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发行的中海能源基金净值(07年2月26日发行的建新优化配置基金---该基金公司怎样,是那一年成立的。)

07年2月26日发行的建新优化配置基金---该基金公司怎样,是那一年成立的。

本次获批的基金公司,基本囊获得了市场上不同管理规模等次的公司。既有拥有庞大自身渠道背景的银行系的建信基金,又有去年迅速崛起的中游公司汇添富,也有小型的中海基金、华富基金,更有新露脸的信达澳银。  这种“三小一中一大”的结构,一定程度平衡了不同基金公司的利益诉求,改善小型公司在基金火爆中远远未能分享机遇的困境。  其中中海基金已1年半未发行基金;规模颇小的华富去年中也仅发行了一只不合市场氛围的货币基金;命运多舛的信达澳银也距离成立有7个月,领先基金预期的发行时间也一再推;建信原拟12月发行,也因故被迫推迟。可以说这5家幸运儿几乎都有自己的“辛酸”。  这种“三小一中一大”的结构,一定程度平衡了不同基金公司的利益诉求,改善小型公司在基金火爆中远远未能分享壮大机遇的尴尬。  从具体对象来看,以下公司基金受到一定关注:  中海能源策略基金是中海油入主国联来,首只借籍大股东的石油背景设计的行业基金,与集团背景结合的如此紧密,这在过去发行的基金中是罕见的。  ***三大石油巨头的中海的入主,“净值归一”管理规模大幅度增加,今年以来业绩明显靠前,可见2004年成立来颇为颓势的公司起色明显,如能利用好此时机,成为今年小公司的黑马也不无可能。  汇添富作为本土的新秀,成立以来逐渐显示出其整体投研实力。二只股票基金均表现良好,“成长焦点”已为不少投资者期待的“焦点”。  信达澳银领先增长以康联首域***增长基金为原型,据该公司人士表示,原型基金表现良好。由基业老将曾昭雄领衔的投研团队能给这只信达的“处女航”带来何种表现,另人期待。  从发行时间看,由于距春节仅有一周左右时间,根据信息披露法规,新基金在春节前至多仅能发行数日。根据种种因素考虑,选择2月26日春节后发行,可能更为稳妥和恰当。  此次发行建信、汇添富凭借渠道和业绩的因素,一定会取得非常不错的发行规模。其他三家小型和新公司,由于市场目前处于敏感期间,节后人气如何尚难判断;难说不会获得中欧基金的那份幸运。纵然不如前二家,与04和05年当初发行市况比较,其最后的结果应会使三家公司满意。

基金净值查询040008基金2007年9月19买入价

景顺长城动力平衡混合基金(基金代码260103,中高风险,波动幅度较大,适合较积极的投资者)2007年9月20日单位净值为0.9855元

爆款基金往事

10年资本市场翻滚,投基小天才;螃蟹基金主创,业绩就是横(hèng)

转自:草根基民(ID:caogenjimin)

公募基金销售倒春寒的时点,基金发行市场迎来了一个“爆款”,易方达消费精选股票基金限购80亿,下午3点前销售规模就已经超过80亿上限,采用“末日比例确认”。“日光基”再现,因为他的拟任基金经理是前股基冠军萧楠。

 

在产品发行前夕,萧楠也做了线上视频路演,分享自己的投资理念,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以及对市场主流策略的看法,吸引了包括投资者、渠道人员以及业内同行等超过10万人围观,这绝对是基金业直播界的一次盛况。

“人多的地方,是不能去的!”这句话是否适用于基金领域?这些爆款基金的管理人的投资管理和历史业绩是毋庸置疑的。

看上去,爆款基金就像是个判断“阶段见顶”的指标。这种情形,究竟是偶发的,还是能得到更多的历史数据验证?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爆款基金往事。

历史证明,基金热销是衡量市场热度非常有效的指标,对于判断市场的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基民的热度也是市场中典型的一个逆向指标,投资者教育难以抵抗住人性。

 

2007年,公募基金总规模超过30558.07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了338%;

 

2015年,公募基金规模达到8.4万亿元,较2014年的4.5万亿元增长3.9万亿元,增幅近87%。

 

在2007年和2015年基金行业都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面将举其中几个例子并分析其与大盘见顶的关联度。往事当酒喝,我干了。

在2007年,建信优化配置基金创下半天发行100亿的新纪录;限量90亿份的信达澳银领先增长基金和中海能源策略基金发行分别上演“一小时”抢购潮;而限量100亿份的汇添富成长焦点基金更是在开售后10分钟就全线宣告结束。

 

三月间,由于新基金发行引起了市民的疯狂抢购,管理层紧急要求所有获得新产品批文的基金公司,将先前“先到先得”的发行方式,改为按“比例配售”。

 

从此,与股票一级市场市场一样,基金发行市场上也有了“中签率”这个新名词。

2007年上半年的基金发行潮,到了上投摩根内需动力身上,达到了高潮。4月10日,该基金首发,一举获得了179万人的青睐,900亿元资金,11%的中签率,上投摩根创造了***基金发行史上的一项新纪录。

