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1980(美金与人民币兑换率)

美金与人民币兑换率

最新的汇率:1美元=6.8436元人民币 1元人民币=0.1461美元

人民币对美元

1:6.65

解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破7的原因及走势

近期,人民币汇率破“7”,引发市场关注。

2023年5月,人民币汇率延续前一月贬值走势,整体处于波动下行态势。5月30日央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 5月30日人民币中间价单日调贬243基点至7.0818。

此外,6月1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持续贬值,在A股收盘后一度跌破7.13关口,日内跌超100点,创2022年11月以来新低。

人民币汇率再破“7”

2022年9月,人民币汇率在时隔近三年后首次迎来破“7”,引起广泛讨论。随后,人民币汇率在2022年11月到达7.3关口附近后开始逐步回升,整体处于波动回升走势,并在2022年12月收复7元大关。而2023年3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波动贬值走势,期间也曾多次逼近7.0关口,进入5月以来从6.90关口下跌近千点。

人民银行行长曾表示,“7”不是一个心理障碍,三次破“7”,然后又回到“7”以下,整个经济是稳定的。人民币汇率还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有一些小的双向浮动也是市场驱动的,而这种波动对经济是有好处的,对我国进出口、对大家的预期都有好处。

多重因素影响下,人民币汇率呈现了韧性极强的波动走势,而破“7”也引发了部分用户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忧。业内表示,近年来,全球外汇市场波动大反映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严峻复杂。此前国内经济面临内外多重复杂因素冲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多次突破7元,但随后回落至7元以内,人民币经历了多次复杂内外环境考验,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市场对于7元关口的认识应更为理性、客观。

理性看待“7”关口

在中美利差依然维持高位、美元指数震荡上行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破7是情理之中。市场是动态变化的,作为全球主要货币的人民币和美元也会因市波动。所以,即使人民币汇率破“7”也属于市场常态,不必过度担忧和过分解读。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尽管最近两个月人民币有所回落,但将时间线拉长一点其实不难发现,人民币汇率整体呈现双向波动格*,整体走势平稳,并未出现剧烈波动情况,市场情绪稳定。从我国外贸、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平稳等方面看,人民币汇率继续运行在均衡水平。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前进也会为人民币汇率提供支撑。

总体而言,人民币汇率破7值得关注,但无需焦虑。当前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保持领先优势,人民币汇率破7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贬值并无本质区别。此外,中国外汇储备充裕、贸易顺差扩大和外汇市场运行平稳也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长期走势保持乐观

在业内专家看来,虽然人民币汇率破“7”,但后市走势并不悲观。人民币汇率走弱只是短暂的现象,在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的背景下,汇率调整空间有限,双向波动仍将是人民币汇率的常态。

日前央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对于下一阶段人民币汇率走势,央行指出,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优化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对于我国而言,目前美联储加息步入尾声,美国货币政策年内存在降息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所遭受的外部扰动将逐渐消散,人民币有望维持震荡偏强走势。

2010年美金和人民币汇率

【历年人民币汇率表】  美元兑人民币均价(1美元)  1949-1955  年份平均汇率  1949年2.3  1950年2.75  1951年2.238  1952年2.617  1954年2.617  1955年2.4618  1971年-2004年  年份平均汇率(1美元)  1971年2.462  1972年2.245  1973年1.989  1974年1.961  1975年1.859  1976年1.941  1977年1.858  1978年1.684  1979年1.555  1980年1.498  1981年1.705  1982年1.893  1983年1.976  1984年2.320  1985年2.937  1986年3.453  1987年3.722  1988年3.722  1989年3.765  1990年4.783  1991年5.323  1992年5.516  1993年5.762  1994年8.619  1995年8.351  1996年8.314  1997年8.290  1998年8.279  1999年8.278  2000年8.279  2001年8.277  2002年8.277  2003年8.277  2004年8.277  2005年1月-2009年月  年份-----最低汇率--最高汇率(1美元)  2005年8.2765--2005年8.0702  2006年8.0705--2006年7.8087  2007年7.8135--2007年7.3046  2008年7.2996--2008年6.8009  2009年1月6.8399--2009年5月5日6.8201  最新汇率  2010年01月04日1美元对人民币6.8281元  2009年12月31日1美元对人民币6.8282元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及背景?

