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五号离地面多远(网络通信研究院卫通和导航装备,护神舟十五号英雄胜利归来)

网络通信研究院卫通和导航装备,护神舟十五号英雄胜利归来

点击上方“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关注更多精彩

东风着陆场是一片约130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此处没有网络信号覆盖,卫星通信是着陆场现场唯一的通信手段。网络通信研究院研制的卫星通信固定站、车载站、便携站、机载站等多型装备,承担着搜索回收地面分队、空中分队的通信保障任务,负责将测控站的测量数据、飞船上的音视频等,实时传输给飞控中心,完成指挥、调度及图像等信息传输任务,是着陆场搜索回收的“通信利器”。

“在神舟十五号返回过程中,大家最关心的可能就是着陆场的实时动态图以及航天员的情况如何等,这些实时画面之所以传到观众面前,靠的就是多型卫星通信装备天地通联、各司其职。”网通院卫星通信系统总师李晓芳说。

便携卫通站主要用于回收现场指挥信息、测控数据及图像信息的传输,为北京中心提供及时准确的现场情况。返回舱着陆后便携卫通站迅速架设在返回舱附近,现场各类技术人员与北京中心通信均由便携站保障,航天员出舱的画面也通过便携卫通站第一时间传送给北京中心。

除了地面随时移动的便携卫通站之外,机载卫通站则主要用于空中搜索分队通信保障,通常情况下空中分队第一时间发现返回舱,锁住目标,并将返回的图像及时通报给北京中心。下图是机载站航拍的返回舱着陆画面。

机载卫通站主要服务于空中分队,而车载卫通站则主要应用于地面分队,负责在搜索过程中与北京中心之间进行图像、话音和数据通信。固定卫通站主要在指定区域与北京中心建立通信链路,完成指挥信息、测控数据和各类图像传输任务,为载人航天系统搜索回收提供指挥决策支持。

北斗态势系统:织就搜救力量的信息“密网”

执行主编/庄芳   责编/孙旭  校对/田广兴

神舟15具体落地地点?

是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南约400公里左右的某个草原地区。因为中国的官方媒体报道了神舟15的着陆情况,并且介绍了它的落地地点在哪个地区,而这个地区就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东南部。同时,中国在航天事业上也已经做到了领先地位,这也加强了人们对官方报道的信任。需要注意的是,神舟15的具体落地地点可能会根据天气等因素而有所变化,所以上述回答仅供参考。

神舟十五号成功返回:航天员出舱时为何要抬着走?付出太多了!

神舟十五号飞船在2023年6月4日早上成功在东风着陆场着陆,3名航天英雄凯旋归来!相信很多朋友都观看了飞船返回地球、着陆地面、航天员出舱等过程。可能有一些朋友感到好奇,为什么航天员返回地球出舱的时候,需要由工作人员搀扶着、抬着出舱,而且出舱以后要被抬着走,还要坐在椅子上面呢?

神舟十五号成功返回

神舟十五号飞船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本次任务航天员乘组由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组成,费俊龙担任指令长,他们的在轨工作、生活时间为6个月,和之前的神舟十三号、十四号飞船的时间差不多。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神舟十五号飞船的航天员们完成了很多任务,包括验证了空间站支持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的能力,实现了2次航天员乘组的在轨轮换;还进行了空间站舱内外各种设备的安装以及调试工作、空间站的日常维护维修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获取了很多宝贵的实验数据。除此之外,神舟十五号飞船还创造了很多纪录,例如先后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为了迎接神舟十五号飞船的凯旋归来,地面工作人员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例如东风着陆场就不断改进技术,进行了多次全系统综合演练,摸索出了更高效、更安全、更科学的搜救模式,以最佳状态迎接神舟十五号飞船航天员的归来。可能有一些朋友好奇,东风着陆场的面积接近2万平方公里,而飞船在着陆的过程中会打开降落伞,这可能会导致飞船返回舱飘到比较远的地方,那搜救队伍是怎么快速搜救返回舱、搜救航天员的呢?

