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两次出舱时间(王亚平两次上太空一共多少天?)

王亚平两次上太空一共多少天?

王亚平先后参加过两次载人飞行任务,第一次为2013年6月11日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升空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受控交会对接,同年6月26日返回,共15天,就是在这15天里面王亚平进行了中国航天的第一次太空授课;第二次飞行任务就是现在的空间站神舟十三任务,其于2021年10月16日发射,到目前为止已94天。总的两次任务算起来已有109天。这让王亚平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在轨飞行超100天的女航天员。

神舟十四号发射时间和返回时间

神舟十四号发射时间和返回时间,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同空间站组合体对接。3位航天员将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神舟十四号发射时间和返回时间。

2022年6月5日上午10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3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开启。

此次神舟十四号任务将创下多个“首次”,包括将在太空迎来神舟十五号飞船对接空间站,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同时在轨驻留,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等。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入轨后,将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到达空间站后下方大约50公里的位置,最终姿态调整为垂直飞行后停靠于空间站下方径向对接口,将3位航天员送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而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神舟十四号也是神舟系列飞船第9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

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意义重大。2022年是空间站全面建成投入运营之年。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为标志,中国空间站已通过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两次载人飞行等任务圆满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并计划2022年全面建成。

服务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已于5月10日发射成功。接下来的半年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在轨迎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行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大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利用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进行出舱活动验证和舱外载荷安装等建造工作,见证并推动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并转入在轨运营阶段。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亲手参与中国人的太空家园“越建越大”。

与此同时,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将在太空“出差”近6个月后,迎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访问并完成轮换。神舟十四号、十五号将共同遨游太空,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届时,6位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实现共同在轨驻留,在遥远的太空中,他们将一起把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建设得“更温馨、更舒适”。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

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发射场待命达7个月,创下最长时间纪录

执行发射任务前,除了作为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还有一个身份,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应急救援飞船。

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展开与航天员绝对安全,神舟飞船要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为此,研制人员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的太空救援能力。因此,从进入发射场并完成待命状态设置以来,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已达7个月,创下了最长时间纪录。

为确保飞船状态满足条件,神舟十四号待命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科技人员首次开展“北京-酒泉”远程发射场巡检工作,确认了飞船状态满足应急发射条件,验证了“一船发射、一船待命”的滚动备份模式有效,有力支撑神舟飞船“一年两艘”常态化发射的需要,为后续该模式的持续应用奠定了基础。

为完成神舟十四号任务,科技人员采用了多项技术和产品来保驾护航。为顺利实现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作为关键测量敏感器,继续承担中远距离空间飞行器间距离、速度、角度等相对运动参数的精确测量任务,助力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不同,神舟十四号飞船在轨期间,飞船将经历复杂而严酷的在轨环境考验。尤其是在空间站组装和建造过程中,由于飞船在径向对接口停靠,将会被三个巨型舱体及其超大柔性太阳电池翼遮挡,给飞船的发电能力、舱外设备热控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带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1所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钟丹华介绍说,在轨运行期间,最复杂的时候,停靠在径向对接口的神舟十四号将依次被5个飞行器遮挡,太阳帆板发电将受到组合体遮挡的较大影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设计师为此提前识别了空间站建造阶段各种飞行工况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通过地面和太空的测试验证,解决了由于遮挡造成的神舟十四号飞船能源供需平衡难题。

据介绍,今年将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其中,长二F火箭执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即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

自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起,长二F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

此次发射的长二F遥十四火箭,就是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应急救援火箭。与应急值班“站岗”3个月的长二F遥十三火箭相比,长二F遥十四火箭“站岗”时长翻倍。如果从2021年8月17日“吊装起竖”算起,再加上发射准备时间,其竖立时间长达近10个月,这也刷新了此前长二F遥十三火箭创下的站立6个多月的纪录,是迄今为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竖立时间最长的一枚。