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历史及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当时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的实施。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汇率制度被固定在一个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上。这个固定汇率有助于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一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包括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经常账户顺差的增加、外汇市场干预的压力增加等。

在2005年7月21日,中国央行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度,采取了一种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具体而言,人民币的汇率不再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上,而是由市场供求和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情况共同决定。

这一改革的背景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对汇率制度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环境。其次,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变化也是推动因素之一。中国需要更自由的汇率制度,以便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此外,中国还面临国际贸易摩擦、汇率政策压力、外汇储备管理等挑战,需要改革汇率制度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开始逐步放开,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值。然而,中国仍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以避免过大的波动和不稳定。对于中国来说,平稳的汇率对于实现经济稳定和推动结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背景包括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内外部压力等因素。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开放和市场化,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环境,并增强中国的抗风险能力。

人民币“暴涨”,美元“暴跌”,全世界沸腾了!

2018年以来,随着美元指数下行,人民币汇率也势如破竹,悄然间已经创下了两年多来的新高!

1月16日(周二)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4372元,较上日调升202点,升值至2015年12月11日以来最高。

   

1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大幅调升358个基点至6.4574,创2016年5月3日以来新高。这一调整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尤其是在上周五(12日)美元指数大跌1.12%的情形下。

受中间价大幅调升影响,昨日即期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均明显走强,其中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初涨逾百点报6.4566,开盘后快速走高,盘中接连突破6.45、6.44、6.43关口,午后一度升破6.42关口,最高触及6.4138,创2015年12月9日以来新高,随后虽涨幅有所收窄,16:30收盘价仍报6.4417,较上一交易日大涨263基点;香港市场上,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同步走强,盘中一度涨逾400基点,并突破6.42关口至6.4159,截至北京时间15日16:30报6.4441,上涨139基点。

全球汇市方面,上周五美元指数大跌1.12%,报90.8701,刷新三年来新低;昨日美元指数延续了大跌走势,盘中一度跌破90.3一线,跌幅超过0.6%。而1月10日以来的短短四个交易日内,美元指数累计跌幅已超过2.2%。

市场人士指出,近期美元指数加速下跌,为市场做多人民币打开空间,推动人民币不断刷新阶段新高。而美元走弱与欧元近期走强息息相关,上周欧元对美元累计上涨1.45%,连涨四周;昨日欧元对美元日内涨幅扩大至0.7%,盘中触及1.2289,创逾三年新高。

   

其实,自2015年8月“汇改”之后,人民币的波动幅度就明显加大了,由于央行让出了部分定价权给市场,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变得容易涨了,也容易跌了,这也是后来人民币一度要跌破7元大关的导火索。

但为了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也为了稳定对外贸易关系,“汇改”这一步不可不走。

那么问题来了,人民币如何从将要跌破7元大关的*面中缓过劲来,形成如今的涨势呢?除了无形之手的调控,也有市场选择的因素。

首先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较为顺利,欧洲及第三世界的多个国家均已成立了人民币结算中心,加上国内经济转型势头良好,在对外贸易关系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抬头是具备经济基础的。

具体人民币能否在1月下旬延续涨幅,将取决于目前的汇率变化对贸易结构的影响。长期来看,则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密切相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大卫·利普顿最近则在公开场合中便表示:“中国在金融科技及基建融资等方面已领先全球,随着人民币被纳入国基会特别提款权(SDR),人民币的使用范畴将会继续扩大。”

