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特股份古巴历史行情(什么烟最贵?)

什么烟最贵?

补充,单只最贵的是最贵的是古巴哈瓦那一家烟草公司的每支价格440美元,每40支一盒,总价可达1.76万美元06年10月19日,这种被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雪茄烟已经由著名奥塔迪斯雪茄亚太有限公司出口至西班牙。这个雪茄都是人工做的只有4000支...

世界上最贵的烟

世界上最贵的香烟——Treasurer牌香烟。每盒售价约24欧元,而且只在专卖店里有售。目前世界上价格(按零售价标准)最高的烟(除了雪茄)在***,是:“白沙和天下”市场零售价1800/条!但是目前其出厂价和批发价还不得而知。估计其零售价不久会大幅下跌的,新品上市零售价难免会有些离谱(大多是炒作),经过市场检验后价格才趋于合理化,所以现在还没有普遍性。具有代表性的是:钻石芙蓉王出厂价480元/条,批发价680元/条,零售价1000元/条;黄鹤楼(1916软)出厂价480元/条,批发价800元/条,零售价1000元/条;时代版熊猫出厂价507.78元/条,批发价720元/条,零售价1000元/条;礼盒熊猫出厂价596.70元/条,批发价800元/条,零售价1000元/条。

森特股份为什么十年都不涨?2021森特股份业绩预告?603098森特股份在哪上市?

在建筑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美观性和实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金属材料因为有着较高的可塑性,把它用在产品的维护系统当中比较多,像比较有名的北京大兴国际蔽瞎机场呈现自由曲面的金属屋面。今天带大家深入解读一下金属围护行业的龙头企业--森特士兴。在准备开始分析森特股份之前,我归纳了一份建筑金属围护行业龙头股名单给各位,点击一下就能够获取具体名单:宝藏资料:建筑金属围护行业龙头股一览表一、从公司角度看公司介绍: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1年,有25家分支机构分布全国,业绩累计超过2100个工程、建筑面积达10000万平方米,是国内第一家在主板上市的围护结构专业公司。作为国内金属围护行业的领军企业,森特士兴在2013年至2017年连续五年荣登"全国金属围护系统行业十强企业"冠首。公司专注于高端金属建筑围护系统领域和环保领域,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销售环保和节能的新型建材,还有提供相关工程设计、安装等一体化服务。大致了解公司基本情况之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森特士兴有什么投资价值。亮点一:BIPV发展前景广阔,公司牵手隆基显优势相较于BAPV(后置式光伏发电系统),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在经济性和防水性等方面有较大优势。按照从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得的数据,我国光伏发电度电成本估计大概就0.36元/度,与BAPV对比来看就更低了。此外,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针对能源结构做了调整,出台了多项支持光伏发电发展的政策。从整体上来看,BIPV市场配备有发展节奏快、空间广的特征。在BIPV具有广阔前景的大环境下,森特士兴与隆基股份达成合作,可以称之为强强联手,隆基在BIPV产品制造上拥有优势,森特士兴在建筑屋顶设计、施工维护方面拥有优势,有利于促成双方优势的强强结合,有效推动BIPV的应用。而且,BIPV业务也按照自己的脚步成为了公司成长的新趋势。亮点二: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实现一体化森特士兴试图成为一家在设计和施工方面拥有专业性和综合性的企业,除了推崇设计技术外,也高度重视产品的最终效果的呈现。公司通过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来改善产品的应用质量,弥补了业内福田去何概思类花图多数企业仅做材料供应业务,却忽视了应用效果不足的缺点,对建设单位的后顾之忧进行了有效地解决,让公司拥有更大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步入了"技术研发-产品应用-技术完善和提升-新技术研发"的良好循环。由于篇幅比较短,和森特股份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有很大关联的更多资料,我写进了这篇研报中,直接点击链接就能查看了:【深度研报】森特股份点评,建议收藏!二、从行业角度看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主要在工业建筑与公共建筑中应用,比如工业厂房、物流仓储、大型交通枢纽、会议及展览中心等,此种建筑的特性是跨度比较大、层数比较低,目前情况下就是以装配类围护为主,其中,还会以金属围护为主流。近年来,受到电子商务行业高速发展的影响,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大部分都是用宏仿空于物流仓储与集转运中心的建设,这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成为金属围护行业市场的突破点。同时,交通运输、能源和邮政业等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使得建筑金属围护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总之,森特士兴是金属围护行业的领头羊,在研发能力、客户大侍口碑方面都具有优势,并且,未来金属围护市场规模依旧会继续扩张,公司有希望会充分受利。但是文章会有一点延时,倘若想更准确地了解森特股份未来行情如何,可以点进链接,将会有专门的投顾为您诊断股市,免费帮你测上海建工的股票目前是高估还是低估:【免费】测一测森特股份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应答时间:2021-11-24,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雪枷多少钱一跟

古巴雪茄的通称是Habanos,不同的牌子和型号价钱不一样。最好的牌子是COHIBA,一盒(25支)COHIBA的DOBLECORONA型号的2004年限量版的价格是572CUC(古巴可兑换比索,与美元的官方比价大约是1美元换0.92CUC)。我从古巴回国之前买了两盒这样的,还买了一堆其它牌子的。内地我没看到有特别好的。***有,只有零售没有批发,上面我说那个型号大约是三百多港元一支。怎么,你想批发来在国内卖吗?关税很高的!

森来自特股份:这就是起涨信号吗

森特股份股票不算是上涨信号需要MACD均线向上才会上涨

百年经济危机简史

最近5次世界经济危机的间隔,大致在8到9年:

2008严重经济危机,欧美房地产泡沫破裂;

2000轻微经济衰退,房地产泡沫启动;

1990-1991严重经济危机,欧美房地产泡沫破裂;

1980-1982轻微经济危机,房地产泡沫启动;

1974-1975严重经济危机,房价大跌。

以上一次大危机,间隔一次小危机。

***经济,1973-1975,遭遇粮荒,北方14省缺粮,铁路运营不畅通,邓出马后,首先搞的是铁路秩序。1980-1982,也对1978小跃进后产生的通货膨胀进行了治理。小调整。1990-1991,对1988年物价闯关产生的通货膨胀,进行了治理和调整。大调整。

***经济,1998-2001,治理打击90年代经济过热,和国有企业改制产生的通货紧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经济是受益者)

1869-1873,是第一次世界性大萧条,以1873年9月(也是9月)***铁路投资公司的倒闭为高潮。期间发生了1871“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后,领导集体大部分成功逃亡到了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和***。最后流放者和逃亡者于1880年获得了特赦。一些人在之后的***生涯中还很杰出,成为了巴黎市议员、代表或者参议员。

主张给予劳工福利的社会主义思潮,主张彻底消灭剥削的共产主义信仰,开始流行。1870-1930,近60年里,产生了第一国际(1864-1876),第二国际(1889-1916,五一劳动节,8小时工作制的来源),第三国际(1919.3-1943,即共产国际,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吴廷康)受命组建***共产d)。

1930-1980,近50年,是世界福利制度建立和完善的50年。马克思的思想里,有德国的哲学思想,法国的平等与革命思想,还有***的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被移植到了工业企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有份稳定的工作收入,就是给纽约《NewYorkTribune》写文章,他提倡的同工同酬,给予妇女平等权利,保护妇女和童工,5天工作制,给予普通人免费或者可负担的技术教育(是的,他特别提到了技术教育权利),都在很多***得到了实现。此外,除***以外的发达***,大部分实现了全民医疗,欧洲大部分***实现了近乎免费的大学教育。全民医疗,免费教育,廉租房,失业保障,社会养老金,残疾保障等,在发达***全面实施。特别是平等与革命思想的输出地法国。很多原殖民地,1950-1970年代,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政权,比如"大利比亚阿拉伯人民社会主义群众国",埃及曾经也要求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因为不够纯粹而被拒绝。

1980-2030,大致是全世界贫富差距扩大的50年。***国内的贫富差距,将继续扩大,但是不可能以1998-2008的速度扩大。***的贫富差距1970年左右达到最小,此后贫富差距一直在扩大。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也会继续扩大,具体参考《世界是平的》。世界在接下去的10几,20几年,还将向资本方倾斜。朝鲜金二日,古巴卡斯特罗死掉后,搞改革开放的机率很大,他们改革开放所释放出来的劳动力,给个每月(50斤大米+ 5斤猪肉)的工资(也就是说每天工资一美元,每月30美元,极端贫困的***的工人,是没有休息日的),他们就非常愿意为国际市场打工。非洲还有大量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还没有被开发。

    道琼斯股指走势1896年~2011年

第一次经济危机(1788年)

