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ipo上市融资(IPO笔延跑犯大若上市融资是什么意思)

IPO笔延跑犯大若上市融资是什么意思

IPO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是指将公司股票放到交易所进行交易。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市——指股票可以交易;发行——是增发股票融资行为,为公司融到一笔资金。企业上市一般都伴随首次公开发行融资,所以一般在一起说“上市发行”。但也有只上市,不首次公开发行的行为,如在英国AIM市场、中国新三板市场和美国OTCBB市场挂牌,就不同时进行融资。通用原来是上市公司,但是受到破产重整的影响,去年退市了。现在由于美国**和银行的救援,又要重新上市了。

解码IPO:沪深新股融资额稳居全球前列,下半年怎么走?

贝壳财经原创出品

    记者 胡萌

日前,刚刚主板过会的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先正达)可谓风光无限,——A股13年来最大IPO,28天光速过会,650亿元融资额是A股历史上第四大IPO融资额,也创下了注册制以来的最高纪录。

A股主板市场试行注册制,2023年开启全面注册制时代。对于全面注册制下IPO的速度和节奏变化,市场期待颇多。

2023年已近过半,数据显示,上半年目前IPO企业上市数量与去年相当,但融资规模却下滑了30%以上。

下半年又将如何演绎?对于全年IPO市场表现,机构预测数据不尽相同。依据预测,A股全年将有最低280只个股上市,最高将有510只个股。

全面注册制下,IPO究竟迎来怎样的新生态?

01

上半年IPO融资下滑30%

上交所新股融资额仍稳居全球首位

伴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的落地,今年上半年IPO市场表现如何?

贝壳财经记者从Wind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首发上市的企业数量和去年同期保持相当。从现有公告来看,截至6月27日,沪深交易所及北交所合计上市164只,

其中,北交所、上交所、深交所分别纳新40只、59只、65只。

但融资额却不可同日而语。整体来看,上半年A股实际募资总额达1995亿元,而上年同期为3120亿元,同比下滑36%。

从上市企业来看,今年5月正式登陆科创板中芯集成以110.72亿元的融资额位列第一,晶合集成紧随其后。而去年同期,中国移动、中国海油的回归使得2022年上半年融资创新高,二者合计募集资金达千亿元。

从位列第三的晶科能源融资额来看,与去年上市的企业融资规模保持一致,并未出现大幅度的下滑。

但横向对比,在全球主要交易所的新股市场中,上交所、深交所新股融资额依然沿袭上年的趋势,位列第一、第二。此外,纽交所凭借今年上半年环球最大新股重返三甲,香港交易所则排名第六。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上半年A股IPO融资情况良好,虽然相比去年有所下滑,但总体融资数量和融资额均远超全球其他市场,表明在全面注册制的持续下,市场融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也通过股权融资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总体来看,上市数量和融资规模符合预期。

02

下半年IPO预计将维持相对高位

全年上市节奏预测现分歧

展望下半年,IPO市场又将如何表现?

从现有过会情况来看,下半年或有多家募资规模超百亿的IPO企业即将登陆A股市场。日前来看,华电新能和先正达已经顺利过会,前者拟募资300亿元,后者拟募资650亿元,仅次于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以及农业银行。

多家机构均表示中国A股资本市场融资额沿袭2022年,仍将是全球第一位。

对于下半年IPO上市趋势,陈雳预计在保障上市公司质量的同时,IPO将平稳运行。一方面与海外加息,流动性收紧相比,国内始终保持相对合理充裕的货币政策,市场有足够的流动性支撑新股发行;另一方面,全面注册制的落地以及配套制度的完善,极大地优化了上市流程,下半年IPO预计将维持相对高位。

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认为,A股市场全面注册制的实施,使得主板上市更具包容性,A股的市场化程度和IPO的审核及发行效率提高,A股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加清晰。在经济及商业活动逐渐恢复、各级**稳经济增长的政策以及新股常态化发行的支持下,2023年下半年A股IPO将保持活跃。

德勤资本市场服务部也认为,随着稳中求进的各项经济政策以及注册制全面的实施,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保持常态化发行,2023年A股IPO有望保持增长趋势。

但对于具体的IPO速度和节奏,机构预测差异较大。

据统计,2022年新股数量为424只,融资额逾5800亿元。如果以此为基数,在普华永道的预计中,全年新股表现将远低于这一数据。普华永道预计2023年全年A股市场IPO数量将达到280-330家,全年融资额达到4500亿-5000亿元,而德勤资本市场服务部预计,2023年全年A股市场将会录得430至510只新股融资大约6200亿至6990亿元,远超过2022年的表现。