此外,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约翰·迪扎德上周还发表了一个独特的观点: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想方设法逃避美国通过美元施加的影响力,而经典的解决方案(黄金)、技术解决方案(比特币等)和老套的伪造文件已经用滥了。现在,逃避制裁者、心怀不满的外国官员和极客们,正在研究如何将交易载体转向人民币。

他引用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货币经济学家史蒂夫·汉克的观点,指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主流货币,寿命都不会很长,一般不超过300年”。

“中国有让人民币变成主要国际货币的明确目标,至少也要在亚洲取代美元。中国甚至还设立了所谓的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以及与其他众多央行的双边‘清算账户’。”

不过约翰·迪扎德也承认,人民币想要取代美元的地位并不简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接下来,人民币汇率会如何走?

如果出口企业因此不堪汇率成本的重负,央行会在人民币大涨后采取必要的调控吗?

1月12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的这番话,也许可以作为参考的风向标:

“在世界经济复苏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仍有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有利于企业稳定汇率预期,促进外贸平稳发展,为此相关部门也一直积极地加强不断扩大跨境贸易和投资领域人民币结算工作,帮助企业增强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

对于人民币来说,只要美元的跌势不减,那么人民币就难以避免对美元的升值。而在人民币的外汇市场上,市场的头寸也只有一个方向:做多人民币。从交易策略来说,选择做多人民币是正利差交易。在实际操作中,市场有两个选择,一是做多人民币兑美元,这做起来比较简单;另一种方式则是做多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这涉及到篮子中的货币权重。做多人民币兑一篮子,听起来很合理,因为人民币汇率钉住一篮子货币,那么只要这一假设成立,那么市场就可以赚取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正利差。但事实上,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操作并不容易。问题是其中的货币组合并不容易选,而很多货币的波动性很大,这导致了兑一篮子的“宏观大致稳定”并不代表“微观绝对稳定”,在实际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很容易出现大幅盈亏的状况。

但无论如何,市场的交易大方向仍然是看多人民币,无论是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看空美元)还是从市场的实际交易头寸,因此很容易导致人民币的升值,而如果市场中缺乏美元买盘,就会出现人民币的快速升值。

市场人士指出,这一轮人民币升值主要是美元持续疲弱所致。而在欧元区经济向好、欧央行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下,欧元对美元很可能延续涨势,由此美元指数大概率继续走弱,人民币对美元仍有升值空间。进一步看,人民币汇率表现终将回归基本面,在国内经济基本面仍有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人民币也并不具备继续大幅升值的空间,双向波动、宽幅震荡更可能是常态。

申万宏源证券表示,美国2017年12月核心CPI同比略超预期,令美联储3月加息概率再度小幅上升,但并未推升美元指数,显示在市场已经普遍预期美联储2018年加息接近3次的情况下,短期加息概率的边际上行,已不能对汇率产生实质性影响。影响市场的不是预期内的加息,而是超预期的事件。从超预期的可能方向看,核心通胀若未能在2018年明显改善,美联储可能不得不下调后期整体加息路径,从而美元指数易下难上。

兴业研究指出,美元指数和美元对人民币跌破重要支撑后,春节前刚性结汇需求、购汇盘观望使得人民币存在短线继续升值空间。目前市场关注焦点在于1月25日欧央行议息会议,倘若不及市场预期“鹰”派,可能引发美元指数和美元对人民币阶段性升值。

   

AndreasDombret在1月15日对FT表示,德国央行决定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对于它的政策举措,如今全球都能感受得到。”

   

这是德国央行首次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显示出了人民币的全球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加,人民币国际化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分析称,德国估计会加大对人民币储备投资,在这个过程中,就不知不觉的削弱了美元的货币储备地位,这对中国来说,当然是个标志性的好消息。

