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别(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希响饭德于是否承认())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希响饭德于是否承认()
B解析:一元论是指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一个本质或本原的哲学学说;二元论是指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思考
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7日作者:董竞成(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在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对待一些基本问题,如什么是中医、什么是中国传统医学、什么是民族传统医学、什么是现代医学、什么是西医等,存在不准确的观念和认识,有必要进一步厘清认识、解决困惑。各民族的古典哲学常常是构建其传统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传统医学往往是古典哲学、临床经验和区域性文化的混合体。探究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框架,对于推进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概况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医学体系,是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的统称,主要包括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传统医学,其中汉族的传统医学理论更丰富,影响也最大。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普及,汉族传统医学又有了“中医”之称,以区别于“西医”这一现代医学。
组成中国传统医学的各民族传统医学往往自成体系、各具特点:“中医”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确立理论体系,以气、神、虚、阴阳、五行等中国古典哲学概念为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体现中国古典哲学的整体性、有机性与动态性等;维医以气质论与体液论等为理论基础,也吸取了***医学和“中医”的精华;藏医以阴阳、四元学说为理论基础;蒙医以阴阳、五行、五元学说为基础。
综观中国各主要民族传统医学的基本概念、成医时间、哲学基础、代表人物、代表著作、解剖、生理、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组方用*特点等方面并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诸多方面有很高相似性,均符合经验医学发展的规律。它们当中,又以“中医”最为完整和成熟。
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各有特色,为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但也应看到,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历程与西方近现代医学迥然不同,它紧紧围绕病证诊治和解决患者实际问题这个中心,并借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建立了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体液学说、气质学说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特别是“中医”体系和其所体现的“中国哲学”一样,代表了当时世界经验医学与哲学形态的最高成就。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发现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理论科学和基础科学研究的踪迹及其所作出的贡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就是不能将自然界多样性统一抽象为客观物质性,而是用形象化的、具体的物质或运动形式来描绘和解释现实世界的图景。用一种、两种或多种本原来解释大千世界,这就形成了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这种哲学理论多样性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古代中国的许多民族传统文化中都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中医”还是前述其他传统医学,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多元论,“中医”和蒙医等采用的是五行学说,维医、藏医等则采用四元学说。对比一下五行学说和四元学说的本质,不难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我国古代多种民族传统医学之所以选用多元哲学,是因为它可以提供形式化的动力学模型,而一元论、二元论由于过于抽象而难以在自然科学领域得到具体应用。多元论不仅提供了哲学思想,也提供了构建多种民族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
“中医”之脏腑学说古称“藏象”,意指“脏藏于内,而形见于外”。这表明,受制于时代特点,“中医”脏腑学说是从机体外部现象入手构建的唯象理论,而非以机体内部脏腑解剖、生理等构效关系形式建立。各民族传统医学大都在唯象基础上构建理论,又用唯象理论等将经验抽象化、规范化,从而使零散经验在统一的古典唯象理论中汇集,形成各种学说,以使经验医学得以保存、发展、交流和传授。脏腑学说、体液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有重要的相似之处:一是两者都形成于鬼神致病论动摇以后,是继宗教医学或巫术医学之后医学理论的重建;二是两者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与有限临床经验相结合的产物,都属于以古典哲学概念为基础的经验医学理论。