第一次经济危机是在***工业革命发生后不久。1770年代和1780年代是***纺织工业技术革命的年代。1764年发明手摇珍妮纺纱机,使纺纱效率提高20倍左右;1771年第一家阿克莱水力纺纱机出现,纺纱效率进一步大幅度提高;1781阿克莱的专利权被判剽窃。阿克莱丧失专利权后,水力纺纱机厂大量涌现,到1788年,已有143家水力纺纱机。1779年出现骡纺织机,1785年起,瓦特的蒸汽机开始迅速应用到棉纺织业。这样,纺织行业的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大大超过了消费能力,产品大量积压,商家被迫折价抛售。1788年,棉花进口额与1787年相比,下降了12%。同年,破产事件增加近50%,工人大量被解雇,兰开夏和柴郡等地的棉纺织工陷于极端贫困的境地。大量破产一方面减少了商品供给量,另一方面降低了未破产企业的工资成本,这两者合起来使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企业利润回升。更重要的是,本次危机仅仅局限于纺织工业。与纺织工业的大发展相比,运输成了瓶颈。不久,从1789年至1792年,***发出了30份开凿运河和改善内河航道的许可证,内河航运业蓬勃发展,吸收了大量工人,并扩大了本国市场。与此同时,价格下降风潮扩大了***棉纺织业的对外竞争力,棉纺织品对外出口额显着上升。这样,短短一年以后,供不应求局面重新形成,价格上涨,竞争缓和,棉纺织业再度繁荣。繁荣从1789年持续到1792年,这一期间不但内河航业、机器制造业兴旺,而且银行数量迅速增长,地方银行增加到400家,银行贷款额增长得更为迅速。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否则,这次繁荣时间可能缩短,随后相应的危机程度也可能减轻。

第二次经济危机(1793年)

然而,纺织工业的投资和生产能力的增长又一次超过了其他部门的吸纳能力,第二次危机降临了。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对法国宣战,***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1792年到1793年,100支棉纱价格从30先令跌至16先令。企业破产数量急剧增长,甚至连一家最大的负债达100万英镑的企业也宣告破产。企业破产带动银行破产,400家地方银行有100家停止支付。

大量破产减少了供给,价格暴跌扩大了需求,两者结合使棉纺织业的激烈竞争迅速缓解。战争虽然使对欧洲大陆出口锐减,但大量的军事订货推动了重工业和机器加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需求。军用被服订单大增,呢绒业率先走出危机。降价增加了外国对***纺织品的需求,对美洲出口弥补了对欧洲出口的***失而有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或被招募至军队,或漂洋过海到美洲谋生,工资止跌回稳,使工人的纺织品市场得以恢复。因此,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开始好转。

第三次经济危机(1797年)

过了四年,第三次危机爆发。1794年到1795年,***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军事开支一部分扩大了内需,另一部分却造成了国际收支失衡。1793年到1796年间,***在国外军事开支高达3800万英镑,加上大量进口粮食,使***黄金滚滚外流。黄金外流使金价上升,许多银行倒闭,市场需求进一步缩小,物价大跌,终于促成了1797年的经济危机。黄金危机给***纺织工业的打击可谓是雪上加霜。然而,由于纺织和动力技术仍在迅速进展中,采用新技术的大企业很快适应了下跌的物价,并且有新的利润产生,纺织业不久又繁荣起来。

第四次经济危机(1810年—1814年)

好景持续了12年,到1810年第四次危机终于爆发。由于繁荣持续的时间长,这次危机的严重程度也超过以往各次。1808年,***对***实行禁运,严重威胁了***纺织品的出口,并使棉花价格暴涨。***被迫把目光投向南美。南美被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新市场,在出口信贷的支持下,大量纺织品被送进了南美各地的货栈,使纺织业的繁荣得以延长至1810年。但是,1809年***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因此,当1810年南美的纺织品开始退回***时,***的纺织工业失去了希望,一泻千里,大工厂裁员过半,中小工厂关门大吉,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再次对***实行禁运。雪上加霜的打击。

危机持续了4年多,单纯靠淘汰落后企业、裁员、削减工资、降低价格,都不足以使纺织工业庞大的生产能力得以消化。

第五次经济危机(1816年)

1814年世界市场出现巨大转机,拿破仑战败,欧洲大陆市场开放,***商品对欧洲大陆的出口额从1811年的1300万英镑,急增至1814年的2700万英镑;1815年,英美战争结束,***商品对***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工业空前繁荣。但是,***货的生产和运输能力过于强大。1814年底,欧洲大陆市场即告饱和,1815年对欧洲出口即下降23%;由于***市场迅速接替,繁荣得以继续,但过了几个月,北美市场也饱和了。1816年,***对美输出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于是,***工业陷入第五次危机。1817年,***第一次提出了旨在减轻失业、启动需求的公共工程拨款法案。法案批准拨款100-200万英镑,资助建设运河、港口、道路和桥梁。这是市场经济***用财政手段缓和经济危机的最早尝试,比凯恩斯主义的提出早了100多年。

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年—1822年)

但是,对于***庞大的过剩生产能力来说,区区一、二百万英镑无疑于杯水车薪。事实上,1817年以后,虽然利润和生产有所恢复,但供过于求的总体态势仍未改变,因而投资繁荣没有到来。1815年到1817年之间,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几乎增长了5倍。这说明***企业主们纷纷将赚得的利润放进银行,从而使这一轮经济恢复十分乏力。黄金涨库给外国债券的推销提供了良机,1817年至1818年在***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随着***粮食歉收,来自殖民地的原材料涨价,黄金外流,国内外市场需求再度萎缩,1819年,***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年破产事件超过1815-1816年危机的最高点。1819年11月,棉纺织工业三大中心——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培斯利——工人的工资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之一。由于世界贸易的恢复,1815年和1819年两次危机对***、法国、德国正在成长的纺织工业和冶金工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第七次经济危机(1825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1819年为360万英镑,1820年为820万英镑,1821年为1120万英镑,1822年为1010万英镑,1823年为1270万英镑。于是,相似的一幕又上演了。从1821年到1825年,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商品的购买力。***输往中南美洲的棉纺织品从1824年的150万英镑,激增至1825年的395万英镑。出口猛增一方面刺激生产和投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则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再一次使供给严重超过需求。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而南美洲投资也被证明是一场豪赌。投机商人和银行首先大量破产,继之第七次危机席卷***主要工业部门。

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机器工业首次受到危机的严重袭击。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国公债上净***失达1000多万英镑,对资本家和***国力都是一个沉重打击。此类现象后来在对***铁路的投机上再次重演。债券投机屡屡失败是***走向相对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价格大幅下跌,***货倾销美、法、德各国市场,重创了它的竞争对手。

第八次经济危机(1837年—1843年)

1825年危机以后,纺织工业仍然步履蹒跚。但是,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经济经历了长达近12年的繁荣。1834年到1836年,***成立股份公司名义资本额为10520万英镑,其中铁路占6960万英镑,银行机构占2380万英镑,保险公司占760万英镑,采矿企业占700万英镑,运河占370万英镑。除铁路因素外,另有两个因素使繁荣得以延长。其一是从1833年到1836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到60年来的最低水平,从而使工业品市场扩大。其二是向***输出资本和商品,仅1832年到1833年,***对美出口就从547万英镑增加到1243万英镑。与此相应,则是大量黄金从***流向***。1836年,两个主要因素先后发挥到顶点。铁路建设投机过度,建设成本大幅上升,收益转为亏***;英格兰银行控制黄金外流,***信贷紧缩,***对美出口1837年比1836年下降了三分之二。于是***陷入了第八次危机。棉纺织业仍然首当其冲,呢绒业、亚麻和丝纺织工业都陷入困境,冶金工业、造船业、煤炭业大规模裁员、减薪,单是具有工会会员资格的炼铁工人的失业率就从1836年的5%上升到1837年的12%。更加严重的是铁路建设规模大幅度收缩,反映上年建设规模的通车铁路长度1838年为357英里,1839年仅为78英里。就在这时,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小麦价格在1839年比1836年上涨了48%,使国内的工业品需求进一步萎缩。1839年,***棉花歉收,加上合众国银行力图垄断棉花贸易,棉花价格暴涨。工业品价格下跌而小麦、棉花涨价,出口下降而进口增加,使***出现贸易赤字。因此,黄金大量外流。为控制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国内投资。这样,1837年开始的危机就变得格外严重,事实上,萧条持续了6年。在此期间,***商品继续对其他***进行倾销,但美、法、德等国则加强了贸易保护,双方展开拉锯战。

