渡过莱茵河,深入日耳曼,还两度侵入不列颠。他把在高卢的业绩写成《高卢战记》一书,为自己树碑立传。恺撒在高卢的势力迅速膨胀,引起元老院的恐慌。元老院遂与庞培联合,拥戴庞培当上了史无先例的“单独执政官”。公元前50年,元老院和庞培决定,恺撒应在下一年总督届满时交出兵权并解职回国。恺撒闻讯,毅然率领身边仅有的一个军团,跨过卢比孔河,军罗马。庞培和元老院猝不及防,逃往希腊。在公元前48年的法萨卢战役中,恺撒彻底击败庞培,庞培逃至埃及被杀,恺撒追至埃及,趁机干预托勒密王朝的王位之争,扶立美丽的克莱奥帕特拉为埃及女王。公元前46年———公元前45年,恺撒又平定了庞培在非洲和西班牙的残余势力,从而胜利地结束了内战。  公元前48年,恺撒被选为终身保民官,并担任5年执政官。公元前45年,又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继苏拉之后,恺撒又一次建立了独裁统治,这时的罗马共和制已经名存实亡了。恺撒掌权期间,彻底改组了元老院,将元老的数目增至900人,使元老院成为他的统治工具。恺撒还采取了许多新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包括:增加行政官员数目,提高行省地位,扩大罗马公民权范围,建立移民城市以安置老兵和贫民等等。“后三头同盟”和奥古斯都·屋大维    恺撒被刺身亡后,罗马政*又趋于动荡。许多民众在恺撒掌权时得到了好处,他们纷纷指责共和派元老贵族心目中的“杀暴君者”———布鲁图和卡西乌斯为凶手,为恺撒复仇的声浪此起彼伏。这时的罗马政坛上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权力争夺。一个年轻有为的**明星冉冉升起,这就是盖乌斯·屋大维。  屋大维是恺撒的侄孙,被凯撒收为养子并指定为继承人。屋大维当时仅是一个18岁的青年,既没有军队,也没有**势力。但他胸怀大志,颇具**头脑,依靠恺撒的财产和声望,逐步建立自己的地位。这一时期安东尼成为恺撒派主要头目,由于恺撒派缺乏对夺权斗争的统一筹划,以“罗马散文泰斗”西塞罗为首的元老院的地位有所增强。西塞罗和元老院看中了屋大维的能力,想利用他对抗安东尼。而屋大维也很聪明,他先和元老院合作,迫使元老院补选他为公元前43年的执政官,一旦羽翼丰满,他就转而和反元老院的势力联手。同年秋,屋大维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历史上所谓的“后三头同盟”。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与撒丁尼亚;雷必达得西班牙;意大利和罗马则由三人共治。至于东方,由于尚在布鲁图和卡西乌斯的控制之中,归安东尼与屋大维处置。  与“前三头同盟”秘密结盟,共同对付元老院不同的是,“后三头同盟”是公开结成,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认可,取得五年间处理国家事务的合法权力。后三头掌权在为“恺撒报仇”的名义下,在罗马发布了公敌宣告,在这场报复的浪潮中,包括西塞罗在内的300名元老和2000名骑士丧命。公元前42年,安东尼和屋大维军希腊,与共和派军队行了腓力比战役,结果布鲁图和卡西乌斯兵败自杀,共和派的势力被彻底摧毁。  公元前40年,后三头在肃清政敌后再次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控制罗马东部地区,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和高卢,雷必达统辖北非。屋大维坐镇罗马,逐渐和元老、骑士等上层统治分子取得妥协,又以公民领袖自居,渐渐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公元前36年,屋大维在肃清了庞培之子小庞培在西西里和撒丁尼亚的势力后,顺势兼并了北非,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至此“三头同盟”变成了两强对峙。这时的安东尼坐镇东方,却在**上毫无建树,他与曾经迷倒恺撒的克列奥帕特拉结婚,且宣称要把他治下的领土赐予克列奥帕特拉之子,这些丑闻为屋大维反对安东尼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公元前32年三头分治协议5年期满,屋大维和安东尼公开决裂。