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功过如何(吕不韦是谁?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吕不韦是谁?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吕不韦,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曾经为楚怀王效力,后来被秦昭襄王所重用。吕不韦在秦国期间曾经担任过宰相一职,对秦国的**和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他的死因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被秦始皇所杀,也有人认为他是自然死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吕不韦”的身份和历史背景。据史书记载,吕不韦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曾经为楚怀王效力,后来被秦昭襄王所重用。吕不韦在秦国期间曾经担任过宰相一职,对秦国的**和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他在公元前238年去世,具体死因至今仍然存在争议。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吕不韦的真实死因。根据史书记载,吕不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为了秦朝的宰相。然而,他在位期间因为与秦始皇的意见不合而被罢免官职,并被迫流亡到韩国。后来,他在韩国去世,具体死因不详。有人认为他是被秦始皇所杀,也有人认为他是自然死亡。但是,这些说法都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支持。

最后,我们需要评价吕不韦的真实死因的意义和价值。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首先,吕不韦作为一位历史人物,他的**和经济成就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和社会环境。其次,他的死因虽然至今仍然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评价和认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贴上标签或者做出片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吕不韦的真实死因至今仍然存在争议,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评价和认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傳奇呂不韋之是非功過│169

關於呂不韋,歷史上的評價頗為複雜,褒貶不一。就連寫《史記》的太史公司馬遷,對呂不韋的評價也是非常矛盾。

首先,《史記》中有呂不韋單獨的列傳,表示承認其歷史地位很重要,而像白起王翦、范雎蔡澤、廉頗藺相如等人,則是兩、三個人,甚至多人合在一起,作一篇列傳。

接下來,在其列傳裡,司馬遷卻又幾乎沒說呂不韋什麼好話,通篇幾乎都是或者諷刺,或者抨擊,憎惡之情,溢於言表。

最後,司馬遷卻又在列傳的最後,將其稱呼為“呂子”,這個稱呼,又滿含尊敬了。

而且,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直接將呂不韋和周文王、孔子、屈原等相提並論,更是對其極大的肯定了。“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此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由此可見,司馬遷對呂不韋的評價,非常矛盾。

其實,呂不韋就是一個典型的梟雄式的人物,有眼光、有手段,有**智慧,能屈能伸,勇於冒險,不畏艱難;同時心狠手辣,以個人目標為中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說起來,呂不韋既是一個天才的商人、投機者,同時又是高明的**家,識公子異人于難中,其“奇貨可居”的眼光和能力,堪稱古今罕見。另外能從錯綜複雜的各種紛擾中,準確的找到關鍵點,華陽夫人,並且成功的和華陽夫人達成同盟,繼而推公子異人上位,完成謀國這一曠世之舉。

同時,呂不韋是非常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對待人生就像對待一場大的生意,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潤,只要價格合適,連自己本身都可以賣出去。例如在秦莊襄王,就是公子異人死後,太后趙姬重新找上呂不韋,與之私通。按說這時的呂不韋,位高權重,豪富異常,身邊不可能缺少美貌的姬妾。所以這裡呂不韋和趙姬的私通,呂不韋應該不是為了追求肉欲的享樂,而是為了滿足趙姬的欲望。因為趙姬身為太后,不太可能隨意找面首,只有呂不韋這個選項。

呂不韋呢,目的應該是為了更好的和趙姬結成同盟,從而更加穩固的控制秦王嬴政。所以說這裡的呂不韋,應該說是在通過出賣自己的身體,來鞏固地位了。

接下來,當呂不韋覺得和趙姬的私通,越來越危險的時候,又果斷的找到替代品,給趙姬送去新情人嫪毐,從而使自己脫身。再怎麼說,前前後後,呂不韋也算是和趙姬做了數年的實際夫妻,可是對呂不韋來說,當斷則斷,毫不拖泥帶水。可見其狠辣程度。包括自己在內,只要需要,都可以拿來買賣。

接下來,呂不韋在識人用人上,也頗有獨到之處。例如呂不韋養門客,就不單純以勇武為參考標準,而是多方面選用人才,包括後來的秦國丞相李斯,前面提到的甘羅,都曾經是呂不韋的門客。也正因為如此,才有《呂氏春秋》的問世。單單一部《呂氏春秋》就足以讓呂不韋名傳千古。