这场大危机对***、法国、德国也同样产生严重影响。***的萧条也持续了六年。从1837年到1842年,***破产事件达33000起,破产总金额达44000万美元,而当时***最大的企业规模在1000万美元左右。同期,工资水平下降了约30%-50%。危机在法国和德国的表现相对缓和。由于法、德两国大工业比重较小,生产不能迅速扩大,信用制度又不发达,所以在经济繁荣时期,发展比较缓慢,在经济衰退时期,下降幅度也就比较小。虽然如此,危机期间***货的倾销却使法、德两国的新兴工业***失惨重。1839年,德国从***进口的棉纱超过国内产量的两倍。1842年,由于***货的竞争,法国棉布出口额下降29%。

第九次经济危机(1847年—1850年)

1843年到1847年,***启动了新一轮繁荣。这一轮繁荣的主要成因是冶金和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进步。由此,铁路建设和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新一轮铁路建设热潮兴起。纺织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使纺织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利润。此外,***拼命开拓国外市场。为进一步打开主要贸易对象的市场,***提倡“自由贸易”。其主要举动是废除本国征收农产品进口关税的《谷物法》,从而一方面降低粮价,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其他各国开放市场。第二,则是寻找新的出口对象,特别是扩大对亚洲和非洲的出口。1840年***用炮舰开打***大门,1842年强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对***商品豁免关税。***对***的出口额1840年为50万英镑,1845年即增加了4倍。40年代,***棉布出口增加了56700万码,其中欧洲2200万码,***7200万码,而亚洲和非洲却占了36200万码,为增加额的64%。这样,从1842年起,***经济渐渐转入繁荣。

与此同时,以往曾经延长并加深繁荣的投机手段也在起作用,那便是贷款给美、德等国,使它们有能力购买***的铁轨、机车。1825年到1840年,***建成铁路不到1300公里,1841年到1848年则建成铁路6900公里。同一时期,世界铁路网从8600公里扩大到38000公里。1839年至1847年间,德国生铁净进口量增加了8倍,达114000吨,相当于国内产量的42%,1841年到1845年间,***每年进口10万吨以上的生铁、钢和铁轨。进口绝大部分来自***。法国冶金工业得到高关税保护,没有受到***钢铁制品的冲击。由于这一政策,法国冶金工业迅速发展。就蒸汽机马力数而言,至1847年,法国跃居世界第二。

然而,纺织工业很快面临生产过剩,1845年出口额即达到最高峰。对***和印度出口首先下降,接着,由于农业歉收,对欧洲的出口也下降了。1846年,对美洲和非洲的出口跟着下降。1846年,***棉花歉收,棉价价格上涨达一倍,进一步使纺织品的消费量萎缩。事实上,1845年底危机已初露端倪。除国外市场饱和外,对于铁路的投机也开始破灭。1845年10月股票价格下跌达30%-40%,许多公司垮台。由于***要求各股份公司将部分资金存入国库以证明其可靠,许多资金不足的公司跟着破产。但是,因祸得福,那些交出保证金的公司反而赢得了公众的信任,结果1846年获得议会批准的铁路设计方案增加了一倍,铁路建筑被推向高潮。事实证明,这是危机前最后的挣扎。在其他部门物价下跌之际,铁路通车后缺乏相应的运输量,收入远低于预期;相反,建设铁路的各项费用却迅速膨胀。1847年秋,铁路投机终告破产,***第九次经济危机开始了。许多线路停目铺设,干线铁路的工程进展大大放慢。恰在铁路危机爆发之际,又出现***和中欧、南欧地区农业严重歉收,1847年5月底,粮食价格比1845年上涨一倍,进一步缩小了工业品市场。由于繁荣被投机因素延长,危机爆发的烈度和持续的时间也超乎寻常。铁路工程量连续5年下降,到1852年时,从事铁路建设的工人数目比1847年少了五分之四以上。相应地,铁价下跌一半,冶金和煤炭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斯塔福德郡137座炼铁炉中,58座停产。生铁产量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内减少了三分之一。棉纺织业本来已经在下降中,随着铁路投机的破灭和粮价飞涨,进一步落入低谷。1947年11月,在纺织工业中心之一兰开夏地区,920家棉纺织工厂中,有200家完全停业,其余的多半一周开工2-4天。70%以上的工人遭受失业或半失业的打击。

***的危机很快传递到其他***。法国的情况与***很相似,纺织工业早在1845年就出现随着***纺织品的倾销而出现危机,铁路建设狂潮也终于在1847年下半年退潮。随着***工业陷入危机,法国工业遭受着***货的更严重的冲击,从而危机也就更加严重。1848年,法国工业生产总共下降了50%。在危机的冲击下,法国再次爆发革命。德国工业由于保护较弱,受***危机的影响更大。1847年冬,克莱费尔德8000台织机中有3000台停工,1848年上半年科隆14家工厂中只有3家开工,埃尔富特的工业几乎完全停顿。由于德国本国就靠更残酷的剥削抵抗着***货的倾销,危机到来后,工人处境更加***化。1847年就多次爆发反饥饿的暴动。1848年2月法国巴黎爆发革命,3月德国柏林也爆发了革命。

***的冶金业受***危机影响最严重。1846年生铁进口量只相当于***国内产量的十分之一强,1851年进口量几乎与国内产量持平,本国产量大幅减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随***《谷物法》的废除,将金属进口税从75%-110%下调至30%。结果,***钢铁潮水般涌入***,在新税则实施三年内***钢铁产量下降了33%。其他经济部门的情况却比较缓和。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欧洲农业歉收成了***农产品出口的好机会。1845年到1847年,谷物和面粉出口值增加了6倍,棉花出口量减价增,总收入还有所增长。因此农村地区对工业品的需求继续旺盛。第二,1847年以前***银行系统还停留在上次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存贷款数量都很有限,因此繁荣中的投机成份较少,危机也就比较浅。第三,1848年1月加利福尼亚发现大金矿,淘金热潮刺激了***铁路的大发展;第四,1848年初对墨西哥作战产生了大量军事订货;第五,欧洲革命使资金大量外逃,流入***(以及***),增加了***的资金供给。

***经济的相对***对于***摆脱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的冶金工业的衰退相对减缓。危机带来大量破产,工资及原材料成本下降,技术革新速度加快,垄断程度提高,例如,1846年***还有200家铁路公司,到1848年即减少到20家大公司和几家小公司,从而为走出危机铺平了道路。

第十次经济危机(1857年—1858年)

与此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也在悄悄发生。首先,***纺织业中大型工厂彻底驱逐手工工场,手织机彻底退出市场。此后,***对法、德、美各国的纺织业的优势进一步增强。第二,蒸汽机迅速应用于海运业,大大降低了海上运输的成本,提高了速度。第三,电报开始普及,现代通讯初露端倪,经营的可控性大大提高。第四,制造技术不断革命,机器性能和成本比大大提高。

此外,新的市场得以开拓,旧的市场得以深化。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淘金热形成了庞大的新市场。从1848年到1857年,从这两地运出的黄金总额超过10亿塔勒。***还加紧开发印度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殖民地手工业不断被摧毁,殖民地市场不断开拓。第三,***废除《谷物法》带来自由贸易思潮的兴起,除***外,瑞典、比利时、荷兰甚至法国都降低关税,扩大了***工业品的市场。所有这些技术和市场因素,促使***在1850年前后走出危机,转入一个长达7年的繁荣期,并带动其他各国摆脱危机。

从1847年到1853年,***对仅对***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出口即从1260万英镑增加到3820万英镑,其新增需求量等于1847年以前***棉纺织品的出口总额。从1847年到1857年,***对自己殖民地的出口额增加了一倍,***出口商品的三分之一为殖民地所吸纳。1850年代***铁路建设出现新的高潮,建成约33000公里铁路。在关税降低的前提下,这个庞大机车和铁轨的市场基本上为***所占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商品出口扩大还伴随着价格上涨,这说明***工业的处境特别有利。价格上涨减轻了对法、德两国工业发展的压力,法德两国的重工业进展迅速。从1846年到1858年,普鲁士的蒸汽机功率增加了4倍多。几乎同一时期,纱锭数目大约增加了1倍。法国的速度稍慢,纱锭数目只增加约一半,蒸汽织机增加一倍,重工业约增长75%。1850年到1857年,***工业和运输业的资本额增长也很迅速,虽然其中约有近一半是***债券和股票。冶金和机械制造业进展较慢。煤炭业生产能力则增加较快,约为一倍半。