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高可靠、高安全、高适应性是长二F火箭始终不变、摆在首位的目标,研制团队持续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使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再上新台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二F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介绍,目前,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评估值达到0.9894,安全性评估值达到0.99996这一国际先进水平。

30年间,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自1999年首飞迄今,已成功发射14艘神舟飞船和2个空间实验室,其中包括9次载人发射任务,成功率100%。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未来几年,长二F火箭还将继续以每年2发的高频率执行发射任务,在我国空间站运营过程中担纲重任。

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浩瀚太空再度迎来中国人逐梦苍穹的身影。

6月5日上午,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告捷。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同空间站组合体对接。3位航天员将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堪称“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这次发射任务有何看点?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又肩负哪些使命?

5月29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组合体正在转往发射区途中。新华社发(汪江波摄)

出征:“神箭”再创新纪录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站立时长达到近10个月,刷新了此前遥十三火箭站立6个多月的纪录。

为何火箭发射升空前要“站”这么久?专家告诉记者,自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起,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

此次发射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就是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应急救援火箭。随着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成功返回,遥十四火箭也结束了应急救援值班任务,由应急状态转入正常任务状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荆木春介绍:“在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执行了从神舟一号至今的所有载人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发射任务,发射成功率达到100%,被誉为中国神箭。”

为了进一步提升火箭可靠性,消除薄弱环节,研制人员不断进行技术改进。

“这就好比考试成绩要从90分提高到91分,甚至91.1分,哪怕是0.1分的提升,背后的工作也并不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说。

为此,研制团队不仅提前对长期竖立状态下火箭诸如火工品承载能力、螺栓预紧力等开展了专门的试验验证,并且保证火箭竖立时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还会在火箭转入正常任务状态后对箭上螺栓拧紧力矩、密封产品的密封性等进行复测。

遥十四火箭发射准备期间,型号团队还需同步开展遥十五火箭的装配和测试等,完成应急救援状态的设置。

“通过去年两次任务探索实施流程并行与优化,今年发射的准备时间有望进一步缩短。”常武权说。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陈冬(右)、刘洋(中)、蔡旭哲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目标: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以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为标志,中国空间站已圆满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并将于2022年下半年全面建成。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12月返回地球。

此次出征的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堪称“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他们肩负着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重要使命。

“在长达6个月的飞行中,航天员们要经历的飞行工况极为复杂,包括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2次转位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说。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其中,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期的关键一战,困难更多、挑战更大。担任此次任务指令长的陈冬在出征前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2021年12月19日在北京宣武门拍摄的中国空间站过境照片(轨迹为多张照片堆栈)。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展望:载人航天“三十而立”再出发

从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被批准实施,至今已走过近30年。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再到神舟十四号,从一人一天进入太空到多人多天进入太空,再到驻留太空3个月、6个月……中国空间站蓝图绘就,飞天梦伸向更远的天际。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然而,空间站工程立项之初,中国航天人面临着很多难题,比如空间站长什么样、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怎么建……任务非常艰巨。

研制准备长达十年之久,许多空间站工程设计研究人员十年如一日,每个人都把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作为追求和梦想,使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得以突破,一个又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

此外,我国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均可实现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

“同时,我们在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郝淳说。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6月5日7时5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7时56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李尚福下达命令,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图:人民日报

陈冬、刘洋和蔡旭哲3人均为“75后”,3人全部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他们也是我国载人飞行任务以来平均年龄最年轻的乘组。其中,陈冬参加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是首次飞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行航组第一次全部由第二批航天员组成,无第一批航天员。

陈冬:最年轻的`指令长

陈冬是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指令长,却是乘组中年龄最小的,比刘洋还年轻2个月。

此前,陈冬在神舟十一号任务中就在轨33天。顺利完成这次180天+的任务后,他将超越王亚平成为在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在神舟十一号任务期间,陈冬就实际操作过机械臂,完成机械臂人机协同。

