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势?)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势?
鄂尔多斯地处黄土高原,在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的怀抱里,东南、西与晋、陕、宁接壤,北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和包头市隔河相望。3.5万年前,鄂尔多斯是著名的“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河套文化”的发祥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就坐落在鄂尔多斯中部的鄂尔多斯伊金霍洛草原上。鄂尔多斯高原海拔1100~1500米左右,最高点为西部黄河畔的桌子山,海拔2149米。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微倾,起伏和缓。
值得了解:这个高原原来是对相关群山和盆地的统称,主体区域现在地质学界已经称鄂尔多斯盆地(即陕甘宁盆地)。从绝对高度看,是高原,而从四周高地看,又是盆地。
全国十大最小的盆地?
1、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处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也是世界十大盆地之一。
塔里木盆地
2、陕甘宁盆地
陕甘宁盆地又称鄂尔多斯盆地,以前习惯于称呼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后来是地质学上重视它,称之为盆地,其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面积居中国盆地第二位,也是世界十大盆地之一。
陕甘宁盆地(鄂尔多斯盆地)
3、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重庆市大部分、贵州北部、云南东北部,长江上游,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
四川盆地
4、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平均海拔为4000米,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四周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脉所环抱,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
柴达木盆地
5、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西侧为准噶尔西部山地,东至北塔山麓。南北宽450千米,东西长700千米,面积18万平方公里(一说30万平方公里),沙漠占30%,地势向西倾斜,北部略高于南部,北部的乌伦古湖(布伦托海)湖面高程479.1米,中部的玛纳斯湖湖面270米,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189米,是盆地最低点,准格尔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也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
准噶尔盆地
6、银额盆地
银额盆地东起银川市西部-西至额济纳旗(主要在内蒙古西部), 面积约12万3千平方公里,地貌以沙漠、戈壁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其中的阿拉善沙漠8万平方公里(包括三个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
银额盆地
7、湖北盆地
湖北盆地,也称两湖盆地(湖北湖南相连的盆地)、荆楚盆地、楚湖盆地,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左右,主体在湖北省、延伸到湖南省北部洞庭湖平原,北方和东方是广义大别山脉(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余脉),正北是大洪山,西北是大巴山脉(武当山和大巴山等)及其相连丘陵,西为巫山山脉,西南为武陵山脉,南部为雪峰山脉东北部,正南为雪峰山脉和幕阜山脉的低落地带(也是隆起带),东南和东方下部为幕阜山脉,东方通过长江谷地带与安徽安庆市相连,北方通过随州走廊与西北方的南阳盆地相连,南部通过长沙走廊与湘中盆地(群)相通。
湖北盆地
8、晋陕盆地带
晋陕盆地带面积10余万平方公里,从东北部的太原盆地(面积5千平方公里)周围到西南部的灵宝盆地,其中南段主要是渭河断陷沉降盆地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运城盆地(面积约6211平方公里)、渭河盆地和灵宝盆地,关中平原(3.6万平方公里)在晋陕盆地南段的中部,汾、渭河谷地面积4.76万平方公里。
晋陕盆地带
9、湘中盆地群
湘中盆地群的边界式界定范围是:北方是洞庭湖平原,东北方是幕连九山脉、东方是罗霄山脉,西方是雪峰山脉,南方是南岭,中部是湘中盆地,散布很多丘陵,因此也称 "湘中丘陵盆地",面积可能有十万平方公里,其中衡阳盆地和邵阳盆地最大。
湘中盆地群
