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殿前的石柱为什么能雕龙(大成殿的历史)

大成殿的历史

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游览孔庙应着重游览中轴线上的奎文阁、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及其两庞的历代碑刻。奎文阁,其名乃取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兴衰的奎星而为奎文。奎文阁为藏书阁,阁内原藏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赐书墨迹。阁廊下东侧立李东阳撰书《奎文阁赋》碑;西侧立《奎文阁重置书籍记》碑。经历代战乱,阁内藏书已大部散失。十三碑亭位于大成门前东西两侧院内。十一碑亭中,矗立着唐、宋、元、、清各个朝代的各类御碑53方,充分表现了孔千在封建社会的崇高地位。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大成殿为孔庙之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大成”乃因宋徽宗赵倩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而改名为“大成殿”,并御书匾额。大成殿不仅殿宇宏大,装饰华丽,为全国孔庙之冠,而且此殿前檐十根雕龙石柱,龙姿飞扬,为宫殿建筑中前所未见,连紫禁城的龙柱也相形见细。据传每当皇帝前来祭孔时,要将龙柱用红缕包裹起来,以免皇帝发现,犯杀头之罪。殿内正中奉把孔子塑像,两旁为四配和十二哲的塑像。殿前东西民廊原供孔门弟子及儒家历代先贤,现已辟为陈列室,陈列着历代碑刻,为书法、绘画、雕刻的艺术宝库。寝殿后的圣迹殿,藏有代石刻连环画120幅,记述了孔于的业迹。故宅井后的鲁壁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鲍收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的夹墙,人们为了纪念孔鲍保护古代文化的功绩,特地修建了这个鲁壁。

以石为本的艺术——石雕与石窟

在我国,以天然岩石为材料雕刻各类艺术品的传统由来已久。

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辽宁丹东地区东沟县后洼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文物里,就有一批小型石刻艺术品,这批石雕,小者高约一厘米,大者高约六厘米,主要以滑石和蛇纹石为原材料,刻有人头、龙、猪、虎、鱼、鸟、昆虫等像。

后洼遗址出土的早期小型石雕,上图为石雕虫,下图为石雕龙

至殷商时期,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石人、石牛、石熊、石虎、石龟等石雕。其中的两个石人是墓中出土的石雕中最典型的代表。石人作跪坐姿势,双手抚膝,腹部垂一长方形布,无衣纹,其身份可能是平民或奴隶。

 “妇好”墓出土的石人之一

至汉代,石像成群出现,在陵墓前可见较大型的石刻群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一代名将霍去病墓前的花岗岩质的石刻群像,相传是为汉武帝为了纪念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而立,在如今还保存的石刻群中,以“马踏匈奴”石像为代表。

“马踏匈奴”石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雕艺术有了长足发展,江苏南京附近的六朝陵墓雕塑生动,细致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六朝陵墓石刻

到了盛唐时期,石刻艺术更为发展,更富写实性。“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创建唐王朝时各次征战中的坐骑的石雕。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天下大定,李世民下令,叫当时的大画家阎立本绘制其所骑骏马图,并分别雕刻在六块宽约2米、高约1.7米的石灰岩质石屏上。每块屏的右上角刻有马的名字,注明此马是李世民对谁作战时乘用的,并且还刻有李世民对它的评语。这些石雕当年都存于唐太宗的陵墓——昭陵,1914年其中两块被盗窃至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余下四块现在保存在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内。

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昭陵六骏之白蹄乌

宾夕法尼亚大学所藏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宋元明清时期在石雕制作上更加精细,位于曲阜孔庙大成殿的明代雕刻达到极高的水平。该殿一共28根雕龙石柱,两山廊檐及后檐下水磨八棱石柱18根,为浅浮雕团龙祥云;前檐下10根,为深浮雕双龙戏珠,下衬山海波涛,上缀朵朵浮云。