找到当年的一则新闻,可以感受一下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兴奋心情:

在2015年这一轮疯狂中,易方达基金和汇添富成为市场宠儿。易方达基金如此受市场热捧,是因为2015年上半年在创业板取得了非常惊人的回报,旗下基金易方达新兴成长灵活配置以206.55%的收益夺得上半年偏股型基金冠军,第十名易方达科讯的收益亦高达165.72%。

2018年年初大盘走出一波连阳走势,其中上证50从1月2日开始连涨17天,从2860点最高涨至3202点,涨幅12%,当时整个市场洋溢在一种乐观的情绪中。

 

就在这时,兴全合宜上场了,该基金在1月23日首次募集资金,单日卖出惊人的327亿,有效认购总户数34.91万户。

 

该基金热销后的第三天上证开始下跌,开始一整年的下跌,至2019年1月4日(2440点),累计下跌31.78%,成为2008年后跌幅最大的一年。兴全合宜的净值也最低跌到0.82。

两年封闭期到了,好在因为封闭期的存在没有给客户亏钱。另外一只爆款,中欧的明星基金经理曹明长的中欧三年恒利定开似乎没有那么幸运,从2017年成立到现在依旧亏***7%。

 

当然,我们可以说,优秀的基金经理可以穿越牛熊,可以抹平市场的波动,最终,你在一个相对高点买的基金,在未来比这个点位更低的时候,也可以获得正收益。

 

明星基金热卖初见诸报端时,不妨开始心生警惕。如果不断出现基金规模突破历史新高等新闻,结合当时市场的估值,应该开始考虑卖出手中的部分仓位。基金爆款有时候是市场的顶点,有时候是一种风格的顶点,牢记牢记。

 

虽然我们说,好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短期有可能下跌,中长期还是涨回来的。但时间成本也是成本,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基金投资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收益率可以线性外推,喜欢用过往的业绩来推算未来的业绩,记牢记牢!

 

END

中海基金姚晨曦:一名成长股猎手的炼成

一纸超乎预期的降息公告,让光伏锂电等成长板块“起飞”,成长股再次成为近期市场中最靓的风景。那么,谁是市场里的“成长股猎手”,自然更受基金投资者的关注。

作为华尔街投资大师,因为成功投资成长股,而被誉为“成长股之父”的费雪,曾经说过:“要抱紧成长股。买进真正优秀的成长股时,除了考虑价格,还不能忘了时机因素。”

很显然,作为基金行业的“中生代基金经理之一”,中海旗下基金经理姚晨曦,凭借对于成长股的准确把握和发掘,成为市场公认的“成长股猎手”。

那么,财富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看看这名“成长股猎手”是如何炼成的?

(1)业绩突出

在介绍姚晨曦之前,财富君还是不得不承认,之所以能够注意到他,还是因为其所掌管的基金业绩,值得引起投资者注意。

从今年二季报来看,截至2022年6月30日,由姚晨曦管理的中海消费混合自基金合同生效起至今,净值增长率高达459.40%,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75.44%,超额收益率高达283.96%。最近五年、最近三年的净值增长率均大幅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超额收益率显著。(数据来源:基金2022年第2季度报告,业绩比较基准:中证内地消费指数涨跌幅×80%+***债券总指数涨跌幅×20%)

为此,姚晨曦的能力也得到市场专业评价机构的认可,他管理的中海能源策略混合基金,过去五年、三年、一年涨幅分别达115.30%、107.10%、21.69%,大幅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在同类排名维度,根据海通证券统计,中海能源策略混合基金最近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在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分别为27/321、5/251、19/173、18/100,同时还斩获海通证券三年、五年、十年五星评级,硬核实力彰显。(数据来源:基金2022年第2季度报告,业绩比较基准:沪深300指数*65%+上证国债指数*35%,最近一年、三年、五年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7.60%、17.23%、24.95%;排名来源:海通证券基金业绩排行榜,偏股混合型,截至2022.07.29;评级来源:海通证券,评级时间:2022.07.29)

财富君发现,上述两只基金的突出业绩,与投资成长股不无关系,尤其是在这波反弹中能够领跑,更是显示其成长股的仓位不低。

(2)姚晨曦

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上述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均为同一人,即姚晨曦。

公开资料显示,姚晨曦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二级分析师。2009年5月进入中海基金工作,历任分析师、分析师兼基金经理助理,现任权益投资部权益投资副总监、基金经理。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姚晨曦累计任职时间超过7年,妥妥的“中生代基金经理”,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超28亿元。目前掌管的基金包括中海能源策略、中海消费混合、中海信息产业精选等基金。

被誉为“成长股猎手”的他,研究扎实,覆盖面广,核心能力圈覆盖金融、周期、消费、化工、TMT、新能源等板块。在浩瀚的资本市场中,前瞻式把握投资机遇,猎取成长股中的“真金”,再根据市场环境以及行业景气度的变化顺势而为,是姚晨曦十几年来恪守的投资纪律。

“做投资一定要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同时对新兴事物保持高度敏感,否则你无法在变化莫测的资本市场中保持长期‘优秀’。”谈及自己对于投资的认识,姚晨曦如是总结。

而他,确实也做到了!

