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市值多少亿人民币(松下压缩机有几个产地)
松下压缩机有几个产地
至少11个。松下压缩机的产地有广东顺德基地、江苏无锡、大连、北京等地、福建厦门工厂、山东济南、青岛工厂、沈阳、西安等地也有工厂,松下空调在中国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其中包括广东、江苏、浙江等地。
松下的标志是什么?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23/44/87/pic_lib/wm/diga_b060925_01.jpg松下http://bizhi.zhuoku.com/wall/200612/1224/vaio/vaio17.jpg索尼vaiohttp://sc-pic.jz173.com/pic1/20070723/hondabentie/781681a2_019.jpg本田日立确实没看到有
创业4年女掌门刘静瑜,创造动力电池,中创新航市值超600亿 - 哔哩哔哩
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来了!中创新航能否复刻下一个“宁王”?
10月6日,国内第三大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创新航”,03931.HK)正式挂牌港交所,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动力电池企业。
中创新航此次IPO募资净额为98.64亿港元,开盘价为38港元/股,与发行价持平。其上市首个交易日盘中破发,最低触及37.15港元/股,当日平收38港元/股,其对应市值673亿港元(折合人民币615亿元)。
上市仅仅4个交易日,截至10月11日港股收盘,中创新航报收35.75港元/股,对应市值633.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579.9亿元);与上市首日收盘市值相比,其市值蒸发15.9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4.6亿元)。
中创新航是一家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公司。其在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按2021年装机量计算,中创新航在中国的装机量为9.1GWh,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中国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8.2%。
「不二研究」据新版招股书发现:今年一季度,中创新航营收38.97亿元,同比增加266.55%;同期,其净利润为0.58亿元,同比减少3.55%。
2019-2021年中创新航三年营收113.76亿元,亏损0.62亿元,尽管中创新航营收保持高速增长,但仍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21年才实现扭亏为盈。
今年3月的一篇旧文中,我们聚焦于动力电池赛道下,动力电池“老三”难当;中创新航面临盈利能力、低价策略失效、产品矩阵无明显优势等现实挑战。
时至今日,中创新航在上市后遭遇认购遇冷、股价破发,虽然扭亏为盈,但仍需提升目前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储备。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3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
3月21日,宁德时代官宣涨价,以应对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从2021年下半年至今,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已涨价两次,下游车企采购成本上涨约两万元。
涨价利弊未显,恰逢“宁王”对头中创新航赴港上市。
3月11日,动力电池独角兽中创新航正式提交赴港上市申请,独家保荐人为华泰证券,将筹集高达15亿美元。
▲图源:中创新航官微
据中创航业招股书显示,其营收从2019年的17.34亿元,两年间跃升至2021年的68.17亿元;即便增势迅猛,奈何仍与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等巨头存在数十倍的规模差距。与此同时,其净利润在2019-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分别为-1.56亿、-0.18亿、1.12亿和0.58亿,直到2021年才扭亏为盈。
难相媲美的营收体量、尚未稳定的盈利能力难免让中创新航的未来蒙阴;失效的低价策略难以进一步拓宽其市场份额;不具太大优势的产品矩阵使其竞争力有所亏欠;与宁德时代的侵权案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充换电技术路线的变化,都是其所面临的挑战。
在拥挤的动力电池赛道,面对云集的玩家,中创新航能持续逆袭之路吗?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创新航经历过巅峰和低谷,最终逆袭成行业黑马。
中创新航的前身中航锂电诞生于2007年,彼时主要专注于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在业内小有名气。但随着磷酸铁锂电池缺点的逐渐暴露、市占率走低,中创新航陷入业绩低谷期。
2018年,其新掌舵人刘静瑜上任,大幅调整业务:顺应主流,发展三元动力锂电池;匹配车型,将商用车改为乘用车。适逢业界龙头宁德时代产量受限,中创新航趁机撕开突破口,重回行业前列。
▲图源:中创新航官微-中创新航创始人刘静瑜
「不二研究」发现,报告期内中创新航的营业收入保持着高速增长。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中创新航的营业收入分别达17.34亿、28.25亿、68.17亿和38.97亿,复合年增长率高达98.28%。
但与头部玩家体量相比,仍存在数十倍差距。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19-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的营收分别为457.88亿、503.19亿、1303.56亿和486.78亿;同期,比亚迪电池业务营收分别为105.06亿、120.86亿、2161.42亿和668.25亿。
直到2021年,中创新航才实现扭亏为盈。根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中创新航净利润分别为-1.56亿、-0.18亿、1.12亿和0.58亿,实现盈利的主因是**补贴增加及规模效应下费用率摊薄。而对比宁德时代,早已连续数年实现数十亿规模的净利润,2021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规模已达91.45亿元。
此外,中创新航的另一短板是远低于同行的毛利率。2019-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中创新航的毛利率分别为4.8%、13.6%、5.5%和8.2%;同期,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分别为29.06%、27.76%、26.68%和14.48%,同期,比亚迪电池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18.63%、20.16%、17.39%和13.51%。
毛利率的萎靡,或归因于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原材料成本是中创新航销售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原材料成本分别占其总成本的77%、76.1%、84.2%及83.9%。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已经飙涨至月50万元/吨,动力电池生产成本提升幅度或超10%,足以摊薄中创新航的毛利率。同时镍、钴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也是一大难关。
原材料成本占比过高,使得对上游产业掌控力及议价权,成为中创新航未来发展的上限。对于价格波动剧烈的上游供应链布*,也是动力电池厂家控制成本的胜负关键手。
但由于中创新航对前五大供应商的依赖性较重,2021年供应商CR5(前五集中度)高达46.7%,远高于同行,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因而陷入被动,为剧烈波动的原材料价格所左右。相比之下,2020年宁德时代供应商CR5仅18.86%,充足的渠道使其具有强议价权和更高的盈利水平。
与行业龙头过大的差距,使得中创新航未来的发展举步维艰。然而市场马太效应显著,不进则退,中创新航只能凭借高速发展为自己挣得喘息之机。
