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电动汽车还是(我为什么会在这时候买电动车_蔚来es6怎么样-口碑精选)
我为什么会在这时候买电动车_蔚来es6怎么样-口碑精选
这是一篇写在我公众号的文章,同步发社区,字比较多,会看得有点累。
先声明: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为了表达我对于科技发展的一些个人思考,包含自己内心所保有的一些好奇心态,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些影响。是一种自我保持持续热情,持续学习,持续年轻的美好向往。
现在回想我为什么在一个相对比较早的年代就有一个朦胧的科技兴趣。可能可以追溯到我为什么去读计算机专业,是因为受到初中物理老师的启蒙,当时也没有见过电脑是啥玩意,只是听说可以做很多事情,当时我们的试卷都是老师们手写在蜡板上刻出来然后再去手动一张张印刷出来的。而我的物理老师很自豪的说,他当时的试卷都是电脑打印到蜡纸上再去印刷的,当时的科技之种就悄悄的在我的内心种下。
从小一向经济都不够宽裕,我买第一部手机的时候大概是在2003年,当时大家都还在用诺基亚的黑屏机,而且还特别贵。我用有限的购机预算,买了当时市场上比较新出,少有带有彩屏显示功能,但是又比较小众的手机,三菱的M320。当时我的同学们都说它是“轮胎皮”,因为三菱当时做汽车相关的比较多,做手机很少。但是我当时就不会在意是否是市场主流,我就是看中他的“新技术”。并且在之后的几年中,其实我是很少用市场上流行的手机,比如诺基亚,三星。在2007年的时候,我当时也是很早就买了智能手机,当时用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分期,买了一部当时预装WindowMobile5.x的多普达D600手机。后面也分别在很早期的时候使用过WindowsPhone,Android2.x,在2015年的时候才使用了iPhone(当时觉得不值,主要也确实是买不起)。当然我也唯独没有用过塞班和三星的系统,这些在现在来看是已经在被颠覆路上的传统产品。
到我有经济条件买车的时候,我的选择仍然跟很多人不一样,我不看重品牌,不看重二手保值率这是大家都最优先关注的因素,我的关注点仍然是在有限的预算内,去选择一辆适合我眼光的车。所以我当时就选择了国产奇瑞的艾瑞泽7,当时还是第一批上市车,第一批车有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他的前挡玻璃漏水。当时也说承载着奇瑞的复兴之作,没过几年也在市场上下线了。但即使是这样,在陪伴我的8年时间里,我还是没有一丝丝后悔。他外观其实是比较耐看的,我当时选择它的原因是:外观,价格和科技。在2013年的时候,10万之内的A级车,能够有7寸的显示屏,U**/SD卡,无匙进入/启动/锁车,没有VCD机(传统的代表),在当时很多同级别的合资车要配备下来应该比这个会高不少。在我8年后置换这辆车的时候,没有出过任何的大问题,我也不在意残值是多少,因为我认为10万用8年,我也不太亏。
所以话题就回到今天要聊的主题上了,我为什么要在这时候买一辆电动车。其实我的核心逻辑还是,在我能力所及范围内,去选择一个能够让我喜欢,并且能够见证新一代的科技产品的演变。喜欢一个东西,可能最好的参与方式就是进入这个行业去了解和创造它。而我因为一些条件的原因是选择退而求其次,至少能够去体验它,通过体验它去见证这个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变化,同样也会学到比平常人更多的一些新知识。
艾瑞泽7用车8年,我从来没有因为品牌价值,驾驶乐趣等因素去考虑换过车,也没有做过任何传统汽车的试驾。这几年来,我一直关注的都是新势力品牌,当然比较多是蔚小理(创始人都是互联网创业者)。他们的新车上市,我都是第一时间去感受和试驾,他们定位不同,也各有优缺点。蔚来是我最不敢考虑的一个品牌,因为定位其实是超出我自己的消费水平,所以也是最晚试驾的一个品牌。不过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蔚来ES6,可能是有几个原因:
1.小鹏P7,外观造型非常科技,也是纯电汽车,续航也非常不错。但是因为我的用车条件,家里有老人小孩这种造型和空间其实是不适合我的场景。
2.理想one,6座,奶爸车,用车场景是最合适的,价格也是相对比较能够承担的起。但是车太大,特别是车头的造型,实在是无法让我能够匹配起这辆车。最关键的是,增程混动,不是我想要的那种纯粹的电动,后期保养成本等可能也是我考虑因素。
3.选择蔚来ES6是非常偶然的一个机会,8月初他们联系到我说卖展车有优惠(优惠力度非常大的那种),家里周边1公里左右也在那个月新建了换电站,3年免息贷款优惠,这些条件最终才促使我狠心,咬牙下定提车。当然就车本身的配置来说,我没有什么挑剔的,我想要的科技配置基本都有了:HUD,辅助驾驶,nomi,空气悬挂。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想到在配置上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所以有时候,真的也是一种缘分。
4.对了,为什么从头到尾没有考虑过特斯拉,两方面原因:1)model3不适合我;2)相对国产新势力性价比不高。
一、电动智能汽车的使用感受
1.1驾驶感受
都说电动车的提速快,静音,平顺,这些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我自己开过的车并不多,所以其实感受上不是特别明显,特别是在适应了一段时间以后,没有重回老油车的对比就不会明显。倒是,音响效果相对之前的要好了不少(但这不是电动车独有的特点)。
提速这一点上,从我日常的使用情况来说,基本不会太用到,因为急走急停给车内人员的乘坐体验是非常差的,也特别容易晕车。ES6性能版有4.6s/5.7s/9.9s三种起步模式,我的常规模式是9.9s,起步速度和平顺性比较适合我,当然感觉能耗也会小一些?
