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小路还是幽静的小路(选来自择填空安静宁静幽静寂静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的小路上360问答散步。)
选来自择填空安静宁静幽静寂静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的小路上360问答散步。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宁静)的小路上散步。2、五个孩子(安静)地睡着。3、冬天的山林格外(幽静)。4、绵绵的秋雨还在下着,屋里回复了先前的(寂静)。
跟我去运河边的小路上走一走吧│以琳朗读
秋天的阳光透过书房的窗户,照在身上暖融融的,忽然有一种到外面走一走的冲动。是啊,好久没有去运河边散步了。
我比较赞同梭罗的一个观点,欣赏美景不必去远方。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每个人居住的范围内都有值得欣赏的景色。
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更应该有这样的感受,随时随地能感受到上帝的恩典,随时随地能看到非凡的美。
我所居住的城市没有名山大川,但于我来说,一条运河就充满了魅力,带给我春夏秋冬不同的感受。
我的家就在运河东岸,步行去上班,也会穿过一条河边的小路。但由于运河景观带的改造,很多树木被砍伐,菜园被铲平,种上了一览无余的草坪。我若想感受纯朴自然的运河风貌,不得不走得远一些。
诸君读《诗意恩典》的文章,也许有几分疲惫了吧?不如跟我出去散散步,到运河边去走一走。
我在北环桥附近下了公交车,沿着河堤向北走,就是一片乡野风光了。
向北走不远,运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改为东西走向。我就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向东走。
小路的一边是波光闪闪的运河。在这深秋季节,河边的芦荻花白了头,有一种蒹葭苍苍的味道。有人在河坡上种了一些扁豆,开出紫红的花。河边有钓鱼的人,每当鱼竿从水里甩起来,便溅起一片清亮的水花。
小路的另一边是一片平整的菜园,种着白菜、韭菜、油菜、萝卜。立冬眼看就要到了,白菜就要收获了。一些菜农会在菜园里挖深深的地窖,把白菜储存到地窖里。冬天在河边散步,常能看到这样的地窖。
沿着小路往前走不远,是一片茂密的杂树林。树林深处,传来咔哧咔哧铲东西的声音,循声看过去,是一个老农用铁锹清理垄沟。一根长长的塑料管从运河里汲上水来,清澈的水欢快的流淌着,发出哗哗啦啦的声音。
我曾说过,笔是我最熟悉的农具。我如果不是一个拿笔的人,一定是一个拿铁锹的人。铁锹清理地上的杂物,让河水浇灌蔬菜和庄稼;笔清理内心的杂物,让活水浇灌干渴的灵魂。
再往前走,遇到一片枣树。枣子都落光了,枝头的树叶还很茂盛。河边屹立着一棵棵高大的杨树,粗壮的树干映照着温暖的阳光。
这个地方远离尘嚣,显得那样宁静。我在这里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偶尔听到吧嗒一声,那是一枚杨树的叶片从枝头落下来,掉到草丛里。
在这里向前望,就是一个树木掩映的小村庄了。穿过一片苗圃里的花丛,就进入到这个小村庄里。村子里难得见到一个人,街道胡同都干干净净。一个电表箱子上,爬满了洁白的牵牛花。
运河在村边流过,又改为了南北走向。这个村庄的北边是一片果园,我到果园里走了走,看到里面有个空旷的菜园。在这里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只看到菜畦里有两个施肥的塑料桶。
菜园边的草丛里,有的野花开得正艳,有的野花却已发白。有一种小虫子在远处叫着,声音很微弱。天越来越凉了,户外的虫声越来越少。
村庄的东边,沿着运河有一条幽静的小路。小路的西面是绵延不绝的茂盛的树林,东边靠河沿是一排高大的杨树。这条撒满树叶的小路,是我非常喜欢走的一段路程。
这条小路上人迹罕至,是漫步沉思的好地方。我衣袋里揣着一个小小的笔记本,偶尔会记下撒落心灵的某个思想,就像俯下身子,捡起一枚经过风霜的叶子一样。
在小路上走了一会儿,发现一处林中空地撒满了灿烂的阳光。夕阳的光辉照在枝头的黄叶上,显得分外明亮。我想,当那来自永恒的真光照亮一个人的灵魂时,不会呈现出更美的光辉吗?
如果你把《诗意恩典》当成运河边的一条小路,就常到这里来走一走吧。套用一句歌词,只要有你同行你会陪伴我,同享生命的喜乐。
当我们走累的时候,就举目向天仰望,那里也有一条河,凝聚着我们永远的盼望。
填上合适的词。()的小路&nbs...
