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基指数基金现在可以买吗(宽基etf和行业etf哪个好?)
宽基etf和行业etf哪个好?
1 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要根据个人投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2 宽基ETF是一种追踪指数的基金,其投资范围广泛,风险相对较低,适合长期投资。行业ETF则是以某个特定行业为投资对象的基金,风险相对较高,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3 如果你追求稳健的长期收益,可以选择宽基ETF;如果你对某个行业有较深入的了解,且认为该行业前景看好,可以选择相应的行业ETF。
股市创新高的时候能买指数基金吗?
牛市中绝大部分被动型的宽基指数都能获得好成绩,例如跟踪(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创业板等)这类宽基指数的被动型基金,可以说随便买也能超越大部分投资者的收益。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由于被动型指数基金主要策略就是跟踪相应的标的指数成分股,这类基金有持仓要求,常态下持仓会超过90%,也就是相当于牛市中都是满仓操作,当然可以跑赢绝大部分投资者。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熊市中,保持90%以上仓位,亏的也比较惨。
所以,牛市中,买哪只指数基金并不是最重要的,历史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宽基指数都会大涨,只是涨幅的问题,不要踏空就OK了。
最重要是什么时候离场收割,落袋为安。
判断牛市顶部的一些方法(并非标准答案,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1、可根据宽基指数PE、PB进行估值,达到历史高位附近减仓或离场;
2、全民炒股,老大爷和大妈们都在谈论炒股之时,距离顶部不远了。
3、都说A股市政策市,看政策见机行事非常重要,增加印花税、加息等利空政策出台,也是见顶预兆。
宽基指数选择
场内基金ETF和场外指数基金都行,ETF需要有股票账户,场外指数基金需要通过基金账户购买。
有交易经验的建议购买ETF,上班族没时间看盘的考虑场外基金。
1、选择成交活跃、持仓量大的产品,这样没有流动性问题;
2、查询历史过往业绩,择优选择;
3、同类指数基金横向对比,选择跟踪误差小的,衡量被动指数基金是否称职的一大标准。
2023年,购买几个宽基指数基金!
引言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2023年,面对资本市场可能出现的投资良机,是买股票还是买基金,如果买基金怎么买,买谁?首先给出本文的结论:买点宽基指数基金。
1
巴菲特观点
巴菲特在公共场合几乎从不推荐股票和基金,但是在1993年—2015年期间,他至少有8次提到指数基金。他讲到:“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即使一个在金融方面什么都不懂得人,也能战胜大部分所谓的投资专家。”
为什么巴菲特那么力挺指数基金,指数基金它的魅力在哪?
2
宽基指数基金基础知识
说到指数,大家首先想到上证指数,比如2022年12月26日10点,上证指数3063点,还有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数等等。
那这些指数怎么来的,以上证指数为例。
交易所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大部分股票(大约2000家)放在一起,然后用加权平均法得出一个数值,这就是上证指数。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初三五班的平均分是多少?很简单,把总分加起来,然后除以人数就可以了。当然指数算法远没有班级平均数那么简单,但原理差不多,这里我们不做具体说明,大体了解就行。
所以说,上证指数代表着在上交所上市的2000多家公司的股价整体走势。
所以我们看到,经济形势好,大部分公司股价涨,那指数就涨,比如20007年,最高到了6124点。
反过来说也一样,如果指数涨,大概率你手里的股票也涨。
当然今天我们说的指数基金不是指的这个指数,这个指数太大了,它囊括的上市公司太多了。
按照标的范围,一般指数分为宽基指数和行业指数。
行业指数很好理解,就是把涉及到某一个行业的上市公司放在一起编制一个指数。比如全指医*指数,是把中国大部分医*上市公司放在一起编制的指数,该指数涨跌基本反映整个医*行业的行情变化,除此之外,还有半导体行业指数,房地产行业指数,半导体行业指数等等。
但是今天我们推荐的也不是行业指数,而是宽基指数。
宽基指数是相对于行业指数来说的,大家刚才也看到了,行业指数指的是单一行业,其特点是投资集中,你买某一个行业指数,是看好其整个行业发展。但是也有其弊端,比如某一行业基本面出现问题,可能你买的该行业指数基金就会亏损。
比如2021年中旬—2022年10月份,医疗行业受集采影响出现了下跌,这期间买医*指数基金亏损大约30%。
而宽基指数不同,宽基指数,不是投的某一个行业,而是多行业覆盖,分散投资。
常见的宽基指数有上证50指数(挑选上交所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50家公司编制指数);沪深300指数(挑选沪深交易所规模和流动性排名前300的大型上市公司编制的指数),中证500指数(扣除刚才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后再按总市值排名,取前500名的中型上市公司编制的指数)。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宽基指数,不一一赘述了。
3
为什么2023年建议购买宽基指数基金?
