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量单位有哪些名称(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古代度量单位(Ancientunitsof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1、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2、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3、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4、寻:长度皮档单位,八尺为一寻。古代容量单位: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2、豆:容量单位。3、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4、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扩展资料:古代单位制:我国度量衡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自夏代以来,不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还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度混乱。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形纤陵成了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秦、隋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元、明、清、民国都建有度量衡制度,而晚清和民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极为混乱。民国虽曾颁布《度量衡法》,统一度量毁握戚衡,但全国度量衡单位制终未统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度量单位

古代度量衡的单位有哪些?

重量有铢、两,体积有升、石,长度有寸、尺、丈。不知道你问哪种?复杂的要问秦始皇了,当初都是他负责弄的。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度是计量长短,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轻重。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掬,两手谓之溢”。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行单位的统一,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商代遗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长度约合16厘米,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尺上的分寸刻划采用十进位,它和青铜器一样,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古代度量单位(Ancientunitsof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1、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2、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3、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4、寻:长度皮档单位,八尺为一寻。古代容量单位: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2、豆:容量单位。3、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4、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扩展资料:古代单位制:我国度量衡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自夏代以来,不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还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度混乱。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形纤陵成了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秦、隋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元、明、清、民国都建有度量衡制度,而晚清和民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极为混乱。民国虽曾颁布《度量衡法》,统一度量毁握戚衡,但全国度量衡单位制终未统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度量单位

古代“一尺”有多长?有哪些常见的长度计量单位?

度量衡名称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记载的是舜帝东巡守时,在各地、各部族间进行了一次历法、音律、度量衡等标准的统一。度量衡是用以计量长短、测定容积、测量轻重的工具类器物的统称,可详细分为度、量、衡三类。其中,度即汉代刘歆的条奏所言大率有五“备数、和声、审度、嘉量、衡权”中的审度,“审度,分、寸、尺、丈、引也。”刘歆明确了审度的概念及具体标准。浅显理解,审度是指利用度器来确定物体的长短的制度,度器便是用来衡量物体长短的实用工具。

度器按质料常见有石(玉)质、竹木质、骨质、铜(铁)质等,按照用途属生产工具类,细分可能有农业工具类、手工业工具类、建筑业工具类。一些学者认为度量衡器较为特殊,甚至可单独将其命名为度量衡类或计量器类。

度器最为典型的实物莫过于古尺了,本文选取了两件三门峡地区出土的古尺予以浅议,希望能对古代度量衡工具,尤其是度器及其制度文化略窥一二。

两件出土古尺实例

图1东汉彩绘骨尺正面

图2东汉彩绘骨尺侧面

东汉彩绘骨尺(图1、2),现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为一级文物。1976年9月出土于三门峡市卢氏县城关镇西北街村虢台庙台地一座东汉砖室墓。骨尺通长23.2厘米,宽1.7厘米,厚0.3-0.4厘米,重25克。骨尺略显弯曲,骨质牙白色,尺身一端有一个直径0.25厘米的穿孔。骨尺尺身上用墨色框画出十寸度数,每寸平均2.32厘米,同时加饰彩绘,尺身两端各一寸处饰双直线和双弧线构成的网纹,中间饰三组云纹,纹饰均用墨色勾线,并填染红、绿等色,尺身正、背两面度数和纹饰相同。骨尺上下两侧面也用墨色画出十寸度数,每相隔一寸还画出分的度数,但每寸只有八分;不画分的每寸中间饰一菱形图案。据研究,该彩绘骨尺为东汉时期实用尺子。

这件尺是汉代“一尺”的度器实例,其23.2厘米的一尺长度再次印证了汉代一尺约21.35~23.75厘米的史实,为研究汉代度量衡制度、彩绘装饰式样等提供了实物。

图3唐铜尺

唐铜尺(图3),2002年出土于三门峡市原陕县(现陕州区)张湾乡七里堡村东北苍龙涧河西岸台地唐代墓葬群M35。铜尺通长15.2厘米,宽1.4厘米,厚0.3厘米,呈长方形,一尺面微鼓,另一尺面平整,用细阳刻线将其分为十份,中间做“米”字形阳刻线装饰,每个刻度长度不甚均等,有细微差别。铜尺中部锈蚀严重,保存状况一般。唐铜尺现存于陕州区文物*文物库房。值得注意的是,M35同时出土一件交股式铜剪(图4),通长13.5厘米,剪刃长7.5厘米,柄部曲为“8”字形,中间断裂,出土时剪刃仍十分锋利。M17亦出土一件交股式铁剪,通长35.3厘米,剪刃长14厘米,柄部曲为“8”字形,锈蚀较为严重。