10、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盆地中国最低的内陆盆地,在**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天山山脉东段南坡的山间断陷盆地,北为博格达山,南为库鲁克山,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如果以周围山脊线为界,面积50140平方公里,其中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有4050平方公里,盆底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是中国大陆的最低处,盆地边缘群山环抱,最高的博格达峰终年积雪。
天环凹陷什么时候形成
你好!据我预测,可能,大概,凹陷之前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张威副研究员: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构造叠置与天然气聚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构造叠置与天然气聚集研究
作者:
张威1,2,何发岐1,闫相宾3,陆永潮2,蔡利学3,安川1
1.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构造-沉积演化相比盆地主体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尽管勘探已发现了多套气层,但不同区带多层天然气差异成藏规律仍不清楚。本文利用伊陕斜坡—伊盟隆起构造过渡带上杭锦旗地区井、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恢复了中元古界—古生界残存地层分布,分析了中元古代以来6个关键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根据元古宇与古生界的构造叠置关系,将研究区划分为断陷-斜坡、断陷-凸起、凸起-断阶和凹陷-斜坡4种类型,认为构造演化控制了1套主力烃源岩和3套勘探层系储层的差异叠合:石炭-二叠系煤层烃源岩成熟度呈西高东低,西部镜质体反射率Ro为1.3%~1.7%,东部镜质体反射率Ro为0.8%~1.3%;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储层物性呈东好西差,东部孔隙度φ为10%~20%,西部孔隙度φ为5%~10%;奥陶系马家沟组及中元古界长城系储层在*部地区残存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源-储差异配置与构造演化控制下,断陷-斜坡叠置区主要发育二叠系地层-岩性气藏及长城系潜山气藏,是寻找多层富集目标的最有利区带;凹陷-斜坡叠置区是奥陶系灰岩缝洞型气藏与二叠系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叠合发育有利区;凸起-断阶叠置区是上古生界多类型气藏复合发育区;断陷-凸起叠置区则是长城系及二叠系源外气藏潜在发育区,可作为近期勘探突破目标。石炭-二叠系高成熟烃源岩(Ro>1.3%)分布控制了3套层系天然气叠合富集,整体为源内充注成藏模式;高成熟烃源岩区之外主要为源侧运移成藏模式,继承性古隆起上的有效圈闭是天然气聚集的主控因素。
研究区构造位置与构造区
盆地北部构造沉积演化与成藏效应综合图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古生代主要时期古地质图
研究区北部东西向构造-沉积演化剖面
研究区南部东西向构造-沉积演化剖面
杭锦旗地区4种构造叠置关系对比
研究区主要烃源岩和储层分布平面
锦62与锦43井埋藏史
锦13井长城系典型铸体薄片照片
公卡汗-独贵加汗南北向气藏综合剖面
十里加汗-什股壕南北向气藏综合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与天然气差异聚集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元古界-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差异较大,地质结构存在分区分带特征。根据中元古界-古生界地质结构关系,划分为4个各具特色的构造叠置关系区,即独贵加汗断陷-斜坡叠置区、公卡汉断陷-凸起叠置区、什股壕凸起-断阶叠置区和十里加汗凹陷-斜坡叠置区。
研究区发育1套主力烃源岩和3套勘探层系储层,其中石炭-二叠系煤层烃源岩的成熟度西高东低,下石盒子组储层物性呈东好西差,而马家沟组及长城系储层仅在*部地区残存。源储差异叠合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天然气差异聚集的物质基础。
构造叠置类型控制不同地区的圈闭类型与天然气聚集。断陷-斜坡叠置区发育二叠系地层-岩性气藏及长城系潜山圈闭气藏,是多层富集目标勘探的有利区带;凹陷-斜坡叠置区是奥陶系灰岩缝洞型气藏、二叠系砂岩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发育有利区;凸起-断阶叠置区是上古生界多类型复合气藏发育区;而断陷凸起叠置区是长城系、二叠系源外气藏潜在发育区。
石炭-二叠系高成熟烃源岩分布控制3套勘探层系的气藏叠合富集。根据主力烃源岩与3套储层的匹配关系,可分源内成藏和源外成藏等两种模式。在源内成藏区,天然气分布受源储配置关系控制;而在源外成藏区,继承古隆起之上的有效圈闭是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地区。
本文引用格式:
张威,何发岐,闫相宾,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构造叠置与天然气聚集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22.51(4):689-703.
