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300pe什么意思(沪深30春境地存放吗参0市盈率多少进入低估)
沪深30春境地存放吗参0市盈率多少进入低估
10-12PE。根据查询雪球官网信息显示,沪深300市盈率按照低中高三档进行划分,10-12PE为低估区域,12-14PE为合理区域,14-16PE为高估区域。沪深300指数由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300只股票组成,综合反映中国A股市场上市股票价格的整体表现。
沪深pe什么意思?
市值上市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它是由股票价格除以每股收益计算而得,分为动态市盈率和静态市盈率两种。
什么是沪深300的隐含ERP?
沪深300指数简介: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沪深300指数于2005年4月8日正式发布。沪深300指数简称:沪深300;与沪深市场现有指数相比,沪深300指数有何特点?现在市场中的股票指数,无论是综合指数,还是成份股指数,只是分别表征了两个市场各自的行情走势,都不具有反映沪深两个市场整体走势的能力。沪深300指数则是反映沪深两个市场整体走势的“晴雨表”。指数样本选自沪深两个证券市场,覆盖了大部分流通市值。成份股为市场中市场代表性好,流动性高,交易活跃的主流投资股票,能够反映市场主流投资的收益情况。
沪深300跌到了什么位置(PE布林带的应用)
我们平时看沪深300等指数的市盈率,大都是如下曲线:
我们大致可以看到沪深300目前估值处于近十年的平均水平,处于近五年的中等偏下水平。而今天介绍的PE布林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维度。
PE布林带由5条波动较小的曲线,和一条波动较大的曲线组成。
一条波动较大的是沪深300的真实价格走势,和我们软件上看到的一样。
另外5条是虚拟曲线,假定沪深300在10.2倍、11.66倍、13.13倍、14.59倍、16.02倍市盈率(PE)时的股价走势。
我们知道股价(P)=市盈率(PE)*每股收益(EPS),市盈率(PE)和每股收益(EPS)的变动都会影响到5条虚拟曲线的走势。
那么为什么这5条虚拟曲线会在某一段时间突然上升或下降呢?原因在于那个时间点沪深300的每股收益(EPS)发生了变动。
什么会影响到每股收益(EPS)的变动呢?每股收益(EPS)=净利润除以总股本。
每当上市公司业绩披露后,净利润会产生变化,每股收益(EPS)发生变化。比如我们看到2021年3月底,上市公司年报预告披露完,5条虚拟曲线跳跃上升,这就是2021年净利润增长带来的结果。
另一种导致每股收益变动的原因是指数成分股调整,沪深300在每年6月和12月中旬都会做指数调整。比如最近的一次是12月15日,由于调入了宁德时代等创业板股票,导致每股收益下降。
随着三月底的业绩披露,5条虚拟曲线有望抬升,目前PE布林带已经来到了中等偏下位置(11.66倍)。而近五年最低的位置是10.2倍,下行空间也仅有10%+。
通过PE布林带估值看沪深300,这个位置是值得配置的。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数据分析的结果仅代表历史数据,不预示未来表现。图中提到的基金仅供参考,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遇市场下跌,均有损失本金的可能,请每位投资者自行判断。
PE (市盈率)是什么意思? - 知乎
市盈率(PriceEarningsRatio,简称P/E或PER),也称“本益比”、“股价收益比率”或“市价盈利比率(简称市盈率)”。它是指股票价格除以每股收益(每股收益,EPS)的比率,或以公司市值除以年度净利润。它最早是由20世纪初高盛集团的一个合伙人发明的,详见《揭秘高盛》。
假如包总有个面馆,每年除去杂七杂八的成本费用税收等,到手10万元的净利润,那么现在有人要买包总的面馆,包总开价100万,那么这个100万就是面馆的市值,100万除以10万等于10,这个10就是市盈率,也相当于购买面馆的回本年限。
是不是很简单啊。于是,有人就单靠市盈率来买股票了,比如下面这个股票才不到4倍市盈率,是不是买了4年就回本呢?
正是由于市盈率容易理解,所以它成为了股票估值最常运用的指标之一。但在具体使用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
下面我将从市盈率的分类、理解、使用三方面展开叙述。
根据计算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市盈率可以一般分为三种:静态市盈率、滚动市盈率和动态市盈率。
静态市盈率,简称PELYR,计算公式:当前总市值除以去年一年的总净利润。我们买公司就是买未来,你用一个过去的净利润,显然没有什么意义。
动态市盈率,简称PE(动),计算方式:当前总市值除以明年的净利润。注意,这里明年的净利润,其实是预测的,说得难听点这就是“虚”的。就拿不同的券商来说,估出来的数据差别都很大。当然,PE(动)的优点也很明显,它可以帮助我们站在未来的角度来判断公司的估值贵贱(ps:老司机可以用)。
滚动市盈率,简称PE-TTM,计算方式:当前总市值除以前面四个季度的总净利润。“去年一年”和“前面四个季度”有什么区别,我就不需要多加解释了,简单点想就是PETTM要比PELYR更加准确一点,数据来得更新一些。
到这里,是不是就结束了呢?你是不是要猴急猴急的要去实践了呢?