根据德国央行的预估,人民币汇率并未给中国出口商带来竞争优势,但人民币需要有更大的灵活性且能自由兑换。

法国《回声报》报道称,法国央行已经在使用人民币来进行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所持有外币的主要部分仍然是美元,并且有限度持有其它货币如人民币来进行多元化。基于流动性、投资期限或回报/风险比率优化的考虑,多元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2017年上半年,欧洲央行共增加等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新加坡、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与此同时,一些大宗商品交易也开始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截至2017年年末,已经有超过25万家企业和245家银行开展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和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了195个。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截至去年11月末,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市场占有率是1.75%,而五年前这一占有率只有0.25%。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上周末殷勇表示,综合中国经济地位与人民币目前使用状况的差异,考虑到市场对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巨大需求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的重要战略机遇,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投行关于“欧元与美元平价”的预判还在耳畔,转眼间美元指数已在90关口前“负隅顽抗”。

自2017年1月见顶以来,美指已经下跌了近13%,创下十四年来最糟糕的表现。值此美元面临90这一重要关口之际,云豹为投资者梳理了过去几轮周期中,美元指数以及欧元、日元、英镑、澳元和加元这些主要货币的表现,即最大涨跌幅。以史为鉴的话,主要非美货币方才进入上涨的前半场而已。

(产能周期上行期至少2年,美元均是下跌的)

自19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美元大致经历过两个完整的周期,并且始自2008年第三个周期的上行时期也已结束。从图形中我们可看到,美元整体是震荡下行的,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这背后反映的是全球经济格*,从美国独霸转向欧洲日本和中国多级崛起。这正是特朗普呐喊“makeamericagreatagain”的时代背景。

在第一个周期中,美元指数从1978年的低点82.1,一路上涨至1985年的最高点164.7,期间涨幅高达101%;随后又一路跌至1992年的78.3,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同样也会腰斩。这一期间主要是日本的崛起挑战了美元的霸权,日元在差不多的时间段里升值了180%多。

在第二个周期中,美元指数从1992年的78.3反弹至2001的120.9,期间涨幅达到54.3%;科网泡沫破裂和“911”恐怖袭击成为了美元的转折点,此后一路跌至次贷危机爆发后的低点71.3,跌幅达到41%。这一时期,主要是一体化的欧洲以及欧元的诞生,削弱了美元的霸权。

在尚未走完的第三个周期中,美元指数从次贷危机后的低点71.3,一路上涨至2017年初的103.3,涨幅为44.8%;随后美元周期步入下半场,截至周二收盘,美元指数自见顶以来已经下跌了12.8%。从过去两轮周期的经验来看,美元指数还远未见底。毫无疑问,这一次扮演挑战者的是中国和人民币。

欧元

接下来我们看看欧元。(本文汇率数据来自美联储公布的日收盘价,99年欧元诞生之前的数据估计是根据成员国货币拟合而来)

从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来看,欧元大致经历了两个完整的周期。在第一个周期中,欧元从89年的1.02一路上涨至92年的1.45,涨幅达到42.2%;自那以后,随着美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以及欧元成立之初科索沃战争的爆发(战场就在欧洲),欧元跌至2000年的0.83,跌幅达到42.8%。

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科索沃战事告终、科网泡沫破裂和“911”恐怖袭击,以及经济地位的上升,让欧元迎来了柳暗花明。在第二个周期中,欧元实现了接近翻倍的涨幅,从21世纪初的0.83一路涨至08年的1.6。但好景不长,随着美国走出次贷危机阴影,欧元在11年的欧债危机和14年欧洲央行开启QE之中连下两个台阶至1.20,最终英国脱欧和反欧元、欧盟的民粹主义的崛起,成为压垮欧元的最后一根稻草,2016年欧元兑美元最低跌至1.04。

高盛等华尔街投行关于“欧元与美元平价指日可待”的预测犹在耳畔,2017年却成了欧元十四年来表现最好的一年,兑美元上涨了14.2%。自2016年见底至今,欧元兑美元的最大涨幅达到了19.6%,在主要非美货币中位列第一。不过,如果按前两轮的表现来看,上涨进程还未过半。

日元

接下来是日元,同样经历了两轮完整的周期。但整体走势是震荡向上的,尤其是在2011年之前三十年中。这背后是日本经济一路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直到2010年为中国所取代。