具体从各个板块的表现来看,在普华永道的预测中,差异主要集中在科创板和深圳创业板,这两个板块的上市速度将相比去年放缓甚至“减半”,前者可能会有50-60只新股上市,后者可能会有60-70只新股上市;而在德勤的预测中,科创板和创业板的上市数量将创新高,二者分别可能会有120至140只新股、150至170只新股。

此外,面临下半年即将上市的多只融资金额较大的企业上市情况,陈雳指出,这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虹吸”效应,要保障市场流动性的平衡,退市机制预计将更加趋于严格,僵尸企业、空壳公司将得到清理,因此建议关注更多国家政策支持、有业绩支撑的行业与上市公司。

往期精彩

上市融资中的IPO是什么意思?

IPO是initialpublicoff的简写,是指首次发行的意思,一般是拟上市公司与承销商(一般是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一起确定发行文件,包括发行数量、价格、上市地等,然后就开始发行路演(即与意向投资者沟通),最后在股票市场或其他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融资,发行方式也比较多,如国内目前有网下、网上发行等

上市融资中的由都也诗极提项护陆围IPO是什么意思?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另外一种获得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可行方法是在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允许私人公司将它们的股份向公众销售。这些股份被认为是“自由交易”的,从而使得这家企业达到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要求条件。大多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上市公司在拥有最少自由交易股票数量的股东人数方面有着硬性规定。

IPO融资市场观察

 摘要  

2016年至今,监管层针对IPO融资的发展思路发生了两次重大改变。随着监管思路的改变,年度IPO融资规模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2016-2018年,三年累计IPO融资规模是5170亿元。2019年-2022年,四年累计IPO融资规模是1.86万亿元。

2023年以来,预计到6月底,上半年A股将有160只新股上市,融资额将超过1900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发行的169只新股减少了5%,融资额比去年同期的3120亿元减少约38%。整个市场的抽血效应将得到缓解,因此预计市场将企稳回升。

正文

一、本月融资情况

6.12-6.16这周,IPO过会超过1130亿,尤其是先正达一家650亿,华虹半导体180亿,华电新能300亿。Wind数据显示,先正达集团的首发募资金额在A股历史上排行第四,仅次于农业银行、中国石油和中国神华,三者的募资金额分别为685.29亿元、668亿元和665.82亿元。

持续不断的新股上市,对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最大的影响是,一方面,大量的IPO融资,对市场的抽血效应非常严重;另一方面,把市场中有限的活跃资金消灭殆尽,市场活跃度下降。其实上面是知道新股发行对市场的冲击,因此也利用新股发行数量来呵护市场的。(特别是2022年大会期间,当周IPO只有1只)

二、监管思路的转变

从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19日,期间上证指数总市值涨了17.8倍,但是上证指数仅仅上涨1.2倍,背后是股票的总量(股本)翻了13倍。市值=股票数*股价。这里总市值的上涨,主要是归于股票数的增加,包括新股发行、增发、转股等,而股价上涨是非常有限。

2014-2015年的杠杆牛,然后在2015年下半年爆发的股灾,让监管层认识到资本市场需要规范发展(盲羊补牢),另一方面也希望A股市场融入世界,吸引外资配置A股。例如:A股加入MSCI指数,不断提高A股在MSCI指数中的权重,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等等。最重要的是,从2016年开始,监管层借助市场风格的转换(2014-2015年牛市是小票为王),着力维护想走慢牛,特别是在2017年,市场上衍生出了“漂亮50指数”。当时市场比较火的一篇研报是《国信证券:龙头公司价值重估是市场行情的逻辑主线》,而且监管层对市场的融资功能相对弱化,从融资金额也可以看出。2016、2017年整体IPO融资规模较小,分别是1496亿和2296亿元。

2018年之后,监管的发展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最主要的原因是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后续美国对我国各类科技企业的制裁。由于外部环境的冲击,2018年我们的股市经历了一个大熊市,在此阶段,IPO融资规模只有1378亿元。在整个中美贸易摩擦谈判沟通的过程中,高层逐渐认识到了我们的短板,我们有很多领域是被卡脖子的。但是,我们也有可替代的产品,都是一些小公司,都需要资金补充支持生产、研发和运营等。因此从2019年开始,监管的发展思路从融入全球化变成了补短板,从之前的慢牛变成了尽可能给成长股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石油和芯片是最大的两个短板,新能源和半导体是核心的目标。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7月22日,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8月8日,第二批科创板公司挂牌上市。截止2023年4月6日,沪深两市半导体行业总市值3.54万亿,科创板占比58%、主板占比29%、创业板占比13%。不得不说,在全球流动性宽松下以及A股融资的支持下,优质公司确实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中半导体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非常不错。

从2019年-2022年,四年间IPO融资规模达到惊人的1.86万亿。而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A股的成交额并没有显著增长,即使在2015年的牛市中,成交额也仅维持在万亿左右的水平,而2015年时的IPO募资额为1576亿元。而2022年的募资金额为5858亿元。基数越大,市场结构越显著,这也是指数难以实现长期牛市的原因之一。

那么进入2023年以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监管层的发展思路是否发生变化?

