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又叫什么节(上巳节为什么叫女儿节?)

上巳节为什么叫女儿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古代汉族少女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礼“笄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因此又叫“女儿节”。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礼“笄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上巳节叫女儿节的来历传说: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所以这天又叫“上巳节”。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上巳也称为女儿节。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下亦云:“呼是日为女儿节。”女儿节又是中国七夕,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另外还有流行于四川广元一带的女儿节。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母亲在广元游河湾时遇黑龙感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则天。故旧时民间以此日为武则天会期。这天,人们成群结队到皇泽寺、则天坝和嘉陵江畔游玩。妇女们穿戴一新,相互邀约沿河湾畅游,以讨吉祥。1988年,广元市**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定名为“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

上巳节又被称为什么节 - 天奇百科

很多人或许没有听说过上巳节,其实这个节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汉初的文献中亦有记载,那么上巳节又被称为什么节?上巳节有哪些习俗?跟着天奇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上巳节又被称重三或三月三。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汉族传统有祓禊、曲水流觞、郊外春游、煮鸡蛋、赏桃花等习俗。

1、祓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三月三日,官民都必须到水边洗濯除垢,意在祓除不详。

2、而曲水流觞是古代文人诗酒墨客唱酬雅事,三月三日,大家坐在河溪两旁,由上流放置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在祈福免灾,也可欢庆娱乐。

3、有的地方还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有的地方还会互赠香草,朋友、家人、情侣之间都会互送香草香囊以期望身体健康、平安。

上巳节的寓意是祈祷人们在新的一年免除疾病的困扰,期望人们身体健康。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去黄帝故里寻根拜祖。

以上就是天奇小编关于“上巳节又被称为什么节,最早出现于哪里”的分享,谢谢阅读。

上巳节俗称什么节_上巳节节日诗句习俗 - 工作号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上巳的渊源,有一种浪漫特质,使得它在流传中被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所萦绕,从春秋流传开始,从未少过兰草芬芳,尤其到了盛世大唐,自由绮丽的文学,使得这一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更加丰富多姿的面貌。

祓禊(fúxì):古时人们去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

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去灾病的仪式。

《风俗通义·祀典·禊》中说:“巳者,祉也”。意为既除病,又祈求福祉降临。

这一天是黄帝生日,也是传说中西王母生日。古代这天,人们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沐浴。

在周朝时,“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

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

上巳节还是中国三大传统情人节之一。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过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柳绿花繁。

《诗经·郑风·溱洧》描写了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情景。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古人用芍*中的“*”(通“约”)字代表相约,芍*也是男女间定情的象征。是最古老、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三千年前,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和人类的声音,记录下了我们最早的爱情故事。

士与女在“三月三”这春情盎然的时日里,踏青幽会,互订终身。

青山碧水,红桃绿柳,阳光明媚,虽然已过千年,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他们嬉戏追逐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

从此,在这山水间流淌开来的自由恋爱之日成为中国最古老的的情人节。

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与美好,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今天西方情人节却被赞”开启了中国人的情感革命,让中国人变得更浪漫了”。

我们曾经是那样一个浪漫的民族啊!我们的先人曾经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浪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生活。

最古老的习俗是临水浮卵,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

后变为“流杯曲水之饮”,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

觞是古代的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所谓“流杯”,也称“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是王羲之与谢安等名士友人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

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正值草长莺飞,柳绿花繁的好时节,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

三月又三日,上巳复清明。问君几许,高兴儿女队中行。数点洗尘芳雨,一脉养花天气,信马出郊坰。年少五陵子,金弹惹流莺。

过油璧,低粉面,按银筝。管弦丝竹,何限应自胜兰亭。共酌几杯春醑,也插一枝杨柳,归袖任纵横。听取九门钥,隐隐下西清。

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兰草香气袭人,被用作灵物。古人在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兰汤沐浴

天朝作为一美食大国,凡是传统节日,必定少不了吃的。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子)煮鸡蛋的习俗。地菜(子)即荠菜,湖南这边在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

荠菜不仅是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

相传三月三为荠菜花生日,妇女均戴荠花,民谣曰:“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

人们今天去野外采撷整棵荠菜,煮食鸡蛋。也有暗含孕育生命的意。

据《本草纲目》记载:“荠菜味甘性平,人心肺肝经,具利尿、明目、和肝、强筋健骨、降压、消炎之功。”荠菜具有明日益胃、利肝和中之功效。

农历三月三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

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上巳节是什么意思?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另外,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也随之进入高潮。

三月三上巳节|中国最古老而诗意的节日

4.13/2021

武汉长春观

三月三啦!办公室的九零后傲雪童鞋脱口而出:“明天有野菜煮鸡蛋吃!我会带一个给你哦!”

是荠菜花煮鸡蛋!三月三是节日,叫“上巳节”!

九零后的傲雪童鞋一脸懵圈,什么叫“上巳节”?

