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着陆于火星的什么地方(天问一号绕火星三个月才着陆,毅力号却能直接降落,差距在哪里?_人类_技术_探测器)
天问一号绕火星三个月才着陆,毅力号却能直接降落,差距在哪里?_人类_技术_探测器
原标题:天问一号绕火星三个月才着陆,毅力号却能直接降落,差距在哪里?
在探索火星的道路上,每一次着陆都是前进的关键一步。然而,天问一号和毅力号两次登陆火星的方式却截然不同。曾经令人震惊的是,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轨道后花费了长达三个月的时间才实现安全着陆,而与之相比,毅力号却如一颗流星般直接降落在红色星球的土壤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降落方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秘密?差距到底在哪里?
天问一号和毅力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的火星探测器,它们的着陆方式不尽相同。天问一号采用了气囊着陆技术,而毅力号则使用了涡轮降落器着陆技术。下面将重点介绍这两种着陆方式的原理和差异。
原理:天问一号的着陆方式采用了气囊着陆技术。在进入火星大气层后,天问一号会先通过减速伞减缓速度,然后释放出一组气囊。当它接近地表时,这些气囊会通过自动放气的方式减缓着陆冲击。气囊着陆技术使得天问一号可以在火星的表面安全降落。
特点:气囊着陆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高效安全:气囊着陆技术可以有效减缓着陆速度,降低冲击力,保护探测器及其设备的完整性。灵活性:气囊着陆使得天问一号能够在多种地形中着陆,包括山地、丘陵和撞击坑等。重复使用:气囊着陆技术使得探测器可以在每次任务中重复使用,从而提高探测器的效益。
原理:毅力号的着陆方式采用了涡轮降落器着陆技术。在进入火星大气层后,毅力号会通过减速段和降落器减速至目标速度。随后,涡轮降落器会将气垫放置在火星表面,从而减缓着陆速度并保护探测器。
特点:涡轮降落器着陆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高精度着陆:涡轮降落器技术可以实现在相对较小的着陆区域着陆,确保探测器尽量接近预定着陆点。-高稳定性:涡轮降落器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可以保证探测器在火星表面降落时的姿态和位置控制。-环保性:涡轮降落器不会在火星表面留下残骸,对环境污染较小。
着陆原理:气囊着陆以减缓速度和降低冲击力为主要目标,而涡轮降落器则以精确着陆和姿态控制为主要目标。
地形适应性:气囊着陆技术相对灵活,适应性强,能够在多种地形环境下着陆。而涡轮降落器则需要相对平坦的着陆区域。
重复使用性:气囊着陆技术使得探测器可以在每次任务中重复使用。而涡轮降落器则不具备重复使用特性。
天问一号是中国的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预计将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其探测任务分为环绕、着陆和巡视三个阶段,其中环绕阶段为期2至3个月,目的是为了寻找合适的着陆区域。这个目标的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意义。
火星是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对于人类来说,它是一个潜在的居住地。然而,火星的表面条件极其恶劣,没有氧气供人们呼吸,也没有适合生存的气候和水资源。因此,将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火星上,寻找可供人类生存的合适区域至关重要。
寻找着陆合适区域对于人类探索火星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火星是人类有望探索的第一个行星,了解火星的地表环境非常关键。通过天问一号的探测,中国科学家能够收集大量关于火星表面地貌、大气成分及天气状况的数据。这将为人类后续的火星探索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寻找着陆合适区域对于未来可能的人类火星殖民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够在太空中建立人类的居住点,而火星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实现这一目标的行星之一。将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合适的区域,相当于为人类在火星上的定居提供了先决条件。通过人类火星计划,人类可以向宇宙进一步扩展,实现太空探索的新里程碑。
寻找着陆合适区域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家通过对火星的研究,可以探索地外生命的可能性,了解宇宙演化的规律,甚至进一步探讨地球以外的宜居行星。寻找合适的着陆区域,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火星上的地质结构、气候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这些数据和信息将极大地推动地外生命研究的发展,并为人类掌握宇宙的奥秘提供新的线索。
毅力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NASA)于2021年2月18日成功在火星上部署的一台探测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实施的直接降落火星任务。与传统的着陆方式不同,毅力号采用了一种称为“天空吊运”(skycrane)的技术,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风险。然而,这种直接降落方式也带来了许多优势,包括更高效的任务执行和更精确的着陆。
直接降落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任务执行的高效性。传统的火星探测任务中,火星车往往需要通过触地后展开折叠式的蓬杆,然后再展开探测器,这个过程由于火星大气稀薄,容易受到干扰和损坏。而直接降落方式,毅力号可以直接在火星表面展开,无需经过繁琐的折叠和展开过程,任务执行的效率大大提高。
直接降落还减少了地球与火星之间的通信延迟,实现了实时的控制和数据传输,使得科学家可以更快地获得有关火星的信息,进一步加快了任务的进展。
直接降落方式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天空吊运技术要求在火星大气层进入稳定状态后,通过减速器将火星车和降落器分离,然后使用涡轮喷气发动机控制降落器的下降速度。
当降落器与火星表面距离约20米时,火星车将从降落器顶部悬挂的钢索上缓慢放下,最终安全着陆。这个过程需要高度精确的控制和计算,任何一丝差错都可能导致降落失败,甚至是毅力号的损坏。因此,直接降落火星被称为“七分钟地狱”,充满了不确定性。
NASA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多次模拟实验,最终成功地实现了毅力号的直接降落。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是在技术上的壮举,更为未来探索火星和其他行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直接降落的成功也为将来的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借鉴和经验,使得科学家们对于探索更多未知空间有了更多的信心。
无论哪种观点更为合理,我们应该对中国空间科学取得的突破感到自豪。两种不同的着陆方式都代表了人类不断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我们期待着人类未来更多火星探索的成果,也希望这样的竞争与合作能不断推动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的进步。你对这次火星探测任务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中留下你的想法!