其实,从哲学到具体自然科学门类,跨度甚大,中间需要许多认识充填,古代经验医学理论本质上都是古代多元论哲学的翻版。脏腑学说、体液学说正是以这种方式构建的。“中医”用肝、心、脾、肺、肾替换木、火、土、金、水,脏腑被赋予五行的基本功能与属性,脏器之间也被赋予五行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这样,脏腑结构、功能与关系就成了人体组成与功能的基本模型,一切病理、生理过程都可从这个模型功能状态变化中得到描述与解释。维医则是用血液质、黏液质、胆液质和黑胆质四种体液替换四元学说中的气、水、火、土,同样将四种元素的特性及相互关系引入体液和体液之间,通过体液的比例、分布和质量变化情况模拟与解释人体各种病理、生理过程。从理论价值上看,脏腑学说和体液学说之间差异不大,二者都属朴素的唯象理论,均有朴素整体观、平衡观、病因观、病理观和预防观。但脏腑学说内容上比体液学说更丰满,它把脏腑的功能通过阴、阳、气、血、精、津液等中间变量与人体症状及体征之类的外部变量联系起来,以通过脏腑功能改变推理人体各种外部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或通过人体症状、体征等外部表现变化来辨别与设定脏腑功能的改变。不仅如此,传统医学的治则治法、传统*物*效描述与疗效确定等也分别被纳入以脏腑学说、体液学说等为核心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中,并因此实现病、证、理、法、方、*的一体化。
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结构
借助临床实践和古典哲学等构建的中国传统医学,其庞大体系中有很多逐渐被现代医学认同的技术与经验,蕴含一些预示医学未来发展方向和面貌的胚芽,但也存在带有时代和文化烙印的朴素甚至错误认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结构可以分成三部分,即已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不自觉领先于现代医学的部分和需要重新认识或加以摒弃的部分。
已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均进入新阶段。随着现代医学影响不断加深,特别是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的一些理论、治则治法、方*等的现代科学内涵得以部分阐明,中国传统医学结构也日趋明确,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所谓已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涉及中国传统医学基础和临床的许多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的研究表明,“肾虚证”与现代医学的早衰或衰老性变化相关。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关于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等的系统研究,早已获得“中医”和现代医学领域专家的一致认同。许多“中医”古方所能主治的病证,基本可以等同现代医学目前所能认识的某些特殊疾病或状况。许多中*单*或组方具有较好疗效,千百年反复使用且疗效稳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这些中*作用的环节也日趋明确。比如“麻黄治喘”,现代研究表明:麻黄所含主要组分麻黄素等属于生物碱类物质,是拟交感神经*,作用于β—肾上腺素能受体;而洋金花平喘止咳解痉功效的基础,部分来源于其所含的胆碱能受体阻断剂东莨菪碱等。此种“已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在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学的外科、骨伤科领域更是比比皆是。
不自觉领先于现代医学的部分。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实践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借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构建,大都采用“辨证论治”诊治方法,运用天然手段治疗疾病,强调疗效,不强调与同时代科技发展相一致。现代医学以“自然不能被认证就不能被征服”的观点为基础,强调还原论,要求与科技同步前进。因此,中国传统医学除了古老、朴素的特征,还具有超越时代的认识。以理论思维为例,中国传统医学在此方面对现代医学始终有所引领,如“中医”有“人与天地相应也”之说,这是机体与环境的统一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等2008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角度,阐明了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配伍理论及分子机理,影响深远。另以针灸为例,根据机体不同状况选用不同穴位和针刺手法,通过影响多个靶点干预疾病过程的多个环节,激发机体自身内在调节能力而达到治疗目的,这些已被现代医学所认可。
需要重新认识或加以摒弃的部分。科学理论只有不断认识与修正自己的短处才能进步,而其进步的标志则是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的产生。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也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发扬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现代科学研究已说明“心主神明”之“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脑。孙思邈《千金翼方》对硝石的记载是:硝石,味苦辛,寒,大寒,无毒。但现代研究发现,硝石中含有硝基化合物,可诱发肝癌。又比如对杜若的记载是:杜若,味苦辛,微温,无毒。其实杜若又名杜衡,含马兜铃酸,会造成患者肾衰竭,还可能导致淋巴瘤、肾癌、肝癌等一系列病症。诸如此类,也并不少见。
总之,中国是世界上传统医学最发达的国家,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传统医学共同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为保障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包括弄清其概念内涵、哲学基础、历史地位、组成结构、理论、经验、技术、方法和方*等,明确其长处和短处,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进一步确认其理论、经验、技术、方法、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不科学和不合理之处,并开展横向比较,择优发展,弘扬中国传统医学精粹,能够有力推动现代医学文明发展,造福中华民族,造福全人类。
一元论和二元论分别是什么?
一元论与二元论(MonismandDualism)关于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哲学学说。认为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之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的称之为二元论。
解决现代医学深层次矛盾的法宝是?
