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高红卫去哪了(有没有人了解航天科工九院总体设计部?)
有没有人了解航天科工九院总体设计部?
只知道在绵阳,应该是绵阳仅次于长虹的支柱
内蒙古“一机集团”和“北方重工”和呼市的“航天科工六院”
你好!不用选了,选择航天科工六院肯定不错,一机场与北重现在效益一般。如有疑问,请追问。
•奥运火炬为什么风雨吹不灭?
为了给火炬提供可靠的燃烧系统,航天科工集团为奥运圣火贡献了一颗可靠的“芯”。这颗“芯”的燃烧系统包含燃烧器,稳压装置,燃气罐三部分。其中燃烧器采用了创新的双火焰方案,即预燃室加主燃室。预燃室与主燃室分开的做法在奥运火炬的设计上尚属首次,预燃室的火焰将保证火炬“火种不熄”,即便遇到大风天气,埋在火炬顶端下方的预燃室仍不受影响。而主燃室衍生出的火焰将使整支火炬的火苗熊熊燃烧,保证火炬的视觉效果。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保持燃烧。
请问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各单位?
1. 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各单位是存在的。2. 这是因为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是中国两大主要的航天企业,下属单位包括但不限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科工集团一院等,这些单位都是专门从事航天科技研究和生产的。3. 具体的下属单位可以根据不同的集团和不同的部门而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这些下属单位都是为了支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存在的。
航天科工有编制吗?
航天科工有编制。1. 航天科工是国家重要的科技产业之一,因此在编制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具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前景。2. 此外,航天科技的发展迅速,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编制数量的需求也将会增加。3. 航天科工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虽然可能会较为艰苦,但是有一定的编制待遇也是正常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重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度,绕地球一周需时114分钟。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卫星运行的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遥测仪器不断发回各种数据。卫星发射成功是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良好开端1986年2月1日,中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88年9月7日,中国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1990年4月,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次成功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2007年4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2009年4月1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2009年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组网高峰期,预计在2020年左右形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成功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并传回月球拍摄照片和有关探测数据,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承担着“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与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等4大科学探测任务;经过8次变轨后,11月7日,卫星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11月26日,拍摄的第一张月球照片公布;12月9日,首张月球三维立体图片公布。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
教学科研|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高红卫来访我院并做专题讲座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高红卫
来访我院并做专题讲座
2023年3月29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原d组书记、董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高红卫先生应邀来访我院,高飞副院长会见,双方就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国际经济学院d总支书记张静、国际经济学院院长张翠珍参加会见。随后,高红卫先生为我院师生做题为“从百年之未有大变*看航天事业发展”的讲座。
高红卫先生是d的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曾兼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总指挥、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探月工程及火星探测任务副总指挥长,被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授予“70年70企70人—中国杰出贡献企业家”称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航天科工集团现有近500户企事业单位、7家上市公司,位列世界500强第341位,职工近15万人。
讲座内容包含世界航天事业发展沿革与当前热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沿革及主要进展、支撑中国航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四大基石、航天技术发展将启动人类文明第三纪进程等四个方面。最后,高红卫先生就太空经济、太空文明提出两点建议。
高密度的信息、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展览路主会场与沙河分会场的听众深切感受到航天难以抵御的魅力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高红卫先生还就商业航天发展、航天精神、人才素养等师生们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完美落幕。
扫码关注I外院国经
撰稿陈润泽I张泽宇I甘恬I胡戉
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有什么区别?
1、经营范围不一样:航天科技集团经营运载火箭、载人飞船、战略导弹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则是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
2、公司性质不一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
3、500强排名不一样:2018年7月19日,全球同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排名343位。2016年7月20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以27867.3百万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381位。
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要合并吗?
