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总市值为什么会减少(股票市值突然大幅下降的原因?)
股票市值突然大幅下降的原因?
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例连续下降,但股票基金净值总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并没有明显下降。
股票分红为什么要除权除息?如果分红后不除权除息,是否合理?
股票分红是股东分享公司经营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不过,很多股民对于股票分红却并不是很感兴趣,甚至认为股票分红是骗人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股票分红后要除权除息,不会让收益增加。
那么,股票分红为什么要除权除息呢?
股票的分红方式,无非就两种,一种就是现金分红,另一种就是送股。
如果是现金分红,公司就需要从资金的账户中拿出真金白银来分给股民。
这些钱在分红之后,就进入了股民的口袋,不再属于公司的资产了。
很显然,公司的资产减少之后,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需要重新评估。没有理由资产减少了,市场价值还能维持不变。
就好比我们现在手上有100元,分给了他人10元,手上的钱肯定就会减少至90元,而不是仍然还有100元。
在股票上的道理也是一样。因为用于分红的现金,本就是股票价值的一部分,现在把这部分给了他人,股票的价值自然会减少。
而除息,就是把股票在现金分红中失去的这部分价值,从原来的股票价值中减掉。
而如果是送股,公司就不需要拿出一分钱,只需要把账目名录的数字变一变就行了,让未分配利润数据变小,让公司的股份数量变多。
此时的分红,由于没有任何资金进出,所以分红后公司还是分红前的那个公司,资产没增加也没减少,但此时的股票数量却增多了。
若是仍然按照分红前的股价来算,股票数量增多就意味着股票的市场价值会大增。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既然公司在任何方面的变化,又有什么理由能让它的市场价值一夜之间大增呢?
要是按照送股越多市值就越大的逻辑走,那一家公司就可以其他都不干,只需要不断地进行送股,就可以把市值做到无限大了,这肯定是不合常理的。
正确的做法,就是股票的总市值在送股后维持不变,可由于送股后股票数量增加,在总市值不变时,就意味着每股的市价必然会降低。
用股票总市值除以分红后的股票数量,就是分红后的股票数量了。这就是股票除权。
所以,不管是现金分红还是送股,在分红之后除权除息都是必要的。
实际上,股票分红不过是一次财富的分配,并不会直接创造新的财富,就好比手上有100元分出1元,而不会让100元变成200元。
正因如此,在分红之后不会让投资者的财富增加,只是转移到了自己的其他账户上。
而投资者能从分红中享受到的公司经营成果,在股票的价格上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比如一家利润持续向好的公司,它的股价也大概率涨的比较好。股价涨了,投资者自然能从中获得回报,而分红只不过是把这些回报兑现而已。
总之,因为股票分红不会创造任何新价值,所以分红也不会让投资者的财富增加,分红之后也就必须得除权除息了。
大家要记住: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投资自己的大脑最关键,先求知后求财。
*提示:本文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记得转发文章,点“分享、点赞、在看”哦~
☑ 理性投资,赚钱路上少踩坑。
☑ 现在扫码报名,0元免费学!
为什么市值会蒸发?
由于股票每股市价的下跌导致的该股票总市值的下跌,损失的市值部分称作市值蒸发。例如,股票市场共有X、Y两支股票。X股票共发行了100股,股价是10元,Y股票共发行了100股,股价是20元。
这时股市所有股票的总市值就是X股的市值100×10=1000元,加上Y股的市值100×20=2000元,总共3000元。
当X股价下跌1元,Y股价下跌了3元时,股市的总市值就下跌了1×100+3×100=400元。这时候就会有数据显示“股市蒸发了400元!”
股票的总金额为什么在没有卖掉的情况下也会少
最近大盘走的真挺纠结的,但是我们自己本身不要纠结;跟着市场行情走,后事谁因为你买的少,交易费用就会很高,而且你没涨多少就卖掉,所以去掉手续费不
股票除权除息后股价的变化
平时很多人都问股票分红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这个问题。
在聊之前我们先认识几个名词概念:
股权登记日:是指公司董事会规定的登记有权领取股利的股东名单的截止日期。只要在股权登记日当天,收盘之前持有该公司的股票,那么投资者就能享受该公司的分红、转股或送股。
除权除息日:通常就是股权登记日的下一个交易日,一般可以是除权日,也可以是除息日。上市公司以股利分配给股东,也就是转股或送股时要对股价进行除权。上市公司以现金分红分配给股东时要对股价进行除息。
派息日:现金红利发放日。上证公司派息日一般为股权登记日后第4个交易日(T+4),深证公司派息日一般为股权登记日后第1个交易日(T+1),具体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咱们一般可以把除权除息日当做是派息日)
注:在股票交易中,股票名称前有XR字母表示为除权,XD字母表示为除息,DR字母指除权除息。我们只要在股权登记日当天15:00前买入目标公司的股票就能拿到该公司当年的分红,但是在除权除息日购买该公司的股票是不能享受分红的。
此时有人可能会问了,那我在股权登记日买入,在除权除息日卖出不就赚了吗?