目前现代医学的发展面临难以解决的深层次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可以从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学中汲取智慧。中医学具有的思想和优势对于克服现代医学面临的内部困境,指引医学发展方向、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医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医学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启示
——读《医学在走向何处》有感
作者:张洪雷,张宗明
我国资深医学哲学家、医学人文学家杜治政教授在《医学在走向何处》中精辟地总结了现代医学发展面临的六组二元矛盾:心身一元论与心身二元论的矛盾、*部分析与整体综合的矛盾、技术手段与非技术手段的矛盾、技术的无限性与生命承受有限性的矛盾、个体医学与群体医学的矛盾、现代医学的高成本与公众可承受性的矛盾。现代医学源于西方医学,其医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和发展观都深深打上了西方哲学的印记。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主客二分、身心二元”等哲学思想对西医学“心身二元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18世纪法国医学家兼哲学家拉美特利在《人是机器》中甚至认为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患者被看作是没有意识、情感、可机械分割的物体,疾病就是人体机器故障,所谓治疗也许只要更换破损的零部件即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西医学采取分析还原的方法论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费朗西斯科·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客观物质世界是依靠物质的力量解决的。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医学开始寻找物质技术手段解决人类的疾病问题,但技术发展的无限性与生命承受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现代医学越来越偏离其最初目的。此外,现代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患者却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不满意等现状,是否需要反思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现代医学应走向何处既需要从现代医学内部寻找解决问题之道,也可以从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学中寻找智慧。
1.中医学的启示
1.1心身一元论
心身关系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关于心和身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医学心身问题是哲学中的心与物、精神与物质、意识与存在这一基本问题在医学领域的展现。
现代医学心身二元论困境既与西方哲学思想有关,也与神学自然观相关。近代以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思想影响深远。笛卡尔认为,意识能够思维而没有广延,身体有广延而不能思维,而只有通过思维和广延这两种不同的属性才能分别认识心灵实体和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物质实体都是有限实体,上帝是有限实体的创造者和终极原因。这种二元论的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后来成为西方医学的根本思想方法。文艺复兴之后,“基督教会准许解剖人体时仍然坚持把身体视为灵魂从这个世界转移到另一个世界的容器的观点。当时准许解剖人体有一个君子协定,不许对人的精神和行为进行科学研究,因为教会认为人的精神和行为与宗教和灵魂更有关系,因而属于它的领域”。这种心身分离的观点使得当时医学撇开心脑这些最复杂的器官,专门对躯体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使医学在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心与身的这种分离的弊端也日益显露。现代医学对身心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然而却始终未能摆脱笛卡尔以来的心身二元思想的影响,其根源在于首先将笛卡尔的二元论作为前提,因而所有的探寻都是无终的。
在心身关系方面,中医学自形成之时就一直坚持心身一元论思想。中医学心身一元论思想主要包括3个方面。
1)在身体观方面,中医学强调形与神俱。《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形即人的躯体,神即人的思维、意识、感情等;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高级功能的表现形式。“故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事实上,人的七情五志都是有脏器生理基础的,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素问·宣明五气》)。中医学认为,形与神俱,人是有思维、有属性的心理、精神与躯体统一的复杂生命体。
2) 在养生观方面,中医学主张心身共养。《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性既自喜,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此外,《寿世保元》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曰:“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灵枢·素问》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3)在治疗观方面,中医学主张形神同治。《类经·针刺类十三》曰:“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得形而存,神能御其形,形壮则神旺且和,形神互存互济,协调统一。中医学形神同治的思想以“形神共养”为前提和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是“调神以养形”,即所谓“守神全形”,在临床上主要体现为调节人的精神状态来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一是“调形以养神”,即所谓“保形全神”,在临床体现为通过方*、针灸等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目的。
人是心身统一体,疾病和健康都是心身互动的结果,绝大多数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现代医学既然认识到人的身体和心理是难以分开的,就应该打破心身分离的医学格*,实现心与身的统一。事实上,“现代心身医学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与中医学渐行渐近”,在“辩证否定发展过程中,东方传统医学在西方医学回归之时,就显示出特色和优势”。
