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的影响(资本新规对银行的影响分析)

资本新规对银行的影响分析

推荐学习:南京站-风控视角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业务领域数据安全治理、数据法律合规与个人信息保护暨银行自助数据分析能力提升

2023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办法》),并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资本办法》构建了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按照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划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使资本监管与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降低中小银行合规成本。与征求意见稿相比,《资本办法》进一步校准部分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制定配套政策文件,明确过渡期安排。

第一节 出台背景

为提升银行体系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的风险敏感性、计量结果的可比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17年12月发布了《巴塞尔III:后危机改革的最终方案》,计划于2023-2028年实施,未来将有序开展“监管一致性”(RCAP)评估。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变化,2012年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新问题。基于此,国家金融监管总*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资本办法》充分考虑了国际监管要求与国内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银行持续提升风险计量精细化程度。

第二节 修订原则

一是坚持风险为本。风险权重是维护资本监管审慎性的基石。风险权重的设定应客观体现表内外业务的风险实质,使资本充足率准确反映银行整体风险水平和持续经营能力。二是强调同质同类比较。我国银行数量多、差别大,为提高监管匹配性,拟在资本要求、风险加权资产计量、信息披露等要求上分类对待、区别处理,强调同质同类银行之间的分析比较。三是保持监管资本总体稳定。平衡好资本监管与社会信贷成本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统筹考虑相关监管要求的叠加效应,保持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水平的稳定性。

第三节 主要内容

《资本办法》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参考国际监管改革最新成果,全面完善了资本监管制度。《资本办法》由正文和25个附件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使资本监管与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降低中小银行合规成本。二是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包括信用风险权重法和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以及操作风险标准法,提升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三是要求银行制定有效的政策、流程、制度和措施,及时、充分地掌握客户风险变化,确保风险权重的适用性和审慎性。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优化压力测试,深化第二支柱应用,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五是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强化相关定性和定量信息披露,增强市场约束。

在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方面,《资本办法》按照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划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其中,规模较大或跨境业务较多的银行,划为第一档,对标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规模较小、跨境业务较少的银行纳入第二档,实施相对简化的监管规则;第三档主要是规模更小且无跨境业务的银行,进一步简化资本计量要求,引导其聚焦县域和小微金融服务。

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方面,总体上,《资本办法》增强标准法与高级方法的逻辑一致性,提高计量的敏感性。限制内部模型的使用,完善内部模型,降低内部模型的套利空间。信用风险方面,权重法重点优化风险暴露分类标准,增加风险驱动因子,细化风险权重。市场风险方面,新标准法通过确定风险因子和敏感度指标计算资本要求,取代原基于头寸和资本系数的简单做法;重构内部模型法,采用预期尾部损失(ES)方法替代风险价值(VaR)方法,捕捉市场波动的肥尾风险。操作风险方面,新标准法以业务指标为基础,引入内部损失乘数作为资本要求的调整因子。

对于风险管理要求,《资本办法》重视计量和管理[M帐1] “两手硬”,强调制度审慎、管理有效是准确风险计量的前提,为银行夯实经营管理基础、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提供正向激励。

信用风险方面,《资本办法》要求建立并有效落实相应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机制。例如,准确的风险暴露分类是计量前提,须明确划分标准和认定流程;划分银行同业风险暴露分类、识别优质公司或[M帐2] “穿透”资管产品,须加强尽职调查和基础信息审核;对房地产风险暴露,只有满足审慎审批标准和估值等要求,才认可其风险缓释作用。市场风险方面,内部模型法计量以交易台为基础,要求银行制定交易台业务政策、细分和管理交易台。操作风险方面,须建立健全损失数据收集标准、规则和流程,才可申请适用监管给定损失乘数系数。

强化监督检查方面,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超过四千家,数量多、分布广,业务规模、风险特征千差万别。《资本办法》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提高了资本监管与银行实际的针对性和匹配性,既加强对大中型银行资本监管,推动银行业保持发展稳健性;又适当降低中小银行合规成本,引导其聚焦于服务县域和小微企业。《资本办法》也有助于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保持银行体系稳健性,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银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降低地方**债券和优质企业的资本占用等;有助于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提升全球竞争力;将更好地支持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丰富资本补充形式,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有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发育,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过渡期方面,《资本办法》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并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安排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计入资本净额的损失准备设置2年过渡期,其间逐步提高非信贷资产损失准备最低要求,推动商业银行合理增提损失准备,平滑对资本净额的影响。二是对信息披露设置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商业银行根据所属档次、系统重要性程度和上市情况,适用不同的信息披露要求,稳妥开展信息披露工作,稳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市场约束力。