着陆场虽然看起来面积很大,但是每次飞船返回地球时,我们的搜救队伍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抵达返回舱的着陆点。这是因为我们的搜救直升机都加装了机载定向仪,通过机载定向仪接收返回舱信标信号,这样一来就能判断返回舱的基本方位距离。

除了直升机外,地面的车辆也一样配备车载光学设备,这些设备都可以及时地捕获到神舟飞船返回舱从打开降落伞到着陆的整个过程,能够实时提供返回舱坐标,包括落点坐标。在获得这些数据后,指挥部会将其下达至各个搜索分队,这样一来就能快速找到飞船返回舱。在为迎接神舟十五号返回组织的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中,空中搜救分队在接到第4次落点预报后,10分钟后就已经到达模拟返回舱落点。

出舱时为何要抬着走

不管是之前的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飞船,还是现在的神舟十五号飞船,飞船返回舱在降落以后,航天员并没有马上出舱,而是等了一会后,地面搜救队伍打开舱门,然后由地面工作人员扶着航天员进行出舱,然后抬着走,坐在椅子那里休息。这是怎么回事呢?

返回舱在降落以后,工作人员并没有马上打开舱门,一方面是需要对飞船进行检查,另一方面也是确认飞船内航天员的状态如何。在确保安全以后,工作人员才会打开舱门,协助航天员出舱,出舱以后,医疗队伍就会对航天员进行身体检查。

这时候,航天员还是身穿舱内航天服,全程都是被连同椅子一起抬着走的。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我们的神舟飞船才存在,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美国的载人龙飞船在返回地球时,他们的宇航员出舱也一样要被抬着走。这其实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这是因为飞船、空间站运行的环境与地面的环境截然不同,外太空是一个高辐射、微重力(0重力)的环境,长时间在失重的环境下生活,航天员们的身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比如说可能会出现肌肉退化、骨质流失等情况。而当飞船降落到地面以后,航天员们在这么短时间内从失重的环境进入到地面的重力环境,身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

我们人类出现在地球已经有几百万年时间了,我们的身体骨骼早就已经适应了地面的重力环境,我们的肌肉、骨骼时时刻刻都在“对抗”地面的重力。而在外太空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由于出于失重状态,肌肉和骨骼处于无力状态,会出现退化、流失和萎缩等现象。在返回地面后如果直接就直立行走,可能会出现骨骼断裂现象,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只能躺着或坐着,即使需要移动位置,也只能由地面工作人员抬着走,比如说抬到休息区或者抬上车、抬上飞机。

总结:航天员们在返回地球出舱时,被抬着走,并不是说航天员们“耍大牌”,而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们为了我们人类的航天事业付出了很多,牺牲太大了。值得我们敬佩。

神舟十五号航天梦作文(最新10篇)

神舟十五号的发射意味着中国航天更上一层楼,那么神舟十五号航天梦作文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神舟十五号航天梦作文(10篇),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长大后能够坐上宇宙飞船进入浩瀚无边的外太空去参观宇宙空间,可是我对航天知识却并不了解。非常幸运,成都将举办20__保利航天科技展,并且我们小记者可以参加小小讲解员的选拔。我、朱芷萱和张语涵踊跃报名参加了。

21日晚,我们来到了保利中心的选拔现场,哇!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的小记者和家长,大家都满怀期望地等待着,有些小朋友还在小声地议论:会怎么选拔呢?这时,工作人员来了,他给我们宣布了选拔规则,并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张展品介绍的单子,我们每个人要介绍1-2件航天展品。

我拿着单子仔细地读了一遍,看着这张单子,我仿佛看到了我国的航天员穿着重重的航天服漫步在太空中,并且挥舞着五星红旗。我的思想还随着宇航员在太空中漫游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在叫我的名字,啊,该我上台介绍了,由于我太紧张了,准备得不够充分,在场上的表现不够好,最终落选了。

虽然有点遗憾,但通过这次选拔,我学到了许多航天知识。并且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骄傲和自豪。我希望我的梦想有一天能得以实现。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向往,也有过许许多多的勇敢尝试。从最初的古代人模仿鸟的飞翔,孔明灯、飞机的发明,到现在我国“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和成功返回地面都证明了:只要有梦想,经过不断的努力就能实现梦想。

我的航天梦想是我既能在太空安家落户,又能开着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

就像我们人类既可以在地球上的某个城市居住,又可以在地球上开汽车旅游一样。

我想要在太空居住首先要开发太空中的某个星球。我想在星球上建基地,还要把星球上的各种能源开发使用,在星球上培育出各种庄稼、蔬菜,在太空建设空间城。那样我们人类就可以居住在太空了。

我相信我的航天梦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我现在要努力学习,好让我的航天梦变成真的。

小时候,我常常倚着妈妈的`肩头,望着那浩瀚的夜空,看那闪着光焰的星星,内心充满了无限向往。这渐渐地成了我的一个梦—航天梦。

飞向太空,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去看星星,去看月亮,去看太阳。于是,我便常常幻想:年轻的我穿着一身洁白的航天服,在浩渺的宇宙中遨游,那是多么美好!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的梦想也快实现了!