图4唐铜剪

结合M35中出土的铜镜、玉盒、铜簪、铜镯等实用器及同墓群M17唐墓中出土的铁剪等文物,笔者认为M35出土的铜尺为唐半尺的度器实例,其长度与唐一尺(30.7厘米)的一半吻合,该件唐铜尺应是与铜剪等共同使用的裁剪衣物的实用工具,墓主人生前应是专门从事衣物裁剪之人。唐铜尺、铜剪、铁剪的出土对研究唐代手工业发展和唐代度器制度有重要意义。

“度器”文化浅议

  何为“度”

《说文解字》:“度,法制也。从又,庶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度做了更为详尽的解释:“法制也。论语曰,谨权量,审法度。中庸曰,非天子不制度,今天下车同轨,古者五度,分寸尺丈引谓之制。周礼,出其淳制,天子巡守礼,制币丈八尺,纯三咫,纯谓幅广,从又。周制,寸尺咫寻常仞皆以人之体为法。寸法人手之寸口,咫法中妇人手长八寸,仞法伸臂一寻,皆于手取法。故从又,庶省声,徒故切,五部。”

结合《说文解字》及《说文解字注》,可知度即为一种统一规定且通用的长度规范制度,《周礼》更是将度的基本单位“寸、尺、咫、寻、常、仞”等的制定标准加以简要解释,认为长度单位均是取自于人体某个特定的位置距离。据现有的出土古尺,已经能较为全面地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尺度规定,不同历史时期法定的审度均有所不同,但不论如何,以法令形式将度的标准明确下来,对社会的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几种常见的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寸。始见于战国,由古文字中代表手的“又”和指事符号“一”两个部分组成。《说文解字》:“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凡寸之属皆从寸。”《说文解字注》列举了两种明确寸的来源,一者认为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以发丝为基本单位,十进制构成了程,进而引出分和寸;另一种说法认为距手十分动脉之处谓之寸口,指从掌至手腕一寸长的部位,即寸口。《大戴礼记·王言》认为“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伸出指节就能明确寸长,展开手掌就能明确尺长,伸展手臂就能明确寻长。《前汉·律历志》则认为度量衡皆起于黄钟之律,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一尺。一粒黍为一分,十分即为一寸。

不论寸的认知来源如何,古代社会中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的进度方式较为固定,前文介绍的东汉彩绘骨尺中较为直接的体现。寸因是量度较小的单位,故多用来形容极小或极短,如寸土必争、寸步难行、鼠目寸光、一寸光阴一寸金等。

尺与咫。古代社会中,尺是最为常见的长度单位,也是度器名称尺子的直接来源。一尺的制定标准也众说纷纭,《吕氏春秋·季夏纪·古乐篇》认为,古人将乐器黄钟的长度明确为尺的长度,所以又将古尺称乐尺、律尺、黄钟尺等。《周礼》则认为一尺是男子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跨度。《说文解字》:“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识也。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凡尺之属皆从尺。”从诸多定义中可探知尺是最便捷的由人体确定下来的长度单位,也因此被命名为最常见的度器——尺子。

《说文解字》:“咫,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从尺只声。”成年男子布手知尺,妇人布手则知咫,也就是约八寸之长。因此,成语近在咫尺用来形容距离很近,相差甚微。

丈。《说文解字》:“丈,十尺也。从又持十。”《说文解字注》明确指出,周制时,八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若成年男子身高可达八尺,即被称作为“丈夫”。周制尺的长度远小于现今的标准,若按照目前33.3厘米为一尺的算法,八尺的丈夫岂不是要有266厘米以上的身高!