我要说的是这种思想有问题,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分红相当于是返还你的本金。
我们以【浙江美大(SZ002677)】为例来说一说:
浙江美大的股权登记日为5月17日,除权除息日为5月18日。也就是17日15:00前买入都能拿到分红,15:00收盘后就开始登记,登记完成后就开始发放红利了,一般在17日晚上或者18日早上股息红利就到账了。
10派6元也就是每股分红0.6元,分红时会进行除息,也就是股价会相应的降低0.6元,同时你的成本价也会降低0.6元,如果你持有100股,那么你的股票市值会减少60元,同时你的证券账户会多出60元现金,这也就是刚才说的“分红相当于是返还你的本金”。这叫下有对策,但上有政策!
此时可能有人又会问了,那分红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说如果你是拿长线坚持价值投资的人那么就非常有意义了,因为长期来看好公司的股价都会上涨,要不了多久就会涨起来(有可能分红当天就会涨,当然也有可能下跌),而且分红后股价降低,同样的钱买的股票数量会变多,如果你能把分红得到的钱在第二天开盘时买入股票(买入时也要注意估值的风险),增加你的持股数,那么长期来看只会赚得更多。
而且好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强且持续,长期来看,分红是逐年上涨的,到了后续可能就出现公司一两年的分红就大于了你当初的投资本金,并且还能继续常年拿分红。这样岂不很香?
此时有人可能又会问了,分红要扣税呀?红利税其实是这样的,持股不满一个月扣红利税20%,持股一个月以上不足一年扣红利税10%,持股一年以上免收红利税。如果你是长期价值投资就不用考虑红利税的问题了。另外红利税是你卖出股票后才扣除。举个例子:假设你5月17日买入浙江美大的股票1万股,那么你能得到6000元分红,如果你在6月17日前卖出,那么卖出的同时就会扣红利税20%(也就是6000的20%)。6月17日后到明年的5月17日前卖出,那么卖出的同时就会扣红利税10%(也就是6000的10%)。明年的5月17日后卖出则不扣红利税。
接下来我们再讲讲分红或者转送股之后的股价怎么变化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股价每天的涨跌额和涨跌幅是怎么来的?
股价每天的涨跌额和涨跌幅都是在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的基础上得来的。比如我们随便选一个分红之外的时间看一下
我们可以看到4月7日的收盘价是18.52,涨跌额是-0.39,那么这个-0.39怎么来的呢?
就是4月7日的收盘价减去4月6日的收盘价得来的,即:涨跌额=18.52-18.91=-0.39.
涨跌幅=-0.39/18.91=-2.06%.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分红时股价是怎么变化的?
我们看看“浙江美大(SZ002677)”,浙江美大的股权登记日为5月17日,除权除息日为5月18日。我们来看看它17日的收盘价,通过雪球网(https://xueqiu.com/)搜索“浙江美大”,点击“日K”,选择“不复权”
为什么选择“不复权”呢?因为“不复权”可以看到股票当天交易的真实价格。大家知道除了“不复权”还有“前复权”和“后复权”,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也简单说一下。
咱们知道:股票的除权是指上市公司以股票股利分配给股东,也就是转股或送股时,就要对股价进行除权;除息是指上市公司将盈余以现金分配给在册股东,股价就要除息,除权除息即指从股票的市场价格中将股息和股利除去。
前复权:保持现有价位不变,将以前的价格缩减,将除权前的K线向下平移,使图形吻合,保持股价走势的连续性。
后复权:就是把除权后的价格按以前的价格换算过来。复权后以前的价格不变,现在的价格增加。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浙江美大5月17日的收盘价是21.14元,截止到5月18日收盘时浙江美大的股价为20.08元,涨跌额是-0.46。我们这时候计算时就会发现,20.08-21.14=-1.06,不等于-0.46。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对吧。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18日是除权除息日,10派6元,也就是每股派息0.6元。18日就要进行除息,也就是在原有股价的基础上要减去0.6元。那么17日的收盘价21.14元到了18日早上开盘前(或者在17日收盘后)就会变成21.14-0.6=20.54元。
这时候我们把“不复权”调整为“前复权”,再来看17日的收盘价,发现就是20.54元了。这也就是“前复权”的意义所在,保持当前价位不变,将以前的价格根据分红进行相应的缩减。
我们再来看截止到5月18日收盘时浙江美大的股价为20.08元,20.08-20.54=-0.46.涨跌额是不是就对上了。同样的涨跌幅=-0.46/20.54=-2.24%,也就对上了。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有的公司既转股又送股又派息,这样分红之后股价怎么变化呢?
