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赚钱吗( 财报专题:从银行赚钱的秘密看“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吸收存款和同业存放” )
财报专题:从银行赚钱的秘密看“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吸收存款和同业存放”
金融业务为什么总会成为双刃剑?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谁都难以控制人性,就像只要是面对钱,自古至今,人们都会极度的非理性,玩钱相当于玩火,玩不好就容易自焚。所以,想在金融里面赚钱,必须反人性,否则就只能当韭菜。
1.为什么说信用扩张是银行超高利润的奥秘?
介绍“向中央银行借款”、“吸收存款和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前,坤鹏论要先给大家普及一下信用扩张这个金融基本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几个科目。
毋庸置疑,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就是,向客户吸收存款,接着再把这些钱通过贷款的形式放出去。
一边给存款客户利息3%,另一边收贷款客户的利息5%,赚中间2%的差价。
这和其他生意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低买高卖,只是它的商品是钱。
同样,最好是把吸收进来的钱全部都贷出去,这样才能让每一分钱都有利差可赚。
而且,哪怕是一分钱躺在保险柜里睡觉,都是有成本的,也就是要付给储户利息。
银行号称赚钱王,按利润排,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前15强,有10家是银行,按利润率排,前20强,占了15家,并且都在30%以上。
这里面的奥秘就是,银行还有个更厉害的招数——信用扩张,它也被称为货币创造。
比如:你往银行里存了100万,A企业正好要贷款100万。
此时候看似A企业拿了你的100万,但因为它没有提现,其实你的100万还在银行里。
银行也只是在A企业的银行账户上写了100万这个数字。
A企业贷到款后,就向B企业下订单采购100万的原材料。
这时,100万依然在银行里,顶多是不同银行间的流转,没有出了银行体系,更没有真正流出银行。
除非A企业或是B企业直接把100万现金从银行中取出来,这才算真正离开银行体系。
但是,我国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
“公司按国家规定保留一定数额的库存现金。库存现金限额一般为三天的日常零星开支需要。”
“库存现金不得超过规定限额,超过部分必须于当日存入银行,每日下班前结余现金必须放入保险箱。库存限额不足时从银行存款账户提取。”
如果不遵守,“开户银行有权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并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罚款。”
所以,企业想把100万一下子取出来那是相当困难的,企业的钱必须大部分放在银行里面。
如果银行只是在不同的银行账户上写数字,理论上可以把你的100万再贷给C企业、D企业……
那么,如果不对银行加以管理,它就可以用很少的钱创造出无限量的账面资金,创造出很多银行账户上的数字。
金融就是这样,不出事的时候,大家玩得很嗨,排排坐,击鼓传花多有趣。
但是,金融出问题往往都是玩得太嗨之后,只要一点就着,因为大家都在游戏之中,所以,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就又牵扯到一个著名的名词:挤兑。
这个词非常形象,就是挤着来将存折里、卡里的数字兑换成现金。
如果遇到经济不好,大量企业还不了贷款,钱收不回来,储户再集中跑去银行取钱,银行很可能面临无法把钱还给储户的窘境。
这下,储户会更慌张,一传十,十传百,所有储户都去取钱,就形成了挤兑。
如果没有人给银行注入大量现金,银行就只有等着倒闭了。
因此,各国的中央银行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避免盲目放贷导致银行没有充足资金兑付储户的存款。
银行每收到一笔存款,就要将其中的百分之多少交给央行来保管,这笔钱就是存款准备金。
并且,当银行向企业贷款,把数字写入到企业账户上时,也等于银行又多了一笔存款,同样也要向央行交存款准备金。
另外,国家还规定有贷款准备金,也就是对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征缴贷款准备金。
银行贷款准备金率等于贷款准备金除以银行总资产。
贷款准备金包括呆账贷款、呆滞贷款、逾期贷款准备金。
如果市场风险过大提高贷款准备金率就可减少银行现金流动,避免银行贷款损失,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银行贷款准备金率的降低和提高,可用来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提高就是适度从紧,降低则是适度宽松。
在经济学中,挤兑被称为银行的致命“软肋”,其实不仅仅是银行,只要是吸收老百姓钱财的平台都一样。
来自:坤鹏论>《待分类》
银行发行货币怎样赚钱
银行工作是吸引别人存款付给一定的利息,如年利率是2.67%.之后它把钱在以贷款的形式借出去,收取一定的利率,如10%.他赚的是中间的差价.也就是说他拿存款人的钱赚贷款人的钱.说白了就是用别人的钱赚别人的钱!