校稿:yq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每日新报数字报刊平台-2023 科幻星球期待满满
11月28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五号任务,19个月内,中国载人航天密集实施11次发射、2次飞船返回、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如期完成,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堪称完美,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积淀与强大实力,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
随着本月初神舟十五号进驻空间站,标志着我国空间站正式从建造阶段,转入运营阶段。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太空科学实验基地,终于成型了。
而根据最新消息,在2023年时,有包括日本、俄罗斯等17个国家的9个项目,通过了批准,将作为第一批实验项目进入空间站。
两年前,“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了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也为我们带回了关于月球的更多信息。2022年9月9日,国家航天*、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我国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经国际矿物学会新矿物分类及命名委员会批准,该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成为人类在月球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月球新矿物的国家。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早上7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该卫星主要用于太阳耀斑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与太阳磁场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研究,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2024到2025年左右将迎来太阳活动第25周峰年,“夸父一号”计划以此为契机,详细记录第25个太阳活动周的太阳风暴。与之前备受关注的探日卫星美国“帕克号”和中国“羲和号”不同,“夸父一号”是对太阳进行直接观测,实现了中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跨越式突破,也开启了中国综合性太阳观测的新时代。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区域。2022年5月11日,《科学·进展》发表一项关于火星水活动的重要研究成果。基于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地形相机数据,我国科研人员在火星表面发现了一种形貌上类似沉积岩的板状亮色岩石,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板状亮色岩石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这标志着“祝融号”国际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团队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2年度世界航天奖。国际宇航联合会表示,“天问一号”研制团队提供了成功探测火星的创新路径,为推进人类火星探索事业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实施火星着陆。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截至2022年9月15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在轨运行780多天,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1480GB。
“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首次实现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北京时间4月10日晚9时许,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公布首张黑洞真容。这一由2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10余年、从四大洲8个观测点“捕获”的视觉证据,有望证实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
当地时间7月1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公布了首张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全彩宇宙深空图像,拍摄的是“SMACS0723”星系团。美国航天*表示,这是迄今最遥远、最清晰的宇宙红外图像。
美国航天*11日发表公报说,这一图像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首批全彩图像的其中一张。这一图像所展示的“SMACS0723”星系团包含数千个星系,还包含迄今用红外线观测到的最微弱的天体。图像覆盖的广袤宇宙中这片星空的大小,相当于地面上的人展开手臂后观察上面的一粒沙。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作者|代润泽
振奋人心!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
这意味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产品保证经理饶炜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精确入轨后,已经按预定飞行程序在轨飞行了大约295天。
自2021年2月10日成功环绕火星后,“天问一号”探测器相继完成了着陆区预探测、轨道维持、自检等关键飞行控制任务,期间,能源平衡,状态稳定,各分系统工作正常。
5月15日凌晨1点,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
凌晨4点,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
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
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
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
1
“天问一号”如何度过“黑色九分钟”?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从火星大气层外缘通过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到火星表面,整个着陆过程步步惊心,下降速度有过快?9分钟内速度从2万千米每小时降为0!那么速度是如何降下来的呢?