比如海天味业,10送1股转2股派10.3元。也就是每10股在分红之后会变成13股,同时会多出现金10.3元,换算成每股就是:每股在分红之后会变成1.3股,同时会多出1.03元现金。
可以看到海天的股权登记日是5月14日,除权除息日是5月17日(15日和16日是周末,不交易)。
我们通过上述讲解已经知道,通过“不复权”和“前复权”可以看出股价分红前后的变化。我们来看一下海天在5月14日股价分红前后的变化,我们先来看“不复权”,也就是当天股票真实交易的价格,也是海天在分红前的股价:
可以看到14日的收盘价是173.57元。
再来看下“前复权”的价格,也就是公司除权除息之后的价格:
可以看到,“前复权”之后,14日的收盘价变为了132.72元。这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这里有个公式,分红送转之后的股价=(分红送转之前的股价-每股现金分红)/(1+每股的送股+每股的转股)
我们套用一下看看:(173.57-1.03)/(1+0.1+0.2)=132.72。这样是不是就对上了。
这里有个小知识点需要大家注意下:公司的现金分红会降低股价,同时也会降低公司股票的总市值;公司的转送股也会降低股价,但是不会降低公司的总市值,总市值保持不变;如果公司既有现金分红,又有转送股,那么公司的股价一般会大幅降低,而且总市值也会降低,不过总市值的降低主要是由现金分红引起的。
这是因为现金分红是需要公司拿出真金白银来分给股东的。比如公司只进行了现金分红而没有转送股,那么公司的总股本就不会变化,而股价会变低,那么根据公式:总市值=股价*总股本,我们就能知道总市值是会减少的。
如果公司只进行了转送股,而没有进行现金分红,那么公司的股价会降低,但是总市值不变。比如一家公司原有股价是13元,公司总股本是10亿,公司进行了转送股(比如10送1股转2股)之后,总股本会变成13亿,同时股价会变成10元。
也就是:13元*10亿=10元*13亿,总市值还是130亿不变。
知道了股价的变化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公司的市盈率。市盈率有很多种,我们简单看看:
(1)TTM市盈率:最近四个季度的市盈率。我们课程一般使用较多,也用TTM市盈率来进行估值。
TTM市盈率=总市值/最近四个季度的归母净利润=股价/最近四个季度的每股收益
(2)动态市盈率:是指还没有真正实现的下一年度的预测归母净利润的市盈率。等于股票现价和未来每股收益的预测值的比值,比如下年的动态市盈率就是股票现价除以下一年度每股收益预测值,今年的动态市盈率是当前总市值除以预估今年全年总净利润。所以动态市盈率就是个预测值。
动态市盈率=总市值/通过季报数据折算的年归母净利润=股价/通过季报数据折算的年每股收益
(此处年归母净利润折算方法:一季报归母净利润*4或半年报归母净利润/2*4或三季报归母净利润润/3*4或年报归母净利润,以交易所公布的最新季报或年报数据计算;
此处年每股收益折算方法:一季报每股收益*4或半年报每股收益/2*4或三季报每股收益/3*4或年报每股收益,以交易所公布的最新季报或年报数据计算)
(3)静态市盈率:当前总市值除以过去一年年度报告的归母净利润。静态市盈率反映的是过去的盈利能力,但不代表当前或未来的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静态市盈率=总市值/上一年度的归母净利润=股价/上一年度的每股收益
综上可以发现,市盈率都是等于总市值除以归母净利润,但是归母净利润的取值方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市盈率。
我们经常说的和使用的就是TTM市盈率,也就是最近四个季度的市盈率,用的也就是最近四个季度的归母净利润。
那么在最新的季报或半年报或年报出来之前,最近四个季度的归母净利润是一定不变的。所以根据公式:TTM市盈率=总市值/最近四个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可以得出TTM市盈率就会随着总市值的变化而变化,成正比关系。
所以如果公司进行了现金分红,那么公司的总市值会降低,所以TTM市盈率也会随之降低,不过由于分红金额占总市值的比例一般很小,所以TTM市盈率一般波动也非常小。
重要声明:
以上内容,仅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大家掌握投资技能,不作为投资建议。
写在最后
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分红,不要为了分红而投机,坚持长期价值投资才是王道
为什么你手里被套牢的股票,股价总是萎靡不振?