首先,费用低。宽基指数的申购费和管理费相比于其他基金低。
然后,宽基指数基金分散投资,覆盖行业广,可以避免“投资单一行业,风险过于集中”的风险。
再者,2023年,估计还会延续板块快速轮动的特点,普通投资者很难跟得上节奏,不如选择一个宽基指数,雨露均沾。
最后,2023年和2024年估计会有一波大行情。行情年,宽基指数从不会让人失望。
4
推荐几个宽基指数基金
第一:看好沪深300指数,推荐基金包括:前海开源沪深300指数A(000656)和博时沪深300指数A(050002)。
第二:看好中证500指数,推荐基金包括:鹏扬中证500质量成长ETF联接A(007593)和平安中证500ETF联接A(006214)。
5
购买宽基指数基金注意事项
首先,耐心持有,持有周期尽量不低于一年。买指数,需要足够的耐心,忽略短期波动。
然后,建议不设止损,设止盈。比如设定一个目标,持有到2023年或者2024年,如果收益达到了30%,不管接下来涨多少,跟我没关心,坚决卖掉。也可以把盈利目标设到20%或者50%,这个根据个人预期去选择。
估计2023年或者2024年会有一波大行情,但是也可以预想,很多人心怀贪念,不止损,想赚的更多,但是市场不可能永远涨,一旦调整,最终会把赚的钱亏回去。
设定好目标,无论什么时候实现了就卖掉;没有实现就耐心等着,别的不敢说,宽基指数基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因为沪深300和中证500宽基指数代表着各行各业的龙头,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买宽基指数,买的是中国未来的国运和国势。
为什么基金组合中经常都是宽基指数?
宽基指数深受大家青睐,适合小白定投,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基金的上班族。指数基金包含有沪深300、沪深500,上证50,都是上市前几百家公司,包含的范围领域比较广,所以说经常是宽基指数。相对于窄基较少,窄基包括房地产,金融,白酒,医疗等
ETF观察丨恒指近半月来领涨全球,恒生医疗ETF(513060)今日大涨超4%!机构:港股或将迎来全年最佳配置时点_南方+_南方plus
近两周(3月21日-4月6日)来,港股重现反弹之势,恒生指数上涨7%。近半年来,港股走势可谓“跌宕起伏”:2022年11月1日-2023年1月27日,近60天反弹近50%;2023年2月以来,再度步入调整,恒生指数最大跌幅超15%,近两周又重现反弹之势。
港股通个股看,3月底至今(4月6日),医疗健康领域个股思派健康、云计算龙头金山云、AIGC概念股创新奇智均大涨超50%,领涨港股。
4月7日,港股休市,但多只港股基金大涨,截至收盘,恒生医疗ETF(513060)、恒生科技指数ETF(159742)、港股通消费ETF(513960)分别上涨4.39%、1.62%、1.61%。
多家机构认为,海内外多个利好因素正支撑港股重拾反弹。从资金流向看,截至4月6日,南向资金已连续20个交易日净买入,港股市场正吸引资金涌入。
海内外利好因素驱动,近期港股强势反弹,领涨全球
近期港股强势反弹,领涨全球。3月底以来(2023.3.21-4.6,下同),恒生指数涨7%,在全球主要宽基指数中大幅领涨。
科技行业反弹明显,位居行业涨幅第一。3月底以来港股主要行业指数均录得不错收益,其中恒生综合行业指数-资讯科技业(HSCIIT.HI)涨超13%,位居恒生综合行业指数中涨幅第一,大幅跑赢恒生指数,反弹较明显。恒生综合行业指数-非必需性消费(HSCICD.HI)也涨超6%。
拉长周期看,港股市场从2021年2月深度回调以来,恒生指数跌近35%,科技指数、医疗保健指数、消费指数等相较于大盘累计跌幅更大,方正证券认为后续反转行情中反弹力度也将更大。
对于港股近期的强势反弹,光大证券认为,主要源于国内数据和海外流动性双轮利好驱动,港股企稳回升。
当前港股市场整体估值依然处于低位。截至4月6日数据,恒生指数PE-TTM估值为10.17倍,处于近5年来自下而上45.58%的分位点上。细分行业看,当前恒生科技指数估值仍处于历史更底部位置,性价比更为凸出。
资金借道ETF布*港股,当前科技和消费板块性价比突出
随着近期港股的反弹,资金持续关注港股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风向标”的股票ETF,从规模份额来看,不少港股相关ETF受青睐,资金借道ETF加仓港股,净买入的热情不减。
1、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估值历史低位,恒生医疗ETF(513060)一周份额增加超18亿份
据统计,截至4月4日,有7只港股相关ETF份额增长超10亿份,主要为科技相关主题指数;其中,医*相关港股ETF——恒生医疗ETF(513060)份额明显增长。
截至4月4日,恒生医疗ETF(513060)从年初份额114.83亿份,增加了逾42亿份至157.40亿元,份额增长超37%。
近期,资金更是大幅加仓。恒生医疗ETF(513060)近一周份额增加了超18亿份,位列港股相关ETF份额增长的首位。
