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之以饥馑的馑是什么意思(细雨课堂|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细雨课堂|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写在前面
生平
End
馑闽南语怎么读
方言拼音:粤语:gan2馑拼音:jǐn简体部首:饣解释:荒年:饥~。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
丰收的反义词:饥馑、减产、歉收
造句
1. 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信心是否会随着丰收而增长。
2. 因为下了春雨,农夫获得了丰收。
3. 一年来的精耕细作,他种的小麦获得了丰收。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
丰收的反义词:饥馑、减产、歉收
1、歉收: 农作物产量低于一般水平2、饥馑: 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3、减产: 产量减少;减少生产:粮食减产。采取减产措施,降低库存。
用“馑”这个字组词
饥馑
馑读什么音
馑jǐn部首笔画部首:饣部外笔画:11总笔画:14五笔86:QNAG五笔98:QNAG仓颉:NVTLM笔顺编号:35512212511121四角号码:24715Unicode:CJK统一汉字U+9991基本字义1.荒年:饥~。详细字义〈名〉1.(形声。从食,堇(qín)声。本义: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2.同本义[vegetablefailure]馑,蔬不熟曰馑。——《说文》可食之菜,皆不熟为馑。——《尔雅·释天》李注或纷扰之际,或荒馑之余;威惠所加,罔不和辑。——唐·白居易《除李逊京兆尹制》3.谷物欠收[cropfailure]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墨子·七患》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4.通“殣”。饿死。饿死的人[personstarvedtodeath]夫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思有短褐之袭,檐石之蓄。——《文选·班彪·王命论》〈动〉1.缺乏[lack]多者不独衍,少者不独馑。——《盐铁论》
高职升学——语文||(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复习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选自《论语•先进》。《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名点,字皙;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陪侍长者坐着,这里是指陪孔子坐着。
课文导读:
“侍坐”是《论语》中比较罕见的完整段落,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⑵。居则曰⑶:‘不吾知也⑷。’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⑸?”
子路率尔⑹而对曰:“千乘之国⑺,摄乎⑻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⑼,因之以饥馑⑽,由也为之⑾,比及⑿三年,可使有勇⒀,且知方⒁也。”
夫子哂⒂之。
⑴ [子曰]在《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⑵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但)不要因为我这一点,(就有话说不出了)。以,因为。一日,表示年长不多,这是自谦的说法。长,年长。乎,于,介词,这里是用来引出比较对象。尔,你们。毋吾以,即毋以吾。
⑶ [居则曰](你们)平时常说。居,在平时。则,作“辄”解,常常。
⑷ [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⑸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怎么做呢?何以,如何。
⑹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这里有不假思索的意思。
⑺ [千乘(shè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一个中等国家。
⑻ [摄乎]夹在。摄,夹。
⑼ [加之以师旅]把战争加到它的头上。指别国的军队入侵。加,加于。师旅,军队。
⑽ [因之以饥馑(jǐn)]接着(国内)又有饥荒。因,继续。饥,五谷不熟。馑,菜蔬不熟。饥馑,泛指荒年。
⑾ [为之]治理这个国家。
⑿ [比及]等到。
⒀ [有勇]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⒁ [知方]懂得做人的道理。方,义,道理。
⒂ [哂(shěn)]微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⑴,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⑵。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⑶。”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⑷。宗庙之事⑸,如会同⑹,端章甫⑺,愿为小相焉⑻。”
“点,尔何如?”
鼓瑟希⑼,铿尔⑽,舍瑟而作⑾,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⑿。”
子曰:“何伤乎⒀?亦各言其志也!”
⑴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方圆。如,或者。
⑵ [足民]使民富。
⑶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振兴礼乐教化,要等贤人君子。如其,至于。俟,等待。
⑷ [非曰能之,愿学焉]不敢说到做到,但愿意学着做些事情。焉,之,指管理国家的事情。
⑸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典礼。这在古代属国家大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⑹ [如会同]或者(在)诸侯会盟及共同朝见天子(的时候)。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⑺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玄端,古代的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的礼帽,用布制成。
⑻ [愿为小相焉]愿意在那时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相,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或祭祀时主持赞礼者。小,是自谦的说法,其实地位并不低。
⑼ [鼓瑟希]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表示乐曲接近尾声。瑟,古乐器名,最早为50弦,后成25弦。希,同“稀”。
⑽ [铿尔]铿的一声。尔,助词。
⑾ [作]站起来。
⑿ [异乎三子者之撰]跟他们三位所说的(志向)不同。撰,陈述。
⒀ [何伤乎]有什么妨碍呢?