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信用高度膨胀,投机猖獗。从1850年到1857年,伦敦9家股份银行的存款增加1.5倍,从1800万英镑增加到4300万英镑。***的银行数从824家增加到1416家,放款业务从44500万美元增加到68400万美元。德国银行数目从9家增加到29家,钞票发行额增加1倍。法兰西银行的放款业务增加了两倍多,从18亿法郎增加到56亿法郎。出口信贷和空头期票制度广泛发展,银行大量凭空头期票放款给自有资本额很小的公司。这一方面延长了繁荣,另一方面却增加了风险。此外,滥设企业骗取小额投资者信任和钱财之风盛行,许多银行参与制造泡沫,造成股票价格暴涨暴落。

但是,由于工人工资总是被压得过低,市场容量很快就被充满了。事实上,到1854年时,危机已经开始冒头。由于连续三年对***和澳大利亚的出口增长过猛,1854年时纺织品价格下跌,企业不得不缩减生产。铁的出口量也下降了,与1854年相比,1855年扁铁的价格下降15%,生铁价格下降11%。在***商品的冲击下,***、法国、德国的工业生产都出现下降。幸而金融投机人为地扩大了市场需求,铁路建设一再扩张,投机性创业热潮不断高涨。1856年,***的出口一跃增加了2000万英镑。在投机狂热中,物价飞速上涨,1857年中与1856年初相比,棉价上涨了37%,棉纱上涨28%,糖上涨4%,澳大利亚羊毛上涨50%,咖啡上涨44%,烟草上涨100%。在高价格的刺激下,生产一再扩大。与此同时,则是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购买力不足。于是,以***为中心的第十次经济危机终于更加猛烈地到来了。

1957年秋,靠空头支票、出口信贷生存的进出口商首先大批破产,继之,银行纷纷倒闭。一度同纽约争夺全国金融中心地位的费城,几乎全部银行都停止支付。随后,纽约63家银行中62家遭到挤兑而停止支付。贴现率上升到60%-100%。铁路公司的股票价格跌去85%-87%。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英格兰银行将贴现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10%。破产银行和有价证券共***失达8000万英镑,危机造成的全部***失则高达25000-30000万英镑。在德国的贸易中心汉堡,曾因信贷贸易而异常繁荣的交易所一片混乱,数以百计的银行和工商企业倒闭,贴现率提高到12%。法国情况稍缓和。从1856年到1858年间破产事件12030起,动产信用公司股票价格下跌64%,达姆斯塔特信用银行股票价格下跌一半,法兰西东方铁路公司股价下跌三分之一。欧洲破产公司的债务总额高达7亿美元。

危机暴露出的***失充分说明,从1854年到1857年的繁荣是靠金融投机支撑的。一旦金融系统崩溃,实业必将以更大规模破产。1857年12月***的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但存货却增加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都大规模停工、减产,物价急剧回落。***的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减产20%-30%,铁路建设工程量缩减一半,造船量减少四分之三。每周运煤量减少15000万吨,许多煤矿关闭,煤价大幅度下跌。***农业这回也***失惨重,由于俄国小麦的竞争,欧洲粮食本已过剩,又加上***小麦丰收,播种面积扩大,结果粮食价格急剧下跌。在西部,粮价下跌了60%-70%,90%以上的农民无力偿还债务。国内工业品市场进一步缩小。有意思的是,在1857年上半年,***还再次降低了铁和纺织品的进口税,从而加剧了国内工业的困境。

由于竞争力弱,法国的生产和贸易缩减情况也比***更严重。铁路建设缩减三分之二以上,生铁价格不断跌落,至1864年跌去一半。丝纺织工业出口额减少7500万法郎,价格跌去30%-40%。小麦价格跌落一半,农民苦不堪言。德国也难以幸免。至1857年底,棉纺织工业产量即下降28%,生丝产量减少24%。到1858年,棉纺织品下降了42%,呢绒出口下降15%,亚麻布出口下降了82%。在产量减少的同时,价格直线下跌。生丝价格二年之内跌去25%。

危机使工人饥寒交迫。1857年11月,曼彻斯特45000名工厂工人有1万多人失业,18000人半失业,此外还有成千上万家庭工业中的失业工人。同期,金属加工中心谢菲尔德工人的工资总额同比减少三分之二。从1847年到1857年,***棉织品的出口从2330万英镑增加到3910万英镑,而国内消费量却从2150万英镑减少到1710万英镑。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1867年—1868年)

由于***技术和设备先进,竞争力强,有能力利用危机向外低价倾销,***工业最先从危机中恢复过来。到1858年下半年,***出口额已经有了显着增长。考虑到危机的深度,在短短一年之后能克服世界市场的萧条而走出危机是很困难的。但是,印度和***市场再次帮了***的大忙。1858年中,印度士兵的起义被镇压,***委派了第一任印度总督,印度完全成为***的殖民地。同期,侵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天津条约签订,***的大门进一步向***商品打开。1857年至1859年间,***棉纺织品的输出额从3900万英镑增至4800万英镑。在增长额中,印度占了将近90%。1860年,***输往印度的棉布,几乎比输往欧洲大陆和***的棉布总数多一倍。对***、***、爪哇等地的输出额也很大,超过对欧洲大陆输出额的60%。

***纺织工业的复苏使***的棉花收入增长,从而促进了工业品需求的扩大。此外,1859年科罗拉多金矿和内布拉斯银矿发现,石油工业兴起,也推动了***经济的复苏。1859年,***石油产量为8.4万加仑,1860年增加2100万加仑,1862年增至12800万加仑。于是,***经济也由雨转阴,进而转晴。法国的萧条却持续了将近三年。冶金业的萧条一直持续到1862年。1860年,世界经济开始新一轮高涨。

然而,1861年***爆发南北战争,繁荣的脚步不得不调整。1860年欧洲需要的棉花有85%来自***。战争爆发后,北方封锁南方的棉花外流,使输入欧洲的美棉降到1860年的3%-6%。结果欧洲棉纺织业停工待料,棉价涨达3.5倍。毛、亚麻和丝纺织业取而代之,成为输往亚洲、南美和非洲的主要产品。与此同时,机器制造和冶炼技术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钢铁价格,铁路建设掀起又一轮高潮,而且这一轮高潮的主要地区就在欧洲,十年内铁路长度扩大了一倍。俄国铁路建设速度最快,但与***一样,也带动了***的机车和铁轨出口。***还在印度境内修了5000公里铁路,在澳大利亚修筑了1000公里铁路。这一切都使冶金工业、机器制造业得到大发展。

除铁路以外,带动新繁荣的还有***造船业的进展。这一时期各国都扩充军备,而以***为最,***花大力气用铁甲舰代替木制帆船,大量的新船厂应运而生,旧船厂也纷纷进行技术改造。陆军配备了新式来复枪和大炮。这一时期,机器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烤面包机,缝纫机,收割机,甚至火柴、卷烟、面粉生产都开始机械化。

繁荣产生了新的投资泡沫。从1863年到1867年,***出现了3500多家股份公司,名义总资本将近7亿英镑,但实收资本很少超过名义资本的20%。由于对50年代投机破灭的记忆深刻,法国的泡沫没有像***那么大。但新的股份公司也大量出现,从1861年的108家增至1865年的269家。德国由于普丹战争和普奥战争,投机风也较弱。

尽管有南北战争,但***的投机和创业风却十分强劲。仅马萨诸塞州,从1863年到1866年就成立了529家股份公司,资本总额达9600万美元,而上一个繁荣期内的1854年到1857年只创办了96家公司,资本总额仅为600万。这一时期的石油公司发展最快,内战时期成立了1100家石油公司,股本总额高达6亿美元,其中实收股本9000万美元。铁路建设也再上新台阶,1861年铁路股票价格曾跌至41,到1864年达到创纪录的新水平:118。

但是,危机的阴影又一次***近了。由于资本家对前景过于看好,投资不断扩大,导致投资品价格不断上升,与1861年相比,1867年单座炼铁炉的产量提高30%,但苏格兰生铁的价格却反而上涨了23%。而与此同时,却由于产出迅速增加,销售日益困难,消费品价格开始回落。

事实上,早在1864年,***铁路建设规模就缩减了40%,造船业也在1864年达到生产的最高峰并开始收缩。同时,由于大量进口印度棉花,英印贸易逆差在1864年高达3200万英镑,黄金外流严重,迫使英格兰银行提高贴现率。资金紧张,铁路投资收益下降,使一家信誉与英格兰银行相当的奥弗伦-格尼公司银行股票下跌。随后,该公司投资于其中的两家铁路公司破产,该银行公司也接着倒闭,并引发了全国银行系统的挤兑风潮。许多银行和金融公司的股票下跌二分之一、三分之二,甚至六分之五。股票价格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天之内,市值***失高达13000万英镑。于是,实业扩张中的泡沫显现出来了。