在头部玩家重压下,中创新航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中创新航的装机量分别为1.49GWh、3.55GWh、9.05GWh。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按2021年装机量算,中创新航位列Top3,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按照2022年1月装机量算,中创新航已居全球动力电池企业第六;由于比亚迪电池外售较少,中创新航是目前国内第二大独立第三方动力电池供应商。
但实际上,中创新航与巨头之间仍隔着天堑。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装机量分别是中创新航的8.89倍和2.77倍;排名第四的国轩高科装机量也仅差1.03GWh,追赶势头正猛。
前后夹击下,为抢占市场,与“宁王”涨价相反,中创新航选择了低价策略,以求薄利多销。
根据招股书,2019-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其动力电池单价分别为0.87元/Wh、0.64元/Wh、0.65元/Wh和0.81元/Wh;财报数据显示,2019-2021上半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售单价分别为0.96元/Wh、0.89元/Wh和0.79元/Wh。
低价策略明显打开了市场。2019-2021年,中创新航动力电池产品的销量从1.62GWh增长至9.31GWh,复合年增长率为139.7%;储能系统产品销量则由2019年的0.2GWh增长至2021年的0.67GWh,复合年增长率为83.0%。
在下游车企客户上,中创新航也从宁德时代虎口夺食。2019年中创新航取代宁德时代,成为了广汽乘用车动力电池的最大供应商。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中创新航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约为13.98亿、23.52亿、56.47亿和33.41亿,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80.7%、83.2%、82.9%及85.8%。其中,来自最大客户广汽埃安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9.6%、55.1%、51.9%及31.0%;2021年配套广汽埃安的装机量占总出货量的65%。
但「不二研究」认为,这不意味着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广汽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的新电池公司“时代广汽”已于2021年10月投产,将首先满足自用需求,目前处于产能爬坡期。按单车60~100kWh带电量算,15GWh可满足15~25万辆乘用车装机需求,大约是埃安2021年全年销量的1.2~2倍。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宁德时代或将逐步重回广汽动力电池的主供位置。这对大客户依赖严重的中航来说,是潜藏的致命风险。
同时,这也折射出中创新航低价策略的尴尬地位:上有原材料价格高企,下有车厂备选项众多。虽然作为新企业或新产品加速渗透市场的一种价格策略,亏本揽生意有其战略意义,能帮助企业快速打开市场,加入客户的供应链中,但话语权的缺失让中创新航进退两难。
▲图源:pexels
显然,一路疾驰的中创新航已让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感到威胁。2021年7月,宁德时代向法院起诉中创新航专利侵权,涉及正极极片及电池、防爆装置等技术,要求中创新航停止制造和销售上述侵权产品,并向其索赔1.88亿元。
是否涉及专利侵权,结果尚待判决;但与行业龙头的紧张关系,或将影响中创新航未来的发展之路。低价策略难以持续、大客户自立动作频频,中创新航想要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或许还得回归产品本源。
沙利文报告显示,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持续增长,预计2021~2026年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将以36.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于2026年达到1386.7GWh。其中,按装机量计,中国是最大的动力电池市场,预计2026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达到762.0GWh;2021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7.6%。
巨大的市场增量下,只有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扩张产能,才有可能拿到更多的订单并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目前扩产已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主旋律,中创新航也不例外。
产能方面,中创新航主要有常州、洛阳和厦门三个生产基地,设计产能为11.9GWh,2021年实际产能为11.33GWh,产能利用率为95.2%,已近饱和。按照招股书规划,中创新航还将在成都、武汉、合肥及江门建设新的生产基地。较高水平的产能利用率也构成了中创新航的投资吸引力。
▲图源:UNSPLASH
但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据孚能科技研究统计,目前所有锂电行业的扩产已达到4725GWh,是需求的三倍;仅中创新航2025年的规划产能就达超500GWh,接近该年全球总需求预测值的二分之一。不难预计,未来动力电池市场将会出现供大于求的*面。
加上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未来中创新航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将不仅仅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在国内电池没有了白名单制度的保护之后,国外品牌亦来势汹汹。LG新能源于1月完成了在韩国史上最大规模的IPO,风头正盛;瑞典电池新贵Northvolt获得一众欧洲车企青睐,被称为“欧洲的宁德时代”;获得特斯拉4860无极耳电池订单的松下,大有复辟日系电池荣光之势。
▲图源:pexels
各方角力中,产品已成为最可靠的护城河,中创新航也进行了不少产品创新。
高电压三元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优异安全性的特点,成为乘用车的最佳电池系统解决方案之一;“弹匣”电池:率先在行业内通过三元电池系统的针刺不起火试验,大幅提升三元电池系统的热安全水平;全极耳叠片电池:具有体积能量密度优异、快充性能突出等特质;One-stopBettery电池:具有新开发的极简结构,在能量密度、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不过,高压三元电池已是各大电池厂商必备产品;弹匣电池是与广汽埃安合作研发的电池包,较难外供给其他车企;全极耳叠片电池的工艺难点都在于制造设备,效率低、成本高,不利于普及。
唯一具有突破性的只有One-stopbettery。其作为一款结构创新产品,通过减少40%结构件数量,搭载更多电池,从而增加续航里程。基于镍6系材料开发的第三代高压电池,配套One-stopBettery后,100kwh电池包系统能量密度将达225Wh/kg,远高于市面主流电池包160Wh/kg的能量密度。
▲图源:UNSPLASH
从研发投入来看,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中创新航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36亿、2.02亿、2.85亿及1.59亿,占营收比重分别为7.84%、7.15%、4.18%及4.08%,占比逐年下降。与龙头相比,2019-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研发费用分别为29.92亿、35.69亿、76.91亿及25.68亿,占营收比重为6.53%、7.09%、5.89%及5.00%。
而在换电风口即将来临之际,宁德时代早已先行,这对在换电赛道涉猎未深的中创新航而言无疑也是压力。在重资产行业的比拼中,不拼到弹尽粮绝,就只能黯然退场。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中创新航的优势并不显著,需要尽早做好准备以对抗愈加严峻的形势。
车企“去宁德化”提速、动力电池赛道或将洗牌,以中创新航为代表的二线动力电池厂商迎来崛起的机会。
“宁王”曾经的高成长性,让中创新航也被寄予厚望。但仔细分析中创新航的成色,却不难发现,装机量Top3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难相媲美的营收体量、盈利的不确定性、失效的低价策略与不具太大优势的产品矩阵,难免让中创新航的未来蒙阴;与宁德时代的侵权案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充换电技术路线的变化,都是其所面临的挑战。再创奇迹并不是一件易事,复刻宁德时代的发展路线也需天时地利。