恒生医疗ETF(513060)跟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HK),今年来,港股市场整体走弱等多因素扰动,港股整体医*板块估值出现明显回撤。
截至4月7日,今年以来,恒生医疗ETF(513060)下跌近5%。不过从4月4日开始,恒生医疗ETF(513060)出现了大幅反弹,三个交易日涨7.33%,终结了前期下跌趋势。
从流动性来看,从恒生医疗ETF(513060)交投活跃,今年来日均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在港股ETF中居于前五。
公开资料显示,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反映在香港上市、主要经营医疗保健业务证券的整体表现,前五大重仓股分别是*明生物、京东健康、石*集团、中国生物制*、信达生物。
据Wind数据,当前,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市净率为2.75倍,处于近三年以来29.00%历史分位点,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位。
2、科技板块反弹明显,恒生科技指数ETF(159742)交投活跃度持续提升
今年来,份额增加靠前的港股ETF主要集中在医*、科技、互联网等相关指数ETF,其中,恒生科技指数ETF(159742)也获得了市场的“追捧”。
恒生科技指数ETF(159742)跟踪的是恒生科技指数(HSTECH.HK),该指数主要筛选最多30只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前五大权重股分别为阿里巴巴-SW、京东集团-SW、腾讯控股、快手-W、小米集团-W等。
从去年10月底至今年1月底,恒生科技指数一度迎来了大幅反弹,恒生科技指数在此区间上涨了约60%;2月以来,港股重新陷入回调,恒生科技指数从2月初高点至3月中旬低点回撤约20%,随后恒生科技指数小幅上涨,不过还未反弹至今年1月高点。
恒生科技指数ETF(159742)近一个月也获得了资金的“追捧”。截至4月4日,恒生科技指数ETF(159742)近一个月份额增加了2.99亿份。
今年来,日均成交额为1.69亿元,日均换手率为19.28%;
近1个月,日均成交额上升至2.10亿元,近1月日均换手率提升至22.50%;
近一周,交投活跃度再度提升,近一周日均成交额为2.40亿元,日均换手率为23.75%。
3、**加大消费支持力度,机构认为当下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估值性价比突出
2023年以来,随着**加大消费支持力度,消费行业近期不断传来好消息: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清明节假期(4月5日),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76.64万人次,较去年清明节当日增长22.7%。
4月6日,国新办就“更好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更优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举行发布会,会上,国家税务总**长王军表示,1-2月份房地产销售收入由负转正,同比增长2.3%,较去年全年加快19.5个百分点;3月份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9%。
进入4月,市场将进一步确认经济恢复数据,东海证券认为,大消费主线或在4月走出主题行情。
港股通消费ETF(513960)自3月中旬震荡上涨,3月17日至4月7日涨超7%。
港股消费板块是长坡厚雪赛道。截至4月7日,港股通消费ETF(513960)自2022年3月3日成立以来涨幅超过19%。
港股通消费ETF(513960)跟踪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931455.CSI),前十大重仓股分别是腾讯控股、美团-W、小米集团-W、百胜中国、快手-W、李宁、农夫山泉、比亚迪股份、创科实业、安踏体育,前十大重仓股合计持股占总持仓比例61.63%。
过去两年,受市场风格轮动和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板块底部震荡,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底部徘徊。
据Wind数据,当前,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市净率为4.05倍,处于近三年以来31.76%历史分位点,方正证券认为,当前恒生科技指数和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估值处于历史更底部位置性价比更为突出。
港股或将迎来全年最佳配置时点,机构:关注医疗、科技、消费等赛道投资机会1、“便宜”的港股现在可以买了吗?