弯弯;阳光;灯光;森林;街道;三峡;服装;明星;等待;走远;叹息;抚摸(答案不唯一)
安静,寂静,平静,清静,宁静,幽静的区别和用法?
安静,寂静,平静,清静,宁静,幽静的区别为指代不同、用法不同、出处不同,用法如下:
一、指代不同
1、安静:安稳平静。
2、寂静:很静。
3、平静:(心情)没有不安。
4、清静:(环境)安静。
5、宁静:安静。
6、幽静:幽雅寂静。
二、用法不同
1、安静:侧重于突出有人或有发声的物体,但是没发出声音。
2、寂静:侧重于突出没有或没发现有发声的物体或人。
3、平静:侧重于突出和平,所在的环境氛围很安定。
4、清静:侧重于突出能够长时间的保持安静的状态。
5、宁静:侧重于突出夜晚没有声音的和谐状态。
6、幽静:侧重于突出人迹罕至的安静。
三、出处不同
1、安静:《红楼梦》第五五回:“只三四天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 ,只不过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
2、寂静:《红楼梦》第一○一回:“只见园中月色比外面更觉明朗,满地下重重树影,杳无人声,甚是凄凉寂静。”
3、平静:*** 《批判大汉族主义》:“表面看来平静无事,实际上问题很严重。”
4、清静:赵树理 《三里湾·有没有面》:“扭在一块儿生气,哪如分开清静一点?”
5、宁静:刘白羽 《长江三日》:“现在,船上的人都已酣睡,整个世界也都在安眠,而驾驶室上露出一片宁静的灯光。”
6、幽静:《红楼梦》第二三回:“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
什么的小路看头候什填空形容词
什么的小路填空形容词:坑坑洼洼的小路、幽静的小路、笔直的小路、蜿蜒的小路、泥泞的小路、崎岖的小路、曲折的小路、宁静的小路、清幽的小路、偏僻的小路、悠长的小路、阴暗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小路等等。小路造句:1、山间的小路全被大雪遮盖住了。2、走在宁静的小路上,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心中多么舒畅!3、我们沿着曲曲弯弯的小路爬上了山顶。4、沿着石阶小路往前走,想不到竟是一个清雅宜人的去处,真是曲意逢迎,令人流连忘返。5、田间小路,弯弯曲曲,纵横交错。6、我们就顺着这条小路走,走到哪儿就算哪儿。扩展资料: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等。如“大、高、认真、生动、美丽、精明、可爱、冰凉、初级、高级、简单、复杂”。用法1、性质形容词一般能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大、很大、不生动、很生动”。少数状态形容词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冰凉、很冰凉、不雪白、很雪白、不初级、很初级”。2、能修饰名词,经常作谓语或定语。如“大眼睛、高楼、冰凉的酸梅汤、初级职称”。3、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如“大大、长长、高高”。4、不能带宾语。
在括号里填上带“静”的词语,不可重复。公园()山村()湖面()头脑()教室()深夜()小路()
你好!公园安静山村宁静湖面平静头脑清净教室干净深夜寂静小路幽静打字不易,采纳哦!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23《月光曲》教学设计(带反思)
课题
月光曲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导入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2】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第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弹的是《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第一层:第2—6自然段
第二层:第7—10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哇!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板书:聆听谈话)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出示【课件5】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桌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书:同情)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了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出示【课件7】
( )贝多芬走进(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想用艺术为贫苦人造福的高尚情怀,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理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段。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清楚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安排,对学生理解课文和今后的习作都有好处。
教师描述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使课文的故事性增强了。
老师的提问,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会慢慢进入情境,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这就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
引导学生分析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从茅屋里传出的琴声是怎样想的,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体会到他希望用艺术为大众服务的高尚品质。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乐(lè yuè)曲 入场券(quàn juàn) 微弱(rò ruò)
纯熟(shú shóu) 恬(tián qià)静 飞奔(bēn bèn)
二、词语巧搭配。
______的烛光 ______的月光 ______的浪花
______的琴声 ______的意志 ______的小路
三、选词填空。
幽静 恬静 安静
1.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脸上。
2.一天夜晚,贝多芬在( )的小路上散步。
3.教室里( )极了,只能听见孩子们呼吸的声音。
美丽 美好 美妙
4. 兄妹俩被( )的琴声陶醉了。
5. 妈妈在我心中是全世界最( )的女人。
6.( )的未来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答案】
一、yuè quàn ruò shú tián bēn
二、微弱 清幽 雪亮 美妙 坚强 幽静
三、1.恬静2.幽静3.安静4.美妙5.美丽6.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2. 总结课文、练习。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
分钟
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了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学生自学)
从上节课学的内容导入新课,做好衔接,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情境,学生急于了解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能够精力集中的学习后半部分的课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了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8】(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话)
出示【课件9】例话: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3.月光是这样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出示【课件10】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想象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板书:月亮升起)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板书:月亮升高)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板书:微波粼粼)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卷起巨浪 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9.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
10.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出示课件11】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里?(恬静的脸上)
解释“恬静”:盲姑娘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板书:月光照耀)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出示【课件12】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得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11.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2.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过程,使学生深入地感悟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激发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语言文字和艺术之美结合起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教师用简易画创设情境。根据文字描述,想象出精美画面,感悟《月光曲》的美妙,感叹贝多芬的演奏记忆高超,理解音乐和美术都是另一种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联想这一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掌握、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三、满怀深情,激情描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客店了,你的心情怎样?