假如,我是宇航员,我将来到广寒宫,去看看那美丽的嫦娥姐姐,冰雪聪明的玉兔,伐木的吴刚。问问嫦娥姐姐寂不寂寞;问问玉兔想不想变成美丽的姑娘;问问吴刚还想不想回到东晋。并告诉他们,我居住的地方是个蓝色的星球,那里的人都很善良。

假如,我是宇航员。我将来到小熊星座和大熊星座。去和小熊星座的“小熊”交上朋友;去和大熊星座的“大熊”交上朋友,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品尝食物。我会告诉他们,我居住的地方叫中国,有滚滚的长江,浪涛汹涌的黄河,更有热情善良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不例外。有的人长大想当科学家;有的人则想当作家;还有的人想当发明家……我就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长大当一名宇航员。

记得这是一个美丽的清晨,鸟儿在枝头鸣叫,好像是在庆祝神舟五号的顺利发射成功。空气是多么的新鲜,我正要奔向这美丽的清晨去玩耍,而却被一声欢快的呐喊深深的震撼;“成功啦。”我赶紧跑回了屋子看了一下电视,原来是神五发射成功了。真让我感到自豪。看见杨利伟叔叔向人们挥着手,真让崇拜他,他的一举一动都让人触目惊心。他为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这总为国做出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此我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理想,做一名宇航员为国家做出贡献。也让别人崇拜一下我。

我收回了思绪的翅膀,回到了现实生活。要想实现梦想就要不断的去奋斗,努力。希望大家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也会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努力。

有一天早上,我穿着帅气的制服坐上我发明的外太空飞船在天上巡逻。我发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东西,我用飞船上的“金刚爪”把它拿起来一看,原来是冰糖,我太开心了,因为这块冰糖太大了,够我吃好多年呢!忽然,一团寒冷的白雾挡住了我的去路,我用侦察器才知道是魔鬼发射的。

我又用红外线扫描,发现前方一亿米的地方有一个魔鬼,我去追它,可是它的速度好快,我追不上。最后,我不得不使用大炮了,但是,所有的子弹都被它躲过了。这时,一道激光打烂了我的飞行器,我的飞船“咚”的一声往下落,原来我从床上掉了下来呀!

真是一个有趣的梦呀!我多希望以后能坐上自己发明的飞船遨游太空呀!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等我长大后当一名宇航员。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发射的时候,我的心情就格外的激动。我一直想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遨游。

直到2050年,我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乘着神州一百号来到了月球。咦?这不是杨利伟叔叔吗?我连忙跟杨利伟叔叔打了个招呼,杨利伟叔叔也对我笑了笑。接着,杨利伟叔叔又带着我去参观月球上的学校。哇!月球上的学校在一座大山里,那里的风景十分优美,让人看了就陶醉在其中,永远都不会忘记。别看那是在大山,科技可发达着呢!

参观完了月球上的学校,我和杨利伟叔叔又乘着神州一百号来到了火星上的餐厅吃午饭。火星的菜肴可真丰富,除了我们平时吃的一些菜,还有一些见也没见过的菜。我们饱餐了一顿。

最后,我还和杨利伟叔叔去土星玩了“过山车”、“自由落体”……

自从杨利伟在2003年10月登上月球后,我就想登上那辽阔无际的太空,登上那人烟稀少的月球去看看。

虽然那时我才三岁,懵懵懂懂的。但是,航天的种子在那时已经在我心中种下了,且生根发芽了。我想:杨利伟能行,我也能行!我要随着这个梦想一步一步走过去!

