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生产什么药(复星医*核心*陷停产“罗生门”,停产*收入缩水过亿)

复星医*核心*陷停产“罗生门”,停产*收入缩水过亿

信息源/网易财经

来源/中国经济网臧允浩

日前,据网易财经报道称,复星医*旗下名为奥德金的核心*品已悄然停产超五个月,但其间并未披露相关信息,涉嫌信披违规。

当日,复星医*发布澄清公告称,根据生产设施季节性检修升级和原料供应商质量标准提升的需要,自2015年11月起奥鸿*业未安排“奥德金”系列产品生产,并计划月内恢复生产。此外,复星医*还否认了信披违规的质疑,称“上述阶段性检修未对本集团2015年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否认信披违规。

相关报道:

小牛血类*品全行业停产整顿,多家上市*企卷入

小牛血类*品被曝全行业停产整顿,上市公司否认受影响

复星医*的澄清公告显示,奥德金系列产品在复星医*的产业版图中地位不低,其归属净利润贡献占2014年集团合并报表口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4.54%。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虽然复星医*称停产未对2015年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但与2014年相比,2015年“奥德金”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净利润分别较之减少11181万元、8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复星医*澄清停产系生产设施季节性检修升级等原因,但中国经济网记者日前从多家生产同类*品的公司获悉,该类*品均已停产。有企业人士透露,停产属于行业整顿,*品相关生产标准将要提高。

复星医*核心*陷停产“罗生门”

日前,网易财经报道称,据其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复星医*旗下小牛血类*品"奥德金"已低调停产超过5个月。该产品由复星医*控股93%的奥鸿*业生产,为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核心产品。

上述报道援引奥鸿*业内部人士的话称,“2015年7月底的时候企业就已经停产了,9月初的时候又开工将剩余原料生产完,不到一个月又停了。后来复星方面派来的领导层12月份给中层以上员工开过一个会,说企业遇到了困难,重新开工的时间不确定。比较乐观的估计,是至少到2016年6月之前都得继续停产。”

报道还还根据多个信源的说法测算,从2015年7月底开始,即便在2016年6月之后重启生产,奥德金的停产时间跨度或接近一年。

而销售方面的"断货"情况已经发生。据网易财经报道,奥鸿*业仓库里奥德金已经完全没货了。网易财经以购买*品为由向奥德金安徽地区一名陈姓代理商了解供货情况,对方也确认"厂家已经停产,没有货了"。

对于上述核心*的停产传闻,1月18日,复星医*在公告中称奥鸿*业未安排“奥德金”系列产品生产的时间为“自2015年11月起”,而非上述报道所说的去年7月底。

不过,据网易财经后续报道,其从代理商处获得的进一步消息显示,因奥德金生产分“提取”和“制剂”两个环节,因“原料小牛血”存在的问题,奥德金自7月底开始无法完成“提取”工作,而在9月期间的短暂恢复生产系完成后端的“制剂”工作,其最后一批次生产批号为20151011。这或许是复星医*称“2015年11月起停产”的原因。

究竟复星医*所说的停产指的是哪个环节?1月19日,中国经济网记者多次致电复星医*,并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

停产*销售收入缩水过亿元

据悉,在如今国产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制剂市场上,国内前五家生产厂商几乎垄断市场,市场集中度极高。其中,位列第一的是锦州奥鸿*业的“奥德金”,其占据了75.59%市场份额。

如此一款在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品,在复兴医*的利润版图里,同样地位重要。复星医*2014年报中曾披露:奥德金产品销售额超过人民币5亿元。

在澄清公告中,复星医*同样提到:奥鸿*业主要产品包括“奥德金”系列产品(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小牛血清去蛋白肠溶胶囊)、“邦亭”(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等。其中:“奥德金”系列产品2014年的销售收入约为人民币67145万元,占2014年复星医*及其控股子公司/单位(以下简称“本集团”)合并报表口径营业收入约5.58%;扣除应分摊的成本和费用后“奥德金”系列产品2014年的净利润约为人民币35369万元,其归属净利润贡献占2014年本集团合并报表口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4.54%。

上述公告同时披露了经复星医*财务部门初步核算(未经审计)的2015年数据,称奥鸿*业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81,374万元,其中:“奥德金”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约为人民币55964万元;扣除应分摊的成本和费用后“奥德金”系列产品的净利润约为人民币27369万元。复星医*表示上述阶段性检修未对本集团2015年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 截至本公告日,本集团经营正常。

然而,将“奥德金”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在2014年与2015年的业绩收入状况想比较便不难发现,2015年“奥德金”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净利润分别较2014减少了11181万元、8000万元。不过,究竟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减少的原因是否是受了停产影响,复星医*并未具体说明。

停产原因存疑:行业整顿还是设施检修?