(3)进阶

回顾他的从业经历,财富君发现,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一名“成长股猎手”,姚晨曦的成长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研究。

大学毕业后,姚晨曦的第一份工作,是就职于券商研究所,他希望通过卖方的工作经验积累,去系统完整地学习研究框架和方法,经过在卖方的两年工作历练,他按照初始职业规划,加入中海基金。

第二个阶段,投资。

从一开始,他做研究员,专门研究大金融,后又转入电子、计算机、传媒互联网等以成长股为主的科技行业。借助中海基金的成长平台,姚晨曦不断解锁学习新行业,一步步从研究做到了投资。

在这一段时间,他最主要的投资心得,就是要享受投研工作,不停与时俱进。因为对投研人员而言,虽然投资的基本原理是不变的,譬如合理股价=盈利*合理估值水平,但决定这些的基本面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且不会重复的,不断向前发展的。投资人没有时间和机会在原地停留,必须不断前进,一旦落后就跟不住市场。

第三个阶段,均衡。

面对复杂多变的资本市场,姚晨曦认为要做两点:第一点就是风险和流动性,要做到动态平衡,尤其是对一些系统性风险,还需要保持120分的警惕;第二点就是心态要端正,不会跟风热点炒作。

如何寻找好公司?对于这个市场关注的问题,他认为,首先找行业里的龙头公司;第二,找有核心竞争力或技术优势、在市场中能够提前布*的优势,以及有成本方面优势等的公司;第三,找管理层比较强的。比如,老板自身修养和能力,战略布*的眼光等。

“我仓位择时很少,更多的择时是体现在板块配置和结构上的调整。”姚晨曦坦承。

事实证明,在成长股的投资上,姚晨曦确实做得不错,从而成为一名市场公认的“成长股猎手”。

(4)风控

对于姚晨曦来说,还有一点值得他自豪,就是对于风控的把握和控制,这在今年上半年的市场里已经得到证明。

关于风控策略,姚晨曦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据他回忆,“2015年4月刚接基金,6月份就股灾了,那时主要配置计算机和供应链金融,市场预期许多计算机公司未来都可以间接通过金融来赚钱,市值抬升的很高,还有兼并收购主题,但最后被证明都在‘裸泳’,那一波真的惨烈。在熊市里,因为仓位较为集中,经常坐过山车。”

有了这样痛苦的经历,他对市场更加敬畏,这也奠定了他现在的风控策略,一般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单一行业都会控制在20-30个点,相对均衡配置赛道(行业);

第二,选行业就是为了避免单一公司的风险;

第三,在不同行业间组合时,不同行业属性,进行搭配,比如,消费行业和科技行业搭配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对冲属性。用这样的方式来做一定的风控规避。另外,在投资新兴产业时,考虑到股价提前透支的可能比较厉害,特别是从0-1的这个阶段,往往估值提升先行,市场通常会过于狂热,这时就必须结合产业空间和发展阶段做必要的波段操作,进行单个行业的仓位管理,进而赚取超额收益。

(5)启航

对于未来,姚晨曦依旧看好成长股,尤其是三个领域的投资机会:

第一个是集中在能源转型相关的一些新能源领域和碳中和领域,这个也是过去一年最火的领域之一。虽然最近有一定幅度的调整,但姚晨曦认为整个能源转型才刚刚开始,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个是有机会从进口替代走向全球扩张的先进制造业。我们的产业发展必然需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低端制造业往先进制造业转型,不断增加产业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这个也是我们现在大力推动的“专精特新”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也能够最大发挥我们人力资源上的“工程师红利”。

第三个是科技板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的最终出路还是要靠新的技术革命,因此投资机会一定还是会回到成长股和科技股上来。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哪些科技板块在什么时候真正爆发,但科技股始终是我们需要密切跟踪随时准备的,最后的大机会一定是来自这里面。

日前,由姚晨曦担纲的中海新兴成长六个月持有期混合型基金(015986)正在发行,该产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专注高成长性,并进行A+H跨市场资产配置,有兴趣的投资者不妨多多关注。

附录:

姚晨曦,复旦大学金融学专业硕士。曾任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二级分析师。2009年5月进入本公司工作,历任分析师、分析师兼基金经理助理,现任权益投资部权益投资副总监、基金经理。2016年4月至2021年7月任中海沪港深价值优选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5年4月至今任中海消费主题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5年4月至今任中海能源策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6月至今任中海信息产业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姚晨曦目前在任管理的基金:

中海能源策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本基金成立于2007年3月13日,姚晨曦于2015年4月开始管理本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沪深300指数×65%+上证国债指数×35%。近五年历史业绩:2017年净值增长率31.6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4.06%;2018年净值增长率-35.57%,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5.25%;2019年净值增长率21.88%,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24.54%;2020年净值增长率45.4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9.11%;2021年净值增长率66.48%,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63%;2022年第1季度净值增长率-19.7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9.27%;2022年第2季度净值增长率10.97%,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4.54%。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近五年基金经理任职情况:姚晨曦(2015年4月17日至今)。