5岁时,我在幼儿园上了中班。听到老师给我们讲的关于航天航空知识,看到图画书里一幅幅关于宇宙、月球的画时,我小小的心灵不禁充满了奇思妙想:月球上有外星人吗?太空里有没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是否也车水马龙呢……一种好奇的感觉油然而生,真想立刻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8岁时,我知道了太空中有八大行星,分别是:金星、木星、水星、土星、海王星、冥王星和天王星;我知道了太空里有太空垃圾,还知道了月球中没有人……

现在,我知道了登上宇宙要有很多航空知识,要有高学历,还要有健康的身体。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步一个脚印,登上我梦寐以求的太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航天员!。

自古以来,无数人仰望星空,希望自己能抚摸月亮,零距离与星星们对话。但没有几个国家有能力实现这一梦想。就在很多很多人还在做梦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靠自己的力量初步实现了太空梦。

在中国古代,曾有人试图靠“土火箭”一飞冲天,结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约一百年前,中国人靠飞机飞上了天空,向鸟儿一样自由飞翔。这是一个巨变。但是,人们飞得还是不够高,飞向太空的理想依然没有实现。就是乘飞机飞向天空,也不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因为当时的飞机都是向别的国家购买的。

但中国人没有停止探索如何飞向太空的步伐。经过不懈努力,1970年,随着一声巨响,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可是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这是42年前中国人的巨大骄傲。“东方红”一号为我们实现太空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再接再厉,要通过载人航天飞行真正使千年太空梦梦想成真。2003年,随着又一声巨响,“神舟”五号飞船带着杨利伟腾空而起,这可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进入太空,杨利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航天英雄。”随后的“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也获得了巨大成功。随着“嫦娥计划”的顺利实施,2011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国内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并完美地实现了与“神舟”八号的成功交汇对接,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苏联和美国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我们还将在不久的将来建立可长期供人生存的永久太空站。这些可都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实现的,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

为了这一个个骄傲,无数中国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和心血。我作为21世纪国家的一名新主人,一定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更多中国人实现太空梦,飞的更高、更远、更安全,并为祖国再创造出更大的骄傲。

虽然我只是个孩子,但我也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我乘着USO飞到火星上,跟在那里生活的火星人交流。

想着想着,我就进入了甜美的梦想。我梦见我乘着USO,在宇宙中飞行,我看到了水星、木星、海王星……其中颜色最丰富、最美丽要属我们的家园——地球。飞过了无数行星,我们的USO终于飞到了火热的火星,我们在火星上安全的降落,换上防火服,走出了USO,看到了许多赤火的火焰。就在我们在火星上行走的时候,从山洞中走出几个人,我想他们应该是生活在火星上的火星人,只见他们有70——80厘米长,圆圆的头上有两只大大的眼睛,还有长长的胳膊,全身都是赤红的,他们问我们从哪里来?我吃了一惊,火星人竟然会说地球话,但我还是很镇静地回答:“我们是从地球来的。”经过一番谈话,我们对火星人了解了许多,接着我们返回了地球。

“轰隆隆”一声巨响,“神舟”七号火箭飞上天空,消失在天际,人们欢欣鼓舞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虽然那时我还在上幼儿园。那次神舟七号飞天,中国航天员首次进行了太空行走,在茫茫的太空中印上了我们中国人的足迹,成为中国太空探索中的一个新里程碑。

2010年我在上海世博会看到一个动画片,讲的是有个人叫万户,他想飞上天空去观察高空的景象。他是历史上首次尝试用火箭升空的人,虽然最终他没有成功,并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构想是世界首创,他才是真正的“航天始祖”!我看了很感动,从万户升空失败到神舟七号实现太空行走,再到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一航天之路走来着实不容易,需要多少科学家、宇航员以及探索者孜孜不倦地为我们的航天事业付出毕生的心血。

几百年来,我们终于完成了一个飞天的梦。但,我们的梦想还在继续!

当我仰望夜空,那漫天星斗使我感到无比的震撼,还有宇宙的浩瀚和深奥都让我深深地着迷。我想探索宇宙中那些未知的奥秘,我要好好学习,将来造出一艘功能最齐全的飞船。它有着“流线体”一样的坚固船身,可以抵御任何宇宙射线。船内设有重力系统,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它还携带一颗通讯卫星可以随时和家人、朋友联系。最重要的是它能把所有可利用的元素转变成能源,让飞船在太空中自由地邀翔,并在飞船内过滤出氧气和水。那时候所有的人都可以坐上飞船在宇宙间自由穿梭。这就是我的梦想,我的中国梦!

