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人民币汇率走势(1979-2009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
1979-2009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
【历年人民币汇率表】美元兑人民币均价(1美元)1949-1955年份平均汇率1949年2.31950年2.751951年2.2381952年2.6171954年2.6171955年2.46181971年-2004年年份平均汇率(1美元)1971年2.4621972年2.2451973年1.9891974年1.9611975年1.8591976年1.9411977年1.8581978年1.6841979年1.5551980年1.4981981年1.7051982年1.8931983年1.9761984年2.3201985年2.9371986年3.4531987年3.7221988年3.7221989年3.7651990年4.7831991年5.3231992年5.5161993年5.7621994年8.6191995年8.3511996年8.3141997年8.2901998年8.2791999年8.2782000年8.2792001年8.2772002年8.2772003年8.2772004年8.2772005年1月-2009年月年份-----最低汇率--最高汇率(1美元)2005年8.2765--2005年8.07022006年8.0705--2006年7.80872007年7.8135--2007年7.30462008年7.2996--2008年6.80092009年1月6.8399--2009年5月5日6.8201最新汇率2010年01月04日1美元对人民币6.8281元2009年12月31日1美元对人民币6.8282元求采纳
5月15日台币跟人民币的汇率是多少
上图为2016年5月23日台币兑人民币汇率;1新台币=0.2001人民币元1人民币元=4.9967新台币数据仅供参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更新时间:2016-05-2309:50
2002年到2010年的汇率?
2002年到2010年期间,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多次波动和调整。从2002年开始,中国**逐步实行了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了汇率的管制。
2005年,人民币汇率正式开始由市场供求决定,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基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人民币汇率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最终稳定下来。2010年,中国**开始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也开始逐渐走向自由化和稳定。
总体来说,这段时间的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多次波动和调整,但整体走势是逐步稳定和自由化的。
为什么人民来自币汇率上升,物价上涨
汇率变动对物价的影响 首先,一般贸易对国内整体价格水平影响不大。2002年,我国进口占GDP的比重为23.9%,比1995年高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在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进口增长更快。据海关统计快报,2003年上半年进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5%。进口商品的大量增加,使人民币汇率可能通过影响进口商品价格,对国内物价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 然而,真正可能影响国内价格水平的,是直接用于消费的一般贸易进口。加工贸易进口是为了加工以后再出口,并非用于国内消费,对国内价格的影响较小。2002年,来料加工、加工装配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1.5%,一般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3.7%,只占GDP的10.4%。因此,即使人民币汇率有所波动,对国内整体价格水平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其次,如果进口品国际市场价格上升,推动人民币价格上升,就会抵销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物价不但不会下降,还可能上升。 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进口品国际价格的变动可能对我国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联合国《国际商品贸易统计年鉴》的统计,2000年与1985年相比,原材料进口比重从8%上升到18%,基本制成品比重从28%降至19%,技术含量较高的化学制品、机械和交通设备、其他各种制成品比重略有上升。总体来看,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制成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都在80%以上,2002年为83.3%。因此,国际市场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美元价格的变动,可能对我国价格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 与我国大部分出口量增价减的情况正相反,进口品的国际价格呈上升趋势。1993-2000年,我国进口价格总指数上升了19%,其中制成品上升20%,初级产品上升16%(赵玉敏等2002)。从主要的进口品来看,大部分初级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美元单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为比较汇率变动和进口品美元单价对国内价格的影响,本文重点考察1995年4月到1998年8月、1999年10月到2002年2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持续上升时期的情况。这两个时期内,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月同比平均增长了4.3%和3.4%,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进口品的人民币价格。但我国大部分主要进口品的美元单价提高,可能推动国内价格上升。表1显示我国主要进口品在上述两个时期美元单价的月同比平均变化率。2002年这些商品进口额占我国进口总额的37%,在相当程度上能反映我国进口品价格的变化。由该表可看出,大多数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美元单价均上涨。其中,进口比重较大的电信设备部件、原油、成品油、汽车和底盘、自动数据理设备零件、钢材、集成电路和微电子组件等进口品的价格涨幅也较大,远远超过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上升的幅度。明显例外的是,1995-98年自动数据理设备及部件的进口单价大幅下降,但它们既是主要进口品,又是主要出口品,属于加工贸易进口,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不大。总之,主要进口品美元价格上涨,不但完全抵销了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还推动了国内价格上涨。如果进口品国际市场价格上升是由于我国进口需求大幅度增加拉动的,则整体价格水平更会因国内需求强劲而上升。