1.2整体综合方法论
现代医学由于受到西方哲学原子论的影响,遵循分析还原思维方式,根据人体的层次结构,从系统、器官、细胞、分子进而深入到基因层面,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对各个层次上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对医学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侧重于线型关系而忽视致病因素的因果网络作用,把医学研究的触角仅仅投射在人体自身某一层次的病变上,只重疾病、重治疗、重个体、重*部病变、重生物性因素。正如恩格尔所说:“今天统治着西方医学的疾病模型,是生物医学模型,……它认为疾病的一切行为现象,必须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这是还原论的办法”。人体和疾病有可还原性的一面,也有不可还原性的一面,所以完全用分析还原方法来探求错综复杂的疾病现象是不可能获得对疾病的全面认识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从分子水平观察遗传基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至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医学也从分析还原方法向整体综合方法转型。但直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所有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手段在此方面的进展甚微,仍未从根本上克服“人是机器”思想的影响。现代医学的人体模型本质上还是物理的整体、实体的整体,是以空间为本位、经过分解后的合成整体,与中医学的元整体有本质区别。
中医学整体是元整体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受此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学把人的生命理解为元气分化生成的过程,如《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原始整体的元气生发和展开形成了人,人的整体是本原性的。中医学认为,构**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人与环境方面,中医学把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变化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运动来认识,主张人类是宇宙分化的产物,把个人理解为社会的一分子,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医整体性原则的重要命题。《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在治疗方面,中医学强调要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中医学“辨证论治”中的“证”就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疾病演变的趋势、治疗的原则要求等许多内容。对证治疗,其实质是从整体变化的相互联系中达到整体调治的目的,是整体治疗观的集中体现。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等等,都是在元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中医学治疗是调整三个平衡,即调整人和自然的平衡关系,调整人和社会的平衡关系,调整人体自身五脏六腑功能状态的平衡关系。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认为,“迄今为止的世界知识,是‘以欧洲标准为世界标准而建立起来的’,但是现实中无疑存在着‘以欧洲标准无法衡量的世界’,而‘中国正是这样一个基本上不能套用欧洲标准加以把握的世界’,为了从整体上把握真实的中国,必须‘放弃欧洲标准等既定的判断依据,放弃历史框架或意识形态等,尽可能深入中国的文献’”。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中国标准的现实版、中国文献的全载体,因此,现代医学在弥补还原方法的缺陷时,可以参考中医的整体综合方法。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预言说:“如果下一世纪还要爆发科学革命的话,……决不会是建立在机械论的哲学观基础上的一个东西,一定是建立在注重整体的,注重辩证思维的一种革命”。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也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因为人类认识能力的*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从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打断的链条”。
1.3“三因制宜”,治疗手段灵活
现代医学依靠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克服了传统的医生眼、手、耳等自然力的不足,以不断进步的种种技术设备获取疾病的信息和治疗方法。但是技术在推进医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医学目的国际研究计划》(1993年) 指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根本上是由于针对疾病的技术长期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技术直接导致了医学的形态由生态医学变成对抗医学。这种技术至上的医学观以努力去发现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为己任,以努力发展能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消除病灶的直接对抗补充的替代性物质手段为目标,它使医患关系全面物化,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医生与技术设备的关系所取代。这种思想导致医学目的与手段的顺序相互转换,正如医史学家罗伊·波特所说: “医学有时似乎是由主要对发展它的技术能力感兴趣的精英领导,而很少考虑它的目的和价值,甚至个体的痛苦。患者被看做为‘问题’,导致活体检查和实验室化”。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最复杂的生命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中,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物质因素相关,也与精神、文化、社会和生态因素等相关。因此,现代医学在治疗时应参照中医学“三因制宜学说”,即因人、因时和因地,灵活采取技术方法或非技术方法,而不单纯依靠物质技术手段治疗疾病。