对于停产原因,复星医*在澄清公告中的表述颇为详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构成。复星医*表示,本集团一贯致力于不断提升*品质量,并于近年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品质量安全性的内控质量保证工作,考虑到本次国家食*监部门对小牛血类产品强化监管的大背景,奥鸿*业一方面积极配合国家食*监部门的例行检查;另一方面为提升*品质量标准,奥鸿*业对原料供应渠道等环节进行内控升级,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实施生产设施检修升级、完善原料供应链管理等。基于以上原因,根据生产设施季节性检修升级和原料供应商质量标准提升的需要,自2015年11月起,奥鸿*业未安排“奥德金”系列产品生产,待上述检修升级等完成后计划于本月内恢复生产。

不过,据网易财经报道,无论是内部员工的说法,还是复星方面在奥鸿*业中层会议上通报的情况,抑或是代理商了解到的信息,均显示奥德金停产的原因系"行业整顿"——"原料小牛血出了问题","行业内多家企业与食*监总*沟通后,达成全行业暂停生产的协议"。

1月19日,黑龙江珍宝岛*业证券办工作人员也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目前,我公司该*品处于停产状态。但对于何时停产、停产原因,对方并未透露。对方还表示:由于该产品在公司产品中占比较小,对公司业绩影响也较小,所以不需公告披露。

无独有偶,哈高科白天鹅*业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博奥生化*业有限公司人士均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已经停产。其中,哈高科白天鹅*业集团有限公司人士表示:“停产差不多已经半年了”。长春博奥生化*业有限公司的魏经理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已经停产,全行业都停产了”。对于停产原因,对方则表示行业标准要提高,恢复生产日期尚且不知。

小牛血类*品乱象:原料提取易出问题

小牛血类*品如今的停产*面,或早有征兆。2015年6月17日,国家食品*品监督管理总*发布通告,收回武汉华龙生物制*有限公司GMP证书。不仅如此,国家食品*品监督管理总*要求该企业全部停产。据悉,该*企生产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中间产品不是来自*厂的生产线,而是来自一家牛杂店。

国家食品*品监督管理总*对顺涛牛杂经销处延伸检查发现,其生产小牛血浓缩液的环境恶劣,不符合*品生产的基本要求,使用该浓缩液生产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无法保证*品质量。

据介绍,目前该产品的不良反应报告尚未出现明显异常。国家食品*品监督管理总**品化妆品监管司司长李国庆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共收到此类产品不良反应1274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56例,占4.4%。

“生化*品的来源是动物,其危险因素比化学*品、植物*品多很多。”李国庆说,*品管理法、*品GMP对此都有明确要求,但依然有企业敢冒险违法生产。

此次事件影响不小,据悉,食*监*还要求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省(市)食品*品监督管理*对行政区域内生产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注射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氯化钠注射液等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凡是外购中间产品、未按批准的工艺和标准生产的,企业必须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召回上市产品。

MRCLUB原创作者招募中

数十万精准会员每日阅读,助您快速提升个人品牌,扩大在医*行业及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

医*代表伴您成长!

郭广昌什么时候退出复星医*?

郭广昌是在2018年3月份退出复星医*的。依据中国经济网官方网站发布的消息显示,2018年3月26日,复星医*董事会接到郭广昌的书面辞职函,郭广昌向公司董事会申请辞去非执行董事和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在此之前郭广昌自2017年起就已经陆续卸下多家子公司职务。如2017年8月24日,上海复星健康产业控股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郭广昌退出董事名单。2017年9月29日,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显示,法定代表人从郭广昌变更为陈启宇。郭广昌创业简史:1、1992年郭广昌与梁信军等人用3.8万元开始创业。创立上海广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先后从事过市场调查,食品、电子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2、1993年凭借咨询以及商务策划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3、1993年6月,郭广昌决定退出市场调查业务,率领团队转而主攻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医*领域。4、1995年复星将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推向市场,赚到了复星的第一个1亿元。5、1998年7月,复星医*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6、2007年7月,郭广昌持股58%的复星国际在香港实现集团整体上市,融资128亿港元。以上内容参考新华网-郭广昌“再辞任”复星:仍是灵魂人物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经济网-郭广昌又卸任一家子公司职务:已退出复星医*董事会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郭广昌

恒瑞医*和复星医*谁更具有发展空间?