上述两个时期内,消费价格指数月同比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5%和0.2%。今年1-4月,我国主要进口商品中,除合成橡胶和自动数据理设备及部件外,其他商品的美元单价全面上升,原油、成品油、电信设备部件进口价格月同比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50.4%、39.0%和65.5%。进口品美元单价上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今年以来消费价格的正增长。 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国内价格变动与人民币汇率、进口品美元单价变动的相关性,笔者从不同价格指数及其种类繁多的商品篮子中,抽取8个类别的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和容易对应的进口品价格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海关统计,计算2001年1月到2002年12月主要进口品美元单价的月同比变动率,再计算该比率与相关类别生产价格指数月同比变动率的相关系数P1,以及具体类别生产价格指数变动率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的相关系数P2,结果如表2所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价格指数应随进口品美元单价的上涨而上升,P1为正值。P1越接近1,相关性就越明显。同时,生产价格指数应随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品人民币价格的下降而下降,P2应为负值。P2越接近-1,相关性就越明显。从表2来看,只有原油和天然气、铁冶炼和加工、非铁金属冶炼和加工等3类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动与相对应的进口品美元单价的变动及人民币汇率变动明显相关,另外5类生产价格指数与进口品单价和汇率的相关性要么很弱,要么与理论根本不相符。考虑到生产价格指数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即使存在强的负相关,也不一定说明两者的因果关系,总体来看,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生产价格指数会受人民币汇率的较大影响,物价的主要决定因素应是国内经济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去7年,我国价格变动的80%可由生产率提高、国企改革、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和国有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等供给因素解释。相比之下,人民币汇率对国内整体价格走势的影响较小。
1980年-1990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
1949年至2014年美元和人民币汇率变化历史走势图
1949年1美元兑换2.3 元人民币
1950年1美元兑换2.75 元人民币
1951年1美元兑换2.238 元人民币
1952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3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4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5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6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7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8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9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0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1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2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3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4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5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6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7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8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9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70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71年1美元兑换2.2673 元人民币
1972年1美元兑换2.2401 元人民币
1973年1美元兑换2.0202 元人民币
1974年1美元兑换1.8397 元人民币
1975年1美元兑换1.9663 元人民币
1976年1美元兑换1.8803 元人民币
1977年1美元兑换1.7300 元人民币
1978年1美元兑换1.5771 元人民币
1979年1美元兑换1.4962 元人民币
1980年1美元兑换1.5303 元人民币
1981年1美元兑换1.7051 元人民币
1982年1美元兑换1.8926 元人民币
1983年1美元兑换1.9757 元人民币
1984年1美元兑换2.3270 元人民币
1985年1美元兑换2.9367 元人民币
1986年1美元兑换3.4528 元人民币
1987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
1988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
1989年1美元兑换3.7659 元人民币
1990年1美元兑换4.7838 元人民币
1991年1美元兑换5.3227 元人民币
1992年1美元兑换5.5149 元人民币
1993年1美元兑换5.7619 元人民币 (迅速贬值到8.600)
1994年1美元兑换8.6187 元人民币
1995年1美元兑换8.3507 元人民币
1996年1美元兑换8.3142 元人民币
1997年1美元兑换8.2898 元人民币
1998年1美元兑换8.2791 元人民币
1999年1美元兑换8.2796 元人民币
2000年1美元兑换8.2784 元人民币
2001年1美元兑换8.2770 元人民币
2002年1美元兑换8.2770 元人民币
2003年1美元兑换8.2774 元人民币
2004年1美元兑换8.2780 元人民币 (2004年开始前后开始缓慢升值)
2005年1美元兑换8.1013 元人民币
2006年1美元兑换7.8087 元人民币
2007年1美元兑换7.3872 元人民币
2008年1美元兑换6.85 元人民币
2009年1美元兑换6.81 元人民币
2010年1美元兑换6.622 元人民币
2011年1美元兑换6.61 元人民币
2012年1美元兑换6.25 元人民币 (以2012年11月6日数据为准)
2013年1美元兑换6.07 元人民币 (以2013年12月28日数据为准)
2013年1美元兑换6.05
2.2100泰铢汇率人民币多少
今日实吋汇率:1泰铢=0.2001人民币元,2100泰铢=420.21人民币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汇改如何影响人民币升值?