事实上,心理疾病很难用物质技术手段进行治疗,而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会产生重要影响。《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曰:“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出;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散;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因此,可以通过非物质技术手段来调节人的精神情绪状态,消除不良情绪刺激,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从而促进人体健康。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非技术疗法主要有情志相胜法、语言开导法、顺情从欲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以及气功疗法、音乐疗法等。
1.4“医乃仁术”,以尊重生命为前提
杜治政教授在《医学在走向何处》中指出,现代医学技术积存到一定时候,就会成为一种不可抑制的、独立于其他社会因素的自主力量。让,弗朗瓦·利奥塔在《非人——时间漫谈》中也指出:“技术产生的自主运动性是自身复杂的欲望支配下发生的。现代技术寻求自己的运用,假托某一问题需要解决。以前的‘需要是发明之母’演变为现在的‘发明已成为需要之母’”。在医学领域,突出表现为医学技术主体化,技术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方面。然而医学面对的人是有限的,人的生命力是有限的,人的机体承载力是有限的,人体对*物、手术及其他各种治疗的吸纳和消化力是有限的。以无限性的医疗技术施加于有限的生命,其结果就是人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体和生命出现碎片化。正如乔·霍兰德所说:“现代科学进步本想解放自身,结果却危险地失去了它的地球之根、人类之根以及它的传统之根,……它的能量从创造转向了破坏”。中医学主张“医乃仁术”。医乃仁术”规定了医术和医学的性质,很好地处理了医疗技术与生命承受之间的关系。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确定病情,辨证论治,无论是用非*物疗法如砭、针、灸、导引、拔罐、刮痧、按摩、点穴、食疗等,还是用*物疗法如植物*、动物*和矿物*进行治疗,都是以患者生命承受力为前提。现代医学要走出技术无限性与生命承受有限性的困境,可以借鉴中医学“医乃仁术”的思想和做法,即医术必须是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生命承受有限性为基础。
1.5“治未病”,重视群体健康
如何克服现代医学面临的个体医学与群体医学之间的矛盾,重视群体健康,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可以提供有益参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学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主要环节。未病先防,就是“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病防变,是指人生病后要及早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愈后防复,是指疾病治愈之后要采用各种养生之法,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
20世纪后半叶,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疾病结构和致病因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慢性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已成为危害群体健康的主要疾病; 发病原因不仅在于生物、物理、化学方面,更主要的是生活、环境、社会和心理等方面。针对疾病谱的变化,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发挥了巨大优势。治未病主要通过养成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从而达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的境界。治未病的对象是广大的群体而不仅是患者个人,事实上只有当全体居民养成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群体健康才有保障。
1.6医疗费用相对较低
现代医学依靠科技进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但同时也把治疗费用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文森特·帕里罗所说:“尽管自称有拯救生灵的崇高目的,但医疗保健机制实际上是一种追求利润的商业活动”。医疗费用无止境的高涨一方面使普通民众远离现代医学,另一方面也危及到现代医学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医学的高成本相比,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即治疗费用相对较低。中医治疗费用往往是现代医学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据统计,占全国卫生机构4%左右的中医机构、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6.79%的中医*从业人员、占**卫生支出2.61%的中医机构财政拨款,其服务量却占全国门急诊总人次的5.38%、出院总人数的12.61%。中医门诊次均费用比综合医院低30元以上,住院人均费用比综合医院低1300元以上。
2.小结
医学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有所创新。中医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医学应走向何处,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医*学中汲取智慧。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当然我们说现代医学的发展可以从中医学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并不意味着中医学可以作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模式,正如美国宾州大学中国科技史学者席文教授所说:”中医并不象某些人所宣称的,代表着现代医学的未来,然而如果我们企图思考医学的未来时,中医史却可以为我们提供无比珍贵的思想资源”。(参考文献略)
来源:本文由我会主办期刊《中医杂志》(http://zzyz.cbpt.cnki.net)供稿,详见中医杂志2016年1月第57卷第2期。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从古至今:寻找范式的心理学
文|[美]詹姆斯·F.布伦南