陈冬图:人民日报

陈冬,籍贯河南郑州,1978年12月出生于河南洛阳。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执行完神舟十一号任务返回后,还没来得及缓口气,陈冬紧接着就投入到空间站任务的训练中去。空间站时代,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储备和应急处置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神舟十一号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工作量、复杂性和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作为指令长,陈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水槽失重训练是模拟失重环境,训练太空出舱的能力。陈冬把训练中遇到的每个障碍都当成难得的训练机会。一次,在更换新型水下训练服后,配套的鞋子和脚限位器第一次进行匹配,陈冬试了几次怎么都卡不进去,最后依靠潜水员的协助穿上,才把整个训练流程做完。

刘洋:十年后重返太空

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也是此次乘组中级别最高的,为特级航天员。

而且她还是博士,此次任务也将再次完成太空教学,期待今年《开学第一课》和太空课堂的天地互动。

刘洋图:人民日报

刘洋,籍贯河南林州,1978年10月出生于河南郑州。2012年6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备战空间站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在太空驻留时间更长,出舱活动成为常态……这些都对航天员的知识、技能、体力、心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洋需要熟悉舱内设备、管路连接、出舱活动、机械臂、科学研究等极为复杂的内容。刘洋认为,没有捷径,只有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训练。

出舱活动训练是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的训练。其中,水下训练又是重中之重。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刘洋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将来真正的出舱活动训练,一次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刘洋认为与任务需要相比,自己的力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就暗暗给自己加码。体训时,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

航天员进行舱外服水下试验图:新华社

新一代飞天舱外服进行水下验证试验,刘洋主动报名。当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车放入10米深的水槽中时,水波纹产生的晃动经过凸面的头盔面窗后,在视觉上产生放大效应,使得她产生巨大的眩晕感。

工作间隙,她“挂”在舱壁上一动不动。医生和试验指挥人员都建议她上岸休息,她回绝了。每套水下服的寿命有限,下一次水就减少一次寿命,她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终止整场试验,于是咬牙坚持挺过整场水下试验。

蔡旭哲:为飞天备战十二年

除了陈冬和刘洋,在这次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当中还有一个新面孔,他就是航天员蔡旭哲。

蔡旭哲图:人民日报

蔡旭哲,男,汉族,籍贯河北深州,中共*员,硕士学位。1976年5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训练基地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为了这一天,蔡旭哲准备了12年。航天员的飞天之路,都是由繁重的学习、艰苦的训练堆砌而成。

转椅训练曾是蔡旭哲的弱项。第一次坐转椅练习时,他非常痛苦,脸色苍白,腹内翻江倒海,久久不能恢复。考核结果是二级,虽然及格了,但蔡旭哲坚持要做到优秀。

水槽失重训练,一练就是大半天。穿着坚硬的水下训练服,像是在身上套了一艘“人”形飞船。饿了只能喝水,痒了也不能挠,有时身上被服装关节的硬结构硌破了皮也只能咬牙坚持;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要求与外界彻底隔绝,在狭小密闭环境中,三天三夜不能睡觉,其间还要忍着疲劳完成大量的工作……

上百门科目,每个科目挑战的几乎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蔡旭哲就是这样沿着这些台阶一步步攀登而上。

所有航天员都通过考核,全部具备了执行任务的能力。但由于飞行任务次数限制,蔡旭哲一直没有机会飞向太空。他知道,中国载人航天跨越发展,空间站时代的任务越来越多,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机会也会增多,只有更加努力训练,才能更好地迎接机会的到来。

【神舟十四号发射时间和返回时间】相关文章:

航天员王亚平讲述神舟十三号乘组出舱活动:拥抱浩瀚太空

2021年7月4日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空间站阶段

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

时隔13年,2022年7月4日

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

航天员王亚平 讲述神舟十三号乘组出舱活动:

图为神舟十三号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图片来源:天和全景摄像机视频

(作者为中国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 浩瀚星海   期待有你 ☆

神舟十三号发射时间和返回时间

神舟十三号发射时间是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返回时间是2022年四月中旬。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任务为六个月,所以返回时间是2022年四月中旬。神舟十三号丰先见就其评副映正载人飞船将实现多个首次,即首次与三舱组合体自主快速径向裂念交会对接,首次长期在轨停靠6个月,实现4个载肆如困人航天器形成组合体长期在轨飞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神舟十三号的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及三舱配电器。神舟十三号将首次与49吨级的空间站组合体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神舟十三号任务:1、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2、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3、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4、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而神舟十三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5、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6、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这些不同,也是我们将面临的挑橡灶战。

神舟十三号宇航员是谁

神舟十三号宇航员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并成功将太空出差三人组送入太空。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出舱;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太空出差三人组完成超长出差任务,从中国空间站载誉而归。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任务评价2022年4月17日,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实现全部既定任务目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美收官,阶段任务目标全面实现,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3名中国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了183天后顺利返回地球,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有助中国空间站的后续建造。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的空间站技术,已成功向火星发射了探测器,并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背面实现探测器软着陆的国家。

神舟十三号乘组两名航天员已成功出舱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6日18时44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成功打开天和核心舱节点舱舱门,航天员叶光富于18时50分、航天员翟志刚于19时37分,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后续将协同开展空间站舱外全景相机C抬升、自主携物转移验证等操作。其间,驻守舱内的航天员王亚平配合地面操控机械臂,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作业。

据了解,实施舱外作业正在成为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工作常态。后续,中国航天员将开展次数更多、更为复杂的出舱活动,为空间站顺利完成建造及稳定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来源| 综合新华视点、央视新闻

编发|全媒体编辑 吴青培

2011年11月7日首位出舱航天员执行第二次出舱任务?

11月7日晚,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的出舱行动,这是翟志刚的第二次出舱活动,本次任务中,王亚平是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

 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出舱的主要任务是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刚刚,"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神舟十三号成功着陆,三位航天员出仓后接力报告"感觉良好"!返回全程记录来了

券商中国 罗晓霞/整理

刚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欢迎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回家!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落地后接力报告“感觉良好”!刚刚,医监医保人员确定,三名航天员身体状态正常。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后,航天员翟志刚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

航天员翟志刚率先顺利出舱。出舱后,翟志刚接受总台独家专访。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后,航天员王亚平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

出舱后,王亚平说,“真的是很开心很开心!”想对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啦!”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后,航天员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4.1610:15更新 

航天员身体状态检查正常。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报告身体状态良好。

2022.4.1610:07更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地面搜救、医监医保、飞船系统人员协同配合进行处置。

2022.4.1610:03更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救援人员正在进行现场处置。

2022.4.1609:56更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2022.4.1609:46更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正在返回,返回舱落点第三次预报发出。

2022.4.1609:42更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主降落伞打开。

2022.4.1609:41更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正在返回,返回舱出“黑障”区。

2022.4.1609:37更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正在返回,地面光学设备捕获返回舱图像。

2022.4.1609:34更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正在返回,返回舱落点第二次预报发出。

2022.4.1609:30更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开始进行推返分离。

2022.4.1609:19更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正在返回,返回舱落点第一次预报发出。

2022.4.1609:11更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制动结束,进入惯性滑行阶段。神舟十三号乘组接龙报告:“感觉良好!”