始于1980年代初的第一个周期,也是日本经济崛起和日元升值势头最迅猛的时期。从1982年的低点1日元可兑0.0036(本文为方便理解,统一转换成了间接标价法),一路狂奔至1995年的0.0096方才止住了脚步,这187.4%的巨大涨幅绝大多数都是在85年签署广场协议后录得的。国际资本涌入,日元升值和资产泡沫相互强化,终于榨干了日本国运,90年初股票和房地产泡沫相继破裂,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从此对那段光辉岁月讳莫如深。日元也在**大规模救助和放松银根后一路跌至又一场危机来临,最大跌幅达到45.2%。据说,特朗普想故技重施,糖衣加炮弹要求人民币也升值。

从最低收盘价上看,日元的第二个周期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日元因为前期日本人的海外买买买而成为避险货币,以及大量日本资金此前投向了东南亚。但日元真正的升值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这主要也是日元作为避险货币的地位所致,经济地位崛起带来的升值主要集中在八九十年代。如果以1997年为起点,日元到欧债危机爆发时的高点0.013的最大涨幅为94.1%,以07年最低点来算的最大涨幅也有45%。

进入2012年,随着以“安倍经济学”作为施政纲领的安倍晋三上台和任命黑田东彦为日本央行行长,印钞机的开动推动日元大幅贬值,从11年的高点到2015年中见底时的0.008,日元最大跌幅达到了39.6%。此间,从事做空日元,同时做多美国、日债的宏观交易风头无两,大鳄索罗斯又一次完成了“赚它个10亿美元”的小目标。

2015年中见底以来,日元兑美元的最大涨幅达到27%,那还是在2016年上半年录得的,当时日本央行祭出负利率政策引发了市场恐慌和宽松政策逼近极限的猜测,反倒推动日元大涨。见底至今,日元的反弹幅度为13.8%,反弹幅度不及欧元以及下文提及的英镑、澳元和加元。

这一定程度上与日本央行开启在紧缩道路上落后于人有关。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制造业大国日本非常受益,投资者已经开始下注日本央行也将逐步推出宽松政策。鉴于日元的融资货币地位,以及此前数年流行的空日元、买股票和债券宏观策略,投资者需要对日元升值和日银货币政策倾向保持高度关注,市场波动性不断抬升将是大牛市终结的先兆。

英镑

接下来说说英镑。和日元恰好相反的是,英镑在过去几十年来整体是一个震荡向下的走势,对美元汇率更是遭到腰斩。这背后反映的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不断地没落和被超越的过程,尤其是如果我告诉你二战之前一英镑可以换5美元。

简单地阐述下79年英镑开始自由浮动以来的三个周期。

第一个周期始于1980年。由于前期英国**实施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通胀并改善经济,英镑在70年代末迎来了一波反弹,到1980年初涨到了2.45。可惜好景不长,80年代初美元的崛起将英镑一路打压至广场协议签署那年的1.05,期间最大跌幅达到57.4%。但英镑的贬值刺激了英国的出口和外储增长,加之美元进入熊市,英镑又反弹至了2.01,最大涨幅91.4%。

九十年代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简称EMS)开启了英镑的第二轮下跌。1992年2月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致使一些欧洲货币如英镑、意大利里拉等明显被高估,这些国家本就面临巨大的降息或贬值压力,还得被迫与经济实力雄厚的德国在货币政策尚保持一致。这种机会被下图中的这位大佬看在眼里,并最终成为了《经济学人》杂志口中那个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男淫。他的英镑空单为他带来了近10亿美元的盈利,也将英镑砸到了1993年的1.42。

此后几年中,英镑始终没有展开像样的反弹,整体在1.5-1.6上下浮动。以2001年的低点1.37衡量,英镑在此间十年下跌了31.8%。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欧元的崛起和美元指数的周期性见顶,英镑终于迎来一段持续性的上涨,并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际冲上了2.1,最大涨幅达到54%,那时的英镑可以兑换15多块人民币哩。