屋大维以武力迫使亲安东尼的两位执政官和300名元老东逃,怂恿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宣布安东尼为“祖国之敌”,并向埃及女王宣战。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维与安东尼大战于希腊的阿克兴海角。此役双方旗鼓相当,交战初期胜负难分,但督战的克列奥帕特拉却在战斗最激烈时率埃及舰队撤退回国,安东尼跟踪而去,全军遂告瓦解。阿克兴的胜利奠定了屋大维主宰帝国全境的权势,成为恺撒事业的真正继承人。公元前30年夏,屋大维军埃及,安东尼和克列奥帕特拉双双自杀。托勒密王朝灭亡,埃及被并入罗马。  公元前29年秋,屋大维返回罗马,成为罗马内战时代唯一也是最后的胜利者,并揭开了罗马历史上新的一页———共和制走向覆亡,帝制在罗马建立起来。  屋大维专权的建立事实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公元前32年至公元前23年,屋大维连任10年执政官。公元前30年,屋大维被授予终身保民官的职权。公元前29年,屋大维凯旋罗马后,又获得了“元帅”称号,同年被赋予监察官权力。公元前28年,屋大维荣膺首席元老。公元前27年1月,屋大维在元老院发表演说,假意放弃权力,恢复共和,结果获得了元老院赠予的“奥古斯都”(拉丁语,意为至尊、神圣)尊号,并恳请他直接管辖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3个行省,统率20个军团,为期10年,后来这个期限又被延长。以后,屋大维又获得了大祭司长这一最高宗教职务,并获得“祖国之父”的最高荣誉称号。从此,屋大维集罗马国家的**、军事、宗教等一切大权于一身,他个人也被神化,在意大利和行省建造了供奉他的祭坛和神庙。共和国时期的各种官职和**机构此时虽然依然存在,但屋大维的权威已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所有官职之上。屋大维之所以要建立这种元首政制,是因为罗马近500年的共和传统根深蒂固,尽管时*的发展迫使人们不得不逐渐习惯于新的个人权力。苏拉、恺撒建立独裁统治之后,谁也不敢公开称王称帝,恺撒刚刚露出一点儿想当国王的迹象,就招致杀身之祸。屋大维是一个富有远见、少年老成的人,因此他并未直接称帝而是采用了“元首”的称号,建立了元首政制的独裁统治形式。不过,元首制还不是绝对的君主专制,因为元首的权力从理论上,来自罗马元老院和罗马人民,而且元首并不世袭。元首制从公元前27年一直延续到284年,这一时期在罗马史上被称为早期帝国。

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

叔本华对待黑格尔的方法是先对他大*一通,然后转头不顾。但紧随其后的那一代大陆哲学家却不得不直面黑格尔,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的影响已经非常巨大。在这一代哲学家中,最重要的是丹麦人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Kierkegaard,1813—1855年)。克尔凯郭尔现在通常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之父,但他首先将自己视为一位宗教作者和一名反哲学家。实际上,他并不反对一般而言的哲学,而是反对黑格尔哲学。尽管如此,克尔凯郭尔跟其他同辈人一样,曾深陷于黑格尔的魔力,远远超过他所愿意承认的。克尔凯郭尔指责黑格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黑格尔导致了整整一代人思想生活的非人性化。这种非人性化是黑格尔“纠正”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所产生的结果。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定下过三条基本的逻辑原理:1.同一律(A=A)2.不矛盾律(非[A并且非A])3.排中律(A或者非A)黑格尔认为这些原理是错误的。他新的辩证逻辑颠覆了这些原理。