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美金可以换人民币吗(两万元人民币可换多少美元?)

两万元人民币可换多少美元?

1美元=6.48人民币1人民币≈0.1543美元20000人民币=3086美元

美金换人民币需要手续吗?

1、选择合适的时间:兑换外币的时间正常为周一到周五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要注意调节好个人的时间;

2、兑换外币:一般选择规模较大的银行,如果选择的银行经营规模不大的话,一般是不予以办理此项业务的;

3、填写表格:到了银行,跟值班经理或是柜台工作人员表明需要兑换美元,随后银行就会安排用户挂号,并提供申请表让用户填好,依照规定填完,等待叫号就可以了;

4、在柜台直接提供用户的个人身份证件和美元就可以兑换人民币了。

以上就是美元兑换人民币需要什么手续相关内容。

美元兑换人民币需要注意什么

1、兑换金额:兑换金额过大,则需要提早和银行预约;

2、带上有效证件:需要持个人有效身份证件进行申请办理;

3、留意银行审理业务的时间。

小兰要到美国留学将20000元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能换多少美元来自?

20,000.00CNY=3,212.60USD中国人民币↔美元1CNY=0.160630USD1USD=6.22548CNY再次转换查看图表中间市场汇率:2014-05-1403:02UTC

我回中国了,但是身上有2万美元,我想在中国尽快换**民币,怎么弄?听说中国银行可以换,是不是?还有

中国银行

美元可以去银行换人民币吗

可以——直接到银行柜台办理就是了——不过个人换汇金额每年不能够超过5万美元。

张先生回国后要将手中多余2万美元换回人民币,现有两家银行USD/CNY价分别为:A银行6.1来自500-6.2200...

B解析:解析:题目中两家银行USD/CNY的报价是直接标价法,前者为张先生卖出美元的价格,后者为买入美元的价格,因此卖出手中2万美元的最多可换到2×6.1600=12.32(万元),故B项正确。

曾经2元多人民币就能换1美元你知道吗

导语

这两天人民币不消停。2015年“8·11”人民币中间价骤跌的那一幕还历历在目。结果2016年刚刚开了个头,人民币就再次上演快速贬值的戏码,开年首周,人民币汇率出现一轮快速调整,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累计跌去700点。于是身边的大妈又开始行动了,纷纷跑到银行柜台前开启兑美钞模式。

当然了,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已经给我们“扫盲”了,绝大部分家庭并没有必要换购美元,这是一个权衡风险和收益的复杂问题。这里我们不展望未来,我们回顾历史,你知道人民币汇率机制如何形成的吗,你相信历史上1美元曾能兑换42000块钱,也能换2块钱吗?这期间还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白领”,黄牛。

1.人民币汇率的演进

综合各个学术大咖研究观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8年-1952年,人民币汇率恢复时期;第二阶段,1953年-1980年,人民币汇率由官方决定,汇率稳定时期;第三阶段,1980年第4季度-1993年底,人民币汇率实行双轨制,官方汇率和市场调剂汇率并存;第四阶段是1994年至今,人民币汇率双重汇率并轨并走向市场化时期。

如果第四阶段具体再分,从2005年至今,是中国再次完善人民币形成机制的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说通俗点,即从单一盯住美元到盯住一篮子货币,并以市场供求为定价基础。

2.1949年开启的第一阶段,1美元曾可兑换42000元旧币人民币

如图,1949-1952年我国曾出现一段时间的“浮动汇率”,而且汇率波动堪称“跌宕起伏”,美元最高能换42000元人民币,直到1951年才稳定在美元兑人民币1:22380附近,而且起初还有三个汇率基准,分别为天津、上海和广州,这是为什么呢?特定的经济制度自然要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时期。

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开始发行人民币,统一全国货币,不过人民币汇率是从1949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天津才开始正式形成,当时的汇率为1:80(美元兑人民币,下同)。1949年6月10日,上海解放后公布上海地区的人民币汇率,随后1950年广东解放后公布了广东的人民币汇率,由此形成了三个人民币汇率。随后人民币开始了剧烈的贬值,贬值最大程度时,1950年3月13日天津的人民币汇率跌至1:42000,即三年内美元兑人民币升值524倍。

1950年7月8日,国家合并了天津、上海、广州三个汇率,并由人民银行统一对外公布人民币汇率,随后人民币开启了一轮升值浪潮,从1:42000升值到1:22380。不过许多人还是被上万的汇率吓到,但这里的人民币其实是1955年币值改革前的旧币,1955年币值改革后,旧币按照10000旧币折合1元新币兑换,这1元的新币面额沿用至今。所以如果按照现在的人民币币值计算,1950年时的1美元相当于4.2元人民币。(图为1948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