正如刘静瑜在2020高工锂电&电动车年会上所说的:“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对于中创新航来说,从持续亏损到扭亏为盈的道路不乏坎坷,成立短短十几年就已经历数番沉浮。但它绝不能停下。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宁王”对手赴港上市,中创新航能否成车企们的PlanB?》,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赴港上市,中创新航掀起围剿宁德时代热潮?》,小猿曰车
创业4年女掌门刘静瑜,创造动力电池,中创新航市值超600亿
这家卖电池的公司市值一天涨700多亿!福建首富身家近2000亿,王兴曾这样评价他
今年以来,海内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涨,相关产业链公司市值连创新高。
12月30日,受宣布扩产的利好消息刺激,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上涨10.39%,股价报收340元,总市值7920亿元,市值一天就增长了745亿元,相当于一个光大证券(最新市值727亿元)。
宁德时代办公大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登陆A股仅2年半时间,按发行价计算,上市至今累计涨幅高达1242%。
宁德时代上市以来股价走势(制图:每日经济新闻)
公开资料显示,福建首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通过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瑞庭投资有限公司(100%持股)持有宁德时代24.53%的股份,仅以持有的股票计算,曾毓群的身家约1940亿元。
制图:每日经济新闻
据AI财经社,对于曾毓群,美团CEO王兴曾在其个人账号发文称:“宁德时代的曾毓群是将来比肩任正非的企业家。”
拟投资390亿元扩建产能
12月29日晚,宁德时代公告称拟投资不超390亿元建设三个电池制造基地。具体包括:
公司拟在四川省宜宾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投资扩建动力电池宜宾制造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
拟在江苏省溧阳市中关村高新区内投资建设江苏时代动力及储能锂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四期),项目总投资不超过人民币120亿元;
拟在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投资建设锂离子电池福鼎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不超过人民币170亿元。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Wind
中信证券分析指出,宁德时代拟投不超过390亿元建设锂电产能,预计未来4-5年内增加电芯产能90GWh,包括江苏溧阳四期、宁德福鼎(预计主要做储能)、四川宜宾新基地。根据梳理,预计宁德时代2020年底产能为95GWh,2021年预计将至少投产66GWh(44条线),相应2021年底产能在160-185GWh。近期产业链调研表明行业2021年第一季度排产景气旺盛,板块增长业绩兑现确定性强。
对于锂电池巨头的急速扩张,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宁德时代拟投不超过390亿元建设锂电产能,测算将在未来2~4年内合计新增产能约120~150GWH。考虑到短期行业景气度提速,中长期预期全面提升,上调宁德时代目标价50%至450元。以此计算,中金公司预计宁德时代的市值将突破1万亿元。
中金公司分析师曾韬等在报告中指出,宁德时代2020年累计公告合计不超过730亿元产能建设,超过了历史的投资总和,产能全面提速。乐观预期下,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需求或可达到1300GWh以上,需求爆发下,高质量的供给相对稀缺,宁德时代有能力稳定匹配全球一线车企需求,预计中长期将维持25%~30%的全球龙头份额地位。
二次创业成立宁德时代
随着宁德时代受到的关注度不断增加,曾毓群的创业经历也随之浮出水面。
曾毓群,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中国证券报此前报道,1989年,曾毓群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随后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只干了三个月就选择辞职走人。
曾毓群之后加入的这家企业,名为东莞新科电子厂,隶属于全球最大的独立硬盘磁头供应商SAE。沉淀了十年后,31岁的曾毓群成为了厂里最年轻的工程总监。1999年,曾毓群与其上司陈棠华、梁少康一起,建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ATL),投入聚合物软包电池创业。
由于解决了致命的电池鼓气问题,ATL成为苹果公司的供应商。2005年6月,日本TDK集团以1亿美元买下了ATL的100%股权。
2012年,华晨宝马正在推进纯电动汽车之诺1E,但市场上可供的选择并不多。
但根据政策要求,全外资公司不能生产动力电池。2011年底,曾毓群、黄世霖等众多创业股东二次创业,在年底注册成立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得到了宝马的背书,四年之内,曾毓群就将CATL推到全球第三大汽车动力公司的位置,在当时仅次于松下和比亚迪。
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激烈
宁德时代所处的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据第一财经,从11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排名来看,宁德时代、比亚迪和LG化学分别位列前三,三家企业装车量在总装车量中的占比为71.7%。其中,宁德时代占比为48.9%。而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市场份额占比高达92%。从中可以看出,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较高。今年前11月,排名前三的动力电池企业依然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LG化学。
此外,在国际市场上,动力电池企业座次在今年不断发生变化。自2017年以来,宁德时代一直稳坐头把交椅,但在今年第一季度首次被LG化学超越,今年前8月,这种格*仍未改变。不过,韩国新能源市场分析公司SNEResearch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前9月,宁德时代再次超越LG化学,拿下冠军宝座,不过两者差距不大。真锂研究总裁墨柯认为,欧洲市场电动汽车市场今年开始发力,销量迎来大幅增长,LG化学、三星等韩国动力电池企业很早就在欧洲布*,因此,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增长带动了韩国动力电池企业销量的增长。
宁德时代10月披露的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0.8%,实现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4.24%。前三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315.22亿元,同比下降4.06%;实现净利润33.57亿元,同比下降3.10%。
宁德时代未来恐怕要拿出更好的业绩才能维持目前高昂的估值。截至12月30日,宁德时代的PE估值已经处在历史高位177倍,其竞争对手LG化学的PE估值为79.05,松下仅为16.06。如果以LG化学和宁德时代的平均PE估值计算,那么宁德时代要达到这一相对保守的估值范围,其净利润要达到大约60亿元的水平,几乎是目前的近2倍。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编辑|李净翰肖勇王嘉琦
校对|孙志成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
第一财经、中国证券报、每经APP
截至12月31日06:22,全球新冠肺炎确诊82510560例,死亡1800400例。关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动态,请点击↓↓↓
panasonic是世界500强企业吗?
是的。