这是***经济史上的第十一次危机。由于***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也可以说是第十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867年春,***棉花纺织工业生产缩减20%-25%,丝织品输出减少23%。毛纺织业出口1868年比1866年下降30%。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的重工业。1867年铁路建设比1866年下降30%。1866年中,苏格兰地区137座炼铁炉大半停止生产。造船业从1865年到1867年下降达40%。不巧的是,欧洲粮食连年歉收,1867年到1868年期间的小麦平均价格比1864年到1865年高50%-60%,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工业品市场需求。

***的危机于1867年蔓延至法国。1867年法国的经济***失高达数十亿法郎。棉花消费量下降25%,停止运转的纱锭占总数的五分之一。棉纺织品的价格下降给毛纺织业和亚麻纺织业以致命打击。由于军事订货的增加,重工业的危机稍轻。但铁路建设规模也缩减了一半,1867年通车铁路总长度1198公里,而1868年仅为613公里。

危机对德国的影响主要限于纺织工业,纺织品出口大幅度下降。毛纺织品从1865年到1867年下降52%。亚麻织品从1867年到1871年下降一半。棉纺织品情况较好,到1869年内才减少19%,但此期间价格也在不断下跌。重工业得益于军事订货,以及为调动军队而赶修铁路,生产下降历时较短,幅度较小。战争的另一个正效应是生铁进口量下降,使铁路订货主要被国内冶金工业吸收。

***的情况比较特殊。内战一结束,物价就迅速下跌。但这主要是由于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1866年到1867年,生铁、煤和铁轨的产量就都创造了新记录。原先生产武器的工厂转而生产机车、农业机器和其他新式机械,也增加了对金属的需求。***危机降临后,英制品以更大规模涌入***,打断了***的战后繁荣。1865年上半年,输入***的***棉纺织品为2400万码,下半年就激增至9800万码。受害最深的是***造船业。从1864年到1869年,造船业生产下降了34%。然而,***造船业的危机不仅仅是周期性的危机。事实上,由于***造船业的强大竞争力,***造船业一直到19世纪末才重新达到或超过1864年至1865年的水平。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1873年—1879年)

由于***幅员辽阔,铁路建设的潜力很大,南北战争结束又扩大了南部对北部工业品的需求,也加快了西进的步伐,铺设新线仍然有诱人的利润前景,故***铁路建设率先走出低谷。1865年至1875年,全世界铁路线从14.6万公里增加到29.6万公里,其中***占一半以上。从1865年到1873年,***铁路投资约20亿美元,其中在***筹集的资金约占一半。如此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给***重工业提供了强劲的需求,使***经济走出危机。

1871年德国战败法国,实现全德统一,并获得法国纺织工业发达的阿尔萨斯和煤铁资源丰富的洛林,以及50亿金法郎的赔款,德国经济迅速繁荣起来。为赶超***,德国***大量投资重工业,并努力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德国工业实力迅速增强。1873年,煤炭产量达2726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英两国。鲁尔区成为德国的钢铁工业、制造业和军火工业的集中之地,钢铁工业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但纺织工业的发展速度较慢,1871年时仍只及***30年代的水平。

德国的兴旺是法国的衰落,大量赔款使法国税收沉重,债台高筑,经济发展缓慢,只在1873年危机前夕才出现一些繁荣景象。

在美、德两国繁荣的带动下,***经济也摆脱了上一轮危机的阴影。从1868年至1873年,***钢铁出口值增加一倍多,从1760万英镑增加到3770万英镑,煤出口值从540万英镑增加到1320万英镑,但纺织品增加较慢,从7970万英镑增加到9420万英镑。但***国内市场扩展缓慢,***工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1970年,***的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5%,生铁占50%,钢产量所占比例更高,***的棉花消费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但是,美、德两国的经济高涨免不了投机泡沫,特别是***,是在***资本的刺激下膨胀起来的。投资和生产猛烈扩大,市场需求远远跟不上增长,结果便是投机破灭,经济萧条。

1872年,由于建设成本高涨,预期收益下降,***的铁路线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机车及铁轨订货开始减少。于是,铁路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从下跌转为暴跌的,是开始于1873年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股市暴跌,24小时内股票贬值达几亿盾。维也纳交易所危机引发了第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1873年9月,***最殷实银行之一的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纽约股市狂泻,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纽约证交所第一次关门10天。此后,***铁路线增长率连续四年下降,生铁产量由260万吨降至190万吨,船舶下降60%,机车下降70%。进口从1872年开始下降,连续四年,降幅达36%,其中铁和纺织品的进口分别减少了82%和45%-55%。只有钢产量保持增长,并于1875年大幅增长。

德国遭到重创。特别是重工业,迅猛发展后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生铁产量连续三年下降。危机爆发前的最高产量为224万吨,1876年降至185万吨,一直到70年代末,产量才达到并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克虏伯等大工厂解雇了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工人。直到1879年和1880年,车床的开工率还只有30%。轻纺工业发展缓慢,危机也就比较轻。1875年棉花消费下降了10%。农业却遭受沉重打击。随着水陆运输的畅通,***、东欧和印度的粮食大量输入,粮价大幅下跌。

法国经济繁荣程度不高,受打击却不轻。1873年法国的棉织业产量减少40%,煤、铁的产量都大幅减少,而且萧条持续了很长时间。

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萧条当然直接影响到***。生铁产量,1872年为685万吨,1873年降为667万吨,1874年降至609万吨;生铁出口量的降幅更大,1872年为396万吨,1873年为347万吨,1874年又减至296万吨,1876年更降至259万吨。与此同时,铁路和造船业、机器制造业都下降了。

然而与美、德经济的下降幅度相比,***还比较缓和。理由有如下几点:一,投机活动没有在***国内市场上形成高潮;二,棉纺织业虽然价跌,但量还有所增长。这次危机主要是重工业危机,轻纺工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各国皆然。***纺织工业竞争力强,受影响更小一些。三,由于固定资本投资周期延长,投资并未同步同幅下降。1873年至1878年间,纱绽总数仍在继续增加,炼铁炉数量也有所增加。铸钢和煤炭业投资也在继续。

但是,危机期间的投资扩张只能意味着生产能力的进一步过剩,从而意味着更大规模危机的来临。1878年10月,负债1200万英镑的格拉斯哥银行倒闭,继之,负债500万英镑的西英格兰和南威尔士银行宣告破产。于是,***经济落入了更深的萧条。1879年,***铸钢生产能力为300万吨,实际产量只有100万吨。每吨苏格兰生铁的价格从1872年的102先令降至47先令。纺织工业也在劫难逃。1878年秋,兰开夏20%的纱绽和织机停工,60%只能部分开工。

和以往一样,危机都促成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加速先进技术的开发和采用,提高生产集中或垄断程度。只是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物价下跌幅度大,走向垄断的过程更加自觉。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第十三次经济危机(1882年—1883年)

1878年到1879年的***经济危机并没有以往一样波及到***和德国。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大英帝国开始走向衰落,而***、德国则日益强盛。

为什么出现这一转折呢?1873年美、德陷入危机后,两国***都大大提高了贸易保护水平。南北战争期间,***关税即已达47%。战争结束后,主张贸易保护的北方工业集团取得胜利,而主张自由贸易的南方农业集团失败,***关税进一步提高。187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继续实施高关税政策,特别是加强了对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的保护。与此同时,垄断组织广泛出现,成为非***的贸易保护力量。在高关税和其他措施的保护下,***强劲的国内需求成为重工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动力,主要工业部门的竞争力迅速提高。到1878年***危机加深时,***制品对***倾销能力已经大大削弱了。

1873年危机也使德国决定性地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的残余。由于外国农产品的倾销使容克地主的收入下降,地主和工业资本家第一次在提高关税上达成一致意见。德国钢铁工业家为抵制***钢铁制品进入,联合各行业企业主,成立德国工业家中央联合会,要求提高关税。俾斯麦也积极推动,他希望用高关税来增加税收,增强帝国财政和军事力量。这样,高关税就成为德国上下一致的利益所在。

美、德两国先后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成为世界潮流,除***外,其他各国都纷纷转向。此后,美、德等各国竞争力不断增强,其国内市场越来越多地为本国工业所占领,***的国际市场份额明显缩小,甚至***的国内市场都开始受到美、德商品的入侵。这是一股决定***走向衰落的历史大潮。从根本上说,这股潮流得以形成,是因为***的国际统治经验还不够丰富,没有将它的世界经济优势转变成世界***优势,没有花大力气在各国国内扶植自由贸易派,打击贸易保护派,从而无法决定或至少影响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国内***。一百多年以后,***就比较善于将经济优势转变成***优势了。历史是相信强权的,只有在***上统治了各国,经济上的优势才能有保障。