特斯拉之前被大量关注的单踏板模式,我是强烈支持的。我就强烈建议,从油车转电动车的车主一定要花一点点的时间去适应单踏板模式。核心两个原因:
1.单踏板模式是真正的践行低碳节能的环保理念,车辆的速度调节完全靠动能回收来控制,把多余的动能回收到电池,还能省不少电费。可能大部分人觉得右脚会累一些,费脚,从实际感受来说其实并不会。开车显然也是不可能让右脚闲下来的。只要掌握好右脚控制,单踏板模式并不会给乘坐体验带来负面影响,平顺性可以控制的非常好。
2.单踏板模式从车辆损耗的视角来说,其实也是有很大好处的。直观来理解,刹车系统的损耗可以减少90%以上,因为路上90%以上的时间是用不到刹车的。只会在走走停停,紧急情况下才会使用刹车系统。刹车系统的保养也是可以减少不少的保养费用吧。
我目前还最想要学习的是所谓的汽车底盘质感,所谓的颠簸和驾驶感受,空气悬挂所带来的体验差异。因为不同车体验的少,这方面是我目前没有感受到的,非常希望有机会能够在封闭道路上去感受和主观体验。
1.2使用成本和补能体系
关于使用成本,确实我很大考虑的一部分,毕竟qiong。提车到目前132天,跑了5116公里,总共只花了30-50块钱(具体多少忘了),当时是提车第二天就回老家,在高速和老家体验充电,以备不时之需。但谁成想,自那之后就没有机会再用过充电口了(目前交流口还是全新没有用过的)。后面的用车场景全部是靠换电来补能,最开始还保留了家充桩权益。跟物业和社区交涉了一下,如果比较强硬的想装家充桩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过了一个月之后,发现,其实每个月6次的换电权益,基本上就能够涵盖了大部分的日常场景,偶尔出门需要充电,家充桩也用不到。所以就把家充桩权益换成了一个月多2次的换电权益,基本上每个月都要使劲跑,才能把6次权益薅完。。。(每个月总是感觉,跑少了就是亏了,难受图片)
我的日常用车场景就是厦门,自从换了电车后,回老家的频次也增加了不少(因为电用不完,哈哈)。在回老家的路上,也是换电设施也是比较合适的。厦门出发预留30%的电,走高速可以到沈海天福服务区换电;厦门出发预留15%的点,走国道可以到漳州海通城换电站换电。不过话说回来,70度点,用完点只能实际跑300公里,预留一些buffer,正常跑250公里左右,还是有一些些里程焦虑的,需要不断训练化解焦虑感。
关于蔚来的补能体系,换电也是我最核心的考虑点之一。因为能换电,能升级,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用担心电池的损耗。其它电车,即使是能够承诺电池终身质保,用户也需要承担在电池损耗到质保前的容量损耗。而蔚来的换电体系理论上是能够保持电池都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有异常都可以进行维修和保养。
电池能升级也很重要,我现在是70度电池,假如蔚来我需要每个月跑更长的路并且有预算的话,我可以花58000换一块100度电池,从直观的能量比例换算来看续航能够提升30%以上(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还有可能更大的电池)。在电池增大的基础上,每月6次的免费换电权益没有变,此时每月的基础免费里程也就更多了。当然蔚来也提供灵活升级机制,比如要跑长途的时候,临时租电池跑,到时间还回去。
蔚来的换电体系也不是说说而已,确实也是他们目前在努力去做的事情。2021年完成了500多座换电站的建设(总量已经750+),并且二代站的体验和吞吐率也提升了非常多,他们的目标是2022换电站要建设到1300+。体验换电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科技体验,自动泊车进入,点几下全程5分钟就能完成换电。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进一步提高换电的速度和完全自助式的换电时代也不会太远。
总体来说,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能源补充体系是真的有可能做到比油车更好的补能体验的。日常,家充桩可以做到夜间随时(不能随地)补能;远程场景下,如果换电站跟加油站类似布*就完全无忧(蔚来一直在跟各种加油站企业合作,把换电站布到加油站去;也跟各个高速服务区运营企业合作,希望能够在高速服务区有自己的一些自己的换电可能性)。当然也随着标准充电设施的完善,高压充电技术,相信会电车的出行体验一定会大大超过油车的。