孔庙大成殿雕龙石柱

位于故宫保和殿北边正中的御路,有一整块汉白玉石雕,名为“云龙阶石”,它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量超过200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石料。石雕四周刻卷草图案,下面为海水江崖,中间是突起的朵朵流云和出没于江海、云层之中的九条巨龙。形象逼真,雕工精细,构图也非常壮观,是我国最大的石雕之一,也是古代石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故宫云龙阶石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尤其是佛教美术与中国石刻艺术相结合而出现的石雕、石刻艺术更具特色。包括石雕造像和石窟寺雕刻艺术两大部分。

河北省曲阳盛产汉白玉,其质地坚致、色白如雪、细腻莹润,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和历史悠久的雕刻传统,据《曲阳县志》载:黄山自古出白玉,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北朝隋唐时期,曲阳成为北方佛教造像的中心之一。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四年间,曲阳县修德寺旧址出土了两千多件北魏至唐代的汉白玉佛教造像。一般为单体小型石像,部分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修德寺遗址

故宫博物院藏汉白玉弥勒佛立像高44.6cm

位于四川乐山的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佛像石刻,大佛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凌云山麓西壁,岩性为红色砂岩,通高71米。大佛始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近90年。远观大佛,见其雍容大度,气魄雄伟,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红色砂岩造就的乐山大佛

石窟寺雕刻艺术,一般又简称为“石窟艺术”,我们常说的石窟,实际上是指在河畔山崖等处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其艺术形式包括石雕佛像、泥彩塑、壁画等等。我国的石窟艺术源远流长,地域分布广泛,从戈壁大漠,到中原腹地都有古代石窟分布。

龟兹石窟

龟兹是我国西汉时期西域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支,它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可南下印度,西通中亚,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因此,当佛教在印度兴起并不断向外传播时,北向东传的一支,首先到达龟兹,日渐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龟兹石窟艺术。

龟兹石窟,包括位于古代龟兹国领域内的所有石窟,其中以克孜尔石窟最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克孜尔石窟开凿于明屋达格山的悬崖陡壁的砂岩上,高低错落,大小相间,石窟内壁上有保存至今的壁画。

克孜尔石窟

石窟内的壁画

莫高窟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的鸣沙山,石窟建造于砾岩和砂岩组成的岩壁上。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经过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的不断开凿,方才建成了留传至今的巨大窟群。

大量洞窟、塑像、壁画是人类艺术的无价瑰宝。可惜的是藏经洞内的大量珍贵文物在晚清时期被外国人掠夺,造成我国文化史上的重大损失。

岩壁上的莫高窟

彩塑佛像

唐代壁画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384-417年,存有洞窟、泥塑石雕、壁画等石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石窟所在的山体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岩性为红色砂岩和砾岩,质地相对疏松,不适合大面积雕凿,因此大多佛像以石头为支撑,表面采用泥塑的手段进行雕刻。

麦积山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坐落在山西大同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的砂岩断崖上。它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分成东、中、西三区,共45个。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洞窟和大小造像。其中的大窟多建成于北魏年间约公元460年至公元494年之间,小窟龛的开凿则一直延续到公元525年。唐朝和辽代仅有个别石窟的开凿和修理。由于渗水与岩石的长期相互作用,云冈石窟饱受风化侵蚀的威胁。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坐落在河南洛阳城南的伊水两岸,南北长约一公里,现存大量窟龛、造像、题记、碑刻、佛塔等文物古迹。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的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等朝代都有所雕凿。龙门石窟开凿于灰岩之上,灰岩的主要矿物为方解石,硬度较低,相对便于雕刻,石像的细节也更加生动,这也成就了龙门石窟辉煌的石刻艺术。

伊河对岸的龙门石窟

宾阳洞的石刻雕像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区境内。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砂岩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

大足石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徐自强,吴梦麟.中国的石刻与石窟[M].商务印书馆,1996.

美编:张  岳

校对:李玉钤

杏坛前面的柱子是什么

找到了几个比较好的网站可以去看看山东官网http://www.sd.gov.cn/山东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z=271022919交通查找http://www.txtone.cn

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的图案是什么意思?