贸易保护主义另一个后果是,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下降了。一个***陷入危机时,另一个***可能还在继续高涨。而一个***已经开始复苏时,另一个***却可能深陷萧条。在程度上也有了新的特点。以往,受危机影响的程度更多地取决于国际竞争力和金融投机。***竞争力强,可以转嫁危机,受危机影响较浅,其他***则常常比***更严重。金融投机强的,受危机影响深。此后,贸易保护程度对危机程度也有了日益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经济活动总量据世界首位,***的经济周期对其他各国的影响更大一些,换句话说,从1873年危机以后,***危机的起迄通常主导着世界经济的萧条与繁荣。

除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外,带动***走出1873年的危机的,是铁路建设的又一个高潮。危机挤破了泡沫,降低了建设费用,提高了技术水平,这样,向辽阔的中西部和远西部进军的铁路又可以重新开工了。从1879年到1883年,***共建成铁路近5.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50%,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则增加了一倍,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与***并驾齐驱。但是,***钢铁工业仍不能满足铁路建设的需求,仍然需要大量进口***钢铁,甚至开始进口一部分德国钢铁。于是,***再次成为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的龙头。

1882年,***铁路建设退潮,引发世界经济史上的第十三次经济危机。这期间***建造了两倍于实际需要的铁路。平行铁路***性竞争,竞相削减运费,使铁路经营入不敷出,银行及投资者纷纷抛售铁路股票和债券。1883年伦敦市场上***的铁路股票价格跌至面值以下。铁路投资骤然萎缩。1882年至1883年,机车产量由2282台下降至800台,即下降65%。煤炭产量下降7.5%,生铁产量下降12.5%,棉花消费量减少15.4%,甚至一直增长的钢产量也下降了10.7%,出口减少13.4%,进口减少22%。从1882年到1886年,批发物价指数下降24.1%。萧条持续了四年之久。萧条期间,***的托拉斯大规模发展,遍及铁路、石油、食糖、肉类加工、煤、酒等产业,市场价格逐渐止跌回稳。这一方面促使公众反托拉斯运动的形成,另一方面却减轻了危机的深度,并为工人罢工取得胜利提供了经济空间。

***经济早在1882年就开始下降,***铁路退潮后,危机加深了。危机期间,钢产量第一次下降,达15.9%,棉花消费量缩减了19.7%,造船业下降最严重,达62.8%。1882年失业率为2.3%,1884年增至8.1%,1886年更达10.2%。

法国的严重程度仅次于***。1882年,联合总银行,里昂和罗尔银行倒闭,震惊全国。同年企业倒闭达7000多起。从1884年到1886年,破产企业数和失业人数都进一步增长。从1882年到1885年,进出口连续几年下降,出口共下降13.6%,进口共下降15.2%。煤、铁的产量,棉花的消费量都大幅度下降了。

德国的情况稍好。由于贸易保护和国内工业卡特尔化,德国工业的竞争没有出现大规模投机浪潮,受外国廉价商品的倾销影响小。只有对***出口的钢铁和机器下降幅度较大。

第十四次经济危机(1890年-1893年)

在铁路建设和电气革命的推动下,***兴建了大批煤井、铸钢厂、炼铁炉,仅新建成的煤矿生产能力即达6000-7000万吨。1892年,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向全国400多家电车公司供应设备。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移民入境和新土地开拓,使***的国内市场猛烈扩大。在欧洲,德国工业建设规模跃居第一位,钢的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新增采煤能力1800-2000万吨。***也在发展,铸钢工业的生产能力扩大了半倍,采煤能力也继续增长。法国仍然是以轻纺织工业发展为主,从1882年到1892年,纺织工业设备的增长速度仍比采掘、冶金工业中的快,与***和德国的情形恰成对照。总的来看,法国的发展远远地落在德国后面。

但是,德国也最先爆发危机。1890年3月,德国股票市场暴跌,此后股价连续下降两年多。从1890年到1891年,破产事件约1.5万起,铁路建筑规模缩减了60%。适逢农业歉收,危机更加严重。

***的危机比较曲折,但却更为严重和漫长。1890年,***即发生金融危机。1891年上半年,生铁、钢、铁轨和机车,以及轻工业的生产都下降了,但下半年又迅速好转。1890年再次陷入危机。从1893年1月到8月,工业股票平均市价下跌近一半。一年内有600多家银行和信用机构破产,各类破产事件超过1.5万起。1894年,94条铁路被拍卖,资本总额达11亿美元。在危机中,钢产量下降了18%,生铁产量减少了,铁轨和机车产量分别下降了47%和70%。金属和金属制品价格指数下降44%,纺织品价格指数下降了26%。萧条一直到1895年,***经济才进入复苏阶段。

***的危机也始于1890年,采煤量下降11%,生铁和钢产量分别下降19%和18%,船舶吨位减少32%,出口缩减18%,进口减少8%。

1890年开始,危机也降临到法国各工业部门。但在采矿冶金部门,直到1893年才明显表现出危机。危机期间,铁轨和船舶生产分别下降34%和37%,棉花消费量减少23%,出口下降了18%。

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法国终于加入了贸易保护主义潮流。1892年法国制定了《梅利奈税则》,大大提高了进口工业品关税率。物极必反,法国在吃尽了自由贸易的苦头后,所实施的保护政策是全欧洲最严厉的。

第十五次世界经济危机(1900年-1903年)

德国经济于1893年开始复苏,***1895年,***比***还晚一些。这一轮高涨是钢带动的。短短几年间,世界的煤产量增加65%,生铁产量增加70%,而钢产量增加将近两倍。大部分铁都被炼成了钢。***1890年的钢产量为1427.7万吨,1900年达到1018.8万吨。由于提炼技术不断进步,钢轨的价格从1873年的每吨120美元,降到1898年的17美元。而***最大的卡内基钢铁公司还依然利润丰厚,每年达2000万美元之巨。钢材价格的不断下降,使一切钢制品,如机器、工具、铁轨、桥梁、机车、轮船等的需求都迅速扩张,从而带动了新一轮经济繁荣。

但是,危机还是不邀而至了,这次危机是从俄罗斯开始的。1892年至1893年起,俄国出现其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可观的一次高涨。从1890年到1900年,俄国铺设了22600公里的铁路。顿巴斯的煤、巴库的石油、南方的冶金业都有长足的进展。到90年代末,俄国的生铁和钢产量已超过法国而居世界第四位,铁路线的长度仅次于***。但是,俄国的发展主要是靠外国资本和进口机器、铁轨进行的。1890年,外国资本在全部股份资本中约占25%,到1900年则占40%以上。主要投资者依次为法国、比利时、德国。外国投资者看中的是俄国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当他们在本国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出路时,就把目光投向了俄罗斯。因此,这一轮高涨既是俄罗斯大规模开发的开始,也是俄罗斯经济的进一步殖民地化。迅速而持续的扩张自然引来狂热投机,滥设企业,虚估前景,股票和债券高溢价发行。结果,1899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危机。

在俄罗斯有大量投资并向俄罗斯大量出口的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最先跟进,***尾随其后。***的危机发生得较晚,比较曲折,但程度却最严重。1900年生产已经开始下降,市场信心开始失稳,1901年5月,纽约股市暴跌。但很快又上涨。1901年和1902年,***的固定资本投资还在继续,生铁、钢和煤的产量都有所增长,直到1903年,***才爆发全面危机,并转入萧条。危机期间,***的生铁产量下降8.4%,钢产量下降7.3%。1904年铁路修筑量比1902年减少36.4%,机车产量缩减33.2%。1904年失业率高达10.1%,工资降低10%-20%。在失业增长和名义工资降低的情况下,房租等生活费用却反而出现上涨。这是垄断组织哄抬物价的结果。最终,工人的购买力进一步缩小,危机也就更加延长了。

这场危机戏剧性地展示了***和德国的竞争地位的消长。由于德国钢铁工业的技术先进程度、生产集中程度都高于***,而且采取鼓励输出、限制输入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德国钢铁大量出口***,并占领***的海外市场。1900年到1902年,德国黑色金属的净出口增长3.5倍,从1900年的净出口71.5万吨,增长到1902年的320.9万吨。与此同时,***黑色金融进口额在1900年到1904年期间增加了62%。这就使德国能够尽早摆脱危机,而***的危机则被延长了。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崛起,面对世界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的自由贸易政策开始动摇了。***内阁以张伯伦为首的集团开始主张恢复保护关税,取消自由贸易,代之以“帝国国内特惠关税”。这一主张得到了重工业的大资本家们的拥护。但是,由于***鼓吹自由贸易日久,以欺人始,以自欺终,这一有利于***长远利益的主张并未成为新政策。