ZHANGWei,HEFaqi,YANXiangbin,etal.TectoniesuperpositionandaccumulationofnaturalgasinnorthernOrdosBasin[J].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2022.51(4):689-703.
排版:欧艳玲陈锐珊
责编:姚志昌
审核:宋爽
版权声明
创刊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中国矿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文科技期刊,现已成为我国矿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全国“百强报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入选中国科协地学领域、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行列,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等。
是《工程索引》(EICompendex)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等,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Q1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我们
0516-83995113
0516-83995897
求油气藏成形的地质条件,最好是陕北的,谢谢,学习用。
最基本的是油气的生成、聚集、保存条件,石油地质学上将这种组合简称为:生储盖圈运保(也有的概括成“生储盖运聚保”)。“生”指的是能够生成油气的岩石(烃源岩),“储”指的是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能够储集油气的岩石(储集层),“盖”指的是孔隙度和渗透性低、能够封堵油气的岩层。“圈”指的是地下岩层或构造当中有一个不适宜油气继续运移的形态或物理化学条件,油气如果在里面聚集起来,能够形成油气藏,“运”指的是油气运移,油气运移分为一次运移(初次运移,油气离开烃源岩)、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或圈闭形成油气藏),有的还有三次运移(油气藏破坏,油气运移到地面),“保”指的是必要的保存条件,如温度、压力、构造、岩浆活动等。油气田是同一区域内油气藏的综合。
书籍|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
小伙伴们,福利来了!petrel2016经典教程免费送!!!石油大学全套视频教程免费送!!!一次付费可获得5T石油类资料!!!
hello,小伙伴们,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鄂尔多斯盆地有关的书,主要介绍的是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及与油气富集的关系,在盆地构造变形、断裂和裂缝相关性分析及其与油气富集规律等方面有着很多新的认识,是搞鄂尔多斯盆地研究的小伙伴们的不可多得的好书。截图如下:
有问题联系小编
另有石油大学全套视频教程免费送,共55门课程教学视频,涉及基础地质、勘探原理、开发地质、油藏工程、地震解释、测井解释、钻井、采油、储运…应有尽有,共60多个g!!请联系小编。
鄂尔多斯地形特征?
鄂尔多斯高原东西两侧构造地貌独特,其东侧发育晋陕峡谷地貌,西侧则为六盘山高山地貌。晚新生代以来,本区主要受青藏高原快速向北扩展和高原物质向东构造挤出作用的影响,其新构造活动显著,山脉急剧隆升,河流强烈下切,塑造了现今独特的构造地貌。
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一个10亿吨级大油田,取名庆城大油田, 你怎么看?