曰:“莫春⑴者,春服既成⑵,冠者⑶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⑷,风乎舞雩⑸,咏⑹而归。”
夫子喟然⑺叹曰:“吾与⑻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⑼。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⑽!”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⑾,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⑿?安见⒀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⒁?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⒂?”
⑴ [莫春]暮春。农历三月。莫,同“暮”。
⑵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身了。春服,春天穿得夹衫或单衣。成,稳定。这里指可以穿上身了。
⑶ [冠者]指成年男子。古代男子20岁举行束发戴帽的仪式叫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⑷ [浴乎沂]在沂水里洗濯身体。沂,水名。
⑸ [风乎舞雩(yú)]在舞雩台上乘凉。风,吹风、乘凉。舞雩,为当时鲁国求雨的祭坛。
⑹ [咏]唱歌。
⑺ [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
⑻ [与]赞同。
⑼ [曾皙后]曾皙走在后面。
⑽ [已矣]罢了。
⑾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靠礼,但他的话却不谦虚(不合乎礼)。
⑿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唯,句首助词。邦,国家。这里指治理国家大事。与,同“欤”,语气助词。
⒀ [安见]怎么见得。
⒁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⒂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意思是公西华参与的也是管理国家的大事。
练习与思考
一、解释下列各词的不同意思。
1.方
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
2.如
如或知尔
如其礼乐
如会同
二、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并说明各句分别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三、试分析应如何朗读上题中的语句。
四、孔子在与弟子谈志向时说“吾与点也”,显然他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越好。你认为孔子的观念和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五、熟读全文。
练习与思考(答案版)
一、解释下列各词的不同意思。
1.方
且知方也(礼仪)
方六七十(方圆)
2.如
如或知尔(或者)
如其礼乐(至于)
如会同(如果)
二、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并说明各句分别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答: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这句话表现了子路虽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但直率张扬,不谦虚。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答:足,富足。这句话表现了冉有态度谦虚。
3.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答:能,有能力做到。这句话表现了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童子,儿童、少年。这句话表现了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
三、试分析应如何朗读上题中的语句。
答:第一句朗读时语速可稍快,语气语调中流露出直率、自信之气。
第二、三句朗读时语速要平缓,语气也要稍轻一些,表现出谦逊之态。
第四句朗读时要富于节奏和音韵,语调上扬,表现出从容不迫、逍遥自在之情。
四、孔子在与弟子谈志向时说“吾与点也”,显然他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越好。你认为孔子的观念和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提示:文中的曾点是在富有诗意的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他所描绘的图景,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人过着美好的生活,这个境界正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所以说,曾点并不是理想不高远,而是他通过描绘春天的图景,寄托他的**理想。这就是孔子赞叹的原因。
五、熟读全文。
——————
写在最后:
假期每天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请加强复习。
时间有限,如有错误,请在后台留言,方便更改!
二条是专项习题的练习,方便大家复习!
编辑排版:周末
声明:视频、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因之以饥馑的因和馑是什么意思?
因-释义:接续,接着的意思。
馑-释义:灾荒的意思。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意思是: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
出自: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先进》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句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求古文翻译,急,可追加悬赏!!!