30年来,中国股市发展迅猛,上市公司多达4300家,奔腾又躁动的年轻股市,带给中国企业一个巨大的红利期。
但红利期过后,A股资本市场又会经历怎样的变化?对企业、投资人和整个市场又有怎样的影响?正在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已经有2000多家,但中国的经济体量究竟需要多少家上市公司?反之,新的资本市场生态适合什么样的公司上市?公司上市后又该如何改变和进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黄生为你解读中国资本市场的生态变化。
为什么很多中小市值的企业上市后会无人问津,面临股价不高、流动性低、市值也无法提振的*面?对股民而言,这同样是件苦恼的事情,似乎手里被套牢的股票,股价总是萎靡不振?这和整个市场生态有关。
信息是金融的底层逻辑,但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之间却存在着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围绕着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产生了市场生态的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信息中介、流动性、机构投资者、工具型基金等,它们的特性和演变规律影响着资本市场的基本格*。
01
信息中介:证券分析师和机构调研的喜好
企业除了靠自身的信息披露来降低信息不对称,不少时候也需要依靠信息中介,即: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公司的分析师。
证券分析师研究上市公司,分析企业决策、行为及其带来的结果。分析师报告的面世,可以让企业的这些信息释放到市场上,从而产生更多的交易需求。而证券公司很大一部分盈利来自交易佣金,通过推动交易量上涨获得收益。
那如何让证券公司利益最大化呢?大体量的公司可以带来更大的交易量,同时,大公司未来的资本运作需求更多,自然也倾向与对本公司和所在行业更了解的证券公司合作。因此,分析师自然而然地会倾向于跟踪大体量公司。
除此之外,分析师也更愿意跟踪科技含量高、成长性比较好的公司。因为市场上对这些企业的分析更有需求,分析师的报告更有用武之地。
如果把股市比作地球,一边是阳光普照,另一边则黯淡无光。
相关的数据研究佐证了这一点,低市值(低于中位数市值,约50亿)公司中,近2/3无分析师跟踪研究;但市值最高的1/4公司,平均每个公司却有23个分析师跟踪。总体而言,在2018年和2019年,差不多有40%的公司没有任何一个分析师进行跟踪。
(在市值最小的25%的公司中,分析师跟踪覆盖的比例是23%。反之,在市值最大的25%的公司中,分析师跟踪覆盖的比例是93%。)
再来看创业板,数据表明,在2009年时所有的公司都有分析师跟踪,并发表分析报告。但十年后,只有60%的公司被跟踪。主板的情况也大抵如此。科创板因创立时间短,还有待观察,但可从创业板的发展情况管窥一斑。
与分析师跟踪起类似信息中介作用的是机构自身对上市公司的调研。但机构调研的资源分配也呈现同样的特点,2020年的数据显示,市值小于50亿的企业中,仅28%的企业获得机构调研,调研中平均会有22个机构参与;但如果市值接近1000亿时,则有超过一半的概率获机构调研,平均将近有200家机构参与。
一面是正向循环,分析师跟踪、机构调研→信息在市场上流转→股票流动性增加→估值增长→更多分析师跟踪、机构关注。
而对于股市上的另一半而言,则是一个恶性循环。没有分析师跟踪或机构调研→市场上没有新信息→交易流动性低→股价上不去→估值提不起来→分析师、机构更不感兴趣→交易量再缩小。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企业尽管非常努力,但是股价上不去,而另一些企业的努力从股价上很快得到反馈,因为关于企业努力的信息被市场获知、从而带来交易。
而在注册制下,上市公司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分析师和机构的增长速度,争抢分析师和机构注意力资源的情况加剧。但无论是分析师还是机构投资者,其注意力资源又都呈集中态势。
02
“七年之痒”:A股上市公司流动性
按上面的分析,影响市值的另一大因素是股票的流动性。从交易量来看,市值排在前25%的公司,日均交易量占比超过60%,而市值较小的公司交易量低。
有一个明显的结论是,市场喜新厌旧。在企业刚上市时,其股票流动性非常充裕。随着时间的变化,流动性显著下滑,而且越热门的板块,趋势越明显。在注册制制度下,趋势会进一步加剧。
从换手率来看,以创业板为例,2009年的日均换手率为18%,但这个数字只维持了1年,到2010年降到8%,之后长期维持在4%左右,而主板的日均换手率更低,仅为2%。
一般来说,数据显示,在传统审核制下上市的企业,其换手率在上市四五年后就趋于平庸、逐步稳定下来,而在新近注册制下上市的企业,其换手率下降之快以月份计,我统称其为企业流动性之“七年之痒”。
所以对上市公司而言,面临着如何吸引和留住投资者的注意力,提振公司流动性等问题。
03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偏好
机构作为信息制造者,它的交易行为带有“信息量”。对上市公司而言,都希望有更多的机构持股,尤其青睐那些战略投资持股比例高、持股时间长的机构投资者。
尽管机构在过去十年不断壮大,但显而易见,它们并不会把所有资金平均分配给所有的上市公司。
那到底分配给谁了呢?一半以上公司的机构持股比例小于38%。其中市值最大的25%公司,其中位数机构持股比例接近60%,而市值最低的25%公司,该比例仅为11%。
04
公募偏股基金与指数基金ETF:
谁被划进了篮子里?