我们需要为这个重大发现而高兴和称赞。毕竟,作为石油消费大国以及石油进口大国,这个发现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而对于资源的储备和利用也是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际上,这个发现是在国庆节前就发布的,作为中国石油近期两项重大油气勘探之一,鄂尔多斯盆地长7生油层内勘探发现了10亿吨级大油田,给其取名庆城油田,似乎也有庆祝国庆之意。
据悉,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石油自2011年以来,针对长7源内油藏,开展了以水平井加体积压裂、工厂化作业为主的技术攻关试验,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单井产量,形成了勘探开发配套技术,2019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58亿吨、预测地质储量6.93亿吨,目前正在建设百万吨级开发示范区。
众所周知,石油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之所以称之为战略资源是因为所有国家把它都纳入国家战略之一,现在的社会可以说没有了石油几乎就不能正常的运转。尤其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具有“液体的黄金”之称。
对于我国来说,石油资源在世界上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储量达到了260亿桶,也就是37亿吨,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三。虽然石油储量这么丰富,但是我们国家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
但是,我国油田开采难度比较大,开采成本也比较高,所以一直以来我们进口也比较多,油价也相对较高。而这个新发现,既可以说是个大宝藏,也可以说是对于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又一个贡献。
鄂尔多斯盆地的油田有哪些?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盆地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该地区的主要油田包括大庆油田、吕梁油田、长庆油田、南水北调输油管道输油油田、东胜油田、山西油田等。这些油田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高效的开采技术而著名,对中国的能源产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浅水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分析
一、地质背景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区域构造属于伊陕斜坡,与天环坳陷毗邻(图8-8)。根据各类沉积构造的发育程度和组合规律,认为长8油层组沉积特征明显有别于长4+长5、长6、长7等油层组,属于典型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韩永林等,2009)。浅水三角洲是一种特殊的三角洲类型,它是指在水体浅、地形平缓部位形成的以分流河道为主体的三角洲类型,其沉积作用和砂体展布受湖平面升、降和物郑春腊源方向控制明显(韩永林等,2009),对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一特点,本项目研究以T.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按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发育规律和层次性,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和对砂体进行详细解剖和预测。图8-8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中期构造格*及研究区位置图(据陈全红等,2006,略作修改)二、长8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特征(一)高分辨率层序划分根据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数十口井的岩心资料描述和测井资料分析,从长8油层组中可识别出的层序界面和区域对比标志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1)覆盖长81顶部的长73底部凝灰岩;(2)长81底部和长82底部区域性的侵蚀冲刷面及岩性和岩相转换面(图8-9);图8-9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图(罗11井)(3)长81和长82内部的小型冲刷面。针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层序发育具有同时受构造、气候、物源、A/S值变化和地层自旋回过程等因素控制的特点,以基准面旋回级别划分和命名原则为基础,同时考虑层序界面性质、级别、结构与叠加样式,将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划分为两个中期(MSC1和MSC2)和六个短期(SSC1-SSC6)基准面旋回(图8-9)。(二)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特征1.短期基准面旋回特征研究区长8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厚度一般为近十米至十余米,根据层序界面的类型和结构特征,可划分为向森敬上变“深”非对称型(以下简称A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以下简称C型)两种基本类型和五种亚类型。图8-10向上变“深”非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此类型主要发育在近物源区的位置或物源供给较充分的河流沉积区,形成于沉积物供给率远大于至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的超补偿和过补偿沉积条件下(A/S1和A/S<1),为长8油层组最发育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类型,特点是层序中仅保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下降半旋回表现为冲刷侵蚀状态,测井曲线呈钟形或箱形(图8-10),代表基准面缓慢上升和快速下降的强烈非均衡地层过程。