Panasonic 集团是全球性电子厂商(世界500强企业,2011年大学生最佳雇主榜家电电子类第七名),从事各种电器产品的生产、销售等事业活动。1978年至今,Panasonic集团在中国的事业规模日益发展壮大,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已经设立了从事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和服务型等企业。 苏州松下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PSCSZ,由Panasonic集团100%出资,注册资金95亿日元,于2001年12月在苏州新区成立。主要产品为单体式半导体和发光二极管,并逐渐导入了高频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等众多新产品。2006年投产的激光半导体项目到目前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0%,同年投产的车载摄像头到目前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70%,稳稳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
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计划与日本松下等来自公司共同在美国建造一家汽车电池厂,项目总投资近1初升代宁此取站奏探眼项0亿美元,产能将为世界最大职父化其犯落。
特斯拉汽车公司
中兴通讯年报或亏损29亿 (zz)_12年为了大国大t战略 中兴-CSDN博客
中兴通讯21日发布的业绩预告称,2012年预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超过25亿元,最高可能亏损29亿元,同比下降221.35%~240.77%。每股收益也将出现0.73~0.85元的亏损。
该公司表示,主要系受到国内部分系统合同签约延迟、终端收入下降,部分国际项目工程进度延迟等综合影响,2012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8%;而且非洲、南美、亚洲及国内较多的低毛利率合同在本报告期确认业绩,使得2012年第四季度公司总体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1个百分点。同时,受2012年下半年度亏损影响,中兴通讯2012年全年营业收入较上年略有下降,总体毛利率较上年下降约7个百分点。
中兴通讯提供的廉价智能手机让很多南非的用户也能享受智能手机带给他们的便捷,但这到底给公司股东带来多少好处看一眼中兴通讯的财报就一目了然:1月21日,中兴通讯预计,201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5亿元-29亿元,同比下降221.35%-240.77%。
这是该公司自1997年上市至今首度曝出巨额亏损。颇具戏剧性的是,他在同城的竞争对手华为在同一天发布的业绩预报显示,2012年净利润达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33%。按出销售额计算,中兴通讯目前是世界第五大和中国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
财报显示,中兴通讯2012年前三季报净利润已亏损17亿元,如果年报预计无误,公司仅去年四季度的单季亏损便高达8亿元—12亿元。
中兴通讯称,业绩“大变脸”是因为前期低毛利合同集中确认、国内部分系统合同签约及部分国际项目工程进度延迟、终端收入下降等几大因素。
为了让2012年的财报不显得过于难看,中兴通讯此前先后出售了中兴和泰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兴特种设备有限公司及深圳市长飞投资有限公司股权来改善公司财务状况。
粗略统计,三项交易中兴通讯预计将获得约15亿元的收入。不过出售中兴特种设备有限公司股权所得不会体现在2012年财报中。
中兴通讯称,在亏损的情况下,中兴通讯也在试图出售子公司资产以减轻负担,将精力集中到主营业务上。不过也有人将中兴通讯的此种做法解读为“被逼无奈”,因为所出售的公司盈利能力尚好。
除“买子求生”外,中兴通讯祭出裁员的大旗。据公司去年半年报披露,公司员工共总已从2011年年末的89786人减少至86980人,减少了2806人。另有消息称,中兴通讯在去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第四季度还将裁员5000人左右。
值得期待的是,LTE(3.9G)业务被认为这中兴通讯2013年“翻身”的一个筹码,投资机构认为,中兴通讯在该领域已经研究多年,且中国未来发展LTE的前景被普遍看好。不过,2013年中兴通讯到底能从中获取多少订单还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中兴通讯巨亏的症结在于,原本计划的利润增长点——手机部门的利润不断下滑。因此在其核心的通讯设备业务出现不利的情况下,中兴通讯出现了亏损。中兴通讯也表示,中兴通讯依赖的几个大客户推迟了一些设备合同,比如用于中国本土研发网络扩建的设备合同。
反观华为,虽然其在通讯设备业务方面增长缓慢,但其手机部门的快速增长已经让华为坐上了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的位置,仅次于世界第一的三星电子和世界第二的苹果公司。
其实,早在2011年全年,中兴通讯盈利能力已疲态尽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从上一年度的32.5亿元突降至2011年的20.60亿元,净利润增长率从2010年的32.22%大幅跳水至2011年的-36.61%,前后落差高达68.83%。
去年10月,中兴通讯已经意识到了廉价手机利润率过低对公司盈利造成的影响。10月31日,此前一直专注于为运营商定制手机的中兴通讯在北京发布手机子品牌“Nubia”(努比亚),试图提高手机业务的利润率。
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何士友对外界表示,去年上半年在联通制式的千元智能机市场“折了一下腰”,因价格拼得太凶损伤了一些利润。
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IDC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方面,中兴通讯排第四,市场份额占比从上年同期的3.3%上升至4.2%;但手机的利润率并没有获得同步的提升。
此外,过去两年,中兴通讯在电信设备方面执行“大国大T”战略也为亏损埋下了隐患。为抢占市场扩大规模,中兴通讯接了很多低毛利甚至没有利润的订单。
据知情人士爆料,这几年中兴研发速度明显跟不上,盲目价格战,研发成天降成本,不顾质量,造成产品口碑下降。
与其说中兴通讯的巨亏是因为大环境不好和市场策略出现失误,倒不如说它是“被自己人打到的”。中兴通讯内部庞大的关联交易正在吞噬着这家一直创新的公司,这家由侯为贵一手创业的企业现在仍然牢牢的掌控在以侯为贵为首的38名中兴元老手中,“元老”们都有自己控制的公司寄生在中兴通讯周围。
1985年侯为贵带着西安航天部的第一批“元老”到深圳创建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后来,侯为贵重新注册了一家“民营企业”深圳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先通)。其中侯为贵占维先通18%的股份,其余38名自然人股东占有维先通82%的股份。
目前中兴通讯的最大单一股东是占其30.76%股权的中兴新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新),而中兴新是由西安微电子、航天广宇、中兴维先通三方股东合资组建,其分别持有中兴新34%、17%和49%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以侯为贵为首的中兴通讯公司“元老”控制的维先通目前控制着中兴新,而中兴新是上市公司中兴通讯的实际控股股东。
有知情者透露,其实维先通就是中兴最高领导的秘密基地,中兴通讯的大量“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逐级地流向了中兴新和它的实际控制者维先通。根据中兴通讯2011年财报,中兴通讯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862.54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60亿元。
更关键的是,除财报中披露的关联关系外,更隐秘的利益分配图显示了中兴通讯复杂的关联交易体系。2001年,深圳市聚贤投资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为侯为贵为了确保核心管理层以下2至3级骨干管理者的稳定,专门成立了这家公司。
2005年,深圳中兴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聚贤投资和维先通分别占50%和40%的股权。它开辟了另一条利益输送链:中兴通讯的利润流向中兴新和维先通,中兴新的部分利润再流向中兴发展,再由中兴发展向聚贤投资和维先通输送利益。
资料显示,聚贤投资的身影还浮现在中兴软件、中兴康讯、中兴微电子、中兴新宇、中兴新地和中兴国际投资等一系列依附于中兴的采购和外包的关联公司背后。