首先发展思路我觉得可能是安全优先于发展(二十大报告首次出现“以新安全格*保障新发展格*”)。

所以在监管思路上,对于股市的融资造血功能依然会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虽然融资额预计会下降,但后续的IPO鼓励的方向依然是制造业和涉及到安全方面企业。毕竟我国一直在“脱虚向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希望在高端制造方面不断突破,同时解决卡脖子问题。

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下行,居民收入的下降,整个A股也需要休养生息,预计后续IPO融资规模将会下降。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6月底,上半年A股将有160只新股上市,融资额将超过1900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发行的169只新股减少了5%,融资额比去年同期的3120亿元减少约38%。

三、总结

2016年至今,监管层针对IPO融资的发展思路发生了两次重大改变。随着监管思路的改变,年度IPO融资规模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2016-2018年,三年累计IPO融资规模是5170亿元。2019年-2022年,四年累计IPO融资规模是1.86万亿元。

2023年以来,预计到6月底,上半年A股将有160只新股上市,融资额将超过1900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发行的169只新股减少了5%,融资额比去年同期的3120亿元减少约38%。整个市场的抽血效应将得到缓解,因此预计市场将企稳回升。

什么是IPO融资额?

说简单一点:上市融资额是企业上市筹到的钱上市融资额 = IPO发行价 × 发行股本-发行费用等各种成本市值 是公司的公允价值,上市了的就是 股本X股价 或者净 利润X市盈率,没有上市的可以用最近的融资来换算 市值=融资额 / 释放股权这完全是2个不那么相关的概念发行股本要求的是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25%市盈率目前发行时是不超过23的,很多新股发行都是22.9度,所以市值你就净利润X23,发行额在乘以25%减去各种成本那些有钱人的身价啊啥的一般算的是市值啦,摊手,等他手上股权全部变现了鬼知道是多少如果错误欢迎指正~

IPO上市融资是什么意思

IPO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是指将公司股票放到交易所进行交易。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市——指股票可以交易;发行——是增发股票融资行为,为公司融到一笔资金。企业上市一般都伴随首次公开发行融资,所以一般在一起说“上市发行”。但也有只上市,不首次公开发行的行为,如在英国AIM市场、中国新三板市场和美国OTCBB市场挂牌,就不同时进行融资。通用原来是上市公司,但是受到破产重整的影响,去年退市了。现在由于美国**和银行的救援,又要重新上市了。

IPO的涵义?

融资上市

IPO融资规模低于雅加达,港股发生了什么?

这几天有个帖子很火:

港交所数据显示,上半年,港股市场IPO募资总额为178亿港元,同比下滑9.91%。香港IPO到底怎么了?融资规模真的连雅加达都不如了吗?

其实没怎么。还不是市场不举惹的祸?

看看上面表格中的项目,上半年下滑的可不仅是集资总额。

——日成交金额下滑16.4%,

——日成交股数下滑20.9%,

——包括首次IPO在内的股本集资总额下滑35.3%。

IPO集资总额下滑的幅度还相对体面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按数量来看,上半年新增上市公司33家,较去年同期的27家上升了22%。

集资数量上升,但集资金额下滑明显,说明规模大点的企业都不选在这个市况下上市了:

其中,募资超过1亿美元(约7.85亿港元)的IPO项目仅有6家,大部分为中小型项目。

从新股筹资规模来看,上半年筹资最多的新股为珍酒李渡,募集资金53.09亿港元。宏信建发、亿华通分别以16.48亿港元和10.98亿港元位列第二和第三。据安永统计,上半年前十大IPO共募集资金130.95亿港元,占全部IPO募资总额的73.66%,较去年同期下降13%。

瞅瞅,并没有什么特别耀眼的明星项目。

仅就IPO融资总规模的排名来看,香港确实是跌出了上半年的top5。但这也不是新媳妇上轿头一回。

(全球证券交易所IPO集资额TOP5)

去年香港上半年也没有进入前五,也没妨碍着下半年发力啊。去年全年依然成为全球IPO募资金额第三大的交易所,仅次于A股的上交所和深交所。

更何况,试看全球IPO活动,年份与年份之间的差异大得很:

(图片来源:毕马威)

而且2023年上半年全球IPO活动显著下滑,与2022年同期相比,交易宗数和募资总额分别减少约10%和40%。因此,单看一个“融资额”指标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现在这个时点,没有人说:“回到几年前谁能想到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至今的融资规模超不过上交所和深交所甚至落后于雅加达……”为什么呀?还不是因为美股走势好呗!