国家外汇管理*今日发布《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指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其他货币有升有贬。人民币汇率弹性稳步增强,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走强。 报告称,2010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收于6.6227元/美元,较2009年末(6.8282元/美元)升值3.1%。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25.0%。 报告指出,2010年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走强。汇改重启前,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基本稳定的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即多边汇率)追随美元走势,总体呈现上升走势。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上半年,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分别升值5.1%和3.4%。汇改重启后,由于美元贬值幅度高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从7月份开始连续四个月走贬,最后两个月止跌回升,全年累计升值1.8%,2005年汇改以来累计升值12.7%。由于下半年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走高,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高于名义有效汇率,全年累计升值4.7%,2005年汇改以来累计升值21.0%。今天2011年4月29日汇率已经刷新历史记录,1美元=6.499元人民币,都是美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惹的祸!
近二十年美金对中国汇率?
1995=8.3507 1996=8.3142 1997=8.2898 1998=8.2791 1999=8.2796 2000=8.2784 2001=8.2770 2002=8.2770 2003=8.2774 2004=8.2780 2005=8.1013
汇率观察|人民币汇率破7.1,未来走势如何?
引言
5月31日,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跌破7.1!近半个月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多数时间维持在“7”上方,这是去年底以来人民币再次破“7”。
此前市场倾向认为美联储在6月加息的概率并不大,但近期又大幅抬升了6月加息的预期,美元指数因此突破104关口,从而施压于人民币汇率。
市场预期的反复来源于美联储内部的纠结与分歧。截至目前,美联储已经连续10次加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因此上调至5%至5.25%之间,系2006年来首次升至5%以上。
激进加息的后果是,2023年3月以来,美国银行业危机持续发酵,截至目前已有银门银行、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四家银行相继倒闭。美国舆论认为,继续激进加息或为陷入危机的美国银行业火上浇油,让美国离衰退更近一步。
然而在5月的后几周里,多名美联储官员公开发声,提示紧缩周期未必会结束。例如美国前财长萨默斯认为,鉴于美联储接连十次加息和银行业危机对经济的抑制作用不如预期,这意味着美联储可能不得不进一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以缓解价格压力。
今年,由于美国通胀回落叠加银行业动荡,美联储加息逐步接近尾声,这意味着海外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趋于减弱,国内经济基本面变化情况或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
国家统计*5月31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8.8%、54.5%和52.9%,低于上月0.4个、1.9个和1.5个百分点。国家统计*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称,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恢复发展基础仍需巩固。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员武威表示,市场的短期波动不改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恢复趋势。随着稳投资、促消费和稳就业相关政策的持续加码,新增需求动能也将逐步累积。下半年,随着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的进一步释放,经济继续平稳复苏仍可期待。
中长期来看,美联储加息已近尾声,美元指数整体向下大趋势不太会改变,人民币面临的外部压力将趋缓;从国内因素看,人民币汇率在国际收支顺差和基本面好转等因素的支撑下,也不具备趋势性贬值条件。
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CFXC)2023年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大盘、国际收支大盘、外汇储备大盘稳固,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对汇率的预期总体平稳,是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同时,我国外汇市场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拥有自主平衡的能力,人民币汇率也有纠偏力量和机制,能够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往期精选
往期精选
聚焦保险|信托也能破产?谈谈港险的信托优势在哪?
聚焦城投|经济学家李迅雷:城投债“信仰”仍需要保持
风险观察|美国债务达成原则协议,美联储6月加息概率超六成
国安课堂|人民币持续贬值,如何安排海外资产配置?