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简称为EDL(Entry,Descent,Landing)。
据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火星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介绍,“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高温和姿态偏差。当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降低了大约90%。
随即“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当速度降至100m/s的时候,“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
在距离火星表面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2
“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非常艰难
尽管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是此次“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更加艰难。
目前,人类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仅有50%左右,而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并顺利开展工作的探测任务成功率只有大约只有20%。
并且,火星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的时速约为21000千米,但要在7-9分钟内,让速度在受控状态下降为0实现安全着陆,这是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难度最大、失败率最高的地方,大部分都在这一阶段失败。
火星表面存在大气,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表面大气密度的1%左右,也就是说火星比月球的环境更复杂。而火星表面地形复杂,遍布岩石、斜坡、沟壑等障碍物,火星尘暴比地球严重很多。
而火星离地球距离更加遥远,通信时延单程达到20分钟左右,这就意味着整个着陆过程在地球来不及做任何处理,只能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火星巡视器总体主任设计师陈百超表示:“我国是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对火星的环境,尤其是大气等参数没有一手数据,这相当于我们来到了一个完全未知的环境里。”
3
“降落伞”如何护天问一号?
“天问一号”在降落过程中,中国全新研制的“天问一号”伞系减速分系统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发挥关键减速作用。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采用目前国际普遍使用的伞降减速方式,但在火星降落伞系统的设计、校核、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方面,我们和其他国家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天问一号”这套伞系减速分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研制,经过6年的研制和试验,508所科研人员克服了开伞条件难以实现、降落伞开伞异常等困难。
“天问一号采用一顶主降落伞、一次性充气展开减速的方案。降落伞是锯齿形盘缝带伞,伞的顶部是盘,接着有一圈缝,下面是带,带的尾部做成了锯齿形,有利于承力和确保稳定性。”508所专家表示。
火星降落伞的开伞条件比较特殊,主要体现在超声速、低密度、低动压开伞。针对火星降落伞的特殊开伞条件,在伞的设计研制中,508所首次使用了一些新研的特纺材料,在伞绳连接等环节首次使用了插接工艺,相比缝纫工艺连接强度显著改善。
4
着陆区为什么选择乌托邦平原?
乌托邦平原(UtopiaPlanitia)位于火星北半球,是火星面积最大的平原。直径3200公里,中央为49.7°N118°E,位于阿尔及尔平原的对跖点上。
火星的南、北半球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表面及次表面岩石矿物等差异巨大。火星南部为高地,60%的面积遍布着陨石坑。火星的北部是被火山熔岩填平的低矮平原,地形平缓,陨石坑较少且地质年龄较轻,地壳较薄。因为地势低,则气压比较高,火星车着陆时受到大气的阻力比较大,有利于软着陆,在乌托邦平原的中心区域,比火星基准高度低7千米,因此乌托邦平原是更理想的降落地。
相关资料显示,乌托邦平原拥有一定储量的地下冰层,平原上有间隙冰等地下物质活动的痕迹,形成了多边形地貌,具有较高的探索价值。据称,乌托邦平原距离地面1到10米的浅表底层下方有大量地下水冰存在,储水量相当于地球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5
祝融号要迈过哪些难关?
“天问一号”探测器要一次性完成“绕、落、巡”,目前已经完成了“绕”和“落”的过程。接下来,着陆器和巡视器的组合体将释放“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巡”这个阶段的工作。
祝融号是我国首辆火星车,高度1米85、重约240公斤,有四片太阳能板,六个车轮,两个高耸的天线,六个车轮都能提供动力,可以像螃蟹那样横着走,这样会更加灵活机动。
“祝融”号火星车预计将在火星上运行约90天,在这期间,它将近距离采样并将数据存储下来,定期传回地球。到这一阶段,可能遇到的较大风险就是沙尘暴,沙尘暴覆盖太阳帆板会让帆板效率降低。
参考来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783154713576768&wfr=spider&for=pc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333563521913852465%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pageType=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791146145225908&wfr=spider&for=pc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8153.html
VR之变:Pico修正航向,互联网巨头候场
死掉,芯片小厂的唯一宿命?