***在1900年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第十六次世界经济危机(1907年-1908年)

1905年,***最后一个摆脱危机并迅速转入高涨。这一次高涨不仅时间短,而且强度弱,但投机程度却很高。这一时期,一些新兴工业崛起,如电力、汽车、化学等。从1902年到1907年,***的发电量从48亿度增至106亿度,增长了1倍多。1900年至1907年间,世界汽车产量由7000辆增至8.4万辆。在德国,化学工业的从业人数从1900年的15.3万人增至20.8万人。法国的汽车工业格外引人注目,1907年,法国已经生产了5.5万辆汽车,超过***的4.4万辆。但是,带动这一轮高涨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铁路和重工业建设。1905年至1907年,***建成了25000公里铁路,使用了860万吨钢轨,生产了2万台蒸汽机车和69万节车厢。

有这许多新兴工业的崛起,这一轮高涨本来可以指望持续时期比较长。但是,创业投机猖獗,使这一轮高涨暴起暴落。在***,这一时期大量个人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发行掺水股票,从中牟取暴利。大量欧洲资本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来资助创业投机,1906年,吸金融投机吸引到***的资本总额达5亿美元,***信贷机构投入的资金约为3亿美元。这段时期,***新设企业2.24万家,德国新设企业的资本额达15.54亿马克。***和德国的投机活动最为强烈,而英法的资金则被卷入其中。在***和法国,70%-75%的有价证券是外国债券。因此,***与德国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张。这一轮高涨的新建生产能力大部分都是在1906年到1907年建成投产的,由此带动原材料价格的飞涨。1907年铁的最低价比1901到1905年间的最低价上涨了39.2%,铜价上涨了一倍,铅价上涨了92%。

如此高的价格是很难被有限的需求接受的,于是泡沫破灭的时机又成熟了。1907年到1908年,***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300个,负债达3.56亿美元,大多数银行则停止支付现金。30多家铁路公司倒闭,他们拥有股票和债券6.1亿美元,铁路长度1.3万公里。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元。在***,这次危机引起的生产下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以月度数字计算,钢产量下降近60%,生铁38%,机车69%,货车车厢75%,新建铁路量46%。1908年,新建筑合同减少23%,钢托拉斯所属企业一半以上停工。失业人数超过以往各次。

与***经济联系密切的***首当其冲,危机深度仅次于***。1907年,黑色金属消费量减少20%,生铁产量下降11%,钢产量下降19%,新建船舶吨位减少48%,棉花消费量下降14%。从1906年到1909年,生铁价格下跌25%。

危机在德国也十分严重。1907年,黑色金属消费量缩减20%以上,钢产量下降13.1%,已竣工商船吨位减少三分之一,建设业***失最惨重,业务量缩减36%,与此相应,水泥等建材工业产量下降近一半。轻工业***失也不小。棉纱和棉布的出口减少18%,棉布价格下跌23%。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黑色金属消费量缩减,但由于该行业垄断程度高,黑色金属的价格竟提高了14%。

1907年,法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6.5%。其中丝纺工业危机最严重,丝织品出口减少了24%。危机不但使工人生活***化,甚至教师与***公务人员的生活都受影响,工会活动活跃起来。1909年,巴黎邮电职工大罢工,一时电讯中断。

这次危机以后,德国工业实力已经明显超过***。德国的钢铁产量比英法两国的总和还多,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电气、化学等工业成为德国的骄傲。造船工业在1896年以前还不具规模,1899年至1913年间,每年平均造船30.5万吨。到1913年,德国轮船总吨位达到510万吨。德国海军实力已经接近***。虽然如此,***还拥有重大优势:庞大的殖民地,巨大的商船队,数额巨大的资本输出。德国认为,其实力与海外殖民地规模很不相称,而殖民地的重要性在经济危机时期更显重要。于是,从经济战争转向军事战争的时机渐渐成熟了。

1909年起,***、法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很快进入高涨阶段,德国到1912年才走向高涨,***则更晚。然而,这一轮经济高涨的主要动力却是军备竞赛。1913年,新一轮经济危机已初露端倪。但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转入战时计划经济,危机遂告消失。

第十七次经济危机(1929-1933)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俄等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互相拼死厮杀,元气大伤,唯独***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就连当时头号投资大国***也欠***41亿美元的债款。***已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债权国和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也从战前的工业大国之一跃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

1920-1921年以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其中尤以***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引人瞩目。***的经济高涨虽然在1924年和1927年被局部的中间性危机中断过,但到了1929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了3.8%,工人的实际工资也有所增长。这一时期,共和d***执行的经济政策对垄断资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业的税负很轻,对垄断组织的发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实际上已不执行。这些政策,刺激了技术发明和新兴工业的发展。20年代是***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时期,1919年***的汽车产量已达150多万辆,到1929年猛增到将近540万辆,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辆汽车,汽车制造业已成为***最大的工业部门,它的发展也推动了钢铁、橡胶、石油和玻璃等行业的发展,当时的钢和生铁的产量分别达到5700万吨和4300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他如电气业、建筑业、化学工业和公用事业等部门也发展得十分迅速。家用电气产品总值在1921年还只有1060万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亿美元。在战争期间,民用建筑几乎停止,住房十分紧张,房租高昂;战后大兴土木,每年建筑费用均超过70亿美元,1926年的建筑费用甚至高达110亿美元。从1919至1929年,汽油产量也从8600万桶激增至4.39亿桶。***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国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亿美元增为1929年的878亿美元。1929年,***拥有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额9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产的高涨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胀。从1923-1929年,***有价证券的发行额达490亿美元,仅在1928和1929年间,就发行有价证券180亿美元。证券交易所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投资使证券价格不断上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平均价格1923年初不过98美元,1929年初涨到306美元,1929年9月达到了最高峰,涨到365美元。

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1900-1934年的市场表现

当时购买证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证金,参与证券投机的人都靠借款来购买大量的证券,2/3的证券交易是靠银行贷款进行的。证券市场投机犹如一股潮流,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和报纸上的议论资料。证券的投机狂热助长了繁荣的幻景。

在投机活动上,堪与证券市场等量齐观的还有狂热的房地产投机活动。在这种活动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断增加,这对於钢铁、木材、采矿等基本建设有关的工业部门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这狂热的年代里,舆论大肆宣扬『永久繁荣』和『***例外论』,似乎***已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之外,再也不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了。就连***总统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职演说中,也高唱要消灭贫困。

工业的『合理化』运动和汽车、奢侈品等新工业的扩张,还使得整个『繁荣』时期中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趋势加强,中小企业和***的小生产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运。在1927年,***全国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占有全国公司总收益的近70%,其馀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润。

由此可见,***以至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犹如被吹得过大的气球,随时有一触即爆的危险。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终於爆发了。危机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爆发。***工业生产在1929年6月达到最高峰,10月间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渐衰落下去。10月20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破产,特别是23日、28日和29日连续发生大破产,有价证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有价证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证券持有人迅即破产,茅盾在其小说《子夜》中所描述的资本家跳楼***的事情在***频频发生。

证券交易所破产的浪涛波及到一切资本主义***,***、德国、法国等国的交易所也相继破产。1929年秋季证券交易所的破产是其生产过剩危机加深的信号。此后,资本主义***的生产都持续下降,商业继续萎缩,失业不断增加。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才开始从危机转为萧条。

1929-1933年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之前历次危机所从未有过的,国际贸易额的实际贸易量也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仅生产下降的幅度惊人,而且,其延续时间也异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机中,生产下降的延续时间不过几个月,而这次却是几十个月。以***为例,由危机时的最低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的时间,煤、生铁、钢等都长达四十多个月。因此,1929-1933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的危机的极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次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一战』前的各次危机通常使生产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况极少。而

1929-1933年的危机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其中***退到1905-1906年,德国退到1896年,***退到1897年。这次危机不仅限於生产和商业范围,而且也扩展到银行信用系统,以及外汇和债务等领域。生产过剩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使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农民等债务人难以支持,从而使许多公司和企业主遭到破产。***、德国和法国有几万个股份公司因此倒闭。不仅资本家破产,而且实际上某些资产阶级***也破产了。

1931年9月,***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英联邦以及许多同英镑联系的欧洲***的金本位制都跟着垮台了。1933年3月间,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崩溃的浪潮袭击了***。***银行倒闭之风更加剧烈。到1933年,***银行共倒闭11730家,企业倒闭252000家。1933年3月4日***总统罗斯福在其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假』,随即关闭纽约金融中心,并放弃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的危机是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主张『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容易从危机中爬出来了。於是,鼓吹通过加强『***乾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企图利用加强『***乾预』经济的人为措施来克服危机,消除失业和防止革命。