最後,呂不韋還是個天才的**家,有很高超的**智慧和**手腕。

在呂不韋做秦國丞相的十幾年裡,秦國發展,蒸蒸日上,國力日強。呂不韋能在爭權奪利的同時,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可見其**智慧頗有過人之處。

另外,這些年時間裡,秦國同時還在頻頻對各國用兵,或直接攻打,或聯盟用兵,大量的攻佔了韓趙魏等國家的土地、城池,增強了秦國的國力,削弱了中原各國的實力,為下一步秦滅六國,打下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同一時間內,秦國還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了鄭國渠的修建。

要知道,這是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結束僅僅十餘年的時間。在這兩場戰役中,秦國損失的人馬,也是數十萬計數啊。可偏偏就是在遭受這麼大的損失後,僅僅經過這麼一點點時間,秦國就恢復過來,在不斷對外用兵的同時,還開展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這一切,呂不韋這個丞相,應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畢竟此時的秦王嬴政,還只是個沒有親政的傀儡而已。

所以說,呂不韋在秦國的治理和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過,不知是呂不韋的運氣在前面都用光了,還是過分的實用主義遭到了報應,他遇到了一個極其彪悍強橫的君主,未來的秦始皇。在如此強橫的君主面前,只有服從者才能生存下去,所有的權臣必將灰飛煙滅,所以,可憐的呂不韋最後還是悲劇了。

因為呂不韋一生的複雜性,所以如何評價呂不韋,是個難題。只能見仁見智,很難一言以蔽之。總括起來就是,這是一個複雜的,在歷史上影響巨大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觀之處,

您能看到所有推送過的文章及第一時間收到新文章。

作者簡介:李永田,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教育、創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國傳統文化類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國古文鑒賞》、《中國歷代散文名篇鑒賞》、《國學經典》(詩、詞、曲、賦四冊)、《唐宋名家詩詞賞讀》(全十二冊)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縱覽上下五千年文史的隱秘幽微

歡迎轉發,長按二維碼訂閱本公號

知否?那些流逝的歷史和那些記述歷史的篇章

『老子之謎│49』

『孔子其實不姓孔│51』

『以一己之身,對抗戰爭狂潮的墨子│75』

『戰神吳起之輝煌一戰│82』

『商鞅,終於被稱為商鞅了│90』

『一代奇人鬼谷子│92』

『田忌賽馬,運籌帷幄還是不講誠信?│94』

『蘇秦,前無古人的縱約長兼六國國相│101』

『孟子與《孟子》│109』

『莊子智慧之幸福的標準│110』

『屈原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嗎?│124』

『如果樂毅不離開,燕能滅齊嗎?│133』

『長平之戰,趙軍敗亡,誰之過?│146』

吕史科言云二独密而得不韦是哪个朝代的人?他的一生有何功过?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吕不韦在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王孙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史书是怎样评价吕不韦的?

史书评价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人。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嬴政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嬴政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他没有在治国的大政方针上出现失误,是从政的高手;却在情感的小圈子里丧失理性,迷失方向,导致身败名裂,令人深思。

吕不韦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吕不韦是功大于过,为秦国一统天下做出了汗马功劳,对秦始皇有非常大的恩情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秦国丞相,战国末年著名商人、**家、思想家。

他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并攻取周、赵、卫的土地,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叛乱受牵连,被免职。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吕不韦的贡献有多大啊??

巨大著作《吕氏春秋》!

人类历史上成功最大的野心家究竟是谁?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一些中国通史。

其实这个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那就是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最初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低下“才人”,全凭阴谋诡计最后当上了皇帝。所以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野心家。

武则天够狠,自己的亲儿子都杀。不过国家管理的很不错。那些贵族恨她,不过她让老百姓过的不错。

武则天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皇帝,所以在她死后立了一个无字碑,是非功过让后人予以评说。

战国秦始皇吕不韦对于秦国有什么贡献

宰相

吕不韦的功过评价?