当前,机构对港股未来走势,普遍偏乐观:
博时基金经理万琼,在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513060.OF)、博时恒生科技指数ETF(159742.OF)、博时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ETF(513960.OF)的2022年年报中指出,造成2022年全球股票市场表现不佳的诸多因素在2023年均有望迎来转机。
国金证券:维持对港股中长期上行趋势的判断。
光大证券:港股行情持续受益于中国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
中金公司:当前水平下港股无论是对内地或是海外投资者作为“避风港”的吸引力与价值正在上升。
中信证券:2023年二季度港股或将迎来全年最佳配置时点。
博时基金经理万琼认为可关注科技、医疗保健、消费等细分赛道:
科技赛道,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大多数业务在中国境内,景气与国内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有望受益于2023年国内增长的复苏。同时,监管压力在方向上发生了变化,中美监管合作也有了一定进展,政策方面的相关不确定性处于相对较低位置。
医疗保健领域,2023年有望迎来新一轮创新*技术周期的复苏,政策层面也有望迎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加上美联储加息预期的放缓,有利于创新*类相关公司估值的提升2023年医疗保健行业特别是创新*这个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消费领域,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扩大内需位列重点工作首位,疫情防控优化调整和第一波感染高峰过后,线下消费迎来快速复苏,春节期间旅游出行人次向2019年同期快速靠拢,内需有望成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方正证券:结构上看认为恒生科技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和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当前估值处于更底部、盈利成长性更强,在后续反转行情中或将具有更好的上涨弹性;
光大证券:景气仍然是全年最为重要的主线,建议关注消费复苏以及制造业投资。今年消费板块将会是经济修复弹性的来源,二季度开始,消费与收入的正循环值得关注;
国信证券:港股迎接金色四月,板块配置上,互联网与消费首选。
综合机构观点,普遍认为消费、科技、医疗、互联网等赛道投资机会更值得关注。
最后,想要提醒投资者的是,重仓单一行业,在结构性牛市中确实可能收获不菲的利润,但其背后的政策风险、估值风险、市场风险、黑天鹅风险,往往被漂亮的走势曲线所掩盖。而均衡配置好行业,比如均衡配置科技、医疗保健、消费等多个行业,即使某个行业出现调整,但仓位不重,不论是加仓抄底,还是减仓避险,都能游刃有余。而且,虽然均衡持仓经常被吐槽“收益总是对冲”,但为了防止“踩踏”风险、“抄底在半山腰”,作为投资者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均衡配置。
(本文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刊载内容来自持牌证券机构,不代表平台观点,请投资人独立判断和决策。)
什么样的基金适合放心长期持有 - 知乎
关注公众号:辉猿走壁
假如你有一项长期投资计划,准备持有10年,20年,甚至30年以上,但是要求省心省力,并且回报和风险达到最好的平衡,那么有什么投资品种可以选择吗?
当然这个策略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指数基金之父约翰伯格提出的。
这是约翰伯格在他的几本著作中一直向读者反复传达的投资策略。
在约翰伯格的《投资稳赚》这本书中对传统指数基金是这样描述的,下面是原书内容的截图。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关于传统指数基金的几个特点。
1.必须足够分散,最好能覆盖整个股票市场。
2.买这种基金只需要承担整个股票市场固有的风险,实际上就是买国运。
按照约翰伯格对传统指数基金的定义,在美股只有两个指数是符合条件的,一个是覆盖整个美股所有股票的威尔逊5000指数,另一个就是标普500指数,而在A股应该是中证全指和中证800指数(中证800=沪深300+中证500)。
这样的基金,在美股就是追踪标普500的指数基金,在A股应该是追踪中证800的指数基金。
因为沪深300主要以大盘股为主,其成分股只有300只,市值只占了A股股票总市值的50%多一些,如果再加上中证500的话,成分股就能扩充到800只,而且包含了一些中小盘公司,市值能占到A股股票总市值的80%以上。