年少时的王烈,曾赴颖川(今河南禹州市)求学于陈太丘,与陈师的二子十分友好。当时,颖川人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都是陈太丘门下的弟子,他们见王烈聪明好学过人,甚为叹服,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由此,王烈以其英名著名于海内。王烈在颖川学成归还故里时,已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青年学者。王烈返家不久,就遭受了父亲亡故的哀痛,他以儒家道义,为亡父守灵泣泪三年。后来,故里有一年发生饥荒,道路两旁饿死者不计其数,王烈大开露天的谷仓,分发给乡民,拯救了不少的百姓。王烈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族人赞其孝道,乡d称其仁爱。通晓典藉的王烈,以育人子弟为自己的做人之道,建立学校,广泛传授技能。他用自己的人格尊严,广布仁义,让人们尚善而远离罪恶。在王烈的感召之下,州闾乡里尚善之气尉然成风。王烈的门人外出,举止容貌非同一般,在当地形成了一道非凡的风景,世人为之称赞不已。 那时,有一个盗牛者,被失牛人当场抓获。 盗牛者说:“我一时糊涂偷了您家的牛,今后一定改过。您既已赦免了我的罪过,幸好没让彦方先生知道。” 事后,有位好事者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取出一块布,让他转给了那位知过改错的盗牛人。有人不解地问王烈: “这人既然是一个盗贼,只因畏惧您,而不想让您知道。现在可好,您反而要赠送他一块布,这是为何呢?” 王烈见他们不断追问,并不解自己的用意,就说: “昔日秦穆公,有人盗了他的一匹骏马,还杀了吃了。秦穆公抓获此人后,不但不怪罪,反而还赐与他美酒,此人感念恩德。穆公落难时,此人拼死相救,穆公才得以生还。今日,此人已有悔过之举,惧怕我知道,是因为他知道了什么是可耻的罪过。知道了罪过,就会有尚善的举动,所以我以布相赠,勉励其积极向善。” 众人惊叹王烈劝善之美。 在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州里发生了一些事,让人惊喜万分。 一日,有位老者,在集市上进了一些物品,担了满满一筐。半路上,疲惫的老者放下担子,坐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歇息。这时,走来了一位青年汉子。他上前询问,帮老者担行。走了数十里,一直将老者送至家中。老者想要青年人进屋喝口水,再问问他的姓名,但年青人没有回答,放下担子,就离开了。 不久,这位老者又出了一事。 老者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身上的佩剑丢了,却没有发觉。 过了一会儿,有位过路人看到了这把遗失在路旁的宝剑。他本想不再理会,继续赶自己的路。但又想,自己走后,其他的人也许会取走这把宝剑,那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自己的宝剑。这时,他又想将自己的钱,放在原处,购买此剑,但转而又想,认为不妥。于是,就坐下来,得待遗失者的认领。青年人一直在原地等到黄昏。这时,一位老者沿途寻剑而至。 老者从年青人手中接过宝剑,十分感激。而更让老者意外的,拾剑等待他的人,就是上次为他担担之人。老者十分感动,拉着青年人的手,说: “先前你为我担重物,一直送到家中,不告诉你的大名。今日又拾得宝剑,在这等了很长时间,从未见有你这样的仁义之人。这回你一定得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告之王烈。” 年青人见这次再也无法推脱,就说出了自己的姓名。 老者将这事告之了王烈。王烈说: “世上这样的仁人智士,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王烈派人打听此人是谁。当他得知,此人就是先前那位盗牛改过之人时,万分感叹: “韶乐九成,虞宾以和;人能有感,乃至于斯也!” 于是,王烈将青年人的义举,广布州里,众人引以为榜样。 那时,有些人因一些事件发生争执,为是非曲直要强行诉讼时,就有人提议到王烈那里去对质。每当事件发生到这个地步时,当事人双方都静下心来各自自问是否有过。有错的人知涂而反,有理的人友善相待,相互检查各自的过错,搞清事之原由,都不愿或不敢让王烈知晓这件事。 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常常亲自到王烈的私学馆,咨询政令的得失。王烈以其人格才识赢得了朝廷的敬重,被州郡推举为孝廉。然而,面对朝廷三府的迎聘,王烈都以才识浅陋推脱了。 后来,董卓大乱朝政,世况每日愈下,社会动荡不安。王烈避乱逃到了辽东,过上了躬耕的农夫乡村生活,布衣蔬食相随。辽东人十分敬重王烈,常将其奉为君子。然而,世道日渐衰败,朋d之人相互谗谤,王烈在辽东历时数年,从不参与其中的相互争斗,未尝有患。 太守公孙度十分敬重王烈之为人,下令征聘王烈入仕,出任辽东长史的职位。然而,无意于官场的王烈,性格刚烈,辞掉了公孙度的任命。但是,公孙度并不愿就此罢休。迫于无奈,王烈只好从事商业买卖来自轻自贱。这样,王烈在辽东又平安地度过了几十年。到了汉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曹操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后,曹操亦仰慕王烈,于是,下诏任命他为丞相掾。当征聘他入朝为官的诏书到达辽东不久,王烈因病在海外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慈溪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文言详解