1.3蔚来服务与社区
接下来我是要好好的吹一下蔚来的服务,包括有:无忧服务,线上社区,线下活动,FOTA。
1.3.1无忧服务
蔚来有提供除了常规保险之外的无忧服务套餐包,分为服务无忧和保险无忧。
1.服务无忧价格更高,他是包含了保险了价格了,相当于蔚来把保险和它所能提供的一些额外的保障都绑定在一起销售给用户。
2.保险无忧,在自己购买了保险的技术上,再花1680购买的额外服务。
两种无忧,额外保障项包含:漆面免费维修,保养,维保代步车,维保取送车,事故全程处理,上门补胎,增值券(可用代驾和洗车),爱车积分。详细的上官网了解吧,不同两种无忧,只是在保障的内容和数量上会有一些不同的差异,根据用户频度可以自己选择。反正蔚来的这些服务,是一定必买的,你想想轮胎漏气,他主动来上门给你换好,在不需要的时候可能是没什么,但是真正遇到的时候就是救了命了。
从我的感受来说,我目前主要是体验到了一次的事故保险处理和6次的一键维保。事故处理,我出车库刮了隔壁的车,麻烦事只有在那天车库等报保险的时间,剩下的取车去维修,定损,送回,整个过程我都没有参与到。
一键维保也是要大吹特吹的,我6次一键维保,只有事故那次是真正维修花钱的(出险)。其它的都是我自己的一些疑问和自己的问题,让他们开进厂去检查,都没有大的问题。他们负责给我取车,送回,洗车,如果有交代的话,还会把电给充满了送回。羊毛可以薅到用户自己可能都不好意思了。
1.3.2线上社区
蔚来APP的线上社区,整体的氛围也是比较好的,可能也是蔚来以外的用户所不能理解的。不过现在我觉得氛围越来越能有不同声音了。该*,该吐槽的地方,也有不少的用户在*。但总体上来说,蔚来线上社区的激励体系做的是真的好,如果从激励体系的专业视角来说,他是真的很互联网化。也是因为单用户价值高,官方也是真正的投了不少的钱在做用户激励。
比如,每天打卡,会有5积分的激励,每到3天,100天,365天等等关键的时间周期都有额外的盲盒激励。5积分在蔚来体系内,相当于5毛钱,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可能不是在意这个钱(当然我是在意的哈哈),而是在意这个过程和持续的打卡的心理激励。积分可以在购买蔚来APP上的硬件配件,服务,商品和线下活动的报名,就是在蔚来APP上能够真正当RMB在流通。
蔚来体系内,还有一个牛值的概念,牛值就纯粹是一个蔚来用户身份的象征。可以优先参与到蔚来的一些社区官方活动中,比如我最想要的是领航团。(我这篇文章如果发到蔚来社区,并且被推上首页,也可能会增加我的一些牛值,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另外一个激发点是这次的3.1领航团我没有资格参加。)
1.3.3线下社区
蔚来fl有一句话,说他们跟用户的关系是从交车的那一刻才开始的。所以蔚来每周都会组织大量的社区活动,包括亲子活动,节日活动,日常运动。
总体来说,我参与都比较少,只有适合小孩的活动我可能会报名参加一下,一切为了小孩。
1.3.4FOTA
FOTA已经成为智能电动车的标配了,作为一个全新的智能科技终端,软件和数据的能力的比重也是越来越高。当然啦,蔚来的软件从我的感受来说确实还是槽点很多,可能是目前蔚来体系能力内最短的一个短板了。每次新版本发布都要应对不少的质疑,嘲讽和不解。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我深表同情,同时也觉得确实在软件工程能力上确实需要有比较大的提升(当然也许是因为我不了解背景)。
硬件的FOTA也很重要,作为3-4年以前的产品平台,产品力已经不够了。所以蔚来的策略就是,不断的给老用户置换新车一些补贴,必要的情况下也给一些硬件的OTA能力。比如为了降电池成本,上线新电池的时候把70度电提升到75度电,续航提升30公里,用户企业共赢;在明年还会做车机芯片升级,提升整体的智能座舱体验。
总体来说,就是在不可逆的产品周期里面,尽量让老用户不会有割韭菜的感觉。这可能也是我在今年还敢下定的原因(原本我是想等下一代的产品的,ET5确实是惊艳,即使跟我用车场景需求不那么匹配,我都有可能会考虑的。)。
这部分,我会结合我的一些感受和思考,来班门弄斧一下,从宏观的视角来去谈谈我对于电动+智能汽车的一些感受。
2.1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电动+智能要结合在一起呢,传统的油车,难道不可以智能吗?