在庞大的关联公司体系存在的情况下,中兴通讯相当一部分运营成本被花费到上述关联公司,而聚贤投资仍可从中获益。
2012年6月27日,中兴通讯发布公告,将其下属的中兴和泰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82%的股权卖给了中兴发展,作价2517.4万元。有网友惊呼,深圳一套别墅,价格都高达上千万元,而一个四星级的酒店投资管理公司其82%的股权竟然抵不上一栋别墅。
“中兴”在汉语中有“复兴”之意,现在走向末路的中兴通讯若要扭亏为盈实现“复兴”除了在采取更加科学的策略外,更关键的是要与寄生在中兴通讯周边的“吸血鬼”理清关系。
这两天,产经新闻中的两则消息放到一起看,令人别有体会。一则是华为公司CFO孟晚舟21日披露年度业绩预报,华为去年净利润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这是华为首席财务官首次公开对外披露业绩预测。一则是中兴通讯20日晚上发布业绩快报称,2012年度预计亏损25亿元至29亿元,公司已经宣布撤换管理层以及裁员。
一个赚154亿元,一个亏25亿元至29亿元,曾同为中国通讯行业翘楚的华为与中兴通讯,2012年度业绩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鲜明对比。当前全球主要的通信设备厂商仅有五家,行内判断全球通信设备商只有三家能够生存下来,华为排名第二,中兴位列第五,后者面临着“淘汰”的危险。分析人士指出,分析两家通讯公司的异同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华为公司CFO孟晚舟21日披露,华为2012年全球销售收入预计达到22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净利润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
华为公司高层对外披露,预计员工奖金总额是125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38%。部分公司高层自愿放弃年终奖,所以公司2012年度奖金总额比2011年提升了38%。关于华为是否有足够资金支付如此巨大数量的奖金,公司CFO孟晚舟说,华为目前资产负债率65%,截至2012年12月31日,账面上有125亿美元,足够用来员工分红。另外,华为已获得了330亿美元的融资额度,华为的资金保证足够。
中兴通讯在去年创下了历史性的亏损纪录。20日晚,中兴通讯发布的2012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12年可能将亏损25亿元至2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1.35%~240.77%。
中兴通讯解释业绩下降的原因主要系国内部分系统合同签约延迟、终端收入下降,部分国际项目工程进度延迟等综合影响所致;2012年第四季度公司总体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1个百分点,主要系非洲、南美、亚洲及国内较多的低毛利率合同在本报告期确认业绩。受2012年下半年度亏损的影响,公司2012年全年营业收入较上年略有下降,总体毛利率较上年下降约7个百分点。
2012年华为三大业务都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经营业绩。运营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1603亿元人民币;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约484亿元人民币,智能手机规模突破日本、北美和欧洲等高端市场;企业业务收入约115亿元人民币。
从以上内容可知,华为的主要收入来源第一是运营商业务,第二是消费者业务,第三为企业业务。因2012年年报没有出来无法具体得知其业务状况。但根据华为2011年年报,这三块业务增长率差别很大。其中企业业务增长最快,同比增长达到57.1%,消费者业务增长率也达到了44.3%。
除了在运营商网络、企业业务方面的产品之外,华为还针对个人消费者推出了智能手机、功能型手机、上网卡、MobileWiFi、模块、平板电脑、宽带猫、网关、机顶盒、固定台、数码像框以及手机、移动宽带和家庭终端的各种配件等。而且可以看出,华为海外收入为国内收入两倍有余,显示华为明显的外向型特征。
中兴通讯的产品与华为比较接近。该公司2012年三季报对其产品和服务收入有如下说明:产品方面,中兴通讯集团运营商网络收入同比下降5.21%,主要是由于有线交换及接入产品、CDMA系统设备销售下降所致;终端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5.36%,主要是由于3G手机销售快速增长及GSM手机、数据卡销售下降综合影响所致;电信软件系统、服务及其他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3.29%,主要是由于视讯及网络终端产品销售增长所致。
正因为中兴与华为的产品基本同构、总部均在深圳、同样有海内海外市场,也同为行业领军企业,因此常被市场进行比较。而实际上,华为与中兴二者的规模、产值即使在2011年年报中已经拉开了差距。
根据2011年年报,中兴通讯营业总收入为862.54亿元,利润总额为26.35亿元。
而同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2039.29亿元,同比增长11.7%。净利润为人民币116.47亿元,同比下降52.9%。净利润的大幅下滑,较大程度上受到汇兑损失的影响,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2011年公司发生汇兑损失人民币48.76亿元(2010年汇兑损失为人民币13.67亿元)。如果剔除汇兑损失的影响,净利润同比下降36.6%,盈利表现基本符合预期。
华为2011年年报称,该年度是新业务的布*之年,公司在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等新业务领域加强投入;同时在运营商网络领域,在动荡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运营商控制CAPEX支出,形成较大的价格竞争压力。
这一措施终于在2012年开始结果。2012年华为三大业务都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经营业绩。运营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1603亿元人民币;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约484亿元人民币,智能手机规模突破日本、北美和欧洲等高端市场;企业业务收入约115亿元人民币。仅仅这三大业务板块总收入就达到了2202亿元。
中兴通讯2012年业绩预报中没有披露营业总收入,但从净利润大降221.35%~240.77%来看,中兴通讯的营业总收入不可能超过2011年。即使2012年营业收入与2011年862.54亿元持平,与华为的2039.29亿元(2011年度)、2202亿元(2012年度)已经不在一个重量级。换句话说,华为现在的规模已经是中兴的2.55倍。
如果中兴通讯的业务劣势不能在2013年扭转,以华为的发展势头,今年二者的差距还会拉大。
中兴通讯与华为一样,深得深圳市**积极扶持。中兴在科技园有总部基地和研发中心,在大梅沙有会议和培训基地临海而建,在西丽有员工宿舍工地正在建设中。
中兴为什么会落后于华为呢?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中兴通讯一位内部人士。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承认通讯行业这些年变化很大,不论技术还是市场,“但华为也面临这些挑战,华为抓住了转型的战略机遇,中兴没有抓住。后来追赶,成本就高很多了。加上欧债危机,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这位内部人士说,中兴通讯发展落伍,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IT企业市值一二三四五2012年IT企业TOP25市值呈现“一二三四五”的特点:一:苹果市值大幅领跑,超越埃克森美孚首次位居年终榜首;二:全球IT产业进入公认的两大创新巨头苹果和谷歌领跑时代;三:三星电子以44%涨幅进入市值三甲,谷歌和三星电子挤掉上一年度排在二三位的传统IT势力代表——微软和IBM;四:谷歌、三星电子、微软、IBM进入2000亿美元市值阵营;五:苹果、谷歌、三星电子、IBM、亚马逊市值创新高。
根据IT企业市值TOP25榜单,苹果公司虽然在最后一个季度市值下滑了20%,但仍然以5006亿美元的市值大幅领跑,同时苹果在全球各行业企业中,也超过市值不到40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首次位居年终榜首。排名2~5位的4大巨头——谷歌、三星电子、微软和IBM都同在2000亿美元市值的阵营中。谷歌以2324亿美元的市值位居第二,使得全球IT产业进入近年来公认的两大创新巨头苹果和谷歌领跑的时代。涨幅达44%的三星电子也以2291亿美元的市以值首次进入全球IT市值三甲。而上一年度排在二三位的传统IT势力的代表——微软和IBM则分别以2248亿美元和2164亿美元排在第四和第五位。