[真题详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武德元年九月四日,置社仓。其月二十二日诏曰:“特建农圃,本督耕耘,思俾齐民,既康且富。置常平监官,以均天下之货。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余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
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国无九年储畜,《礼经》之所明诚。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故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于文皇,得无饥馑。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今请自王公已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言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太宗曰:“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可之。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开元二年九月,敕:“天下诸州,今年稍熟,谷价全贱,或虑伤农。常平之法,行之自古,宜令诸州加时价三两钱余,不得抑敛。仍交相付领,勿许悬欠。蚕麦时熟,谷米必贵,即令减价出粜。豆谷等堪贮者,熟亦准此。以时出入,务在利人。”
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诏:“近年已来,每三年一度,以百姓义仓糙米,远赴京纳,仍勒百姓私出脚钱。自今已后,更不得义仓变造。”
(选自《旧唐书》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九,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余/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
B.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余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
C.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余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
D.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穑丰羡/则增柔/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壅滞
【答案】C
【解析】充分运用文言对举的句式特点,“减价而出”与“增余而收”都不能拆开,故排除A、D;“公私俱济”“家给人足”也不能拆分,故排除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仓,古代为防灾荒而在州县设置的粮仓,始于唐代;其储备的粮食由百姓和王公交纳,其管理体制、发放形式,历代有所差异。
B.《礼经》,古代礼学经典,在汉代是对《礼》的一种别称,常指《仪礼》,为先秦“六经”之一,原经遗失较多,存世有十七篇。
C.饥,“饥”指五谷收成不好,“馑”指蔬菜缺乏,后来“饥”泛指饥荒;“得无饥馑”与“因之以饥馑”两句中“饥馑”意思相同。
D.熟,可指谷物的成熟、丰收,与“歉”意思相反;文中“今年稍熟”与“蚕麦时熟”两处的“熟”含义一致,均为“丰收”之意。
【答案】A
A.武德元年设置社仓后又设置了常平监官,是为了调剂天下物资,疏通市场壅滞,平衡市场价格,防止兼并,保障百姓生活。
B.置社仓以备凶年,其利明显,因此太宗赞同戴胄和韩仲良关于社仓的建议,但又顾虑不是他所需,易出现横生赋敛的弊病。
C.戴胄和韩仲良上奏时都建议,自王公以下及黎民百姓均需按照所垦耕地亩数来交纳粮食,并储存于义仓,以便凶年赈济。
D.为不伤农而有利于民,开元年间曾下诏明令,粮食丰收而价贱时应加价收购,且不准拖欠钱款;谷米价格高昂时,应减价出售。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特建农圃,本督耕耘,思俾齐民,既康且富。(4分)
【参考翻译】特地建立农圃,亲自督促耕耘,要想使黎民百姓得到治理,既安宁又富裕。
(2)常平之法,行之自古,宜令诸州加时价三两钱衾,不得抑敛。(4分)
【参考翻译】平常的办法,自古施行,应令各州按时价加三两钱收购(买入),不许压价敛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评分标准:“本”,亲自;“俾”,使;“齐”,治理;关键词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4分。(2)评分标准:“常平”,即“平常”;“行之自古”状后句1分;“抑敛”,压价敛取;句子通顺1分,共4分。
14.结合文章和现实,简要概括“社仓”的意义以及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3分)
【答案】“社仓”的意义:①饥荒年用以赈济,安顿百姓(1分);
②平衡需求,避免市场混乱(1分)。
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国家应注重粮食储备,粮食储备充足,有利于安民和国家治理(1分)。
【解析】评分标准:1点1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
[挖空练习]