我先把复星医*和恒瑞医*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因为,恒瑞医*是公认的医*第一股,也是大牛股。在与高手的对比中,更容易看到差距。

首先说明一下,复星医*和恒瑞医*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因为两家的业务有很大相同。复星医*是双轮驱动,也就是医*制造和研发、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分销与零售三大块,而恒瑞医*主营业务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也就是说,复星是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双轮驱动,恒瑞只是内生增长的单轮驱动。

正如雪球大V、医*公司研究高手黄建平老师所言,复星更像是一家医*股权投资基金。

但是,复星在2016年报中强调:“按照本集团的发展规划,在可预见的将来,在直接运营的业务中,本集团仍将坚持以*品制造与研发为核心,预计*品制造与研发业务仍将为本集团贡献 50%以上的营业额和主要的经营业绩。”

这也就是意味着,复星医*和恒瑞医*还是具有相当大程度可比性的。至少,复星医*要想享受恒瑞一样那样的高估值,就必须向恒瑞医*的核心竞争力看齐。

医*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研发能力,而研发能力的高低,在于研发投入的多寡和人才多寡。

那么,我们就看看两家公司在研发和人才方面的比较。人才的比较,除了研发之外,我也比较一下营销人才,因为研发和营销相当于人的两条腿,那条瘸了,都走不稳走不快。

1、研发投入。

2016年,恒瑞医*是所有上市医*公司中研发投入最高的,达到11.84亿元,同比增长32.82%。

复星医*研发投入(含资本化)11亿元,较 2015 年增长 33.23%,其中:*品制造与研发板块的投入为9.6亿元,较 2015 年增长 38.03%。

因此,就医*研发投入而言,复星与恒瑞的增速相当,但绝对额差距是2.24亿元,也就是19%,恒瑞以五分之一优势获胜。

2、研发人才。

截至2016年底,恒瑞医*拥有 2000 多人的研发团队,其中 1000 多名 博士、硕士及 100 多名外籍雇员。

同期,复星医*集团研发人员近 1,000 人。(还没超过1000人)。

对比发现,数量上,恒瑞医*的研发团队是复星的2倍多。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从质量上来看,恒瑞医*的研发人才比复星医*的要高大上。

我对比了两家公司年报中的“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板块,发现恒瑞医*用了很大篇幅来谈人才建设问题,而复星只是寥寥几笔带过,比较空泛。

恒瑞医*:

人才建设方面,公司以“招聘一流人才,培养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为原则,加强高层次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是加强人才引进,报告期内,公司引进博士 44 名、硕士 170 名。二是 围绕岗前培训、管理开发培训、专业技能培训、职业化素养培训等工作开展,共组织培训 220 余 场次。三是调整公司薪资增长政策,增加公司的薪酬竞争力。四是完善管理干部考核测评体系。本年度,公司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管理、销售和研发骨干。

复星医*:

在人才的可持续方面,本集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加强人

才梯队建设,为员工提供发现价值、提升自我的平台。

3、营销人才。

营销对于医*企业的重要性不用赘言。*品制造出来,关键还要销售的出去,所谓好酒也怕巷子深,茅台那么好,还要到处打广告。

截至2016年底,恒瑞医*的营销队伍超过7000人。原话是这样的:公司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营销队伍,人数超过 7000 人。

营销是复星比较引以为自豪的。但是,复星的营销人才是3000多人,人数上是恒瑞医*的一半。当然,复星的营销还有一个补充,即“通过与国*控股的合作与联动,充分发挥国*控股的分销网络和物流配送优势,促进本集团*品销售渠道的拓展。”