3.1953年开始固定汇率,2块左右就能换1美元

1953-1980年是人民币汇率稳定时期。1953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方面,由于对外贸易实行国家垄断,人民币汇率不具备调节进出口的功能,只是充当外贸内部核算和计划编制的一种会计工具;另一方面,整个国际货币体系采用了固定汇率安排。因此人民币汇率只是在原定汇价的基础上参照各国**公布的汇率确定,只有当西方主要国家货币发生贬值或升值时,才作相应的调整。

这段时期国际经济环境的关键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体系小M在之前的多期文章中都介绍过了,不清楚的可翻阅小M之前的文章自行科普),美元成了唯一的世界货币,其他货币先与美元挂钩才能进行贸易结算,因此这种金融、贸易体制也成为影响我国汇率的最主要制度。

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汇率基本维持在1:2.2-1:2.6之间,即2块多钱左右就能兑换1美元,人民币异常高估。不过有趣的是,据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志杰介绍,当时又出现了两个人民币汇率(如图),一个是兑美元(蓝线),一个是兑英镑(红线)。这个现象的出现也是由特定历史环境造成的。

据丁志杰介绍,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冻结了中国在美资产大约8.05亿美元(当然了中国也冻结了美国在中国资产,约20亿美元),中国为保护国外资产的安全,宣布停止兑美元汇率挂牌,也就是说从1952年至1972年,中国公开是没有美元汇率的,而是挂靠英国英镑的汇率,所以这段时间人民币公开的汇率是兑英镑的,不是美元。不过随后在1967年,第三次**战争爆发,作为第三次**战争的发起者之一,英国的经济受到重创,所以在外汇市场掀起投机英镑贬值的浪潮,后来英镑保卫战又失败,所以在1967年10月18日,英国**宣布英镑贬值。(图为第三次**战争资料图)

4.1980年-1993年,人民币汇率还实行了双轨制

双轨制汇率,一种挂牌价(非贸易外汇收支汇率),另一种是外汇调剂价,如图显示。据丁志杰介绍,由于挂牌汇率和贸易结算汇率的差额,形成了巨大外汇套利市场,由此诞生了当时中国最早的一批白领:收购挂牌价的美元卖给银行的套利人群。随后国家逐渐缩小两个汇率的价差,并逐步让人民币贬值,以调整人民币至合理均衡水平。

这段期间人民币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贬值:1986年7月5日,从1:3.1983贬值到1:3.7036,一次性贬值13.6%;1989年12月16日,从1:3.721到1:4.721,一次性贬值21.2%;1990年11月17日,从1:4.721到1:5.221,一次性贬值9.6%。

5.1994年市场化改革开启,从单一盯住美元到一篮子货币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的历史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先是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随后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1月,人民币汇率从1:5.8一次性贬值33%至1:8.7附近。

1998年初起,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的进一步扩散,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主动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1:8.28左右的水平。金融危机后,2005年7月21日中国再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后,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单一盯住美元到盯住一篮子货币。

从人民币升值轨迹看,自2005年汇改启动到2008年上半年这段时间,人民币对主要国家货币呈现走强状态,其中对美元汇率呈现逐步小幅上扬态势,相继于2006年5月“破8”,2008年4月“破7”。分年份看,2005年、2006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分别为2.5%,3.2%,2007年和2008年则分别升值6.5%和6.4%。接下来就到了去年,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一次性下调人民币中间价4%,由此开启了人民币市场的多空对战。

【MM互助站】您希望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您可以直接留言分享您的观点,也可以给我们写邮件,邮箱地址是:davidzhong@tencent.com,期待您的分享

来源:腾讯财经

关注财经大事件、大人物、大趋势

中国用户量最大的互联网财经媒体!

腾讯财经|帮你发现聪明钱!

多档精品原创栏目:

棱镜|抉择|MissMoney|智图派|资本论

新朋友点击本文标题下方“腾讯财经”一键关注

去银行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最低限额是多少美元?