心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心理学一词有多种含义,有人觉得它主要研究精神,有人觉得它主要探讨行为,也有人觉得它只关注异常现象。大众传媒的存在似乎强化了这种看法。例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将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学混为一谈。许多有关吸烟或*物危害的研究结果,明明来自心理学家,却被媒体描述为医学研究。有时我们也会看到,一部分心理学家用未经实践验证的“安乐椅”方法,在报纸上对陷入困境的读者们给出深刻的建议。即使有些人听过大学水平的心理学入门课程,也不一定能消除这些误解。上过这些课程的人,可能只模模糊糊记得智商测验、狗的唾液、焦虑等级、俄狄浦斯情结、图形背景转换、老鼠走迷宫、心率控制和朋辈影响等问题。列出心理学家的工作范畴对此窘境同样于事无补。在医院、社区心理健康中心、广告业、工业、**、部队以及高校,都能看到心理学家的身影。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正是造成上述困惑的根源,同时,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确实相当广泛。作为一门存在于高校里的正式、独立的学科,心理学仅仅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自从人类第一次尝试了解自我,我们就一直在“心理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心理学的理论和模型发展缓慢,主要集中在哲学层面,直到19世纪,科学的方法论思想被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心理学才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在西方的学术领域。
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出现,让我们开始思考有关科学的问题。一般来说,科学是指对知识的系统获取。然而,从更狭义的角度讲,知识的获取仅限于通过感官验证的观察。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看到、听到、触摸、品尝或闻到事物,才能将它们作为科学数据。这类科学被称为经验主义,使用的研究方法是经过最严格控制的实验法,需要操控、测量各种变量。到了19世纪末,这一狭义的、强调经验的科学定义与人们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思考相结合,导致了心理学学科的诞生。然而,无论是当时,还是在随后的许多年里,这种心理学模式并没有赢得普遍认可。一部分学者主张其他心理学模式,也有人试图使用更广泛的科学定义,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心理学的漫长过去,再加上近年来对心理学学科应有模式的不同看法,导致了当代心理学的驳杂现状。
尽管关于心理学的多种观点可能带来困惑,但它也可能是令人兴奋的源泉。心理学是一门年轻、多变而难以控制的学科,它的研究主题非常有趣,那就是人类活动。研究心理学史的目的是消除由心理学的多样性产生的困惑。通过将这种多样性转化为资源(而非障碍),人们对心理学发展历程的理解能够丰富对当代心理学的认识。研究心理学史当然还有其他好处。过去的知识本身就能够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作为参考,研究心理学史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历代学者都在关注的问题。此外,最不容忽视的原因是,研究心理学史有助于理解当代心理学多样性的根源。
历史调查的方法
心理学对统一范式的探寻
心理学的经典问题
东西方心理学传统
心理学史的研究
相关图书
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何异同
唯物主义一元论,指出万物都是物质的,人的意识和精神都是物质的。唯心主义一元论,强调的是精神而二元论则强调精神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B(1分)教材出处P36
一元论和二元论有什么区别啊?
1、认知世界的观点不一样
一元论: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二元论:认为多样性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
2、包含的理论不一样
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元论:古波斯摩尼教的善一恶二元论,柏拉图的理念—事物二元论。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B解析: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选项A: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选项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选项D:是否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什么是一元论
词语:一元论读音:yīyuánlùn 释义: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一元论是强调物质第一、是根本存在,精神其次,物质不存在那精神也不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例句:殷谦《棒喝时代》:“我们时代的一些作家都有一种普遍倾向,即在文化选择上都是一元论者,在认识论上也多是唯物主义者;在生存原则上更是崇尚你死我活或非此即彼的冲突和对立。”详细解释: 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一元论”一词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C.沃尔夫创造的。19世纪末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E.H.海克尔开始将它作为哲学用语。他把基于物种保存原则和进化论的世界观称作一元论,并著有《作为宗教和科学之间的纽带的一元论》一书,还创立了“一元论者协会”。分类 一元论有两大类: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所有的唯物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因而他们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不彻底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了完整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通俗地说,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延伸医学上的“一元论” 在临床工作中,即将疾病的多种现象以一个主要诊断来概括。心理学上的“一元论” 由20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主要用于其创立的发展理论中,他将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代表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每个组织形式都把所有的观念放在一个一元心智结构中,而且每个阶段都是用于所有可能的心智活动中。但这一理论遭到了质疑,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同一年龄的孩子应该可以解决所有的守恒问题,但研究表明有的孩子在六岁就可以解决,而有的要到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