市值就不说了,这个值我们是人民群众的给的,我们没办法。我们只能看看分母净利润。
对会计报表有基本了解的朋友会意识到“利润”本身是一个可人为调节和涉及大量主观推算的产物。如果“利润”本身存在水分或者并非体现出真实的业绩状况,那么以此为基数经过“放大倍数”后的市盈率估值,显然就会严重放大这种偏差所造成的负面结果。
我们先看下净利润的计算公式:
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等。
从公式可以看出有5个科目可以影响净利润的结果:
1)资产减值损失(如固定资产折旧、存货减值、商誉减值等)有哪些特别经典的财务造假案例?
3)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主要对应的是投资性房地产、股票在持有期间的升值)
以上这5个,统称为“利润表中的水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人为可调节性强、无持续性、不可预测性。
所以,走到了这一步,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这些水分从税前利润当中挤出来,也就是分母要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这个请在心理默念三遍。
上面说的在财报三表里面稍加注意很容易看出来,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更为隐秘的“会计失真“。比如,两个同样的房地产开发商,如果采用不同的费用资本化规则,那么即使它们当期的业绩完全一致也没有可比性。同样的,研发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的不同。也会隐蔽地影响到利润的可比性。此时,如果仅仅看到其中一个公司的估值更低就认为“被低估了”,就可能会掉入一个陷阱。所以,千万不要无脑使用某个估值方法,而不去理解公司的商业逻辑。
有过股票投资经验的童鞋,有没有细心观察过,为什么有的行业整体市盈率很高,比如计算机软件、医疗健康、通讯技术的行业市盈率在80倍左右,而银行、煤炭、地产等行业的市盈率不到10倍左右?不同行业如此,就相同的行业不同公司而言,市盈率也相差很大,比如白酒行业的贵州茅台30多倍滚动市盈率,而洋河股份只有20倍滚动市盈率?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这里引入彼得林奇的一个著名的论断: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如果定价合理的话,市盈率就会与收益增长率相等,这就是【PEG估值法】的来源。计算公式:PEG=PE/公司盈利增长率。PEG=1的时候是合理估值,小于1是低估,大于1是高估。
也就是说假设一家企业未来三年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速是20%,那么它的合理市盈率应该是20倍,假设一家企业未来三年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速是30%,那么它的合理市盈率应该是30倍。这说明,市盈率和净利润的增长是有关系的。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有一个规律,大家记住就行,处于成长期的公司市盈率高于成熟期的企业,好公司市盈率高于差公司。(PS:市盈率有个缺点就是,它不适合净利润是负数的企业,如果是负数,那市盈率就是负数。)
先说成长期的企业。因为成长期的企业要扩大规模、拓展销售渠道、招兵买马等,会支出大笔的费用,势必会影响当期的利润(忘了的再去回忆一下公式),但是以后资本投入减少利润就会大幅增长。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未来的增长空间有限,利润指不定哪天就开始下滑了,所以市场也很悲观。
好公司为什么市盈率高呢?因为市场通常遵循马太效应,好企业越来越好,差企业越来越差,所以好企业过去好,未来好的概率也大。好比企业招聘员工,企业肯定选择有工作经验、高学历的人,这些人过去优秀,当然相信在未来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但如果一个人过去是一张白纸,高中学历、无工作经验,那你就不太可能百分百相信他以后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可是具体多少算过高,多少算过低,坦白讲没有标准,这是艺术,不是科学,得自己掂量。我个人使用这个指标之前,会先将企业的质地做层层筛选,在确保企业的质地都没问题的情况下,才去预测公司未来三年的净利润,最后计算出一个市盈率。
总结一下,以上我讲了市盈率的分类、理解、使用,希望大家能学有所用,也欢迎小伙伴一起交流探讨。
你不要小瞧这些分析报告,看过的小伙伴都说好。
为什么沪深300长期的估值中枢在12.5PE? - 知乎
当我们打开沪深300的市盈率历史走势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长期看(10年)他的市盈率的中枢在12.5倍市盈率。
要知道,股价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器,因此,股价长期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市场长期给沪深300这个12.5倍的市盈率是有效的、是合理的。那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的估值中枢在12.5倍呢?为什么要给他12.5倍呢?