梦想是风,吹拂着千万人的心田;梦想是火,锤炼我们的意志;梦想是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我们的国家会因为我们的梦想而更辉煌!

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于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发射,在太空经过21时23分返回地面,它绕地球1

①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06时28分.②40074km③返回舱近似圆柱体,底面直径4m,体积约为6.28m3。

神舟十五号“到站”!中国航天员3+3太空“会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火箭起飞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夜空中正好悬挂着一轮美轮美奂的上弦月。向上弯的明月宛如金樽,像是太空在举杯迎接,像是天地在遥祝胜利。

11月30日5时42分,入轨约6.5小时后,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研制的GNC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精准控制下,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中国空间站首次形成由6个航天器组成的“三舱三船”最大构型。

▲交会对接(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7时33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完成太空“会师”。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首次在轨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和交接工作。

▲太空“会师”(来源:央视总台)

神舟十五号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发射的最后一艘载人飞船,也是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后首艘造访的载人飞船,它的安全到“站”,标志着空间站首次建成“三舱三船”最大构型,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站”。

本次任务的实施,进一步验证了GNC技术在空间站最复杂构型对交会对接羽流影响以及各种敏感器遮挡影响较大情况下的自适应控制能力;验证了复杂构型下的安全交会和安全撤离;验证了两艘飞船同时在“站”时的信息合理分配利用,为下一阶段空间站的长期运营打下良好基础。

GNC系统是神舟载人飞船的核心分系统,可谓“神舟舵手”,从飞船发射时的应急救生,到飞行过程中的姿态与轨道控制、帆板控制,再到与空间站全自主交会对接、绕飞、人控操作和返回地球等,均由GNC系统保证。

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五号飞船是我国首批“批产”的神舟飞船,硬件研制过程采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组批生产,改变了过去单件研制方式,通过生产线的方式快速高效生产、降低成本;软件方案持续优化,在确保航天员安全、飞船可靠的情况下技术一步步赶超国际先进。

相较于神舟十二号之前的11艘神舟飞船,GNC系统实现了全面升级:GNC系统的大脑控制计算机进行了升级,软件由汇编语言升级到了C语言;交会对接方面,在远距离段增加了全自主的远程导引,中近距离段增加了中瞄点和径向交会对接;在返回阶段,制导方式由以前的标准弹道方式升级为自适应预测制导方式。

从2021年6月17日首次成功实现快速交会对接的神舟十二号,到2021年10月16日首次实施径向交会对接的神舟十三号,再到2022年6月5日再次在太空呈现“天神无需苦等,船站快速相拥”盛景的神舟十四号,以及今日成功创造“双舟伴宫阙,六君会天宫”佳话的神舟十五号,4艘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实施,全面验证了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关键技术。

五院502所神舟飞船研制人员张昊介绍:“从飞行验证的结果看,首批‘批产’神舟飞船的GNC系统表现优异,在轨状态符合设计预期,为后续面向空间站运营投产的第二批‘批产’飞船创造了良好条件。”

据悉,第二批“批产”飞船GNC系统在整体的产品配置方面不会有太大变化,将主要围绕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进行多项改进优化,如数据判读的方便性、地面测试的自动化等,努力让我国神舟飞船更加安全可靠地完成任务。

在神舟十五号逐梦“十全十美”的新征程上,有着多个100与100%。

神舟十五号完成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后,空间站组合体将达到近100吨,航天员活动空间将超过100立方米。

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启程完美、对接完美。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成功,成功率100%。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神舟十五号是第15艘神舟飞船、第10艘载人的飞船。从首艘神舟飞船——神舟一号,到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再到此次的神舟十五号,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历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成功,成功率100%。

▲2022年11月29日,长二F火箭发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接下来的几天里,天和核心舱的3个睡眠区和问天实验舱的3个睡眠区将全部投入启用,6位航天员将住满天宫。中国空间站“载客率”首次达到100%。

此次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同时停靠空间站,航天员实现“3+3”太空“会师”,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幕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放眼新时代,神舟十五号的发射日期是2022年11月29日,这一天正好是中国梦提出十周年。这是一个美丽的巧合。

放眼百年*史,这次的太空会师也有一个美丽的巧合。

***于1927年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并在1928年实现了“朱毛会师”。1965年,***时隔38年故地重游,并在名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恰好在那一年,1965年6月,杨利伟在辽宁省绥中县出生了。

从1965年到2003年,恰好相隔“38年”。这一年10月,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平安返回,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可上九天揽月”的宏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夙愿实现了!