但总体而言,复星的营销团队,也是比不上恒瑞医*的。

——————————————————————————————————

通过上述对比,不难发现,复星在*品研发和人才建设方面,和恒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差不错是1:2的差距。当然,要求复星达到恒瑞的水平,也太苛刻了,毕竟复星是双轮驱动,恒瑞是单轮驱动。

但是,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复星“预计*品制造与研发业务仍将为本集团贡献 50%以上的营业额和主要的经营业绩的发展方向”,那么,复星就要努力向恒瑞看齐。这样,才会收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享受更高的估值

关注股票股市猫九,投资不迷路!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

官宣了!复星医*等五家中国*企,获授权生产辉瑞特效*

*品专利池组织(MPP)今天宣布,已与35家公司签署协议,生产辉瑞的口服特效*Paxlovid成分奈玛特韦(nirmatrelvir),将以低价向75个中低收入国家提供新冠口服*的液原料和制剂。

这其中包括五家中国公司,分别为上海迪赛诺、华海*业、普洛*业、复星医*、九洲*业。普洛*业和九洲*业仅生产原料*,另外3家可同时生产原料*和制剂。

35家公司中,6家将重点生产原料*,9家将负责生产制剂,其余20家企业同时生产原料*和制剂。它们遍布12个国家:孟加拉国、巴西、中国、约旦、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韩国、越南、塞尔维亚、多米尼加共和国。

许可协议是MPP和辉瑞公司于2021年11月签署的自愿许可协议的结果,该协议将有助于向占世界人口约53%的国家供应*品。

复星医*的优势在于,非洲和印度有自家的销售网络。

相关链接:复星医*获MPP许可生产,将向全球105个中低收入国家供应默沙东抗新冠口服*molnupiravir(莫努匹韦)

以下为mpp官网全文

35genericmanufacturerssignagreementswithMPPtoproducelow-cost,genericversionsofPfizer’soralCOVID-19treatmentnirmatrelvirincombinationwithritonavirforsupplyin95low-andmiddle-incomecountries

Geneva–TheMedicinesPatentPool(MPP)announcedtodaythatithassignedagreementswith35companiestomanufacturethegenericversionofPfizer’soralCOVID-19treatmentnirmatrelvir,whichincombinationwithalowdoseofritonavircanbesuppliedin95low-andmiddle-incomecountries.

ThesublicenceagreementsaretheresultofthevoluntarylicensingagreementsignedbyMPPandPfizerinNovember2021thatwillhelpenablethesupplyofthemedicinestocountriescomprisingapproximately53%oftheworld’spopulation.

Thenon-exclusivesublicencesallowgenericmanufacturerstoproducetherawingredientsfornirmatrelvirand/orthefinisheddrugitselfco-packagedwithritonavir.ThecompaniesthatwereofferedthesublicencedemonstratedtheirabilitytomeetMPP’srequirementsrelatedtoproductioncapacity,regulatorycompliance,aswellasinternationalstandardsforquality-assuredmedicines.

Sixcompanieswillfocusonproducingthedrugsubstance,ninecompanieswillproducethedrugproductandtheremainderwilldoboth.Thecompaniesspan12countries:Bangladesh,Brazil,China,DominicanRepublic,Jordan,India,Israel,Mexico,Pakistan,Serbia,RepublicofKorea,andVietnam.AlicencehasalsobeenofferedtoacompanyinUkraine,theofferwillremainavailabletothemastheyarenotabletosignduetothecurrentconflict.

WhilePfizernegotiatedanagreementwithMPPthatestablishesthetermsandconditions,therequestsforsublicencesfromgenericproducerswerereviewedbyMPPandpresentedtoPfizer.PfizerwillnotreceiveroyaltiesfromsalesofnirmatrelvirfromtheMPPsublicenseeswhileCOVID-19remainsclassifiedasaPublicHealthEmergencyofInternationalConcernby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Followingthepandemicperiod,salestolow-inc

复星医*2021年营收超390亿,新冠口服*和新冠疫苗布*受关注_南方plus_南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3月22日,上海复星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医*”)公布2021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复星医*实现营业收入390.05亿元,同比增长28.70%;其中,全球化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收入占比达到34.86%。