吕不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我觉得他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贡献的人。他立异人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还有编写了《吕氏春秋》。他是从政高手。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功过__赢政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永远是一个说不尽争不完的话题。两千年前,他创建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不知什么原因,竟触怒了今天的一些学者,又再次被指责为“暴君”,并扣以新制的大帽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始作俑者。当然,这样的观点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天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至于“暴君”问题,似失之片面,不能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今将浅见述下。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绩,是“消灭六国,统一中国”。有人认为此话是老生常谈。虽是老生常谈,但不能就认为是人云亦云,其实是各有见解的。如一位历史循环论者看此话,就会“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此观点评价秦始皇,其功业必然不甚了了。但请一位历史发展观者看此话,其议论可能大大不同。他会说:秦始皇消灭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不仅如此,还会说:秦始皇又“废封建,置郡县”;继续开疆拓土,为后代的帝王树立了“天子经略,诸侯正封”(《诗北山》)的好榜样。

所谓“旧时代”,是指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所以言其“旧”,是因为三代时的所有国家的制度都很落后,而且疆域从未统一。就其制度而言,当时的大小国家都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演化而来,依托于血缘宗法,建立其**制度。夏、商、周三个王朝原为三个大国,文化比较发展。中等国谓之方国或诸侯,小者以族属为名,星罗棋布。其生存状态,一直处于融合与兼并的过程中。史称:夏时诸侯,号称万国,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仅百余国。春秋与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战争之多,恶性循环。至有“春秋无义战”之说。战国时期之七雄,都号称“万乘之国”,每逢大会战,双方出兵都以十万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其惨烈之状,难以言表。以致更加剧了社会混乱,经济凋敝,壮者散至四方,老弱转死沟壑。事实说明,这个旧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梁襄王的魏国虽相当落后,但还是个大国。他为长期战乱而忧心,曾向孟子请教。他问:“天下恶乎定?”答:“定于一。”又问:“孰能一之?”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两人都希望天下安定,可是怎样实现天下安定,梁襄王“好战”,孟子“反战”,两人的主张,南辕北辙;而且都不切合实际。但当时的秦国却为“旧时代”找到了一条比较可行的新出路,就是通过“商鞅变法”,破旧立新,以农养战,富国强兵,逐步吞并六国,走“海内一统”之路。秦经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之经营,至秦王政时,诛其君,吊其民,只用了十年时间(前230-前221),就“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纷纷扰扰长达数百年的旧时代,开启了天下大一统的新时代。

关于旧时代的疆域,文献记载不多。夏朝的疆域跨今黄河中游的南北两侧,商灭夏朝,疆域扩至黄河中下游两侧,但均无明确疆界。西周灭商之后,号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昭公九年》)周王室在这个范围之内仍未统一,王室只占据邦畿以内地区,其他皆为大小封国,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国时期,七雄并争,都谈不到统一。只是到秦始皇时,才“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疆域形势。然而,秦始皇的可贵之处还不全在于此;而又在于他已灭六国之后,并不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命灭楚的军事统帅王翦继续向东南进军。东越投降,将其疆土划入会稽郡(治今江苏苏州)。闽越投降,就地设闽中郡(治今福建福州)。又命尉屠睢等进军岭南,在南越北区设南海(治今广东广州)、桂林(治今广西桂平)、象(治今崇左)三郡。又命常?向西南夷进军,开五尺道,自今四川宜宾南通云南曲靖。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又命将军蒙恬率士卒30万北逐匈奴,收复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置34县。又北渡河,据阴山,连接旧时秦、赵、燕长城为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袤**,以北防匈奴,这就是著名的**长城。此时,秦之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今越南中部),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秦始皇本纪》)比西周时之疆域至少要超过五倍,为今天祖国之疆域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第二大功绩,是“废封建,置郡县”。此“封建”一词不是指社会性质,而是指**制度。即“封诸侯,建藩卫”之省语。有人理解:这只是改变了地方行政制度,如说:“改国称郡,罢侯置守。”这一理解过于肤浅。其实际的内容很多,包括了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制度的全面彻底的改革,其中包括了对人事制度的改革等。

改革以前的旧的**制度是依托于血缘宗法关系建立起来的,始行于夏朝,发展于商朝。至西周前期,已形成较完善的制度。此制度的核心价值为: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时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太史公自序》)至战国时期,宗法**因腐朽而内斗更加严重,异姓卿大夫乘虚而入。春秋末年,晋国异姓韩、赵、魏三家已经控制了姬氏的国家大权,并三分其国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前376年,三家灭晋。齐国国君本姓姜氏,而异姓的田氏却早已控制了姜氏的国家大权,前386年,周安王赐田和为诸侯,取姜氏而代之,仍以齐为国号。关东,包括燕、楚两个旧国在内,新旧六国都曾进行过一些改革,但成效甚微。基本上是旧制度、旧势力在垂死挣扎。一旦强秦进攻,即丢盔弃甲,束手待毙。