智能包含:自动驾驶/智能辅助驾驶,智能数字座舱两大方面。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从原来上来说(可能不太懂),传统的油车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可能换挡的平顺性方面会有一些机械层面的不同,但是以我之前CVT的体验来说,问题应该都不太大。那么智能数字座舱差异就会比较大一些,蔚来的设计理念是,第二起居室。要做到第二起居室的目标,一个很重要的结果就是我们在车里的时间和机会不应该只是驾驶时。应该会有:在车里看电影,K歌,露营,长时间休息/睡觉等等生活场景。这时,传统油车就无法达到这个目标,比如要开空调,我们就地启动发动机,长期发动机怠速,会有这些问题:积碳,油耗高,关键还会有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而我们在长时间待在电动车里,消耗的电量非常小,环境也可以很舒适,座椅如果够舒服,后备箱可以放平,完全可以支撑一部分的生活场景。我亲身感受,确实是这样,当然我也没有真的在车里过夜过。在疫情期间,不能出门,能到地下车库看动画片,也是两个女儿最开心的事情了。
2.2软硬件,大数据智能结合下的一个新的单品价值更高的科技产品
传统汽车厂商,交付的是一个汽车硬件,后期是靠硬件保养和维修来跟用户进行互动,甚至是大部分传统4S的主要盈利模式。新造车的思维,其实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新势力造车企业,给用户交付的硬件产品可能基本不赚钱(我不是专业人士,也许不对,毛利率应该比传统汽车厂商低,但至少应该不是很赚钱)。后续的服务和与用户的全生命周期的互动可能才是主要的盈利模式。因为软件,数据和智能化,已经让汽车成为了一个新的智能化终端,能够有很多增值服务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增值服务一定不要有开屏广告啊,广告为主的增值服务不应该出现在汽车这种产品里面)
比如:蔚来的电池租用BAAS,电池灵活升级服务,未来大部分厂商的智能驾驶服务也大部分都会采用订阅制的收费模式(一方面降低购置成本,另外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人来按需订阅使用)。这些商业化服务的本质也都是采用了SAAS服务收费模式。从这些视角来去思考,为什么单纯做汽车智能系统的产品(百度智能驾驶,华为的鸿蒙车机系统)都很难在有规模和野心的新造车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和落地,只能去寻求传统厂商的智能化转型的合作。包括也可以思考,为什么新势力都自建直营销售和售后体系,传统的4S的模式可能会被颠覆的背后逻辑。
当然对于我而言,我可能会有一些出行数字化的需求。我从很早以前就买过传统汽车用的OBD盒子硬件,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量化我的出行数据,包括行程,能耗,驾驶习惯等等。但是腾讯出的OBD盒子,没过多久也证明是失败了。而这些出行数字化,在智能汽车里面已经是一个最为基础的能力。
这个议题非常大,也不太敢夸夸而谈,我也浅藏辄止一下:
1)顺应全球的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各国的主要共识。当然,汽车从油变成电之后,影响有多大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理解。有的人可能是认为,假如电还是煤炭发的电,那不还一样吗,脱裤子放*。这背后还有更多的逻辑包含,能源的多样性来源(发电的方法有很多种),全产业链的减排措施。如果从这些视角去看,我们都应该看到,他是一个全面的逻辑变化,不再是一个单点的汽车从油变成电的能源驱动方式变化。
2)之前几个月的电力危机,我也有去了解了一些关于电网的分配机制,为什么错峰用电能够得到更低的电价补偿。核心点在于,电网的传输是实时调度的,如果电力生产过多也是没地方存储,浪费掉了。所以在能源战略上,结合新能源汽车的大电池,本质上就是一个很大的储能场景。我观察过我家的每月用电量大概是400度左右(高峰期),如果是更早期的没有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的场景,一辆汽车的50-100度电池是完全可以支撑比较长的家庭用电需求,相当于是一个分布式的储能容器。进而去看,包括蔚来换电站,以后的800v高压充电桩,这些都是或者是需要大容量储能设施。
3)能源危机方面,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目前的石油也是大量靠进口,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方面也都是有很多的深层次需要思考的问题。
4)产业机会方面,新能源汽车,在核心技术上已经是改朝换代了。传统的内燃机的技术和天花板是国货再怎么努力都无法很容易的超越百年大厂。而在新能源技术上,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是中国是有后发优势的。所以在结合以前整车技术积累的前提下,能够快速的实现自主技术突破的。所以从这个视角来说,在智能电动车方面,我国是完全能够在不同的赛道上完成弯道超车。这些包含原来很多高端技术的平民化,都是顺应着这个趋势:人工智能,HUD,空气悬挂等等。
最后,我其实是没有国产,合资,进口情节的,我只是注重性价比。在未来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我觉得大家不会再去太多的关注是国产还是合资进口,甚至于可能是国产+新势力会占比越来越高。我也认为,要买智能电动车,就不要买传统厂商的智能电动车。在造车逻辑和售后服务逻辑上有根本性的不同。当然肯定不绝对,还是会有大量的人买传统汽车和传统产商生产的电动车,每个人的思维逻辑和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我作为一个汽车行业外的普通用户的这两年学习和了解的一些粗浅的知识。有很多逻辑可能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我仍然要整理出来的原因也是希望能够让我有更深的思考和进一步系统学习的机会。
不知不觉已经提车一百余天了,先来说一下总体感受,正如标题写的:真香!真香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从油车切换到电车的加速静谧智能;蔚来独特的换电补能效率;服务体系的周到与舒适。【初次相遇】其...
年底家里老头安排我,说他的小奔6年了需要上线年检,得空开出去上线年检。抛开老车是否好开不谈,不需要过多描述,相信开惯了电动汽车小伙伴,家里的油车99%容易吃灰。老父亲的车里程表17+万公里,我开了几年...
