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是什么意思(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顺序是什么?)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顺序是什么?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顺序由低到高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乡试,是科举才试的第二级才试,习惯称乡试之年为“大比”之年。第三级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分两步进行,先会试后殿试。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贡试和会试是一个意思吗?
贡试意指选拔贡士的考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考试内容重经义,轻诗赋。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中,考上会试的人称为什么?
会试:
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乡试后第二年各地举人汇集京师应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试内容与乡试相同,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举人取得“贡士”资格后,方可参加殿试。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被视为“抡才大典”。
乡试会试殿试的区别?
首先,考试的地点和主持人不一样。乡试是由地方各省在省城由各省的学政主持的考试,会试是由礼部在京城举行,殿试是由皇帝在宫殿中举行的。
其次,参加的人员和录取的名额不同。乡试是由取得秀才资格的人参加,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是由会试中取得举人并且符合规定的条件人参加,录取者称为贡士;殿试是由会试录取的贡士参加的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录取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即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为进士出生和三甲为同进士出生。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西安这几个地名,“文化人儿”都知道!
西安众多的地名
都承载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其中不少是以“教育”典故
命名的地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
探寻西安地名背后的趣闻轶事吧
正学街,一个听起来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它位于西大街南侧,南起马坊门,北至西大街,是一条不足200米长的街巷。
在明、清科举制度时期,这里大多以经营笔墨纸砚为主,是学子文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因此就产生了许多俗名,如“笔店巷”“古笔店”,还有人称“穿心巷”。
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记载,1932年,因西邻宋代大儒张载讲学之所“正学书院”,而得名“正学街”。
如今的正学街,早已难觅“正学书院”踪影,摇身一变成为西安制作锦旗牌匾的特色商业街。作家贾平凹在《废都》中有这样的描述:小街原是专门制造锦旗的,平日街上不过车,一道一道铁丝拉着,挂满着各色锦旗,是城里特有的一处胜景。
图/西安旧事
漫步正学街,店铺数量虽然和之前相比有所减少,但这里的每处角落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使它在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璀璨。
学习巷位于西大街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庙后街,分为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这是两条千年古街。
大小学习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当时的长安作为都城,也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可谓真正的“国际范”,来唐朝求学、经商、做官的外国人多聚集于此学习汉语和礼仪,因此得名“学习巷”。
可以说,这里众多培训外国使节习用汉文化的学馆,使“学习巷”成为西域各国外交使节的驿馆驻地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
至于大小学习巷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是因为大学习巷的路面宽敞不同,小学习巷因巷道相对较窄而得名。但是小学习巷的住户,却是大学习巷的三倍还要多,所以这里的居民常说一句:“大学习巷不大,小学习巷不小”。平日里,它远不如大学习巷热闹,常能看见老人们围坐着拉家常,更多一份清闲舒心、不急不缓的岁月静好。
图/西安扑通
时过境迁,“学习巷”这条千年古街仍在砖瓦间散发着自盛唐而来的文化融合气质,走在这里,不仅文化气息浓厚,美食的味道也很浓郁,从美食到手工艺品应有尽有,如果细细品味,耳边似乎还能传来历史的声音……
早慈巷位于西安市儿童公园东侧,南至西举院巷,北接香米园,长409米。
看似平凡的早慈巷,其实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慈巷开辟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早慈巷西侧曾是“贡院”考场,因此为避免越墙作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后改名为早慈巷,有“慈爱之心,早发长寿”之意。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四级考试制度,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而贡院是乡试、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的意思指的是各地秀才来此应试,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贡院最早始于唐朝。
如今的早慈巷,延续了古代的格*,蕴藏着细腻而深刻的文化,承载着居民的生活和记忆。
“举院巷”开拓于明景泰元年,今以早慈巷南口为界,以西为西举院巷,以东为东举院巷,不过人们习惯将东、西举院巷统称为“举院巷”。
说起“举院巷”的由来,相信无论在过去还是现代,“金榜题名”都是学子重要的奋斗目标。而举院巷就是明清时期陕西贡院的一部分,因陕西贡院占地很广,所以西举院巷整条街道,当时也被泛称为“贡院门”或“举院门”。
科举考试示意图
随着科举制度的终止,陕西贡院也逐渐褪去本身的职能,而今两条小巷仍保留着“举院巷”的名字。
步入举院巷,处处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两旁饭店、商店、服装店、*店林立,支撑起了此处居民的一日三餐和四季所需。
如今这片街巷早已没有赶考学子的身影,但举院巷与早慈巷所承载的历史意义,都为西安这片土地,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学街,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东至柏树林,西至安居巷。爱逛的“老西安”人都知道,这是一条浸染着墨香的老巷子,同时也是汇聚文房四宝和古玩字画的仿古商业街。
追本溯源,三学街的名字由来,是因为沿着这条街巷北侧,自东向西并列有府学巷、咸宁学巷和长安学巷三条小巷子。后因明清时期,西安府学、长安县学、咸宁县学与文庙集中于此,形成了“三学一庙”的文教格*,故名“三学街”。
“明西安府城图”中的三学街街区
值得一提的是,紧邻三学街有一面青砖到顶的砖壁,壁上雕有花朵和云纹,砖壁正中有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题写的“孔庙”二字,笔力雄浑、气概凛然,与街旁数株千年唐槐形成一景,这也就是“一庙三学”格*中的“一庙”。
一街三巷,灰瓦苍檐,目之所及皆历史。三条学巷里的故事很多,故事的载体是不曾言语的建筑,漫步于此,浓厚的学风和书卷气息至今延续,居住在这里的一代代人,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的集合就是文化传承。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数千年积攒下来的地名
内涵丰富、趣味十足
走在被岁月打磨光滑的街巷中
看历史在这座古城遗留下的痕迹
聆听一段段遥远的故事
你觉得西安最有意思的地名是哪个呢?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完成会试之后做什么
如果你答题够快进入前20名的话系统会通知你参加殿试,如果没入选你的考试就结事了,5点过后可以去1号考官那用积分换取宠物寿命,如果不换的话可以累积到下次
我会试着对为你打开我的世界,最后不管结果如何,至少不曾后悔是什来自么意思?
我的意思就是虽然我现在不是怎么来爱你,但是我愿意打开我的世界,让你走进来,至于结果如何,我们先不考虑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乡试,贡试,殿试,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和现在哪些相当?什么叫恩科?
童子式包括:[县试][府试]——生员(秀才)[院士]正试包括:[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会试]——贡试(会元)[殿试]——进士(第一名状元)恩科是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乡试,会试,殿试等等都是什么级别的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会试在哪里考
在主城内的太仪广场上,望五星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