武德元年九月四日,置(设置)社仓(中国古代民间为防灾荒而设置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粮仓)。其月二十二日诏(下诏)曰:“特(特地)建农圃,本(自己或自己方面的)督(督促)耕耘,思俾(使)齐民(治理人民),既康(安宁)且富。置常平(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即常平仓;长期平衡)监官,以均(调和,调节)天下之货。市肆(市场,此处指市价)腾踊(上涨),则减价而出(出售),田穑丰羡(丰足有余),则增余而收(收购)。庶(差不多)使公私俱济(齐备,充足),家给(丰足;富裕)人足。抑止(抑制)兼并,宣通(疏通;畅通)壅滞。”
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水旱凶灾,前圣(前代圣贤)之所不免。国无九年储畜,《礼经》之所明诫(明确告诫)。今丧乱(战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装满)仓廪。随时出给(取出供给),才(仅)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救济)?故隋开皇立制(定下规矩),天下之人,节级(次第)输粟(交纳粮食),多为社仓,终于文皇,得(得以)无饥馑。及大业中年,国用(国家用度)不足,并(一同)贷(借出)社仓之物,以充官费(费用),故至末涂(穷途末路),无以(没有东西用来)支给(支用)。今请自王公已下,爰及(至于、延及、以及)众庶(众民;百姓),计(统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成熟,丰收),准其见在苗(田里的禾苗)以理劝课(劝课:鼓励与督责。“课”有税收意),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缴纳)所在(所处的地方,指当地**),为言(应为“立”字,设立)义仓。若年谷不登(成熟丰收,如“五谷丰登”),百姓饥馑(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当(在)所州县,随便取给(取出供给)。”太宗曰:“既(既然)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管理),以备凶年,非(并非)朕所须,横生(意外生出)赋敛。利人之事,深(很,十分)是可(值得)嘉。宜下(下达,交付)所司(有司,指主管的官吏),议立(讨论设立)条制(条款制度)。”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类),各依土地。贮(贮存)之州县,以备凶年(灾年)。”可(同意,批准)之。自是(从此)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救济)。
开元二年九月,敕(下达敕书):“天下诸州,今年稍熟(丰收),谷价全贱,或虑(担心)伤农。常平(使粮食价格保持平衡)之法,行之自古,宜令诸州加时价(市场价)三两钱余,不得抑敛(压低敛收)。仍交相(互相)付领(指付物领钱),勿许悬欠(久欠未清)。蚕麦时熟(按时成熟),谷米必贵,即令减价出粜(卖米)。豆谷等堪(经得起;受得住)贮者,熟亦准此(按此)。以时(根据行情)出入,务在(旨在)利人。”
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诏:“近年已来,每三年一度(次),以(把)百姓义仓糙米,远赴京纳,仍勒(勒令)百姓私出(自己出)脚钱(意思是付给脚夫或搬运工的报酬,运费)。自今已(通“以”)后,更不得(不允许)义仓变造。”
(选自《旧唐书》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九,有删减)
[参考译文]
武德元年九月四日,设置义仓。这个月的二十二日下诏说:“特地建立农圃,亲自督促耕耘,要想使黎民百姓得到治理,既安宁又富裕。设置常平监官,以调剂天下的货物。市价上涨,就减价出售:农作物丰收,就加价收购。(这样)差不多就会使公私都得到好处,家给人足,抑制兼并,疏通市场的塑滞。”
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书说:“水旱大灾,是从前的圣贤也不可避免的。国家不能没有可用九年的储蓄,《礼经》中有明确的告诫。而今战乱之后,户口凋零,每年所交纳的租粮,不能装满粮仓。随时拿出来供给需要,仅仅能够供应当年,假如了有大灾,拿什么来救济?所以隋朝开皇年间立下制度,天下的民众,层层向上交纳粮食,多建社仓,整个隋文帝一朝,能够免于饥懂。到大业中期,国家用度不足,甚至动用社仓的物品,以充作官府的费用,所以到了穷途末路时候,没有东西可以支用。如今建议从王公以下,直到黎民百姓,统计所耕种农田的亩数,到秋熟时,按照现有的庄稼计算应交的数量,让所有人都来交纳粟米。产水稻和小麦的地方,也同样要有这项税收。各自交纳给当地,为他们设立义仓。假若年景不好,百姓饥饿,所在的州县,要随时取出供给百姓。”太宗说:“既然是为百姓预先进行储备,官府进行管理,以防备遇到灾年,并不是因为朕需要,而横生赋敛。有利于人民的事,深为可喜。应交付有关部门,讨论拟定条款。”户部尚书韩仲良上奏说:“王公以下人的耕地,每亩交纳二十。至于粟麦粳稻的类别,分别根据当地的出产而定。贮存在州县,以防备灾年。”(太宗)批准了这一办法。从此天下的州县,开始设置义仓。每当遇到饥懂的时候,就开仓救济。
开元二年九月,下敕说:“天下各州,今年收成稍好,粮价都贱,有些让人担心会损伤农民。平常的办法,自古施行,应令各州比时价加三两钱收购,不许压价敛取。并且要交钱领物,不许拖欠。(现今)蚕丝小麦丰收,将来粟米价格一定贵,就让各地减价出售。豆谷等容易贮存的粮食,丰收时也按此办理。根据不同时候的情况卖出与买入,旨在有利于民。”
四年五月二十一日,下诏:“近年以来,每三年一次,把百姓义仓的糙米,远赴京城交纳,并且勒令百姓自己出运费。从今以后,再不许把义仓变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