对于复星医*而言,2021年无疑是进入收获期。国内首个CAR-T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商品名:奕凯达)获批上市,第二款CAR-T细胞治疗*物FKC889针对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简称r/rMCL)的临床试验申请(IND)已获中国国家*品监督管理*(NMPA)批准。

与此同时,继2022年1月获MPP授权仿制生产并向105个中低收入国家供应新冠治疗口服*物Molnupiravir后,复星医*再获MPP授权向全球中低收入国家生产及供应新冠治疗口服*物。

此外,根据财报,2021年度,复星医*旗下包括复必泰(mRNA新冠疫苗)、汉利康、汉曲优、苏可欣等在内的新品和次新品收入在制*业务中收入占比超过25%;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收入135.99亿元,占比达到34.86%,全球化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而在谈及2021年业绩增长的原因以及2022年的重点规划时,复星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以芳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表示,对复星医*而言,国际化就是要实现当地化,在当地加大市场商业化团队,在创新*研发过程中,保持与监管部门的密切沟通并且遵守当地的法规。而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复星医*需要继续稳健进行全球化布*,将多款创新产品出海。

从财报数据不难看出,2021年,复星医*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推进创新转型,这也契合当下的医*企业布*方向。近年来,随着仿制*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进展加快,我国医*行业的整体格*得到重整。政策改革为高质量仿制*带来结构性机会可期,从而更合理地保障*品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在资本的加持下,形成了注重研发、创新发展的浓郁氛围。根据IQVIA数据,2020年,中国新*研发投入高达190亿美元,占全球*物研发支出的10%。预计未来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远超全球平均增速。

复星医*2021年度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复星医*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全年研发投入共计49.75亿元,同比增长24.28%。其中,研发费用为38.34亿元,同比增加10.39亿元、增长37.17%。制*业务研发投入为44.86亿元,同比增长22.23%,制*业务研发投入占制*业务收入的15.52%;其中,研发费用为33.59亿元,同比增加8.91亿元,增长36.10%,占制*业务收入的11.62%。截至报告期末,在研创新*、生物类似*、仿制*、一致性评价等项目超240项。

创新回报也开始逐渐与创新投入形成呼应。报告期内,复星医*自研产品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实现收入16.90亿元,同比增长125.33%;2020年下半年上市的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于2021年内分别实现收入9.30亿元和4.26亿元;受益于米卡芬净、依诺肝素钠注射液以及上市新产品的贡献,报告期内GlandPharma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48%(根据GlandPharma本币财务报表)。

继汉利康及汉曲优之后,CAR-T在获批上市后也交付了第一年的商业化答卷。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2月末,奕凯达已列入23个省市的城市惠民保和超过40项商业保险,备案的治疗中心已达75家,并已有约百名患者进入治疗流程。

针对CAR-T的商业化布*,吴以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目前公司正在加大医院和医疗服务中心的队伍;另一方面,考虑到支付能力是主要的患者治疗瓶颈,复星医*会将多项商业保险可以加入支付体系。后续也希望该*物能够纳入医保,为更多患者实现*物可及。

“对于已经上市的奕凯达,我们也正在拓展其适应症,并且正在将适应症往早期去推动,以此保障患者更多的治疗需求。从整个CAR-T市场上,由于CAR-T在实体瘤的成本较高,所以,降低研发成本也成为后续趋势。此外,在产能上,我们在一开始就加大了产能布*,建设了综合生产线,我们希望未来产能能够实现万人份的突破。”吴以芳说道。

对于复星医*而言,今年的业绩重点除了CAR-T,新冠相关的概念产品也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部分。

据复星医*2021年报披露,由复星医*和德国百欧恩泰(BioNTech)合作开发的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于2021年3月被纳入我国港澳地区**接种计划,2021年9月在我国台湾地区开展接种。截至2022年2月末,该款疫苗于港澳台地区已累计接种超2,000万剂。

“mRNA市场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出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中国*企在此当中,布*也较为快速。目前,复星医*的复必泰还在国家审评审批过程中,我们相应的准备工作也在进行中,如有进一步的进展会及时和大家同步。”吴以芳说。