这个也太深奥了吧..知道这个有什么用?

行走上杭老巷。

上杭给我的印象就是悠闲

从这些老人们身上可以清晰的表现出来

也许生活品质不是那么高

但他们都在享受着平静而悠闲的生活

平平淡淡才是真在这儿得到充分体现

与繁忙城市相比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一张报纸

一个小店

一点阳光

这就是最朴实的日子

老者身在“福”中。。。

这儿的人非常和善,所到之处都可见亲切笑容

初秋的阳光暖暖的,在老人们的心里没有什么比在自家门前安静的晒太阳更为舒适的事

孔庙里嬉戏的小朋友们,有孔子老先生的护佑无比放松

随处可见悠闲。。。

上杭孔庙坐落于县城东门学坪,它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至今已有780多年历史。上杭孔庙以大成殿为主体,分前、中、后三门。殿前建东、西两廊和名宦祠、乡贤祠及戟门、泮池、棂星门;殿后建明伦堂、崇圣祠,左右还有尊经阁及四斋五祠等,占地为8713平方米。厅外另拓地一块为前坪,围以宫墙,并立“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一方。大成殿正厅立雕龙石柱10根,梁悬历代所奉匾额8块,殿前石台阶有龙凤浮雕。整个孔庙端庄宏伟,巍然壮观,布*严谨,气势宏大,庙宇高阁飞檐,殿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其建筑与雕塑技艺高超。

孔庙门口的石碑记录着过去。。。

我想孔老夫子一定喜欢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高高门槛成为他们的天然球桌,守护石獅也当裁判

朱红大红后井字型的门栓

尊师敬道在这里得以体现

街上杂物铺里的拖把们个个着装艳丽,怎么看着都像夏维夷草裙女郎

主人回家,工具包就这么往门槛边随手一放

果没记错,这好像是一家修理铺的工具盒,至于修什么,实在想不起来,有知道的同志提个醒

这个,路过,沙发。。。

英明社区的英明标语

雕刻师傅的战友们,小木盒子上的图案很有意思

谁说一定要荣华富贵才是幸福?

放松的心情用金钱难以买到,在这里却随处可见。

上面那工具盒归属这师傅

很佩服这店家,知道用色彩吸引人注意力,不过,我还真没见过这种做牙的小店,可惜里面没有顾客,看来上杭老乡的牙都挺好,胃口也好,可惜店家费尽心思的做了这个五彩缤纷的柜台,却没想到咱们都用蓝天六必治了!

还是孔庙里的景色,红色向来为我国人喜爱,随处可见。

屋顶做工相当精致,不抬头是难以发现上面景色滴,偶把三十弟给放地上用自拍来了张。

这书店居然没有一个人,不见店家,世风真不是一般好,也不怕有人窃书。

正午,阳光满地

偶们也要吃饭去也~

说明 I 图文:图文:yoyo,版权归作者。投稿邮箱:zhen@364200.cn

孔庙大成殿前檐有10根石雕龙柱,高6米,直径0.8米。已知每立方米石料重约2.7吨,这些竹子大约重多少吨?

81吨,!

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建筑形象解读?

夫子庙的建筑富有明清色彩。它以大成殿为中心,从照壁至卫山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配列,占地广约26300平方米。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

大成殿是夫子庙的主殿,高16.22米,阔28.1米,深21.7米。殿内正中悬挂一幅全国最大的孔子画像,高6.50米、宽3.15米。

好想知道一个问题呀,有谁可以告诉我吗?雕龙和蟒有什么的不同含义吗?为什么不雕龙,却雕蟒呢?

在古时候,除了皇帝的命令不允许其他人去雕刻或命令他人雕刻龙。因为龙是权利的象征,是至高无上的,人去雕刻它就等于是玷污它。有种说法:皇帝是龙,是至高无上。所以皇上可以派人雕刻龙。在古代私自雕刻龙是罪呢!