2022.4.1609:09更新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制动开始,发动机点火让飞船减速。

2022.4.1608:45更新

神舟十三号搜救回收空中分队即将飞赴待命空域。按照预定计划,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将于今天在内蒙古境内的东风着陆场着陆。

2022.4.1607:00更新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分离前,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后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将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择机返回。

神舟飞船的构成:神舟飞船是三舱结构,前面是轨道舱,中间是返回舱,后面是推进舱。上升和返回阶段,航天员都是留在返回舱里。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神舟飞船要经历关键的四步。

第一步是进行轨返分离和返回制动。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神舟飞船要完成一系列动作。第一次调姿,飞船相对前进方向逆时针转90°,变成横向飞行状态,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紧接着第二次调姿,剩下的两舱组合体继续逆时针转90°,和初始状态比等于掉了个头,变成了推进舱在前,返回舱在后,同时飞行姿态也从水平飞行变成了有一个仰角。随后,推进舱发动机点火,进行返回制动,飞船开始减速,进入到返回轨道。第二步是推返分离。在距离地面145公里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返回舱独自回家,在距离地面大约100公里左右,再入大气层。随着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周围被火焰包围,看上去像一团火球。这期间还会经历5分钟左右的黑障区。第三步是开伞。在距离地面10公里处,这时,空气已经足够稠密,1200平米的大伞打开,带着飞船返回舱继续减速。最后第四步,在距离地面还有1米时,反推发动机点火,最后给飞船一个向上的力,飞船安全落地。

为了实现在白天返回地面,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15日晚就开始了返回准备。谈及返回日期的选定,邵立民指出,首先要保证飞行轨迹经过着陆场,否则这一天肯定不能返回。

“飞船转入独立飞行之后,我们就要开始等待飞船落点经过着陆场。”邵立民说,神舟飞船其实具备横向机动能力,但机动能力过大对推进剂要求很高,因此科研人员选择用时间换取空间,等到飞船经过着陆场上空的那一圈,再开始返回程序。

他指出,轨迹问题是最主要因素,另外,工作人员也考虑了天气因素,但飞船返回过程对天气的要求不像发射时那么高,且气象可以预测。

据介绍,飞船绕飞地球一圈需要1.5个小时,此次神舟十三号飞船由原先的十几圈返回压缩到5圈返回,大大缩短了航天员的“回家之旅”,进一步改善了航天员的返回体验感。邵立民指出,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已经在轨飞行6个月,如果再搭乘空间相对狭小的飞船飞行1天返回地面,势必会降低舒适度,缩短飞船返回时间也是满足航天员的需求。

邵立民表示,与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过程相比,神舟十三号飞船除了采用5圈快速返回方案,返回程序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涉及组合体分离、返回前轨道维持和测定、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再入大气层等步骤。

如何在完成固定操作的同时减少飞行圈数?邵立民说,地面科研人员通过优化返回流程,将原来的串行工作并行开展,来缩短航天员在神舟飞船返回舱内的等待时间。比如,将返回前的轨道测定挪到组合体分离之前,将原来需要飞行两圈才能完成的步骤缩短到只用一圈完成,节省飞行时间,但返回流程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需强调的是,返回时间并非越短越好。邵立民指出,返回时间短意味着飞船会很快经过着陆场,如果组合体分离之后出现异常情况,可能会来不及处置,反而会导致等待时间更长。因此,5圈是折中考虑,既能实现返回时间尽量短的目标,又能兼顾任务指标。

邵立民表示,采用快速返回方案让飞行控制方面的节奏更加紧凑,前后衔接更为紧张,因此给飞控人员带来更大压力,但并不影响飞船本身的软硬件配置。对神舟十三号飞船来说,最大的考验是长期飞行后安全返回。

这是神舟飞船首次在轨停靠6个月。“延长停靠时间,可以压缩发射次数,减少发射和返回带来的风险,并降低工程成本。”邵立民说,但是航天器飞行时间越长,发生故障的概率越高,而且地面无法完全模拟在轨环境,要确保飞船的寿命可靠性,必须通过在轨验证,这样不仅更科学,也让科研人员更有底气和自信。