银行是怎样盈利的?
贷款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银行的业务分为三部分: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银行的负债业务也就是吸收储蓄。而对于个人而言,到银行存款则是自己财产的安排。按照银行的角度讲,应该算是资产业务。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和储户在利益上是对立的原因。银行的资产业务也就是贷款,负债业务也就是吸收储蓄。这就是银行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盈利模式--赚取利息差。银行用较低的利率吸收存款,然后以较高的利率贷款给需要资金的企业。这之间的利息差,在扣除银行的各种成本和损失后,就是银行的盈利。银行另外一个盈利的模式是中间业务。
央行数字货币的到来,会有什么赚钱的机会甚标一?
数字货币打进国际市场。就像美元全世界通用一样,没有它就玩不转。所以,数字货币要在中国全部流行,慢慢向外推进,实行国际化通用币。数字货币就升值了,可以投资。
上缴1万亿利润:央行是怎么赚钱的?有“类降准”功效吗?|愉见财经
作者|夏心愉
出品|愉见财经
日前,央妈公告称今年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
来看下央妈的资产负债表。
央妈未上缴时的利润可能记账在上表的哪个科目里呢?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张瑜分析,有可能是在负债表里的“其他负债”科目。
央妈是怎么赚钱的?
还是回到上头这个资负表来看,总的来说可能来自两块:
第一,是靠外国资产赚的钱,比如外汇储备收益,这块也是1万亿利润的最最大头的来源。(同时考虑其中汇率变动带来的损益等。)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说,此次上缴的结存利润主要为央行过去几年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
第二,虽然是小头,但也提一嘴,亦即央妈对国内银行们等金融机构,也是有利差的,计算方式上有点类似于银行对企业们。
不同点是,银行们那是商业机构,是经营风险与收益的;央妈不是,她是通过调节流动性从而调节宏观经济的,现在咱妈天天在想怎么把便宜的钱通过银行的手输送到实体经济的血管里。
比如央妈在资产端,有借MLF、SLF、再贴现之类的出去,也就是“再贷款”,这块是收利息的;也买国债、金融证券等,这块是有投资收益的。
央妈在负债端,也吸收了不少金融机构的钱,比如银行的准备金、支付机构的备付金之类,这些钱央妈也不是白拿的,也是要付些许利息的。比如银行存进来的准备金利率大约在1.5%左右,从央妈这里买“麻辣粉”MLF大约是3%。
有“类降准”功效吗?
于是股吧里就有网友顺便演绎为:天台的朋友可以下来了,央妈降准了,3200点是大底了。(个人赞成这句话的最后小半句判断,巴特,原因不对哈,风马牛并不相及。)
“愉见财经”觉得是这样的,你要说归途或落脚点嘛,无论是降准或是上缴利润,最后希望这些钱流向的地方,都是实体,都是百姓,都是稳增长。在这一点上,大约是万涓归流的。
但除此以外,上缴利润完全不同于降准——方式、渠道、节奏,都是不一样的。
先说方式。降准是把央妈手上提溜的银行们的存款准备金,还给他们一些,这样他们就可以去多放贷款了,那是具有多倍扩张基础货币功能的。但上缴利润,意思是把这1万亿上缴给中央财政。
连平院长有个对比举得就很说明问题。央行上缴1万亿利润,本质上,和某央企上缴1万亿利润,是一码事儿。那央企上缴的时候大家咋没说有降准效果,央行上缴利润,大家就要激动呢?