第四节  资本新规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资本办法》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风险管理要求、强化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几个方面。

首先,该法案根据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的不同,将银行划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降低了中小银行的合规成本,鼓励它们更好地服务县域和小微金融服务。

其次,法案全面修订了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提高了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同时限制了内部模型的使用,以降低潜在的套利风险。这将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敞口的计量产生影响,鼓励银行更加准确地评估和管理风险。法案还强调了计量和管理的双重重要性,强调制度审慎和管理有效是准确风险计量的前提,鼓励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机制的建设,确保风险权重的适用性和审慎性。

另外,法案强化监督检查,优化压力测试,并深化第二支柱应用,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同时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强化相关定性和定量信息披露,增强市场约束。

总体而言,《资本办法》旨在提高资本监管的精细化水平,使之更符合不同银行的实际情况,对银行经营将产生积极影响,鼓励它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产结构,同时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支持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同时,设置过渡期安排,以确保实施工作的稳妥有序,银行经营时受到的资本压力有限。

推荐学习:

2024年商业银行信贷重点投向与风险策略分析及重点领域风险管理专题

资本充足率在银行中如何进行分析评价,以及资本充足率过高或者过低对银行有哪些影响?

银行都是负债经营的,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存款,银行的存款记负债,贷款记资产。资本充足率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的钱跟所有的钱的比例,具体计算有公式的,我就说个大致意思。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是资本充足率要达到7%,以前还有8%的说法。我国的银行大多都达不到。资本充足率过高,证明这家银行的业务发展不够好。资本充足率过低,证明银行自有资产太少,抵抗风险的能力低。

到底什么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巴塞尔协议》把商业银行的资本区分为“核心资本”和“补充资本”。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具体包括实收资本和公开储备。核心资本至少应占全部资金的50%;补充资本又称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具体包括: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或普通呆帐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及长期债务。补充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最多不超过50%。(二)协议中有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1.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风险权数。将表内的不同资产分成五个风险级别:0%风险资产;10%风险资产;20%风险资产;50%风险资产;100%风险资产。2.资产负债表外项目的风险权数。先确定表外项目的信用换算系数,再找出表内与该业务对应项目的风险权数,将二者相乘即得表外项目的风险权数。根据表外项目风险程度的不同,表外项目的信用换算系数有四级:0%、20%、50%、100%。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巴塞尔协议》要求各签约国按统一标准计算资本充足率,其计算公式为:《巴塞尔协议》认为,商业银行的全部资本占全部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应达到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占风险资产的比率应达到4%以上。只有这样,商业银行的资本才算是充足的。资本充足率: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

关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国际上是有衡量标准的,不得低于8%。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后,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规定该项指标的目的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各国金融管理当*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资本充足率有不同的口径,主要比率有资本对存款的比率、资本对负债的比率、资本对总资产的比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等。

为缓解新的监管标准对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降低因资本充足压力对银行信贷供给能力和经济增长可能的负面效应...

D解析:为缓解新的监管标准对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降低因资本充足压力对银行信贷供给能力和经济增长可能的负面效应,《资本办法》设定了6年的资本充足率达标过渡期。

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管理提出了什么要求

第二十三条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如下最低要求:(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三)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在银行的角度下,在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下,资本充足率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为什么?

从银行运营角度讲,是低成本的吸入,高成本的输出,以达到盈利的目的,因此达到资本充足率尤为重要,尤其当前国内的杠杆消费率很高,只有输出不充足的情况,而不存在吸入资金无法输出的问题,所以从当前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个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越高越好

监管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性?

所谓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应达到风险资产总额的8%。

资本充足率协议对银行的两类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它考虑到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各类不同程度的信贷风险;

二是考虑到可构成银行大规模风险暴露的表外业务。

【书里淘金】一文浅析:优先股转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关注

央广微课堂

每个交易日十五点整

专业导师与您1V1

打开个股走势的玄妙

Sep.4

2018

+

by:交易实况俱乐部

点击音频收听

众所周知,银行同质化程度很高,但行内竞争并不激烈,其一方面受牌照限制,控制外界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受制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很难形成恶性竞争。作为高杠杆行业,银行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而显现出周期性,对银行而言,其资产质量十分重要!