在疫苗明星产品复必泰的加持下,复星医*和MPP的2项新冠治疗*物的授权仿制协议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继2022年1月获MPP授权仿制生产并向105个中低收入国家供应新冠治疗口服*物Molnupiravir后,复星医*再获MPP授权向全球中低收入国家生产及供应新冠治疗口服*物。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经过在非洲等新兴市场超15年的运营,复星医*已在非洲39个英语和法语国家及东南亚地区建立了成熟的销售网络,这和MPP设定的中低收入国家在地域上有很好地重合。在这些区域,复星医*有很好的创新*和仿制*商业化经验,包括注册、分销、促销、*物安全警戒。此外,复星医*向全球公立市场供应了近20年的抗疟*产品,积累了丰富的公立市场采购经验。

浙商证券分析认为,获得MPP授权是申请公司具备全球合规生产能力的一种体现,受益于中国化工配套优势和合规产能加速扩张,预期中国原料*和CDMO公司在全球*品供应链中影响力加深。从原料*和制剂国际化角度看,得到授权后公司的销售额取决于各公司国际销售网络搭建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而从业绩兑现角度,一方面,建议关注产能储备情况(得到授权的公司是否有充裕的产能,在不影响已有项目排产的情况下开拓中低收入国家市场)。另一方面,建议关注企业国际化销售团队搭建(已在亚非拉等地有推广团队的公司可能受益更大)。

那么,复星医*如何分配辉瑞和默沙东两款*的产能?对此,吴以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在新冠市场上是有系统性布*,目前我们在检测、诊断、抗体*物等方面都有布*,在小分子方面一直都有关注,质量体系以及供应链通过了默沙东和辉瑞的认证,成为MPP合格认定的授权方。在产能方面,我们能够为亚非拉中低收入国家提供产品供应保障。

“由于在MPP的中低收入国家中,非洲以及南亚国家占了大多数,覆盖了全球超过53%的人口。而在MPP授权协议下,对协议中的承接企业在工艺、制剂方面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企有足够的研发实力。复星医*在非洲的成员企业tridempharma以及印度的控股子公司glandpharma,后续这两家公司也会加入到相应的销售和供应中。”吴以芳说。

(编辑:徐旭)

复星医*成员企业是什么意思?

复星医*是一家植根中国、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健康产业集团,直接运营的业务包括制*、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并通过参股国*控股覆盖到医*商业领域,旗下分研发,制*,医疗服务,医学诊断和医疗器械, 分销与零售等,旗下企业众多,均为复兴医*成员企业。

600196复星医*分红和送股什么时候能看到?

除权除息日:2007-06-08||||派息日:2007-06-14||||送转股上市日:2007-06-11

复星医*(600196)股吧

1、复星医*股吧是股民朋友讨论尘宏交流复星医*股票实时行情的平台物扮。上海复星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复星医*”,股票代码:***.sh,***.hk)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领先、创新驱动的国际化医*健康产业集团,业务领域策略性布*医*健康业链,直接运营的业务包括制*、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服务,并通过参股国*控股涵盖到医*商业领域。2、复星医*的经营范围:生物化学产品,试剂,生物四技服务,生产销售自身开发的产品,仪器仪表,电子产品,计算机,化工原料(除危险品),咨询服务;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生产、科研所需的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零配件及相关技术的进口业务。拓展资料:买股票需要支付的费用如下:1、交易佣金:根据规定,券商交易佣金“最高不超过千三,不足5元按5元收取”,所以具体的收费比例要看券商和投资者是如何约定的。假设佣金是万三:那么购买10万元的股票就需要支付30元的手续费。2、过户费:目前沪深两市都要收取过户费,收费标准是根据成交额的0.02‰收取,也就是成交额如果为12万,就收取1元。3、卖出股票同样要收取交易佣金和过户费,但是卖出股票多了一样印花税。印花税:经***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8年9月19日起,对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调整为:只向出让方(包罩兄灶括继承、赠与、股权出让等情况)收取,印花税率仍保持1‰。那么假设卖出10万元的股票,需要支付100元印花税。4、转托管费,这是办理深圳股票、基金转托管业务时所支付的费用。此费用按户计算,每户办理转托管时需向转出方券商支付30元。

复旦复兴生产什么*

您好:您所设问题的*物应为保健品系列——双益牌可溶珍珠粉胶囊–批准文号:卫食健字(2002)第0088号–单位名称:上海复旦复华*业有限公司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复星医*:成为一家全球化*企,要做对这几件事