排名6~10位的5家IT巨头市值都超过了1000亿美元,其中:年市值涨幅达32%的甲骨文维持在第六名,市值增长45%的亚马逊排名上升三位至第七,高通首次超过多年在半导体领域排名第一的英特尔,排名第八,思科和英特尔则分别下滑一位和三位,排在第九和第十位。
排名11~16位的6家IT巨头市值都超过了500亿美元,其中TOP25中市值涨幅最大的三家企业eBay、腾讯和SAP都处于该市值区间。排名第11的SAP年涨幅达56%,市值正在逼近1000亿美元大关。排名第12的台积电市值890亿美元,涨幅达38%。排名第13的eBay在TOP25中市值涨幅最高,达68.2%。排名第14的腾讯市值592亿美元,涨幅达60%。在2012年5月上市的Facebook以577亿美元排名第15,虽然IPO至今市值下跌32%,但最近一个季度已上涨20%,在TOP25的季度涨幅中排名第二;EMC以533亿美元的市值排名第16。
排名第17~25的9家IT企业分别是佳能、塔塔咨询、埃森哲、VMware、鸿海、百度、德州仪器、爱立信和惠普。
从地域分布上看,除了势头正盛的韩国三星电子外,排名前10的其它9家IT巨头都是美国公司,显示了美国在世界IT产业中的优势地位,在11~25名中也有6家美国企业。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四家企业台积电、腾讯、鸿海和百度和去年一样再次上榜,其中排名第14的腾讯和第12的台积电都取得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企业最高的全球IT市值年终排名。来自亚洲的其它两家企业还有日本佳能和印度的塔塔咨询,来自欧洲的三家企业分别是SAP、埃森哲和爱立信。在年度市值涨跌幅来看,在TOP25的IT大公司中,有20家企业上涨,只有5家企业下跌,大体和美国Nasdaq年度15.9%的涨幅表现一致。在TOP25企业的涨幅来看,除了eBay、腾讯和SAP涨幅都超过50%位列三甲外,亚马逊和三星电子的涨幅也都超过的40%,而台积电、苹果、甲骨文和鸿海的市值涨幅也不错,都超过了30%。
在TOP25年度跌幅榜方面,时运不济的惠普以43%的跌幅排在第一,同时使惠普的排名落到TOP25的榜尾,大幅下滑了11位。而Facebook以32.2%的跌幅排在第二,百度、英特尔和佳能的市值跌幅也都超过了10%,分别处于市值跌幅的第3~5位。在2012年第四季度的市值涨幅榜上,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佳能(涨22.5%)、Facebook(涨19.6%)、三星电子(涨13.1%)、德州仪器(12.9%)和SAP(涨12.7%)。而苹果在四季度19.9%的跌幅在TOP25企业中排在第一,其次是惠普(跌15.7%)和百度(跌14.2%),而曾经的黄金组合Wintel组合——微软的英特尔的季度市值跌幅处在第四(跌9.5%)和第五(跌8.1%)。如果放眼市值100亿美元以上的所有IT大企业,2012年市值涨幅最高的百亿以上IT企业分别是希捷(涨95.4%)、Linkedin(涨82.2%)、eBay(涨68.2%)、Salesforce(涨65.7%)和腾讯(涨60.1%),传统的硬盘企业希捷在市值涨幅上超过了四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成了2012年一道别样的风景。而跌幅榜上前五则是惠普、索尼、Facebook、戴尔、松下。
值得关注的是:在百亿美元以上市值(含曾经)IT企业的季度涨幅榜前五名中没有一家来自TOP25企业,其中:黑莓以58%的涨幅排名2012年四季度第一位;诺基亚以53%的涨幅排名第二位;ARM以35%的涨幅排名第三;换帅的雅虎以25%的涨幅排名第四,东芝排名第五。而在四季度的市值跌幅榜中,苹果、惠普、思杰、百度和CA排在前五。
IT企业收入利润PK1名、苹果:走下神坛现拐点从全年业绩表现来看,苹果依旧是当仁不让的王者,只是王者逐渐褪去了神的外衣。尤其刚刚发布的新一季度财报增收不增利,使其股价下跌12.36%,创2008年来单日最高跌幅纪录。而反观其竞争对手三星,却增势强劲。从净利润的体量来看,苹果的净利可达三星的两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苹果仅有0.1%的增长,低于分析师预期。三星同期增长76%,高于分析师的预期。
2名、谷歌:多屏时代继续王者风范在这一财年,谷歌交上了营收首次突破500亿美元的成绩单,也以新一财季核心互联网业务收入飙升22%的成绩证明:在一个多屏的世界,谷歌的未来面临更多的机会。而虽然谷歌交上了不俗的成绩单,但是旗下摩托罗拉移动业务第四季度亏损仍达3.53亿美元,继续成为谷歌业绩的“包袱”。
3名、三星电子:征服全球移动市场?从名不见经传的水果经销商,到成为市值超200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集团,三星的表现所向披靡。本月初,三星宣布自其在2010年5月推出Galaxy系列智能手机以来,该产品销量已经超过1亿部,并称受这一产品“驱动力”,将三星电子推升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第一”位置。
4名、微软:上市以来首次蒙受季度亏损微软发布其最新季度财报之时,正值华尔街对其股票缺乏热情之际:在去年3月份微软股票达到其52周高点记录——32.95美元后,截至目前其股价缩水幅度近16%。
5名、IBM:得意的云计算业务大涨80%在过去一个财年,IBM一如既往的稳定。在云计算、智慧地球、业务分析和新兴市场等四大战略重点上都表现不错。其中IBM云计算业务在去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继续大涨80%;智慧地球收入增长超过25%,商业分析业务(BA)增长13%,新兴市场增长4%,收入已占IBM整体的24%。
6名、甲骨文:云策略拉长战线对抗云计算集团军在过去的一年,云计算软件已经给甲骨文带来10亿美元营收,虽然它在这一市场的竞争对手包括IBM、SAP、微软,但是其CEO拉里埃里森更愿意把亚马逊、Salesforce看做自己的对手。过去几年中,甲骨文支出500多亿美元完成80多笔收购,以提升营收和利润。
7名、亚马逊:华尔街对你破有耐心资本开支加大、“低价”优势遭遇挑战,这些因素将继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亚马逊的利润。在2012财年,亚马逊净亏损3900万美元,营收6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7%。而虽然Q4营收及利润双双不如预期,但是亚马逊股价竟大涨近10%,再创历史新高。看来华尔街对亚马逊显然多了几分宽容和耐心。
8名、高通:移动市场繁荣成就新一代芯片霸主2012年11月9日,高通市值终于超过芯片巨头英特尔,成为新一代芯片业霸主,而在两年前,高通的市值还只是英特尔的一半。2012年对于高通来说是一个里程碑,该公司营收达到创纪录的191亿美元,该财年的移动站调制解调器芯片组出货量也创下了新纪录。而与高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特尔、AMD等芯片巨头纷纷调低预期,芯片行业呈现出整体萧条。
9名、思科:新业务中找机会软件是突破口尽管包括路由器和交换机在内的核心业务给公司贡献50%营收,但是对于思科来说,数据中心、网络安全、视频会议等新业务才是发展的机会,而未来5年内思科的计划是使软件业务营收翻番。思科2012财年营收461亿美元,同比增长6.6%。净利润80亿美元,同比增长23.9%。
10名、英特尔:PC销量减缓而并非走向死亡虽然业绩下滑,但是营收533亿美元依旧表明:PC销量是在减缓而并非走向死亡。财报显示,2012年英特尔PC业务下滑3%,但是台式机和笔记本业务依然可观。
25名、惠普:已经如此糟糕还会更糟糕吗?2012年对于惠普来说可谓多灾多难:销售下滑、并购失败、资产减记等等使2012年成为该公司历史上最糟糕的年份。不过2013年终于到来,惠普管理层认为这是“修复和重建”的一年。由于销售收入继续萎缩、业务前景不明朗以及复兴措施有效性待考等因素,惠普的2013年仍然困难重重。
榜外:华为:华为的逆袭超越爱立信、与中兴业绩形成鲜明对比...2012年华为以狂揽2202亿元销售收入、154亿元净利润大出风头。对于外界关注的上市问题,华为表示其上市持开放态度,不排斥任何讨论。而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华为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诺基亚、RIM,成为世界第三。
simen-wang://k18-02-0623:4522zn#1赋值inlineOBSObj&operator=(constOBSObj&)=delete;这句不太懂,楼主能帮忙解析下吗?为啥要这个呢,感觉是不是多余的?
io_in_stream:老哥文理兼修,哪天咱们有机会has权了,就要改变这种残酷的现象!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s松下空调加几个压力
空调加氟压力需要看空调加什么型号的雪种,如果是r410a制冷剂的空调运转时,低压压力约0.8mpa,高压压力2.2mpa。如果是r22制冷剂,在空调运转时,低压压力约0.5mpa,而高压压力1.3mpa左右。在添加r410a制冷剂的过程中,一定要请专业师傅进行。而Rr22制冷剂就可以自行进行添加。
暴涨!特斯拉市值1万亿人民币!多头预测明年将达1.3万亿美金!