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哪个更省钱? - 知乎
最近有好几个朋友问:到底该买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其实很简单,算算哪个更划算,更省钱就行了。
我们先看看新能源汽车目前的发展态势:
2022年1-7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跃升至24.7%,零售销量达到了273.3万辆。人们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见证着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前提是,政策端依旧在向新能源汽车市场倾斜,购车补贴、免购置税、不限行、“走公交道”等等,让新能源汽车增加了不小的吸引力。
但政策的倾斜不可能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会完全退去,而且会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日渐成熟而加速到来。那么,如果以后没有政策优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还会如此“万马齐奔”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新能源汽车本身的核心优势入手。
纯电动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零污染,完全不排放污染气体。即使将耗电量转化为发电厂的排放,造成的污染也比传统汽车少。而且由于电厂能量转化率较高,排放集中,安装减排治污设备更方便,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另一方面,为解决环境问题和石油安全,兑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承诺,此前欧盟率先立法确定了2050年实现地区碳中和的总体目标,现在看这项目标也许还会提前。
同样,我国也承诺将在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实现碳中和。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汽车,被推到了治污减排的聚光灯下。
这就有了2020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指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我国处于增量爆发期,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对环保的感受或许并不是那么明显,甚至没有上绿牌来得实在。
省钱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价值之一,尤其是在今年油价高企,燃油车使用成本骤升。
家用电动车每百公里耗电约15kWh,约为5公斤标准煤的能量;按照传统汽车每百公里8升的油耗计算,能耗约为8公斤标准煤。当然这只是在能量转化层面,如果加入价格因素,差别就会被进一步拉大。
我们以家用小型纯电动车为例,在自由充电桩晚上波谷充电,电价只要每度4毛,充满电大概要21.5块钱,当然每次车子也还有剩余电量,一般也充不了这么多,平摊下来每公里的花销大约5分钱,如此低的用车成本让不少燃油车主感到惊讶。
如果是一台传统燃油车,用车成本会有很大不同。我们以比较省油的百公里平均油耗6.8L为例,一年油费也不是个小数目。北京地区目前92#汽油价格为8.27元/升,一年的燃油费用是8.27元/升×6.8升/100公里×20000公里=11247元。
这还没算一年20000公里中的四次换机油、机滤大/小保养的费用,这部分少说也得上千元。综合起来,普通燃油家用车一年的用车成本,保守估计在12000元以上,与同档纯电动汽车的用车成本差距甚大。
有的纯电动汽车一年仅需保养一次,并且由于电动汽车结构更加简单,工时费相对便宜,加之没有发动机,不会产生机油、机油滤清器、空气滤芯、汽油滤芯和火花塞等燃油方面的保养费用,支出很少。
一年省下来一万多,对于普通三口之家来说足以改善生活质量:给父母送上贴心礼物、给孩子添置玩具、买自己心爱的包包、给老公一个礼物惊喜。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省,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我们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性能要远远好于传统燃油车,坊间甚至有“十万电动秒杀百万燃油车”的说法。这是由于传统燃油发动机的扭矩输出有个攀升的过程,在低转速时,发动机的进气量少,因此无法输出较强的扭矩。
电动机则因为电机的物理特性,在刚起步的时候就可以输出最大的启动扭矩,伴随转速的逐渐升高扭矩反而是呈衰减的趋势,所以通常电动机在达到额定功率的时候,输出扭矩也就不再改变,这也成了它的先天优势。
除了加速性能出众,纯电动汽车的静音性也是一大亮点。
当人们对汽车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后,静谧性自然会成为大家选购新车时的重要指标之一。豪车为什么比普通车开起来舒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拥有更加安静的驾乘空间。如今燃油车的静谧性已经处于瓶颈了,各种主动被动降噪措施几乎都已经装配完了,想进一步追求静谧已经很难了。
电动机的优势在于运行中的噪音和振动水平都要远远小于传统内燃机。在怠速和低速情况下,电动汽车的舒适性要远高于传统汽车,随着速度的提升,胎噪和风噪成为噪音的主要来源,两者才回到同一水平上。纯电动汽车的这一特点对于提升汽车的NVH性能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另外在科技水平上,很多新能源汽车也领先,自动驾驶、芯片、雷达等软硬件大都是新能源汽车的强项。我们看到,国内许多车企纷纷将新能源汽车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推出了各种智能汽车,中国的无人驾驶汽车更是已经走向成熟,这些都是国产汽车所取得的技术成就,就连传统汽车强国德国也不禁感慨,自己汽车霸主的地位,即将被中国全面反超。
虽然新能源汽车存在诸多优势,但目前也存在一些短板,先看万年不变的“里程焦虑”。
目前市场上续航能力较高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聚集在600公里左右,而且这600公里还是“综合工况续航”,如果上了高速的话实际续航也就在450-500公里之间。让人头疼的是,电池还非常娇贵,冬天低温下续航能力还会再打折扣,这也导致许多北方人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有所顾虑。
接着看售价。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售价还是比较昂贵,同级别的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售价起码贵了一半,如果不是有补贴,那么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并不能获得如此强大的竞争力。也就是说,新能源车虽然省了油钱,但也要算算,它高出来的售价,比用油车高还是低。
电池技术是导致新能源汽车成本昂贵的主要原因,一些高端的锂电池,更是可以达到数万元,普通家庭很难接受如此昂贵的换电池成本。
保值率低也是不少消费者的顾虑点。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更容易“掉价”,同样开5年,有的燃油车还能卖一半的钱,新能源车嘛,唉,一言难尽。甚至于队友有些品牌的某些新能源车,二手车商都不敢收,怕砸到手里。
再者,自燃。谈到新能源汽车,很多人首先都会想起这个词,尤其是近几个月以来气温偏高,连续发生了多起纯电动汽车自燃,给国产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诸多负面因素。不过这只是消费者感受层面的,实际数据方面燃油车的自燃率更高。
据统计,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率是远远低于燃油车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新能源汽车自燃率约为万分之0.153,而同年沈阳市燃油车的自燃率则高达万分之3.51。然而,由于焦点效应,许多人已经对新能源汽车产生了错误认知,误以为新能源汽车很容易自燃。
充电慢也是纯电动汽车的劣势之一。习惯了燃油车那种三分钟加满油的高效补能方式后,许多人对新能源车的充电时间还是感到太慢,即便是许多快充仅30分钟就能充满80%的电,他们依然认为有点慢。
针对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全面普及充电桩,充电桩和加油站不一样,不需要额外占地,也没有那么多安全隐患,完全是可以全面铺开的。当每个小区、每个商场、每个停车场都有充电设备了,充电缓慢的问题就完全化解了。
也许有人会想起近日四川重庆的缺电事件,有车主辗转多个充电站依旧无电可充,这有些类似前两年发生在湖南、浙江、江西等地的“有序用电”事件,个中缘由也比较明晰,本轮四川重庆缺电是由于今年长期高温干旱,导致当地水利发电量骤减,前两年发生的“有序用电”则是电网构架不够“硬”,输配能力不强。
说到底都是区域性用电事件,宏观上并非大面积缺电。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的电网,到底能否撑得起新能源汽车的用电需求?