三月初三,在我们道家,是一个群仙会的好日子。这一天,是真武大帝诞辰日、王母娘娘蟠桃会群仙的日子、更是黄帝圣诞、葛仙翁飞升、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北极北斗下降、翊圣真君下降、五方雷神下降。

上巳节也叫春浴日、女儿节,堪称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

1、上巳节由来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

——《后汉书·礼仪志上》

2、上巳节习俗

祓禊

祓禊(fúxì):古时人们去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风俗通义·祀典·禊》:“巳者,祉也”,意为既除病,又祈求福祉降临。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唐·刘宪

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唐·徐彦伯

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

芍*定情

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过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柳绿花繁。《诗经·郑风·溱洧》描写,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情景。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士与女在“三月三”

曲水流觞

兰亭集序(节选)

王羲之

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

唐·白居易

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

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

花低羞艳*,莺散让清歌。

上巳日曲江有感

唐·司马扎

万花明曲水,车马动秦川。

此日不得意,青春徒少年。

晴沙下鸥鹭,幽沚生兰荃。

向晚积归念,江湖心渺然。

踏春游春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此时正值草长莺飞,柳绿花繁,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之日。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水调歌头·上巳日

明·王世贞

三月又三日,上巳复清明。问君几许,高兴儿女队中行。数点洗尘芳雨,一脉养花天气,信马出郊坰。年少五陵子,金弹惹流莺。

互赠香草

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兰草,香气袭人,被用作灵物,古人在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兰汤沐浴。

上巳执兰

明·邓云霄

水际丛兰碧,香风两岸闻。

上巳泛江采兰

明·陈迪祥

鉴江江上望,莫拟是山阴。

元巳风光满,春流烟翠深。

芳辰娱褉事,兰气见同心。

共约乘槎去,天香若可寻。

—END—

欢迎大家投稿,来稿不限题材,择优选登有惊喜

投稿邮箱:18581680@qq.com

武汉长春观

道教全真龙门

【传统节日】上巳节的节日别称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同时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节日别称

女儿节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礼“笄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

与日本女儿节的区别,日本女儿节也在三月三,又叫"雏祭"。因为旧历三月三日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又有"桃花节"的叫法,是跟中国上巳女儿节来的,但是不一样的是,日本给幼年的小女孩也过节,主要针对几岁的小女孩,中国则更侧重未出阁的妙龄少女,这天,大人开始装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装打扮,由妈妈领着互相串门,头戴石榴花避邪求福。

中国的情人节

这是中国的情人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上巳节是情人节吗?

上巳节是中国情人节,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古代少女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礼。少女们在这一天里,穿上漂亮的衣服,在水边唱歌跳舞、嬉笑游玩、采摘兰草,以求驱除邪气。

由于青年男女会在这天都汇聚到河边,为古人提供了自由恋爱的契机,因此有上巳节是情人节这一说。

上巳节是助斗什么节日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由于上巳日和轩辕黄帝诞辰是同一天,近年来不少专家积极倡议将三月三日同时设为“中华圣诞节”,以扩大黄帝文化和上巳节的影响。

上巳节是什么时来代课架合伤呢洲八范河候,上巳节是哪一天?

上巳(s)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称女儿节或中国情人节。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那么,上巳节是什么时候,上巳节又是哪一天?上巳节的资料:上巳(s)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另外,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也随之进入高潮。  三月三生轩辕的典故: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由于上巳日和轩辕黄帝诞辰是同一天,近年来不少专家积极倡议将三月三日同时设为中华圣诞节,以扩大黄帝文化和上巳节的影响。

三月初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叫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也是中国古代的上巳节。这个节日可以追溯到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薰的草*沐浴,人们后来把这一种风俗称之为“祓禊”。所谓"禊",即"洁","祓禊"就是通过手执兰草洗濯身体,来消除病患,同时祈求福祉降临的仪式。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有“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人们在这一天纪念黄帝。同时在道家传说中,这一天也是玄天上帝真武祖师荡魔大天尊(真武大帝)的圣诞,所以人们在这一天才有洗浴祈求福祉降临的说法。

在宋代以前,三月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比如说在周朝时,上巳之日"祓除衅浴"之礼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到了魏晋时代,则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据说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在一个这样的“曲水流觞”活动中写出来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所以后人也把这个帖子称为《禊帖》。

三月三在古代又有情人节和女儿节之称,这一天青年男女互相约好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同时也是一种古代少女的**礼,在这一天,妙龄少女们"上巳春嬉",穿上漂亮的衣服,临水而行,载歌载舞,因此也称之为"女儿节"。杜甫曾有《丽人行》一诗传世:“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记录下了这一美好时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宋朝之后,上巳节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因为宋朝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女子要足不出户,从此中原再也少见这种天真烂漫之姿。但是,没有受到礼教束缚的地方,如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三月三仍然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比如云南有名的泼水节活动,仍然可以看到“祓禊”的风俗人情。

在广西壮乡,三月三是壮族儿女们传统的踏青歌节,同时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侗族则在三月三则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黎族则把三月三称之为"孚念孚",是为预祝谷子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三月三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做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这是古人在近观已身,远取诸物的基础上,通过沐浴来外除身体污垢,内以纯净心灵的一种仪式,在医学不够普及的年代,确实可以对人的身心有一定的帮助。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化出种种风俗,是中华民族的富贵财富。

当然古人为什么会选择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来举行活动,以及后面为什么要改成三月三日这一天,都是有原因的。这都是古人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遵循“与四时合其序,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原则所定下来的,并不是随便选一个日子。如果是练习内家功夫的人,或者学习传统文化有一定造诣的人,在这一天练习武功,读书写字都会有与平时不一样的感受。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