我们致力于成为行业意见领袖平台,我们记录和观察行业重大商业事件,展现这个行业的复杂和冲突,提供深刻前沿产业发展趋势。

内容来源:E*经理人

短短几年间,创新*板块营收突破百亿元关卡,复星医*再添一名猛将,将诺华此前全球*品开发(中国)负责人王兴利博士纳入麾下,担任复星医*执行总裁、创新*事业部联席首席执行官(联席CEO)、全球研发中心首席执行官(CEO)。

王兴利曾于多个跨国*企担任要职,2010年加入全球创新研发“巨掣”诺华,先后在战略并购、企业架构管理、全球*物开发临床研究等多个职能部门担任管理职务,在全球*品研发方面经验颇丰。无论是在国际视野还是在新*布*的想法上,复星医*与这位在新*研发方面有颇多建树的老将都不谋而合。那两者究竟会碰撞出哪些新火花?值得期待。

带着好奇,E*经理人近期与王兴利博士进行了一次深刻对话。值得关注的是,在谈到创新与国际化时,王兴利博士除了强调产品、技术这一硬实力,更多的在人才、企业文化等“软实力”娓娓道来,另外也着重提到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应用AI等新工具的重要性。

“布*创新*,复星医*也还在成长之中,但我们是参考MNC(跨国企业)的逻辑在做。”王兴利博士从一家创新力受全球认可的MNC来到中国本土率先国际化的医*领军企业,在他眼中,那片要在全球翻涌的创新**,依旧蔚蓝。

王兴利博士

复星医*执行总裁、创新*事业部联席首席执行官(联席CEO)、全球研发中心首席执行官(CEO)

E*经理人:从MNC回到本土大*企,在您眼中变了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您希望接下来能够实现哪些目标?

王兴利:我从来没有在国内企业工作过,复星医*是第一家。变化很多,期待很多,没变的也很多。没变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复星医*的创新理念与我的创新研发主旨契合,二是在设计、评估创新产品时,以临床未满足的需求为导向,评估对患者有多大价值的这一核心理念没变。

E*经理人:加入复星医*之后,作为全球研发中心负责人,是否给研发团队和接下来的工作作了“几步走”规划?希望吸纳什么样的人才?

E*经理人:复星医*的创新产品陆续进入了收获期,2022年销售收入已经突破100亿元。您认为复星医*做创新*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

王兴利:复星医*的创新研发体系中,一个突出点是具备非常开放的研发平台,通过不同的渠道,包括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与深度孵化。当把平台中各渠道打通时,会发现这种开放式平台,可以用相对较少的资源,撬动更多的创新研发能力。当自研管线不足以实现一个企业的战略目标时,这时候可以通过BD的方式来补充实现。

复星医*创新最强大的能力之一是其在全球投资的敏锐度,包括之前投资新冠mRNA疫苗、新冠口服*等。基于全球化的敏锐触角,利用复星医*的国际资源,去年,我们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收入就占据了总营收的30%以上。

通过这样的体系,希望我们可以有一天做到像老牌MNC一样,创新*成为在研产品管线的主流,把更多的中国创新带到全球,也把世界创新带到中国,并让医*创新的进步惠及世界上所有病患。

E*经理人:接下来,在创新*研发布*上具体有何目标和策略?

王兴利:复星医*现在主要聚焦在三个治疗领域,包括肿瘤、免疫和慢病。当前的临床阶段的研发管线还是以抗肿瘤*为主。我们抗肿瘤的在研*物有很多不同的治疗技术。除了传统的小分子*物外,还有抗体、ADC、CAR-T等相对比较新颖的治疗方法。

同时,为了提升*物研发效率、加速研发流程,我们也将注重在创新*靶点发现和*物设计、精准医疗和智能手术等方面推进AI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AI技术的使用将促进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患者用*风险等。

E*经理人:目前,市场上大量开发出的*物容易陷入同质化的竞争。创新和差异化是发展趋势,您认为在制定差异化战略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王兴利:同质化靶点竞争把价格压得很低,无法支持创新研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选择创新靶点、致病机制与疗法的经验不足。所以就通常采用“抄作业”方法进行开发。新*开发从临床到NDA获批,其实也只有不到10%的成功率。有些企业无法承受失败的风险,按照将“矛盾后移”的做法,抄别人的产品、不冒险,这样可以把研发的风险降到最低。但到商业化环节怎么做,能否真正带来收入贡献,这一点容易忽略或前期评估不准确。因而就出现了把价格降到了无法支持进一步创新的地步,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个不可持续的*物研发方式。