根据他的辩证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事物都是它自身的对立面,因而,A=A并不有效,因为A=非A。(希腊民主制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希腊奴隶制,因为,它是它自身的对立面。)如果同一律是站不住脚的,那么不矛盾律和排中律也就崩溃了。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傲慢的看法表示气愤。他用下面这类短文嘲笑这种看法:如果你结婚,你会为此感到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还是会为此感到后悔;……不管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对二者都会感到后悔。嘲笑世上的荒唐事,你会为此感到后悔;悲叹世上的荒唐事,你也会为此感到后悔;嘲笑世上的荒唐事或者悲叹它们,你对二者都会感到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为此感到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为此感到后悔;信任一个女人或者不信任她,你对二者都会感到后悔……吊死你自己,你会为此感到后悔;不吊死你自己,你也会为此感到后悔;吊死你自己或不吊死你自己,你对二者都会感到后悔……先生们,这就是所有哲学的要点和实质。克尔凯郭尔所写的并非真是所有哲学的要点和实质。这只是黑格尔哲学的要点和实质,在这种哲学中,所有的对立都被抹杀了,这导致了极端的冷漠和道德败坏,并且由于否定迹裤瞎了排中律,从而取消了非此即彼的抉择——因而否定了自由,而在克尔凯郭尔和他的存在主义追随者们看来,自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因而,克尔凯郭尔在他的名为《非此即彼》的书中发表了前述那个“迷离的演说”,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是对黑格尔的一种攻击。黑格尔不仅抹杀了“此”与“彼”之间的区别,而纯笑且还取消了认识论与本体论之间的差异,他断称“凡是合理的即是实在的,凡是实在的即是合理的”,这是存在与姿空思维之同一性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克尔凯郭尔颠覆了黑格尔的论断,他主张存在是一个不能被思考的东西。这个主张具有双重意义:(1)思维和存在不是同一的;(2)对“存在”进行思考是不可能的。回忆一下,黑格尔的神已经发现自己无法思考纯存在。克尔凯郭尔把这个限制又推进一步,他认为不只是纯存在不可能被思考,任何存在都是不可思考的,因为,从克尔凯郭尔的柏拉图式意义理论来看,思维始终是一种抽象形式。语词是指称概念的能指,而概念则是一般范畴。对克尔凯郭尔来说,在“这只棕色的狗服从它的主人”这个句子中每个语词都表示一个抽象物。语言从经验中抽象出来并且废除了差异,以便使思想和交流成为可能;因此,(受语言限制的)思维使我们疏远了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始终是具体的。作为黑格尔哲学这种抽象物的对立面,克尔凯郭尔哲学把我们带回到具体的存在。但并不是关注事物的具体存在,而是关注个体的人的具体存在。勒内·笛卡尔曾经正确地把自我作为哲学的起点(“我思故我在”),但他又错误地把自我等同于思维,就像后来的黑格尔那样。克尔凯郭尔说道,“思维是一回事,存在则是另一回事。”我可以思维和谈论许多关于我自己的事——“我是一个教师,我是个男人,我是一个美国人,我在恋爱,比起香草味我更喜欢巧克力味。”但是,当我在谈论和思维我自己时,有一个仍然无法被思维的东西——我的存在,它是一个“不尽根”(一个无理余数)。我无法思考它,相反,我必定经历着它。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我的活生生的存在就是激情、决定和行动。其中没有任何一个范畴可以被思维所穷尽。但克尔凯郭尔并不是在说存在与思维没有关系。事实上,存在与思维必定是相互渗透的。那么,是什么样的思维呢?它是一个“生存性的探索”,它“把自己越来越深地献给存在的事业,带着对存在是什么的意识,看透一切幻觉,在行动中重构存在,从而变得越来越具体”。