这个没有最低额限制,只有最高额限制。 个人使用人民币购买美金流程如下: 带身份证原件在银行填写购汇申请书,在柜台使用人民币购买美金,当天提走美金不得超过1万美元,年度总共不得超过5万美元。 须提前和网点预约美元现金。

为什么人均两万美元对中国那么重要

本文是最近的一些思考。

是逃离北上广深,还是呆在家乡的县城,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在最近几年又叠加了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2014年东北经济失速,到了最近几年已经逐渐变成了整个北方经济失速,呈现南北经济差距拉大的问题。

其实我觉得以上本质上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都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当然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也表达过,用南北经济差距来表达这个问题过于笼统了,

因为南方同样有大把发展落后,人口外流的区域,全国真正能够对大学毕业生产生很强吸引力的城市就那么十几个,只不过这些城市大部分位于南方而已。

南方的大部分城市,对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大学毕业生也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

 

但不管如何描述,对于这种区域发展差距,我们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未来这个差距,或者说这个问题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掉?

或者说换一个问法,

我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可以是:我们的家乡(三四五线城市)以后发展前景是什么?

 

我的思考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用发展来解决,发展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

表达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不断降低,区域发展差距在未来会进入平稳态:

区域差距拉大是高速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但差距不断拉大这个状态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为我国经济的较高速度增长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速已经是下降到大约每年6%左右的水平了,我国发达地区的增速也大概是全国平均水平。

以2019年为例,我国经济增长6.1%,

而几个发达的省市,上海市2019年经济增速6.0%,广东省2019年经济增速6.2%,浙江省2019年经济增速6.8%,江苏省2019年经济增速6.1%,北京市2019年经济增速6.1%,基本都在全国平均增速附近。

而未来全国经济增速肯定是会下降到5%,4%以至于更低的,我国早晚会呈现出类似今天发达国家低速增长,社会工资水平十几年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如果发达地区也是长期低速增长,长期没什么变化了,那么也就不会存在说区域发展差距快速拉大的情况了,也就是说从长期看,区域发展差距总有一天会进入平稳态。

 

第二个观点是:基础设施这部分全国最后一定是差距不大,差距一定在产业分布

我国是统一国家,在国家的总体政策上,也会倾向于缩小区域的发展差距,这些政策能保证在进入平稳态之前这个差距不要被拉开太大,而在缩小区域差距方面,基建是最常见的保增长的手段,而且基建能力和投资主要是国家和**主导的,因此全国各地的基建水平差距很容易被拉平。

三大运营商在全国各地,肯定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建网,交通网络和电力也一定会延伸到全国各地。这个不比产业差距那么难,产业分布的差距,不是说一声令下就能让全国的民营企业都在某地投资的,因为即使投资了后面企业还要持续运营,即使是国企也要考虑投资回报问题。

如果营商环境,地理位置,产业链聚集,本地市场规模,人才聚集度,区域吸引力等各方面还是有差距,即使企业在那里投资了,最终在实际运行中差距还是会拉开。

但在基础设施这一块,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到最后全国各地的基建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差距,只是时间上会有先后,在通信网络,高铁,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电力,轨道交通等最终全国各地都会差不多,都会是同一个标准,现在你在北京上海用4G网络,网速并不会比我国三四五线的线城市快。

就目前2021年的水平来说,中国的基建已经是世界级水平了,很多指标是超过欧美的,典型的是高铁普及程度,4G/5G通信网络的覆盖程度都超过欧美,我国的国土面积和美国差不多大,但是高速公路里程却比他们长,而且还在不断增长。

目前比欧美差的一个是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型基础设施,对我们的残障人士,还有携带婴幼儿的人来说,出行还是方便程度不够,

另外一个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建筑美感,这个需要较长的时间,简单的说,美是需要钱的,人是这样,建筑也是这样,同样在农村,民宿修的设计感和美感就不错,但是那个投资并不是普通农民家庭都能承受的。

 

第三个观点是在可见的未来,我国当前的发达地区格*不会改变,但我不认为现在的一线城市生活方式值得羡慕,全国其他地区的重心是提高本区域的绝对发展水平到两万美元以上。

我国的发达地区就是三大经济圈,其他区域如果想赶上这些地区,

那就需要区域内出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这样级别的城市,或者说整体产业链聚集赶上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的产业水平,

我觉得可能性很低,北京是首都,地位摆在那里,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

再以珠三角为例,广州从唐朝到清朝到现代,一直都是南方沿海的传统贸易中心,就算赶上广州了,同一区域内香港和深圳的崛起也都是有历史奇遇的,可遇不可求,难以复制。

像香港的大发展还是五六十年代之后成为新中国对外交流的仅有窗口,后面窗口效应逐渐减退了,香港自然就逐渐相对衰落了,当然香港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香港是靠香港人的狮子山精神以及大英帝国的统治才实现了繁荣,而现在衰落是因为被落后的中国大陆接管了。