这样的方法,并不能支撑真正的新*研发。我们还是要以病人获益、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不一定非要追赶热点或时髦,哪怕只是做出剂型的改良以方便使用、降低成本等,只要能在现有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提成了附加值(有效性,安全性与可及性),就是我们*物研发人要做的。

E*经理人:复星医*是国内*企国际化的标杆,您认为,国内*企出海,制胜的关键是什么,必须克服的困难有哪些,哪些坑不能够踩?

王兴利:出海的确是趋势,仅国内市场是不足以支撑创新研发的。要出海,首先要有一个能让患者受益的好产品;第二,需要一个特别国际化的团队,这不是说说而已,团队搭建起来很难,目前国内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再一个,每个本土*企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那各自国际化的道路也是不一样的,产品出海,与企业国际化也不能等同考虑。但不管以什么样的程度或者哪些方式,企业都需要建设国际化的能力。除技术能力外,一个能开放包容的国际化企业文化将是一个必需条件。招纳国际化人才的时候,需要秉承一个相对国际化的文化理念,除了懂产品、懂行业,团队还需要懂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注册流程,当地的文化习俗与医疗系统,治疗诊断的特殊性。有时候,有些公司只考虑了技术层面,却忽略了团队软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E*经理人:如何加快海外临床试验落地速度、提高海外临床数据质量?如何考虑并优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做临床试验的成本和效率?

王兴利:此前我负责全球项目的时候,一些重点布*的国家临床运营是团队自己做,那些相对较小的国家,会委托CRO做。不同国家做临床的方式、医院的运作方式、政策千差万别。

举个例子,美国的PI总是会将企业项目当作自己的事对待,甚至会催促企业赶快去执行方案,且经验大多也很丰富、成熟。去美国市场做临床实验,企业需要认识到这种特点,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临床研发计划与运营策略。

E*经理人:在临床开发这一关键环节,*企如何把控风险?

王兴利: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牵系到方方面面,比如管理者的“智慧”、“医学情报”的收集能力、企业的可用资源、企业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等,都是影响企业领导决策的重要因素。这些信息量很大,而且是多维空间的,充满了不确定性。

当别人告诉你干什么事的时候,别放下东西转身就跑去干,应该坐下来仔细想一想,会有哪些可能,都有什么前因后果。同样,当你决定进入哪些管线的时候,先想好基于现有信息所看到的市场竞争格*是什么,一旦决定往前走了,也要知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别说太多,别试着什么都想干,那是没有战略和担当的表现。需要掌握好战略战术与执行的平衡。我们既需要有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又需要有高效的执行能力。

E*经理人:2023年DIA年会上,您也将与其他嘉宾一起分享AI及数字工具。在您看来,AI及数字工具在*物开发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看待其应用前景?

王兴利:未来一定是与AI息息相关的世界,想回避掉,是完全不可能的。在医*医疗方面,AI在每一个层面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AI技术会帮助人类实现一些只靠我们自己很难实现的目标,比如如何基于此前已有的临床与*物数据,对于一些无*可治的罕见病、难治病找到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活动预告

2023中国国际*物信息大会/DIA2023中国年会暨展览会将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创新照亮未来”为主题,邀请到来自NMPA、FDA、EMA、PMDA、EC、MHRA、加拿大卫生部、新加坡卫生科学*等全球*监机构的讲者、近百名海外医院、学术机构及企业界的讲者亲临大会现场,与中国*物研发领域专业人士共聚一堂,以多样化的学习及交流形式,就各国监管最新趋势进展、远程临床试验(DCT)实践经验等100余场涵盖全球*物研发全生命周期领域及全球热点内容进行充分的分享与探讨。

复星医*将在2023年DIA中国年会期间向来自医*研发学术界、企业、**等各领域专家们展示我们的创新研发与全球化布*,诚挚邀请您届时前往D3展厅复星医*展台(展位号:D3C11)与我们进行现场交流,我们期待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