中海消费主题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本基金成立于2011年11月9日,姚晨曦于2015年4月开始管理本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中证内地消费指数涨跌幅×80%+***债券总指数涨跌幅×20%。近五年历史业绩:2017年净值增长率37.4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38.10%;2018年净值增长率-35.2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20.25%;2019年净值增长率62.5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44.35%;2020年净值增长率71.3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51.23%;2021年净值增长率12.2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8.68%;2022年第1季度净值增长率-17.15%,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5.58%;2022年第2季度净值增长率-0.3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5.78%。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近五年基金经理任职情况:姚晨曦(2015年4月17日至今);何文逸(2022年2月15日至今)。

中海信息产业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本基金成立于2013年7月31日,姚晨曦于2021年6月开始管理本基金。原为中海安鑫保本混合,业绩比较基准:2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税后)。2017年9月16日正式转型为中海策略混合,业绩比较基准:沪深300指数收益率×3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70%。2019年5月15日正式转型为中海信息产业混合,业绩比较基准:中证TMT产业主题指数收益率x8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x20%。近五年历史业绩: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9月15日净值增长率2.0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50%;2017年9月16日至2017年12月31日净值增长率1.1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20%;2018年净值增长率-12.30%,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2.31%;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4日净值增长率15.48%,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7.15%;2019年5月15日至2019年12月31日净值增长率29.6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8.82%;2020年净值增长率36.13%,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2.69%;2021年净值增长率-10.6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4.40%;2022年第1季度净值增长率-25.3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8.76%;2022年第2季度净值增长率3.22%,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0.85%。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9月15日、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4日、2019年5月15日至2019年12月31日净值增长率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数据已经托管行复核。近五年基金经理任职情况:刘俊(2013年7月31日至2021年6月19日);姚晨曦(2021年6月19日至今)。

免责声明:本材料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其中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不发生变化或更新,本材料中的投资操作思路不构成对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基金实际投资行为的约束。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不对因使用本材料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失而负任何责任。

风险提示:本材料由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本资料为宣传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公告及相关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确认已知晓并理解产品特征和相关风险,具备相应风险承受能力。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海能源是什么意思?

1. 中海能源是指***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2. 中海能源是***国有石油公司之一,主要从事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它在国内外拥有多个油气田和油气资源项目,致力于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3. 中海能源在海洋石油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海外项目开发。中海能源的发展对于***能源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类基金有哪些

1、能源类基金目前只有景顺长城的能源基建和中海能源策略混合。  2、能源基金(EnergyFund):  属于产业型基金,目前在国内销售的能源基金主要投资标的,为全球各地与能源生产、加工和销售相关的能源类股(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并非直接投资现货市场,因此也可以算是一种全球股票型基金。能源基金的净值涨跌受到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影响最大,由于油价近几年长期低迷,因此这类基金的近一、二年的报酬率表现都不是很好,但五年的长期报酬率大都有70%左右的水准有,平均年报酬率则为10%左右。因此除非油价出现飙涨行情,投资人不宜抢短介入,较适合长抱。

能源类基金有哪些?

1、能源类基金目前只有景顺长城的能源基建和中海能源策略混合。  2、能源基金(EnergyFund):  属于产业型基金,目前在国内销售的能源基金主要投资标的,为全球各地与能源生产、加工和销售相关的能源类股(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并非直接投资现货市场,因此也可以算是一种全球股票型基金。能源基金的净值涨跌受到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影响最大,由于油价近几年长期低迷,因此这类基金的近一、二年的报酬率表现都不是很好,但五年的长期报酬率大都有70%左右的水准有,平均年报酬率则为10%左右。因此除非油价出现飙涨行情,投资人不宜抢短介入,较适合长抱。

中海能源基金定投怎么样

中海能源策略混合最近13周净值回报回报率7.18%排名174十大重仓股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周期性股占多,2011年应该有不错的表现。

2007年10月22日090006基金净值

大成财富管理2020生命周期证券投资基金(090006)成立于2006年09月13日,基金利用市场非完全有效及存在的定价偏差,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宏观形势和中观、微观特征,发掘价值被低估的证券,在遵循本基金各阶段的资产类别基准比例的基础上,优化资产配置,逐步调整风险收益特征。2007-10-22基金净值1.0110元。

带你回顾十年前那场大牛到大熊的股市行情脉络

一德菁英汇

菁英汇,汇菁英

△文/风暴之王,原标题《2007.3-2008.4股市行情记忆》

作者按:本文完稿于2008年4月,记录了从2007年3月到2008年4月之间的股市行情脉络。当时这短短一年间,上证指数从2800点起涨到大幅下跌回到3271点,行情变化惊心动魄,很多人在极短时间内经历了一次从天堂到地狱的轮回。值此A股跟随***股市大幅调整之时,将旧文梳理出来,与大家一起回顾当年的市场百态,感受人性的贪婪与恐惧!