天问一号预计明年5月在火星着陆,在此期间经历了哪些难关?
一直以来,我国都对航天科技十分重视,因为它可以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动力、可以帮助到国家的发展。一:天问一号的诞生在2016年1月时,国家批准了自主火星探测这一任务,火星探测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研制,而用于发射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则由一院抓总研制。天问一号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升空。二:天问一号在飞行期间都经历了什么在2020年8月2日7时,天问一号探测器3000牛发动机工作20秒,非常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让天问一号可以继续飞向火星,而截止到2020年8月28日10时0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累计飞行里程达到1亿千米、并且各系统状态良好,设备也正常;在2020年9月20日23时,天问一号探测器4台120N发动机同时工作20秒,此时,天问一号再次非常顺利地完成了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截止到2020年9月20日23时,天问一号的各个设备依旧保持正常;在2020年10月28日22时,天问一号探测器8台25N发动起同时点火工作,依旧非常顺利地完成了第三次中途轨道修正,截止到2020年10月28日22时,天问一号各系统检查良好。目前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着,预计在2021年,天问一号将登陆火星。三:天问一号对我国的意义目前来说,深空探测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它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可以改变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可以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促进科技的进步,总而言之,是极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国将尽全力地去发展航天事业,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及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科学、技术等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经历“恐怖9分钟”,比美国的“7分钟”差吗?
天问一号着陆器火星经历“恐怖9分钟”,比美国“7分钟”不差。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是气动减速,第二是降落伞减速,第三是动力减速,才能成功着陆,这里主要是第二降落伞减速,祝融号首先气动减速后才打开降落伞,慢慢从高空下降,到动力减速,只有一台主发动机,每小时4.8公里,从800米高度降到600米……100米成功软着陆火星。
我认为是降落伞打开后,慢慢下降多用了两分钟,但并不比美国的差。
天问一号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点击蓝字关注,回复“免费数据”领取高清卫星影像
热点资讯 | 来源/ 人民日报 整理 / 白水
01
前言
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探测任务面临行星际空间环境、火星稀薄大气、火面地形地貌等挑战,同时受远距离、长时延的影响,着陆阶段存在环境不确定、着陆程序复杂、地面无法干预等难点。
天问一号任务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地外行星软着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天问一号着陆过程
天问一号着陆地点
02
天问一号眼中的火星
天问一号拍摄火星照片
天问一号拍摄火星照片
天问一号拍摄火星照片
03
其他国家对火星的探索
欧洲航天*(ESA)以前发布了令人惊叹的“红色星球”拼接图,由该机构的火星快车号(MarsExpress)航天器拍摄的图像拼接而成。该拼接图非常详细,显示出复杂的景观范围–图像中心的分辨率约为每像素1公里。
欧洲航天*(ESA)发布的“红色星球”拼接图
美国宇航*拍摄的火星
火星表面地形
探测器绕红色星球轨道飞行第19550圈时捕获了这些视图
推荐阅读:
【免费】百度网盘可免费下载全国高清影像啦! 【免费】百度网盘可免费下载全国30米高程啦!【说明】免费下载的影像和高程DEM如何使用
【OsgEarth】离线发布全国高程DEM并调用【Cesium】离线加载卫星影像和高程DEM数据【MapBox】在内网中加载离线卫星地图的方法【OpenLayers】在内网中加载发布的离线地图【GoogleMapAPI】在内网加载卫星地图的方法【ArcMap】在ArcMap离线加载卫星影像的方法【QGIS】 在内网中离线加载卫星地图的方法【ArcGIS API for JS】基于ArcGIS API for JS加载离线地图
长按关注水经注,我们与你更近一步
地图下载 | 地图发布 | 系统部署| 定制研发
▲请拔打24小时热线:400-028-0050
你也“在看”吗?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主要内容?