我们先来看无风险收益率4%的长期国债(假设长期国债的收益率是无风险收益率4%)。4%的收益率的国债,我们可以看作是25倍市盈率,0增长、100%确定性、4%股息率、净利润全部都是自由现金流的股票(或者4%增长、0股息率的股票)。这个国债股票有个特点,那就是净利润全部为自由现金流,而且全部分红掉,并且不影响第二年的收益,而且每年的收益都100%确定,0增长。所以,对于这么一个特性的股票,合理的估值就是25倍市盈率。
现在有下面三种情况:
1、如果有个股票其他条件和国债股票一样(即100%确定性、4%股息率,净利润全部都是自由现金流),只是有一定的正增长,比国债的0增长要好一些,那么对于这样一个股票,我们给他的市盈率是不是可以大于25倍呢?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可以在25的基础上上浮一点点,比如30倍。
2、如果这个股票确定性低于国债股票的100%,确定性不如国债,然后其他的条件和国债都一样(4%股息率、0增长、净利润全部都是自由现金流),那么这个股票的合理市盈率是不是应该小于25倍呢?我认为是的,我们应该在25的基础上打一个折扣,比如8折,20倍。
3、如果这个股票确定性、成长性和国债一样,即0增长、4%股息率、100%确定性,只是,净利润里面不全部都是自由现金流(比如自由现金流只有净利润的80%),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股票的合理市盈率是多少呢?其实国债的估值25倍是在自由现金流的基础上的25倍,而不是净利润基础上的25倍。即市自率为25倍,市自率对应的是自由现金流。即:合理市值=25×自由现金流。这个时候,对于这个股票而言,合理市值=25×自由现金流=25×(净利润×80%)=20×净利润,可以变相看做是将25倍市盈率打了个8折,实际上,合理市自率依然是25,只是将净利润打了8折变成了自由现金流而已。
好了,现在回到我们普通的股票上,我们把沪深300可以看做一个股票,那么这个股票相对于国债会有如下问题:
1、净利润不全是自由现金流。因此需要在25的基础上打折扣。
2、确定性没有100%,不如国债。因此需要在25的基础上打折扣
3、成长性比国债好,沪深300的成长性通常比GDP高一点,大概为8%-10%。因此可以在25的基础上上浮
综合上面3条,两个需要打折扣,一个需要上浮。最终到底是打折还是上浮呢?市场长期给的结果是12.5倍,相当于打了5折。
我个人的理解:把沪深300的低确定性和高成长性相互抵消,然后净利润含金量按照50%估算(即净利润中只有50%是自由现金流),完毕。
即把沪深300看做是国债,只不过他的自由现金流只占净利润的一半,因此,市盈率为国债25倍的一半,即12.5倍。
上证50,市盈率中枢在10倍。为啥更低呢?可能市场认为他的增速比沪深300更低,确定性和沪深300差不多,净利润含金量和沪深300差不多甚至比沪深300更低,因此,给他的PE会比沪深300更低。
中证500,为啥中证500的估值中枢能有28倍这么高呢?市场大概率是认为,虽然中证500的确定性比国债低,净利润含金量也比国债低,但是增速高啊,能够快速增长啊。上面讲沪深300的时候,把高增速和低成长性相互抵消了,在中证500这里,可能市场认为无法抵消,确定性不那么差,但是增速却非常高。因此,抵扣后还有多余的增速,所以应该上浮更多,所以就给了28倍PE。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但是,对于股票或者指数的估值,总的原则就是上面那3条,自由现金流含量、确定性、成长性,这3点与国债进行对比,最终决定是在国债25倍的基础上打折还是上浮。
pe是什么指标?
市盈率,即P/E (Price-to-Earnings Ratio),是投资者使用最广泛的估值指标。
市盈率的计算公式为:PE=股价/每股收益。
在分母上下同时乘以股本数,公式可以转换为:PE=总市值/净利润。
计算PE时,总市值一般采用最近一个交易日的数据;净利润数据则有三种方法获取,并对应于三种不同的市盈率。
静态市盈率=当前市值/上一年度的净利润
滚动市盈率=当前市值/最近4个季度的净利润之和
动态市盈率=当前市值/未来年度净利润预测值
注:大家平时最经常看到的PE TTM,指的是滚动市盈率。
市盈率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地告诉我们,在假定公司利润不变的情况下,以当前股价买入,需要多少年的时间能通过利润收回成本。
缺点则在于,假设很严苛,仅适用于利润稳定的成熟期企业;不适用于利润为负,或各年利润波动较大的成长期企业。
市盈率指标适用于单个股票,也可用于股票组合和某个指数。
举个例子,沪深300指数的PE=300只成分股的加权平均市值/300只成分股加权平均净利润。
沪深300的PE高估了?