经历了2007.2.28单日暴跌之后,一部分专家和投资机构开始看空,尤其是QFII和私募基金,认为股市高估明显;而另一方却认为“只是适度的泡沫”。

市场从不理会争论,继续兀自上涨。伴随着股市的震荡上行,成交量开始明显放大,换手率提高,逐渐显示出过热的征兆。

这轮行情中,金融、地产、有色、钢铁等大盘股由于2006年底的过度上涨而表现较差,相反,垃圾股、S股和各种题材、概念股甚嚣尘上,整个市场成了散户和投机分子的天堂。

QFII、部分基金和私募机构在3300点之上看空,或将大部分仓位配置大盘蓝筹股,踏空了这轮行情,越来越被动,受到市场的无情“鄙视”,以至于网上流传很多挖苦基金经理的笑话。

ST股和S股频频出现一飞冲天的走势,券商股、资产重估、重大合同(如杭萧钢构)等题材股连续拉涨停,这一切都刺激着新入市的股民进行疯狂投机,股市中每天上演着击鼓传花的闹剧。

赚钱效应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参与。

报纸上、电视上、公交车上、街头巷尾,到处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之类的言论,怂恿着形形色色的人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进入股市。

那个时候,白领们不安心上班(上海流行请假炒股,一张病假条100元;个别人辞职炒股),农民不专心种地,甚至有和尚尼姑都开始炒股(西安一寺院的和尚还曾接受过媒体采访)。学校里,不少老师无心教学,学生逃课炒股成为风尚,南京有报道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天天交流炒股经验,大学生不少人挪用学费去炒股

……

投机赚钱太过容易,以至于神州大地遍地是“股神”。

在公开报道中,最出名的“股神”是上海一位清洁工阿姨,并多次接受采访、传授经验。毫无经验的新股民天不怕、地不怕,有位老太太赚了点钱后,居然让儿子把结婚买房的钱拿出来给她炒股,面对记者的好心提醒,居然“十分惊讶地”反问:“炒股还能亏钱?”。

这一阶段的行情完全由游资和散户主导,基金受尽鄙视,遭遇大量赎回,其中2006年底发行的嘉实策略400亿的募集金额,到这一期间仅剩280亿。

在这场股市狂欢中,有才艺的股民们创造了大量的股市歌曲,如《死了都不卖》等。

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投机方法就是炒低价股,不管业绩,只要价格低就行。开始是“消灭3元以下”,后来是“消灭5元以下”,再后来居然成了“消灭15元以下”。

也有不少新股民受这种方法“***害”,错把权证当股票买入,买入认购权证的到期不懂行权,白白***失;买入认沽权证的几天后血本无归,更有什么都不懂居然还去行权的,最后还要交易所出面替他摆平上市公司。

大众的疯狂热情在这轮行情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还是管理层不断提示的风险教育,股市一路上涨;不管每天上午跌了多少,下午都能拉回来。所有的人都开始被“牛市”冲昏了头脑,每次下跌都成了抄底的好时机。

当股市上涨到4000点后,一直空仓的老股民和部分基金坐不住了,开始再次进场,而且是炒作之前不屑一顾的题材股、垃圾股。当然,还有部分资金选择了涨幅不大的B股和三板市场,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暴利。

一切的疯狂必然不能持久,违背市场规律的人必然遭受市场最残酷的惩罚。当股市疯狂到了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要崩溃的时刻。

终于,在5月30日凌晨,管理层出台了上调交易印花税的政策,股市因此直转急下。

5.30上午大跌后,狂热中的股民以为指数还会在下午拉回;一天下跌后,还希望第二天会涨回去。

然而,谁也没想到,股市居然能连续暴跌五天,上证指数从4300点一口气跌到3404点,前期不知风险为何物的股民已出现***的报道。在监管层连续发言安抚后,市场展开一轮反弹,并在二次筑顶后开始了长达两个月之久的调整。

这轮调整中,大部分股民深受其害,却仍旧抱着题材股、垃圾股不肯止***。

与此同时,在下跌中没有伤筋动骨的基金开始逢低进场,掌握了市场主导权。基金重仓的金融、地产、钢铁、有色、煤炭能源等权重板块逐步走强,并在基金二季报公布后出现迅速拉升的走势,指数也在成交量没有明显放大的情况下轻易地突破前期高点,并一路上攻。

随着权重板块的不断上涨,“二八分化”日益明显。

前一段疯涨的ST股、S股、题材股等不断下跌,金融、地产、有色、煤炭能源、钢铁等板块大都走出翻倍行情。

西部矿业、***铝业、***远洋、西山煤电、云南铜业、***船舶、中金黄金、***平安、中信证券、招商地产、宝钢股份、武钢股份……均涨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一时间,有色、煤炭能源不再是周期性行业,而成了“资源”概念,提出了按照“未来的价格”来估计矿山的价值;

钢铁也不再受周期估值限制,因为***经济连续多年高增长,钢铁已经是持续增长行业;

中信证券、***平安等依靠大量股市投资收益或者股市繁荣的公司,也因为“黄金十年”的美好前景大幅上涨,因为“拿资源的能力强”;

地产股也不再怕宏观调控,也不怕老百姓住不起房,因为人口红利、城市化进程等等“刚性”需求,房价预期不断上涨

……

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种种利好因素,加上人民投资意识的觉醒和通胀下的负利率,有什么理由不涨?有什么理由不狂涨?