而且从指数走势来看,中证800指数的走势也更接近于中证全指。
当然可以,只不过目前市面上还没有追踪中证全指的指数基金,所以可以用中证800指数替代,或者买沪深300和中证500的组合。
看到这里,你应该要对指数基金有新的认知,我们经常听到的买指数就是买国运,其实是不够严谨的,真正与国运绑定的应该是一只成份股足够多,投资足够分散,能反映整体股票市场走势的指数。
如果你再细心地去翻看约翰伯格的几本书,你会发现约翰伯格一直都只是向普通人推荐购买标普500指数,从没有推荐其他指数,包括巴菲特也一样,巴菲特也只推荐标普500。
所以,我们应该要清楚,一个能真正持有一辈子,并且与国运绑定,并且长生不老的指数,只有那些能代表整个股票市场的指数,比如直接覆盖了市场上所有股票的全市场指数,或者走势与全市场指数基本一致的指数。
很多人担心直接买下整个股票市场,这种这么分散化的投资,最终收益率会很低。
那么,我们来看下中证全指以及几个与中证全指走势相近的宽基指数从成立至今的收益率如何。
1.中证全指
从2005.1.31到2022.1.28,刚好17年整的时间,中证全指从941点涨到5405,年复合增长率为10.8%。
从2005.1.31到2022.1.28,刚好17年整的时间,中证800从945点涨到4896,年复合增长率为10.2%。
从2005.1.31到2022.1.28,刚好17年整的时间,沪深300从954点涨到4563,年复合增长率为9.6%。
从2005.1.31到2022.1.28,刚好17年整的时间,中证500从922点涨到6580,年复合增长率为12.2%。
上面四只指数按照成立以来年复合增长率从高到低排行如下:
通过比较发现,中证800指数的收益率和中证全指的收益率非常接近,而且介于中证500和沪深300指数之间,这也说明了中证800指数更能反映A股整体市场走势,更像是美股的标普500。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中证全指和中证800的年复合收益率都大于10%,这可是复利收益,能在一段较长的统计周期内,达到10%的年复利收益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可能有人会质疑从2005年到现在,中间经历了一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年复合收益率才会这么高。
那么即使只统计最近10年,中证全指也有7%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
根据收益的计算公式:
其中,i:收益,p:本金,r:年复合收益率,n:年限
我们可以推导出影响收益的三要素:本金,收益率,时间。
在收益率固定的情况下,要想取得高收益,可以通过加大本金和延长投资时间实现。
购买追踪全市场的指数基金,因为足够分散化和风险较低,是适合持有一辈子的投资,所以可以放心加大本金投入并且长期持有。
这样即使年复合收益率不高,只要投入的本金增加以及持有时间够长,在时间的作用下,复利效应会让我们获得惊人的投资回报。
下面是7%年复合收益率在不同本金和投资时间下的最终收益。
根据上面的表格,在年复合增长率只有7%的情况下,投入5万并且持有5年,最终收益只有2万,但是当投入30万并且持有30年时,最终收益将达到198万,整整差了接近100倍,因为加大了本金投入使得复利效应产生了更惊人的魔力。
上面的7%收益率是按照比较保守的数据计算,如果每次都是在市场较便宜时买入,那么最终取得的年复合回报率可能还会更高。
虽然购买一只全市场指数基金可以最大程度分散投资,只需承担市场固有的风险,但是单单市场风险也已经足够大了。
当遇到经济危机或者大萧条时还是会有大幅亏损的可能。
如果你看过《共同基金常识》这本书,你应该留意到,约翰伯格在第一章的第一小节并没有一上来就开始讲投资策略,而是先讲了经济周期。
并以花园中的草木生长来比喻经济运行的周期。
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即使经济存在周期性,我们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下行周期,但是长期上涨终会实现,就像花园里的草木生长顺应季节一样,会经历春夏秋冬,只要草木的根基未受损伤,它们将顺利生长。
所以,我们应该要对经济发展抱有长期上涨的信念,这是你参与到市场投资最坚定的理由。如果你不看多中国,你就不应该参与到A股市场中,如果你都不看好国运,又谈什么买国运呢。
所以,应对经济周期,最佳的做法还是坚定长期持有。
虽然购买一只全市场指数基金是最简单有效的投资方式,但是真正在挑选基金时,应该要重视投资成本。
约翰伯格将投资总结为四要素:回报,风险,时间,成本。
并形象地将时间对于回报和时间对于成本的关系,分别比喻为复利的魔力和复利的专制。
简单讲,在时间的作用下,收益会因为复利效应而被放大,但同时,成本的影响也会因为复利效应而增加。
关于成本对长期收益的影响,在《投资稳赚》这本书中描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