美国当地时间2月4日,特斯拉盘前交易大涨15%左右,股价一度超过900美元!市值超过1500亿美元,约1万亿人民币,超过了所有在A股上市的中国整车制造企业市值之和(大约7000亿人民币,含上市的乘用车企和商用车企)。
此前一天的美东时间2月3日,特斯拉股价曾飙升近20%,出现了自2013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截至2月3日收盘,特斯拉股价报780美元/股,较上一交易日涨19.89%,创下历史新高,市值超1400亿美元。
在全球范围内,也只有日本车企丰田的市值超过特斯拉,目前,丰田市值大约2000亿美元,对于特斯拉来说,只需要再涨33%左右,股价约1200美元,即可荣登全球整车制造企业第一市值。
按照特斯拉股价目前上涨速度,在上一个交易日,特斯拉大涨19.89%,而这个交易日盘前交易大涨15%左右,也就是两个交易日,也就是说,最快本周四,特斯拉即将登顶全球整车制造企业第一市值的宝座。
据CNBC报道,特斯拉大股东、亿万富翁投资者罗恩-巴伦(RonBaron)认为,特斯拉10年后的收入将达到1万亿美元。
巴伦的同名投资公司持有近163万股特斯拉股票。他表示,特斯拉的股票一股也不卖,称这只是开始。
过去6个月,特斯拉的股价上涨了近220%,其中今年的涨幅约为86.5%。该公司目前的市值超过1400亿美元,接近通用汽车(GeneralMotors)的3倍,但低于丰田汽车(ToyotaMotor)的2270亿美元。
2018年,巴伦曾表示,特斯拉到2030年的收入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特斯拉2018年的收入为215亿美元,高于一年前的118亿美元。该公司上周公布的2019年营收为246亿美元。
路透社认为,特斯拉股价大涨,得益于该公司与松下合资的电池业务首次实现季度盈利,此外有一份投资者报告预测,特斯拉股价到2024年将上涨十倍以上。
路透社指出,特斯拉是华尔街被做空最多的股票,其最近的股价大涨让空头蒙受了巨大损失。根据金融分析公司S3Partners的数据,特斯拉周一的大涨导致这些做空者账面损失25亿美元,今年迄今的损失总额超过80亿美元。
1月29日,特斯拉公布了业绩不俗的2019年第四季度财报,并称2020年特斯拉汽车交付量将超过50万,比去年增长三分之一。较1月29日,现在的特斯拉股价又累计上涨30%以上。路透社称,这被视为特斯拉能与通用汽车、宝马等知名重量级车企竞争的重要里程碑。
北京时间2月3日,松下发布财报2019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全年周报。财报显示,受特斯拉产量快速增长利好,松下与特斯拉在美国内华达州设立的合资电池厂,于2019年第四季度起首度实现盈利。
北京时间2月3日,松下发布财报2019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全年周报。财报显示,受特斯拉产量快速增长利好,松下与特斯拉在美国内华达州设立的合资电池厂,于2019年第四季度起首度实现盈利。
此外,投资管理机构ArkInvest在1月3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该机构预计特斯拉股价在2024年时将达到7000美元。2月3日时,该公司股价达780美元,为历史最高点。按照这个预测计算,特斯拉市值将会达到1.3万亿美元。ArkInvest给出这个预测的一部分原因是,特斯拉将会推出一个可实现盈利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
(此部分由国君电新研究团队翻译自ARK INVEST的报告)
ARK INVEST预计2021年特斯拉股价将达到7000美元,市值1.3万亿美金,特斯拉股价大涨20%,那这个报告到底说了啥?
1、ARK是何方神圣?
ARK创立于2014年,目前管理了50亿美元,一直将特斯拉作为最大的头寸,也是特斯拉最大的多头,其CEO伍德一直表示华尔街对特斯拉进行了严重的低估,而公司自己的创新的估值方法,才是更准确更灵活。
ARK公司在2019年5月就表示,特斯拉股价将达到4000美元,彼时特斯拉股价才200美元,随后的半年时间,特斯拉股价不断印证了ARK公司判断,公司则一举成名。
2、ARK预计特斯拉未来五年股价可达每股7000美元
近日,ARK公开报告中,更表示特斯拉未来五年股价可达每股7000美元(对应市值1.3万亿美金)。
2018年8月,ARK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其中摘录了TSLA估值模型,阐明了为什么认为以每股420美元的价格将特斯拉私有化会剥夺股东的丰厚回报。从那以后,ARK定期更新其TSLA评估。基于最新研究和模型,说明TSLA的潜力。
根据我们对电动汽车(EV)成本下降和需求的最新预期,以及对robotaxis潜在盈利能力的估计,我们对2024年TSLA的每股期望值为7,000美元(10倍空间)。为了得出该基本情况,ARK开发了使用熊市和牛市价格估算的概率分析,如下所示:
ARK估值
2024年目标价格
显著性
预期价值
$7000
根据我们的概率矩阵,此预测是我们对TSLA2024年股价的基本假设。
熊市情况
$1500
有25%的概率Tesla2024年估值会小于等于$1500
牛市情况
$15000
有25%的概率Tesla2024年估值会大于等于$15000
下图显示了我们对TSLA价格目标的概率分布:
我们如何得出这些结果?我们将在下面的方法中进行说明,在本文的后半部分重点介绍可以为我们的假设提供依据的研究。
3、毛利率、资本效率、自主能力三个因素决定特斯拉估值模型
ARK的研究和建模表明,三个关键的独立变量对于理解特斯拉的潜力至关重要:
· 毛利率–特斯拉的汽车制造成本是否会继续与莱特定律保持一致?如果是这样,特斯拉汽车的平均售价是多少?
· 资本效率–特斯拉建设新产能的单位成本是多少?
· 自主能力–特斯拉能否成功推出完全自主的出租车服务?
下表总结了每个变量的上限和下限。
毛利率
资本效率
自主能力
上限
成本符合赖特定律。利润率达到40%,与一个创新周期领先于商业竞争者的主导品牌保持一致。
每台产能1.1万美元,比电动汽车行业预期水平低4000美元,与特斯拉(上海)水平相当。
于2021年投入全自动驾驶商业运营。特斯拉从每英里收费2.5美元,降至1.00美元,同时收取50%的平台费。
概率:80%
概率:50%
概率:30%
下限
利润率与拥有分销和服务中心的高端汽车制造商持平,将稳定在25%。
每台产能1.6万美元,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00美元。
特斯拉未能创造出一款全自动汽车。
概率:20%
概率:50%
概率:70%
4、估值模型
ARK的估值基于10个场景,每个场景都经过概率加权。对于特斯拉,我们的牛市案例并未假设上述三个变量的输入最为激进。相反,我们估计每个自变量的概率,从而得出8个场景。我们还提供了两种情况,其中包括最坏的情况:1)特斯拉无法进入资本市场,降低成本,启动自动出租车网络并提高资本效率的可能性为3%;2)特斯拉破产的黑天鹅事件。
十种不同方案的结果概率及其相应的价格目标如下所示:
场景
概率
累积概率
2024年价格目标
自主
特斯拉降低了成本,高效地建造工厂,并推出了自动驾驶网络。
12%
>99%
$22000
特斯拉推出的自动驾驶网络和味蕾工厂效率很高,但无法降低成本。
3%
88%
$20500
特斯拉推出了自动驾驶网络,降低了成本,但无法有效地建造工厂
12%
85%
$14200
特斯拉推出了自动驾驶网络,但无法降低成本或高效建厂。
3%
73%
$15000
非自主
特斯拉降低了成本,高效地建设工厂,但无法启动其自动网络。
28%
70%
$3400
特斯拉降低了成本,但无法高效地建造工厂,也没有启动自动驾驶网络。
28%
43%
$2500
特斯拉高效地建造工厂,但无法降低成本,也没有推出自动驾驶网络。
7%
15%