五度。《汉书·律历志》将先秦时期的长度单位名称加以整理和明确,保留了寸、尺、丈三个,并在寸前加了分的单位,在丈后加了引的单位,均采用十进制,即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以上便是所谓的五度。

拾零。除以上常见的长度计量单位,古代社会还有扶(四寸,四指并拢宽度)、墨(五尺)、寻(八尺)、步(一寻,行走时两脚间距离,周时八尺,秦时六尺,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一步)、跬(半步)、常(二寻)、匹(四丈长的绢布)、里(十五引)、舍(三十里)等长度单位。此外,仞是计量深度或高度的单位,相对独立,且与尺等长度计量单位的比例关系不甚明确,一仞为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的说法在历史上均有提及,但一般认为应是八尺。古代社会较小的长度单位,一般是专门用于算数的,即有度长短者,不失毫厘之说。《孙子算经》:“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到了宋代,把秒改为丝,清末把最小的长度计量单位定到毫位为止。

古代计量单位

长度:1里=15引,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1米=3尺)面积:1顷=10亩,1亩=60平方丈=6.666666...公亩容积:1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10勺,1勺=10撮,(1升=1公升),重量计量单位及演变。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1、战国:1)齐:1钟=10釜,1釜=4区,1区=4豆,1豆=4升2)秦:1斛=10斗,1斗=10升3)楚:1筲=5升4)三晋:1斛=10斗,1斗=10升2、秦:1斛=10斗,1斗=10升统一换算(毫升):1斛=20000,1斗=2000,1升=2003、汉: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1龠=5撮,1撮=4圭统一换算(毫升):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1龠=10,1撮=2,1圭=0.54、三国两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1斛=20450,1斗=2045,1升=204.5,1合=20.455、南北朝: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1斛=30000,1斗=3000,1升=300,1合=306、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开皇: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大业: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7、唐: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大: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小: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8、宋: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1石=67000,1斛=33500,1斗=6700,1升=670,1合=679、元: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1石=95000,1斛=47500,1斗=9500,1升=950,1合=9510、明: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1石=100000,1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11、清: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1石=100000,1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

【积累】古代计量单位

古代计量单位

一、长度  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二、容积(体积)  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左传》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斗。

三、重量  由于重量单位各朝各代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比各种说法,不难发现相似之处较多,比如:重量单位自古以来最常见的为:两、斤、铢、均、石,统称五权。二十四铢即一两,十六两即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就是一石,可见石是最大的单位。

四、常见包含计量单位的古诗词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注释:一仞相当于七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  注释: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3.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注释:一丈等于十尺,三尺等于一米,故一丈等于3.33米。

古代计量来自单位(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的名称,进率,古今关系。

唐每尺折合公厘30(cm)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尺26支,长度从29.4到31.7厘米,平均29.75厘米1976年西安郭家滩78号唐墓出土尺(30.09)亩积、里长(注:按秦以后,一亩为240平方步。古制,一步为六尺。)(注:一个有一百公尺跑道的田径场,中央草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尺度(厘米)亩积(平方米)里长(米)30.0(5x0.3)^2x240=5405x0.3x300=540容量(按:古代中国,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二斛为一石[石,古代重量单位,音"担"])唐每斗折6000(大)2000(小)今毫升大业三年隋大府寺合(日本藏)(19.91)重量每斤折合670(大)224(小)克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庄出土记有重量唐银器七件,推算平均每两42.798克,一大斤为684.768克1979年山西平鲁出土干元金铤,自记重二十两,重807.8克,每斤646.4克;同出土「员外同正铤」,自记二十两,重283克,每斤重224克,当为小斤。

古代的计量单位成语?

有很多,其中一个例子是"寸步不离"。1,"寸步不离"是形容距离极短,非常近的意思。在古代,寸是一种长度单位,指的是10分之一尺,表示很小的距离。2,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与某人距离非常近,紧密相连,不离不弃,表示非常亲密或忠诚的关系。3,除了"寸步不离",古代还有一些类似的计量单位成语,例如"两袖清风"(形容贫穷)、"一丝不挂"(指原本有穿着的衣服全部脱光)等等。这些成语通过使用古代的计量单位,表达了一些特定的意义和情感。

古代计量容积的单位有哪些?他们之间怎么换算?

l是容积单位,为升;立方分米;比重单位为公斤/立方分米。查到色拉油的比重,就可知道5l的色拉油是多重了。如大豆色拉油的比重为0.8,则5l的色拉油重约0.8×5=4(公斤)=8(市斤)

.我国古代有多少计量单位,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云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相当于什么

相当于一个成年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