2.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描述。
(板书:创作《月光曲》 感动)
出示【课件13】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学生练笔,主要是训练学生运用想象的手法来写作。因为刚刚我们分析了联想与想象的表现作用,学生写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
板书
内容
月光曲
聆听谈话(同情)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创作《月光曲》 月亮升高 卷起巨浪
(感动)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
2.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
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
4.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
二、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熟:①成熟,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②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③因常接触而知道得清楚;④熟练,对某种工作精通而又经验;⑤程度深。
1.我和小明一起长大,彼此之间很熟。( )
2.这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
3.“熟能生巧”,所以你一定要反复练习。( )
4.稻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 )
5.饭熟了,妈妈叫我起来吃早饭。( )
三、解析加点的词语。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纯熟2.陶醉3.水天相接4.微波粼粼
二、1.③2.⑤3.④4.①5.②
三、1.别难过是对哥哥的安慰,随便说说表现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
2.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指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第一个您表示猜想,第二个您表示肯定。
教学反思
《月光曲》讲的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了一曲?”让学生读书、思考、交流。同学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
第9自然段是重点段,让学生认真读书,了解哪些是联想,哪些是实在事物。之后听过聆听《月光曲》,指导感情朗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
只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应该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最后,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盲姑娘和哥哥醒来后,会说些什么?”可以学习文中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生的作品令人惊喜。比如“啊,简直太美妙了!不愧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演奏,让我仿佛看到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月光……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太感谢贝多芬先生了,能为我们兄妹演奏,这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习作不仅表达了对贝多芬的感谢,还会运用文中的优美语言,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在1801年创作成功,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为献给自己第一位恋人,并欲娶之为妻的桂齐雅蒂女伯爵创作的。然而当时他们已分手,贝多芬也正经受着失恋和耳疾带来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月光奏鸣曲》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琴音轻推慢陈,如倾泻一地的月光,缓缓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角落,勾起回忆联翩。月光奏鸣曲一共分为三章。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幽( ) 恬静( )照耀( )陶醉( )苏醒(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3.用“ ”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
(2)
(3)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
一、幽静安静照射沉醉醒悟
二、1.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恬静波涛汹涌
2.③
3.略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3)海面波涛汹涌。
5.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了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三、略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1《草原》教学设计(带反思)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2《丁香结》教学设计(带反思)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带反思)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4《花之歌》教学设计(带反思)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带反思)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带反思)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带反思)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8《灯光》教学设计(带反思)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9《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带反思)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10《竹节人》教学设计(带反思)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11《宇宙生命之迷》教学设计(带反思)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12《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带反思)
【电子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13《桥》教学设计(带反思)
小径前可用宁静还是幽静?
幽静的小径比较好。
很喜欢自然风光,更喜欢那种清幽静谧的旖旎小径。
记不清那是在哪儿,只记得那条崎岖蜿蜒的林中小道,两边是葱翠的竹林,遮天蔽日,有鸟儿清鸣,愈加显得清雅幽静。小路是石头铺就,走在上面让人忘却所有烦恼,只想尽情和大自然相拥。
什么的小路填空一个词?
1、什么的小路填空形容词:坑坑洼洼的小路、幽静的小路、笔直的小路、蜿蜒的小路、泥泞的小路、崎岖的小路、曲折的小路、宁静的小路、清幽的小路、偏僻的小路、悠长的小路、阴暗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小路等等。2、小路造句:山间的小路全被大雪遮盖住了。走在宁静的小路上,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心中多么舒畅!
我们沿着曲曲弯弯的小路爬上了山顶。
选词填空来自宁静安静寂静幽静1傍晚,我在()的小路上散步2.这只船相当起即使刮点风
1、一走进(寂静)的果树林,醉人的花香就扑面而来,让人舒服。2、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3、西蒙冰冷青白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4、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5、傍晚时分,山林之中是一片(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