假设名义收益率是7%,10000美元投资50年,将会增加到294600美元。
但是如果每年有2%的成本,那么扣除成本后的收益率是5%,这样10000美元投资50年后,就只有114700美元,整整少了179900美元。
这个案例形象地说明了成本对长期收益的影响。
通货膨胀率和成本都会影响实际的回报率,但是通货膨胀是没法控制的,而成本是可控的,挑选一只低成本指数基金是控制成本最好的方式。
下面是我整理的几只成本极低的指数基金,它们的年费率都只有0.2%,而其他大部分指数基金的年费率都要0.6%,整整低了2/3。
因为易方达中证800指数基金目前规模还很小,所以,我更建议购买易方达沪深300和易方达中证500的指数基金组合。
因为A股目前仍然是一个以散户为主的不成熟市场,这样的市场波动往往会很大,即使是一只追踪全市场的指数基金,如果买在了大牛市的高点,也有可能会被套很久。
假如在2007年或者2015年的大牛市的最高点买入中证800指数基金,之后再也没有追加投入平摊成本,那么到现在都还没法解套。
所以,即使是一只足够分散化的指数基金,也要尽量买在低点,才能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
像中证800,沪深300和中证500这种成立时间较久的宽基指数,对其估值直接通过pe的历史分位判断就可以。
通常指数处于历史分位30%以内时估值偏低,可以购买,大于历史分位70%,估值偏高,不宜买入。
指数的历史分位数据,网上很多平台都可以看到,比如wind,蛋卷,天天基金等。
目前辉猿指数估值表支持沪深300指数的估值,但是估值方法同时参考了历史分位和盈利增速,如果认同这种方法也可以参考我的估值表,不过我个人觉得对于大盘宽基指数其实看历史分位估值就差不多了。
本文介绍了一种适合长期持有的,简单有效的投资策略,即,
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只追踪整体股票市场的,低成本的指数基金。
对于美股应该是追踪标普500的指数基金,而A股应该是中证800指数基金,或者沪深300和中证500的指数基金组合。
最后,我再跟大家分享下之前我写的一篇文章,跟此文比较类似,可以一起阅读,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点击跳转。
适合定投的基金有哪些?2023必买十个指数基金_第一商业网
1、波动大的基金
波动越大的基金,能够更好的平持仓成本,等反弹时,获取较高的收益,比如,指数型基金、股票型基金。
估值高的基金,其泡沫性较高,基金后期下跌的概率较大,而估值低的基金,其后期上涨的概率较大,比较适合进行定投操作。
基金经理历史业绩较好,说明该基金经理管理能力较强,投资者定投此类基金,会获取不错的收益。
1、中概互联网ETF
港股去年1-10月经过了一轮大股灾,但是在11、12月完成暴力触底反弹。2023年一开市,港股继续大涨,市场信心已经从去年的流动性危机中,彻底逆转。而港股如果要选一个合适的基金投资,那么中概互联网ETF是个很好的选择。中概互联网ETF基金的大量持有在港股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美团、京东等,而我们对这些互联网企业,远比其他在港上市的企业熟悉。
当然,也可以选择恒生科技30ETF基金,它跟中概互联网ETF基金十分相似。中概互联网ETF跟恒生科技指数走势几乎一样,恒生科技指数在这轮反弹行情中,在港股上大指数中遥遥领先。
我并非是看到港股暴力反弹才来马后炮,实际上我早就持有中概互联网ETF基金,并且看在经历了大跌和大涨后,现在已经扭亏为盈了。目前中概互联网依然低估,适合2023年继续定投。
在国家医保集采之前,医*行业是A股长牛股的代表性行业。在2021年之前的十几年里,不管你什么时候买入医*ETF基金,只要持有或定投超过两年以上,那么就必然赚钱。虽然医*集采打破了医*行业的神话,但经过一轮大调整后,医*股的利空基本全都反应在股价上,一些转型或创新能力强的*企已经重回业绩增长的轨道。
医*行业已经在底部调整了半年多,2023年随着医*集采的利空完全兑现后,整个行业有望在业绩的恢复下重新开启长牛行情。
另外,医疗ETF和医*ETF长期走势比较类似,很难说在一年内医*还是医疗更占优,所以这两个基金都可以选择作为大健康行业的投资目标。
3、碳中和龙头ETF碳中和龙头ETF,旧名字叫环保ETF,顾名思义,该基金以绿色能源行业个股票为主,仓位前三的股票分别是宁德时代、隆基股份、长江电力。其余股票也都集中在锂电、光能、燃气等行业,名副其实的跟环保相关的基金。
中国因为各种原因,加入到全球碳排放权的游戏中,并且制定了长达数十年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关围绕碳中和目标的节能减排政策大力鼓励了行业发展。
碳中和龙头ETF基金,可以作为对环保行业的投资目标进行长期持有,而在刚刚经过2022年的大跌,碳中和龙头股走出双底,过去几个月的大跌有可能是对底部的二次确认。技术面、政策面,都支持在2023年定投碳中和龙头ETF基金。