需要合并。因为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是两个独立的国有大型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存在互补性,以合并后的新企业能有效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跨足,提高航天科技与工程的综合实力。除此之外,新企业的成立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两会前夕,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受邀到全国政协聊“双创”
2月26日,由人民政协报社和中国国资国企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举办的财经智库主题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作为全国两会前的一次高端会议,本次座谈会以“推动国企改革与‘双创’融合,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主体”这样极具时代感和建设性的议题吸引了诸多领导、专家、学者和媒体人的关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d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作为国资委系统内唯一参会的中央企业负责人,应邀在此次座谈会上分享了航天科工在推动国企改革与“双创”融合工作中的经验、做法。
会上,高红卫发表了题为《推动国企改革与“双创”融合的思考与尝试》的主题发言,详细阐述了他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理解以及对我国走出世界经济危机阴影途径、方法的思考。并介绍了航天科工推动国企改革与“双创”融合的尝试及初步成效。
高红卫在发言中提出,经济增长的终极动力是消费,满足消费的根本办法是增加有效投资和产出能力,而引导有效投资增加的核心因素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牵引力量是科学技术创新。而当一代科学技术牵引一代产业发展的边际贡献趋于零时,通过不断复制相同或相近的技术,全球同质化的产出能力持续提升,直至出现所谓的全球性产能过剩,投资的有效性趋于零,投资的活跃度下降,消费需求也因为失去方向而萎缩,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引发世界经济危机。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的过剩问题。中国经济要想走出世界经济危机的巨大阴影,最现实的途径是一方面去除同质化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尽快形成满足消费新需求的新一代产能,拉动有效投资。拉动有效投资的根本动力是新一代产业的蓬勃发展,新一代产业的蓬勃发展又依赖于新一代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新一代技术创新的源泉在于新一代科技革命成果普遍应用。因此,高红卫认为,中国当前正处于信息科技革命的中期和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普遍应用的初期,走出世界经济危机阴影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推动人类信息科技革命成果的普遍应用,全力推进产品和服务信息化、信息产品化、社会和企业运行过程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创新。
高红卫指出,企业的形态是社会经济形态这幅“油画”的底色,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必然是以企业形态的变化为前提、为牵引的。而就全球而言,当前企业形态大变革已经在孕育之中,因为能够承载企业形态大变革的技术正在逐步成型,简单地说“互联网+传统产业”或者是“传统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及其运行模式已在摸索之中,因此推动国企改革与“双创”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而作为一家高科技军工央企,航天科工不仅在全国率先推动了国企改革与“双创”融合的尝试,而且还取得了初步成效。高红卫在会上介绍了航天科工推动改革与“双创”融合的总目标,即“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形成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的企业的基本形态,打造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新业态。”
围绕这一目标,高红卫还具体介绍了航天科工通过“三大平台”建设运行实现改革与“双创”融合的具体做法。即通过涉密专有云平台建设,拆除了内部各研究院和企业之间的数字围墙,实现了研究、科研、试验、制造、检测、评价、售后服务全流程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通过航天云网平台建设,既打通了集团公司与社会资源乃至国际资源的对接通道,又开辟了社会力量乃至国际力量“双创”的广阔空间;通过线下资源支撑,辅导、孵化了社会“双创”团队实现创业梦想;通过“智慧企业运行平台”建设,促进了国有企业从传统体制机制向现代企业体制机制转型。
最后,高红卫还向与会者介绍了航天科工开展“双创”活动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设立“三创新特区”。集团公司以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四大基础技术和一个新业态为背景,重点实施11个“三创新项目”,并设立16个“三创新特区”。集团公司按照“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原则,以设立“三创新特区”的方式,为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
二是发挥资本优势支持“双创”活动开展。集团公司设立了专项基金支持“双创”项目发展,建立“双创”项目与集团公司产业融合发展通道,并为“双创”项目提供专业服务。
三是建立“双创”运行长效机制。集团公司以专有云众创空间为平台,初步形成“小团队、大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并通过建设专有云众创空间运行机制,实现创客团队线上线下协作、跨院多地联合创新。
高红卫的发言得到了在场领导、专家和学者的一致肯定。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熊志军表示,航天科工的“双创”经验对大型企业转型升级具有先导性示范作用。而***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则认为,“航天科工“通过‘三大平台’建设推动改革与‘双创’融合,符合国企改革大方向。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大型企业技术溢出作用,完成时代交付的使命。”
而立足于航天科工在推动改革与“双创”融合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高红卫还开诚布公的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双创’其实是一件很有挑战性和“痛点”的事情,因此不仅需要企业改革与“双创”融合中持续发力,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因此,高红卫建议,希望国家能够出台国有企业“双创”成果的分享机制,激发组织和个人的“双创”积极性;此外,针对国有企业参与股权众筹等新兴投融资的政策边界不清晰的问题,高红卫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明确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大胆的开展“双创”实践。
最后针对“‘双创’总是在无政策依据、无成功经验、无失败教训的情况下完成,创新有时会意味着要冒较大的风险”这一现实困境,高红卫提议,“我希望国家有关部委能够研究制定针对企业创新项目的评价和问责追责的办法,在保证资本回报总体合理的情况下要容忍一部分项目失误乃至失败。”(文、摄/樊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