从2003年到2022年相隔“半个38年”,新时代也来到了第10个年头。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五号,从第1次载人飞行到10次载人飞行,中国人实现了“太空会师”!

回望革命年代,井冈山的斗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铸就了永不褪色的井冈山精神。

回顾过去3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的领导下,勇立时代潮头、坚持自立自强,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

从井冈山的斗争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奋斗,从井冈山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中国共产*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总是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他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一起参观航天科技成就展、感受载人航天精神,并感慨地说:“这就叫‘敢上九天揽月’”。

从“可上九天揽月”到“敢上九天揽月”,一字之变、意义不凡,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敢于创造、敢于创新的伟大精神,深刻表达了*和人民对航天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肯定和赞扬。

可以说,一部中国“神舟”的飞行史,一部中国载人航天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从“可上九天揽月”到“敢上九天揽月”的历史伟剧。此次太空会师只是这部历史伟剧中的一个片段。

展望未来,航天员将长驻中国空间站,中国人将登上月球,还将前往更加深远的星空……更多的成就正在被继续创造,“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因为——

啥情况?神舟十五号返回舱着地后第一时间被打上一个大补丁!极品STS材料,考试命题的上上等素材!

响应热点事件,充分发挥物理教学价值

——神舟十五号返回舱着地后第一时间被加装金属盖背后的物理问题

摘要:

响应神舟十五号返回舱着地后第一时间被加装金属盖的热点事件,挖掘其背后的物理问题,充分发挥物理教学价值,实现有料、有趣、有用和有效的物理教与学。

关键词:热点事件,教学价值,γ高度计,康普顿散射

情境再现

大家对比这两张照片,不难发现,神舟十五号返回舱底部有明显变化:红圈位置在第一时间被加上了一个厚实的金属盖。

这个位置是什么?为什么要第一时间加装上厚实的金属盖?

这是第一个值得关注的、颇有教学价值的问题。

教学中,不妨在老师的提示下布置作为课后探究任务,通过网络检索、查阅有关新闻报道,了解这个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然后一起交流、分享和讨论。相信这样的探究,师生都会感兴趣。

由于伽马射线会对人体产生破坏作用,因此着陆后很快就被加上了厚实的金属防护装置,以保护现场人员安全。这个加上的金属罩应该是铅质的。

返回舱测高,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测量精度高,而且还要求体积小、稳定可靠、重量轻,能满足返回舱底部严苛的环境。

常用的高度计有下面几种,伽马高度仪显然是最合适的。

气压高度计是通过和海平面之间的压差来判断高度。它不仅会受到当地气压环境影响,比如高气压控制、火灾台风时的低气压环境,而且还会受到地面高度的影响,比如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但已经在地面上了,而且气压高度计精度误差太大。显然,气压高度计不适合用在返回舱中。

除气压高度计外,常用的还有无线电高度计。它是根据无线电波射向地面再接收返回的时间差计算高度的。这种高度计测量误差很大,常用于飞机等飞行器的测距。对于飞船返回舱要求在1m高度能准确感知,要求却相去甚远。

更高精度的测高则是激光高度计,比如嫦娥五号在距离月面30千米高度时的误差只有60毫米。但激光高度计有个弱点,使用的激光穿透能力弱,不能穿透地表复杂多样的地貌,如植被树木等,因此并不适合于返回舱的测高。

另一种高度仪就是伽马射线高度仪,是返回舱的关键设备。这种高度仪不仅测量准确度极高,而且γ射线的穿透力也非常强,能穿透地表植被,精确测量返回舱底部距离地表土层的高度。其测量精度达厘米级,最适合返回舱的近距离测高。

选择伽马高度仪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其射线可由放射性元素发出,不仅携带方便,工作稳定可靠——衰变规律与所处环境温度压力和物理化学状态无关,而且重量轻,明显比其他射线如X射线测高更优。

思考5:与伽马高度仪有关的物理问题有哪些?

问题1:伽马高度仪利用了γ射线探测高度,主要利用了γ射线的什么性质?

(穿透能力极强)

问题2:伽马高度仪中的γ射线是如何产生的?