新能源车ETF基金的走势,跟碳中和龙头ETF十分相似,并且投资逻辑也有类同之处。但是,**和市场资本对于新能源车行业的支持力度,在整个A股中都是最为明显的。
新能源车作为一个新兴的、具有巨大市场空间的行业,在各国都能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抢占市场的时候,任何国家或资本,都不想轻易放过在新能源车行业抢占话语权的机会。
新能源车ETF基金从一上市开售,马上就突破百亿规模,可见市场投资者对新能源车行业的追捧之火热。新能源车ETF基金,相比碳中和,持股更为集中在电动车行业,并且仓位更集中在前十大持仓股票。
同理,新能源车ETF基金二次回调,新能源车行业自带的行业溢价属性,随着2023年市场回暖,新能源车有可能再次成为投资者追捧的热门行业。
中国在诸多高端制造行业都能领先全球,唯独芯片行业被掐脖子。但自从美国对中国从科技行业(尤其是芯片)发起制裁后,科技股和芯片行业就经历了一轮暴涨行情。
不管以后芯片行业是否被继续制裁,中国其实早已下定决心实现科技自主。所以芯片行业的国产替代之路,任重而道远。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说不定若干年后,芯片行业会像盾构机、高铁、大飞机等从进口逆袭成出口国。
A股芯片行业在2022年也经历了大跌,但好在已经横盘止跌有好几个月了,随着2023年市场回暖,经济复苏,芯片行业作为热门行业之一,也大概率会受到市场追捧。
军工行业以前并不受市场待见,主要原因是它们基本都是国企央企,客户单位基本就是国家,缺乏市场竞争以及经营过度依赖大客户(国家)的属性,确实让人比较担忧
但这种情况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后,一切都变了。军工行业似乎已经提前预料到了:世界并不太平,过去几十年的全球经济大繁荣,可能在2018年后一去不复返。随之而来的,变成了各大国之间、各经济体或军事联盟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世界从从以前的合作与和平发展,变成现在的竞争与对抗,那中国作为世界准超级大国,自然在一些重点的行业,如航天航空、航母、船舶等重工业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视。
世界大环境已经发生改变,2023年刚好是二十大之后的第一年,军工行业有机会在跌宕起伏的国际环境中更受资本市场重视。
消费ETF基金,我认为是整个A股中,长期投资最值得信赖的行业基金之一。它最大的优势是选股,它的持仓股票涵盖了食品饮料、医*医疗、家电、汽车等行业长牛股,并且股票都是精选各行业长期绩优的企业。
可以看到过去10年消费ETF的走势十分给力,并且回报率十分优秀。定投这种一揽子业绩优良的消费股,只要不选在高位,定投个两年以上,赚钱的概率几乎是95%以上,而2023年的消费行业,同样是一个不错的买点。
创业板ETF基金跟上面7个基金,有所区别。创业板ETF是指数基金,跟踪创业板走势。因此它的持仓并非针对某个行业。
创业板作为深圳证券市场最具代表性的板块,把深证市场最具新兴+创新的,成长潜力巨大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因此,在过去十几年里,创业板指数涨幅大幅领先大盘,就连沪深300指数也都望尘莫及。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如果要选择一个宽基指数定投,那么创业板指是最优选择。跟上面大多数的行业基金一样,2022年创业板指数大跌29%,2023年随着市场行情回暖,创业板指有大机会像以往大多数年份一样:大幅跑赢市场平均水平。
如何正确使用宽基指数基金
基金净值大概在0.5-07左右,理财产品可以供我们选择那些产品中各个产品的利率都是不同的啊,不同的产品,当然收益就不同了但是相对来说利率高的产品的收益当然也就高了,利率低的产品收益当然也就低了不过利率高的风险也就高一点了,对于这些问题都得看你自己的选择了并且网页版的还支持最高一千万得存入
如何选择宽基指数基金?
核心观点
选择指数基金的流程:
第一步根据策略研究或自主研究,选择要投资的指数。
第二步从两个维度选择满足要求的指数基金:
从买卖角度,选择低费率、流动性满足要求的基金,
从持有角度,根据beta、跟踪误差判断基金能否“跟得上”,根据alpha、信息比率判断基金能否“跑得赢”。
正文
宽基指数基金是一种有效的投资工具。通过持有此类基金,持有人可以获得接近指数的收益率。和行业指数基金相比,宽基指数基本面更稳定,更有利于长期持有,或根据估值指标进行大波段操作。和主动基金相比,对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依赖程度更低,运作费率较低,在很卷的成熟市场有良好表现。
1投资宽基指数基金,首先要关注底层指数
以易方达中证500ETF联接A为例。净值走势和基准指数高度相似。买入宽基指数基金,获得的回报绝大多数源于底层指数(如中证500)。
因此,选择宽基指数基金,首先要考虑自己想投资的指数。具体决策的方法:
(1)参考券商策略研究