再说渠道。央行上缴利润,接下去这钱其实是分两步来走。
根据张瑜研究员对财务科目的研究,第一步,利润上缴形成财政存款,也就是这1万亿从央行子级会计科目里搬了个家,有可能是从负债表里的“其他负债”,搬去了“**存款”的科目。
这一步,虽暂不创造流动性,但划个重点,钱在央行“其他负债”里,这钱本身是不具有功能性的,一旦科目搬家后属于财政了,就意味着这钱接下来将具有功能性了,“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了,不管是企业端抑或居民端,反正是注入实体里,去稳增长了。
于是第二步,这笔钱将再从“**存款”科目搬出,搬去“储备货币”科目,亦即财政发力形成资金流出,创造流动性。
张瑜研究员分析称,央行上缴利润形成**存款的过程并不起到释放流动性的作用,只有当财政资金使用后流向企业居民端,实体经济才能有“类降准”感受,而这“类降准”也取决于财政的花钱速率。
最后说节奏。张瑜研究员还注意到,本次“类降准”的过程漫长,并非一次性释放。根据央行的声明,本次上缴利润并非一次缴清,而是按月均衡上缴。这也就意味着大约每月仅上缴1000亿左右的利润,短期“类降准”感受并不强烈。
愉记枕边伴读 听风金融江湖
大道至简 | 山雨欲来 | 精打细算 | 后台魅影 | 寻租空间
煮酒唤雪 | 黑客帝国 | 对韭当割 | 僧多粥少 | 高利风云
五十度灰 | 生如夏花 | 火眼金睛 | 人艰不拆 | 知己知彼
浊泾清渭 | 仁者不忧 | 手中无剑 | 狼之图腾 | 降维打击
舍得之间 | 请君入瓮 | 碧瓦朱甍 | 游刃有余 | 明日之城
真作假时 | 一夜暴富 | 暗度陈仓 | 亦能覆舟 | 变脸大戏
互惠互利 | 姗姗来迟 | 那年花开 | 尽职免责 | 一念成佛
岁月缱绻 | 山重水复 | 断流成殇 | 一语成谶 | 镜花水月
造假成本 | 完美谎言 | 种豆得豆 | 异曲同工 | 演员诞生
财女图鉴 | 需于酒食 | 至暗时刻 | 放虎归山 | 信仰碎片
发行加密货币是怎么赚钱(解密筹款、创始团队持币和项目增值) - 非小号财经
加密货币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资产,其发行和运营机制与传统金融体系中的货币有所不同。与中央银行发行法定货币的方式不同,加密货币的发行通常是由去中心化的网络和创始团队负责。那么,发行加密货币如何赚钱?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发行加密货币的盈利方式,包括筹款、创始团队持币和项目增值,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机制。
InitialCoinOffering(ICO):ICO是一种常见的筹款方式,通过发行和销售代币来集资支持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投资者可以购买项目的代币,在项目发展成功后,代币的价值可能上升,从而获得收益。
SecurityTokenOffering(STO):STO是一种通过发行符合证券法规定的代币来筹集资金的方式。这些代币具有法律约束力和投资属性,投资者可以从中获得股权、股息或其他权益。
InitialExchangeOffering(IEO):IEO是在加密货币交易所上进行的众筹活动。项目方与交易所合作,通过在交易所上的发行和交易代币来筹集资金。交易所提供发行代币和筹款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项目审核和风险管理。
创始团队在项目发行初期通常会持有一部分代币。这些代币的价值可能随着项目的成功增值,从而使创始团队获得收益。创始团队还可能通过出售一部分持有的代币获取资金,用于项目开发、运营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出。
加密货币的价值通常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和投资者信心的影响。如果项目能够取得成功、用户基础增长、市场认可度提高等,那么对应的加密货币的价格和市值可能会上涨,持有者可以通过价格的增长获得收益。一些项目还会通过激励计划来鼓励用户使用和持有代币,从而推动项目的增长和用户参与度的提高。
加密货币交易所通常会收取交易手续费。如果项目的代币在交易所上有较高的交易量,那么交易所获得的手续费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带来利润。一些加密货币项目还会在其自身生态系统中建立交易机制,并收取交易手续费作为项目的收益来源。
一些加密货币项目致力于构建更大规模的平台或生态系统,通过提供各种服务、功能和应用来吸引用户。这些项目可能会通过收费服务、广告收入、合作伙伴赞助或开发者生态系统等方式获得收益。
发行加密货币的盈利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筹款、创始团队持币、项目增值、交易手续费和平台生态建设等。这些盈利机制在加密货币领域中与传统金融体系有所不同,充满了创新和尝试。对于投资者和广大参与者来说,了解加密货币项目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是进行投资和参与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于项目方来说,需要在考虑盈利的同时,也要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投资者利益和市场规范性。加密货币领域的盈利方式还在不断演进和完善,我们将继续关注其发展,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商业模式。