新崛起的公募偏股基金与指数基金ETF,比如双创50ETF和科创50ETF,会让更多公司受益吗?这些工具型的基金帮助股民一键购买一揽子股票,是否能帮助上市公司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
但情况同样不利,指数基金里的成分股通常是市值较大、流动性好、成长性好的公司。一般只有排名前50或者前100的公司,才能获得这些指数基金的青睐。
再来看公募基金。仅40%的公司公募基金持股合计超过1%。同时,公募基金的投资者结构还是以散户为主,散户的持股比例超过了50%。换言之,股民变成了基民,但其投资心态并没有发生改变,当公募基金净值一下跌,基民们就会很恐慌,就想赎回。
这反过来会影响公募基金的选股原则。为了避免被赎回,降低短期业绩压力,公募基金经理会选择短期内业绩表现就出众的公司,即,市值大、有确定成长性的公司。这意味着公募基金和指数基金ETF并没有给中小市值公司带来机构投资增加的福音。
也就是说,工具型基金的崛起并不能改变中小市值公司的资本、市场生态面貌和环境。
如此,中小市值公司面临的资本市场生态画像就出来了:投资者结构中以散户为主,股票流动性逐渐下滑,信息不对称严重,其企业经营状况信息不能有效地在股价上得到反馈,市值提升慢。
05
中小市值“陷阱”?
在A股市场,尽管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都有所增加,但不幸的是,市值排在最后1000名的上市公司市值占市场总市值的比例已经从10%降到了3%,这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尾部。这是否意味着市值排名较低的上市公司很难做大,也就是常说的中小市值“陷阱”?
对中小市值企业而言,IPO的敲钟时刻就应该马上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避免“上市即顶点”,持续获得市场注意力资源与资金支持?
第二,如何进一步利用上市公司地位,获得更多资本,加大产业运作,做大做强?
对一些已上市公司来讲,也并非高枕无忧。在注册制下壳公司的价值地位不复以往,退市会更常态化,监管也在不断加强,甚至还有外部“野蛮人”(通过敌意方式获取企业控制权)在那里虎视眈眈。
06
美国的上市公司:
要么买别人,要么被人买
回顾美国资本市场的历史,美国从80年代的5000家上市公司一路上涨到90年代末的8000多家。随着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破裂,再下降到当今的4000多家。这当中大量企业退市,究其原因,60%是由于上市企业被收购,而主要的收购方是其他上市企业。
与此同时,IPO市场在过去20年内也已式微。这并非因为获得VC和PE投资的公司变少了,而是创业企业更多地选择被收购退出,而非上市。即使企业先上市了,上市后三年内要么收购别人,要么被别人收购,从而实现行业整合。由于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大企业垄断能力增强,其他公司独立做大变得更为困难,因此更好的方式就是和行业内的大公司联合。
也就是说,收购兼并成了美国行业整合的主流方式。从数据中发现,过去20年间,90%的美国创业企业通过被收购的方式退出,只有10%的企业通过IPO方式退出。
反观中国,大多数企业还是极度憧憬上市的,那就需要从两个维度思考:
1
业务端向外延伸,做产业整合,变得更强。
2
内部效率提升,包括运营、商业模式、公司治理和技术升级。
最后做个预测,在注册制的红利期内,上市公司的数量短期内会持续上升。但随着A股市场生态的变化,上市公司价值分化也在加速,整合的需求会与日俱增。因此,上市公司数量会在上升后减少,产业未来会更集聚。但整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产业和资本良性互动后,资本市场会有和目前同等数量的上市公司,但那时的上市公司将有完全不同量级的实力。而非上市公司也同样保有随时上市的选择与实力。
此文根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黄生在中欧“首席说”《A股资本市场生态变化及其影响》的演讲整理而成。
文中创意图片已获海洛图库授权,如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其授权。
编辑|江雁南
关于A股的市值变化,您有什么切身体会,欢迎文末留言。
关注中欧官方视频号,获取更多教授洞见
推荐阅读
“他经济”崛起,男人们也爱买买买
当代年轻人的“躺平”,究竟暴露了什么危机?