郓城古文庙遗留雕龙石柱的往事

郓城古文庙遗留雕龙石柱

 

    文/卢明

   郓城古文庙,拆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只有八根雕龙石柱留存至今。

这八根石柱,是个人捐的,每根石柱上,都刻有捐赠者的名子。经辨认,捐柱的情况是:李宏霄、杨志鲲、董源、董厚、仝式锦、张充贞、祝士弘各捐一根,高璞、虞玑共捐一根。

那么,这些石柱的年代怎样确定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证的。

    清光绪《郓城县志》,记有历史上修建文庙的情况,包括哪个时代重修,哪个时代增修了什么。但是,修的次数多了,仅凭此,我们还是无法证明这八根石柱属于哪次修造大成殿时捐赠的。要想确认八根石柱的修造年代,还得从捐柱人的信息中查询。难办的是,仅凭一个名子,怎么能查到这些人的信息。

   实际上,世界上的联系很多,关键看你是否有心,能否发现这些联系的线索。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苦心探索,终于发现部分捐柱者的身影。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郓城籍学者仝晰纲的《衍圣公孔胤植姻戚仝氏家族考——谱牒文献与儒学研究的一个视角》一文中,看到关于仝式锦捐大成殿石柱的线索。文中说,第65世衍圣公孔胤植的夫人郓城仝氏的父亲仝朝式,仝朝式的五世孙“仝式锦(郓邑仝氏追远堂十四世),字尚纲,住郓邑北马家楼,曾捐郓城县文庙衮龙石柱一根,竖于大成殿门左,柱上有‘仝式锦’三字为记。”这便与我们看到的那根刻有“仝式锦”名子的石柱完全吻合了。   

    孔胤植是清初顺治年间的衍圣公,他岳父的五世孙,大概应比孔胤植晚个八十年左右,在康熙晚期或雍正时期。据此可以说,问题解决了。但,这只是孤证。要想考证处更确切,还须再找其他证据。

   回头再查清?光绪《郓城县志?选举志》,终于发现,仝式锦的名子原本列在清代岁贡的名单中。而且,这一拨名单中,也有祝士宏(弘)的名子。还有,在援例名单中,又找到高璞的名子。这就说明,这几位,都是文化人。只不过,有的有做官的记录,有的没有。尤其是李宏霄的情况更祥细些,他字承菴,初任英德县知县,补授襄城县知县。莅任首重学校,建立书院。他的情况,还有《河南通志》佐证。该志载:“李宏霄,山东郓城人,贡士,雍正四年任(襄城县知县-卢注)”。这一年,就是公元1726年。这说明,李宏霄和其他几位捐柱者,都生活在18世纪前朝,康熙、雍正时代。

   知此,我们再回过头来对照县志关于古代修建文庙大成殿的记载,便可找出这八柱石柱是哪次修造时捐的。

   《郓城县志?建置志》虽然记载着元、明、清各代修建文庙的情况,但,恰恰是清代记得过于简略。除康熙年间知县陈良谟重建外,便是光绪年间,二者之间的修建情况缺记,这便使我们失去了对照。最后,从清?光绪《郓城县志?职官志?知县》中,查到还有一个修过文庙的知县。此处记载:“祝增,字喻存,……康熙四十四年任……莅郓五载,百废俱兴。如修大成殿,增其规模,捐银七百两。又重修魁楼(魁楼也是文庙的一个建筑-卢注),出自内府绩纺。”

   到此,我们便可以明确地认定,那八根石柱,应当是在清康熙中晚期,知县祝增修大成殿时捐赠的。捐赠者中,仝式锦、高璞、李宏霄、祝士弘,都是文化人,李宏霄还做过外地的知县。算来,那次修大成殿距今,已经有三百年了。

 

《文心雕龙》的基本构架是什么?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写成于齐代。就其本来意义说,这是一本写作指南,而不是文学概论。书名的意思,“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奭”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书的本意虽是写作指导,但立论从文章写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具有理论性质。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前所未有的。全书共五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