央行还是对存款“下手”了,现在还能“躺着赚钱”吗?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最新内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对于存款,因为一场疫情我们都意识到了严重性。然后,央行对存款类的产品动手了。目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管理越来越严谨,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了,除了一些新出的理财产品以外。传统的理财产品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存款就是我们知道的理财产品中最熟知的一种。
前段时间,央行在清理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的一系列差乱现象以后,央行再度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对计息类的存款产品进行一个严格的把控,靠档计息的存款可能也会慢慢的退出大众的视线。
什么是定期存款靠档计息?简单来说,就是比如你存了一个三年期的定期存款,但是你只存了一年就要提前取出,银行可以按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给你结算。当然了,这种操作是为了银行留住客户,变相的把利息让给客户,但是这个结果就是提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
和大额的存单相比,结构性存款的实际利率很高,而且时间灵活。结构性存款因为投资的利益还要受到投资市场的影响,所以要算上投资市场所产生的利息。这样算你们不是觉得这么高的收益,导致消费者一般都会选择结构性的存款。
其实,这样下去,大家的在银行存款就变少了。存款变少了会怎么样呢?存款变少了,银行的整体利息就会相对应的升高,钱就会变的贵了,企业的融资也就变的困难了,企业不融资,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现在,中央银行将结构性存款的保底收益率统统纳入了自律管理的范围。央行发布的存款新规以后,结构性存款的收益较去年虽然下降了一些,但根据某机构监测的数据来看,目前其最高平均收益还能达到4.78%。
存款和股票、炒黄金比起来确实是一种收益比较慢的理财方式。但是2020年也让很多人意识到了最稳妥的投资就是把钱放到银行里。
在新规发布以后,银行的存款有很多种方式。在疫情封闭中,对于没有存款的月光族来说,活期存款是必不可少的选择。虽然他的收益较低,但是可以随取随用,流动性比较高。也是存款产品中的基础。
还有一个就是定期存款,在你有大额存款的基础上,你可以获得大额存单的优惠利率,五年期的大额存单利息达到了4%以上。而且没有什么限制,随用随取。只不过会损失一部分的利息。存期的期间越长,利息就越高,他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够绝对的保证你的本金和利息。
还有就是定活两便存款,他是介于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间的存款方式。可以随时支取。利率也会随着存期的长短变动而变动的一种存款方式。
现在在全球的经济影响下,油价下跌,通货膨胀,会不断增加银行的负债成本,而且也大大减少了国家对银行周期调控的操作空间。
其实,存款是我们的底气。一场疫情让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手里的钱该怎么分配才是最合理的,当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存款新规下来了,并不是意味着存款的利率就会下降,他只不过是在对一部分的存款产品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对我们的一般的定期存款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中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那些可以赚钱
中国央行只是计划发行数字货币,但实际上并未发行数字货币,而且现在发行数字货币的时机还不成熟。最少要十年以后。但央行要发行的数字货币和比特币、瑞泰币、微盟币这些加密数字货币是不同的。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的价值应该是和人民币挂钩的。
金融机构是怎样一个机构,他们是怎么赚钱的?
就是银行的替代品。考贷款跟投资
上缴财政过万亿,闷声大发财的央妈,利润相当于四大行总和! - 知乎
中国最赚钱的机构是什么?有人想到了中国烟草。
虽然中国烟草每年实现工商利税超万亿,但财务报表却是亏损的,2018~2020这三年亏了40亿。
最赚钱的企业应该是宇宙工商银行,2021年净利润3500亿。
去年,央行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
这一万多亿主要是过去几年外汇储备的经营收益。
央行的盈利途径肯定不止这一条,所以我们也说不清它一年到底能挣多少钱,但肯定要比宇宙行多。
不过央行毕竟不是上市公司,只公布了《货币当*资产负债表》,没有公布损益表。
我们就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端着手,分析一下央行的收入来源!