根据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比值的变化,此类型可进一步细分为低可容纳空间(A1型)和高可容纳空间(A2型)两种亚类型:前者形成于水浅流急和A/S1的条件下,出现在浅水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的上游部位,以发育上升半旋回连续叠置的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砂体间被冲刷面分割,一般不发育泥质隔层(图8-10A),岩性主要为粗-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少量为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单个砂体往往具有向上加“深”变细的沉积序列;后者主要形成于水体相对较深但流动较缓和A/S<1的条件下,出现在浅水三角洲前缘中下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区,岩性组合相对较复杂,由细-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有序叠置组成向上变细加“深”的沉积序列,底部与下伏地层大多数呈岩性突变的冲刷接触关系,层序中不仅中下部的河道砂体保存较完整,上部细粒的堤岸沉积也可得到不同程度的保存(图8-10B)。对称型旋回结构此类型层序形成于沉积物供给喊滑率等于或略小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A/S≥1)的条件下,为长8油层组常见的另一类短期旋回层序结构,主要特点为:(1)层序中发育有两种界面类型,其一为层序底、顶界的小型冲刷面或相关整合面,其二为层序内的短期洪泛面;(2)上升和下降半旋回由粗变细复变粗的沉积记录保存较完整,对应的测井曲线为钟形→平直→漏斗形组合形式;(3)按层序内上升与下降半旋回厚度的变化状况,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亚类型,其一为上升半旋回厚度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1型,图8-11A),其二为上升与下降半旋厚度近于相等的近完全-完全对称型(C2型,图8-11B);其三为下降半旋回厚度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图8-11C)。图8-11长8油层组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2.短期旋回层序分布模式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不同类型的短期旋回层序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分带性,遵循可容纳空间机制确定的A/S比值条件(图8-12),可分为如下三类。(1)A型层序发育在浅水三角洲平原及前缘的河道位置,其中A1型发育在主河道活动区,A2型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活动区;图8-12浅水三角洲各沉积相带基准面旋回结构和砂体分布及对比关系模式图(2)C型层序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的分流间洼地、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的中、下游及河口坝沉积区(图8-12);(3)垂直物源方向,在同一层序的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上游→水下分流河道中、下游→河口坝(或分流间湾)→前三角洲的沉积相分带序列中,依次出现A1型→A2型→C1型→C2型→C3型层序结构类型的变化和分布规律。3.中期基准面旋回特征长8油层组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厚度一般为数十米至近百米,根据界面类型划分为MSC1和MSC2两个中期旋回层序,此二层序的结构都属于上升和下降半旋回沉积记录都得到较好保存的对称型(C型)层序(图8-9),主要特征为:(1)分别都由三个短期旋回层序按一定的方式叠置组成,其上升半旋回为A型→C1型,或单一的C1型短期旋回层序叠加样式,对应的沉积相演化为连续叠置的河道砂体→分流间泥岩组成向上逐渐加“深”变细的湖进序列,或由天然堤→分流间→决口扇微相的泥、粉砂岩薄互层组成的不明显湖进序列。下降半旋回为单一的C2型→C3型或短期旋回层序叠加样式,对应的沉积相演化为分流间湾(或前三角洲)→决口扇(或远砂坝→河口坝)微相的泥岩、粉-细砂岩组成向上变浅加粗的湖退序列,顶部偶尔夹有分流河道砂体,顶界面大多为低幅下切的侵蚀冲刷面;(2)顺物源方向,对应浅水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相带分布,中期旋回结构分布具有A型→C1型→C2型→C3型的演化序列,此特征与MSC1和MSC2叠加组成的三角洲生长旋回中,作为储层骨架砂体的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发育于各中期上升半旋回中,而作为次要储层砂体的河口坝与发育于中期下降半旋回中的展布特征相一致(图8-12)。(三)浅水三角洲与正常三角洲层序特征比较浅水三角洲的定义是相对水体较深的正常三角洲而言,二者在受沉积物供给速率和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所影响的沉积特征方面有明显区别,尤其是高分辨率层序特征上的差别更大(廖一等,2010)。1.正常三角洲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正常三角洲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可归结为以下四点:(1)发育于正常三角洲的沉积盆地地形相对较陡,水体相对较深,A/S比值一般比较大,盆地总体处于弱补偿至欠补偿状态;(2)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中,A型、B型和C型三种层序基本结构类型都有发育;(3)在三种层序类型中以C型层序最为发育,在三角洲各相带都广为分布,而A型层序发育不多,一般出现在三角洲平原心滩或主河道活动区,B型层序发育在河口位置及前三角洲位置;(4)A型层序中以A2亚类型更为发育,C型层序中C1、C2、C3三种亚类型都比较发育。2.