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相降准是什么意思?
变相降准是什么意思?
所谓“变相降准”指的是一种央行采取的非常规政策手段,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缴存比例,从而达到释放流动性、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1. 降低结算备付金缴存比例
***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结算)宣布,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由20%降至18%,相当于给券商“降准”200个BP,将会增加券商手中的资金。
2. 允许透支存款准备金
***人民银行决定允许银行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可以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即透支1%),这也被视为一种变相降准的政策。
3. 扩大MLF担保品范围
央行决定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增加了AA+、AA级信用债以及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作为MLF的担保品。这一举措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变相降准的手段。
4. 可能伴随出现的同业套利
变相降准可能会引发同业套利,即将一般性存款转换为同业存款,并实现存款套利。
降准是央行采取的一种中长期政策手段,通过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缴存比例,来释放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贷款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降准政策可以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支持,降低银根压力,缓解市场的资金紧张程度,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经济的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变相降准是一种非常规政策手段,它的效果和影响可能与传统的降准政策有所不同。在实施变相降准政策时,需要密切观察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及时评估政策的有效性,确保金融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变相降准是央行为了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而采取的一种灵活、及时的举措,通过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缴存比例,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供应,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实施变相降准政策时,需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同业套利等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监管和防范。