1、国外资产也就是外汇储备,分为三个子科目。
外汇,即外汇占款,21.21万亿;货币黄金,即黄金储备,2855亿元;其他国外资产8228亿,包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头寸、特别提款权、其他多边合作银行的股权、其他存款性公司以外汇缴存的人民币准备金等。
除了黄金是无息资产,其他国外资产都能产生孳息。
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没有对外明确公布过,但外界通过公开数据猜测,美元资产占70%左右,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
外汇储备作为国家资产,由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管理,实际业务由中国银行操作。
国家外汇*年报显示,2007~2016年平均收益率为3.42%。假设目前还保持着这个水平,那么22.32万亿就有7,633亿元的收入。
2、对**债权,只有一个子科目“中央**”,有1.52万亿。
《中国人民银行法》禁止人民银行在一级市场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债券,因为这相当于财政直接向央行拿钱,是一种货币发行方式。
财政部在一级市场向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国债,央行再从商业银行手中买回来,释放出等额资金。
其中在2007年,财政部发行了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由农业银行认购1.35万亿、市场认购2000亿元,用以购买2000亿元美元的外汇储备,注册成立中投公司,作为中国的主权投资基金进行海外投资。
央行负责债权投资,而中投负责股权投资,形成合理分工。
这批特别国债到期后滚动发行,利率在2.5%左右,每年有380亿利息收入。
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发放给银行、信用社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贷款,13.24万亿。
5、其他资产,是指中央银行其他业务形成的资产,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资产、投资、在途资金占用、暂付款项、待清理资产、待处理损失等。
以上是央行资产产生的收入,约1.2万亿。
1、最大的负债科目为储备货币,32.43万亿,由三个子科目构成。
其中,货币发行对应的是发行现金,包括在外流通的现金钞票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库存现金,9.24万亿。
央行发行现钞是一种负债,但这种负债无需还本付息,可以理解为铸币税。
金融性公司存款有两个子科目,其他存款类公司,21.2万亿;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数量为零。
因此,这部分是银行和信用社存缴的存款准备金。
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62%;超额存款准备金0.35%,和活期利率一样。
非金融机构存款,这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央行存放的客户备付金,利率也是0.35%,近两万亿。
2、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近5200亿,即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这部分存款信用派生能力比商业银行存款弱很多,货币创造与派生存款的能力有限,因此没有计入储备货币中。
央行对非中国居民的负债,主要来自国外机构存放在我国央行的存款、央行向国外发行的票据、来自国际合作的清算或者来自各国央行之间存在的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外负债等。
即国库存款,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均由中央银行代理。
这是中央银行的资本金,全部由国家出资,实际上是所有者权益。
7、其他负债,1.37万亿。
主要包括正回购余额、微调工具和外汇形式缴存准备金以及前述负债以外的负债。
央行大部分负债是各种金融机构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平均利率约1.48%。
而总负债为39万亿,扣除无需付息的储备货币及自有资金,约30万亿。如果平均利率也为1.48%,那么利息支出为4200亿。
看来,央行靠存贷利差赚不了什么钱,基本上打个平手,这是因为贷出去的钱要远远少于存进来的。
综合来看,货币当*资产负债表内的净收入为8000亿元。
由于央行实行收支两条线,人员和办公经费直接由国家拨款,所以无需考虑这部分成本。
但这几年央行也没使用财政拨款,那么行政办公费用从何而来呢?
其他收入是指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收入,包括对外投资收益、租赁收入等。
人民银行旗下有很多企事业单位,有些直接经营“货币当*”业务,例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清算总中心;有些与“货币当*”业务有紧密的联系,例如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金币总公司;有些则是三产,例如中国金融出版社、金融时报社、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中国金融培训中心、郑州培训学院、金融信息中心等。
无论什么业务,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不愁没钱赚!
央行作为这些单位的全资大股东,获得的利润足以满足行政开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央行的利润要上缴财政,亏损也由财政弥补。
亏损是不可能的,利润反正都要上缴,划来划去的很麻烦,干脆就不要财政拨款了,也没必要缴税了。
以上七七八八汇总,央行一年大概能赚10,000亿以上,而四大行的利润总和才1.1万元。
美联储可以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也可以购买企业债。
日本央行可以炒股,目前持有的股票市值占东京证券交易所总市值5%以上。
瑞士央行曾经大举买入处于高位的美国科技股,去年暴跌损失了16%,约26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