天问一号的主要任务是对火星进行探测,完成一些关于火星表面研究的任务。天文一号是中国第一台火星探测器,2020年7月23日中午,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一、火星探测任务这是中国第一台火星探测器,承担着中国伟大的火星探测任务。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实现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
5月15日,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天问一号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动画模拟天问一号着陆过程
来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精确入轨后,已按预定飞行程序在轨飞行了约295天。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产品保证经理饶炜介绍,自2021年2月10日成功环绕火星后,相继完成了着陆区预探测、轨道维持、自检等关键飞行控制任务,期间,能源平衡,状态稳定,各分系统工作正常。
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恐怖9分钟”的考验
从开始踏上进入点的那一刻起,“天问一号”就迎来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最为惊心动魄的“恐怖9分钟”。目前,人类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仅为五成左右,大部分都折戟在“进入/下降/着陆(简称EDL)”这一阶段。
“火星探测最大的难点就是EDL,这个过程需要融合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和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才能实施软着陆。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造成整个任务的失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从火星大气层外缘通过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到火星表面,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先是探测器瞄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一个狭窄的进入走廊,接着气动减速,然后火星专用降落伞展开;待降落伞完成使命后,探测器抛掉大底和背罩,露出着陆平台和火星车;大推力发机动开始工作,探测器观察地面,寻找最安全的具体着陆地点;最后四条着陆腿稳稳降落在火星表面。整个过程,短暂又复杂,地面完全没有干预的机会,完全靠“天问一号”自主决定各个动作执行的时机。
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是此次“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存在大气(火星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因此火星比月球表面有更复杂的环境;另一方面,火星离地球距离更加遥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因此整个着陆过程相距遥远的地表来不及做任何处置。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火星巡视器总体主任设计师陈百超表示:“我国是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对火星的环境,特别是大气,类似这些参数,我们没有一手数据,相当于到了一个完全未知的一个环境,这种难度可想而知。”
“大概在9分钟时间内要完成10多个动作,每个动作都是一气呵成,不容得有半分的差错。”国家航天*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部部长耿言称,这个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超音速降落伞:减速技术中难度最大的环节
要想平安稳定地降落到火星表面,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让高速奔驰的“天问一号”减速。整个过程中,“天问一号”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到0米/时。
据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火星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介绍,“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这个过程需要克服高温和姿态偏差,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也减掉了90%左右。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降速,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超音速降落伞是减速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天问一号’在使用降落伞时要保证在超音速、低密度、低动压下打开,而这个过程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王闯介绍说。
“天问一号”采用一顶主降落伞、一次性充气展开减速的方案。“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后在自身的气动外形下减速,降落伞打开后又将其进一步减速到约95米/秒,之后着陆巡视器进入悬停避障段。
针对火星降落伞的特殊开伞条件,在伞的设计研制中,508所在从伞型的选择、设计参数的选取、材料的选用、*部结构的改进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特殊性措施。充分借鉴以往探空火箭相同伞型的经验,以及国外火星探测降落伞的成果,对盘缝带伞的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首次使用了一些新研的特纺材料,并在伞绳连接等环节首次使用了插接工艺,相比缝纫工艺连接强度显著改善。
“此外,由于火星大气非常稀薄,进入火星时要求探测器的气动外形具备高效的减速性能,同时需要更轻量化的防热材料。”王闯说。
“天问一号”的五大使命
成功着陆后,“绕”“着”“巡”的串联任务终于进行到最后一步。
着陆后,进入舱将着陆信息通过环绕器转发地面。进入舱和火星先后完成坡道及太阳翼天线展开,火星车将在第一时间将成功展开的消息传回地面。一切准备就绪后,火星车将自主驶离进入舱,抵达火面,开始新的征程。
探测火星不仅是工程任务的突破,更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
它们共有五大使命,主要涉及火星空间环境、地表形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研究,将给中国带来火星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与气象有关的研究项目将收集有关温度、气压、风速和风向的大气数据,并研究火星的磁场和重力场,这些也将解答大众的好奇——火星究竟是什么样的气候。
END
来源:科技日报、新华社、中国航天报
我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的着陆点是?
截至2022年,中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的着陆点是乌托邦平原,位于火星赤道附近的约22.6度北纬109.9度东经处。
“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 的火星外信压周车名为“祝融”。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火的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场露住院纸仍方密..
B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根据“寓意点燃……的火种”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形容“祝融号”对“航天人”的指示引导作用。B项“指引”意思是指点引导,与“火种”搭配恰当,符合文意,保留。A项“带领”意思是在前面带头使后面的人跟随着走,也指领导或指挥(一群人进行集体活动);C项“引领”意思是引导、带领;D项“引导”意思是带领,指引,主语一般是人。三者均与“火种”搭配不当,除。第一空,代入验证。B项“搭载”指搭乘、运载,可形容“着陆巡视器”和“火星车”的关系,当选。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外交部解读火星车“祝融号”寓意: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