5.30后,大多数股民“缴械投降”变“基民”,基金总资产从2006年底的8000多亿迅速扩张到2007下半年的3万多亿。

管它是股票型、债券型、保本型还是货币型,冲动的新“基民”不会区分也懒得去区分,只管买!而且要争先恐后地“抢着买”!

上百亿的基金一两个小时就被抢光,各家银行大厅都站满了买基金的人,银行排队难的问题从来没有这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基金公司更是趁机大做营销,不断地讲“专家理财”的好处,宣传投资业绩,变着花样玩拆分、定期定投、分红转投、“一元基金”,以至于证监会出面要求基金在销售中不准误导基民,要着重提示风险。

问题是,在赚钱“梦想”激励下的股民基民会担心“风险”吗?每个人都认为股市是自动取款机,是取之不尽的聚宝盆,只恨不得多发些基金让大家一次买个够。

就这样,基金手中资金越多,基金重仓的大盘蓝筹股就越涨,基金净值就越上升,从而吸引更多的基民买入。如此循环,基金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大盘蓝筹股一涨再涨。

为了证明股价上涨的合理性,基金经理和券商研究员们只能不断地“发明”出各种新概念:

行业龙头要溢价,流动性过剩也要享受溢价;实在不行,那就搬出来PEG;还不行,那我们就看好公司2010年以后的增长(一位基金经理对参与万科增发的解释)!

就连一向标榜“理性”、“先进”的外资投行也不例外:瑞银证券居然毫无理由地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把***神华H股的估值从35港元提高到101元,以至于面对客户的诘问时语无伦次,难以自圆其说。

更令人惊叹的是,居然部分基金经理和专家公开宣称A股市场要学习70年代的***,投资于***的“漂亮50”,全然不知“漂亮50”一词是用来***当时***基金制造的蓝筹泡沫。

或许,市场疯狂的时候只有疯子才会被称为专家。

这段时间内,A股市场在很短时间内出现了大批的世界第一:第一高估值银行股,第一大市值银行股,第一大房地产公司,第一大石油公司……

倒是那些“八类”股票被市场所抛弃,一直跌跌不休,大盘涨,它们跌;大盘小跌,它们暴跌。

这时候的基金经理还看什么“价值”,只看“身材”就行以“大”为美是当时的唯一标准。

不用管国外的次级债和股市下跌,因为我们***股市“刀枪不入”,具有“***特色”;不用管港股的持续大跌,以及日益扩大的AH股溢价,因为内地要夺回“定价权”;也不用管什么通货膨胀、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因为***有“黄金十年”,还有“奥运效应”;不用怕大小非解禁压力,因为我们资金多得是,流动性过剩嘛。

一切看起来那么美好,美好的让人找不到任何瑕疵:

***因素推动了黄金、石油等能源贵金属的全面上涨,这些都是“资源”行业,不是周期性行业;

大盘蓝筹都是国有垄断企业,有大量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有足够的能力获得新的资产,最有能力扩张、保持稳定增长;

股指期货要推出了,机构们要提前抢筹码

……

在无数利好的刺激下,资金源源不断流入,大盘股轮番上涨,推动着指数迅速突破6000。

10月16日,《人民日报》刊出了言词强烈的评论员文章,强烈批评部分基金制造蓝筹泡沫,并以西方***打压市场投机风潮为例,指出资本市场出现巨幅波动必然导致大起大落,进而影响***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任何一个**都不会坐视不管。

但受狂热气氛影响,一向批评***股市是“政策市”的股民和专家们都没有去重视这篇文章,(当然,事后这些“专家”们,反而会把这些风险提示说成是管理层打压市场,从而掩饰自己的失误:不是我判断失误,是管理层人为打压)。

没过几天,媒体传言监管层召开基金高层会议,严厉批评部分基金乱炒高价股和蓝筹股,并要买入***船舶的基金给出解释;部分换手率极高的基金受到点名批评(很多基金半年换手率达百分之一两千)。

同时,管理层有意识地加大了股票供应,接连不断的小盘股(当然,因为打新股中签率低,而首日上涨幅度巨大,股民们很是埋怨了证监会一阵子,强烈要求改革发行制度,取消机构打新特权),以及建设银行、***神华、中海油服等。

17日后,大盘开始回落,但没有人意识到危机的到来。

人们还是不断地买基金,买蓝筹股,不断找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去解释上涨。

中海油服和***神华上市后的大涨,再次刺激了人们的神经,以至于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亚洲最赚钱的企业”——后来被称为“空军司令”、“股市绞肉机”的***石油在A股的IPO。

大量资金被抽走去参与申购,各券商“憋足了劲儿”把中石油定价到30元—40元,而各种论坛上的股民早已经看到了一百元左右。所有的光环都围绕在中石油的身上,仿佛***股市迎来了十几年来的“盛事”,但结*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以48.60元开盘的中石油,开盘价成为最高价,一路下跌。无数股民纷纷抢入,结果越买越跌。“蓝筹神话”居然以“超级蓝筹”的“超级神话”为终结,“最优质”、“最赚钱”的公司居然成了做空***的“第一杀手”!