秦始皇所创新制,可以说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的宗法制的羁绊和模式,从当时的**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本文为了说明的方便,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各举两例,略述于下。

一、中央――以皇帝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机构

1.皇帝为国家元首――秦始皇敢于“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这是出于全面改革的需要。皇帝已非旧制本族之“大宗”,而是至高无上的国君。与之相应,皇后已非旧制国王众妻之正,而是执掌六宫、母仪天下的女主。皇太子已非旧制本族之“宗子”,而是储君,法定的皇位继承人。此新制创行,将降低旧制时发生“并后、匹嫡、两政、偶国”的几率,清除乱政之源。

2.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务机构――废除旧时之世卿世禄制或谓之世官世职制,由命官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务机构,以处理日常政事。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但非旧时之宰衡,只是皇帝的助手。故曰:“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下引此表不再注)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兼监察。九卿分掌庶政,如兵、刑、钱谷等事。九卿不足,因事设列卿主之。公卿皆非世职,由皇帝任免。

秦朝是多民族国家,九卿中之典客与列卿中之典属国分掌民族事务。《百官公卿表上》曰:“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属官,九译令。”秦之中央仅有十六卿,而以两卿掌民族事务,说明了秦始皇对民族问题极重视。

二、地方行政――地方政区分郡县两级,基层分乡、亭、里

1.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秦始皇彻底废除旧的分土封侯制。初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0郡,郡直属中央,置守、尉、监三长,分掌行政、军事、监察。郡下设县,置令(长)、丞、尉三长,分掌行政、文狱、军事。郡县主要长官由命官充当,由皇帝任免。

2.乡亭里――归并自然聚落为基层政区乡亭里。县下设乡,乡下设亭、里。基层官吏有乡三老、亭长、里正等,均推举本地殷实户主充当,各有执掌。

秦始皇所创新制是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这套新制度的创建,是中国古代**制度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典范。自“汉承秦制”(《后汉书班彪传》)直到明清,历代王朝都以秦制为国家制度的基本模式。这套制度是中华民族的守护神,两千余年以来,疆土的保卫,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都有赖于这套制度得以实现。

秦始皇的第三大功绩,是“统一经济制度,统一文字”。旧时七国的经济制度和文字的形状有很大差别。东汉学者许慎曰:“(战国)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会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序》)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统一的国家极为不利。秦始皇下令统一的事项很多,今择其中最重要者简述如下。

1.“使黔首自实田”,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所谓“田畴异亩”,不仅谓亩积的大小不一,还有土地所有制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在内。问题长期积累,形成了老大难。西周时期行土地国有制,名井田制。至春秋时期,此制已过时了,以致发生了“无田甫田,维莠骄骄”(《诗食货志上》)秦国率先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的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于三十一年(前216),又下令“使黔首自实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徐广语)就是在全国范围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农户据实登记田地,按亩纳税。秦始皇此令的颁行是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此事是由左右丞相隗状和王绾主持,以原秦制为基础统一之。此举对稳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方便国家税收,促进民间贸易,形成较大的共同市场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3.统一文字――汉字同源,传至商代的甲骨文阶段,已相当成熟。到战国时期,列国长期分立,“言语异声”等各种因素影响到文字的发展,出现了“文字异形”现象。秦灭六国后,授命廷尉李斯主持统一文字事宜。李斯以原秦国字体为基础,创制字形固定,笔画简省,书写方便的小篆(或称秦篆)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于全国。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的错误也是严重的。最主要的错误有两项:

1.焚书坑儒――秦始皇烧尽民间藏书,坑杀大批无辜的士人学者,严重摧残了我国古代文化,这是一种**暴行。

2.徭役太重,不恤民力――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应立即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可是他却好大喜功,内则大兴土木,外则劳师远征,使广大人民群众苦不堪言。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总的说来,秦始皇功大于过。他的功过都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好的,我们应当珍惜,批判继承,发扬光大。坏的,也应当总结,作为教训,永远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