截至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过1000万辆,我们以平均每天每辆车使用8度电为例,总共用电量8000万度左右,这个数据只占全国电网每天发电量260亿度的0.3%,理论上影响是很小的。只是在用电优先级上,一般为了保证民用,工业用电、公共用电都不能断电,充电桩就只能往后排。
所以,买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还真需要好好算算账,具体到自己看上的车,算一下“购车成本+养车成本-卖车价格”哪个更划算。毕竟,钱实在是太难挣了。
不过即便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新能源汽车的大方向是没错的。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即便是未来补贴退坡、政策收缩甚至叫停,也不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如果有那么一天,其实也是代表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熟,可以自生发展,已经不再需要政策干预。到那时,你我或许都已是新能源汽车的用户。
现在买车应该买电动还是加油
如果是经常出门去外地的人建议买燃油的汽车,如果是提倡环保,低经济需求的人则建议买电动。电动汽车的优势是节能环保,用电作为驱动能源成本比燃油车低,维修保养费用低,政策支持优势明显,但续航能力是纯电动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尤其是自驾游走一些偏僻的地区,这时则不建议使用电动汽车。燃油汽车在购买时候并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消费,而在日常的消耗中也需要燃料维持,但是电动汽车不一样,它不仅在购买的时候就比普通的传统汽车贵上不少,虽然它每百公里需要消耗的资源相对于燃油汽车会更少一些,但少的也不是很多,再加上其日常的损耗,最后反而比燃油汽车多不少的消耗。选购技巧在选择电动汽车的时候就要注意充电时间长短问题,时间长自然不合适家庭使用。电动汽车用途就是在城市里面驾驶。因此如果要上高速的话,建议不要购买电动汽车,因为上高速以后,电动汽车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速,这会严重的影响电动汽车电池寿命。电动汽车的驾驶习惯和一般的汽车驾驶有区别,看起来似乎电动汽车更加的简单,实际上电动汽车只有一个档位,因为汽车的电机消耗很大,不适合满载开车。
买电动汽车还是烧气的好呢?
电动汽车比较环保,用电耗能的电费相对油价便宜不少,但是充电时间较长,大约每次充电2小时左右。
不太方便。
每次充电行驶的路程短,没有给你带来很强劲的动力感,在市区作为代步车还可以,而且电动车在国内很多城市没有健全充电站。
如果你所在城市有了方便的充电站,可以考虑购买电动车。
既节能又环保。
还有混合动力汽车业不错,毫无疑问,电动车是以后汽车发展的大方向。
。
毕竟油是会有烧完的一天。
现在是买新能源汽车好还是汽车好
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成熟了,不跑长途还是新能源汽车好,用车成本也是比较低的,优惠政策也多。
电动汽车电机来自是直流还是交流?
日前,有比较多的网友问小编关于“电动汽车电机是直流还是交流?”现在小编来为大家讲解。电动汽车电机有直流也有交流。电动汽车电机工作原理是电源为电动汽车的驱动电动机提供电能,电动汽车电机将电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传动装置或直接驱动车轮和工作装置。电动汽车电机的类型与工作原理如下:1、交流电机,单相异步电机通过电容移相作用,将单相交流电分离出另一相相位差90度的交流电。将这两相交流电分别送入两组或四组电机线圈绕组,就在电机内形成旋转的磁场,旋转磁场在电机转子内产生感应电流;2、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与旋转磁场方向相反,被旋转磁场推拉进入旋转状态,由于转子必须切割磁力线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因此转子转速必须低于旋转磁转速,故称异步电机;3、直流电机,直流电机有定子和转子两大部分组成,定子上有磁极(绕组式或永磁式),转子有绕组,通电后,转子上形成磁场(磁极),定子和转子的磁极之间有一个夹角,在定转子磁场(N极和S极之间)的相互吸引下,使电机旋转;4、改变电刷的位置,就可以改变定转子磁极夹角(假设以定子的磁极为夹角起始边,转子的磁极为另一边,由转子的磁极指向定子的磁极的方向就是电机的旋转方向)的方向,从而改变电机的旋转方向。百万购车补贴
电动汽车慢充好还来自是快充好
电动汽车慢充好还是快充好姿晌根据时代的变更,现在使用电动汽车的人员越来越多,而电动汽车充电也分为了快充和慢充的模式。那么电动汽车慢充好还是快充好呢?电动汽车快充和慢充相比之下,从保护电池、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角度来看,慢充的方式比快充要更好一些,所以建议车主尽量以慢充为主,快充为辅。慢充,顾名思义就是充电的速度比较慢,慢充一般要6~8小时才能把电充满,有时候可能还需要更加长的时间;迹毁锋但是慢充对电池不会造成损害,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电池。快充需要的时间比慢充要短很多,一般来说,快充只需要3~4小余哗时的时间就能将电充满了;但是快充会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造成一定的伤害,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
3000元买电动车,选雅迪还是绿源?比较三个方面,就能知晓答案!