 

我自己对先进的新兴产业进行过一些分析,落后地区要想赶超先进地区,那就必须在先进产业上获得更多份额,换句话说你要做到份额比它更高。全国在三大经济圈以外我认为都不可能有哪个地方未来一二十年有希望能和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广州深圳香港东莞珠海中山)在产业聚集上平起平坐。

就算是成都-重庆这个最有希望的组合也很难,就拿人均GDP来说,2020年成都的人均GDP只有北上广深的一半左右,重庆还要更低点,当然重庆其实是个省。

 

提升自己的绝对发展水平,日子过的舒服就行了,没必要说一定就要争第一梯队,我不认为处于第一梯队就全部是好事,

我认为今天中国一线城市居民的生活模式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且在可见的将来也很难改变。简单的说,在享受丰富的工作机会和高收入水平的同时,全国各地的劳动人口也会大量涌入,这会导致年轻人要忍受高耸入云的房价,每天几小时的超长距离通勤,拥挤的地铁,我想这些居住在一线城市的各位应该深有体会。

我自己体会过这两种生活方式,即使是类似的工作内容和强度,但是感觉一天下来差异特别巨大,

一种是居住的地方距离上班的地方很近步行仅有不到十分钟,每天九点上班,我其实可以八点半再起床,有充足的睡眠,下午六点下班,我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到家,感觉下班后有大把时间。

一种是长距离通勤,单程就在一个小时,实际上距离越长各种堵车,地铁排队等不可控因素越多,因此还要提前更早起床。九点上班七点就得起床,每天多出了两个小时消耗在路上,下午六点下班即使再快到家也要七点半左右了,稍微有点事情就到八点了,不仅如此路上公交+地铁长时间站立很消耗体力,因此到家之后往往动都不想动。

至于房价,那就更是昂贵了,要买个还可以的学区房,也就是三房吧,动不动上千万,这就导致平时必须节衣缩食。

总之我认为中国一线城市的生活模式,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第四个观点是:提升非一线地区的绝对发展水平到人均两万美元以上最为重要。

为什么我要强调两万美元这条线,因为其实这个世界上大量的消费,其价格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坐飞机,在中国国内坐飞机,和在欧美国家坐飞机,其实机票价格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正常国内机票价格就是七八百元人民币到一千多元人民币,但是对于欧美澳人士来说,不过就是一两百元,两三百元当地货币(美元,欧元,澳币)。

下图是我在国外机票网站上查询的,10月5日从巴黎飞柏林的机票价格,最便宜的easyJet的机票只要98美金,汉莎航空155美金,法航的197美金。

                

同样的跨国旅游也是类似的,中国不断发展了,但是日韩旅游,东南亚旅游,欧美旅游,拉美旅游,非洲旅游的价格其实并不会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发展了,他们又没有像我们一样发展。

类似的还有汽车的价格,电子产品的价格都是类似的,10年后你依然可以几万元人民币就买辆车,不是说你收入翻一倍了,汽车价格会跟着翻一倍,

以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的消费例如理发,餐饮之类,才会有跟随居民收入增长而增长这个特征。因此当你的人均GDP只有几千美元,很多固定价格的消费会让你觉得吃力,但是当人均GDP增长到2万美元,这些消费就会轻松很多了。

 

从中国到国外的移民,以及中国留学生回流的比例都可以看出来,当中国人均GDP开始向5000美元突破,2019年突破1万美元这段时间,回国的比例大幅增加,因为在国内的收入水平也开始可以支撑开车,跨国旅游,最新电子产品等消费了。

就拿东北地区来说,东三省黑龙江外流人口到其他省份最多,就是因为黑龙江省人均GDP长期低于五六千美元,绝对的收入水平比较低,而人均GDP八九千美元的辽宁省情况就好得多,实际上辽宁之前长期还是人口净流入地区。只要房价这个猛兽控制在,公立学校教育水平保持住,到2035年辽宁人均GDP突破两万美元以上是可以生活的很舒服的,因为人均GDP两万美元,意味着月薪过万人民币就很普遍了。

 

继续拿东北地区举个例子,毕竟这是国内的热门话题地区,我觉得东北未来的发展前景,是把人均GDP提高到两万美元以上,为国人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或者我说总结下是:人均2万美元+地广人稀+发达的基础设施。

从国内的移民方向可以看出来,国内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居民移民选择都是澳洲,加拿大,美国为主,虽然都戏称和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比,那里像村,但其实依然挡不住国内很多人对地广人稀,广阔生活空间的向往,这说明对于这种生活方式在国内有着巨大的需求,那为什么不在国内想办法满足这种需求呢?