当前不久巴菲特以13、14港元抛光中石油港股的时候,几乎所有的A股股民都笑了;而几个月后,几乎所有的A股股民都笑不出来了。当然,也有很多哭也哭不出来了。

就在中石油上市的一瞬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发现股市估值似乎太高了,蓝筹股被疯狂的抛售,市场陷入一轮剧烈的“多杀多”调整。

几天大跌后,传言又出来了,说是证监会“窗口”指导意见,指示基金只准卖不准买;同时,人们又发现,已经好久没有新基金发行了。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市场真的变了,才重新想起来那句话: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股市一路下跌,直到12月下旬,才在中小市值股票的带动下从4800点左右展开反弹。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1月14日后又开始了一轮更凶猛的下跌。

12月下旬的反弹,主要是中低市值股的天下,尤其是那些跌破增发价和被“二八”行情错杀的优质股票。当然,有“涨价”题材的化肥、化纤、农*、化工、食品饮料、医*等板块上涨也十分突出。

一时间,大家以为上涨再次开始,但到5500点左右后,随着***次级债的爆发,海外市场一路暴跌,港股也跟随下跌,日益扩大的AH股溢价使得A股市场难以独善其身,连续几天出现暴跌行情。

(想想也是,港股中石油9元左右,A股的中石油又怎么能在30元上方站稳?最终众多具有H股的大盘蓝筹股开始新一轮的暴跌,A股争夺“定价权”的话再也没有人提起)

开始的时候,股评家和部分基金人士还以“受海外暴跌影响”来解释,以为5000点可以企稳,结果市场在恐慌情绪下再度跌破4700点。之后国外市场反弹时,A股依然我行我素下跌,“外围次级债危机、国内宏观调控紧缩、大小非减持压力”三方面利空因素才开始引起市场关注。

在基金公司2007年四季度报告中,在各券商2008年投资策略报告中,几乎都把未来的投资重点放在大盘蓝筹尤其是金融、地产板块。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投资机构和专家们的集体失误再次展现的淋漓尽致。

1月21日,***平安公布了1600亿的增发融资计划,随后便从98元一路下跌(这时,对牛市心存“妄想”的人们还没有把平安贴上“***意圈钱”的标签)。

南方雪灾、货币从紧、次债危机等因素,影响了人们的预期,仿佛突然之间,所有人由十分看好经济转向了“谨慎”甚至“悲观”。

“二套房”政策的实施,使得珠三角等地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房地产中介公司大范围倒闭,万科董事长王石率先提出“楼市拐点”的观点,并开始带头降价销售,加速资金回笼。

股市跌到4300点后,证监会开始放闸新的股票基金,股市终于在春节前稍稍企稳。

春节后,新基金发行不断获批,针对***平安再融资的争议愈演愈烈,证监会出面表态“要严格审查再融资”,还有即将召开的两会,人们对牛市行情再度充满憧憬.

当上证指数反弹到4700点左右后,一系列不利的经济数据公布,市场信心全无;

浦发银行也公布巨额融资计划,再度打击市场信心,深发展、***联通、大秦铁路等大盘股不断沾上“增发”传言,即使辟谣后,也是跌跌不休,真是“增发”猛于虎;

大小非前段时间加速减持以及2、3月份数量巨大的待解禁股票,让市场各方不寒而栗。股指从3月初开始急速下跌,跌破4000,直奔3500,并在4月3日探底3271点,短短五个月的时间,上涨指数下跌46%多,创下各国股市跌幅之最。

这一轮下跌中,金融、地产等大盘蓝筹继续探底,并在3600以下开始止跌,但前期强势的中小市值板块出现快速补跌,就连春节前后最为强势的农业板块也不能幸免。

这段时间里,市场几乎可以用“哀鸿遍野、血流成河”来形容:

资金回流储蓄明显,市场人气极度低迷;要求救市的呼声此起彼伏,每周末市场都会有些资金抄底,期待周末出台救市政策,但每次都是期望落空而于周一再次下跌;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基金经理、研究员和分析师开始“承认”市场走入熊市——而就在几个月前他们还在大谈十年大牛市。

悲观论调充斥各种股票论坛,三四个月前的“黄金十年”被改成“十年熊市”,甚至出现了很多认为***经济将会崩溃的言论,而且还分析的有理有据,不知前几个月时这些文章的作者在干什么?