所谓“一白遮百丑”,也即如是。

所以,“香港IPO市场出什么毛病了”这是个伪命题。

IPO说:市场走势不好的锅我可不背!

放眼环顾,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势强旺,近旁的日本股市吸金,港股市场整体流动性疲软,除了AI和半导体几个少数板块之外的整体估值低迷……腾讯、小米、蒙牛等上市公司频频回购,包括伊泰煤炭、雅士利国际、保利文化在内的10余家在港上市的知名公司都选择了私有化退市……

再看看,市场定价方面,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统计,港股市场上半年港股IPO项目中,近五成以下限定价,仅有3%的新股以最高价发行。而且56%的新股首日即破发。

如果你是拟上市融资的企业老板,倘若有得选择(万达商管等不算),你愿意在这样的情景下上市吗?你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估值,然后不得不下限定价以适应这个市场吗?

当然有些行业企业是愿意的,就是那些表现还尚可的行业。

据安永报告显示,科技、传媒与通信和生物科技与健康等领域的IPO数量并列第一。而上半年AI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持续火热,再加上国内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支持,科技、传媒等板块表现较好。

对于港股融资的下半年趋势,安永香港审计服务合伙人赖耘峯指出:“港股依然是中国内地企业重要的上市目的地之一,预计下半年香港IPO活动有望回升。

毕马威中国发布的《中国内地与香港IPO市场2023年度中期回顾》指出,受惠于稳定的企业上市申请数量以及早前推出为特专科技公司而设的新上市制度,香港IPO市场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迎来大幅反弹。此外,香港交易所于第二季度全力推动机制革新,推出了港元─人民币双柜台证券交易,并宣布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出市场引颈以待的全新IPO结算平台FINI。香港交易所持续引进的优化措施将有助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

毕马威中国预期,香港资本市场有望在未来数季迎来不少全球和中国内地企业分拆上市和特专科技公司的上市项目。

截至目前,上市申请维持在稳定水平,上半年在港交所披露的已递交上市申请的企业达138家,且第二季度平均每宗IPO交易规模超过一季度一倍以上。

展望下半年的可能新股,看点很多:

消费类的华润怡宝、燕之屋,血液病医疗服务“一哥”陆道培、精光雷达头部速腾聚创、自动驾驶黑芝麻、游戏公司趣丸、AI独角兽声通科技等等,当然也包括波折颇多的蚂蚁集团和万达商管……

总之,2023年下半年香港IPO市场有望迎来大幅反弹。

当然,这一定是在恒指有起色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IPO上市|到底是融资还是圈钱?

01IPO上市意味着什么

腾讯和京东在2004年和2014年上市时,分别融到了15.5亿港元和30多亿美元,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了融资功能,对于投资方或创始团队来说,上市是一个退出通道。今日资本曾在2006年向京东投资了1800万美元。2016年,也就是京东上市后两年,今日资本抛售了自己持有的近8%的京东股票,套现近20亿美元。9年间,其投资增加了近150倍。同时,京东CEO刘强东也凭借20%的持股比例,成为身价过百亿美元的超级富豪。

02 IPO上市的利

如果把企业经营看作打游戏,上市就像外挂,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企业的战斗力飙升,实现跨越式增长。

上市最重要的功能是拓宽筹集资金的范围。

公司上市以后,任何人都可以认购公司股份。尤其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企业筹资可以跨越时间、地域的限制,筹资范围扩大,最大限度分散了风险。这种融资方式对于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新*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过程也是九死一生,失败概率很高。所以,制*公司不太可能借助银行贷款研发新*。但如果能上市融资,就等于千万人以小额资金分担风险,参与到创新中。

很多人认为,美国医*公司的新*研发之所以一直遥遥领先于全球,和美国资本市场的良好运作是分不开的。

除此之外,上市还能让企业获得公众的关注,打开企业的知名度,企业的品牌、商誉由此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各行各业中我们所熟知的品牌一般都是上市公司,如沃尔玛、宝洁、宝马、奔驰、微软等。

但是近年来,美国资本市场上主动要求退市或者私有化的企业不少。1996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量是8090家;到2018年,就只剩下了4397家。美国的钢铁侠马斯克曾经公开表示希望特斯拉退市。为什么那么多人梦寐以求的上市,却有这么多上市公司要放弃?