Chapter1

股价基本原理

股价大体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净资产收益率(ROE),一是市盈率。市盈率更偏重于市场资金的概念:在资金充沛的市场中,投资者更认同利好的结果,此时市盈率估值较高,实质上这是心理博弈的结果。而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实际业绩相关,象征着企业的盈利能力,需要依靠客观指标进行判断,这一点更倾向于基本面投资。

Chapter2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概念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监管规范中最重要的一点。银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中介服务机构,其需要运用自身信用换取一定的资本金。国家规定:以资本金数量限定市场范围,不同市场消耗资本金的权重不同。例如普通用户把资本金存入政策性银行,风险为零,但投入房地产贷款中,其资本金对消资本金乘以相应权重得到的数值,该数值或许是资本金几倍甚至几十倍不等。

由于资本金受限,银行业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而且其主营业务基本都是“边存款边贷款”,“边同业存款边同业负债”,“处理中间、债券、投资等相关资产”这三条路线。各家银行的模式均相似,只是份额大小的不同。因此,投资银行以板块为主。第一,大型银行的版块同步率极强;第二,银行业作为收益前置,风险滞后的行业,交易者选股时很难通过基本面投资,这时,市盈率的判断尤为重要。

书中写道,“资本充足率主要是针对银行资产端来说的,它跟负债端没有关系。在了解‘资本充足率’之前,我们先来看它的一项重要指标‘风险加权资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名词‘风险加权资产’中包含了资产二次,但它和会计上的资产也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是两回事,它们并非全部对号入座的。比如操作‘风险加权资产’很多就不涉及资产项,又比如一些债券需要同时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和‘市场风险加权资产’。”

Chapter3

资本充足率的实际影响

经济向好、资本面宽松时,投资者很难看出各家银行孰好孰坏,但当宏观经济环境均向上扩张、融资需求不断扩大的时候,某家银行强盈利能力就显现出来了,这也意味着其风险偏高。一旦出现全球经济紧缩的情况,其权益乘数这个原先占尽优势的方面,瞬间会被大大小小的坏账填满,形成不良贷款。

“资本充足率”的消耗,大都从银行利润部分开始,因为资本充足的缺口从一级核心资本中诞生,这意味着原本的盈利可能推迟到下一年显现。如果此时宏观形势突然发生变化,其利润会出现断崖式下滑,更危险是,“资本充足率”出现问题需要依靠融资解决,即优先股或次级债转化成普通股,这也意味着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会被被瞬间稀释掉。

对于投资者而言,“资本充足率”还有权重法、高级法等具体计算方法,希望广大投资者在学习本期有关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解读后,了解到更多的投资之法!

==============================

【秒懂系列】

巴塞尔协议Ⅲ

国际清算银行位于瑞士巴塞尔,“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是国际清算银行中的一个机构,由多国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部门代表组成。其初衷在于约束银行的过度扩张,以防范全球性金融系统的风险,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当今世界各国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标准大都遵循“巴塞尔协议”,目前已更新为“巴塞尔协议Ⅲ”,该协议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仅由各国自行遵守。

在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际,中国银监会及时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及时进行了跟进,构成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这被业界称为中国版“巴塞尔Ⅲ”。

-END-

 # 

 # 

 ···要不再看看···

【书里淘金】“祖鲁法则:如何选择成长股”总结篇

【书里淘金】“股票投资的24堂必修课”总结篇

【书里淘金】“聪明投资者的聊天记录”总结篇

【书里淘金】“说谎者的扑克牌”总结篇

-

更多有趣的投资知识点

请戳一戳

-

提示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什么叫资本充足率?如何计算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2006-7-28【大中小】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规定该项指标的目的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商业银行的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是指贷款准备金。在计算资本总额时,应以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再扣除以下部分:(1)购买外汇资本金之出:(2)不合并列帐的银行和财务附属公司资本中的投资;(3)在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资本中的投资;(4)呆帐损失尚未冲销的部分。商业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是根据风险权数(权重)计算出来的资产。1994年2月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的附件二《关于资本成分和资产风险权数的暂行规定》,把金融资产划分为现金、对中央**和人民银行的授信、对公共企业的债权、对一般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同业拆放和居住楼抵押贷款等六大类表内资产,按风险程度设定风险权数。风险权数划分为0%、10%、20%、50%和100%五类,以此来计算商业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  除了《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规定外,人民银行在其与发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中更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即资本总额月末平均余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月末平均余额之间的比例应大于或等于8%;核心资本月末平均余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月末平均余额的比例应大于或等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