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鬼节(中元节来历)

中元节来历

与清明节相似的用于祭祀先人的还有盂兰盆节,道教又称之为“中元节”,民间称“鬼节”。  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此俗由来已久,[唐]韩鄂《岁华纪丽》说:"道门宝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俗传农历七月初十开鬼门关,各家之死鬼均放归回家,与家人团聚,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年"。谚云:"七有半,鬼乱窜。"  这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要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  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有哪些禁忌?中元节晚上几点不能出门?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称之为“鬼节”,那么中元节有什么禁忌和传统习俗呢?中元节晚上几点不能出门?

中元节几点不能出门?

鬼节当天晚上11点之后不建议出门,11点到凌晨的这段时间是子时也是一天当中阴气最重的时间。

另有一说法,一般在6点半以后,即天黑之后。最好在天黑之前回家。一般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的正日,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时侯阴气最重,所以当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边或海边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鬼的替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乱说一些不吉利或得罪灵界的说话,以免招惹阴灵。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

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的传统禁忌

中元节禁忌-夜游

八字弱的人在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幽魂孤鬼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

中元节禁忌-非特定场台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鬼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鬼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鬼己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

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鬼兄弟,通常都会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中元节禁忌-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鬼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中元节禁忌-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鬼节这一天在家对着镜子自拍更是危险,因为鬼兄弟很有可能会从镜子里面出来。

虽然现在已经是21世纪,已经不在相信鬼神传说,但为了将具有中国民间传统特色的节日延续下去,可以多了解一些关于中元节、七月半的相关内容。以上就是关于中元节的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女生朋友过生日送什么礼物比较好

教师节送什么礼物好呢?这5个礼物是最受老师欢迎的

开学典礼主题手抄报,开学要有仪式感,手抄报亦是如此!

鬼节是什么?

鬼节,顾名思义,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的节日。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

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此词条将详细介绍中外各个鬼节的起源文化等内容。我国一些地方将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四个节日,合称为“四大鬼节”。

为什么十月初一是鬼节

鬼节公历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民间在中元节这天会举办祭祀活动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清明节原来叫寒食节,为什么规定当天不能生火做饭?

受习俗的影响。寒食节活动逐步由纪念介之推禁燃炊烟、膳用冷食为主,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宗,发展到现代。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传说中的鬼节是什么?

三大鬼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鬼节注意事项: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  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鬼节是几月几日?

 鬼节,是节日的合称,清明、中元节、寒衣节三个节日,合称为“三大鬼节”。清明节时间在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中元节时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清明节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即三月初一前后)。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

 中元节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府之门,也是地府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

2022年清明节前什么时间安葬好吗?清明节下葬要注意什么?

2022年清明节前什么时间安葬好吗?从习俗上来看,在清明节的前七天都是非常的适合安葬的。热灰葬已故者死后的七七49天内入土为安叫热灰葬百日葬已故者死后的七七49天内入土为安叫热灰葬周年葬对于守灵习俗的地方按民俗习惯在已故亲人的周年落葬最有纪念意义,叫周年葬习俗葬清明、冬至期间前七后八落葬,叫习俗葬清明节下葬要注意什么?不可以正午出殡家中如有人去世,多是上午亡而下午葬,或下午亡次日葬,在家停尸时间甚短,但忌于正午时分出殡。认为违忌时会招致凶灾。不可以有猫死者于出殡前,停尸守灵,忌有猫接近,认为有猫触及,或跳越前后,会如死者会骤然而立一般,有祸害家人之意。不可以双日出殡双日则有不祥的预兆,认为双日出殡有死两人的含义,因而出殡时必择单日,忌于双日举行。清明节上坟添土的注意事项介绍注意事项一:新坟在三年内不能动土。注意事项二:添土左和右,上下不动土。最好加土的时候在坟墓的左右两侧分别加土,但是坟墓的上下两边是绝对不能动的,墓的下侧是棺材的末端,是立碑的地方,相应的是上侧棺材头部。如果在这两个地方动土的话就是对死去世的人的记打不尊重,风水上也不利于子孙后代。注意事项三:添土不能扔,均匀撒上坟。这意味着在添加土壤时。

鬼节到了应该看什么鬼片

建议你看《鬼影实录》1和2我以前和你一样看鬼片没什么反应看了这个我还真的怕了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被称为「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

 

老话常说:「七月半,鬼乱窜」。

童年记忆里的中元节,到了晚上,人们烧纸钱、放河灯,而长辈则会告诫调皮的孩子:夜里千万不要独自出门乱逛。

 

就这样,记忆里的中元节,总笼罩着阴森森的恐怖气氛,但多数人却并不了解中元节的文化内核。

 

那么,中元节是怎么来的呢?

 

它又是为什么会被称为「鬼节」?

 

中元节源头:祭祖、求丰收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中元节最初出现,源于古人为了祭祀先祖、祈福消灾举行的仪式。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古代每年有四次祭祀。根据四季的更替,祭祀过世的祖先、父母。春祭叫祠,夏祭叫礿,秋祭叫尝,冬祭叫蒸。

 

在秋天举行的祭祀仪式名为「秋尝」,农历七月十五,立秋之后,天气转凉,庄稼也即将成熟,此时人们向祖先、神明供奉秋天的第一批收成品。

 

▲ 图片来源:网络

通过「秋尝」祭祀仪式,人们感谢祖先与神灵对庄稼丰收的庇佑,祈祷下一年的好收成。

 

中元节名称:道教文化影响

中元节名称的最终确定,是在东汉以后。

 

东汉后期,道教兴盛,道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是天官、地官、水官统摄,这三位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

 

上元(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中元(七月十五)地官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水官解厄。

 

传说中,地官统管地府,到了中元,地官大赦地府,赦免亡魂的罪,此时鬼门大开,因此,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祭奠已故亲人,烧纸祭奠、诵经超度。

 

▲ 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看来,中元节是一个迎接逝去的亲人们回家的节日,已故之人终于能够回家与亲人相见,一派充满关爱的和谐场面,是不是丝毫没有恐怖气氛了?

 

中元节习俗

谈论中元节,多数人会联想到西方的万圣节。

 

西方传说中,万圣节前夜鬼魂会重回人间,于是在古时候,人们便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赶走在他们周围游荡的鬼魂。万圣节发展至今,已变成了一个狂欢节日。

 

▲ 图片来源:网络

中元节与万圣节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祭奠先祖、缅怀故人的中华传统习俗。

 

祭祖

古代的人们相信,逝去的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时逢初秋的农作物收获,因此举行祭祖仪式,将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

这种祭祖行为是一种感德祖先的文化传统,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体现。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在中元节的夜晚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给亡魂照明引路,让他们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

 

人们说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虽然听上去是老生常谈,但作为中国人民,不应忘却传统节日,关键是要记住传统节日的精髓,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

 

中元节背后的本质是对祖先的感恩、对父母养育之恩的铭记、对已故亲人的怀念。

 

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通过一年一度的节日,通过每一个人的实践,得以不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