$1000
对特斯拉来说,一切都不顺利。它不能降低成本,不能有效地建造工厂,也不能启动它的自动网络。
3%
8%
$750
对特斯拉来说,一切都不顺利,也没有人愿意提供资金。
3%
4%
$300
黑天鹅事件:由于某个原因特斯拉破产了。
1%
1%
$0
在所有情况下,除了被拒绝进入资本市场或破产的情况之外,我们都认为特斯拉发行了100亿美元的股本来加速生产规模并积聚其竞争优势。我们还预计,特斯拉将发行增量债务(在某些情况下为数百亿美元)以扩大生产规模,并且发行将受其盈利能力主导,并以固定资产抵押。
根据这个概率矩阵,我们的熊市案例显是,特斯拉到2024年预计售出320万辆汽车,其在电动汽车总销量中的份额将会削减到如今的一半。我们的牛市案例显示,特斯拉将保持其大约18%的市场份额,并且其车队的相当一部分将产生高利润的robotaxi平台费用。
熊市
牛市
已售汽车(百万辆)
3.2
7.1
平均售价
$52,000
$36,000
电动汽车收入(十亿)
$166
$256
净Robotaxi收入(十亿美元)
$0
$351
毛利率
33%
57%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
17%
33%
企业价值/EBITDA
10.9
13.9
市值(十亿)
$300
$3,000
股价
$1,500
$15,000
自由现金流收益率
7.3%
4.9%
公司模型显示:
①乐观情况:2024年特斯拉销量为710万辆,车辆销售收入2560亿美金,自动驾驶出租车收入3510亿美金,息税前净利率可达33%,给予14倍估值,对应股价1.5万美元,市值3万亿美金;
②悲观情况:2024年特斯拉销量为320万辆,销售收入1660亿美金,息税前净利率为17%,给予10.9倍估值,公司股价为1500美元,市值为3000亿美金,
尽管这些假设似乎有些牵强,但请考虑以下研究:
5、毛利率和赖特定律
我们认为,毛利率对于特斯拉的生存能力和价值至关重要。特斯拉在2019年第四季度报告的汽车毛利率为20.9%,其中不包括监管信贷。根据赖特定律和ARK模型,特斯拉的汽车毛利率到2024年可能接近40%,尽管,特斯拉的汽车毛利率不会随着新车型的推出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直线增长。
赖特定律成功预测了从太阳能到电视、从半导体到烤箱等六十多种技术成本的下降。如下图所示,特斯拉的Model3已经证实其成本下降符合赖特定律。
一个多世纪以来,汽车行业的规模一直与赖特定律所预测的成本下降保持一致。如下图所示,自1903年以来,福特的成本一直符合赖特定律所预测的下降趋势。
尽管福特的成本似乎已经固定下来,但特斯拉的成本在未来五年内应该会继续下降,因为内燃机的技术远比锂离子电池成熟。由于一个大型基地的生产翻新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一项成熟的技术会停止成本下降。迄今为止,全球汽车制造商已经生产了约540万辆电动汽车,不到所生产的26亿辆内燃机(ICE)汽车的1%。即使ICE汽车的年产量稳定在大约9000万辆,但产量累计翻倍仍需要29年,比电动汽车产量累计翻倍所需的一到两年要长得多。
除了我们对汽车生产成本的赖特定律分析之外,ARK模型预计大批量销售电动汽车将会降低平均销售价格。在牛市情况下,ARK估计,每种型号特斯拉会获得15-20%的目标市场。在其巅峰时期,ModelS和X的总销量预计占高档车市场的20%。
如下所示,我们假设平均售价必须下降才能获得更高的需求水平。我们认为这个假设是保守的,尤其是对于特斯拉的下两个车型ModelY和Cybertruck,平均售价比Model3更高。因此,在我们的模型,我们相应调整平均价格。
ARK的高端毛利率方案:
尽管假设平均售价会急剧下降,但如果成本要符合莱特定律,ARK的模型表明,特斯拉的汽车毛利率在未来五年内可能接近40%。
ARK的低端毛利率方案:
根据我们的模型,如果特斯拉的成本不符合赖特定律,那么到2024年,特斯拉的毛利率应该会小幅增长至25%,这与经销服务中心所有权调整后的豪华汽车制造商的平均利润率相符。如下所示,戴姆勒和宝马的毛利率约为19%,全国汽车经销店的毛利率约为15%,其中三分之一通常来自服务业务。
6、资本效率
资本效率引发并加速了特斯拉的飞轮。如果扩容的成本过高,那么降低成本,产生现金以及对扩大产能进行再投资所必需的累计产量翻番就变得不经济了。如果特斯拉资本效率提高,那么它可以快速、经济地扩大生产,降低单位成本,增加投资资本回报率,为未来的工厂产生现金并吸引更多的资本。
ARK认为,特斯拉将比传统汽车制造商更具资本效率。在美国,生产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所需的资金量一直在稳定增长。在过去的五年左右的时间里,汽车行业每年为每种汽车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4,000美元。
电动汽车用了部分运动部件,制造效益理论上比汽油汽车高得多。确实,福特和其他汽车制造商已经提出,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可以是汽油动力汽车所需资本投资的50%。一个简单的计算(14,000美元的50%)表明,电动汽车工厂的建造成本为每单位7,000美元。
ARK的高端资本效率方案:
就我们的资本效率案例而言,我们假设特斯拉将能够以每单位产能11,000美元的价格建造工厂。特斯拉已证实初始产能为15万辆汽车的上海工厂需要16亿美元的融资。如果将16亿美元用于生产15万辆汽车,那么在提高生产率之前,单位初始成本约为10,700美元。
ARK的低端资本效率方案:
根据我们的模型,如果特斯拉的资本效率不高,那么每单位的成本将达到16,000美元,比当今的天然气汽车行业平均成本高出2,000美元。
7、自主执行
完全自主的出租车网络可能会完全打破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商业模式。特斯拉可以从像硬件一样的保证金的一次性交易模式转变为像软件一样的重复交易模式,向每英里的乘客收费并收取平台费、保证金。
ARK的高端自主执行方案:
最初,特斯拉可以将费率定为今天的Uber和Lyft收取的每英里2.50美元,到2023年降至每英里1美元。基于额外的便利、更高的安全性和成本节约以及ARK对其他市场平台费用的分析我们预测,特斯拉将从自动驾驶出租车网络的总收入中抽取50%的提成,远高于Uber和Lyft目前20%至30%的提成。我们还假设其自动出租车服务将于2021年开始,也就是ElonMusk预测的自动出租服务实现、监管部门批准完成的后一年,预计第一年将只有2%的合格Tesla车辆投入使用。在以前的估值模型中,ARK假设自动出租车产生的现金将在特斯拉的资产负债表上。在该模型的此版本中,ARK假设特斯拉将把任何增量现金将用于投资于其他工厂,以扩大电动汽车的产能,并“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过渡”,与其使命声明一致。
ARK的低端自主执行方案:
如果自动出租车网络从未启动,那么显然不会产生任何收入。
总的来说,自主能力的实现推动无人驾驶出租车网络发展,出租收入为特斯拉提供资本以投资工厂生产更多车辆,这将降低生产成本并扩大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车队,可以形成一个正向的闭环。在未来,随着生产成本的下降、毛利率增加、资本效率的提高、自主能力的实现,特斯拉股价将迎来大幅增长。
本文综合自:车智、澎湃新闻、国君电新等来源
更多行业热门资讯及干货,敬请关注“连线新能源”(ID:NELinked)
Infosys市值
你好!无法计算Infosys是世界500强在全球很多交易所上市有100000多的员工腾讯百度怎么能和Infosys比呢打字不易,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