例如,民生证券牟一凌老师在最近一期“风格洞察与性价比追踪”中,根据几种基本面模型预测,大盘价值、沪深300预期收益率排名靠前。国盛量化用GK模型预测:未来1年各宽基指数预期收益:沪深300(25.4%)>上证50(23.0%)>中证500(22.9%),悲观假设下沪深300仍有14%收益率;同时基于技术分析,认为沪深300中期下跌已近尾声。
(2)自己搭建山寨版收益率预测模型
我的简单方法(见上一篇文章)认为未来1年沪深300收益率大概率为正。(仅供演示、娱乐)
2定量挑选宽基指数基金
著名FOF经理林国怀老师讲他的选基方法论:主动管理影响较小的基金(如指数基金、ETF基金等)…..主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其跟踪误差、信息比率、规模、流动性以及费率等情况。从我的经验来看,量化挑选指数基金主要分两个大块:
(1)交易环节:关注费用及流动性
a.场内基金
如果买入ETF等场内指数基金,买卖费用包括证券账户佣金。资金量较少的投资者,需要关注券商是否有5元“最低消费”。
另外,场内基金的价格和净值不完全相同,可能存在折溢价。例如,下图是515080中证红利ETF的分时图,红圈表示价格高于净值。如此时买入会多掏钱,等于增加了隐形费用。
场内基金还需要关注流动性。例如,下面两张图中,第1张515930永赢300ETF、流动性差,很难买卖。即使强行下单,隐形交易费用可能较高。第2张515080中证红利ETF流动性好,容易买够量,滑点成本(买一卖一价差)低。
b.场外基金
场外基金费用主要关注申购和赎回费,特别是后者。
随便选8支基金作为例子
申购费通常平台会打一折,例如,易方达中证500ETF联接A,申购费仅为万分之五。这样的费用,显然对投资者有利。广发中证1000、永赢创业板申购费率为千分之一,也低于一般水平。
赎回费通常不打折,需要重点关注。7天内赎回通常会支付1.5%惩罚性赎回费,所以7天内的短线操作应该选场内基金。另外,类似广发中证1000、南方中证1000、永赢创业板等特殊指数基金,持有7天以上免赎回费,对投资者很友好。
另外,多数C类基金免申购赎回费,但持有环节会多出一笔销售服务费,短线投资者可以考虑。
关于流动性,可以关注有无申购“限大额”。上述8支基金没有这种情况。
最后还应考虑规模,低于1亿的迷你基金,如规模继续缩小,有清盘风险,需慎重。
(2)持有环节:关注alpha、beta、跟踪误差、信息比率等指标
选择基金有一个很大的误区:片面关注(持有环节的)费率。这个问题源于某些自媒体大肆宣传“巴菲特推荐低费率指数基金”。事实上,除了明面上的管理费、托管费,很多潜在的成本(如调仓冲击成本等)和收益(打新、转融通)也很重要。
我们看到的基金净值,已经是“费后净值”,包含了上述所有明暗费用、收益。所以分析的重点,是基金收益率和基准指数之间的关系,看基金能不能做到“跟得准,跑得赢”,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当然,更加专业的投资者能做出归因,解释“为什么跟得准,跑得赢”。
上述8支基金具体数据如下(来源:choice,2022-4至今)。以此为例,讲讲我的量化选基思路
a.跟得准
指数基金不是主动基金,不能天马行空乱操作,跟踪基准指数是本分。以前有人给我推荐XX沪深300指数基金,收益率高,但走势和沪深300差别极大。这类基金个人不喜欢。
我通常用beta和跟踪误差两个指标来判断基金是否“跟得准”。
beta可以简单理解为“弹性”或“仓位”。choice和晨星网提供此数据。场外指数基金通常保留5%的现金,所以beta值接近0.95。如果beta太低,指数上涨时基金仓位不足,容易跑输。
跟踪误差代表基金收益率和指数收益率的差距。这个数越小跟得越准。对于指数基金,该数值越小越好。如果是主动基金,按照我的经验,跟踪误差太大赌性偏强,太小属于躺平懒政,中等误差比较好。
b.跑得赢
虽然被动指数基金的中心任务是“跟随”而不是“跑赢”指数,但在有效跟踪的基础上,有所跑赢,反映基金可能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较低的调仓冲击成本、交易成本,较高的打新和转融通水平,较低的管理费率)。
我通常用alpha和信息比率两个指标来判断基金是否“跑得赢”。
alpha可以理解为基金超越基准指数的水平。由于多数指数基金的基准是普通(非全收益)指数,alpha的来源可能有:股息收入、打新收益、转融通收益。
以易方达中证800ETF联接发起式A为例,alpha为3.1%。在它底层资产易方达中证800ETF的年报中,可以看到打新和转融通的情况:
部分规模较小的基金,依靠打新和转融通收益,能有效覆盖管理费用,甚至提供一定超额回报。
信息比率是超额收益和跟踪误差的比值,评价指数基金是否能在“跟得上”的同时“跑得赢”。可以作为同类优选的首要指标。
在上述8支基金中,信息比率较高的:
易方达、南方沪深300,易方达、南方中证500,永赢创业板A。
小结
选择宽基指数基金时,除了基准指数的投资价值外,要特别关注基金的费率、流动性、beta、跟踪误差、alpha、信息比率、规模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