电动车市场品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前大家买车光看价格和配置,从来不看品牌的。现在大家都开始重视品牌了。因为在用户心目中,品牌车就是有保障。那么问题来了,3000元的预算能买到品牌车吗?雅迪和绿源两个牌子怎么选?
雅迪是电动车行业龙头品牌,主打更高端的电动车,旗下的产品种类很多,涉及电摩、电轻摩、电动自行车等,男性车整体的外观更加偏商务,成熟,比如E10。女性车厢则走的是简约复古的路线,比如雅迪奢享系列。
绿源属于行业前5品牌,这几年走的是年轻化的路线,女性车辆的设计风格走的是Q萌灵动,小萝莉的造型,比如INNO7。男性电动车则走的是硬派科技风格,比如S70。
外观方面的选择,要看各自的偏好。不过3000元的预算,这两个品牌外观可选范围都比较小,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决定。
雅迪与绿源相比,同等配置的车型,雅迪的价格会偏高一些。因此,如果只有3000元预算,但是又很在乎配置的话,我建议你选择绿源的车型更好一些。
如何比较配置?
你到店里把两款同样价格车型的说明书拍一下,然后放在一起,一一对比,就能知道谁的优势更大一些了,网上的参数一般是不准的。
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你遇到了雅迪在搞促销和价格战,那么,这种情况下肯定是选择雅迪,毕竟牌子大,网点多,售后更加方便。
虽然绿源标榜的是一部车骑10年,在品质方面更出众,但是实际情况下。3000元左右的电动车。无论品牌大小,品质都是差不多的。电动车就是一分钱一分货。用料成本高了,价格自然就贵。品质方面,雅迪和绿源各有千秋,不能说谁好谁坏。关键就是看运气了!
其实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比较便利性!
两款车都好,价格也一样,短时间很难决策的时候,就重点考虑便利性,如果你家或者公司门口就是雅迪或绿源的门店,那么,我就建议你就近购买。万一电动车出现小毛病,也可以叫师傅维修,这也更方便一些。各位,你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汽车和电动汽车哪个划算?
电动车划算
在购车过程中,电动车在性价比上略逊于燃油车,但其实电动车和燃油车最大的区别就是出行成本。电力驱动时,电动汽车大约0.1-0.2元/公里,燃油汽车需要0.4-1元/公里。而且电动车的技术相对于上一年来说比较简单和尖端,而且只要有电供应,当地基本都能充电,更有利于节约资金。从这样的长远角度来看,电动汽车其实更经济。
不买电动车的你,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呢?
本周轮值
宋海涛
《海川品车》、《路边停车场》投资人
这两年的电动车,确实如火如荼。从宏观上,仅在去年,电动车在乘用车市占率就高达29%,几乎占据1/3的市场份额,而2021年,电动车的占比仅为16%;而在微观上,大家有没有发现马路上,小区内,甚至是身边的亲戚朋友们,购买和拥有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
与早几年的尝鲜者不同,随着充电站网络的逐步扩大,这两年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大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他们相中的是纯电动车型的智能化和使用成本较低,或是各种各样的理由,我们在这里就不做一一论述。
今天,我们来重点讨论一下那些还没买电动车的消费者,究竟是因为什么?以《主编视角》的十一位老师为例,真正购买且日常使用电动车的,目前只有夏东和王钢及何毅老师三位,其它老师仍停留在燃油车的怀抱,所以,在汽车媒体这一块,电动车似乎不吃香。
下面,就讲讲我个人不买电动车的三个原因:
1. 充电太慢:这是我不选择电动车的最重要原因。其实我不太有里程焦虑,以当前的电池水平,好一点的电动车都可以拥有500km左右的实际续航里程,甚至更长,已经与燃油车相当。但我却有充电时长等待焦虑症,虽然当下很多电动车都采用了800伏的高压架构,诸如特斯拉、保时捷、极氪等品牌也都宣称拥有自家的超级充电站,可在极短时间内补充可行驶几百公里的电量,不过以我最近半年的电动车试驾体验来说,日常能够碰到的充电桩,其充电速度还无法达到我的目标,况且像我这种喜欢长途自驾游的人来说,真的无法忍受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上几十分钟甚至是一两个小时去充电,有朋友说可以买蔚来啊,可以换电啊,抱歉,等到换电站像中石油中石化一样遍布**、**的时候,我可能会考虑买,但目前,换电站的数量和覆盖率还是差了点,做不到随心所欲的想走就走。以个人愚见,在当前电池技术的前提上,目前的充电速度已经差不多接近峰值了,再快的话,就可能带来安全问题(那是我下一个要讲的),所以,如果现有电池技术没有本质性的迭代升级,那么充电时长将会始终困扰着部分如我一样的消费者。