 

我认为在国内东北地区是符合这个条件的,面积广阔,基础设施发达,人口目前九千多万,未来还会继续减少,会更加地广人稀,基础设施这一块中国是基建狂魔,东北的基建目前其实已经是世界级水平了,5G基站数量,高速公路里程,高铁里程,地铁里程,电力设施,暖气都不错,后面还会继续不断完善,

主要问题还是产业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要提上去,要想办法突破两万美元,东北地区目前是增速偏慢,但是仍然在持续发展,辽宁省2020年人均GDP按照七普人口计算为8546美元,今年恢复性增长增速高,辽宁省上半年经济增速9.9%,加上人民币升值,辽宁省人均今年能达到1万美元左右的水平,未来保持住持续增长,辽宁争取到2035年之前人均率先突破2万美元,之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再跟上来,房价又保持平稳,会过的非常舒服。

 

当然到那个时候,一线城市人均GDP都已经五六万美元了,不过这就是一道选择题,收入低些但生活轻松的两万美元和竞争激烈但收入更高的五六万美元,可以让国民自己选择。

那时候和北美澳洲相比,东北地区人均两万美元,地广人稀,大空间大社区,低房价,虽然人均两万美元的水平比北美和澳洲的人均五六万美元要差,但好歹在国内也是有个低配版了,换句话说以后就是低配版北美澳洲。

当然了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住房供应政策改变,不要继续建一堆高楼,这个在本文不深入讨论。

 

最后我再继续强调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我国目前第一梯队城市,目前已经是人均两万多美元的水平,十年内能达到人均五六万美元,后面继续发展人均还会更高,也就是将成为全球最发达最富裕的地区,但是一线城市的生活模式,并不会是一个完全理想的模式,我目前就生活在深圳,我的确享受到了深圳广阔的工作机会,以及大城市的各种便利和娱乐设施,但是同时也不得不忍受长时间的通勤,拥堵的交通和世界级难度的房价,当然还有和各种高学历人士比拼鸡娃,卷的很严重。可以说优点和缺点并存。

 

第二点是,我们没有办法躺平,是因为我们的家乡大多数人均只有几千美元,这并不奇怪,2019年中国人均才刚刚突破1万美元,大多数地区还是只有人均几千美元的水平,那就意味着回到家乡,普遍的月工资不过两三千元,三四千元的水平,这是不足以支撑较好的生活水平的。实际上就如前文所说,汽车,电子产品,飞机,跨国旅游等这些消费,其实价格在全球范围都是不会差太多的,人均达到两万美元,这些消费的价格依然是那个水平,那回到我们的家乡也是一个选择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2035年实现基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如此重要的原因,2019年人均突破一万美元,今年(2021年)我国人均GDP很可能突破1.2万美元,到2035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人均GDP都将跨过2万美元,只要我们保持持续的发展,完成这个目标,

 

那么未来在我们的国土上,

既有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地狱竞争生活模式,适合有野心有企图心的人士;

也可以选择南京,杭州,苏州等这样的次一级一线城市,竞争相对轻松点;

也有类似成都重庆长沙这样的消费型生活模式,适合爱吃爱玩的人士;

也有类似丽江,大理等这样的小城模式;

还有类似东北地区这样的北美澳洲式地广人稀的大空间生活模式。

让国民有着多样化的各种选择,我认为这才是最理想的。

 

 往期文章:

从数据的角度来聊一聊东北限电的原因

打破战败反思思维--对孟晚舟回国的一些想法

短文:从1984年的《终结者》想到的—很多事情我们在有生之年可以亲眼见到其实现

看《1950,他们正年轻》的一些感想

今天这个日子,聊一下日本

短文:从两则新闻看中国的生育补贴时代终于来了

偶然看到的故事:七十多年前执行了大西洋海战运输线任务,却被英国驱逐的一千多名中国男人和他们的利物浦孩子们

美金可以拿银行去换人民币吗

如果你去柜台,任何一家银行都需要身份证的招行银行很方便的,你可以登录它的网站,也可以用电话银行,都可以结汇的,足不出户,就搞定了。到任何一个银行都可以换的,个人凭居民身份证可以到银行最高换5w美金。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