浅水三角洲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浅水三角洲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也可归结为以下四点:(1)发育浅水三角洲的盆地地形十分平缓,倾角很小,水体很浅,A/S比值一般比较小,盆地总体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由于水体浅,湖平面升、降和湖平面波动对A/S比值影响强烈,因而具有与正常三角洲不同的、以河流大幅度进、退积作用和水下分流河道更为发育为显著特征;(2)由于A/S比值较低,短期旋回层序中只发育A型和C1型层序结构类型,不发育B型层序;(3)A型层序结构类型在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位置都很发育,尤以发育有较多的A1型层序为特征;(4)C型层序中C1型层序最为发育,其次是C2型层序,主要发育在分流间洼地和分流间湾附近,C3型层序发育相对较少,而且主要分布在近河口的前三角洲附近。三、层序地层格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一)层序地层格架在对岩心剖面和测井剖面的精细沉积相和高分辨率层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法则,以旋回层序的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层序界面和洪泛面)为优选时间地层等时对比位置,以最具等时对比意义的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和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图8-13)。层序地层格架内研究区长8油层组砂体的发育具有如下两个特点:(1)基准面上升期,由强烈主动进积作用形成的各类成因砂体(如充填下切河谷的河道砂体)更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不仅砂体厚度大,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值也较高;(2)基准面下降期,由强迫进积作用形成的各类成因砂体厚度明显减小,砂体的侧向连续性和连通性变差,含泥量或泥质夹层增多、分选变差,非均质性增高,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值明显降低。图8-13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浅水三角洲层序地层对比和地层格架图(剖面位置见图8-14)图8-14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二)层序-岩相古地理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对比图的基础上,选择四级层序为成图单元,编制了相当于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图8-14),利用该技术编制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更具有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实用性,可确定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规律有如下几个特点:(1)发育有北东部、北西部和南部三个浅水三角洲扇体(图8-14),以北西部的扇体规模为最大,其余依次为北东部和南部的扇体;(2)三个浅水三角洲扇体的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很发育,自物源区方向呈长条状向湖泊方向长距离延伸,于低湖水位期在湖泊的中心部位发生交汇(图7-34A),显示了受湖平面波动引起岸线大幅度摆动和物源方向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的强烈控制作用;(3)由于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体较浅,可容纳空间相对较小,河流的能量较强,以水下分流河道进积作用为主,其所携带的沉积物的量较多,因此浅水三角洲扇体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向前延伸的过程中不仅对河口坝砂体有强烈的侵蚀作用,而且往往可直接进积超覆在前三角洲泥岩之上,致使河口坝几乎不发育;(4)长8早期(MSC1层序,相当于长82)和晚期(MSC2层序,相当于长81)的层序-岩相古地理有明显差别,其中长8早期湖平面位置相对较高,湖岸线向物源方向扩展,研究区主要为湖域扩大的浅水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沉积环境,来自北东、北西及南部物源区的三个三角洲扇体呈相互独立的鸟足状向湖盆中心延伸(图8-14A),以北西部的扇体规模为最大,其余依次为北东部和南部的扇体;三角洲扇体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较为发育,分流河道中以发育有较多的心滩为特征。长8晚期湖平面下降,湖岸线向湖泊方向大幅度推进,研究区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图8-14B),以发育含大量芦木化石的沼泽化分流间洼地为典型标志。三角洲前缘沉积区面积较小,来自不同三角洲扇体的前缘部分的长条状和鸟足状水下分流河道在研究区中部发生交汇。前三角洲-浅湖沉积区的分布范围更小,被长条状和鸟足状交汇的水下分流河道分隔成湖湾形态。四、结论晚三叠世长8油层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经历了前期沉积充填作用,地形趋于平缓,河流作用减弱,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其沉积及高分辨率层序具有以下特征:(1)长8沉积期,湖泊水体浅,而沉积物供给充足,湖盆长期处于补偿-过补偿状态,A/S比值小,主要发育A型和C型层序,不发育B型层序。(2)A型层序主要发育在三角洲河道附近,C1型和C2型层序主要发育在分流间洼地和分流间湾附近并以C1型为主,C3型层序主要发育在前三角洲附近。(3)MSC2三角洲砂体明显较MSC1时期向湖盆方向的进积作用更强烈,体现了浅水三角洲以进积作用为主和非常有利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沉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