在整个返回过程中,航天员主要负责物资的转移和安装,并不需要对飞船进行特殊的操作和维护。邵立民介绍说,神舟飞船没有航天员参与,也能够独立控制飞行,航天员主要解决地面无法操作的事情,比如转移需要带回地面的货物,关上舱门,穿好压力服,将自己固定在座椅上。

谈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将带回哪些东西,邵立民说,“这就很多了”,比如航天员的在轨记录、他们拍摄的视频照片、实验样品、一些空间站的设备等,“我们目前还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有些情况跟预期不一样,所以需要航天员带回地面进行分析。”

进驻空间站、出舱漫步、“天宫课堂”、太空过年……太空出差半年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听听他们怎么说↓↓↓

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

责编:桂衍民

上海新增3590+19923!静默一周快递全停?官方回应!京东3246名小哥驰援上海!西安:临时社会面管控不是"封城"

央行全面降准,释放5300亿资金!降息还有空间?从预告到落地仅用2天,如何影响股债楼?看最全解读

突发!"股神"740亿交易被起诉,什么情况?手握9100亿"子弹"开始扫货?马斯克"强娶"推特,胜算几何?

不得以等待核酸为由拒诊!上海最新通告,新增本土"3200+19872"!山西一物流园阳性人员升至61人

证券业告别高薪时代?逾六成券商董监高降薪,多家总裁年薪"腰斩"!73%券商员工却涨薪…什么信号?

邮箱:bwb@stcn.com

2021.11.8知晓今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 - 知乎

1、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

2、国家卫健委:11月7日0—24时,全国新增确诊病例8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4例,本土病例65例

3、工信部:主要互联网企业开屏信息关不掉问题基本解决,乱跳转问题发现率降至1%

4、沈阳市教育*:因极端灾害性天气,9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不到校上课,开展线上教学

5、支付宝回应“借呗”变成“信用贷”:借呗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

6、11月6日,江西南昌一驾驶玛莎拉蒂的女司机血液酒精含量为102.68mg/100ml,她曾耗时17分钟吹气66次,7日,警方称她涉嫌危险驾驶罪已依法刑事立案

7、11月7日,内蒙古鄂尔多斯教体*回应年薪60万招教师:是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一项人事改革措施,覆盖面非常广,不止于名校生

8、经济日报:十一价格或是全年最贵,双十一套路不应由消费者买单

9、7日晚间,俞敏洪直播表示,新东方未来计划成立一个大型的农业平台,自己将会和几百位老师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振兴事业

10、据中国网消息,辉瑞中国与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签约,涉及疾病筛查、诊断治疗、用*可及性等

11、11月7日,台积电发言人表示,台积电已经回应了美国商务部关于提交供应链信息的要求,以协助解决全球芯片短缺问题,同时确保没有客户特定数据在此次提交中被披露

12、据《科技日报》,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王朝阳团队已经发明了一种全气候电池,锂电池不耐低温问题将得到解决,相关文章刊发在《自然》杂志上

13、据日媒报道,日本资深声优太田淑子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89岁,曾为《哆啦A梦》大雄,《森林大帝》的主角狮子雷欧配音

14、11月7日,据外媒报道,法国天主教承认性侵未成年人后,教会高层人员跪地忏悔,早前有调查文件详细描述了教会过去70年性侵约21.6万名未成年人

15、日本放送协会(NHK)11月7日报道,日本当天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62例,无新增死亡病例,这是日本自2020年8月初以来首次单日没有新增死亡病例

16、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当地时间7日,包括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布朗大学在内的美国多所常春藤大学收到炸弹威胁,随后发布紧急警报并进行人员疏散,警告学生远离校园

公众号:知晓今日,您的每日简报,每天60秒一览今天要闻

神舟十三飞船降落时间?

2022年4月份,神舟13号飞船目前正在总装测试,今年10月份将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会将王亚平,叶光富,翟志刚三位航天员送上太空他们将成为神舟12号的替换者,开展为期六个月太空驻留,期间还有两次出舱任务会在明年4月份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