国安动态
砥砺深耕载誉前行|国安信银家族办公室荣获“中国家族办公室TOP50”
不惧未来 福虎生威|国安信银年度VIP客户投资论坛圆满落幕
校企联合|国安信银携手世界名校复旦大学,共谋地产金融布*新思路
家庭信托领域进入黄金阶段,国安信银携手云南信托共赢蓝海业态
存续披露|澜起科技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集成电路设计前沿技术联合实验室”
共话新未来
谁有关于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的论文?
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的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一、对外贸易结构的衡量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经常项目已经实现了完全可自由兑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们采用贸易特化系数来测量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贸易特化系数是用以论证产品周期理论的一种方法,系数的变化反映了产品在周期中由进口阶段、进口替代阶段、出口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到逆进口阶段的进程。一种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的计算公式为TSCi=(Xi-Mi)/(Xi+Mi)TSCi表示i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Mi分别表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因此,贸易特化系数表示的是i产品的纯出口比率。贸易特化系数介于-1和1之间,从-1到1的上升运动反映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变化过程,从1到-1的下降运动反映了从净出口到净进口的变化过程。一般来说,某种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越接近1,说明出口额远远超过进口额,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如果贸易特化系数越接近于-1,则说明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弱(潘红宇,2006)。二、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及其分析从表2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资密集型商品2005年第三季度至2006年第四季度的贸易特定化系数来看,除动植物油、脂及蜡外,其他资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总体减小,偶尔小幅反弹的趋势,其中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分别由2005年第三季度的0.1865和-0.8032下降到2006年第四季度的0.0749和-0.827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则呈现出曲折下降的情况,每一季度的贸易特定化系数都与前一季度的变化方向相反,但是2006年第四季度的-0.6737仍较2005年第三季度有了明显的减少(王亚星,2007)。动植物油、脂及蜡的表现特殊,其贸易特定化系数不降反略微上升。2006年第二季度成为各类资密集型商品的一个拐点,这是因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2006年第二季度的升幅减小,在5月15日突破了1:8的心理防线之后,6月初又反弹至8.0与8.02之间,汇率的反弹导致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减小所致。从整个过程来看,人民币升值对四类资密集型商品的影响有所不同,但其中三类资密集型商品贸易特定化系数的减少表明了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大部分资密集型商品的净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保护国内自然资,利用国际市场上的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2)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呈现出一种平稳上升的趋势,其中食品及活动物、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分别由2005年第三季度的0.3809、0.2224、0.5370分别增加到2006年第四季度的0.4318、0.3336、0.5400,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的平稳增加说明了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像有些人所担心的那样不利于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相反,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这是因为虽然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相比东南亚其他竞争对手的同类商品来说,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仍然维持较强的比较竞争优势,因此,人民币的升值暂时还没有影响到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MekinnonandRonald,2004)。(3)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整体快速上升的态势,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特定化系数分别由2005年第三季度的一0.3786和0.0895增加至2006年第四季度的-0.3230和0.1189,增幅分别达到17%和33%。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2006年第二季度,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较2006年第一季度明显增大,而在2006年第三季度则又出现正常的回归,2006年第二季度同样成为一个拐点。考察同期人民币汇率的表现,人民币汇率在8.0与8.02之间浮动,稳步升值,这表明了人民币的小幅稳步升值,促进了附加值较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净出口,使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上述的分析反映出人民币汇率适度稳步升值有利于我国大部分资密集型商品净出口的减少,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净出口的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资密集型商品的影响比较复杂,但是对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影响尤为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一直走低价竟销的恶性竞争子,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暂时稳定的条件下,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的外币价上升,进口产品的本币价下降(尹祖宁,2006),从而抑制那些低附加值、低效益的产品出口,而那些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则因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包括质量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价格的上升并不会影响这些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人民币的升值会激励这些产品的生产者进一步从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设计方面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因此,这些产品净出口增加,贸易特定化系数不降反升。同时,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先进设备的进口成本,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但是,如果升值过快,超过了我国经济的消化能力,则有可能造成我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的负面影响。日元升值过快、幅度过大所造成的一系列后续负面影响值得我们深思。而人民币的稳步、适度升值则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魏巍贤,2006)。在2006年第二季度,资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显著下降,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定化系数显著上升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