2.电池安全性:这也是我非常在意的。这几年,关于电动车自燃的报道,虽然不像最开始的几年多,而且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以及各家电车厂对于充电软件的不断迭代升级,电动车自燃的概率已经大幅降低,但低并不是没有,隐患还是存在的。而且,个人喜欢越野,所以在越野行驶的过程中,发生碰撞后,尤其是底部剐蹭后,即便有坚硬的外保护壳,但电动SUV的自燃概率还是要高于燃油越野车的。
3.使用率不足导致的浪费:这也是一个原因。家中现有三台燃油车的出勤率都处于极低的状态,每台车每年的行驶里程都在五千公里左右,像广州这样的交通状况,市区通行基本上靠滴滴,只有自驾远行的时候才会开车,所以,如果再增添一台纯电动车,我想它的使用率也不会高到哪里去,有人会说,可以卖掉燃油车再换电动车,但不巧的是,基于1和2的原因,我肯定不会把燃油车卖掉,或者说,最少会保留2-3台燃油车在手里,如果不用,那么再好的电动车也是浪费,而且电动车的升级迭代要远快于燃油车,存放两年后,保值率过低,也是个问题。
可能还有其它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以上三点,是我至今不买电动车的真正原因,也愿意听听其他老师们讲讲自己的原因。
崔珺
“风格车评”出品人
我依然没有选择电动车,并不是因为电动车在传统汽车媒体人中不吃香,而是根据个人需求的结果。就我个人而言,我家有两台油车作为日常使用,足以应对北京限号问题。另外,我家小区无法安装私人充电桩,那么如果我选择电车那么我的充电便利性以及经济性都不能得到满足。而且,我还喜欢日常去趟山里转转,电动车的适用性又会有问题,非铺装路行驶的安全性还是对电车不大友好。而且对于我来说,还有一些我自己非常喜欢的品牌和车型没有拥有过,那么在一定条件下,我下一台车还是会选择油车,像 Jimny 或者 Bronco 这样的车更会吸引我。如果非要选择电车,那我也希望它是一台技术成熟的车型且一定是特立独行的,不需要太多所谓科技,只要足够有趣,比如 ID.BUZZ。所以,选择油车还是电车与情怀无关,完全取决于使用需求。
何毅
车云、电动邦、车有范儿
联合创始人
刘鸿仓
“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
我还没到非换车不可的时间,如果现在换车,我可能会选择一台插混。其实我还是很喜欢电动车的驾驶感和低成本的,但又会焦虑电动车的不方便。插混可以兼顾燃油和电车的好处,随时按需选择。而且插混永远可以有燃油动力作为储备——无论是去越野,还是在无充电条件的偏远地区或者不想在充电站排队,这样可以减缓电动车的焦虑感,虽然这种焦虑出现的几率可能很低。另外多说两句增程式,整体上讲,增程也是一种不错的动力形式,但不喜欢增程式在馈电之后发动机启动那一下,震动和噪声很明显,高级感全无。如果未来增程式能进化得更好,也会考虑。
缪俊
《MJ车谈》出品人、主编
这些年来试过不少电动车,我对电动车的态度也在逐步发生转变。从一开始嗤之以鼻,到后来觉得可以接受,再到现在认同电动车某些方面无可替代的优势。但是,目前暂时还没有购买电动车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所在的小区没有固定停车位,更不用说充电桩了,晚上哪怕稍微晚一点回小区,有没有停车位都得靠运气,说白了就是不具备充电条件。下一部车会选啥?我觉得大概率会跟仓老师一样,去选一部插混车型,既省油,又没有续航焦虑,如果底盘质感还不错,何乐而不为呢?
于英钊
《风度》杂志汽车事业部
总经理
目前只有一辆燃油车,也确实在考虑再加购一部车,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还是一部燃油车。至于纯电么,应该是不会考虑,原因主要是一下几方面:
1、电池安全性。不管是锂电也好,或者是刀片式的磷酸铁锂,受猛烈撞击起火爆燃后果惊人,属于跑都来不及那种。哪怕这种几率不高,但是……还是算了吧,惜命;
2、充电焦虑。即便家里有充电桩,哪怕家里还有燃油车,也嫌麻烦;
3、营销过度。说老实话有些牌子的电动车综合品质还是在线的,但是它的掌舵人或者营销模式实在是太烦了(比如华为,理想这种);
4、普遍驾驶乐趣不高,而且同质感严重。说起来传统主机厂出来的电动车调教就比新势力要好很多也舍得在底盘上下功夫,有些新势力别说外聘团队调教了,就连标定成本都不舍得花就敢直接上市了,你敢信?
李耕
《轿车情报》总编辑、
汽车一加一/上车吧吃货/
走吧耕叔创始人
如果要买新能源车,我跟仓老师一样,应该会考虑插电混动车型,家里的固定车位可以满足日常充电问题,要跑长途也不用焦虑排队充电,也就是说可以兼顾燃油车和电车的优势。不太接受增程式,还是因为能量需要二次转化,效率不高。
对于纯电车还是有一些顾虑的,首先是电控系统的可靠性,我可不想遇到刹不住车、打不开门(隐藏式车门拉手关键时刻无法弹出)的情况;其次是电池的可靠性,自燃和爆炸碰到哪一种都要命,而且电池折旧太快,省出来的油钱直接补贴给电池了;再有就是车机系统的可靠性,但凡哪个环节出现bug都会影响使用体验;最后就是驾乘感受,电车加速快不代表什么车都能把这种快与乘员感受之间做到平衡。在这方面我确实更相信传统车企出的电车,毕竟造车经验和可靠性保障就是它们的优势所在。
如果有什么好的插电混动车型也欢迎大家向我推荐。
夏东
“踢车帮”主持人、出品人
往期回顾
1
挪威,为啥就成了电动车的天堂?
2
聊聊传统合资车企电动化转型
3
聊一聊买新车时4S店送的那些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