第三个周期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美元再度成为避风港,英镑对美元一度跌破1.4。但随着美国展开3轮量化宽松(QE),英镑一度反弹至1.7上方。直到2014年美联储开始缩减QE,进入紧缩周期英镑再度走贬,而脱欧成了压垮英镑的最后一根稻草。脱欧当日英镑最大跌逾2000点至1.32,后在有关于“硬脱欧”的担忧中跌破1.20,自金融危机后的最大跌幅达到了43.1%。

16年见底至今,英镑最大反弹15.8%。由于近期美元大跌以及软脱欧得到部分欧元区成员国赞同,英镑的最大反弹基本就是这两日录得的,前天录得的1.3833的水平是脱欧公投以来的最高位。从历史上看,这样的反弹幅度也是半场都还没走完。但英镑的问题在于,汇率基本上和脱欧谈判的进展绑定,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并不好把握。

商品货币(加元、澳元)

最后,一起来看看下两个典型的商品货币,加元和澳元。商品的强周期性和狂野的路子,在这两种货币上也是一览无余。

不过,可能与你直觉相反的是,这两种货币的最大涨跌幅居然还没有前面几种主要货币大,而且从未被腰斩过。或许是自然资源丰富意味着它们的经济基本面注定不会太差吧。(委内瑞拉可能是个例外,原因你懂的...)

先看加元。如果对它锚定的商品足够熟悉的话,你或许可以从加元的走势中猜出它是什么商品。云豹就不卖关子了,是原油:

虽然原油要么数倍地上涨或者50、70%地下跌,然而加元的波动却远小于日元、英镑、欧元和美元等主要货币。前面三个周期中,分别下跌了20.5%、30.3%和29.4%,上涨分别是23%,55%和25%。要知道,本世纪头十年的商品超级周期(中国是引擎)中,原油价格可是上涨了十多倍啊!

最后是澳元。别猜了,锚定的是铁矿石。

看起来,澳元比加元要更加狂野一点,可能是由于加拿大经济相比澳洲要更加多元化一些,以及两种商品在GDP中占比的差异。1980年以来的四轮下跌中,澳元分别下跌49.6%、28.1%、41.5%和37.3%。三轮上涨中,分别上涨了48.3%,28.1%和129.1%。澳大利亚可谓中国崛起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大宗商品超级周期中,铁矿石价格的飞涨让澳元上涨了129%!

本轮反弹至今,加元反弹了近17%,澳元反弹了16%,而原油均已翻倍。目前来看,原油仍在创新高,铁矿石已经见顶回落许久,随着中国超级地产周期结束和经济进一步转型限制铁矿石需求,加元前景可能好于澳元。

原油的不确定性在美国页岩油是否增产,但当前美国页岩油企业是否增产的从关注现金成本转向投资者回报的转变,可能令增产放缓。OPEC减产协议是否持续至年底是另一个隐忧,从沙特阿美筹备上市和沙特国内“打土豪,夺财产”来看,减产诉求仍在。

如上涨时比多数投资者预期的更快更凶猛,美元的下跌也将是如此。实际上,这可能适用于所有的资产。

198病陆陆搞5年美元兑换人民币面概证夜玉细她道可汇率

人民币汇率变动1980年:1美元=1.5元人民币。1984年底:1美元=2.7963元人民币,1985年1月1日:1美元=2.80元人民币。1985年8月21日:1美元=2.90元人民币;10月30日:1美元=3.20元人民币

美元与人民币汇率

1美元=6.82701038

人民币对美圆的汇率

实时汇率表更新时间:2011-6-303:59:50单位:人民币/100外币点击查看:中国银行外汇牌价工商银行汇率货币名称现汇买入价现钞买入价卖出价中间价基准价美元USD644.9800639.8100647.5600646.2700647.1800

1980年来自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是多少啊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