做大不等于做强!企业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
股票分红后为什么股票市值为大幅下降?
回答如下:股票分红后,公司将一部分利润分配给股东,这意味着公司的资产减少了,因此股票市值会相应下降。
此外,投资者通常会将分红视为一种稳定的收益来源,因此一旦分红后,投资者可能会卖出股票,导致股票供应增加,而需求不变,股票价格也会下跌。
股票分红后为什么股票市值为大幅下降?
不下降,国家就得不到分红,那些分红都让国家拿去了,个人根本得不到所谓的分红,股票本来是用来投资的,得分红收益的,现在分红都让国家拿去了,股票只能是赌博和投机的代名词
市值总额在减少意味着什么?
最近股市上流传的一个故事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假设一个市场,有两个人在卖烧饼,而且只有两个人,姑且称他们为烧饼甲、烧饼乙。假设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监管。假设他们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包括他们的劳动力价值)假设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经济模型都这样,假设需要很多。再假设他们生意很不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这样他们很无聊地站了半天。甲说好无聊。乙说好无聊。看故事的你们说:好无聊。这个时候的市场叫做很不活跃!为了让大家不无聊,甲对乙说:要不我们玩个游戏?乙赞成。于是,故事开始了。。。。。。甲花一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甲再花两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甲再花三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于是在整个市场的人看来(包括看故事的你)烧饼的价格飞涨,不一会儿就涨到了每个烧饼60元。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烧饼数一样,那么谁都没有赚钱,谁也没有亏钱,但是他们重估以后的资产“增值”了!甲乙拥有高出过去很多倍的“财富”,他们身价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这个时候有路人丙,一个小时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60元一个,他很惊讶。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00元一个,他更惊讶了。又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20元一个了,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因为他是个投资兼投机家,他确信烧饼价格还会涨,价格上还有上升空间,并且有人给出了超过200元的“目标价”(在股票市场,他叫股民,给出目标价的人叫研究员)。在烧饼甲、烧饼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甚至路人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接下来的买烧饼的路人越来越多,参与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烧饼价格节节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兴,因为很奇怪:所有人都没有亏钱。。。。。。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见,甲和乙谁手上的烧饼少,即谁的资产少,谁就真正的赚钱了。参与购买的人,谁手上没烧饼了,谁就真正赚钱了!而且卖了的人都很后悔——因为烧饼价格还在飞快地涨。。。。。。那谁亏了钱呢?答案是:谁也没有亏钱,因为很多出高价购买烧饼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认的优质等值资产——烧饼!而烧饼显然比现金好!现金存银行能有多少一点利息啊?哪比得上价格飞涨的烧饼啊?甚至大家一致认为市场烧饼供不应求,可不可以买烧饼期货啊?于是出现了认购权证。。。。。有人问了:买烧饼永远不会亏钱吗?看样子是的。但这个世界就那么奇怪,突然市场上来了一个叫李子的,李子曰:有亏钱的时候!那哪一天大家会亏钱呢?假设一:市场上来了个物价部门,他认为烧饼的定价应该是每个一元。(监管)假设二:市场出现了很多做烧饼的,而且价格就是每个一元。(同样题材)假设三:市场出现了很多可供玩这种游戏的商品。(发行)假设四:大家突然发现这不过是个烧饼!(价值发现)假设五:没有人再愿意玩互相买卖的游戏了!(真相大白)如果有一天,任何一个假设出现了,那么这一天,有烧饼的人就亏钱了!那谁赚了钱?就是最少占有资产——烧饼的人!
股票市值蒸发缩水是什么意思
赔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