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57年-1958年)

二战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地图。战争期间,***非但没有遭到战争的直接破坏,其生产能力反而有了巨大增长。从1939年到1942年,***工业生产即增加近一倍,1945年又比1940年增加116%。1948年,***工业生产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54.6%,出口贸易占23.9%,还集中了世界3/4的黄金。不仅如此,***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明显。1950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的3倍,西德的4倍,是***的更多倍。***制成品的生产为西德的6倍,为***的30倍。***煤矿的生产率比***、西德高3-4倍,是法国的7倍。因此,战争刚结束时,***的政策是利用***统治的全部优势,为***资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国开放市场,接受价廉物美的***货,摧毁德国、***、***、法国、意大利的经济,夺取这些***对殖民地的统治和影响,从而实现***独霸西方世界的美梦。为达此目的,***对盟国援助只用于救急,不是帮助盟国重建生产体系;援助都附有“排除国际商业中的一切歧视待遇的协议”,并且在货币和贸易体系计划中,***不让各国为平衡支付而限制贸易。最重要的是,***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国为名,制定了拆毁德国、***军事工业的计划,从根本消灭这两个新兴工业强国的竞争能力。如果这一切都成为现实,则***将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欧洲和***将成为***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加工地,那里的经济需求将无法增长,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繁荣期也就不可能出现。

事实上,***的这一商业野心并没能实现。随着***商品大量输入各国,随着拆毁德、日两国军事工业的进程的开始,欧洲和***国内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各国共产d势力迅速壮大,***不得不更弦改张。***统治精英终于发现,他们的头号敌人是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欧洲和***,因此***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变消灭竞争对手为扶植竞争对手。主要措施有三,一是着名的马歇尔计划;二是停止拆毁德国和***的军事工业;三是允许日元、英镑、马克等货币贬值,例如日元贬值到1美元兑360日元,从而减少***货对各国市场的冲击,并使各国有能力对美出口。此后,由于朝鲜战争爆发,***又成为***军火的前线供应商,发了一笔战争财。此外,***以盟国的保护伞自居,军费长期居高不下,也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这些措施从效果来看,可以一言以蔽之,即***采取了单方面自由贸易,而允许各国贸易保护的友好态度。此后,欧洲和***生产能力得以重建,内需扩大,给***商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欧洲和***产品输出***的数量不断增长,但却仍不足以平衡来自***的进口,***进出口仍然保持大额顺差,世界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这一时期的经济周期呈现出若干新特点。其一是,危机期间物价上涨,即所谓“滞胀”。形成滞胀的原因很多。从微观机制上看,二战以后,工会力量普遍增强,形成所谓名义工资的增长刚性,而雇主对付工资增长的办法便是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形成工资与物价螺旋上涨的成本推动型长期通货膨胀趋势。石油涨价也可归于这一大趋势,但情况更复杂一些。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前,由于石油生产国相互竞争,石油价格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而相应的工业品却不断涨价。石油生产国之间加强团结后,就相当于工人加强了团结,石油价格迅速上涨,导致物价上涨。从宏观上看,二战后至七十年代末期,各发达***都程度不同地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用财政和货币手段扩大需求,需求拉动型的涨价成为通货膨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汇率贬值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工具,从而使通货膨胀带有主动的战略意义。因此,战后至七十年代末期,通货膨胀是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长期现象,只是程度有别而已。但是,与二战前相同的是,国内国际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尤其是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过多投资追逐过狭市场的矛盾并未解决,因此世界经济危机还是会不断降临,只是危机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破产、开工率下降、投资下降、库存增加,而较少地表现为价格下降。

另一个新特点是危机的同步性下降,即使是同步性危机,其严重程度也相差较大。其原因在于,各国经济竞争力距离较大,各国干预经济的程度增强,因此各国经济的***性也有所增强。例如,从1950年到1966年,***发生过1953年到1954年危机,1957年到1958年危机,1960年到1961年危机,而此期间西德经济却一直没有发生实质性危机,只是每次***危机时西德的经济增长率都有所下降。1966年到1967年,西德经济发生危机,但***此时却正经历着二战后的一次长期繁荣。但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标志,各国竞争力差距再度接近,各国间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危机的同步性又显着增强。继1973年到1975年的严重世界经济危机后,西方各国都经历了一段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期,接着就是1979到198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各国失业率都上升到空前水平,然后是1990年到199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各国无一例外深陷其中。九十年代后,***经济表现异常,在欧洲和***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波低通胀高增长的所谓“新经济”,其实是巨大的泡沫经济,似乎各国危机的同步性又被打破了。但紧接着就是自2000年3月开始的更加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经济泡沫破灭,带动欧洲、***经济进一步衰落。

1957年-195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在二战结束至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国际经济良性循环阶段发生的。问题在于,良性循环中各方的收益却并不平衡。***和西德工资低,货币定值低,随着投资不断扩大,其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贸易顺差不断增长。而***和***则相对衰落,经济增长率只有德、日的一半左右。***存在经常性的贸易逆差,英镑危机频繁;***的贸易顺差也不断缩小,至1958年时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大量黄金外流。

危机以前,各发达***都出现投资高涨,其中以日、德为最。从1955年到1957年,***的投资增长率也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但是,由于***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钢铁和汽车等部门的生产量下降一半以上(这两个部门正是***和西德发展最迅速的部门),1958年第三季度固定资本投资同比下降15.6%,失业率上升到7.5%,是危机前的一倍。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1958年***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与此同时,***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逆差。这样,***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

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及西欧各国。由于***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批发物价指数下降7.4%。***(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个***的工业强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由此可见,虽然***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

***仍然用财政和货币两手对付危机。财政方面主要是增加公路和住房建筑支出(36.5亿美元),增加军费(58亿美元),从而使1958年1959年国债总额增加142亿美元。在滞胀的前提下,支出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提高利率,则通货膨胀可以控制,但危机会加深;反之,则通货膨胀会加剧。无论如何,***于1959年2月工业生产指数超过危机前最高点,进入周期性高涨阶段。但高涨仅持续一年,又落入1960年-1961年危机中。这次危机一定程度上是1957-1958年危机的余震,也是***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的体现。危机期间钢铁产量下降48.2%,汽车产量下降43.3%,建筑业下降33.6%。失业率最高上升到7.1%,全失业人数达500多万,半失业人数400多万,在业工人的工资也有较大下降。危机期间,还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危机随后即影响了***、西德、***等各国,但除***外,程度都比较轻,因此这次危机没有被认为是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年到1975年)

从1961年到1969年,***经济经历了一个长达8年的繁荣期。危机使***工业的工资成本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的出口竞争力有所改善,与此同时,******大力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带动军费支出猛增,国内需求不断膨胀,更重要的是,六十年代是***企业设备更新的高潮,企业现代化投资占全部厂房设备投资的60%-70%,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高达3.4%。这一繁荣期可分为两个阶段,1961年到1965年为第一阶段,经济增长迅速,物价比较稳定。此后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至1966年下半年即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就国际经济而言,1965年上半年***爆发经济危机,1966年至1967年西德爆发经济危机,增加了***进出口的压力。只是由于侵越战争升级,军费开支猛增,才阻止了一场危机的到来。代价是累计财政赤字高达604.5亿美元,再加上信贷扩张,为70年代的***性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同时,***贸易顺差不断缩小,到1968年时已不到10亿美元,国际收支则连年巨额逆差。1969年至1970年,由于尼克松采取紧缩性政策,并开始分期从越南撤军,***经济终于开始新一轮危机。危机从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止,工业生产下降8.1%,其中设备和耐用品制造业面临***和西德的激烈竞争,降幅最大,分别达17.4%和15.6%。失业率上升为6.1%,而且带有长期性和结构性,1972年经济进入新的高涨阶段后,失业率仍停留在5%的水平上。此次危机还伴随着严重的财政货币危机,通货膨胀加速发展,美元危机频仍。1970年,***财政赤字和国债猛增,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扩大,黄金储备急剧减少。

但是,这次危机对西德和***的影响仍然较小,虽然德、日两国生产亦一度有所下降,但是它们的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由于德、日两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加上******所采取的美元贬值、减税、扩大***支出、加速折旧等一系列措施,***的危机亦得以摆脱,从1972年起,***工业生产又进入周期性高涨。

这次高涨持续了23个月。由于美元贬值,美、日、德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化。为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除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以外,各国制造企业纷纷开始向海外迁移,世界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因此,全球范围的生产过剩加速到来。终于,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在***,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23.6%,企业的设备投资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战后的空前纪录。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