为了解释这个观点,我必须对一个区别作出澄清,即克尔凯郭尔在其《结论性的非科学附笔》中作出的“客观思维”和“主观思维”的区别。第一种思维是这样一种思维,对它来说存在着客观的真理标准,例如在数学、科学和史学中就是这种情况。如果你想要知道“3+2=5”、“f=ma”或“恺撒在公元前49年渡过卢比孔河”是否真实,你可以用公认的标准来判定这些论断是否是真理。那么,客观真理是存在的,但它们与生存漠不相关。也就是说,它们与我的生存没有本质关联。如果我发现它们中的一个是错误的,我也许会很吃惊,但我不会因此而变成另一个不同的人。因而,克尔凯郭尔并不关心客观真理。然而,对主观思维来说,不存在客观的真理标准。主观思维存在于例如价值观中,比如伦理观点和宗教观点。如果我告诉你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是不道德的,而你怀疑我的论断,那么最终并不存在任何我可以向之求助的客观标准,因而我无法证明我的观点。(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康德主义不会起作用,因为它预设了对自相一致和不矛盾性观念的重视。但如果你拒绝接受这种重视又如何呢?)同样地,如果我主张“上帝是爱”而你对我表示怀疑,我无法求助于任何客观的真理标准来为我的断言进行辩护。然而,这些主观真理对我的存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客观真理则无关紧要。我们做什么,基本上我们就是什么,而我们做什么——我们的行动——是各种决定的结果,决定则是我们所选择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然而,这些价值观无法被建立在确定性的基础上,而总是由于信仰,对不确定者的信仰而被接受。克尔凯郭尔认为,在直面所有事物的不确定性时,对价值观和决断力的需要激发了一种眩晕和根基的丧失,它们揭示了真实的人生境况乃是痛苦而绝望的。黑格尔错了,现实的并非合理的。对人生现实的活生生经历并非出于理性,相反,它是一种令人绝望的虚无,而又渴望成为某种东西。(但是,黑格尔说的难道不也是这个吗?)除了道德评价和宗教评价,还有其他主观真理。但克尔凯郭尔告诉我们,这些真理只能被间接地传达。它们可以被暗示、影射、夸大、轻描淡写、谎报、取笑、诗化或者忽视。但它们不能被言说——或者至少是,即便它们被说出来,它们也无法被直接理解。“我的死亡”这一真理就是这样的真理。我知道所有的人都有一死,我是人,所以有一天我也会死。通过在历史课和生物课上所做的研究,我对死亡有了很多知识。但这种知识并不意味着我已经把我的死亡作为一个主观真理加以把握了。在《附文》一书中,克尔凯郭尔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在哥本哈根的街角遇到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邀请他去吃饭。被邀请的这个人很热情地答应出席,但就在此时这位未来的客人被一块恰巧从楼顶掉下来的瓦片给砸死了。克尔凯郭尔嘲笑这个死者,他说人们碰到这种情况会把自己给笑死。这个例子中一个人对未来作出绝对的承诺,但他的存在却被一阵风给拂了去。在对这个故事所带的讽刺暗笑了一会儿之后,克尔凯郭尔自问是否对这个小伙子太过严酷了。我们当然不会预期这个客人答复邀请时这么说:“你可以算上我,我一定会去。但我必须把这一偶然情况排除在外,即一片瓦片恰好从楼顶吹下来把我给砸死了,因为发生这种情况我就来不了了。”但是《附文》的读者会认识到那恰恰是克尔凯郭尔所想要的回答。当我们理解到在我们所作出的每一个关于未来的陈述后面,我们都可以正确地附加一句“但是,我可能下一刻就死了,这样的话我就参加不了了”,这时我们才把握了关于我们的死亡的主观真理。克尔凯郭尔这个故事的意图并不是要激起一种病态感。在他看来,对作为主观真理的人之死亡的发现成为另一个发现的由头,即发现“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观真理。只有面对永恒那大口洞开的无限深渊,存在的直接性和脆弱性才能得到理解。大多数人根本遗忘了虚无就在近旁,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用在琐碎的思维和无意义的事情上。(“我的袜子破了洞吗?要是我系一条脏领带,人们对我会有什么想法呢?”)