因为上市也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却知道其中弊端,多有权衡。

03IPO上市的弊

首先,公司成为公众公司后,无法再控制新股东的类型。有资金约束的小股东、散户很难做价值投资者,他们大多是冲着股价短期上涨而来。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是从散户手里募集资金。

所以,上市公司必须盯着季度或年度的收益率和股价,业绩一浮动,就引起市场波动,投资人人心不稳。短期的盈利目标其实也常会和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冲突。

著名培训机构新东方2006年在美国顺利上市,成为中国教育第一股。之后10年,新东方的利润实现了10倍的增长,完成了从“草莽创业”到正规管理的蜕变,学会了资本运作。

但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后悔新东方上市,因为上市后企业的关注点就会发生变化。像新东方这样的企业本应该关注教学质量,但在股价的指挥棒下,数据的增长变得更重要。

资本运作、市值管理的短期目标常会取代企业持续增长的长远目标。

这同样也是马斯克对股市的抱怨。他认为,股价的震荡对员工和股东都造成了干扰,给特斯拉带来的是季度盈利压力,而不是长远发展的思考。当然,马斯克想退市的真正理由是否是这个,也是市场讨论的热点之一。

不仅是马斯克,很多创新企业也对上市比较迟疑。这些企业普遍比较担心上市以后带来的短期利润压力,可能会让他们无法再像上市之前那样专注于创新,从而陷入和“短视”的抗争之中。

除此之外,上市之后,企业有义务向股东公开自己的销售、财务、管理、产品等各种信息。这在无形中会导致上市公司在和竞争对手的对峙中让自己处于敌暗我明的劣势中。

欧美很多优秀的家族企业,尤其是德国,就对上市持有特别保守和谨慎的态度、不愿意接受这种信息披露的要求。

04IPO上市的替代品

整体而言,上市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帮助企业突破了资金约束,另一方面又让企业遭遇短期盈利要求和长期目标不一致以及信息过度曝光的问题。近一二十年,美国企业的上市热潮逐渐退却,这和全球金融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就像之前说过的,最近几十年,金融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20世纪60年代硅谷开启风投模式,90年代私募股权基金兴起,尤其2000年以后全球量化宽松趋势显著,企业的资金约束问题有了越来越多新的解决途径。

很多创新型企业不愿意因为上市而被迫遵守严格的监管要求,更加青睐风险资本或其他私募基金。另外,一些超级大企业现在也是投资市场的主力,出于企业集团的战略考虑,往往会在市场上购买其他企业扩充自己的版图。

2017年,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一共投资了197家企业,耗资近4000亿元,俨然成了中国市场上最大的企业买家。

阿里巴巴用28.8亿美元买下了高鑫零售30%左右的股份,还入股了欧尚和大润发。腾讯则用40多亿元购买了永辉超市5%的股份,还向唯品会投资了6亿多美元。除此之外,它们投资的新兴企业不胜枚举。

而作为对比,2017年在A股上市的公司,包括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在内,一共有438家,筹资2300多亿元。可见,如今有互联网巨头参与的企业买卖市场,实际比IPO融资市场的规模要更大。

和IPO相比,企业买卖市场属于点对点的交易,程序简单、中间费用少,而且出让股权的企业还可能获得大企业除资金以外的其他支持。比如,蚂蚁金服投资哈罗单车,带给哈罗单车的不仅有资金,还有很多网上人口。

所以,如果创业者未来希望将自己沉淀在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变现,实现财务自由,不一定要通过上市,将企业卖给更有实力的大企业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不过,在全球上市热潮逐渐退却的趋势中,中国内地的企业对于“上市”仍然热情高涨:除了A股上市的“一票难求”外,许多内地企业都看中了香港市场。

2015年、2016年和2018年,在香港市场IPO上市的企业数量居全球第一,其中内地企业占据着主要份额。比如,2018年7月12日,8家内地企业在港交所上市,而港交所只有4口钟,导致当天上市的企业只好轮流敲钟。

自2007年至今,参与***西部办试点,对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开展“新农村新农民创业能力培训”,为西部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创业人才。

三尺讲台,致力于财税教育。作为上海理工大学本科创业班教授、***西部办上海展望培训基地特聘教授、美国阿拉巴马州诺里奇大学EMBA客座教授、法国天主教大学伊赛格工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EMBA客座教授、中国(上海)大学生实训基地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导师,守护一批又一批学子的崇德向善之路。

20年前首批上海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专家、现任上海代理记账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