(放射性核素发生α或β衰变的过程中产生)

问题3:伽马高度仪发出的γ射线是什么粒子流?

(电磁波,频率极高的光子)

问题4:伽马高度仪里携带的放射源发生的是什么核反应?

A.衰变

B.裂变

C.聚变

D.人工转变

答案:A

问题5:γ射线和X射线都存在康普顿散射,返回舱高度仪为什么选择利用γ射线,而不是X射线?

(γ射线与X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X射线是由高速电子流轰击对阴极产生——X射线管装置复杂,而γ射线由放射性核素自发产生,且衰变规律高度稳定,不受环境影响,体积小,质量小;γ射线的穿透能力优于X射线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6:康普顿散射证明γ光子具有

A.粒子性

B.波动性

C.动量

D.能量

答案:AC

问题7:探测器接收到的光子流强度I与距地高度R有什么关系?如何推导?假设辐射源的强度为I0,接收器的有效接收面积为A,接收装置的效率为η,地面的反散射系数为f。

辐射源的强度为I0,距地面高度为R时,单位面积辐射的γ射线强度为

接收装置的效率为η,地面的反散射系数为f,则有效接收面积为A的接收器接收的射线强度I

神舟十五号返回舱着陆过程?

神舟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

  一是制动飞行阶段。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地面测控部门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随即调整姿态,发动机点火制动,进入返回轨道。

  二是自由滑行阶段。飞船以无动力飞行状态自由下降。当高度降至距离地面140公里处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

  三是再入大气层阶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时,飞船表面和大气层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在飞船表面形成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并对电磁波造成屏蔽形成“黑障”,使飞船在240秒内与地面失去联系。直到距离地球约40公里处,黑障消失,地面测控部门重新捕获飞船。

  四是着陆阶段。当返回舱距离地球约10公里时,伞舱盖打开,并连续完成拉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等动作。在距离地面1.2米时,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使飞船以每秒1至2米的速度着陆。

公务员备考技巧之时政热点(科技成就)(22年11月28-12月4日)_公务员考试网_华图教育

2022-12-0609:57:41公务员考试网文章来源:未知

1.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六号卫星

11月27日20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11月29日晚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创下了我国在超低温天气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新纪录。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三人组成】于11月30日清晨入驻“天宫”,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相聚,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有两个航天员乘组在“太空会师”,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神舟载人飞船来访。

3.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踏上回家之旅

12月4日11时01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

分离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与神舟十五号乘组在轨轮换、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

后续,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将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择机再入返回,在中国空间站“出差”183天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开始踏上回家之旅。目前,执行神舟十四号搜救回收任务的地面分队已经抵达了待命点位,空中分队也已完成集结,即将起飞前往指定空域。

2022年12月1日,经过6个月业务试运行,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正式业务运行。

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业务卫星,填补了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在晨昏时段卫星资料观测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同时具备在晨昏轨道、上午轨道、下午轨道进行全天时、全天候、高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的国家。试运行期间,风云三号E星进一步提高了台风路径预报准确度,增强了数值预报系统对降水的预报能力。

风云四号B星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业务星,搭载了具备分钟级250米分辨率区域成像能力的快速成像仪。在试运行期间,风云四号B星共启动22次加密观测,其快速成像仪机动观测能力在华北区域降水、青海强对流、东北冷涡、台风应急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19时20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相关内容推荐:

上一篇:公务员备考技巧之时政热点(新法速递)(22年11月28-12月4日)

下一篇:公务员备考技巧之时政热点(国际要闻)(22年11月28-12月4日)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正,我国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这是我国首次实现

已知圆轨道离地面高度h=350千米=3.5*10^5米,r0=6.4*10^6米1、设船变轨后在轨道(圆)上正常运行时的速度是v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g*m地*m船/(r0+h)^2=m船*v^2/(r0+h)且 g*m地=gr0^2得 v=根号[g*m地/(r0+h)]=根号[gr0^2/(r0+h)]=根号[10*(6.4*10^6)^2/(6.4*10^6+3.5*10^5)]=7.79*10^3m/s2、设飞船在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是 t由 v=2π*(r0+h)/t 得t=2π*(r0+h)/v=2*3.14*(6.4*10^6+3.5*10^5)/(7.79*10^3)=5.44*10^3秒=90.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