但是,对我们的主观真理的发现具体化并强化了我们的生存。它有助于我们安排我们优先考虑的事,澄清我们的价值观,并且还有助于使自我从它在社会角色、物质财富和语言抽象的异化中恢复过来。它揭示了(同时也创造了)对自我来说一直隐而不显的自我。对克尔凯郭尔来说,自我在本质上就是主观性,主观性由个人对自己主观真理的信奉所构成。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本真的自我,是一种通过自我反思的活动而“自我选择”的自我,这种活动澄清并且创造了各种价值观,并且同时为这些价值观承担全部责任。按照克尔凯郭尔的看法,这个过程恰恰是被黑格尔排除在他的体系之外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个过程是任何一个体系都必然会抹杀的过程。因而,克尔凯郭尔是反体系的,并且把他的一本书的书名定为《哲学片段》,这是打在黑格尔脸上的又一记耳光。克尔凯郭尔认为他的任务并不是发展出一种新的认识论,也不是创建一个新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是创造一种全新的人类——能把握自己的自由并且创造自己命运的人。(19世纪另外两位率性的思想家也加入他的这个任务中,这两个人我们也将会研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尼采。)克尔凯郭尔把他的新人类称为“信仰骑士”。对克尔凯郭尔来说,这种人具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和伟大。克尔凯郭尔这样描述信仰骑士的范型:世界上的伟大之人不应该被遗忘。但每个人都曾以其自己的方式而伟大……每个人的伟大都是与其期望成比例的。一个人曾因期望可能之物而变得伟大,另一个人曾因期望永恒之物而变得伟大,而那个期望不可能之物的人比所有的人都伟大。每个人都应被铭记,但每个人的伟大都是和其为之奋斗的东西的伟大成比例的。那与世界斗争的人曾因征服世界而变得伟大,那与自己斗争的人曾因征服自己而变得伟大,而那与上帝斗争的人则比所有的人都伟大。这些骑士把握了所有存在的荒谬性和偶然性。大卫·休谟已经对所有事物的无关联性有所思考。但休谟仅仅是对之有所思考而已,而信仰骑士们则本能地感觉它。但是,他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统一他们世界的力量,即通过意志的行为来将世界团结在一起,这个力量克尔凯郭尔称之为“信仰”。这些骑士是个体,他们深入地审视人类世界,并且看到在最深的层面上我们是孤独的。我们处于“绝对的隔绝”之中——这是一种造成疯狂或“神圣疯狂”的孤独,因为克尔凯郭尔的英雄们只孤独地和他们的神在一起。事实上,克尔凯郭尔的信仰骑士,他的“新人类”,根本就不新。相反,他们是以克尔凯郭尔对《圣经》中的祖先亚伯拉罕的曲解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亚伯拉罕在深夜听到一个声音命令他献出他的儿子作为牺牲。亚伯拉罕对这条消息的意义承担了全部的责任——这是他的意义,他的主观真理,他也对他的行为承担了全部的责任,由此他成为一个克尔凯郭尔式的英雄。克尔凯郭尔这样描述亚伯拉罕:“亚伯拉罕比所有人都伟大,他由于实为软弱的力量而伟大,由于实为愚蠢的智慧而伟大,由于实为疯狂的希望而伟大。”黑格尔曾把人类存在转换成纯粹思想。克尔凯郭尔把“荒谬者”这个新范畴,引入哲学并将之置于他理想的人类内心,以此来反对黑格尔的理性化。

骰子已经掷出凯撒典故?

意思是决定已经做出,只能继续走下去了。

公元前49年1月7日,在庞培势力的影响下,元老院向恺撒发出最后通牒,要他解除军权。此时,摆在恺撒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服从罗马的法令,解除兵权,只身回到罗马,下半生可能会富贵无忧,但**生命应该也就完结了;要么公然践踏现有规则,带兵渡过卢比孔河,进军罗马,用武力捍卫自己的荣誉和安全。

凯撒不动声色地带领部队到了卢比孔河边,在过桥之前,恺撒对手下的将士发表演讲,在演讲的最后,他说出了那句非常著名的话——“色子已经掷出”。这意味着凯撒已开始一场豪赌,如果他成功了将彻底掌控罗马,失败了将作为叛国者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