这一阶段,悲惨的不只是股民,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基民。受5.30后股民大亏和下半年基金净值不断上涨的对比影响,以及基金营销机构的宣传误导,众多“失败股民”和向往“专家理财”的民众疯抢基金,造就了2007年下半年基金井喷的现象。

在牛市狂热氛围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为了高收入而转入私募,使得基金人才稀缺;再加上基金产品的不断扩大和基民们的疯狂追捧,使得有经验的、高水平的基金经理日益短缺。各基金公司普遍出现了基金经理“年轻化、一拖多”的现象,为后来基金的大幅亏***埋下了隐患。

从2007年11月开始,所有股票类基金的净值开始下跌。开始的时候,基民们还以“长期持有”自我安慰,可当上证指数从4300点开始再次大幅下跌后,基民们的神经再也经受不起这种折磨,开始不断赎回。有媒体报道说一季度净赎回高达上千亿,被证监会紧急辟谣,但市场却深信不疑。

最惨的是QDII和银行的一些理财产品,前期看好国外市场的低估值,结果被次贷危机搞得一亏再亏,到11月、12月份的时候,反不如国内基金收益高。

银行的一些挂钩境外股票、基金的理财产品,也因为国外市场的走熊出现亏***,最典型的是东亚银行一种理财品种,几个月亏幅近70%;民生银行一款挂钩***霸菱基金的产品,也因为亏***50%而清盘;众多打新股理财产品,因为春节后市场不好IPO暂停而出现零收益,反不如存款划算。春节后获批发行的基金,也遇上了推销难的窘境,再也不复当初盛况,100多亿的基金也要十几天才勉强完成募集;而部分基金不得不靠销售人员找亲朋好友帮忙来完成任务。

银行理财柜台开始门庭冷落,即使有人要买股票基金,理财经理们也只敢推荐债券类和货币类基金。

5.30之前,基金经理和基民是股民的嘲笑对象,被称为“没出息”;到了下半年,股民成了基民的嘲笑对象,被称为“投机分子”、“不专业”;而如今,大家则是同病相邻,彼此彼此。

回头看,短短一年间,我们就经历了一轮牛市到熊市的轮回。

曾几何时,公开增发的股票是受追捧的,被认为有发展前途,每次跌破增发价都是买入好时机,后来却鲜见有站在增发价之上的,而且不管基本面如何,只要沾上增发概念就会跌跌不休;

定向增发的发行价曾被视为大股东自己的“优惠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受到很多专家批评,要求修改定价方式,以免定价太低,可现在跌破定向增发价格30%以上的公司有十几家,天音控股一度跌破增发价格57%,而投资机构才买入不到8个月,至于东北证券等还没有获批就已经跌到增发价格一半的公司,也不知道如何完成增发计划;

股权激励的价格被认为是管理层自己给自己定的,所以必定是“铁底”,如今看来,07年下半年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又有哪家股价在行权价格之上;

曾经股票的发行价格被视为“**长征第一步”,机构网下申购的“特权”被市场强烈批评,如今看***太保、中煤能源、中海集运等还没有轮到机构解禁就跌破发行价的次新股,股民们该庆幸自己可以在首日抛售了;

当初可分离债的认购权证行权价,也被认为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价格,如今跌幅最大的上海汽车一度跌到行权价的50%以下;

当初被疯炒的金融地产股,在各种机构、专家和研究员的不断“看好”、“推荐”中节节下跌,中信证券从117到48(最高看到200元),招商地产从102到38,***铝业从60到18,云南铜业从98到28,***平安从149到48(最高也看到200多),第一高价股***船舶从300到110,就连被众多基金看好“2010年以后增长”的万科,也从40多跌到20元

……

这些曾经风光无限、利好不断,一个个被推荐为2008年金股、大牛股的股票,此时居然鲜有跌幅小于50%的,令人顿生恍如隔世之感。

经历过这一牛熊轮回,可以发现:

研究员不可信,因为他们为了工作会被迫跟随市场定价,遇上疯狂行情就只能不断“发明”新概念去解释、支持进一步的上涨,不会提示风险;

基金经理不可信,因为他们必须不断地说看好后市、要反弹、会救市、有结构性机会,才能让基民们不赎回,才能保证自己的收入;

市场的分析师、专家们更不可信,因为他们发表观点和看法只是为了应付媒体的催稿通知,而且始终能找到合适的理由为自己先前的错误“埋单”,顺便再赚些稿费;

上市公司管理层不可信,因为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和股民差不多,他们给出的定价不足作为参考,对行业和公司未来的发展判断也很难避免失误,还夹杂着减持股票和再融资的私心;

最不可信的就是各种媒体,无论牛市上涨还是熊市暴跌,总是挖掘一些极端事例来报道,从而为行情的发展推波助澜。

在最后,必须提一下某位著名的私募人士。在3300后他一直空仓,收益远低于指数和业内同行,在2008年初他选择将旗下基金清盘,并声称以自己的能力已经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只有把资金还给委托人,让他们自行投资。彼时,不少人质疑其做法,甚至不乏讥讽声音,而事后他却因此赢得更响亮的名声。

市场永远不缺神话,但却没有不破灭的神话。一年间股市暴涨暴跌的经历,让我们再次想华尔街的那句名言:

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点击上方图片了解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