在4月29日,因为很多上市公司年报和一季报都没发布,所以我们在统计上市公司净利润时,实际上统计的是2019年4季度到2020年3季度的净利润。
2020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最晚披露时间是4月30日,披露完毕之后,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净利润,其实是2020年2季度到2021年一季度的净利润。
而2021年一季度的利润,是远远好于2020年一季度的利润,所以今年4月30日之后,很多指数的PE都出现了大幅下降。
如果看到的PE数值差距很大,通常是PE类型就不同。
02|是否包含负值
核心的原因是计算市盈率是否剔除亏损公司。
计算PE时将亏损公司剔除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因为市盈率是市值除以盈利,当一家公司是亏损的,那么市盈率指标是失效的。
2.指数包含几百家公司,像2018年年报,很多公司一次性计提几十亿的亏损,将会严重影响指数整体的盈利水平,如果包含亏损公司,会使得PE失真。
但是亏损公司毕竟也是指数成分股之一,计算PE时将亏损股剔除,同样会让指数失真。
像蛋卷也做过口径调整。
蛋卷基金在2019年6月之前的PE口径就是剔除负值的,2019年6月后改为不剔除负值。
剔除和不剔除,都有道理。
目前市场大部分PE数据,都是不剔除亏损公司的,而我个人认为剔除负值的数据更为合理,因此我使用的还是剔除亏损公司的PE。
所以在不同平台的PE如果不一样,直接比较是没有意义。我们在看PE时,需要观察的是同一口径下的历史数据。
03|PE的高和低
这是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绝对值,一个是相对值。
从绝对值的角度上讲,沪深300的PE13.89倍毫无疑问比中证500的20.93倍低。
但相对估值看的是和历史对比,沪深300和中证500的历史PE走势如图:
我们可以看出,沪深300因为一直以来的PE都比较低,所以现在稍微涨一点,就显得很高了。
而中证500的PE一直都比较高,所以虽然现在的PE还比较高,但相比过去而言,就显得低了。
所以从绝对值上看沪深300便宜,从相对估值上看中证500便宜。
那么问题是,到底是沪深300便宜还是中证500便宜?
估值是艺术,数据是客观的,但是高低却是主观的。我举个例子:
但今年国产苹果涨价到8元,比往年都贵!而进口苹果却降价了,现在只要12元。
问题来了,国产苹果和进口苹果,哪个贵哪个便宜呢?
沪深300就是国产苹果,中证500就是进口苹果。
04 |相对估值的缺陷
指数估值百分位,每一天的估值就是一个数字,把每一天的估值从高到低排列。
百分位80%,就代表当前的估值高于历史上80%的时间。
百分位50%,就代表当前的估值高于历史上50%的时间。
但问题是,这些指数的成立时间多长,合理吗?
沪深300指数的成立于2005年4月8日,中证500的成立于2007年1月15日。
相比海外上百年的历史,目前沪深300指数才16岁,中证500指数才14岁,成立的时间还很短!
事实上我认为目前的历史数据还远远不够!
沪深300经历2轮牛市,一轮泡沫,一轮估值不高。所以现在相对估值沪深300都偏高
中证500经历2轮牛市,两次都是泡沫,所以现在的相对估值中证500都很低。
但问题是,沪深300的估值就一定低吗?中证500的估值就一定高吗?
从海外成熟市场看,大盘股的估值一般比小盘股的估值要高!而A股却完全相反。
A股的时间并不长,未来如何,如果10年后也变成沪深300的PE比中证500的PE高,也不奇怪。
05|经济周期影响
假设总市值不变,因为短期的利润下降,被动提高了指数市盈率,会使得指数的PE阶段性的偏高。
但是当今年企业盈利恢复到正常水平时,市盈率也会下降到正常水平。
06|小结
1.希望以上部分,大家看得懂
2.看不懂也很正常
3. 投资本来就是复杂的事,即使是看起来很简单无脑的PE
4.总而言之,估值是一门艺术,非常的复杂,高估和低估并没有那么绝对。
5.同样的数据,可能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
沪深300指数和沪深300市盈率什么关系?
沪深300指数与市盈率成反比关糸,市盈率越高,代表着现在投资沪深300指数的风险越高,我们可以在市盈率低于30%的时侯投资沪深300,在30%---60%之间正常持有或定投,在高于60%以上时停止投资,慢慢的收获盈利
请问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上证50、沪深300反映的是什么数据?PE又是什么?
这些指标只是选用样本股的不同.上证综指的样本股是全部在沪市上市的股票指数.深成指的样本股有40只;上证50的样本股有50只;沪深300的样本股有300只;PE是市盈率,市盈率PE的定义是:Price/Earnings,也有叫做PER的,Price/EarningsRatio即本益比,价格收益比,市盈率。它是由股票价格除以每股收益计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